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一種幸福:長年紀,也長智慧的八項思考(改版)

老是一種幸福:長年紀,也長智慧的八項思考(改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天助
图书标签:
  • 老年生活
  • 幸福感
  • 智慧
  • 人生思考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积极心态
  • 长寿
  • 健康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原書名:《老,自在:50後人生的八堂必修課》

  讓我們感到幸福的,不在擁有多少東西,而是能放下多少事
  人生第二個青春期,是屬於熟齡族群獨享的恩典
  不用凍齡,無須抗老,學會與生命和諧共處
  即使年過六十,依然充滿活力,優雅重生


  老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抗拒與逃避。幸福是一種決心、一種選擇。老年充滿著幸福和悲傷,沒有太多時間耗費在生氣和焦慮。當我們意識到我們不再擁有全世界的時間時,就會看清生命中的優先順序。

  這時,生命中的瑣事,似乎變的不那麼重要了。我們漸漸把大部分的時間,拿去關注那些對我們有意義、會讓我們開心的事,把生命投資在更為重要的情感部分,並且更懂得珍惜,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我們變得更快樂。此外,老年後更有欣賞力,更願意去讚美別人,更能接受和解。因而,生活更加美好,一天比一開心。

  「五十知天命」,正是時候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在刻板印象中,老年生活總是跟休閒連結在一起。辛苦一輩子,退休後難得清閒。然而,這種觀念已經被有活力退休的概念所取代。對於成天無所事事的人而言,如何找到生命的新意義,讓生活有所憑靠,是現今老年人的一大挑戰。

  我們擁抱年紀,但不為年紀所限。老年的生命,沒有什麼所謂標準的人生流程,每個人都獨一無二。所以,我們應該在意的是「我現在想要活出什麼?」而非「我這個年紀應該要做什麼」。

  全方位認識老後生活,開啟「優雅老化」與「活力退休」模式

  作者為70多歲的台灣社會老年學專家,他以20年的老後經驗,輔以社會學的觀察分析方式來探討種種老年現象。本書以「肯定老化」的立場,迎向老年必須面對的挑戰,從中發掘老年的正面價值與積極能量。

  ●死亡:能夠接受「死亡是自然」的人,較具責任感,而且會從任務的追尋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告別:完善的告別,讓彼此都能無怨無悔,更不會讓遺憾阻礙生者的未來。

  ●年紀:研究顯示,多數人年紀越大會越快樂,晚年生活較會是黃金時代。

  ●智慧:越來越多報告顯示,比起年輕人,老人似乎有較少的負面情緒,和較多的正面情緒,而且較願意去回味美好的往事、淡忘負面的記憶。

  ●孤獨:積極的獨處對我們提升生活質量,以及主觀的幸福感都有幫助。

  ●工作:老年勞動之所以珍貴,因為它有可能脫離「市場經濟」的工作模式,返回人類早期的「禮物經濟」勞動模式,讓人間再度充滿溫暖和感動。

  ●老伴:所謂「老伴」就不一定是「另外一半」,而是泛指所有的「老來作伴」。可以是朋友或動物,甚至是機器人!

  ●身體:世界上根本沒有標準老人的樣本,老年世界存在多種可能性。老年是一種從框框走出來的生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的身體。

