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到最後,安寧護理師的生命教育課:春落下的幸福時光

陪你到最後,安寧護理師的生命教育課:春落下的幸福時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春杏
图书标签:
  • 安寧護理
  • 生命教育
  • 臨終關懷
  • 親情
  • 幸福
  • 療癒
  • 人生
  • 成長
  • 陪伴
  • 失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能陪伴彼此到最後,
是生命給予最大的祝福。
身為安寧病房的護理師,
除了仔細照護患者的身體,
我更希望能撫慰他們的心靈……

  在生命的最後,
  我們都需要好好梳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曾經因錯過、背叛、誤會而未解的難題,
  若不去理會,最後只會留下滿滿的遺憾。


  如果可以試著開始
  整理親情、友情、愛情, 
  甚至是與憎恨的人之間關係, 
  那些從未說出口的謝謝、我愛你,還有對不起,
  都要在離開以前好好表達,才能盡量無憾。

  現在,一起翻開41篇真實的人生故事,
  讓這些生命導師帶領我們,
  開始好好整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生命走到最後,便是審視彼此關係的開始……

  ‧孩提時曾被父母拋棄的早熟少年,接到生父罹癌的電話通知,他該不該去見父親最後一面?

  ‧彼此在最脆弱的時候相遇,愛情長跑十年,男友卻從肝硬化轉成肝癌,已經知道再這樣下去沒有什麼好結局,女方應該如何選擇?

  ‧病患愛的不是枕邊人,隱藏性向好幾十年,默默承擔的太太也過得非常痛苦,最後時刻,她還會陪在病床邊守候嗎……?

  原諒這件事其實是不存在的,
  唯有選擇放下,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
  與自己或他人和解,最後才能好好說再見。

  從現在開始整理自己的人生,永遠不嫌晚。

本書特色

  ◆二十多年照護專業,發掘生命的意義

  作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護理師,二十多年的護理生涯,讓她深深了解照顧者與病患心情,決定將多年來安寧長照中遇見的動人故事一一書寫下來,讓這些病患與家屬之間的勇敢,成為一股正向的力量,讓更多人認識安寧議題不僅只有悲傷,還有更多發人省思的生命教育意義。

  ◆故事真摯動人,多重觀點令人感同身受
  無論是從照顧者的角度出發,或是書寫病患的心路歷程、以及面對生命盡頭的心情與想法,都如實捕捉真情流露的當下。如:家人溫暖的臨終陪伴、難關未解的重量、原諒的勇氣、迎接圓滿的結局等。41堂動人的生命課,讓我們好好學習珍惜當下,並學著好好說再見。

  ◆分享簡易照護,增進彼此感情
  書中不僅有動人的故事,更收錄了簡單而實用的照護方式,讓家屬可以在短時間內學會,幫助病患獲得更舒適、放鬆的照護。

各界推薦

  王增勇 政治大學社工所教授
  白永嘉 急診醫師的眼睛/新竹馬偕醫院急診外科主任
  江令君 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護理系暨學士後護系副主任
  朱為民 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TED × Taipei講者
  吳念真 導演
  吳欣儒 極簡咖啡館
  呂協翰 古稀創意社會企業總監
  李美文 中山大學音樂系教授
  吳品瑜 《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臺灣女兒、德國媳婦的生命照顧現場》作者
  李若綺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吳建誼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
  余懷瑾(仙女老師) TED × Taipei講者/作家
  林虹汝 《沒有任何事,能阻止我享受生命的美好》、《癌症學校教我的事》作者
  周冠華 創世基金會高雄分會護理長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翁慧卿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老年所、醫學系教授
  陳如意 高雄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
  陳景寧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
  許禮安 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
  許豐明 紀錄片編導與講師
  楊田林 講師培訓老師
  楊百文 嘉義市西區衛生所醫師
  楊育正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劉姵均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社會服務室主任
  劉家榮 颺理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錢玉芬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靈性諮商組教授/台大共同教育中心兼任老師
  賴曉虹 育睿在宅支援診所醫師
  盧鴻毅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敎授
  羅玉岱 成大高齡醫學部主治醫師/台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理事
  譚艾珍 資深藝人

  (按姓氏筆劃排列)


