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藥是這樣發明的:淺談重大藥物發明史

原來,藥是這樣發明的:淺談重大藥物發明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宣亮
图书标签:
  • 药物发明
  • 药物历史
  • 医学史
  • 科学普及
  • 发明故事
  • 健康科普
  • 历史故事
  • 科普读物
  • 医药
  • 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藥水、粉末到顆粒,小小藥丸大大功效,藥物怎麼問世、怎麼治病救命,你非懂不可!
 
  從神農氏嚐百草、希波克拉提斯創建行醫規範,到阿斯匹靈、威而鋼問世,幾千年的藥物發展過程,值得你一探究竟!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著作的简介,旨在探索人类文明在关键历史转折点上的演变与冲突,重点分析技术、思想和权力结构如何相互作用,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权力的织锦:从古代帝国到现代世界的结构重塑》 引言:历史的交织与巨变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编年史,而是一次深入剖析人类社会在数千年间进行结构性重塑的探索之旅。它将历史视为一张由技术革新、意识形态斗争和地理变迁共同编织而成的复杂织锦。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那些“临界点”——文明的基石被动摇,旧秩序瓦解,新范式取而代之的关键时刻。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文字到数字时代的比特流,本书旨在揭示隐藏在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们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人类组织、治理和认知的模式。 第一部分:秩序的诞生与早期范式的固化(公元前 3500 年 – 公元 476 年)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最早的复杂社会如何通过共同的叙事和集中的权力来维持稳定。 文明的源头:灌溉、文字与官僚体制: 我们首先分析尼罗河谷和两河流域的早期国家是如何利用水利工程和书写系统,构建了第一批具有跨区域控制能力的行政体系。重点探讨了苏美尔的城邦政治与埃及的法老集权制在治理结构上的差异及其长期影响。 轴心时代的思想革命: 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几乎同步发生的精神觉醒期。本书将对比分析古希腊的理性哲学、印度的奥义书思想、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以及犹太教的一神论信仰的兴起。这些思想体系如何为后世的伦理、政治和法律框架提供了蓝图,并成为帝国扩张和文化同化的精神工具。 帝国的扩张与矛盾: 罗马帝国的兴衰被视为古代帝国运作模式的典范。我们不只关注军事胜利,更侧重于罗马法、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和渡槽)如何作为一种治理技术,将广阔的地域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和法律空间。同时,分析了帝国晚期内部的经济不平等、边疆压力和治理效率的衰退,如何为中央权威的解体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中介时代的转型与全球联系的雏形(公元 476 年 – 公元 1450 年) 中世纪并非“黑暗时代”,而是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相互渗透、技术积累和新权力形式出现的关键时期。 信仰的权力场域: 探究了三大一神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中世纪如何超越地域限制,成为重塑社会结构和知识传承的核心力量。特别关注伊斯兰黄金时代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上的巨大进步,以及这些知识如何通过贸易路线反哺了衰落的欧洲。 区域性权力重组: 考察了拜占庭的延续性、唐宋时期中国的官僚技术成熟以及蒙古帝国的短暂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欧亚连接。蒙古人的征服虽然残酷,但却意外地促进了东西方在技术(如火药和印刷术的传播)和疫情(黑死病)层面的交流,加速了既有区域格局的瓦解。 中世纪的经济引擎: 分析了地中海和印度洋贸易网络的复兴,以及城市公社和行会的兴起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封建土地所有权结构,为后来的资本主义萌芽积累了商业经验和金融工具。 第三部分:革命的浪潮与现代世界的奠基(公元 1450 年 – 公元 1815 年)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技术(印刷术、航海术)与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合流,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权力再分配。 地理大发现与哥伦布交换: 审视欧洲航海技术的突破如何开启了跨大洋的永久性联系。重点分析“哥伦布交换”对全球生物地理、经济结构(白银流入引发的通货膨胀)和劳动力市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建立)的毁灭性影响。这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阶段。 科学革命与理性精神的胜利: 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并确立了基于实验和数学的认识论。这种新的理性思维模式随后被应用于政治和社会领域,为启蒙思想的爆发提供了工具。 政治哲学的颠覆: 洛克、卢梭和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如何系统性地挑战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分析了英美革命的内在逻辑,它们不仅仅是王朝更迭,而是关于主权归属(从君主到人民)的范式转移,并首次将宪政主义作为一种可复制的治理模型推向世界。 第四部分:工业化、意识形态的对决与全球体系的形成(公元 1815 年 – 20 世纪初) 蒸汽机、钢铁和电力的出现,引发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生产力的跃升,同时也加剧了社会内部和国家之间的张力。 工业革命的社会重构: 探讨了工厂制度如何瓦解了传统的家庭经济结构,催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层。分析了城市化进程的艰巨性,以及环境污染、工人权利等新的社会问题如何迫使政府干预经济领域。 民族主义的崛起与帝国主义的顶峰: 民族国家作为新的政治实体如何通过共同的语言、历史和教育体系来巩固其内部认同,并成为对外竞争的动员工具。接着分析了 19 世纪末的“新帝国主义”,技术优势如何被用于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原材料和市场,最终将世界推向一战的边缘。 对抗性意识形态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各类保守主义思潮如何在工业化带来的剧烈不平等中获得土壤。这些替代性社会解决方案的出现,预示着 20 世纪将是意识形态冲突的战场。 结论:遗留的结构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回顾贯穿全书的主线——权力的转移与制度的韧性。我们将探讨 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如何可以被看作是前一阶段结构性矛盾的总爆发。最终,本书将提出一个开放性的思考:在信息技术革命和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下,当前全球体系的结构性弱点是什么?我们是否正在经历一个新的“轴心时代”的临界点,而我们尚未完全识别出新的范式? 《权力的织锦》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我们如何成为我们”的宏大叙事框架,强调历史的连续性、技术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人类对意义和秩序永恒的追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宣亮
 
