新編進階甲骨文字典: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紀念版

新編進階甲骨文字典: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紀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進雄
圖書標籤:
  • 甲骨文
  • 文字學
  • 古文字
  • 曆史
  • 考古學
  • 中國古代文化
  • 字典
  • 漢字
  • 商朝
  • 殷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古文字,是透視古代社會的重要媒介

國內首部 跨文字學╳人類學╳社會學
有係統且分門別類介紹甲骨文的叢書
★「字字有來頭」係列叢書 壓軸之作★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的一部文字簡史
  從1600個甲骨文透視古代社會
  由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重新增訂,以其畢生之學 傾囊相授

本書特色

  本字典的5大特色!
  ★字量豐富
  收錄字數共1623字

  ★分門別類
  將古文字分門別類介紹,六大類依序為:「動物」、「戰爭、刑罰、政府」、「日常生活(食衣)」、「日常生活(住行)」、「器物製造」、「人生歷程與信仰」★權威專業

  當代甲骨學界最權威的學者,深入淺齣的逐字介紹造字創意、字形解析、意義說明

  ★精選字形
  同個古文字常有多種字形,本書精選最具代錶性的早期字形,包括甲骨文、金文或小篆字形

  ★檢索便利
  可用主題式查找,或依漢語拼音、總筆畫檢索

各界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曾永義、何大安
  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暨全臺中文學界重量級教授群 共同推薦

  廖玉蕙(海洋大學講座教授)、徐富昌(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係主任)、林啟屏(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許俊雅(師範大學國文係主任)、王基倫(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洪淑苓(臺灣大學中文係教授)、蕭麗華(佛光大學中文係主任)、王瓊玲(中正大學中文係教授)、林黛嫚(淡江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謝佩芬(臺灣大學中文係教授)、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係教授)、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傢) 聯名推薦

  《字字有來頭》是許教授最特別的著作,內容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考證,而能雅俗共賞,必然能夠使中國文字的趣味麵,被重新認識。許教授的學術造詣和成就,值得所有讀者信賴!——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能把中國文字講齣最多故事來的,在我讀過的同類作品中,隻有《字字有來頭》的作者許進雄教授,足以當之。——中央研究院院士 何大安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字字有來頭》係列堪稱是一座「麵嚮大眾」的基因庫。許老師曾任職博物館,親手整理、拓印過甲骨。這使他跳齣一般文字學者的訓詁框架,不會「隻在古捲上考古」。博物館的視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證」的能力與「大膽假設」的勇氣!——兒童文學作傢 林世仁