 
暮光之下的温暖回响:安宁疗护的深度叙事 一、 尘世中的温柔守望:关于临终关怀的生命叩问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个案的琐碎记录,而是一部关于“告别”与“相遇”的宏大叙事。它深入探讨了现代医学在面对生命终点时所展现出的伦理困境与人文关怀的缺失。作者以一名资深安宁护士的独特视角,带领读者走进那些被社会刻意回避的角落——临终病房,去直面死亡的必然性,并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 书中首先构建了一个关于“死亡教育”的理论框架。它批判了过度强调“抗争”与“治愈”的医疗文化,提出了一种更加平和、更具尊严的生命终结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质量,以及个体在生命最后阶段所拥有的自主权和舒适度。通过对多个跨文化案例的分析,我们得以窥见,即便是最痛苦的躯体衰竭,也能在恰当的支持下,转化为一种深刻的、富有意义的生命体验。 二、 情感炼金术:护理师与临终者之间的无声对话 本书的核心章节,着重描绘了安宁护理工作者与生命走向终点的人们之间建立的特殊连接。这种连接超越了医患关系,它是一种深层的人性共鸣。作者细致入微地捕捉了那些瞬间的、难以言喻的情感交流: 未竟之言的释放: 记录了大量关于“和解”与“道谢”的场景。这些场景揭示了,许多人直到最后一刻才愿意卸下面具,坦诚面对家庭的裂痕、未偿的心愿。护理师的角色,有时是沉默的见证者,有时是温柔的引路人,帮助他们找到开口的勇气。 恐惧的具象化与消解: 死亡的恐惧往往源于对失控的焦虑。书中探讨了如何通过疼痛管理、症状控制,以及对未来安排的清晰规划,逐步瓦解这种恐惧。例如,如何引导一位患有晚期肺癌的音乐家,将精力从对呼吸困难的关注,转移到对生命中最后一次演奏的准备上。 “在世的哀悼”: 探讨了生者如何提前开始哀悼过程。这不仅仅是为亲人的逝去做准备,更是一种对共同记忆的珍视和整理。作者分享了她如何协助家属制作“记忆箱”,收集逝者生前的小物件,让告别成为一种有形的仪式。 三、 存在的哲学:当身体退场,精神如何回归 本书超越了临床实践,触及了深刻的哲学思辨。它探讨了“意义的构建”在生命终点的重要性。当身体的机能逐渐丧失,人们开始追问:“我活过,有什么不同?” 作者引述了多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理论,结合护理实践,阐述了“完成感”对临终者精神状态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完成感并非宏大的成就,而是微小的、个体化的满足——可能是完成了一封未寄出的信,可能是原谅了多年前的过错,抑或是仅仅享受到一杯热茶的温暖。 书中还对“尊严”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尊严不仅是免于痛苦,更是被看见、被倾听的权利。它要求医疗系统和家庭成员必须摒弃“病人的身份标签”,回归到那个鲜活的、有故事的“人”。 四、 护理师的自我探寻:在付出与抽离之间寻找平衡 作为一部深刻的个体观察记录,本书也毫不回避地呈现了安宁护理工作者自身的挑战与成长。他们是情感的容器,日复一日地吸收着他人的悲伤、恐惧与最终的平静。 职业倦怠与共情疲劳的应对: 作者坦诚分享了应对情绪耗竭的内部机制,包括建立边界、寻求专业督导,以及如何从逝者家属的感恩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对“救赎”情结的反思: 护理人员并非万能的救世主。书中强调了学会“放手”的重要性,认识到有些痛苦是无法被消除的,我们能做的只是陪伴。这种清醒的认知,是职业成熟的标志。 生命教育的反哺: 最终,那些在病床前与死亡共舞的经历,深刻地重塑了护理师对自身生命的看法。他们比常人更早、更深刻地理解了时间的稀缺性,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当下的幸福”。 五、 对社会的呼吁:构建一个更具同情心的社会结构 本书的最后部分,是对整个社会体系的温柔而坚定的呼吁。它倡导将安宁疗护的理念融入初级医疗和社区服务中,使“好好地死去”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而非少数精英的特权。 它呼吁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增加对缓和医疗服务的投入;呼吁学校将临终关怀纳入生命教育课程,培养下一代对生命周期有更成熟的认知。 总结: 本书是一面映照我们内心深处的镜子,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一种面对真相的勇气。它细腻地描绘了生命旅程的最后一程,如何能够充满人性光辉和深刻的连接。阅读它,是与死亡进行一次平静的会面,最终获得的却是对当下生活更热烈的拥抱。这是一部关于人性韧性、爱与告别的真实记录,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思考自己希望如何度过生命中每一个不可逆转的时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春杏


