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天主教研究 卷二(神叢142):挑戰與展望

台灣天主教研究 卷二(神叢142):挑戰與展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趙中偉
图书标签:
  • 天主教
  • 台湾天主教
  • 宗教研究
  • 神学
  • 教会历史
  • 台湾研究
  • 文化研究
  • 社会研究
  • 挑战与展望
  • 神丛系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四百年前的1622年,西班牙傳教士將天主的光灑在福爾摩沙---台灣,建立了第一個傳教站,從此天主教在台灣立足,並於誕生、成長、發展及挑戰中,讓天主的仁愛沐化整個台灣!
 
  天主教在台灣四百年的丹心青史,如何發展與蛻變?教會做了甚麼?面對快速變遷的時代環境,宜如何因應與發展?這都需要我們的梳理與探究。尤其在1949年之後,教會從一個監牧區開始,發展至今有七個教區;教友人數曾在短時間內飆升,又在近年急遽滑落。如今在民主自由的台灣社會經歷逾60個寒暑,該是本地天主教學者回顧與展望台灣教會的時候了。
 
  本書分由卷一「誕生、成長及發展」與卷二「挑戰與展望」兩冊,探究台灣社會和天主教會在寶島上同時發展期間,所衍生的互動、合作、張力、甚至衝突,並從國際政治、歷史、社會學、法律、教育、哲學等學術領域做研究。期許此嘗試,一則見證本地化福傳的使命及碩果,二則期盼吸引更多學者從事相關研究,以更符合「梵二」的心意。
台灣天主教研究 卷二(神叢142):挑戰與展望 本書簡介 《台灣天主教研究 卷二(神叢142):挑戰與展望》是一部深入探討台灣天主教會在當代社會中所面臨的複雜情境與未來發展方向的學術專著。本卷承接前卷的基礎,將視角聚焦於教會在後現代社會、全球化衝擊、本土文化融合以及內部結構轉型的多重壓力之下,所展現出的適應性、堅韌性與前瞻性思維。本書集合了多位專注於台灣宗教社會學、教會史、牧靈神學及跨文化研究的學者群的嚴謹成果,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立體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和評估台灣天主教會的現況與潛在的發展軌跡。 全書內容嚴謹、論證充分,避免了過度情感化的敘述,力求以紮實的田野調查、歷史文獻考證和理論模型建構,為讀者呈現一個客觀、深刻的研究報告。 --- 第一部分:歷史脈絡的再檢視與當代形塑 本部分著重於回溯與梳理影響當前台灣天主教會面貌的歷史關鍵節點,並分析這些歷史遺產如何投射到當前的挑戰之中。 第一章: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的教會奠基 本章詳細考察了自西班牙多明我會、荷蘭時期,乃至於清末法籍遣使會進入台灣的早期傳教活動。重點分析了日治時期,教會如何在殖民體系下尋求生存空間,特別是與日本官方的互動模式對其日後發展的深遠影響。戰後,隨著大量外省籍教友與神職人員的遷入,教會結構與禮儀習慣的「大陸化」傾向,如何與日益蓬勃的本土化運動形成張力,是本章的核心論述點。 第二章:本土化運動的深化與禮儀改革的拉鋸 台灣天主教會的「本土化」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涉及神學思維、社會參與和禮儀表達的根本性轉變。本章深入探討了自六零年代起,教會界內部關於「中國禮儀」與「台灣在地文化」相容性的激烈辯論。研究聚焦於彌撒經文、節慶儀式以及教會建築風格如何嘗試融入閩南、客家乃至原住民的文化元素。分析指出,雖然在形式上取得一定進展,但深層次的神學本土化進程仍面臨來自普世教會(特別是梵蒂岡)規範的制約與內部保守勢力的阻力。 第三章:社會參與的轉向:從社會服務到公共領域 在台灣社會民主化與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教會的角色也經歷了關鍵性的調整。本章剖析了教會在七零、八零年代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如黨外運動、勞工權益、土地正義)的歷史經驗。探討了教會如何從傳統的慈善濟貧轉向更具批判性的公共倫理倡議。此外,本章也審視了在政治環境趨於開放後,教會在公共政策倡議上的邊界界定與效能評估。 --- 第二部分:當代挑戰:結構、傳播與身份認同 本部分直面當前台灣天主教會在人力、資源分配、價值傳播及教友群體身份認同上面臨的主要結構性困境。 