 
《古文字探微:商周金文、篆隸演變與現代解讀》 本書旨在全麵梳理中國古代文字體係的演進脈絡,重點聚焦於商周時期的金文係統,並探討其與甲骨文的聯係、嚮小篆的過渡,以及隸書、楷書的形成過程。 本書突破傳統辭書的局限,以專題研究和係統梳理的方式,深入剖析瞭古代文字作為曆史載體和文化符號的復雜性與豐富性。全書內容龐雜而精深,涉及古文字學、考古學、曆史學、文獻學等多個領域,力求為研究古代社會、思想、宗教及藝術提供堅實的文字學基礎。 第一部分:金文的宏觀建構與時代區分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商周青銅器銘文——金文的整體麵貌與分期斷代。不同於側重單字釋讀的工具書,本部分著眼於銘文的“語篇”特徵。 一、金文的起源與早期形態: 追溯金文從商代早中期開始在禮器上鑄刻的實踐,分析其與甲骨蔔辭在載體、書寫工具和功能上的異同。重點展示瞭商代晚期,尤其是在盤庚遷殷之後,青銅禮器上銘文(如偶方鼎、小臣艅尊等)如何開始承載相對復雜的曆史敘事或宗廟祭祀的規製。 二、西周:禮製與史詩的載體: 深入探討西周時期金文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銘文不僅數量劇增,內容也日益精煉和體係化。 1. 早期(武、成、康王): 重點分析“冊命”、“賞賜”類銘文的固定格式,如著名的《何尊銘文》,探討其如何確立周朝“受命於天”的政治閤法性敘事。 2. 中期(昭、穆王): 關注徵伐、土地冊命及宗族聯盟的記載。詳細解讀瞭如《大盂鼎》這類篇幅宏大、辭藻典雅的重器,解析其中蘊含的早期“德治”思想與分封製度的細節。 3. 晚期(共、懿、睿王): 探討文字風格的草率化與“衰微”現象,分析部分銘文開始齣現敘事混亂或詞匯重復的現象,並結閤考古背景討論西周王朝中期危機的文字側影。 三、東周:列國紛爭與文字的地域分化: 重點考察春鞦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後,諸侯國在文字使用上的“文字革命”。 1. 禮器銘文的實用化: 探討諸侯在鑄造禮器時,如何利用銘文強化自身政權,如邾國、魯國、吳越的器物銘文,分析其獨特的地域性詞匯(如吳越的“鳥蟲書”)和語法結構。 2. 貨幣與兵器的標準化: 詳述各國統一文字以便利經濟交流的努力。重點分析瞭如秦係文字(早期的籀文風格)與東方六國文字的差異,為後續秦統一文字的鋪墊做瞭詳盡的文字學描述。 第二部分:文字形體的演變與結構分析 第二部分從微觀角度,解構金文(及與之平行的籀文)的造字理據、結構變化,並追蹤其嚮小篆的規範化過程。 一、金文字體的結構特徵: 1. 象形性的殘留與抽象化: 辨析金文中大量保留的、比甲骨文更為成熟和規範的象形描摹,以及這些描摹如何逐漸趨於綫條化、符號化。例如,對“馬”、“車”、“禾”等部件在不同銘文中形體的細緻對比。 2. 部首的固定與偏旁組閤: 分析金文時期,常用部首的結構趨於穩定,為後世的楷書部首奠定瞭基礎。探討瞭形聲字的比例在商周時期是如何穩步提高的。 二、從籀文到小篆的規範之路: 本節是本書連接古代文字與秦漢文字的關鍵環節。 1. 籀文的過渡性地位: 闡釋籀文(主要在秦國地區流傳)是介於西周金文晚期與秦小篆之間的重要階段。分析其在字形上的“圓勻化”傾嚮。 2. 秦始皇的文字統一工程: 詳細梳理李斯等人推行的文字規範化過程。重點剖析小篆如何通過“省改”、“定型”和“勻化”來消除地域性差異,從而實現“書同文”。解析小篆的筆畫化傾嚮,如何為隸書的“蠶頭燕尾”埋下伏筆。 第三部分:古文字的釋讀與現代語境的關聯 本書的第三部分超越瞭純粹的文字學考證,探討瞭如何利用這些古老文獻來重建古代的社會文化。 一、詞匯與語法研究: 1. 特殊詞匯的辨識: 針對金文中齣現的如“𠋢”、“粦”、“毄”等在後世文獻中罕見或意義發生流變的詞匯,結閤考古語境進行多角度釋讀,還原其本義。 2. 祈使句與敘事結構: 分析西周冊命文中的固定句式,如“文王曰”、“王令茲……”,以及如何通過這些結構分析當時統治者與臣屬之間的關係模式。 二、古文字與後世字體的繼承性: 本書最後論述瞭金文、篆書嚮隸書(漢代)演變過程中的關鍵節點。重點論述瞭隸書的“解散”過程,即將圓轉的綫條變為方摺的筆畫,這是文字發展史上一次重大的結構性轉變。通過對比同源字在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和楷書中的形態演變,展示瞭漢字係統在三韆年間內在邏輯的連續性與外在形式的適應性。 結語: 本書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古代文字研究框架,強調文字的載體、時代背景與社會功能對字形、詞匯的決定性影響。它不僅是古文字研究者的重要參考書,也是對中國古代文明進程感興趣的非專業讀者的深度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進雄


  1941年齣生於高雄。於臺灣大學中文係就學時,開始研讀甲骨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1968年應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傢安大略博物館聘約,前往整理明義士收藏的甲骨,發現以甲骨上的鑽鑿形態作為斷代的新標準。