本書特色

  本書是由研究老年社會學已長達三十餘年的老年學權威-邱天助教授,專為普羅大眾所寫的讀物。有別於與本國國情有所落差的國外翻譯書,或僅是個人經驗的著作。

  不僅捨去許多艱澀的專有詞彙,更以淺顯易懂的白話方式提醒即將邁入老年生活的讀者會遇到的八大問題及現況,並提出一些建議方案。
 
繁花不息:在变迁中安顿身心的智慧地图 作者: 佚名(这是一本汇集了当代生活哲思、心理学洞察与人文关怀的合集,旨在为行走在信息洪流中的现代人提供一份精神的锚点。) 装帧: 精装典藏版,封面采用温润的米色纸张,烫印着抽象的几何线条,象征着生活复杂的结构与内在的秩序。内文采用高品质的无酸纸,排版疏朗,利于长时间阅读和沉思。 --- 内容概述:穿越迷雾,重塑内在秩序 在世界以惊人的速度迭代的今天,我们仿佛被卷入一场永无止境的竞赛,追求更快的速度、更多的拥有,却在喧嚣中遗失了与自己对话的宁静。《繁花不息》并非一本教条式的指南,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暂缓脚步,深入探索如何在变幻无常的环境中,构建起坚实、灵活且充满生命力的内在世界。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时代观察,深入到个体的情感处理与自我认知,最终落脚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出一种更具韧性的生活美学。 --- 第一部:时代的脉搏与个体的漂移 (The Echoes of Change) 本部分首先描摹了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数字化的冲击、碎片化的信息输入、以及对“即时满足”的集体焦虑。作者以敏锐的笔触,剖析了社交媒体如何重塑我们的自我感知,以及“效率至上”的价值观对慢思考、深度学习所造成的挤压。 信息茧房的隐形墙壁: 探讨算法如何通过个性化推荐,无形中收窄了我们的视野,并提出了如何主动跳出舒适区的策略,鼓励读者进行“跨界阅读”和“非目标性探索”。 “在场”的失落: 关注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不在焉”状态,无论是工作、用餐还是陪伴家人,思绪总被未完成的任务或手机屏幕所牵引。书中提供了多种“正念锚定练习”,帮助读者找回对当下时刻的全面感知。 身份的流变性: 在职业生涯可能不再是一辈子的时代,如何定义“我是谁”?本书提供了多重视角来审视“职业身份”与“存在价值”的区别,强调了兴趣、道德观和人际关系网络才是更稳定的身份基石。 --- 第二部:情感的炼金术:重访脆弱与恐惧 (The Alchemy of Emotion) 第二部分直面人类最本质的困境——复杂的情感体验。它拒绝将负面情绪简单地归类为“需要被消除”的障碍,而是将其视为内在信息传递的必要信号。 “未竟之事”的情感回响: 深入分析童年经历和早年创伤(无需具体描述创伤内容,仅探讨其影响机制)如何以潜意识的形式影响成年后的决策和关系模式。重点在于“识别模式”而非“挖掘细节”。 恐惧的解构: 恐惧是进化的产物,但过度泛化的恐惧会扼杀行动力。书中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方法,将模糊的“焦虑”拆解为具体的、可应对的“风险点”,并教授如何区分“建设性担忧”与“破坏性反刍”。 嫉妒与比较的陷阱: 探讨在高度透明的社交环境中,嫉妒心如何被放大。作者提出“垂直比较”的观点,即更应关注自己昨日的表现,而非他人今日的顶点,以此重建健康的自我参照系。 --- 第三部:心智的园艺:培养深度思考的土壤 (Cultivating the Inner Landscape) 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知识的堆砌,而是源于心智的结构性训练。本部分侧重于认知科学和批判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概念的“去包装”: 如何穿透媒体和商业话语中那些被过度美化或扭曲的概念,如“成功学”、“极简主义”的表面光环,直达其核心价值?本书提供了一套“概念解构工具箱”。 长时间专注力的恢复: 探讨大脑在信息过载下的“注意力疲劳”。书中推荐了多种非数字化的专注训练方法,例如:徒手绘画的结构模仿、背诵诗歌或复杂段落,以重建神经通路对持续输入的耐受力。 决策的灰色地带: 在许多重要的人生选择中,不存在“完美答案”。本书倡导一种“足够好”的决策哲学,强调“行动的价值高于等待完美的工具”。同时,它也探讨了“认知失调”的合理性,即如何接纳自己偶尔的矛盾立场。 --- 第四部:关系的构建与维护:有距离的亲密 (The Architecture of Connection)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但现代生活却常常使我们感到疏离。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在高流动性的社会中,建立和维护有质量、可持续的人际联结。 边界的艺术: 阐述“边界”并非是拒绝他人,而是为双方关系设定清晰的“安全操作指南”。书中细致区分了情感边界、时间边界和物质边界,并提供了如何在不伤害感情的前提下,温和而坚定地表达“不”的沟通技巧。 倾听的层次: 超越简单的“听见对方说话”,本书深入剖析了“共情式倾听”与“解决问题式倾听”的区别,强调在亲密关系中,很多时候需要的仅仅是“被完整地听见”。 人际网络的季节性: 接受某些重要的关系会随着生命阶段的更迭而自然疏远,这并非失败。书中鼓励读者学会“优雅地放手”那些不再滋养彼此的关系,并将精力投入到更匹配当前心境的联结上。 --- 第五部:实践的哲学:在日常中发现永恒 (The Philosophy in Practice) 结尾部分将理论回归生活实践,探讨如何将内心的洞察转化为外在的行动美学。 对“无用之用”的欣赏: 倡导重新发现那些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却能滋养心灵的活动,如园艺、手工、历史研究或纯粹的自然观察。它们是抵抗功利主义侵蚀的有力武器。 身体的记忆与修正: 强调身体是承载意识的容器。如何通过规律的运动、有意识的呼吸,释放被困在肌肉中的压力,实现“身心合一”的稳定状态。 “未完成”的收尾仪式: 探讨生命中那些无法被彻底“解决”的问题(如失去、遗憾、未竟的梦想)。本书提出,接纳这些未完成,并为它们举行一个内在的“告别或纪念仪式”,是继续前行的重要一步。真正的安宁并非万事圆满,而是对圆满与缺憾的共同拥抱。 《繁花不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帮助读者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在稳定性和持续成长的力量。它不是教导你如何成功,而是指引你如何更完整、更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天助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社會學博士

