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不心力交瘁

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不心力交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佳芬
图书标签:
  • 老年人
  • 精神健康
  • 心理学
  • 家庭护理
  • 疾病预防
  • 沟通技巧
  • 情绪管理
  • 蔡佳芬
  • 健康养生
  • 亲情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為什麼老爸老媽一句話,
秒怒中年子女?
 
27個與老後父母相處的難題與困境,
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醫師細膩剖析,並提供應對方式。
 
一本兼具醫學與心理學,適合老爸老媽及中年子女的實用書。
 
  身為子女,在父母將問題丟過來時,試著體察上一輩的變化,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
 
  身為父母,需要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如何說出內心需要協助的想法,不管是外在的或是內在的需求。
 
  明明想好好照顧父母,但為什麼總是一觸即發、不歡而散?
  子女滿是挫折、無奈與不解,父母覺得萬般委屈,「我再活也沒幾年了啊?!」
 
  ‧「為什麼不管我怎麼做,我媽都不滿意?」
  ‧老是嚷著「不想活了」,怎麼辦?
  ‧堅持不去精神科看病,怎麼辦?
  ‧「恁麥擱卡啊!」──老媽一直打電話到我上班的地方?
  ‧七十幾歲的老媽想和老爸離婚?
  ‧「可不可以不要一天到晚傳長輩圖啊?」
  ‧「你看你爸啦……」老媽一直把老爸的問題丟給我?
  ‧越老越固執,越難相處,怎麼辨? 
  ‧不斷猜疑、擔心與害怕,越活越沒安全感?
  ‧老是這裡疼、那裡痛,但上醫院,又查不出問題?
 
  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每個月平均與近千名長者、失智者或其照護者接觸,因此她深刻明瞭長輩們因為老化,在身體與心靈上造成的衝擊與問題,而這些看似很日常,但通常卻讓子女痛苦不堪的精神折磨背後,其實可能隱藏著疾病,例如失智症、憂鬱症、恐慌症等,愈早發現,愈能做更好的治療。
 
  但若無身體上的疾病,一個人年老後,在各方面可能都會遭遇到龐大的失落,除了生理、心理退化外,內心也可能潛藏對老化及死亡的恐懼與焦慮,這會讓老爸老媽變得很魯又固執、難以溝通與相處。蔡醫師除了提供醫學上的解析,讓中年子女理解爸媽的「找碴」,背後原因可能是撒嬌與討愛,或老爸老媽可能為了突顯自己日益薄弱的價值感與存在感,而願意同理、接納之外,她也提供許多實用的技巧,例如若爸媽堅持不看精神科,可以用「順水推舟」、「買一送一」、「假傳聖旨」、「轉轉遇見愛」、「名人效應」及「實話巧說」等六個方法巧妙因應。
 
本書特色
 
  ◎你了解你的父母嗎?
  ‧有許多的長輩,說不出內心真正的想法,可能他想說的是:「我很想念你們,很想孩子能常來看我,也很想另一半能常常陪在我身邊!」但說出口的卻是「我快要死了。」
 
  ‧當媽媽說「帶你爸去看醫生」,媽媽並非是不能體諒子女的工作繁忙,多半是擔心「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尤其是女性長輩,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常常會希望在做重大醫療決策時,有家族男性在場,甚至希望由兒子(甚至一定要是長子)來下決定。
 
  ‧「明明他可以,為什麼要丟給我?」其實,這些行為可能連不是心理精神專家的人,也都可以說出它的名字,就叫「撒嬌」。也就是心理的支持與鼓勵。藉由「丟問題」,實為「找關心」。
 
解惑推薦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撰推薦序
  朱偉仁(愛長照執行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郎祖筠(全方位藝術表演工作者)
  翁宗斌(仁寶電腦總經理)
  黃宗正(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詹鼎正(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專家書評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蔡醫師在書裡第一篇說的一句話,讓我非常有感:「你給的,是他『需要』的,但不是他『想要』的。」我們對於長輩的那些看似善意的行為和舉動,是不是只是一廂情願的,以愛為名的支配?
 