  1974年獲得多倫多大學東亞係博士學位,並於該係兼職授課。1996年迴颱,接受臺灣大學中文係聘約,教授有關中國文字學、古代社會與文物課程,2006年退休,轉任世新大學中文係教授。

  齣版專著有:《殷蔔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小講》、《簡明中國文字學》、《許進雄古文字論文集》、《文字小講》等。

繪者簡介

Bianco Tsai


  曾任三人製創設計師,平常做裝禎,偶爾也畫畫。現為獨立接案。插畫作品有《漬物語》、《明天別再來敲門》、《咖啡全事典》、《裸食廚房》、《貓咪這樣吃纔健康》、《這樣開始也不錯,擺脫束縛的一年》等等。裝幀作品入圍、曾獲金蝶獎。

  www.biancotsai.art
 

圖書目錄

前言 理解字字所由來,即是理解文化與歷史──許進雄
本書使用方法

一、動物
1.    野生動物/打獵的對象
2.    野生動物/四靈(龍、鳳、龜與蛇)與其他
3.    一般動物/鳥、魚與其他
4.    傢畜/五畜(牛、羊、豬、馬、犬)與其他
5.    打獵方式

二、戰爭、刑罰、政府
1.    原始武器
2.    戰鬥用武器
3.    儀仗用武器
4.    防護裝備
5.    軍事技能養成
6.    軍事行動
7.    掠奪
8.    刑罰與法製
9.    政府的管理者

三、日常生活I 食與衣
1.    食/五穀雜糧
2.    食/作物採收與加工
3.    食/煮食方法與器具
4.    食/飲食禮儀與食器
5.    食/飲酒與酒器
6.    食/坐息時間
7.    衣/穿衣文明的發展
8.    衣/服製與飾物

四、日常生活II 住與行
1.    住/居住環境
2.    住/居住形式
3.    住/早期的房屋
4.    住/器物與設施
5.    行/交通工具發明前
6.    行/水路交通
7.    行/陸路交通
8.    行/道路與行旅

五、器物製造
1.    工具發明
2.    農業生產
3.    器物製造
4.    皮革業與紡織業
5.    陶土業與金屬業
6.    貨幣與商業活動
7.    建立通用度量衡
8.    數目

六、人生歷程與信仰
1.    齣生
2.    養育
3.    成人
4.    婚姻
5.    老、病、死
6.    死亡概念與儀式
7.    祭祀鬼神
8.    人的樣貌與身體
9.    音樂
十天乾與十二地支
漢語拼音檢字索引
總筆畫檢字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05097
  • 叢書係列:Learning
  • 規格:精裝 / 440頁 / 17.6 x 23.6 x 3.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理解字字所由來,即是理解文化與歷史——關於《新編進階甲骨文字典》


  若說一個字即是一部文化史,那麼這部字典便是一部關於文字演進的文字小史,也是滿布古人生活痕跡、訊息含量極高的文化史。

  我在字畝文化齣版瞭《字字有來頭》係列,最初的寫作計畫是,依動物、政治、食衣、住行、產業、人生歷程等六個主題,以比較通俗的寫法,介紹跟這六個主題有關的古文字的創意。六冊都齣齊後,字畝文化又把六冊所介紹的字匯集起來,並作筆畫與注音的索引,書名訂為《甲骨文簡易字典》。隻收六百多字而名為字典,我擔心有點名不副實,所以就自動請纓,依《甲骨文簡易字典》的格式,把《說文解字》所收錄的形聲字以外的錶意字都補齊。經此增補,新增一韆零一十二字,加上《字字有來頭》的六百十一字,總共一韆六百二十三字,輯為《新編進階甲骨文字典》。

  文字的創造,不是依據六書

  談到漢字時,很多人會聯想到「六書」這個名詞。或以爲它是漢字的創造方法,或以爲是文字的結構方式。很多人覺得「六書」是很難懂的東西。其實,「六書」的真正意涵是可以不必深究的問題。說它難懂,是因為文本本來就說得不很清楚,不好猜測作者的原意。說不必認真考究,是因為對於文字創意的探討其實並不很重要,也非必要。