  曾任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副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現任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老年學相關著作
  1987《教育老年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1998《顛覆年齡》臺北:張老師文化
  2002《老年符號與建構》臺北:正中書局
  2007《社會老年學》臺北:基礎文化
  2011《老年學導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图书目录

序  老了,怎麼活?
第一篇 死亡 
第二篇 告別 
第三篇 年紀 
第四篇 智慧 
第五篇 孤獨 
第六篇 工作 
第七篇 老伴 
第八篇 身體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36210
  • 叢書系列:大人學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改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老了,怎麼活?
 
  擺脫年輕的羈絆,迎接老年


  「老」(old)是個既模糊又複雜的概念,何謂「老年」或「老人」,至今,我們仍然無法達成令人滿意的一致性定義。因為,在生命旅程中,跨入年老世界的路徑或門檻不只一道,有生物、社會、經濟、法律、職業的標記,也有心理、情感和文化的界面,彼此交織、相互接續,構成一幅看似簡單,卻又朦朧不清的老年畫面。

  因此,幾乎所有「老年學」(gerontology)的研究都指出,「老」沒有單一的模式,也沒有統一的進程。每個人體驗或意識到老的來臨,時間不同,步調也不一致。何時會老?甚麼狀態稱為老?總是因個人的心態、條件而異,因時空的變化而不同。

  然而,「老化」(ageing)卻是不可否認,也無法迴避的生命歷程。即使現代抗老醫療科技的發達,也只能延緩老化的節奏,無法翻轉時間的沙漏,褪去歲月在我們身體上、心理上所留下的痕跡。如何面對老化,或用甚麼姿態來迎接老化,是高齡化社會中每個人必須思考的生命課題。

  綜觀今日社會的生活體系,無論工作、飲食、服飾、流行、居住、交通、教育或娛樂、運動,主要是基於四、五十歲,甚至二、三十歲人的生活需求而設計,也藉由他們的雙手、思維和理念而建造,「老年」總是處於邊緣裡曖昧不明的生活領域中。在「青春崇拜」的社會潮流下,許多老年人只能模仿年輕人的生命樣態而存在,不是期待「逆齡」翻身,讚頌「不老」神話,就是只能當個「青春啦啦隊」,為年輕鼓掌歡呼,猛然回頭瞥見自己一身落寞,只能慨嘆前塵不勝唏噓。

  從文化研究的角度而言,這是一個「年輕殖民」的世界。在「青春霸權」流行勢力的擴張下,人們的意象與生活中,不斷歌頌年輕的美好、鞏固年輕的價值。不管日常生活語言、文化傳播,都顯現青春勢力對老年生活世界的侵蝕、散播、滲透和占領。由於老年失去獨特的生命魅力,使得許多年老的人只能以年輕為主體的表述和生活方式,來確認自我身分,肯定自我價值,冀求在老年的身體上、心靈上塗抹年輕的漆痕。於是,「我不老,我還年輕。」變成生命的執拗、價值和神話。從而,在生活世界中,年輕和老年的文化壓迫、對立地位,轉變為滲透和認同關係。在認同倒置的情況下,錯失以老年自己為主體的生活建構能力和機會。

