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與書目(四)

兒童文學與書目(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文寶
图书标签:
  • 兒童文學
  • 書目學
  • 兒童讀物
  • 文學研究
  • 教育
  • 圖書館學
  • 閱讀
  • 教材
  • 文學史
  • 兒童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延續了《兒童文學與書目(三)》的書寫模式,紀錄了二〇〇四年至二〇〇八年兒童文學的發展概況,並可約分為兩類。第一類先是介紹概年度的大事記,包含兒童讀物的出版概況、介紹重要的作家及作品、以及當年度的相關活動及事件等。第二部分則是書目的蒐集與整理,作者廣泛收集了該年度的兒童文學書目,並將各書其依照創作、翻譯、論述類性質來作系統性的整理與分類。
儿童文学与文化研究前沿:跨学科视野下的深度探索 图书名称:儿童文学与文化研究前沿:跨学科视野下的深度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当前儿童文学研究领域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多篇学术论文,旨在从全新的跨学科视角,深入剖析儿童文学在当代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复杂角色、演变轨迹及其对个体成长的深远意义。全书分为四大板块,构建了一个从理论建构到具体文本细读,再到文化产业考察的完整研究图景。 第一部分:理论重塑与范式革新 本部分聚焦于对传统儿童文学研究范式的批判性反思与积极重构。我们不再将儿童文学视为一个封闭的、纯粹的审美领域,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权力结构中进行考察。 1. 后人类主义视角下的“儿童主体性”再定义: 探讨在技术加速发展和生命边界日益模糊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和构建“儿童”这一概念。文章引入了后人类主义、拟人(Anthropocene)及非人(Posthuman)理论,审视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议题如何在儿童文学的叙事中被想象和辩论。我们分析了文学作品如何通过拟人化的动物、机器人或虚拟角色,间接探讨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预演未来社会中人与“他者”的关系。 2. 全球化与地方性:跨文化叙事的张力: 本章深入分析了全球化语境下儿童文学作品的流动性与本土化困境。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翻译作品、本土创作以及“世界文学”中的儿童形象,我们探讨了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身份政治以及文化霸权在儿童阅读材料中的体现。特别关注了移民、难民儿童文学的兴起,以及它们如何挑战单一的民族叙事。 3. 媒介生态与阅读体验的嬗变: 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儿童的阅读体验正经历根本性变化。本部分讨论了从纸质书到交互式电子书、有声读物乃至沉浸式数字叙事(如AR/VR故事)的媒介转型。研究不再局限于文本分析,而是将焦点转向阅读的身体性、感官参与度以及多模态文本(Multimodal Texts)的符号学解读,探究媒介形式如何重塑故事的意义和儿童的认知发展。 第二部分:主题的深度挖掘与文本细读 本部分精选了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揭示隐藏在童趣表象之下的深刻社会议题。 4. 创伤叙事与疗愈机制: 关注当代儿童文学如何处理战争、自然灾害、家庭破碎等敏感的“成人世界”议题。我们探讨了文学作品如何通过隐喻、象征或直接叙事来构建创伤的“可言说性”,并分析了文学如何为儿童提供情感处理的框架和重塑希望的叙事工具。重点分析了关于“沉默的记忆”和“代际创伤”的文学表达。 5. 性别、身体与能动性: 对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挑战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研究深入剖析了非二元性别(Non-binary)角色、身体多样性(Body Positivity)叙事以及青少年成长文学中对自我认同的探索。我们考察了文学如何赋权给边缘化的身体经验,并批判了那些将“英雄之旅”固化为特定性别模式的叙事。 6. 政治性、环境伦理与生态觉醒: 本章将目光投向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危机。通过分析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儿童小说,我们考察了文学如何培养儿童的“生态公民意识”,以及叙事中对“自然”的描绘如何影响儿童对人类世(Anthropocene)的理解。探讨了“希望文学”(Hope Literature)与“末日想象”(Dystopian Imagination)在儿童文学中的平衡。 第三部分:产业、推广与接受研究 儿童文学的研究不应脱离其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社会现实。本部分侧重于文化经济学和接受美学。 7. 知识产权、商业化与“IP”生态: 探讨当代儿童文学如何与电影、周边产品、主题乐园等深度融合,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IP。研究分析了这种商业化过程对文学原作的改编、消费主义文化对儿童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原创作者在“IP价值最大化”中的地位变化。 8. 图书馆、教育改革与阅读推广的未来: 聚焦于公共文化机构——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的角色转变。考察了学校课程设置、教师专业发展与儿童阅读选择之间的复杂关系。本部分还包含对阅读评估标准的研究,探讨如何量化和认可那些超越传统情节和语言复杂度的阅读体验。 9. 译介策略与文学史的修正: 考察特定文学流派(如魔幻现实主义、后殖民叙事)在被引入儿童文学语境时的翻译策略。通过对比不同语境下同一部经典作品的译本差异,揭示文化中介者在构建“世界儿童文学史”中的权力与责任。 第四部分:跨学科对话与研究方法论 最后一部分为方法论的探讨,旨在鼓励研究者跳出传统文学研究的边界。 10. 计算文本分析(DTA)在儿童文学中的应用: 介绍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文本挖掘技术分析大规模儿童文学语料库,例如追踪特定词汇(如“勇气”、“友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出现频率和语义演变,或识别叙事结构中的潜在偏见。 11. 民族志方法与“儿童读者在场”: 倡导将人类学和教育学的民族志(Ethnography)方法引入儿童文学研究,深入到家庭、课堂和阅读小组中,观察儿童如何真实地与文本互动、协商意义,以及他们的“在场”如何反向塑造文本的最终意义。 12. 视觉叙事学与图像批判: 专门探讨插画在儿童文学中的核心地位。运用视觉符号学、叙事学和艺术史的工具,分析图像与文字之间的互文性关系,揭示插画如何建构性别、种族或情感的潜在线索,有时甚至挑战或颠覆文字的主导意义。 本书为儿童文学学者、文化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关注儿童文化发展的公众,提供了一套全面、深刻且极具前瞻性的分析框架和研究工具。它不仅是对现有研究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有力倡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文寶