  也許你會問:「可是我們兩代之間的溝通,一直都這樣啊。是要怎麼改變?」
  那我會非常建議,好好看看這本書。
拥抱晚晴:当代社会中的亲情、责任与自我照护 本书精选系列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代社会中,中壮年一代在面对日渐年迈的父母时所经历的复杂心路历程、实际挑战以及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照护模式。它深入探讨了家庭结构变迁下,亲子关系如何从传统的赡养义务,演变为更具心理韧性和情感支持的相互扶持。这不是一本关于特定疾病的医学指南,而是一部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平衡“孝道”与“自我健康”的社会观察与生活哲学指南。 第一部分:代际关系的重塑与期待的落差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往往被工作、地域隔离和生活压力所稀释。许多人发现,当父母步入晚年,过去那种无条件的依赖关系开始反转,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未言明期待的、微妙的责任感。 一、 情感负债与角色模糊 许多成年子女,无论性别,都背负着一种“情感负债”的无形压力。这种压力并非完全来自父母的直接要求,更多是源于社会文化对“孝顺”的定义和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准则。当父母的需求逐渐增加,子女的角色也随之模糊——他们既是子女,有时又必须扮演起父母的决策者、规划师乃至情感支持者的角色。本书探讨了这种角色互换带来的心理冲击,以及如何清晰界定界限,避免因过度投入而产生的怨怼。 二、 沟通鸿沟的弥合 随着年龄增长,不同世代之间的价值观、对风险的认知以及对“舒适”的定义可能产生巨大差异。长辈可能坚持过去的生活经验,抗拒新的生活方式或建议,这常常导致家庭内部产生僵局。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沟通策略,旨在帮助子女以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倾听长辈的担忧,而非仅仅试图“纠正”他们的行为。重点在于如何将“建议”转化为“共同商议的方案”,从而减少对抗性,提升合作的意愿。 三、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社会普遍描绘出一种理想化的晚年照护图景:子女围绕、家庭和睦、生活充实。然而,现实往往是多头燃眉之急的角力场。本书直面这种落差,讨论了在有限的时间、精力、经济资源下,如何设定实际可行的照护目标,并学会对无法改变的现状进行“有质量的接受”。这包括承认自己并非“完美子女”的现实,以及理解照护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工程。 第二部分:构建支持系统——超越家庭内部的责任分担 照护不应是孤岛作业。本书强烈主张,有效的晚年支持系统必须延伸至家庭圈之外。 一、 识别与利用外部资源 许多家庭将所有照护责任揽在自己身上,错失了专业服务和社区资源的介入机会。本书详细梳理了当前社会可供利用的各类支持网络,包括但不限于: 社区支持网络: 地方性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小组、邻里互助网络的功能与申请流程。 专业咨询服务: 法律事务(如遗嘱、授权书的预先准备)、财务规划师在老年资产管理方面的作用。 社会福利制度的解读: 帮助家庭理解并申请政府提供的相关津贴或服务,减轻经济和行政上的负担。 二、 兄弟姐妹间的协调与公平 当涉及到多位兄弟姐妹共同承担责任时,如何分配任务、分担情感压力和经济负担,常常成为家庭冲突的导火索。本书提供了一套框架,用以引导家庭成员进行透明、结构化的讨论,明确各自的强项和限制,并制定一个对所有人都相对公平的“照护契约”。重点在于区分“应尽的责任”与“自愿付出的关怀”,确保付出与回报的认知相对一致。 三、 聘用专业帮助的艺术 当家庭照护达到瓶颈时,引入外部专业人员(如家庭护理员、居家健康助理)是必要的选择。本书探讨了如何以尊重的态度选择、培训和管理这些外部协助者,确保他们不仅能提供物理上的帮助,更能融入家庭的文化氛围,成为支持系统的一部分,而非额外的压力源。 第三部分:照护者的自我修复与可持续性策略 照护工作对提供者本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构成长期挑战。本书将“照护者自身的需求”提升到与被照护者需求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 认识“照护者倦怠”的信号 倦怠并非软弱的表现,而是长期高压下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本书详细列举了照护者倦怠的早期、中期及晚期信号——从持续的睡眠障碍、易怒、对日常事务失去兴趣,到免疫力下降等。关键在于学会主动识别这些信号,并将其视为“需要干预的警报”,而非可以忍耐的常态。 二、 建立“喘息机制”的实践 “喘息”(Respite Care)是维持长期照护能力的核心要素。本书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喘息”方法,这些方法不一定昂贵或复杂: 时间锁定法: 每天或每周固定划出一段“完全脱离照护责任”的时间,无论长短,用于恢复精力。 任务外包: 学会授权和放手,将一些非核心照护任务委托给他人。 心理重塑: 接受“休息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偷懒或逃避责任。 三、 重新发现“自我价值”的锚点 长期专注于他人的需求,容易使照护者失去自我身份的定位。本书鼓励照护者重新连接那些在照护角色之外定义他们价值的事物——无论是个人爱好、职业发展、友谊或精神追求。通过维持这些“非照护身份”,可以有效缓冲角色单一化带来的心理危机,确保照护之路能够走得更远、更稳健。 结论:活出完整的生命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理解,照护父母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篇章,但绝非生命的全部。通过智慧的规划、清晰的界限设置和坚实的自我关怀,照护者可以在履行家庭责任的同时,也确保自己能够继续拥有一个充实、有意义且充满活力的下半生。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在奉献中不迷失自我,如何在责任中保持平衡的实践手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佳芬(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一位步入中年的老年精神科醫師。
 