  五十年前,台灣人「平均餘命」只有六十幾歲,老年只是生命的殘餘,生活只是苟延殘喘,形成邊緣性的存在。如今,國人「平均餘命」已達八十,六十五歲以上的人也超過總人口的12.0%。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再過五十年,老年人口結構比將高達41.1%,成為社會體系中主要的人口群。其中,八十歲以上人口明顯的急遽增加。依據聯合國的人口統計,2005年全球八十歲以上的人口僅有8800萬人,預期在本世紀中期會增加到4億。而且,百歲人瑞增加速度,更高於八十歲以上的人口。

  今天,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活到八十五歲,是可以期待的壽命。換言之,人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時間,是處於老年期的歲月。因此,「老年」或「老人」要怎麼活?如何脫離年輕的牽絆,建構具有主體性的美好老年生活世界?就成為我們可以思考,也必須思考的方向。

  如何優雅老化,享受美好

  擁抱老年,如何才能優雅?眾說紛紜。根據紐約時報醫藥記者溫特勞伯(Karen Weintraub)訪問多位醫生後的報導指出,優雅老化的秘訣包括定期運動、地中海型的飲食、少菸酒、適度睡眠、遠離情緒、控制血壓、注意維他命和礦物質的攝取、結交知己、保持學習、避免糖尿病。

  暢銷作家,《天才種子》(Seed of Genius)的作者古普塔(Ankur Gupta)認為優雅老化的關鍵,在於持續工作、獨立居住、保住老本、不要相信孩子的照顧承諾、擴大交友圈、不要邋遢、不干涉孩子的生活、不要倚老賣老、傾聽他人所說,以及崇敬神,相信生命的永恆不滅。

  無疑的,保持健康是老年優雅的最大任務和挑戰。但健康指的並非身強體壯、無疾不衰,或日行千里、肩挑百斤。國際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某種恰當的狀態。」對老年人而言,健康指的是「當前處境中,最佳的運作能力和狀況。」換言之,年老力衰並非健康不良,只要具有存活所不可或缺的執行能力,包括體力活動、體能自主、日常工作、社會結合和經濟自足,都可說是一位健康的老人。健康的努力並非旨在防止老化,而是維持老年生活的自主性。如何調配飲食、定期運動、接近醫療,老年都應具有充分的知識和訊息。

  在經濟上,維持獨立、自主的行動,也是優雅老化的主要條件之一。老年可以降低物質的慾望,但仍需維持足夠的基本開銷。在「新自由主義」的浪潮下,不久的將來,老年人要純靠政府年金過活的夢想,越來越遠了。即使美夢成真,也不再那麼漂亮,退休後可以無憂無慮的過日子。因此,退休或老年的「儲蓄規劃」是必須面對的生活任務。

  在高齡化社會中,延後退休或老年繼續工作,將是未來的趨勢。除了退休年金和儲蓄之外,老年人也必須有心理準備,工作也是收入的來源之一。在法文的原意中,工作(travail)本是一種折磨(torture)。古時貴族階級皆藐視工作,外出工作既不高尚也不光彩。在現代社會中,工作是身分地位的表徵,也是成就感的來源。因此,老年還能工作是件好事。如果,幸運的,老年不必為生計打拼,改變工作的意義,更是人生的幸福。

  在刻板印象中,老年生活總是跟休閒連結在一起。辛苦一輩子,退休後難得清閒。然而,這種觀念已經被有活力退休的概念所取代。對於成天無所事事的人而言,如何找到生命的新意義,讓生活有所憑靠,是現今老年人的一大挑戰。在新的老年生命概念中,生活並非僅是休閒,休閒是站在工作的對立面;沒有工作,就沒有休閒。

