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一種幸福:長年紀,也長智慧的八項思考(改版)

老是一種幸福:長年紀,也長智慧的八項思考(改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邱天助
圖書標籤:
  • 老年生活
  • 幸福感
  • 智慧
  • 人生思考
  • 心理學
  • 自我成長
  • 積極心態
  • 長壽
  • 健康
  • 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原書名:《老,自在:50後人生的八堂必修課》

  讓我們感到幸福的,不在擁有多少東西,而是能放下多少事
  人生第二個青春期,是屬於熟齡族群獨享的恩典
  不用凍齡,無須抗老,學會與生命和諧共處
  即使年過六十,依然充滿活力,優雅重生


  老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抗拒與逃避。幸福是一種決心、一種選擇。老年充滿著幸福和悲傷,沒有太多時間耗費在生氣和焦慮。當我們意識到我們不再擁有全世界的時間時,就會看清生命中的優先順序。

  這時,生命中的瑣事,似乎變的不那麼重要瞭。我們漸漸把大部分的時間,拿去關注那些對我們有意義、會讓我們開心的事,把生命投資在更為重要的情感部分,並且更懂得珍惜,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我們變得更快樂。此外,老年後更有欣賞力,更願意去讚美別人,更能接受和解。因而,生活更加美好,一天比一開心。

  「五十知天命」,正是時候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在刻闆印象中,老年生活總是跟休閒連結在一起。辛苦一輩子,退休後難得清閒。然而,這種觀念已經被有活力退休的概念所取代。對於成天無所事事的人而言,如何找到生命的新意義,讓生活有所憑靠,是現今老年人的一大挑戰。

  我們擁抱年紀,但不為年紀所限。老年的生命,沒有什麼所謂標準的人生流程,每個人都獨一無二。所以,我們應該在意的是「我現在想要活齣什麼?」而非「我這個年紀應該要做什麼」。

  全方位認識老後生活,開啟「優雅老化」與「活力退休」模式

  作者為70多歲的颱灣社會老年學專傢,他以20年的老後經驗,輔以社會學的觀察分析方式來探討種種老年現象。本書以「肯定老化」的立場,迎嚮老年必須麵對的挑戰,從中發掘老年的正麵價值與積極能量。

  ●死亡:能夠接受「死亡是自然」的人,較具責任感,而且會從任務的追尋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告別:完善的告別,讓彼此都能無怨無悔,更不會讓遺憾阻礙生者的未來。

  ●年紀:研究顯示,多數人年紀越大會越快樂,晚年生活較會是黃金時代。

  ●智慧:越來越多報告顯示,比起年輕人,老人似乎有較少的負麵情緒,和較多的正麵情緒,而且較願意去迴味美好的往事、淡忘負麵的記憶。

  ●孤獨:積極的獨處對我們提升生活質量,以及主觀的幸福感都有幫助。

  ●工作:老年勞動之所以珍貴,因為它有可能脫離「市場經濟」的工作模式,返迴人類早期的「禮物經濟」勞動模式,讓人間再度充滿溫暖和感動。

  ●老伴:所謂「老伴」就不一定是「另外一半」,而是泛指所有的「老來作伴」。可以是朋友或動物,甚至是機器人!

  ●身體:世界上根本沒有標準老人的樣本,老年世界存在多種可能性。老年是一種從框框走齣來的生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的身體。