第四章:神職人力短缺與修會的再定位 台灣天主教傳教已逾百年,但神職人員的平均年齡持續老化,新神職的培育數量無法彌補退休和流失的速度,已成為影響牧靈工作的首要危機。本章透過數據分析,描繪了堂區耕耘的地域不均現象,特別是都會區與偏遠鄉鎮的牧靈資源分配失衡。同時,本章也考察了台灣修會如何調整其會祖精神,以應對全球修會生態的變化,並探討外籍神職人員在維持教會運作中的關鍵但受限的角色。 第五章:數位時代的信仰傳播與牧靈策略革新 面對資訊爆炸與社群媒體的普及,傳統的講道和家庭教理傳授模式面臨嚴峻考驗。本章專門分析了台灣天主教會在數位平台上的實踐案例,從官方網站、臉書專頁到加密通訊軟體的應用。研究聚焦於如何有效利用網路空間進行福傳、教友培育以及處理信仰上的質疑,並評估了虛擬社群對實體堂區凝聚力的影響。 第六章:教友群體的分化與世代張力 台灣天主教會的教友結構呈現出複雜的斷層。本章深入研究了不同世代教友(嬰戰後世代、本土戰後世代、青壯年數位世代)在信仰實踐、教會參與度和價值觀上的顯著差異。特別關注在婚姻觀、性別角色、社會參與議題上,年輕一代教友與教會訓導之間產生的摩擦,以及這種內部分歧對教會未來領導力的影響。 --- 第三部分:展望未來:跨界對話與神學反思 本卷的最後部分著眼於未來趨勢,探討教會如何在變動的時代中尋求持續的生命力,特別是在跨宗教對話和性別神學的語境下。 第七章:與民間信仰及多元宗教的和諧共存 台灣是一個宗教多元且民間信仰色彩濃厚的社會。本章以人類學和宗教社會學的方法,分析了天主教徒在日常生活中與地方神祇、祖先崇拜的實際互動模式。探討了天主教界對於「交陪」(共同參與地方慶典)的界線劃定,以及在跨信仰對話中,如何維護自身核心教義的完整性,同時展現出兼容並蓄的態度。 第八章:性別角色與女性在教會中的潛能釋放 在全球天主教界關注女性角色提升的背景下,本章聚焦於台灣教會的具體狀況。儘管女性在堂區行政、教理教學、社會服務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在聖職的層級上仍存在結構性限制。本章詳細考察了台灣女性神學家的觀點,以及女性教友團體在推動事工革新、爭取話語權方面的努力與遭遇的內外部阻力。 第九章:氣候變遷、環境倫理與教宗方濟各的《願祢受讚頌》 本章將教會的關懷投射到全球性議題上。研究了教宗方濟各的環境倫理觀在台灣天主教界中的接受度與實踐情況。探討了教會如何將「共同的家園」概念轉化為在地性的環保行動,例如在生態敏感地區的教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將環境正義納入牧靈關懷的範疇。 結語:在十字路口上的台灣天主教會 總結全書的研究發現,本卷的結論強調,台灣天主教會正處於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既有深厚的歷史根基和堅實的社區網絡,也面臨著人口結構老化、價值觀變遷和全球化帶來的身份認同挑戰。未來的發展不在於單純的保守或激進,而在於能否有效地整合本土經驗與普世教會的訓導,將挑戰轉化為深化信仰、重塑教會體制的契機。本書為未來研究者和教會領導者提供了清晰的診斷報告與值得深思的政策建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vi    顧序:為台灣學界引進天主教更廣闊的研究領域/顧汝德
1     第一章 導言:台灣天主教會本地化暨本書概論/梁潔芬
13   第二章 台灣天主教本地化運動之成效探討/王志堅
34   第三章 台灣天主教會內部發展(1950~1970)/張傳聖撰、梁潔芬譯
72   第四章 台灣天主教神學、禮儀與建築本地化探索/王學良、梁潔芬
102 第五章 天主教靈修的本地化:台灣的經驗/梁潔芬、盧德
135 第六章 台灣天主教禮儀聖事的發展和本地化/錢玲珠
164 第七章 梵二後台灣天主教中文禮儀音樂發展之歷史回顧/劉鳳娟
197 第八章 天主教社會訓導在台灣的實踐/郭文般
229 第九章 透視王文興的宗教意識:一個天主教的角度/蘇其康
257 第十章 聖女小德蘭對蘇雪林的影響:以《蘇雪林日記》為觀察點/林靜宜
285 英文版編後小記/蘇其康
292 鳴謝/梁潔芬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469245
  • 叢書系列:輔大神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5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讀
 