  藥物化學博士
 
  ◎1932年生,江蘇江陰市人。曾任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上海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北京大學藥學系藥物化學博士。曾從事農藥、塗料、高分子聚合物工藝、儀器分析等技術工作。後在北京製藥工業研究所植物化學研究室川芎組專題組長。1981年由國家公派,赴日本大塚製藥公司德島天然物研究所,與日方共同研究中藥。
 
  ◎1990年任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技術委員會秘書長,至1995年退休。退休後曾任:香港出版的《世界藥品資訊》雜誌主編兼技術顧問、《當代醫藥市場》雜誌和《醫學資訊》雜誌編委主任。

图书目录

第一章‧中國古代醫藥的發展
第二章‧西方醫藥的發展
第三章‧天然藥物的發現
第四章‧化學治療藥物的發現
第五章‧抗微生物藥物
第六章‧抗寄生蟲病藥物
第七章‧抗癌藥物
第八章‧免疫藥物
第九章‧中樞神經系統藥物
第十章‧麻醉劑
第十一章‧自主神經系統藥物
第十二章‧循環系統藥物
第十三章‧消化系統藥物
第十四章‧激素藥物
第十五章‧維生素和礦物質
第十六章‧防腐消毒藥物
第十七章‧現代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藥物
第十八章‧藥品不良反應的歷史回顧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80411
  • 叢書系列:原創精品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6.8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20世紀中葉,科學的發展達到了「井噴」的程度。分子生物學的進展開啟了現代醫藥研究的大門。1962年,當劍橋大學新的卡文迪什分子生物學實驗大樓落成剪綵時,英國女王蒞臨。一位陪伴女王的夫人看到生物結構模型時不禁大喊道:「我一點也不知道在我們的身體裡還有這麼多小小的彩色球!」
 
  現在,雖然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10年,但我們一點也不比這位夫人對科學的進步明白多少。對於宏觀世界,200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授予了美國的約翰‧馬瑟(John Mather)和喬治‧斯莫特(George Smoot),以表彰他們對黑體形態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各向異性的研究工作。他們借助於1989年的COBE衛星、2001年的WMAP衛星以及2008年發射的普朗克衛星這三代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探測器,開拓了「實驗宇宙學」的新時代。迄今為止,已測得宇宙年齡精確到137億年。宇宙的構造為:暗能量73%,暗物質23%,普通物質僅占4%。這種概念大大地超過了我們的想像力。
 