  「春落下的杏福時光」
  用台語念就是
  「剩下來的幸福時光」

  正因為時間是一種不可逆
  愈用愈少也愈用愈珍貴的概念

  正因為故事結尾不能重來
  人生從一出生就進入倒數計時

  正因為死亡只有一次機會
  每個人臨終都值得被溫柔對待

  剩下來的時光若希望幸福
  需要安排、需要討論、需要協助
  需要我們用愛和溫暖一起來澆灌

  臉書粉絲專頁「春落下的杏福時光」:www.facebook.com/春落下的杏福時光-292081681721757/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作者序
 
第一章、守候
要不要再來一張全家福?
目蓮救母
愛已滿溢
有始有終
煩的時候就洗腳
【生命中的吉光片羽】思念開始蔓延
 
第二章、放下
好好交託
一起寫才有伴啦!
大海般寬闊的心
出境事務所
以為是感冒
 
第三章、祝福
病人教導我的事
給祝福,不要怕
近鄉情怯
錯過
【生命中的吉光片羽】為何如此想妳
 
第四章、重量
白白受苦
只剩老伴
渴望
可以固定時間來嗎?
女兒的笑容變成媽媽的痛
 
第五章、原諒
用心良苦
願祝福降臨到妳身上
先生另一種樣子
離家的母親
【生命中的吉光片羽】從賭氣到大器
 
第六章、圓滿
我想陪你到最後
夕陽映照下的笑容
不再做傻事
不後悔的婚姻
【生命中的吉光片羽】想用什麼方式說再見?
 
第七章、護理師心內話
爺爺等著嘴巴清清
吃力不討好還是要做
保持舒適不容易
做出自己的格調
笑一個送我當禮物
 
第八章、舒適照護的力量
被重視的感覺
呼吸
只在意此刻你是否舒服
把加油變成祝福
獨門的三好舒適照護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10091
  • 叢書系列:大齡人生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閱讀死亡讓你重新看待生命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工所教授


  第一次見到阿杏是在弘道基金會的照顧創意比賽,她用可愛的南臺灣國語腔調,以護理人員獨有的精準幹練與直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案例的報告。我完全被她內心滿滿的愛所感動。她用生命在照顧所遇到的每一個人,每個遇到阿杏的病人與家屬,都因為她的溫柔與安定而圓滿此生。面對死亡我們都充滿恐懼,因此通常選擇逃避。閱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準備面對死亡,讓我們積極面對活著的每一天,珍惜生命中所有的人。從這些面對死亡的故事,你不得不問自己:我要如何面對至愛、甚至自己的死亡?這本書不給你答案,但給你想像與勇氣。

江令君/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護理系暨學士後護系副主任

  阿杏是個有溫度的人。熱鬧但不聒噪,真性情之下對人的關懷表露無遺,無論是文字之間或現實生活的相處。字裡行間,呈現了護理人對生命的照護、陪伴與關懷,不僅做了教學與經驗分享,還可以讓人感動到起雞皮疙瘩。生命最後的陪伴,是件不討喜的苦差事,一般人不願意觸碰,畢竟有太多的變數與世事難料,但是阿杏把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生老病死,透過文字,讓二者如此的溫柔共存!

呂協翰/古稀創意社會企業總監

  豐富的情緒感受力,再加上人生畢業的實務現場,每個畫面都投影在腦海的文字紀錄片,這就是她溫柔且堅定的服務之路。從醫院到社區,從社區到居家,溫柔對待每個生命,堅定好的服務品質,就算流淚,嘴角也會微微上揚;離別,也能是幸福快樂的結局。

  阿杏是我認識最暖心的護理師,除了護理人員的專業及效率,也重視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心理,無論剩下多少時間,都珍惜每一個當下。如果,你也在尋找幸福快樂的結局,那就趕緊往下看吧!