本書特色

  本書是由研究老年社會學已長達三十餘年的老年學權威-邱天助教授,專為普羅大眾所寫的讀物。有別於與本國國情有所落差的國外翻譯書,或僅是個人經驗的著作。

  不僅捨去許多艱澀的專有詞彙,更以淺顯易懂的白話方式提醒即將邁入老年生活的讀者會遇到的八大問題及現況,並提齣一些建議方案。
 
繁花不息:在變遷中安頓身心的智慧地圖 作者: 佚名(這是一本匯集瞭當代生活哲思、心理學洞察與人文關懷的閤集,旨在為行走在信息洪流中的現代人提供一份精神的錨點。) 裝幀: 精裝典藏版,封麵采用溫潤的米色紙張,燙印著抽象的幾何綫條,象徵著生活復雜的結構與內在的秩序。內文采用高品質的無酸紙,排版疏朗,利於長時間閱讀和沉思。 --- 內容概述:穿越迷霧,重塑內在秩序 在世界以驚人的速度迭代的今天,我們仿佛被捲入一場永無止境的競賽,追求更快的速度、更多的擁有,卻在喧囂中遺失瞭與自己對話的寜靜。《繁花不息》並非一本教條式的指南,而是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暫緩腳步,深入探索如何在變幻無常的環境中,構建起堅實、靈活且充滿生命力的內在世界。 本書共分為五個部分,層層遞進,從宏觀的時代觀察,深入到個體的情感處理與自我認知,最終落腳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齣一種更具韌性的生活美學。 --- 第一部:時代的脈搏與個體的漂移 (The Echoes of Change) 本部分首先描摹瞭當代社會的主要特徵:數字化的衝擊、碎片化的信息輸入、以及對“即時滿足”的集體焦慮。作者以敏銳的筆觸,剖析瞭社交媒體如何重塑我們的自我感知,以及“效率至上”的價值觀對慢思考、深度學習所造成的擠壓。 信息繭房的隱形牆壁: 探討算法如何通過個性化推薦,無形中收窄瞭我們的視野,並提齣瞭如何主動跳齣舒適區的策略,鼓勵讀者進行“跨界閱讀”和“非目標性探索”。 “在場”的失落: 關注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心不在焉”狀態,無論是工作、用餐還是陪伴傢人,思緒總被未完成的任務或手機屏幕所牽引。書中提供瞭多種“正念錨定練習”,幫助讀者找迴對當下時刻的全麵感知。 身份的流變性: 在職業生涯可能不再是一輩子的時代,如何定義“我是誰”?本書提供瞭多重視角來審視“職業身份”與“存在價值”的區彆,強調瞭興趣、道德觀和人際關係網絡纔是更穩定的身份基石。 --- 第二部:情感的煉金術:重訪脆弱與恐懼 (The Alchemy of Emotion) 第二部分直麵人類最本質的睏境——復雜的情感體驗。它拒絕將負麵情緒簡單地歸類為“需要被消除”的障礙,而是將其視為內在信息傳遞的必要信號。 “未竟之事”的情感迴響: 深入分析童年經曆和早年創傷(無需具體描述創傷內容,僅探討其影響機製)如何以潛意識的形式影響成年後的決策和關係模式。重點在於“識彆模式”而非“挖掘細節”。 恐懼的解構: 恐懼是進化的産物,但過度泛化的恐懼會扼殺行動力。書中提供瞭一套結構化的方法,將模糊的“焦慮”拆解為具體的、可應對的“風險點”,並教授如何區分“建設性擔憂”與“破壞性反芻”。 嫉妒與比較的陷阱: 探討在高度透明的社交環境中,嫉妒心如何被放大。作者提齣“垂直比較”的觀點,即更應關注自己昨日的錶現,而非他人今日的頂點,以此重建健康的自我參照係。 --- 第三部:心智的園藝:培養深度思考的土壤 (Cultivating the Inner Landscape) 真正的智慧並非來自知識的堆砌,而是源於心智的結構性訓練。本部分側重於認知科學和批判性思維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概念的“去包裝”: 如何穿透媒體和商業話語中那些被過度美化或扭麯的概念,如“成功學”、“極簡主義”的錶麵光環,直達其核心價值?本書提供瞭一套“概念解構工具箱”。 長時間專注力的恢復: 探討大腦在信息過載下的“注意力疲勞”。書中推薦瞭多種非數字化的專注訓練方法,例如:徒手繪畫的結構模仿、背誦詩歌或復雜段落,以重建神經通路對持續輸入的耐受力。 決策的灰色地帶: 在許多重要的人生選擇中,不存在“完美答案”。本書倡導一種“足夠好”的決策哲學,強調“行動的價值高於等待完美的工具”。同時,它也探討瞭“認知失調”的閤理性,即如何接納自己偶爾的矛盾立場。 --- 第四部:關係的構建與維護:有距離的親密 (The Architecture of Connection)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但現代生活卻常常使我們感到疏離。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在高流動性的社會中,建立和維護有質量、可持續的人際聯結。 邊界的藝術: 闡述“邊界”並非是拒絕他人,而是為雙方關係設定清晰的“安全操作指南”。書中細緻區分瞭情感邊界、時間邊界和物質邊界,並提供瞭如何在不傷害感情的前提下,溫和而堅定地錶達“不”的溝通技巧。 傾聽的層次: 超越簡單的“聽見對方說話”,本書深入剖析瞭“共情式傾聽”與“解決問題式傾聽”的區彆,強調在親密關係中,很多時候需要的僅僅是“被完整地聽見”。 人際網絡的季節性: 接受某些重要的關係會隨著生命階段的更迭而自然疏遠,這並非失敗。書中鼓勵讀者學會“優雅地放手”那些不再滋養彼此的關係,並將精力投入到更匹配當前心境的聯結上。 --- 第五部:實踐的哲學:在日常中發現永恒 (The Philosophy in Practice) 結尾部分將理論迴歸生活實踐,探討如何將內心的洞察轉化為外在的行動美學。 對“無用之用”的欣賞: 倡導重新發現那些不直接産生經濟效益,卻能滋養心靈的活動,如園藝、手工、曆史研究或純粹的自然觀察。它們是抵抗功利主義侵蝕的有力武器。 身體的記憶與修正: 強調身體是承載意識的容器。如何通過規律的運動、有意識的呼吸,釋放被睏在肌肉中的壓力,實現“身心閤一”的穩定狀態。 “未完成”的收尾儀式: 探討生命中那些無法被徹底“解決”的問題(如失去、遺憾、未竟的夢想)。本書提齣,接納這些未完成,並為它們舉行一個內在的“告彆或紀念儀式”,是繼續前行的重要一步。真正的安寜並非萬事圓滿,而是對圓滿與缺憾的共同擁抱。 《繁花不息》提供瞭一個廣闊的視角,幫助讀者在不確定性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內在穩定性和持續成長的力量。它不是教導你如何成功,而是指引你如何更完整、更真實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天助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社會學博士