  再說說微觀世界。最令人感歎的是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遺傳基因引入醫療實踐是進入21世紀後出現的重磅炸彈。遺傳工程除了帶來工業、農業、醫療方面的貢獻以外,對未來社會的文化道德也將引起巨大衝擊。
 
  本書的內容要從藥物的發現或發明的故事來闡明歷史的來龍去脈。因為藥物是人類所必不可少的東西,所以它的發展歷史也和人類自身的發展歷史一樣長久,內容極為豐富。
 
  人類的歷史包括許多方面:哲學的、人文的、科學的……在科學中又包括天文的、地理的、生物的……所有歷史的開始總是原始的、簡單的、明瞭的,符合人類的認識規律。在本書的前幾章,幾千年的歷史一掃而過;可是寫到現代史時,就不那麼簡單了,因為藥物學已經成為一門綜合的學科。
 
  我記得自己在20世紀50年代初當學生的時候,在燒瓶中做合成苯妥英(phenytoin)實驗時感覺很好。在課堂上聽黃鳴龍教授講關於可體松(cortisone)的50步合成法時,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藥物合成已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現在,拿它和現代基因的定向合成來比較,就小巫見大巫了。
 
  人類的歷史經常經歷複雜而有趣的過程,藥物的發現也是這樣。特別是古代的神話和傳說,更增添了藥物發現的神秘性和傳奇性。由於歷史觀的原因,藥物發現的過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一種偶然的機遇,下面舉一些著名的實例。
 
  ──凱庫勒夢見一條蛇一口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因而發現苯分子是一個環狀結構。
  ──佛萊明的細菌培養皿偶然不慎被黴菌污染而發現了青黴素。
  ──在東印度殖民地負責飼養雞的人員用軍隊的精白米餵雞,使艾伊克曼發現了維生素B1。
 
  ──實驗員偷喝了混入二硫化四乙基秋蘭姆(tetraethylthiuram disulfide)的酒精,使哈爾特和雅可遜發現了戒酒藥。
 
  ──為避免嚐酒員偷喝儲存的酒精飲品,因此加入酚酉太顯現紅色作為警戒,使偷喝者引起腹瀉。因而發現酚酉太可以治療便秘。
 
  ──由於詹姆斯‧華生(James Watson)和法蘭西斯‧克立克 (Francis Crick)得到了一張完美的DNA的X射線構造照片,他們兩人興趣增加,在構建模型的骨架中發現了雙螺旋立體化學結構,超過了另一位科學家鮑林。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芥子毒氣罐洩漏而發現抗癌藥氮芥子氣 (nitrogen mustards)。
 
  ──物理學家羅森伯格用白金電極作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時,由於從一個錯誤的聯想而提出了—個錯誤的設想,最終導致發現了抗癌藥順鉑(cisplatin)。
 
  ──威而鋼的發現在科學史上是「歪打正著」和「種豆得瓜」的典型例子。
 
  人們津津樂道於這些偶然事件的有趣經歷,仔細追究起來,在這些偶然發現的事件背後有著必然的因素,幸運只屬於有準備的思想者:凱庫勒在夢中的發現,其功夫卻在夢外。佛萊明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換了別人就不一定會發現青黴素。
 
  藥物的發現者只屬於那些埋頭苦幹、卓爾不群的優秀人物。讀者可以在本書最後的附錄中尋找他們的身影。
 
  下面再講幾個值得記住的名字以及他們的功績。
 
  ──桑格(Sanger),英國人,1954年由於確定胰島素的分子結構而第一次獲諾貝爾獎。1980年因完成DNA序列測定體系第二次獲諾貝爾獎。獲得諾貝爾獎的得主很多,為什麼要介紹他?因為他的毅力特別驚人。他在只有12平方公尺的實驗室,坐在舊的木板凳上,面對著1公尺長的簡陋工作臺,用廉價的試劑原料,做出使人驚歎的宏偉業績來。他的一生完全沈浸在自己的工作中,不喜歡被公眾打擾。有人問他:「你不覺得生活枯燥乏味和寂寞嗎?」桑格微笑著搖搖頭:「不,看到實驗室下面劍橋河畔的如畫風景和參加園藝勞動已經使我的身心得到了放鬆。」
 