  漢字的體係,筆者根據甲骨文某些字形(郭、酒)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判斷至今應該有超過四韆年以上的歷史。年代一久,文字的外形可能有相當的變化,因此,透過後來的字形,不容易瞭解文字最初的創意,所以就有人試著探討文字的創意。戰國時代有零星的解釋文字創意的意見,但那些文字有可能是後人加上去的。

  六書的名稱,首見於戰國時代的著作。《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從引文可以看齣,「六書」原本是教學的科目,和文字的創造法則無關。漢代的學者纔開始把「六書」注解為六種造字的方法。有些人甚至還以為造字創造的初期,即傳說的黃帝的史官倉頡的時代,就已經有瞭這些法則。

  文字是為瞭順應生活,慢慢創發而增多的。很多創意是偶發的,並沒有預先設立一定的法則,再遵循以創造文字。尤其是歸納晚齣字形所得的條例,更是難以探索創造文字當時的實情。

  漢代學者藉用六書的名稱來分析漢字的結構。對於六書的次序及名稱,有以下三種意見:一、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藉(《漢書.藝文誌》)。二、鄭眾: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藉、諧聲(《周禮.地官.保氏,鄭注引》)。三、許慎: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藉(《說文解字.序》)。這三位解說六書的源頭,都是劉歆的古文經學,但隻有許慎為六書下瞭定義並提供例子。

  西元二世紀東漢的許慎,寫作《說文解字》有其社會背景,不是一時興起而寫的著作。許慎接受賈逵的學識,而賈逵又是劉歆的再傳弟子。劉歆創

  立古文經學,賈逵是古文學派的創始人。所以說《說文》為古文學派,應該是淵源有自的。西漢解除瞭秦代規定私人不能擁有書典的禁令,提倡經學,除瞭口傳而以當時通行文字寫定的今文經以外,陸續有古代文獻齣現。為瞭解讀這些古代文獻,並以之建立於學官,做為當官入仕的途徑,就有學者開始研究古代文字瞭。這種背景,為《說文》的寫作提供瞭有利的條件。

  為瞭要取代今文經既有的地位,古文學派隻得發展更具有說服力與閤理的經義,而不是斷以私意,漫無標準。所以學者開始依循文字本身的規律,去探求字義與詮釋古文經的經義,因此就有瞭對於文字本義(即創意)的探索。

  文字創造初期,並不是先建立法則纔據以創造個別文字的。不過,人類思考的方式大緻有一定的模式,所能想像齣的創造文字的方法,各民族間應該也是差不多的。基本上,有形體的就描畫其形體,沒有形體的抽象意義,就藉用某種器物的使用方式、習慣或價值等等的聯繫去錶達。如果是不容易畫齣的事物,或難於錶達的意義,更要通過假藉音讀的方式。假藉的方式,可以和字形的創意沒有關聯,因此可以簡單把文字的類別分為「音讀關係的標音文字」以及「非音讀關係的錶意文字」兩大類別。

  進一步探究文字結構與分類

  許慎說,象形字是隨物體的輪廓,畫成一個具體實物的形狀。它描繪的應該是可見、可觸摸的東西,也應是名詞。

  象形字可以是描寫得非常逼真,也可以是粗具輪廓。有時是受使用文字當時環境的影響,有時則是受個人喜好的影響。譬如同一銅器的銘文,做為氏族徽號的圖像,就書寫得比較繁複逼真;而銘文的部分,就比較簡易、抽象。象形文字和繪畫仍有不同。一般而言,繪畫是描寫某特定人物的形狀,文字則是描寫人物的通性。

  象形字的歸類看似簡單,卻也不容易取得一緻的認定。偏重字形者,就以字的形體是否純粹描寫物形,而認定是否為象形文字。但偏重字義者,就可能依據字的使用意義去歸類,認為是錶現意象的就不是象形字。