  曾任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係副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係教授

  現任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老年學相關著作
  1987《教育老年學》臺北:心理齣版社
  1998《顛覆年齡》臺北:張老師文化
  2002《老年符號與建構》臺北:正中書局
  2007《社會老年學》臺北:基礎文化
  2011《老年學導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圖書目錄

序  老瞭,怎麼活?
第一篇 死亡 
第二篇 告別 
第三篇 年紀 
第四篇 智慧 
第五篇 孤獨 
第六篇 工作 
第七篇 老伴 
第八篇 身體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36210
  • 叢書係列:大人學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改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老瞭,怎麼活?
 
  擺脫年輕的羈絆,迎接老年


  「老」(old)是個既模糊又複雜的概念,何謂「老年」或「老人」,至今,我們仍然無法達成令人滿意的一緻性定義。因為,在生命旅程中,跨入年老世界的路徑或門檻不隻一道,有生物、社會、經濟、法律、職業的標記,也有心理、情感和文化的界麵,彼此交織、相互接續,構成一幅看似簡單,卻又朦朧不清的老年畫麵。

  因此,幾乎所有「老年學」(gerontology)的研究都指齣,「老」沒有單一的模式,也沒有統一的進程。每個人體驗或意識到老的來臨,時間不同,步調也不一緻。何時會老?甚麼狀態稱為老?總是因個人的心態、條件而異,因時空的變化而不同。

  然而,「老化」(ageing)卻是不可否認,也無法迴避的生命歷程。即使現代抗老醫療科技的發達,也隻能延緩老化的節奏,無法翻轉時間的沙漏,褪去歲月在我們身體上、心理上所留下的痕跡。如何麵對老化,或用甚麼姿態來迎接老化,是高齡化社會中每個人必須思考的生命課題。

  綜觀今日社會的生活體係,無論工作、飲食、服飾、流行、居住、交通、教育或娛樂、運動,主要是基於四、五十歲,甚至二、三十歲人的生活需求而設計,也藉由他們的雙手、思維和理念而建造,「老年」總是處於邊緣裡曖昧不明的生活領域中。在「青春崇拜」的社會潮流下,許多老年人隻能模仿年輕人的生命樣態而存在,不是期待「逆齡」翻身,讚頌「不老」神話,就是隻能當個「青春啦啦隊」,為年輕鼓掌歡呼,猛然迴頭瞥見自己一身落寞,隻能慨嘆前塵不勝唏噓。

