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在職場上經常需要處理跨部門溝通的資深專業人士,我對「有效溝通」的困難有深刻的體會,尤其是當雙方抱持著根深蒂固的信念體系時,語言本身就成了阻礙,而不是橋樑。我看見這個書名,立刻聯想到的是「溝通的層次」。在我們的文化中,很多衝突往往停留在「訊息層次」的爭辯——你說的是聖經的哪個章節,我說的是現代的性別理論。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引導讀者進入「需求層次」和「感受層次」的交流,那將會是一項巨大的突破。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溝通腳本或反思框架,例如,當一個同志朋友表達他因為被教會排斥而感到的孤單時,教會的回應不該是急著辯解教義,而是先處理那份「孤單感」。這種將「關係修復」置於「論述正確」之上的操作方式,在台灣社會的保守與進步光譜之間,顯得尤其珍貴且必要。
评分從台灣社會脈絡來看,婚姻平權的議題已經走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但「和解」與「共融」的課題才正要開始。許多人以為法律通過了,爭論就結束了,但事實上,日常生活中,那些因為價值觀差異而產生的摩擦、誤解,甚至隱性的歧視,才是真正考驗社會韌性的地方。這本書的出現,正好填補了這個「情感教育」與「社區重建」的空缺。它不像是高談闊論的社會學著作,更像是某位走過泥濘的同行者,溫和地伸出手來,邀請大家在安全的地方集合。我希望書中能探討一些關於「場域的轉化」——基督徒的家庭聚會、教會的主日學、同志團體的咖啡時間,這些原本充滿界線的空間,有沒有可能因為彼此更深層的理解,而變得稍微柔軟一些?那份「體貼」不該只是口號,而應該是細微到日常互動中的一個眼神、一句問候,甚至是沉默的空間。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光是瞥見,就已經讓人心頭一震,彷彿看見了那些在社會光譜兩端,看似難以交會卻又渴望理解的靈魂。我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從小在傳統教會氛圍裡長大的基督徒,從小耳濡目染的,是對某些議題的界線劃分得非常清楚,也因此,對於「同志議題」這塊,內心深處一直存在著一種微妙的疏離感,不是惡意,而是那種「不理解的恐懼」。我看過太多新聞,聽到太多論戰,往往都是嘶吼、指責,最後只剩下更深的隔閡。這本書的出現,像是一束光,照進了這個充滿張力與誤解的空間。它不談教義的攻防,也不在乎政治的站隊,而是試圖深入探討「人」與「人」之間,那份最基本的需求——被看見、被尊重,以及那份「同理心」的重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安靜的平台,讓我們這些夾在信仰要求與現代社會價值觀之間的人,能找到一條可以緩慢、小心翼翼前行的路,或許,重點從來就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我們如何練習在彼此的脆弱面前,放下武器,好好地聽一聽對方的故事。
评分說真的,面對這些敏感議題,台灣的讀者往往容易陷入一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陷阱。我關注這本書,是因為我總覺得,我們在追求「正確的立場」的過程中,不小心遺失了什麼更重要的東西——那份屬於人類的溫暖和相互扶持的本能。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它能提供一個「終極解答」,而是它提供了一個「共同提問」的空間。我們能否在承認彼此差異的同時,仍能看見在信仰之光或自我認同背後,那個會受傷、會流淚的「我」?我期待書中的論述能夠帶著一種詩意的、而非教條式的語氣,去描繪這種掙扎中的美麗。畢竟,真正的尊重,不是勉強接受對方的全部觀點,而是允許對方以TA的方式,真實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同時也允許自己,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繼續探索信仰的深度。這份相互的寬容,才是建立穩定社群的基石。
评分說實在話,現在市面上有太多關於宗教與性少數群體的論述,多數不是極度偏激地讚揚,就是歇斯底里地批判,中間地帶幾乎是一片荒蕪,讓人無所適從。我特別欣賞這本書試圖建立的那個「橋樑」的概念,它不是要求任何一方徹底「歸順」或「改變核心信念」,而是一種務實的、近乎工程學的態度,去思考如何讓兩個結構如此不同的群體,可以在同一個空間裡穩定共存。那種「尊重、同情、體貼」的用詞,非常精準地抓住了當前社會最缺乏的三個元素。我們常常高喊「愛」,卻忘了愛的前提是得先學會「看見」對方的處境。我最近剛好讀到一些關於心理學中「觀點採擇」(Perspective Taking)的文獻,這本書看來正是在用一種更具體的、在信仰社群脈絡下的實踐方式來探討這個主題。我很好奇,書中對於那些因為信仰立場而感到痛苦的同志朋友,以及那些因為多元價值衝擊而感到信仰根基動搖的基督徒,他們各自的內心掙扎,會被如何細膩地描摹出來,這才是建立真誠對話的起點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