為台灣學界引進天主教更廣闊的研究領域
顧汝德(Leo F. Goodstadt,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教授)
 
  本書卷二,與卷一同樣以高品質見稱,卷內各課題的研究相當剔透通明,它涵蓋台灣過去的歷史和今日的經驗,相當全面而具有權威性。而它面對教會在行政上和牧靈上的種種缺失,也有非常坦率的討論。讀者將發現這項研究不僅是為台灣天主教精心譜寫的教會歷史,它的用處(連同卷一)也不只是作為日後台灣天主教信仰傳播的標準參考書。本書的目標,還包括為台灣學術界打下基礎,並引領它走進天主教的廣闊研究領域。
 
  基於篇幅有限,本序言不能詳細評論每個章節,只能挑選其中對台灣教會較為重要,及應受海內外天主教團體重視的問題來討論。首先,第二章〈台灣天主教本地化運動之成效探討〉提供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視角,討論台灣天主教的「文人 / 知識份子」如何在華人世界,提出異於傳統文化的信仰觀念。作者經過詳細的分析後,在文末立論說:「中、西兩大文化傳統的宗教融合,必須有足夠的對話時間去醞釀,而且必須以平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為基礎」。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建議,天主教在台灣正在經歷教會史上眾所周知的歷程。這個神學和禮儀本地化過程往往持續很久,因為本地文化的「基督化」是教會要優先處理的問題。
 
  第四章〈台灣天主教神學、禮儀與建築本地化探索〉對「本地化」進程的細節作了詳盡的論述,台灣教會如何以比較匹配的方式,使本地文化與普世教會的教義接軌。作者小心翼翼地臚列出多年來在神學「中國化」上的努力和進展。本章以牧靈工作的現狀作總結,說明單憑神學不能贏得救恩,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本書卷二亦提到教會需要克服的另一個障礙,就是「東方式的靈修」。第五章〈天主教靈修的本地化:台灣的經驗〉詳述聖功修女們在這領域上開始工作。作者指出,多年來台灣天主教徒對東方靈修的接受程度緩慢,這是千真萬確的現實,並究其原因,提出甚具說服力的解釋。因為東方靈修在天主教會內,不及聖女大德蘭、聖十字若望、萊恩河地區的神秘主義者的靈修,更來得吸引。此外,彌撒聖祭的禮儀、〈玫瑰經〉和無數熱心敬禮的口禱經文,都能滋養天主教徒的靈性生命。不過,作者的總結是樂觀的。聖功修女為了推行東方靈修而成立的「心潔靈修中心」,變成了合一的祈禱所,它雖是聖功修女會主辦,卻由一位熟識東方靈修的基督長老教會牧師負責行政,吸引不少基督教神職與信徒,參與「禪修」、「泰澤祈禱」及默觀祈禱活動,他們在自己宗派內缺乏的,在這裡獲得。
 
  在台灣教會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語言方面,也有個實際的障礙值得探討。究竟是國語或台語(閩南語)才是教會禮儀中應該使用的本地語言?究竟教會在眾多不同移民的後代中,要適應哪一批人,採用哪些語言?大陸移民在台灣出生的後代傾向使用何種語言?第六章〈禮儀語言的本地化︰台語與國語〉的作者指出,教會留意到這個重要問題,但除了容許台語、國語通用之外,別無他法。由於現代社會與科技的變化日新月異,這態度是明智之舉。作者提出合理的論據,解釋台灣教會在禮儀語言的使用上延緩做決定的另一理由。他認為:「信仰是奧秘,原本就不易以有限的人的語言來表達,禮儀語言的本地化,其重點並不在於選擇語言的種類,更重要的是該禮儀語言能否進入參禮者的內在生命,並影響他們的外在生活。」(編者按:可惜本中文版沒有收錄黃文,請讀者逕行參閱英文版。)
 