吳欣儒/極簡咖啡館  

  與春杏相識在臉書的園地裡,總能感受著她散出的良善與溫暖的愛,心靈在那當中得到滋養;更常在她的個案故事中,看到人生百態、生命的悲歡與離合。

  生命,有天終得相互告別,如何靜好的陪與被陪到最後,這書裡處處有見證。安寧的照護,技巧讓身體能舒緩安適些、真心與溫柔對待,也是善終之路最美的守護,兩者並行對臨終者與家屬身心的重要與幫助,在這書中也深刻有感受。

  透過春杏的文字接收到她心底傳遞出的能量,但望《陪你到最後》這書裡的字字句句能傳遞得更遠,敲打到更多人的心上。

李若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認識阿杏以來,就一直被阿杏對於安寧的熱情給感染著,透過阿杏的文字,娓娓道來一個個真實的安寧照護故事,圍繞在她與患者、家屬、照顧者等角色之間的心路歷程與真實感受;在故事裡,我覺得很特別也很重要的是,阿杏鼓勵家屬、甚至鼓勵患者學習舒緩疼痛的照顧技巧,在生命終點前為家人留下最美的回憶。這是一本涵蓋護理專業、生命教育、人生哲學的著作。請放心這不是一本教科書!就讓我們從一個個故事開始,思考人生的未來吧。

真心誠意用生命做陪伴

許禮安/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


  知道春杏要出書,我真心為她高興。當初我是啦啦隊,鼓勵她像我繼續寫故事。春杏既專業又感性、能演講又會寫,具有「安寧人」的「雞婆性」:求好心切、超難搞也超貼心,之前看她的臉書文章就覺得實在催淚。我從事安寧療護已二十五年,知道世間無常、肉體危脆,總有一天都會「妻離子散」和「家破人亡」。只希望在死亡來臨之前能盡心盡力,即使後來「定業難轉」而不得「善終」,至少讓末期病人和家屬在還活著時,就能「善生」和「善別」。

為妳的付出寫序

許豐明/紀錄片編導與講師


  認識春杏是那段籌備拍攝高醫安寧病房攝影展期間,每逢日落黃昏就會遇見,從病房回到辦公室和我分享專業領域和遇到的臨床照護的小故事。幾年後,從社群累積的字裡行間逐漸散發愛的力量,就鼓勵她結集成書,試想,當一本新書的誕生,可以因為專業知識和動人的文字被收藏,甚至成為未來溫暖人心的一粒麥子,深信這本書的能量就像一束生命之光一樣。

從油麻菜籽到太陽花

楊田林/講師培訓老師

  阿杏是我認識的醫護人員中,最草根、最土味,也是最有幽默感與溫度的人。阿杏對生命的關懷是自然本能,給人很大的安全感、信任感。這種特質總能很快拉近病患跟家屬彼此距離,這是天賦也是上帝給她的任務。

  以前總覺得阿杏像是油麻菜籽,在艱苦環境中開出燦爛花朵,照耀了他人,卻苦了自己。那時,很喜歡阿杏,也疼惜阿杏。這幾年阿杏透過一個又一個臨終天使的啟迪,不斷自我修煉,我看到阿杏變成太陽花,開朗燦爛,溫暖了眾生也照耀了自己,現在阿杏內心有源源不斷的愛,給臨終天使的愛就更自然飽滿了,這樣的生命蛻變令人驚豔。

  這本書,是臨終天使教導我們的生命之書。謝謝阿杏用靈魂之筆幫我們記錄下來這些精彩生命故事。現在,一樣喜歡阿杏,更敬佩阿杏了。

錢玉芬/台灣神學研究學院靈性諮商組教授、台大共同教育中心兼任老師

  這本書是藉由安寧護理師的視角,帶領讀者凝視死亡。

  當一個個動人的臨終者和他家人朋友的故事,呈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不只是在看他們的故事,也在讀我們的心;我們不會只是陪他們流眼淚,更會聽見我們的內心對愛的渴望與吶喊,於是內在生命與外在行動會激發更多的對話。

  有哲學家說:在死亡面前,人是公平的,因為人人都有一死。閱讀這本書你會被鼓勵:在死亡來臨之前,校正生命與行動的角度,如果因此讓遺憾與後悔少一點,我們的智慧就多一點了。

盧鴻毅/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敎授

  春杏用她暖心的方式貼近病人,以尊重的態度為所有的病人及家屬分憂解勞,再把這些點滴用文字書寫記錄,成就了這一本平易近人的故事書。

  照顧別人是一件苦差事,但如何在照顧他人的過程中,找到一點簡單的盼望,往往可以藉機學習療癒,我在春杏的字裡行間找到不少有趣、刻劃人心的痕跡,也看到她如何在照顧的過程中,反觀自己內心的某些角落,澄清人己之間的疑慮,轉而產生奉獻的力量。