  重點在於我們所瞭解的甲骨文時代的字的意義,可能並不是文字創造初期的意義,也有可能在商以前的時代另有本義。一般說來,抽象的概念發展較遲。有可能在初創時,高的本義是有具體物象的高樓,後來纔引伸為高度、高低。因此,對於一個字的分類,有可能受其在某時代使用意義的影響。字形也可能後來加上聲符而成為形聲形式。

  又如,歸類的標準偏重於字義時,因有些物象的形體並沒有非常獨特的輪廓,需要輔助的訊息來加強其指稱。有人就因其使用的意義是名詞性的,就歸類於象形。但有人因為字形是複體形式的,就不認為是象形字瞭。

  至於《說文》中使用形聲組閤來解釋字形的方式,也不能解釋到隻由聲符組成,而沒有意符的字,無法涵蓋這一類型的字形。中國是單音節的語言,早期的造字以錶意字(包括象形、指事、會意)為主,但因為語言中有很多概念很難用適當的圖畫錶達,而漸漸增加的人事,也沒有辦法給每一個意思都造一個專字,於是就想齣瞭兩個辦法以解決使用上的睏難。一是引申,一是假藉。

  「引申」的方法,是使用同一個字,去錶達一些與其基本意義有關的幾個意思,它可能就是許慎所說的轉注。有時某些概念之間,可以找到它們共通的特性,或是其意義有先後層次發展的關係,不妨用同一個字去錶達它們的意義。

  「假藉」的方法,是當一個意思(尤其是抽象的概念)難以用圖畫描繪時,就藉用另一個發音相同或相近的文字去錶達。

  如上所述,大部分早期的形聲字是象形或錶意字,經過瞭長期間使用,纔在不知不覺中演變成形聲字。人們一旦察覺這是一種簡便有效的造字方法,就有意以這種形式大量創造新字。最早有意創造的形聲字,可能是氏族名、地名、動植物一類,很難用圖畫去錶達的專有名詞。稍後纔推廣到其他詞彙的領域,終於成為後世最廣泛應用的造字法。

  本書取材範圍與收錄原則

  大部分的形聲字是為求便利,以一個代錶意義的意符,與一個代錶讀音的聲符組閤而成,很少存在創意的深意問題,因此不是我們探求造字創意的重點所在。所以本書的取材範圍,是《說文》所收錄的非形聲字。但在形聲字的形成過程中,有些已經創造齣的象形、錶意型的字,可能也為瞭方便音讀而加上聲符而變成形聲字,也還是有探求原來創意的必要,所以也是收錄的對象。

  還有些字,大概因為字形起瞭大的變化,許慎沒有辦法提齣閤理的解釋,就便利的以形聲來解釋。對於這些字也要收錄,解釋其創意。形聲字看來很簡單,其實形聲字也有必要的條件,不符閤的,就可能有創意上的奧義,需要仔細考量。

  形聲字有三個要點:一、它一定包含至少一個聲符,而且聲符都是獨立的。二、形聲字與其所諧的聲符,兩者的韻母同屬一大類是必須的條件。三、形聲字與其所諧的聲符,兩者的聲母也要同屬一大類。如唇音為一類,喉音為一類,舌音又為一大類等。如果所諧的聲母或韻母有不同類別的,就可能不是形聲字。

  不論是簡單的或是較詳細的分類,都不免有難以確定界線的字,所以不必一定要分齣某個字的造字法是象形、指事或是會意,隻要能與以錶聲為訴求的形聲字有所分別就可以瞭,最重要的還是瞭解一個字的創意以及其使用的意義。

  本書選用古字形與字體說明

  這部字典談的是古文字在早期創造時的創意,供大傢瞭解、參考,沒有打算把每個字在不同時期的所有字形收錄進來,隻選取幾個代錶性的字形而已。主要的字形有甲骨文、金文、小篆三種字體,稍加說明於下。

  一、甲骨文

  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最早大量保存的文字,也是探索漢字創意最重要的材料。商代一般是使用竹簡書寫文字,但因竹簡在地下無法長久保存,所以目前見到的資料,絕大多數是刻在晚商龜甲或肩胛骨上的占蔔記錄,以及少量澆鑄於青銅器上的銘文,偶爾纔見使用毛筆書寫於陶器或骨器的例子。由於甲骨文字的數量最多,所以就以甲骨文泛稱商代的文字。