  現職: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
  教育部定助理教授陽明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
 
  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阿茲海默氏症與失智症研究中心研究員,擁有台灣精神科專科醫師、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次專科醫師、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失智症推薦醫師證照。目前是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國際阿茲海默氏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世界失智症青年領袖(World Young leader in Dementia)。
 
  曾著《當最愛的人失智──除了醫療,寫一份「愛護履歷表」,才是最完整與尊嚴的照護(寶瓶文化)、《今天不開藥,醫師教你抗失智》(希伯崙)、《記不記得,我愛你》(平安文化)。曾譯《實用圖解失智症照護指引》(合記圖書)、《你忘了我,但我永遠記得你──以友善尊嚴方式照顧失智症親友》(心靈工坊)。
 
  臉書:蔡佳芬

图书目录

【推薦序】學習照顧父母,是一輩子的功課/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010
【自序】選擇015

輯一:身為子女,在父母將問題丟過來時,試著體察上一輩的變化,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
「為什麼不管我怎麼做,我媽都不滿意?」022
老是嚷著「不想活了」,怎麼辦?035
堅持不去精神科看病,怎麼辦?045
「恁麥擱卡啊!」老媽一直打電話到我上班的地方?055
「可不可以不要一天到晚傳長輩圖啊?」069
「你看你爸啦……」老媽一直把老爸的問題丟給我?082
「你跟你媽講啦……」老爸一直把老媽的問題丟給我?090
七十幾歲的老媽想和老爸離婚?099
我明明不需要,但老媽依然不時給我錢?109
人家說越老越固執,越難相處,怎麼辨?119
想盡辦法讓我們不離開她身邊?133
不斷猜疑、擔心與害怕,越活越沒安全感?144 
老爸與外傭太親暱,老媽吃醋,怎麼辦?156
人老了,就愛話當年?170
不停碎碎念,怎麼辦?176
不肯吃醫生開的藥,認為傷肝或病已經好,怎麼辦?187

輯二:身為父母,需要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如何說出內心需要協助的想法,不管是外在的或是內在的需求
老是這裡疼、那裡痛,但上醫院,又查不出問題?194
常常忘東忘西,是失智症嗎?206
一天到晚跑醫院掛號?214
滿坑滿谷的保健營養品,怎麼辦?221
突然對什麼都提不起勁,是憂鬱症嗎?230
養寵物,比較不寂寞?242
銀髮好朋友在哪裡?253
如何當志工,累積自己的「時間銀行」?263
起得特別早,睡得特別少,是失眠嗎?273

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心肌梗塞、癌症、腎臟病、關節炎、骨質疏鬆、高血脂等),如何自我管理與照護?282
為了養生、健康,總是吃很少或很清淡,會不會營養不良?293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61853
  • 叢書系列:Restart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6.5 x 21.5 x 1.5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選擇
 