  我渴望春杏「陪伴」病人及家屬的故事源源不絕地化為文字,這些如歌般的劇情,可以幫我們看見病人的不適、家屬的憂慮,以及照顧者的自處,進而敎導芸芸眾生莫忘暖心助人,相互取暖……。

用愛和專業說故事,體會安寧照護的真善美

羅玉岱/成大高齡醫學部主治醫師、台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理事

                                                           
  知名劇作教學大師羅伯特.麥基說:「講故事是將理念推向世界最有力的方法」。

  身為一位推廣安靈照護觀念有十五年經驗的醫師,我深刻地體認到,透過春杏充滿情感的文字撰寫,《陪你到最後》書中這四十幾個又真又實的臨床故事,一定能夠吸引並帶領讀者們從「守候」到「圓滿」,一步步認識安寧照護的核心精神與價值。此外,故事中不同的情境,再再展現春杏的愛、同理、熱情、關懷與陪伴的耐心,我們得以見證在生命最後幽谷伴行的這段旅程裡,一位專業安寧護理師的真與善與美,能夠為個案與案家,帶來如此重要的幫助與力量。

  (按字母順序、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序

找到生命中的自在與美好


  第一次記錄下自己照顧病人的過程,時間是在念二專的時候,當時為了賺學費,寒暑假都在醫院當看護。之所以會寫下病人故事的原因,是因為覺察到自己面對原生家庭各種關係的糾結,所產生的困惑和痛苦,透過照顧病人時的互動和傾聽,發現熱鍋上的家庭比比皆是,我的悲傷並不孤單。
 
  儘管醫療科技不斷進步,身體保健的知識也普遍,醫院可以醫治多數的疾病,但心裡的傷卻是最難癒合的。尤其那些在尚在襁褓時期或孩童階段,未曾刻意記住卻在發生創傷的同時,就此與生命緊緊相連的各種關係衝突,不需記錄不需學習,遺毒就代代相傳。

  愁苦的心會憎恨製造給心傷疤的人,憎恨用台語念就是「撿恨」,我們非但死不鬆手,還緊緊抓住苦毒,扮演一位稱職的受害者,卻忘記隱藏的怨念,可能讓自己在展開的新關係中,不知不覺地成為加害者,否則,家庭的毒不會這樣一代漫延過一代。

  感謝上帝巧妙安排,讓年輕時容易自怨自艾的我,透過照顧者的身份聆聽病人的生命故事,在一次一次生命陪伴生命的過程中,也反覆療癒了我脆弱敏感的靈魂。在遇見耶穌之前,「病人和家屬」一直是我生命中最值得尊敬的老師,生命一直影響著生命。
 
  當你願意翻開書看完這四十一個故事,或許有機會跟阿杏一樣,看著別人的故事,檢視的是自己隱忍多年的內在傷痕,經歷願意承認、願意饒恕、願意交託步步煎熬的歷程,進而重現生命本該有的輕盈自在。

  祝福你:「找出適合解自己困境的獨家配方,每步都踏實都能嘗到恩典的美好。」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讓人很有感覺,那種溫暖又帶點淡淡哀愁的色調,好像在訴說著一些深刻卻又平易近人的故事。我記得我是在一個有點悶悶的下午翻開它的,本來以為會讀到一些很沉重、讓人喘不過氣的內容,畢竟主題是關於生命末期的關懷嘛。結果呢,一讀下去就停不下來,作者的文字非常細膩,描繪那些日常相處的點滴,沒有過度的煽情,卻能精準地戳中人心最柔軟的那塊地方。特別是描寫護理師與家屬之間的互動,那種在專業與情感之間拉扯的掙扎,實在太真實了。你會看到,所謂的「安寧」不只是讓病人走得平靜,更是讓活著的人有機會好好地跟過去和解,跟愛的人好好地道別。書裡那些小小的智慧,像是如何看待「不完美」的圓滿,或者如何把每一天的「尋常」過得有份量,都讓我這個平時忙忙碌碌、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的人,突然停下腳步,好好審視了一下自己生活的重心。讀完之後,感覺心頭好像被一雙溫柔的手梳理過,雖然感傷,但更多的是一種被洗滌後的清明感。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關於護理的書,它根本就是一本關於如何「好好活著」的人生指南啊。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震撼,主要來自於它對「時間」的重新定義。在我們傳統的價值觀裡,時間似乎永遠是線性的、往前跑的,我們總在計劃未來,擔憂過去。但在安寧的場域裡,時間感被完全顛覆了,每一分鐘都變得異常飽滿和珍貴。書裡描述的那種「活在當下」並不是口號式的勵志語,而是被現實環境逼迫出來的、最純粹的生命狀態。作者擅長捕捉那些微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瞬間,比如病人用盡力氣對著窗外的鳥兒發出的一聲嘆息,或是護理師在換藥空檔中對自己默念的一段話。這些片段,被賦予了極高的意義,彷彿作者擁有了一種特殊的「慢鏡頭」視角,讓我們得以細細品味生命的厚度。對於我個人而言,它像是一帖清涼的藥方,讓我對過去一些來不及挽回的遺憾,產生了一種釋懷。這不是宿命論,而是更接近一種豁達的智慧:既然過去無法更改,那麼就好好地、用心地去對待現在擁有的每一個呼吸和眼神交會。