  ──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英國女科學家。她對DNA結晶的X射線繞射提出了決定性的資料材料,給DNA分子模型的創立奠定了基礎。由於當時科學界輕視婦女的舊傳統,她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她並不計較個人得失,還和別人一樣表示十分欣賞這個模型。富蘭克林不幸身患癌症,在與癌症鬥爭的兩年中,她在眾人面前若無其事,談笑風生。一直病到不能進食,在病房中還能聽到她的朗朗笑聲。富蘭克林逝世時年僅38歲。有人說,諾貝爾獎的名單上遺漏了她的名字。
 
  ──庫普錢(Kupchan),美國教授。他花費20年的時間和精力,在全世界採集植物藥進行抗癌篩選。其中他發現的重要的抗癌植物藥有美登木、鴉膽子、喜樹、唐松草、雷公藤、粉防己、長春花、鬼臼、三尖杉等。庫普錢的工作紮實,很有毅力。這些抗癌植物藥極有治療價值,但他自己卻不幸在1976年患肺癌逝世。
 
  ──羅斯‧埃里昂(Ruth Elion),美國女科學家。她致力於研究嘌呤族化合物,並發現抗癌藥6-硫氫基嘌呤而獲得1988年諾貝爾獎。接著又發現治療皰疹的阿昔洛韋(acylovi)。15歲的埃里昂因為她敬愛的祖父患癌症死去,下決心要研製抗癌藥物,她獻身科研,終身未嫁。
像以上幾位藥物發現者的感人事跡,多得不勝枚舉。因為藥物的發現史和其他科學的發現史相比較,前者不僅歷時長、牽涉面廣,而且內容豐富多彩多姿,引人入勝,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可說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縮影。
藥物發現史的較早部分,大多與個人的科學實踐有關,是個人奮鬥的結果,頗有傳奇色彩,例如巴斯德、柯霍、佛萊明、多馬克等。到了後期,由於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分類變得更細了,以及多種科學的交叉滲透,常常是許多科學家共同對一個課題既分門別類又集合在一起深入研究,其中有一個或幾個帶頭人。例如,某一個科學家從天然植物中找到一個具有活性成分的物質。於是就有以下一些專業的科學家參加進來:化學結構測定、分析鑑定、藥理毒理、製劑和衍生物、合成生產、臨床檢驗,以及申報審批、藥物經濟學和評價、銷售和推廣等。在現代的藥物發現史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藥物的發現和研究成功,人們常常只知道它的帶頭人。一位諾貝爾獎的得主,在他的背後有許多不知名的辛勤實踐者,他們共同在建造又高又大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產生出許許多多耀眼的科技明星。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內,想要研製出一個具有世界規模的創新藥物,估計需要數億美元的耗費和10年左右的時間。連最幸運的威而鋼,從開發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上市,也用了接近8年的時間。怪不得連善於和FDA那冗長的程序和繁瑣手續打交道的輝瑞製藥廠威廉‧斯蒂爾總裁,對FDA也是又愛又恨。
 
  藥物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與人們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關。藥物的發現史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在失敗的教訓中,有藥品在正常使用中發現其種種不良反應,包括副作用、毒性反應、過敏反應、藥物的致畸、致癌、致突變、藥物產生依賴性及菌群失調等。因此促使美國在1938年成立了FDA,要求藥品上市前要呈報確實療效的藥理證據和藥物安全性證據。在本書的最後章節中會涉及這方面的內容。
本書關於中藥史的內容不多,只是在第一章中國古代醫藥的發展和第三章天然藥物的發現中寫了一些。另外,中國科學家對藥物發現的貢獻還散見在各章內容中。
 