  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曾任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語教系主任、學務長、教務長、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院院長。專長於新文學、兒童文學、語文教學,曾獲五四兒童文學教育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兒童文學獎)、信誼特殊貢獻獎等。現為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图书目录

自序 1
二○○四年臺灣兒童文學大事記暨書目 1
二○○五年臺灣兒童文學大事記暨書目 73
二○○六年臺灣兒童文學書目 177
二○○七年臺灣兒童文學大事記暨書目 251
二○○八年臺灣兒童文學大事記 365
附錄 文章出處一覽表 37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選用了一種非常溫暖、帶點復古氣息的米黃色調,中央的插畫風格像是早期教科書會有的那種手繪感,線條簡潔卻充滿童趣,讓人在書局架上掃視時,目光會不自覺地被吸引過去。從外觀就能感受到一股樸實、紮實的學術氣息,但又不會過於嚴肅,很適合放在書櫃裡當作一種視覺上的點綴。裝幀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上的份量感很穩定,紙張的選用似乎是很耐翻閱的那種,這對於需要時常查閱或帶出門使用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總覺得這種用心在外的書籍,內容也絕對不會讓人失望,它彷彿在跟你說:「嘿,我雖然談的是比較專業的文獻回顧,但我會用一種很親切的方式跟你交流。」而且,書脊的燙金字體,在燈光下閃爍著低調的光芒,更添了幾分收藏的價值。台灣出版業在視覺傳達上,確實越來越有自己的風格了,這本的設計絕對是近期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本。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老實說,一開始需要花點時間適應,它不是那種線性敘事的教科書,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劃的檔案室導覽。每一個章節的轉折都非常跳躍,有時從五十年代的教育政策,突然跳到七十年代的翻譯引進,但仔細讀下去,就會發現這些看似分散的點,其實都透過作者獨到的見解被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巨大的知識網絡。這種非傳統的寫作手法,雖然增加了初讀的門檻,但一旦掌握了作者的思維路徑,那種豁然開朗的感受是非常過癮的。尤其是在探討「兒童主體性」如何從早期依附於道德教化,逐漸轉變為獨立的個體視角時,作者引用的案例分析之紮實,讓我不得不頻頻回頭查閱註釋。對於我們這些在教育現場或出版界工作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觀點,不是用來死記硬背的,而是用來挑戰現有框架的利器。它強迫你去思考,我們現在所珍視的「好故事」,其基礎到底是建立在哪種歷史的岩層之上。

评分

閱讀完這本書的序言和開頭幾章後,我立刻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本純粹的理論探討集,它更像是一份深具人文關懷的田野調查筆記。作者在引述早期文獻時,非常細膩地勾勒出戰後台灣兒童文學發展的社會脈絡,那種時代的氛圍,透過文字彷彿能穿透時空,讓我這個在台灣長大的人,深深體會到前輩們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是如何費盡心思為孩子們打造精神食糧的。特別是提到早期圖書館的建立與地方志的連結,那種紮根於土地的敘事視角,非常具有說服力。我常常在想,現在的孩子們接觸到的資訊太過龐雜,反而少了對「在地文化」的深層認同,而這本書恰恰彌補了這部分的斷層。它不只是在研究「文獻」,更是在重塑一份集體記憶。讀到一些過去流傳下來、現在幾乎已經失傳的兒歌或繪本的描述時,我忍不住拿出手機上網搜尋,那種追溯源頭的樂趣,是閱讀其他學術著作難以比擬的。

评分

我必須得說,這本關於文獻回顧的著作,在引用和參考資料的廣度上,確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我特別注意了一下它對於日治時期日文資料的處理方式,那種嚴謹的考證和細膩的翻譯註解,顯示出作者在跨文化文本解讀上的深厚功力。很多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詞彙或概念,透過作者的梳理,才赫然發現其背後隱藏著複雜的殖民歷史影響。這讓我在閱讀時,不得不放慢速度,仔細品味那些學術性的辯證過程。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並沒有沉溺於學術的象牙塔內,而是不斷將理論拉回到現實的圖書館角落、課堂的書桌上。每當作者提到某一類型的書在某個時間點的流行程度,我都會聯想到自己小時候在圖書館借書的場景,這使得枯燥的文獻分析變得鮮活起來,充滿了生活感。它成功地將學術研究「生活化」,這在台灣的文學評論中,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特質。

评分

整體而言,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紮實」與「啟發」的完美結合。它不像某些專門研究大師的作品那樣,只聚焦於少數幾位文學巨擘的文本分析,而是採取了更宏觀的「書目」視角,將兒童文學的發展視為一個生態系統來進行考察。這使得讀者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是什麼樣的書籍類型、出版機構、以及社會風氣共同形塑了我們今日所見的兒童閱讀環境。我認為它對於想從事兒童文學研究的碩博士生來說,是極佳的入門磚,因為它提供了清晰的文獻梳理脈絡,避免了走太多重複研究的老路。但即使是像我這樣只是偶爾關注這塊領域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因為它提供的知識密度很高,每一頁都像是濃縮精華。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於台灣兒童閱讀史的認識,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建立起了一個可以信賴的骨架,未來再接觸相關議題時,思考的深度和廣度都會提升一個層次,這份收穫是無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