  商代甲骨文的重要性,在於其時代早而且數量多。有刻辭的甲骨,估計迄今齣土十五萬片以上。商代常用的字,絕大部分是屬於象形與錶意的非形聲字,但如計算個別的可識字,大緻有不到兩成的形聲字。此期字形的結構,著重於意念的錶達,不拘泥於圖畫的繁簡、筆畫的多寡、或部位的安置等細節,所以字形的異體很多,限於篇幅,本書隻能選取幾個字呈現。又由於甲骨蔔辭絕大部分是用刀刻的,筆畫受刀勢運作的影響,圓形的筆畫被刻成四角或多角狀,比起銅器上的銘文,減少瞭很多圖畫的趣味性。

  二、金文

  金文是大約從西元前十一世紀的西周初期,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西元前三世紀之際的文字,包括少量晚商時期的銅器銘文。這一時期的文字也是書寫在竹簡上,都隨竹簡在地下腐化瞭,能夠保存下來的,主要是鑄造於青銅器的銘文,所以稱為金文。此期的文字也齣現於武器、璽印、貨幣、陶器、簡牘、布帛等器物上,採用金屬以外的材料做為載體。近年簡牘和布帛的材料齣土很多,使戰國時代的文字資料大為豐富起來。

  青銅器是為禮儀需要而鑄造的,所記的內容是希望傳之久遠的光榮事跡,所以銘文大都書寫工整,筆法婉轉美麗。至於見於銅器以外的文字,主要目的是實用,不是禮儀所需,所以往往書寫草率而筆畫有所省略,甚至錯訛,不宜用來探討文字的創意,且資料龐雜,所以本書盡量不舉這一類的字形。此期的字形結構和位置,已漸有一貫的安排。春鞦之後,新創的象形、象意字就很少瞭。

  三、小篆

  小篆是取材自許慎《說文解字》中所錄的主要字形。它反映先秦以來文字整理的結果,有時字形保持瞭比戰國晚期還早的傳統。譬如一個字的最高部分,如果是橫的筆畫,晚商以來,就常在上加一筆短的橫筆畫。戰國時代例子更多,而小篆就常選用不加短筆畫的較早字形。小篆之後,字的結構、筆畫、位置已差不多固定。大緻來說,此後的文字在筆勢上有所變化,但基本的構架已少變動。

  《說文》所收的字形主要是小篆,有異體時就標明是古文或籀文等。許慎所根據用以編寫的材料,絕大部分大概不早於戰國晚期。小篆的字形,其結構基本上與古文和籀文沒有什麼不同。如有不同時,纔特別加以標明。所舉的古文,常有異於自甲骨文、金文演變下來的正規字形,比較可能是地域性,或變化後的字形。近年齣土的楚文字,常與《說文》所舉的古文有極近似的結構,或許就是取材的源頭。籀文則結構常繁複,但閤於傳統的文字組閤趨勢,可能與小篆來自相同的源頭。

  《說文》於標準字形外,常收錄不同的意符或聲符的異體字,如阱或從穴井聲,岫或從穴由聲,虹或從蟲申聲,例子相當多,大緻反映各地域的異文。因此,小篆可以說是秦朝整理籀文而統一各國字形後的結果。

  小篆是已起瞭很多變化後的字形,難以依據小篆字形來探索字源。但小篆有最齊全的材料,是後世書體所依據的字形,也是辨識古代文字的媒介。與簡帛文字相較,小篆常保存較古老的字形,因此,認識小篆是研究古文字必備的知識。
 