  世界各民族對醫藥的發展都有貢獻。古希臘、古羅馬的醫藥與現代醫藥一脈相承,阿拉伯和印度對早期的醫藥發展很有貢獻,連北美的印第安人、南美的印加人和瑪雅人以及澳洲的毛利人都有自己的醫藥歷史。在古代醫藥中,古埃及和古印度醫藥都曾輝煌一時,但是綿延至今而且影響仍在擴大的卻只有中國傳統醫藥了。中國的傳統醫藥是建立在中國各民族醫療實踐基礎上的。
 
  古希臘、古羅馬的醫藥經過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的思想得到解放。以哈維的血液循環和維薩里的人體解剖學為起點的科學觀察和實驗生理學、病理學為基礎,脫離了中世紀的傳統範疇而進入到現代醫藥的時代。中國的傳統醫藥也不知不覺地匯合到世界大醫藥的洪流中去了,中國傳統醫藥還在不斷地服務於人類的健康。
 
  現在全世界的人民幾乎都在吃西藥,也就是FDA批准上市的藥(包括仿製的學名藥、複方藥和各種改變劑型的藥,例如中藥中加入西藥成分和新劑型),但其中一個被FDA批准的中藥也沒有,丹參滴丸只是批准臨床的一種製劑。中醫藥治病原理不能夠套用現代理論,因此缺乏明確的科學原理,進不了FDA的審批行列。但是我們不必為此而懊喪,中醫藥實際上在人民的健康方面,包括中國和東南亞地區,以及亞洲人群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的幹事們,號召各國人民,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要學習中國人的經驗,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以傳統的民族藥作為補充,維護人民的健康。
 
  在維護中藥的同時,我們也要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幾乎所有的醫院,都將銀杏葉製劑歸入中藥類,其實它的的確確不是中藥。因為在中藥的文獻中只有「白果」,而無「銀杏葉」,銀杏葉治病是德國人發現的。以此類推,許多植物藥也有可能被認為是中藥,例如水飛薊(益肝寧製劑)、毛地黃、蘿芙木、顛茄(中國只有莨菪和曼陀羅)、麥角、長春花,以及現代的貫葉連翹、紅豆杉等,都不是中藥。西洋參不會被誤解,因為它冠以「西洋」兩字。
 
  關於中藥的爭論,已經引起不小的風波,甚至有人提出取消中醫藥。這是很錯誤的。中藥治病的功效是否定不了的,就拿人們常用的黃連、大黃、銀翹、板藍根來說,已成為眾所周知的良藥。更何況現代的科學研究揭示出中醫藥領域中更深更廣的內涵,例如砒霜治療白血病、蛇毒的溶栓功能,以及丹參、川芎、當歸、黃氏、地黃、柴胡、甘草、苦參等在複方中具有確切的療效。
 
  有些人不贊成中西醫結合的說法,說中醫和西醫各有自己的發生和發展的方向。從長遠來看,世界各國的民族醫藥都將匯集在一起,為人類的健康服務。
 
  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藥物的發現也不是憑空出現的,所以學習和研究藥物的發展史是著眼於未來新的發現。因此現在許多高等和中等醫藥院校都紛紛開設醫學史和醫藥史這門課程,使學生們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熟悉醫藥的發展,對今後的創新研究會有所啟發。藥物的發現史是生動和具體的,可以將個別的、不連貫的事件通過歷史的演繹相聯繫,觸類旁通,提高學習醫藥的興趣。甚至可以說,學習醫藥史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化和精神修養。讀完本書後你會感到:藥物發展到目前的程度,歷程確實很不平凡!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講,我最近對醫學史開始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是關於那些劃時代的藥物發現。你說那本《原來,藥是這樣發明的》,光是書名就已經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總覺得,很多科普讀物在講述科學成就時,往往會過度簡化或過度美化過程。真正重大的突破,背後一定充滿了無數次的失敗、誤打誤撞,甚至是時代背景下的陰錯陽差。我好奇的是,這本書如何處理那些「灰色地帶」?例如,早期的藥物開發往往伴隨著倫理上的爭議,或者某個發現其實是從傳統醫學中得到啟發卻被主流科學界排斥的經歷。如果這本書能深入挖掘這些複雜的面向,而不只是歌頌成功,那它就非常有價值了。畢竟,藥物的發明史不只是科學史,更是社會史、商業史,甚至是政治史的一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我們看清楚,一項改變世界的發明是如何在各種力量的拉扯下,最終問世並進入我們的藥櫃的。