  編輯純玲小姐問我,「你為何會選擇當一個老年精神科醫師?」
  許多前來採訪的朋友或年輕的見/實習醫師,都曾經問過這一題。
 
  就讓我老實地向各位報告。在我完成基本專科訓練,通過執照考試過後的某個下午,為著某個小小的公務,與當時身為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的黃正平醫師碰面。閒聊中,他問我未來生涯規劃如何。當時才剛剛考過專科執照,其實尚未認真仔細想過之後要做什麼。他老人家一句:「不排斥的話,可以考慮來接受老年精神醫學次專科的訓練。」我點點頭,沒想到,就這樣開始了。
 
  說起來,這過程,一點都不特別,我曾回答過記者朋友們許多次,可能就是太不有趣,也不勵志,所以老是被問了再問。
 
  前些日子,在網路上讀到一篇舊文章,深有感觸。文章中提到普立茲獎得主,美國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ros,一八七四-一九六三)的詩作〈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在美國廣為流傳,相當受到歡迎。但許多喜愛這首詩的人,卻也常誤解了詩的意思,以為這是一首肯定自我選擇的詩作。其實原意想表達的是,在有著無法兩條皆嘗試的分岔路口,隨意地選了一條人少的路走,然而這個選擇,造就了改變,開啟了後繼的旅程。
詩的最末段是這樣寫的: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黃葉林間岔出兩條小路,而我──
  我選擇了人煙稀少的那條
  往後的一切就此不同(註)
 
  編輯純玲小姐又問我,妳的自我介紹要寫什麼。我回覆道,請務必寫上這一句:「步入中年的老年精神科醫師」。
 
  這段仍然還在繼續中的旅程,起初是向師長們學習,或者是閱讀新穎的學術期刊,想要知道該如何應用各種方法來治療病患,幫助個案和他們的親屬。隨著我自己的年齡增長,我開始能用更真實、同理的內容來與彼此互動。大談老花眼鏡要不要變焦、抬頭紋要不要打肉毒、黑白夾雜的髮絲要不要染色。也漸漸體會到,從病患和他們的照顧者身上,我獲得的是更多臨床實驗都不能完全取代的珍寶。這之中有學習,有激勵,也有儆醒。那些智慧與創意,是教科書中沒有書寫的章節。那些奇蹟與異事,讓我敬畏人有所未知,仍多有盼望。那些嘆息與淚水,也讓我反思,如何在未老之時,就開始改變。
每個老年人都是從中年人變化而成的,我也在練習變老,希望能更有勇氣。
 
  註:中譯引自《未走之路──是美國精神的代表,也是被誤解最深的世界名詩,一探普立茲獎詩人佛洛斯特傑作背後的難解之謎》,大衛‧奧爾著,陳湘陽譯,麥田出版。
 
推薦序
 
學習照顧父母,是一輩子的功課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我是一個老年醫學與安寧緩和專科醫師,在我每天門診、住院照顧的病患中,十之八九是超過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台灣也在二○一八年,大於六十五歲的老年人口正式超過百分之十四,進入高齡社會。預計在二○二六年,老年人口即將超過百分之二十,進入「超高齡社會」。在這樣的高齡時代,我一直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如何與老年人相處;而若是已經上了年紀的人,也應該要重新學習和年輕人相處的方式。
說說前幾年在嘉義遇到的一個故事吧。
 
  黃奶奶七十八歲了,是一位退休的國小老師,最近因為體力衰弱,常常胃脹氣,住到醫院來檢查。過了幾天,她的主治醫師會診我。我接到的會診單上,寫著「七十八歲女性,胃癌末期,食欲不振、虛弱。家屬期待採安寧照護,家屬希望隱病情。」
 
  接到會診單,我就去黃奶奶的病房看她。兩個女兒很擔心地坐在床邊,我先自我介紹,「奶奶好,我是醫院症狀控制小組的朱醫生,您的主治醫師請我來看看您。」
 
  病人家屬要「隱病情」,我也只好隱瞞身分,像演諜報片。
 
  「好什麼好!一點都不好!唉唷……」奶奶雖然住院,嗓門還是挺大。一見到我,就跟我抱怨,「朱醫師,你們這麼大的醫院怎麼這樣?我都住進來一個禮拜了,怎麼病況不見起色呢?」奶奶一臉倦容,滿臉不開心。
 
