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精神科醫師的視角,我一直覺得非常寶貴,特別是蔡佳芬醫師,她過去在很多媒體上分享的觀念都蠻有啟發性的。這次這本書的主題更是切中時弊,因為很多時候,長輩的「不舒服」其實不是單純的生理疼痛,可能隱藏著憂鬱、焦慮,甚至是失智症的前兆。我們常犯的錯誤就是把所有抱怨都歸咎於「老人家嘛,愛碎碎唸」。但如果真的深入探討,這些抱怨可能是他們內心深處無聲的求救訊號。我比較期待看到的是,書中如何區分哪些是單純的身體老化,哪些是需要精神科介入的信號。而且,如何跟固執的長輩溝通「看精神科不代表你瘋了」這個觀念,我想這對很多家庭來說都是個巨大的挑戰。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實際案例,說明如何循序漸進地讓長輩接受心理健康照護,那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就翻倍了。畢竟,照護長輩的心力交瘁,很多時候是來自於我們對他們「看不見的痛苦」感到無助。
评分閱讀其他照護書籍時,常常感覺內容太過學術化,或是專注在某個特定疾病(例如失智症或巴金森氏症)。我希望這本由精神科醫師執筆的書,能更著重在「行為管理」和「情緒理解」上。長輩一直喊不舒服,但檢查報告卻都顯示正常,這時候的家屬真的會很挫折。這種挫折感如果沒有適當的疏導,很容易演變成對長輩的責備或冷漠。我希望能從書中學習到如何同理長輩那些看似「無病呻吟」的背後情緒。或許他們真正需要的是被傾聽、被認同,而不是一堆冰冷的檢查數據。如果蔡醫師能分享一些「情緒急救包」的實用對話範例,教我們怎麼回應那些讓人抓狂的抱怨,讓溝通從對立轉為合作,那麼這本書絕對是每位需要面對高齡照護挑戰的台灣家庭必備的寶典。
评分台灣社會的家庭結構正在快速改變,傳統上由媳婦或女兒全權負責照護的模式已經行不通了。這本書如果能觸及「共識建立」的部分,對我來說會是極大的幫助。當兄弟姊妹、甚至親家之間對於長輩的照護方式有不同意見時,那個內耗程度不亞於長輩本身的病情。例如,有人覺得應該送安養院,有人堅持要在家照顧,有人則覺得應該多花點錢請外籍看護。這種意見分歧常常讓照護計畫停滯不前。我很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家庭會議」的溝通技巧,教我們如何在多元意見中找到一個對長輩最有利、同時又能讓主要照護者喘口氣的平衡點。畢竟,「不心力交瘁」不單指對長輩的照護,也包含與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磨合。如果能順利建立起一個支持性的照護團隊,那對所有人都健康。
评分我最近剛好在研究如何有效率地安排年長親屬的健康檢查和複診,每次光是約時間、排程,我就覺得精疲力盡。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系統性的「長輩健康管理SOP」,那就太好了。我指的不是那種制式化的表格,而是更人性化的流程。例如,當長輩開始頻繁抱怨,我們應該先做哪幾步觀察?家屬的觀察記錄該如何寫,才能讓醫生更有效地判斷病情?書名強調「不心力交瘁」,這點非常重要。照護的過程,最怕的就是自己先被耗盡了精力,導致後續的照護品質下降。我希望書中能分享一些「聰明照護」的策略,讓我們可以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最關鍵的決策上,而不是每天都在處理瑣碎的、無止盡的抱怨和推託。如果能透過一些工具或方法,讓長輩感覺到自己是被「支持」而不是被「控制」的,或許他們會更願意配合。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真的是直擊人心啊,身為家裡有長輩的子女,光是看到「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這幾個字,就忍不住點進來看。我們家裡的阿公就是這樣,常常抱怨這裡痛那裡不舒服,但你叫他去看醫生,他就推三阻四,說「老毛病了嘛,不要浪費錢啦」。這種拉鋸戰真的讓人很頭痛,而且你又怕他是不是真的有什麼嚴重的問題,但又不能隨便亂猜。這種焦慮感,只有當過照護者的人才能完全體會。我特別好奇書裡是不是有提到一些實用的技巧,可以讓我們在不強迫長輩就醫的情況下,又能有效確認他們的健康狀況。畢竟,很多時候,長輩不願意去看醫生,除了怕花錢,更多是怕麻煩、怕麻煩子女,或是覺得自己身體狀況是理所當然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溫和、又不失原則的溝通方式,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能學到如何在保持尊重的前提下,巧妙地引導他們接受必要的醫療協助,而不是每次都演變成家庭戰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