  本卷最具創意的作品,是第八章〈天主教社會訓導在台灣的實踐〉。這是透過一份優良的統計數據,研究教徒在宗教信仰的脈絡下,如何履行促進教會社會訓導的責任,以表達天主教信仰。作者分析資料的框架,是基於對教宗訓示提高個別教友的責任,提高教會機構的責任,提倡社會正義,保衛家庭的尊嚴和效能。作者發現一個混合的答案。台灣教友與其他宗教人士相比,給人的印象是在這些答案上,差強人意。這並非天主教領袖沒有推廣教會的社會訓導,亦非沒有神父冒艱犯險從事這些吃力不討好的社會運動工作。真實情況在於,台灣一般教友和全球各地教友一樣,屬社會的中下階層,他們是不公義社會制度和措施下的受害者 / 犧牲品,而非壓榨者。地方教會有責任推廣基於福音教導和教宗及大公會議的訓導。本文作者在文章總結中引述台灣主教團近年一封牧函,既觸及修道人參與社會運動,又推介嚴規熙篤會的美籍牟敦(Thomas Merton O.C.S.O.,1915~1968)神父的隱修生活。他觀察到,牟敦正是20世紀普世教會中隱修生活與社會關懷合一的典型,「或許主教們隱然有這層用意,以此解讀並今後矢志而行的話,則台灣教會的社會訓導實踐就充滿希望了!」
 
  第七章〈梵二後台灣天主教中文禮儀音樂發展之歷史回顧〉分析了教會生活的另一領域。作者委婉地指出,創作新的彌撒禮儀音樂,要符合台灣教會的本地化精神,儘管並不容易,但她以豐富的音樂知識,首次有系統地追溯近幾十年中文禮儀音樂的發展概況,也許能夠啟發有音樂與行政潛質的人士,在新曲創作方面更上一層樓。作者提出的結論有見地又敏銳。
 
  本卷的一眾作者,意識到台灣持續的現代化和全球化,對教會日後可能帶來威脅和挑戰。這是一個與宗教沾不上邊的世代,但令人驚訝的是,本卷各章所涉獵的複雜問題,正是現代天主教徒面臨的重大挑戰。作者們博覽群書,對教會近幾十年來神學和禮儀方面的各種觀點,具備紮實的知識基礎,日後在國際脈絡下,可進一步研究教會的需要及作為。其中幾位作者關注台灣天主教會近年失去發展動力的問題,包括司鐸和修會聖召下降、教友人數停滯不前、教友對天主教社會訓導作選擇性的實踐等,因此在討論問題時,發現是因為早年教會為了傳揚信仰、吸引修道聖召、保護神學與聖經的正統教導而奠定的「基礎建設」已然崩潰。
 
  要研究天主教信仰與現代台灣這個經濟和政治實體之間的關係,必須與其他地區的教會作比較,才能突顯本地教會和普世教會的動態,以及在信仰上、實踐上、文化上的區別。本卷各章為上述這些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書時,首先被它紮實的裝幀和厚度震懾住了,這顯然不是一本輕鬆的閒書,而是沉甸甸的學術成果。翻開內頁,那些密集的註釋和清晰的圖表,立刻讓人感受到作者下了多少苦心進行田野調查與文獻爬梳。我個人比較著迷於書中對於「在地化」議題的探討,畢竟信仰要能真正紮根,就必須與在地的文化、語言、習俗產生深刻的對話。書中對於不同教區在推動「本地教會」建構上所採取的不同路徑,做了非常細膩的比較分析,這遠比一般通俗讀物所描述的要複雜得多,它揭示了教會內部在面對文化差異時,那種既抗拒又渴望融合的矛盾心理。尤其欣賞作者沒有迴避敏感的地帶,例如在處理與原住民群體關係的歷史遺留問題時,那種誠實面對、不美化歷史的態度,非常值得肯定。這種剖析的深度,讓我這位長期關注台灣社會運動的讀者,更能理解信仰力量在結構性改變中的潛在影響力與限制。讀完一些章節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教會在某些社會議題上的保守或前進,背後都有其複雜的歷史結構在支撐。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文字密度極高,需要反覆閱讀才能完全消化作者想要傳達的複雜訊息。但它所提供的視角是無可取代的,特別是它將台灣天主教會的發展,放在更廣闊的亞洲教會脈絡中進行比較研究。這種跨文化的參照,讓台灣的特殊性得以凸顯,同時也看到了許多共同面臨的挑戰,像是如何在全球天主教權威與本土教友自治之間找到平衡點。書中對特定歷史文獻的重讀與詮釋,讓我對一些過去只知皮毛的事件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彷彿是有人拿著放大鏡,帶領我們重新檢視了那些被時間磨損的細節。對於任何想要從社會學、歷史學角度切入,理解台灣戰後社會結構變遷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為關鍵的側寫視角。它不只是在「研究」教會,更是在透過教會的視角,折射出台灣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信仰與世俗權力間持續不斷的拉鋸與和解。讀完後,對這塊土地上信仰群體的韌性與困境,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