  癌症當然沒這麼容易好,但是又不能說,我只好說:「奶奶,很不舒服喔?那張醫生怎麼說?」
 
  「張醫生也沒說什麼啊,都說要再看看、觀察觀察,我都住得快要長繭了。我好想回家。醫生,我跟你說,我以前身體很好,什麼病都沒有,從來不吃藥。怎麼會這一次搞了幾個禮拜都找不出毛病呢?虧我還很信任你們醫院!」奶奶愈說愈氣。
 
  我看看坐在她旁邊的兩個女兒,大女兒跟我微微搖搖頭,暗示我不要說太多。
  「好啦!奶奶,我會再跟張醫師討論一下。盡量用藥物,讓你不要太不舒服,好不好?」
 
  奶奶只好很無奈地點點頭,聳了聳肩。我觀察到,我在病房的時候,奶奶與兩個女兒,幾乎都沒有交談,甚至連眼神交流都沒有。
 
  不久後,我請兩個女兒到會議室討論,我很直接地說:「你們沒有考慮要告訴媽媽事實嗎?她看起來很擔心。」
 
  兩個女兒同時搖頭,小女兒說:「醫生,媽媽之前很健康的,沒想到一診斷就這麼嚴重,我們怕告訴她,她沒辦法接受,會情緒低落的!我們只希望你可以幫忙,讓她最後這一段路都是開開心心的……」
 
  我反問她們,「可是,現在沒有告訴她真相,她有比較開心嗎?如果你是她,你會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嗎?」
 
  大女兒說:「如果我是她,我當然希望知道啊!但是現在狀況不一樣啊,她年紀這麼大了,如果一蹶不振,那該怎麼辦……」
 
  她們一直跟我訴說身為女兒的擔心。我只能點點頭,心裡搖搖頭。
 
  這是一個幾乎每個月都會遇到的場景,無獨有偶,最近還拍出了一部電影《別告訴她》。故事如出一轍,老奶奶被診斷肺癌末期,全家人都擔心她會意志消沉,於是,「別告訴她」。
 
  我想討論的,不是「隱瞞病情」這件事,而是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反思:我們與長輩的關係,是怎樣的?我們與上一代的溝通,有順暢嗎?我們真的了解老年人的身心需求嗎?我們是不是問過我們的親人,「你想要什麼?」
 
  蔡醫師在書裡第一篇說的一句話,讓我非常有感:「你給的,是他『需要』的,但不是他『想要』的。」我們對於長輩的那些看似善意的行為和舉動,是不是只是一廂情願的,以愛為名的支配?
 
  也許你會問:「可是我們兩代之間的溝通,一直都這樣啊。是要怎麼改變?」
  那我會非常建議,好好看看這本書。
 
  我跟蔡佳芬醫師認識超過十年以上了。二○○七年那個時候,她是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的研究醫師,而我是傻傻的實習醫師。儘管如此,佳芬醫師卻依然不吝地把照顧老年人心理與生理的知識,統統傾囊相授。那時,團隊會議常常討論到很晚,都在討論如何讓高齡的病人和家屬生活品質,可以進一步提升的方法。對於只是剛進入臨床醫學之門的我來說,在北榮精神部的那一個月,讓我大開眼界,也種下了未來投身於老年人照顧的種子。
 
  身為後輩,當時就對佳芬醫師印象深刻。但是這十年來,看到佳芬醫師在老年精神醫學不停地努力,實在讓我真心佩服。研究與實務兼具的臨床經驗,讓她成為我在照顧老年人上常常請教與借鏡的對象。
 
  照顧老年人是我們這一代人都要學習的功課。我們不僅要照顧老人家的身體,同時也更需要照顧老年人的心理和情緒。因為,當我們有一天老了,我們也會希望自己是被這樣照顧著,不是嗎?
 