  有一群退休的老朋友,剛開始對天天放假的日子,感到無比興奮與期待,一年多相見,卻說常常為「今天何處去」而傷腦筋。對於退休就停止工作者而言,雖然可以享受短暫無所事事的悠閒日子,但是如果只是閒散過日,常常必須為今天從事何種休閒活動而煩惱。於是,休閒就會變成一種壓力,成為困惱和焦慮的來源。因此,即使是一種休閒活動,除了娛樂以外,也希望能具有生產性和成就感,才會變得更有意義。

  在強調創造性和生產性的老年生活中,教育和學習是人生中不能停止的活動。對老年人而言,教育不是打發時間的閒散活動,而是繼續知識生產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年輕人的教育大部分是為了工作需要,很多老年的學習是完成未了的心願。法國教授韋拉(P. Vellas)1973年在土魯斯(Toulouse)創立「老人大學」的用意即在於此。

  最後,不應避諱的,老年必須面對死亡問題。「無疾而終」是年老的夢想,但多數人病死醫院。臨終時,撐眼所見常常不是家人親友,而是醫生護士,經常在生死關頭自我獨行。如何在死亡階段,擺脫悔恨、焦慮、恐懼和憤怒,讓生命仍然擁有發揮餘地,為自己爭取「得體的死亡權」,維持生命最後的尊嚴與自主,也是優雅老化的目標。

  《老是一種幸福》的書寫

  可以預見的,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勢必影響,甚至改變工作、教育和休閒的時間分配,不同世代的生命價值,個人和群體對死亡的看法,影響、改變社會的價值觀、文化流行,以及政治取向。

  由於長久從事老年學的研究工作,本身也進入法定的「老人」之一,因此本書的書寫必然充滿「老年的主張」,強調老年的正面價值與積極能量,但也不會鴕鳥式的刻意迴避老年必須面對的困難和挑戰。

  以往,不管是老年衰退說或成功老化論,有關老年和老化的論述,往往被困於狹隘和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衰退的敘事,認為老化的身體是脆弱、耗損、被動和依賴,沒有生產性;成功老化則是以年輕的身體作為生命的模本,忽視老年的能力和獨特性。

  本書則以「肯定老化」(affirmative ageing)的立場,承認並且接受老化的不可避免的事實,但並非就意味著必須放棄改善外表、身體健康、精神面貌、情緒平衡和生活幸福的任何企圖。相反的,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要好好照顧自己,讓自己更加成熟,捍衛生存的每一個層面;我們也接受我們應有的責任,包括生理、心理、情緒和精神。

  每一個年齡、每一個生命階段,都具有神話般的魅力。我們拒絕屈就、順從流行文化所傳播的年輕和剝削的美學文化,我們不會用青少年模式來框住自己的生活,不會迷惑於好萊塢美感文化的召喚。我們充滿自信、自覺,發揮自己的潛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老是一種幸福》一開始就挑戰老年的禁忌——「死亡」,因為,唯有掙脫死亡的焦慮,老年才能有開闊的人生;

  其次再談「告別」,去思考如何告別,才能為自己留下優雅的身影;

  其三是「年紀」,主要的重點是破除年齡的恐懼,不會以年老為恥,老要活得挺直;

  四談「智慧」,雖然年老不會變得更聰明,但應該變得更有智慧,這也是自古以來老人的象徵和期待。

五談「孤獨」,強調孤獨是老年的存在方式與生命能力,如何積極的面對孤獨,是老年必須思考的課題;

  六談「工作」,老年並非不工作,重要的是改變工作的意義,才能顯現老年的生命價值;

  隨後談「老伴」,如何與另一半共老是老年幸福的關鍵,但老年夫妻不一定可以作伴,因此,老伴不等於另一半;最後談「身體」,老年的身體不只是健康的關注,能打破「不老」的迷思,掙脫虛假的的青春模仿,才能活出老年的主體性。