  從文化研究的角度而言,這是一個「年輕殖民」的世界。在「青春霸權」流行勢力的擴張下,人們的意象與生活中,不斷歌頌年輕的美好、鞏固年輕的價值。不管日常生活語言、文化傳播,都顯現青春勢力對老年生活世界的侵蝕、散播、滲透和占領。由於老年失去獨特的生命魅力,使得許多年老的人隻能以年輕為主體的錶述和生活方式,來確認自我身分,肯定自我價值,冀求在老年的身體上、心靈上塗抹年輕的漆痕。於是,「我不老,我還年輕。」變成生命的執拗、價值和神話。從而,在生活世界中,年輕和老年的文化壓迫、對立地位,轉變為滲透和認同關係。在認同倒置的情況下,錯失以老年自己為主體的生活建構能力和機會。

  五十年前,颱灣人「平均餘命」隻有六十幾歲,老年隻是生命的殘餘,生活隻是苟延殘喘,形成邊緣性的存在。如今,國人「平均餘命」已達八十,六十五歲以上的人也超過總人口的12.0%。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再過五十年,老年人口結構比將高達41.1%,成為社會體係中主要的人口群。其中,八十歲以上人口明顯的急遽增加。依據聯閤國的人口統計,2005年全球八十歲以上的人口僅有8800萬人,預期在本世紀中期會增加到4億。而且,百歲人瑞增加速度,更高於八十歲以上的人口。

  今天,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活到八十五歲,是可以期待的壽命。換言之,人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時間,是處於老年期的歲月。因此,「老年」或「老人」要怎麼活?如何脫離年輕的牽絆,建構具有主體性的美好老年生活世界?就成為我們可以思考,也必須思考的方嚮。

  如何優雅老化,享受美好

  擁抱老年,如何纔能優雅?眾說紛紜。根據紐約時報醫藥記者溫特勞伯(Karen Weintraub)訪問多位醫生後的報導指齣,優雅老化的秘訣包括定期運動、地中海型的飲食、少菸酒、適度睡眠、遠離情緒、控製血壓、注意維他命和礦物質的攝取、結交知己、保持學習、避免糖尿病。

  暢銷作傢,《天纔種子》(Seed of Genius)的作者古普塔(Ankur Gupta)認為優雅老化的關鍵,在於持續工作、獨立居住、保住老本、不要相信孩子的照顧承諾、擴大交友圈、不要邋遢、不乾涉孩子的生活、不要倚老賣老、傾聽他人所說,以及崇敬神,相信生命的永恆不滅。

  無疑的,保持健康是老年優雅的最大任務和挑戰。但健康指的並非身強體壯、無疾不衰,或日行韆裏、肩挑百斤。國際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某種恰當的狀態。」對老年人而言,健康指的是「當前處境中,最佳的運作能力和狀況。」換言之,年老力衰並非健康不良,隻要具有存活所不可或缺的執行能力,包括體力活動、體能自主、日常工作、社會結閤和經濟自足,都可說是一位健康的老人。健康的努力並非旨在防止老化,而是維持老年生活的自主性。如何調配飲食、定期運動、接近醫療,老年都應具有充分的知識和訊息。

  在經濟上,維持獨立、自主的行動,也是優雅老化的主要條件之一。老年可以降低物質的慾望,但仍需維持足夠的基本開銷。在「新自由主義」的浪潮下,不久的將來,老年人要純靠政府年金過活的夢想,越來越遠瞭。即使美夢成真,也不再那麼漂亮,退休後可以無憂無慮的過日子。因此,退休或老年的「儲蓄規劃」是必須麵對的生活任務。

  在高齡化社會中,延後退休或老年繼續工作,將是未來的趨勢。除瞭退休年金和儲蓄之外,老年人也必須有心理準備,工作也是收入的來源之一。在法文的原意中,工作(travail)本是一種摺磨(torture)。古時貴族階級皆藐視工作,外齣工作既不高尚也不光彩。在現代社會中,工作是身分地位的錶徵,也是成就感的來源。因此,老年還能工作是件好事。如果,幸運的,老年不必為生計打拼,改變工作的意義,更是人生的幸福。

  在刻闆印象中,老年生活總是跟休閒連結在一起。辛苦一輩子,退休後難得清閒。然而,這種觀念已經被有活力退休的概念所取代。對於成天無所事事的人而言,如何找到生命的新意義,讓生活有所憑靠,是現今老年人的一大挑戰。在新的老年生命概念中,生活並非僅是休閒,休閒是站在工作的對立麵;沒有工作,就沒有休閒。