  誠摯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精神科醫師的視角,我一直覺得非常寶貴,特別是蔡佳芬醫師,她過去在很多媒體上分享的觀念都蠻有啟發性的。這次這本書的主題更是切中時弊,因為很多時候,長輩的「不舒服」其實不是單純的生理疼痛,可能隱藏著憂鬱、焦慮,甚至是失智症的前兆。我們常犯的錯誤就是把所有抱怨都歸咎於「老人家嘛,愛碎碎唸」。但如果真的深入探討,這些抱怨可能是他們內心深處無聲的求救訊號。我比較期待看到的是,書中如何區分哪些是單純的身體老化,哪些是需要精神科介入的信號。而且,如何跟固執的長輩溝通「看精神科不代表你瘋了」這個觀念,我想這對很多家庭來說都是個巨大的挑戰。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實際案例,說明如何循序漸進地讓長輩接受心理健康照護,那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就翻倍了。畢竟,照護長輩的心力交瘁,很多時候是來自於我們對他們「看不見的痛苦」感到無助。

评分

閱讀其他照護書籍時,常常感覺內容太過學術化,或是專注在某個特定疾病(例如失智症或巴金森氏症)。我希望這本由精神科醫師執筆的書,能更著重在「行為管理」和「情緒理解」上。長輩一直喊不舒服,但檢查報告卻都顯示正常,這時候的家屬真的會很挫折。這種挫折感如果沒有適當的疏導,很容易演變成對長輩的責備或冷漠。我希望能從書中學習到如何同理長輩那些看似「無病呻吟」的背後情緒。或許他們真正需要的是被傾聽、被認同,而不是一堆冰冷的檢查數據。如果蔡醫師能分享一些「情緒急救包」的實用對話範例,教我們怎麼回應那些讓人抓狂的抱怨,讓溝通從對立轉為合作,那麼這本書絕對是每位需要面對高齡照護挑戰的台灣家庭必備的寶典。

评分

台灣社會的家庭結構正在快速改變,傳統上由媳婦或女兒全權負責照護的模式已經行不通了。這本書如果能觸及「共識建立」的部分,對我來說會是極大的幫助。當兄弟姊妹、甚至親家之間對於長輩的照護方式有不同意見時,那個內耗程度不亞於長輩本身的病情。例如,有人覺得應該送安養院,有人堅持要在家照顧,有人則覺得應該多花點錢請外籍看護。這種意見分歧常常讓照護計畫停滯不前。我很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家庭會議」的溝通技巧,教我們如何在多元意見中找到一個對長輩最有利、同時又能讓主要照護者喘口氣的平衡點。畢竟,「不心力交瘁」不單指對長輩的照護,也包含與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磨合。如果能順利建立起一個支持性的照護團隊,那對所有人都健康。

评分

我最近剛好在研究如何有效率地安排年長親屬的健康檢查和複診,每次光是約時間、排程,我就覺得精疲力盡。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系統性的「長輩健康管理SOP」,那就太好了。我指的不是那種制式化的表格,而是更人性化的流程。例如,當長輩開始頻繁抱怨,我們應該先做哪幾步觀察?家屬的觀察記錄該如何寫,才能讓醫生更有效地判斷病情?書名強調「不心力交瘁」,這點非常重要。照護的過程,最怕的就是自己先被耗盡了精力,導致後續的照護品質下降。我希望書中能分享一些「聰明照護」的策略,讓我們可以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最關鍵的決策上,而不是每天都在處理瑣碎的、無止盡的抱怨和推託。如果能透過一些工具或方法,讓長輩感覺到自己是被「支持」而不是被「控制」的,或許他們會更願意配合。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的是直擊人心啊,身為家裡有長輩的子女,光是看到「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這幾個字,就忍不住點進來看。我們家裡的阿公就是這樣,常常抱怨這裡痛那裡不舒服,但你叫他去看醫生,他就推三阻四,說「老毛病了嘛,不要浪費錢啦」。這種拉鋸戰真的讓人很頭痛,而且你又怕他是不是真的有什麼嚴重的問題,但又不能隨便亂猜。這種焦慮感,只有當過照護者的人才能完全體會。我特別好奇書裡是不是有提到一些實用的技巧,可以讓我們在不強迫長輩就醫的情況下,又能有效確認他們的健康狀況。畢竟,很多時候,長輩不願意去看醫生,除了怕花錢,更多是怕麻煩、怕麻煩子女,或是覺得自己身體狀況是理所當然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溫和、又不失原則的溝通方式,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能學到如何在保持尊重的前提下,巧妙地引導他們接受必要的醫療協助,而不是每次都演變成家庭戰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