  事實上,一個多元自主的社會,沒有人可以規範老年應該如何生活,本書的觀點也只能僅供生活的選擇和參考。但是,在「老年意識」的堅持下,強調老年必須掙脫老化的污名和恥辱,毋需對自己的外貌感到憎惡,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而讓自己在心理和肉體處於自卑、自嘆、自憐,甚至憤怒、懊悔和焦慮的狀態。老年不是只能當站在邊緣當個觀眾,也可以主動的建構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在生命的舞台盡情地揮灑演出,顯現老年的生命力和可能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排版和印刷的質感來看,這本書顯然是走精緻路線的,這也暗示了內容的深度並非隨便應付之作。我對「改版」這兩個字特別有感觸,這表示原先的版本已經獲得了讀者的肯定,所以才會進行增修或調整。一本需要「改版」的書,通常意味著它觸及到了許多人心底深處的共鳴,讓讀者願意一再回味。我猜測,這次的改版可能加入了更多當代社會對高齡化的新觀察,或者補充了更多生活化的實例來佐證那八項思考的重要性。如果能多一些台灣在地化的生活情境描寫,那就更好了,畢竟我們在亞洲文化圈中,對於家庭倫理和人際關係的處理方式,跟西方社會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期待在新的篇章裡,能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處理這些文化脈絡下的「老後智慧」。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探討「銀髮族」的書籍不少,但很多都流於表面,講些如何保健、如何理財的實用資訊,當然這些很重要,但少了點「心法」。我總覺得,真正的成熟,不是身體機能的維持,而是心態上的轉變。這本書的副標題提到了「八項思考」,這讓我很好奇,究竟是哪八個面向能讓「老」變成一種可以主動擁抱的幸福?是不是關於如何放下年輕時的執著?或是如何與過去的自己和解?我猜測,作者一定會提到如何重新定義「成就感」,畢竟當事業的衝刺期過去後,很多人會迷失方向。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幫助我們梳理這些看似龐大卻又無從下手的課題,那它就不只是一本心靈雞湯,而是一本實用的生命指南。我希望它能像是一位智者在身邊低語,告訴我現在這個階段,什麼該放,什麼該留,那種智慧的指引,比任何養生食譜都來得珍貴。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得很溫暖,顏色搭配柔和,給人一種沉靜又充滿希望的感覺。光是看著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來看看,畢竟人到了一定年紀,確實會對「老」這件事有著複雜的情感。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標題中加入「長智慧」這幾個字,這不是單純地在談論老化,而是一種積極看待生命歷程的態度。這讓我聯想到家裡的長輩,他們雖然體力不如年輕時,但看事情的角度卻是如此通透,那種人生閱歷累積出來的智慧,是年輕人花多少錢都買不到的。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想必會是娓娓道來,不急不徐,像是老朋友泡茶聊天一樣,讓人聽了心裡很舒服,並且能從中汲取到一些面對未來人生的能量。對於那些正在摸索如何優雅地面對年齡增長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文字觸感和意境,大概會像一件質感很好的舊毛衣,穿起來貼合心意又保暖。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老」昇華成一種新的幸福,而非是一種失落。

评分

這本書的名稱簡直是給了現今社會一個很棒的對話起點。我們總是被「保持年輕」的口號綁架,似乎變老就是一種失敗。但作者卻大膽地將「老」與「幸福」並置,這本身就是一種顛覆性的觀點。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學到如何「優雅地遞減」,而不是焦慮地抗拒。人生像是一場不斷累積的過程,年輕時累積經驗、累積財富,到了晚年,是不是該學習累積的是「平靜」與「接納」?我希望這八項思考能給我一種清晰的儀式感,告訴我什麼時候該放下年輕時的急躁,開始享受慢下來的風景。如果作者能提供一套方法論,讓我們看見老去並非是生命的折舊,而是一種質量的提升,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定價了,它是一種精神上的資產重整。

评分

我通常對這種帶有「哲思」的書籍會抱持著一點點保留的態度,因為怕內容太過空泛,讀完後只有「嗯,很有道理」的感嘆,卻無法實際運用到生活裡。但這本《老是一種幸福》的書名,卻有種奇妙的穩定感,或許是因為它結合了「幸福」與「思考」,暗示著這八項思考是有經過實踐驗證的。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平衡「樂觀」與「務實」的。畢竟,人生走到某個階段,難免會面對失去,失去健康、失去親友,甚至是失去社會角色。如果書中只是一味地鼓吹正向思考,可能會顯得有些脫離現實。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真誠地面對這些不可避免的失落,然後再從中找到新的平衡點,建構出「長年紀,也長智慧」的具體路徑。這種不迴避黑暗,卻依然能找到光明的敘事,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