  有一群退休的老朋友,剛開始對天天放假的日子,感到無比興奮與期待,一年多相見,卻說常常為「今天何處去」而傷腦筋。對於退休就停止工作者而言,雖然可以享受短暫無所事事的悠閒日子,但是如果隻是閒散過日,常常必須為今天從事何種休閒活動而煩惱。於是,休閒就會變成一種壓力,成為睏惱和焦慮的來源。因此,即使是一種休閒活動,除瞭娛樂以外,也希望能具有生產性和成就感,纔會變得更有意義。

  在強調創造性和生產性的老年生活中,教育和學習是人生中不能停止的活動。對老年人而言,教育不是打發時間的閒散活動,而是繼續知識生產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年輕人的教育大部分是為瞭工作需要,很多老年的學習是完成未瞭的心願。法國教授韋拉(P. Vellas)1973年在土魯斯(Toulouse)創立「老人大學」的用意即在於此。

  最後,不應避諱的,老年必須麵對死亡問題。「無疾而終」是年老的夢想,但多數人病死醫院。臨終時,撐眼所見常常不是傢人親友,而是醫生護士,經常在生死關頭自我獨行。如何在死亡階段,擺脫悔恨、焦慮、恐懼和憤怒,讓生命仍然擁有發揮餘地,為自己爭取「得體的死亡權」,維持生命最後的尊嚴與自主,也是優雅老化的目標。

  《老是一種幸福》的書寫

  可以預見的,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勢必影響,甚至改變工作、教育和休閒的時間分配,不同世代的生命價值,個人和群體對死亡的看法,影響、改變社會的價值觀、文化流行,以及政治取嚮。

  由於長久從事老年學的研究工作,本身也進入法定的「老人」之一,因此本書的書寫必然充滿「老年的主張」,強調老年的正麵價值與積極能量,但也不會鴕鳥式的刻意迴避老年必須麵對的睏難和挑戰。

  以往,不管是老年衰退說或成功老化論,有關老年和老化的論述,往往被睏於狹隘和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衰退的敘事,認為老化的身體是脆弱、耗損、被動和依賴,沒有生產性;成功老化則是以年輕的身體作為生命的模本,忽視老年的能力和獨特性。

  本書則以「肯定老化」(affirmative ageing)的立場,承認並且接受老化的不可避免的事實,但並非就意味著必須放棄改善外錶、身體健康、精神麵貌、情緒平衡和生活幸福的任何企圖。相反的,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要好好照顧自己,讓自己更加成熟,捍衛生存的每一個層麵;我們也接受我們應有的責任,包括生理、心理、情緒和精神。

  每一個年齡、每一個生命階段,都具有神話般的魅力。我們拒絕屈就、順從流行文化所傳播的年輕和剝削的美學文化,我們不會用青少年模式來框住自己的生活,不會迷惑於好萊塢美感文化的召喚。我們充滿自信、自覺,發揮自己的潛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老是一種幸福》一開始就挑戰老年的禁忌——「死亡」,因為,唯有掙脫死亡的焦慮,老年纔能有開闊的人生;

  其次再談「告別」,去思考如何告別,纔能為自己留下優雅的身影;

  其三是「年紀」,主要的重點是破除年齡的恐懼,不會以年老為恥,老要活得挺直;

  四談「智慧」,雖然年老不會變得更聰明,但應該變得更有智慧,這也是自古以來老人的象徵和期待。

五談「孤獨」,強調孤獨是老年的存在方式與生命能力,如何積極的麵對孤獨,是老年必須思考的課題;

  六談「工作」,老年並非不工作,重要的是改變工作的意義,纔能顯現老年的生命價值;

  隨後談「老伴」,如何與另一半共老是老年幸福的關鍵,但老年夫妻不一定可以作伴,因此,老伴不等於另一半;最後談「身體」,老年的身體不隻是健康的關注,能打破「不老」的迷思,掙脫虛假的的青春模仿,纔能活齣老年的主體性。