說真的,這套書的學術性之高,絕對是台灣宗教研究領域的一個里程碑。它挑戰了過去許多被視為「定論」的論述,特別是當它將視角從傳統的傳教士中心轉向本土神職人員與平信徒群體的視角時,整個敘事重心產生了戲劇性的轉移。我對其中探討的「神學反思」部分印象最為深刻,作者似乎試圖建構一套更貼近台灣世俗社會現實的神學語言,擺脫過去那種漂浮在空中的、與庶民生活脫節的教義闡述。這種嘗試的艱難性可想而知,畢竟信仰的表達往往帶有深厚的歷史慣性。書中對當代台灣社會價值觀的快速變遷,如性別議題、環保意識等,教會如何進行內部對話並形成一致的外部立場,這部分的描述既客觀又帶有某種程度的憂慮感。閱讀起來,就像是在看一場關於信仰如何適應劇烈變化的生存戰略研討會,充滿了緊張感和智慧的碰撞。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隨意翻閱的書,需要投入心神去咀嚼那些精心佈置的論證鏈條。

评分

這本厚重的書,簡直像是一張極其精細的台灣天主教發展的地圖,標註了每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和隱藏的暗流。讓我特別感興趣的是,書中對於「跨界合作」的論述,也就是教會在非傳統的公共事務領域,例如媒體傳播、藝術創作,甚至是科技倫理上的介入與思考。過去我們總習慣將教會視為一個封閉的體系,但這本書揭示了它在社會縫隙中尋找影響力的努力。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不會將教會塑造成單一的利益群體,而是呈現出內部多元的意見分歧與張力,這使得整體論述極為平衡且可信。例如,對於不同世代的神職人員在數位時代如何理解「傳福音」的意涵,書中呈現了極大的世代鴻溝和不同的應對策略,這讓我這位身處網路時代的讀者深有共鳴。書中對這些細微的群體差異的捕捉,展現了作者長期蹲點觀察的功力,使得這本學術著作讀起來,並非全然枯燥的理論堆疊,而是充滿了活生生的社會互動場景。

评分

這本厚達七百多頁的專著,光是書名就透著一股嚴謹學術的氣息,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於台灣天主教會發展脈絡的深度梳理與前瞻思考。書中聚焦的幾個議題,像是教會在特定社會轉型期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應對全球化衝擊下,本土化與普世性之間的拉扯,這些都是身為長期關心這塊土地信仰發展的讀者非常關切的核心。我尤其留意到,書中對於不同時期教會在教育、社會福利等領域的參與深度進行了細緻的比對分析,這類紮實的文獻回顧與田野調查的結合,讓論述極具說服力。特別是當探討到當代社會對宗教團體的期待與規範日益提高時,作者如何從歷史軌跡中提煉出可供參考的策略藍圖,這部分的論述尤其精彩,它不像是一份空泛的口號,而是建立在對台灣社會肌理深刻理解之上的務實建言。閱讀過程中,不時會被作者提出的新穎觀點所觸動,像是重新詮釋了某些歷史事件在信仰傳承上的關鍵轉折點,這些觀點迫使讀者必須跳脫過去習以為常的框架,以更宏觀的視野重新審視這段發展史。總體而言,這是一部對於深入理解台灣天主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不可或缺的參考寶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