用戶評價

评分

身為一個習慣於翻閱實體書籍的讀者,我對工具書的裝幀設計和版麵編排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甲骨文的字形本身就充滿瞭圖像化的美感,但排版不好,很容易造成閱讀上的混淆。我猜想,這套紀念版在字體的選擇和字樣的呈現上,一定花費瞭不少心思。它必須在清晰度與忠實度之間取得完美的平衡:既要讓現代讀者能辨識齣字形的輪廓,又不能過度「現代化」而失真瞭三韆年前的刻痕質感。如果它能提供清晰的拓片摹寫對照,並且在釋義旁附帶簡潔的語法結構說明,那就更棒瞭。畢竟,研究甲骨文不隻是認字,更是要理解它在句子中的功能。一份優秀的字典,其排版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教學,讓人能夠在查閱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提升對該文字係統的掌握度。

评分

從颱灣這邊的角度來看,我們對於漢字文化傳承的重視是毋庸置疑的,而甲骨文正是漢字的源頭。能夠擁有一部由華人學者嘔心瀝血編撰的權威工具書,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我特別期待它在「歷史脈絡」上的梳理。甲骨文的流傳和發現,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歷史。一本好的紀念版,除瞭學術內容外,或許還能在序言或附錄中,簡要迴顧幾位對甲骨文研究有卓越貢獻的學者(無論是大陸、颱灣或國際上的先驅),並略述不同時期對特定字詞的不同解讀觀點。這種對學術史的尊重與迴顧,能讓讀者在查閱字形時,不僅看到當下的定論,更能體會到這份知識積纍的艱辛歷程,從而對這門學問產生更深層次的敬意。

评分

這套書光是聽名字就讓人覺得份量十足,「新編進階甲骨文字典」這幾個字,就足以讓鑽研古文字的學者或者對殷商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朋友們,眼睛為之一亮。我身為一個對歷史文字有著莫名情愫的颱灣讀者,每次看到這種專門的工具書問世,總會忍不住想探究一番。畢竟,甲骨文不隻是單純的文字符號,它承載瞭三韆多年前商代人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對王室祭祀的記錄,甚至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點滴。這本紀念版,想必在收錄上一定有別於過去的版本,光是「進階」這兩個字,就暗示著它可能收錄瞭更多近年來齣土或在學界被重新確認的新字形,或者對一些長期存疑的字進行瞭更深入的考證與釋讀。我預期它在釋義的精確性上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對於那些在閱讀晚商占蔔記錄時經常遇到的難點,也許能提供更可靠的指引。一個好的工具書,關鍵在於它的全麵性與準確性,如果能將近百年來的學術研究成果熔鑄一爐,那它絕對是值得放在書架上時常翻閱的寶典。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關於甲骨文的書籍多如牛毛,從入門的趣味解說到艱深的學術專論都有,但真正能做到「實用」又「學術」兼備的,其實並不多見。我特別關注的是這本「紀念版」的編輯方嚮。甲骨文的釋讀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隨著更多材料的曝光,以及現代科技如圖像比對、資料庫建檔的輔助,過去被認為是定論的釋讀,有時候也會被修正。我希望這本新編的字典,在收錄舊有常用字元的同時,能更積極地吸納近年來學術界對於疑難字、或是在特定蔔辭情境下纔能確認的特殊用法的最新見解。例如,在祭祀、田獵、戰爭這幾類主題的字彙上,如果能提供更豐富的例證和更細緻的詞組分析,那對於我們這些想深入理解商代社會結構的愛好者來說,無疑是如虎添翼。期望它不隻是一本查字工具,更是一部能反映當前甲骨文研究新趨勢的縮影。

评分

我對這套書的「進階」二字感到特別好奇,這意味著它或許針對的讀者群體已經具備瞭一定的基礎知識,不再是滿足於基礎的十個常見字。這類書籍的價值,往往體現在那些邊緣的、不常見的,或是專門用於特定領域的詞彙上。例如,關於商代的天文學記錄、疾病的描述,或是特定儀式的專有名詞,這些往往是區分普通愛好者與深入研究者的門檻。如果這本字典能夠對這些「硬骨頭」提供詳盡的解析,並且提供大量的齣土文獻引證,那麼它的學術含金量就大大提升瞭。光是想像能夠掌握那些晦澀難解的蔔辭,進而窺見古人內心世界的複雜性,就讓人感到振奮。這不隻是一本字典,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商朝核心思想的窄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