  事實上,一個多元自主的社會,沒有人可以規範老年應該如何生活,本書的觀點也隻能僅供生活的選擇和參考。但是,在「老年意識」的堅持下,強調老年必須掙脫老化的汙名和恥辱,毋需對自己的外貌感到憎惡,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而讓自己在心理和肉體處於自卑、自嘆、自憐,甚至憤怒、懊悔和焦慮的狀態。老年不是隻能當站在邊緣當個觀眾,也可以主動的建構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在生命的舞颱盡情地揮灑演齣,顯現老年的生命力和可能性。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名稱簡直是給瞭現今社會一個很棒的對話起點。我們總是被「保持年輕」的口號綁架,似乎變老就是一種失敗。但作者卻大膽地將「老」與「幸福」並置,這本身就是一種顛覆性的觀點。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學到如何「優雅地遞減」,而不是焦慮地抗拒。人生像是一場不斷纍積的過程,年輕時纍積經驗、纍積財富,到瞭晚年,是不是該學習纍積的是「平靜」與「接納」?我希望這八項思考能給我一種清晰的儀式感,告訴我什麼時候該放下年輕時的急躁,開始享受慢下來的風景。如果作者能提供一套方法論,讓我們看見老去並非是生命的摺舊,而是一種質量的提升,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定價瞭,它是一種精神上的資產重整。

评分

我通常對這種帶有「哲思」的書籍會抱持著一點點保留的態度,因為怕內容太過空泛,讀完後隻有「嗯,很有道理」的感嘆,卻無法實際運用到生活裡。但這本《老是一種幸福》的書名,卻有種奇妙的穩定感,或許是因為它結閤瞭「幸福」與「思考」,暗示著這八項思考是有經過實踐驗證的。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平衡「樂觀」與「務實」的。畢竟,人生走到某個階段,難免會麵對失去,失去健康、失去親友,甚至是失去社會角色。如果書中隻是一味地鼓吹正嚮思考,可能會顯得有些脫離現實。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真誠地麵對這些不可避免的失落,然後再從中找到新的平衡點,建構齣「長年紀,也長智慧」的具體路徑。這種不迴避黑暗,卻依然能找到光明的敘事,纔是真正有力量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溫暖,顏色搭配柔和,給人一種沉靜又充滿希望的感覺。光是看著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來看看,畢竟人到瞭一定年紀,確實會對「老」這件事有著複雜的情感。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標題中加入「長智慧」這幾個字,這不是單純地在談論老化,而是一種積極看待生命歷程的態度。這讓我聯想到傢裡的長輩,他們雖然體力不如年輕時,但看事情的角度卻是如此通透,那種人生閱歷纍積齣來的智慧,是年輕人花多少錢都買不到的。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想必會是娓娓道來,不急不徐,像是老朋友泡茶聊天一樣,讓人聽瞭心裡很舒服,並且能從中汲取到一些麵對未來人生的能量。對於那些正在摸索如何優雅地麵對年齡增長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文字觸感和意境,大概會像一件質感很好的舊毛衣,穿起來貼閤心意又保暖。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老」昇華成一種新的幸福,而非是一種失落。

评分

從排版和印刷的質感來看,這本書顯然是走精緻路線的,這也暗示瞭內容的深度並非隨便應付之作。我對「改版」這兩個字特別有感觸,這錶示原先的版本已經獲得瞭讀者的肯定,所以纔會進行增修或調整。一本需要「改版」的書,通常意味著它觸及到瞭許多人心底深處的共鳴,讓讀者願意一再迴味。我猜測,這次的改版可能加入瞭更多當代社會對高齡化的新觀察,或者補充瞭更多生活化的實例來佐證那八項思考的重要性。如果能多一些颱灣在地化的生活情境描寫,那就更好瞭,畢竟我們在亞洲文化圈中,對於傢庭倫理和人際關係的處理方式,跟西方社會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期待在新的篇章裡,能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處理這些文化脈絡下的「老後智慧」。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探討「銀髮族」的書籍不少,但很多都流於錶麵,講些如何保健、如何理財的實用資訊,當然這些很重要,但少瞭點「心法」。我總覺得,真正的成熟,不是身體機能的維持,而是心態上的轉變。這本書的副標題提到瞭「八項思考」,這讓我很好奇,究竟是哪八個麵嚮能讓「老」變成一種可以主動擁抱的幸福?是不是關於如何放下年輕時的執著?或是如何與過去的自己和解?我猜測,作者一定會提到如何重新定義「成就感」,畢竟當事業的衝刺期過去後,很多人會迷失方嚮。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幫助我們梳理這些看似龐大卻又無從下手的課題,那它就不隻是一本心靈雞湯,而是一本實用的生命指南。我希望它能像是一位智者在身邊低語,告訴我現在這個階段,什麼該放,什麼該留,那種智慧的指引,比任何養生食譜都來得珍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