评分

最近總覺得,我們對現代醫療的依賴性越來越高,但也越來越少人記得這一切是怎麼來的。像青黴素這種對人類貢獻極大的藥物,它的發現過程其實充滿了機緣巧合。我希望這本探討藥物發明史的書,能夠細膩地描繪出科學家們在面對「未知」時的那種掙扎與堅持。我想知道,當他們面對實驗結果不如預期,甚至可能因此危及自身或他人的時候,那種心理壓力有多大?書中是否會提及那些被忽略的、真正做實事的研究人員?有時候,歷史的聚光燈總是打在少數幾個「發現者」身上,但背後卻有成千上萬默默無聞的技術員和助手在支撐著整個進程。如果這本書能夠還原一個更真實、更貼近人性的研發場景,而不是教科書式的條列整理,那對我來說,就是一本極度引人入勝的作品。我期待它能帶來一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同時也對醫藥界的發展歷程報以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潛在讀者,我想,很多都是像我一樣,對「如何解決問題」抱持強烈好奇心的人。藥物發明,本質上就是人類面對生存挑戰時,所展現出的最頂尖的解決方案之一。我猜想,這本書的精彩之處,應該在於它如何將抽象的化學結構與具體的臨床效果連結起來。舉個例子,一種新藥的問世,可能解決了困擾人類數百年的頑疾,但這個「解決」的過程,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它可能涉及對疾病機理的全新認知,甚至是對既有醫學觀念的顛覆。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組織這些複雜的知識點,讓它們像一條條清晰的脈絡,引導讀者穿越數十甚至上百年的醫學演進。如果能看到那些關鍵的化學分子結構圖,並理解它們背後所代表的突破性意義,那閱讀體驗會非常紮實,遠勝於空泛的歷史描述。這是一次對人類智慧結晶的深度致敬之旅。

评分

說真的,台灣社會對健康議題的關注度非常高,從食安到健保,無所不包。而藥物,無疑是核心中的核心。我對這類探討「發明」的書籍,有一種莫名的偏愛,它讓我們得以從「使用者的角度」跳脫出來,進入「創造者的思維」。我猜測,這本《原來,藥是這樣發明的》應該會涵蓋一些非常關鍵的轉捩點,比如從天然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到後來純化、合成的巨大飛躍。這種技術層面的進步,不僅僅是化學家們的功勞,更需要精密的工程技術支持。如果書中能夠穿插介紹這些輔助技術的發展,會讓整個敘事更豐富。而且,我特別想知道,在那個還沒有嚴格藥品法規的年代,早期藥廠是如何建立起信譽和標準的?這背後必然有一段充滿試誤和規範建立的艱辛過程。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足夠的細節,讓我們了解現代醫藥體系的基石是如何奠定的。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原來,藥是這樣發明的:淺談重大藥物發明史」聽起來就很有意思,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畢竟,我們從小到大都離不開藥物,從感冒藥到慢性病的控制藥物,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太大了。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救命的藥物到底是怎麼來的?是不是像電影演的那樣,某個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突然靈光一閃就成功了?還是背後有更多曲折離奇、充滿人性的故事?我對這類結合了科學發現和歷史變革的主題特別感興趣,因為它不僅僅是枯燥的化學公式,更是一部人類與疾病搏鬥的史詩。想像一下,在沒有有效藥物的年代,人們面對簡單的感染可能就束手無策,那種恐懼與無助是現代人很難體會的。這本書如果能帶我們回到那個時代,看看那些先驅者是如何在資源匱乏、知識有限的情況下,一步步摸索出治療方法的,那種啟發性絕對是無可比擬的。期待它能用生動的筆觸,將那些深奧的醫學突破轉化為我們都能理解的故事,讓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粒藥丸」產生全新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