评分

我對台灣的醫療體系算是略知一二,知道安寧照護在推廣上總會遇到很多文化上的隔閡,很多人還是覺得「談死就是不吉利」。這本書的出現,就像是一道及時雨,用最溫柔的方式,把那些「禁忌」的話題攤開來談。作者的筆觸很巧妙,她沒有直接去批判體制或觀念,而是透過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案例,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到「預先準備」和「尊嚴善終」的重要性。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溝通」的著墨,那種如何跟不願面對現實的家屬溝通、如何引導病人說出內心真正的渴望,這絕對是門藝術,書裡將這門藝術的精髓拆解得非常清楚。書中那些關於「告別式」的片段,讓我深思,原來所謂的儀式感,在生命走到盡頭時,竟然可以成為一種強大的療癒力量。它教會我,或許我們應該更坦然地面對生命必然的結局,這樣才能更勇敢地面對現在的每一天。整體來說,這本書的結構嚴謹又不失情感溫度,論述清晰,讀起來讓人感覺非常紮實,是一本值得推薦給所有在乎生活品質的人的書。

评分

我向來對「教育」這個詞很敏感,因為總怕變成說教。但這本書的「生命教育課」標題下得極好,它不是老師對學生的教導,而更像是一場深刻的生命體驗分享會。作者分享的那些面對死亡的場景,其實都是在教導我們如何更好地「活著」。書中對於「疼痛管理」和「情緒支持」的描寫,讓我對護理專業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敬佩。那種要在極度高壓下,保持絕對的同理心和專業度,真的是一種修煉。我特別佩服作者在處理那些「無能為力」時刻的坦誠。她沒有假裝自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誠實地面對人性的脆弱和生命的極限,並在這樣的極限中,尋找一絲溫暖和希望。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讓我們看見了,在生命即將消逝的盡頭,最需要的不是昂貴的儀器,而是最基本的人的溫暖和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它讓我重新審視了「尊重」的真正含義,那是一種跨越語言、文化和病痛的,最深沉的理解與陪伴。

评分

說真的,我本來對這類主題的書籍有點抗拒,總覺得會充斥著太多專業術語或是太過理想化的敘事,讓人讀起來有距離感。但這本完全不一樣,它的文字裡透著一股濃濃的「生活氣」,沒有架子,就像是鄰桌的阿姨在跟你泡茶聊天時,不經意間透露出來的人生哲理。我特別喜歡作者描述那些「小確幸」的時刻,比如陽光灑在病床邊的那一角,病人突然提起年輕時的某個笑話,或是家屬偷偷塞給護理師一顆糖果的小動作。這些細節堆疊起來,構成了一幅幅充滿人性光輝的畫面,讓我意識到,生命的重量不在於長度,而在於那些不被主流價值觀定義的「片刻價值」。讀到一些關於「放手」的段落時,我忍不住紅了眼眶,不是因為悲傷,而是被那份深沉的理解和接納所感動。它讓我重新思考,我們總是在追逐「更多」,但或許生命最圓滿的狀態,就是懂得「足夠」在哪裡。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不會讓人覺得拖沓,每一個轉折都恰到好處,讓你自然而然地跟著作者的情緒走,體驗那份專業背後的溫柔與堅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