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

魯迅與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嚴吳嬋霞
图书标签:
  • 魯迅
  • 兒童文學
  • 中國文學
  • 文學史
  • 文化研究
  • 現代文學
  • 思想史
  • 文學批評
  • 教育
  • 社會影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從魯迅的童年青年經歷,魯迅生活時代兒童文學的情況和發展,魯迅的文學觀、教育觀,以及他與當時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的交流和影響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魯迅本人及其思想對中國兒童文學發展所起到的影響和作用。是視角獨特、材料豐富的中國兒童文學研究著作,亦給魯迅研究打開了新的研究角度。

名人推薦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作家張錦江先生
  天水圍圖書館館長、作家梁科慶博士
 
《中國近現代戲曲論稿》 作者:陳景和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字數:約65萬字 --- 內容提要 《中國近現代戲曲論稿》是一部深入探討自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紀末葉,中國戲曲在社會轉型、文化碰撞與藝術革新浪潮中,所經歷的複雜演變、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的學術專著。本書超越了單純的劇目分析或流派梳理,旨在從宏觀的文化史與思想史角度,剖析戲曲藝術如何回應時代的劇變,並在現代化進程中尋求自身的存續與發展。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大部分,層層遞進,力求勾勒出一部立體而豐滿的近現代戲曲思想與創作全景圖。 --- 第一部分:晚清的轉型與新劇的萌芽(約1895-1911) 本部分聚焦於戲曲藝術面對西方戲劇觀念衝擊、維新變法思潮影響下的最初探索。作者詳細考察了 “新戲”、“文明戲” 的興起,分析了改良派知識分子如何試圖通過舞台來啟蒙民智、傳播新知。 主要論點與內容包括: 1. 傳統戲曲的危機意識: 分析在清末政治高壓與社會變革的雙重壓力下,京劇、崑曲等傳統聲腔藝術在敘事模式、倫理觀念上面臨的批評與自我調適的努力。重點探討了張之洞、李功達等人推動的“地方戲改良”運動的實質與局限性。 2. “文明戲”的文化載體功能: 深入剖析以《黃天霸》、《官迷心竅》等為代表的早期文明戲,如何借用戲劇形式來宣揚民權、諷刺腐敗,以及它們在城市底層民眾中擴散的社會機制。探討其表演風格、劇本結構與傳統戲曲的繼承與割裂。 3. 外來戲劇理論的引介與誤讀: 梳理了早期留日學生帶回的歐美戲劇理論(如易卜生主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初探)在中國的傳播路徑。重點分析了這些理論如何與本土的戲曲美學產生衝突與融合,形成了早期“話劇”與“新劇”的混雜狀態。 4. 劇本創作的初期嘗試: 研判了如“時事新劇”等實驗性作品的文本特徵,揭示了早期劇作家在確立現代戲劇規範前,所經歷的語言轉換與敘事結構的掙扎。 第二部分:民國初建與戲曲的“黃金時代”(約1912-1927) 此階段是中國戲曲百花齊放、矛盾集中爆發的時期。一方面,傳統京劇登頂,以“四大名旦”為標誌的藝術高峰形成;另一方面,話劇(“話劇”)作為現代戲劇的代表,開始在知識分子群體中扎根。 主要論點與內容包括: 1. 京劇的藝術極致與商業運作: 全面評估了程長庚、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程硯秋等藝術大師的貢獻。本書特別關注梅蘭芳所代表的“新派”在美學上的創新,探討其如何通過“整理舊劇”來重塑傳統的現代性,並成功將中國戲曲推向國際舞台的文化戰略意義。 2. 話劇運動的勃興與陣營劃分: 深入分析了“五四”前後,以南社、春柳社、北京大學等為中心的戲劇活動。重點比較了林語堂、歐陽予倩、田漢等人在戲劇理論上的差異,特別是田漢早期倡導的“綜合主義”戲劇觀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3. 地方戲曲的區域性發展: 考察了川劇、粵劇、秦腔等地方劇種在這一時期的發展脈絡。分析了它們如何吸收京劇的成功經驗,同時保持自身的地域特色和民間生命力,並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抵抗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堡壘。 4. 戲劇的社會功能辯論: 梳理了知識界對於戲曲“是娛樂還是教育”的激烈爭論,探討了商業化與藝術純粹性之間的永恆張力。 第三部分:左翼批判與藝術實驗的深化(約1928-1949) 抗戰爆發前後,戲曲的政治屬性被空前強化。左翼文藝運動對戲曲的介入,促使藝術創作更為關注現實、更具批判性。 主要論點與內容包括: 1. 左翼戲劇思潮的影響力: 詳盡分析了共產黨領導下的戲劇工作者如何將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引入戲曲創作。重點分析了“抗日救亡戲劇”的類型特徵,以及如何利用傳統戲曲的群眾基礎來傳播抗戰思想。 2. “寫實主義”在話劇中的確立: 探討了夏衍、陽翰笙等人在劇本創作中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本土化實踐,特別是他們如何處理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之間的關係。 3. 傳統戲曲的“自我改造”: 研究了在戰火中,民間戲班和知識分子如何共同推動傳統劇目(特別是武生戲、猴戲等)的“軍事化”和“英雄化”轉變,以適應時代精神。探討了崑曲在這一時期面臨的生存困境與學術搶救工作。 4. 上海戲劇界的多元景觀: 描繪了在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商業戲劇、先鋒話劇、改良戲曲並存的複雜局面,以及早期電影對舞台藝術的視覺衝擊與相互影響。 第四部分:建國後的理論梳理與現代戲劇的探索(約1950-2000) 本書結尾部分轉向了新中國成立後,戲曲理論和創作在新政權指導下所經歷的規範化、政治化,以及改革開放後對傳統的重新審視。 主要論點與內容包括: 1. 十七年時期的規範化與“戲改”運動: 系統分析了如何通過“集體創作”和“三化”(民族化、大眾化、規範化)原則,對數百個劇種進行的統一改編工作。探討了樣板戲的藝術成就與其背後的意識形態約束。 2. “文革”對戲曲的徹底重塑: 客觀描述了“樣板戲”對中國舞台藝術的壟斷性影響,並從藝術史角度評估了其在音樂、舞美、表演技巧上對傳統藝術的顛覆性貢獻與局限性。 3. 改革開放後的“尋根”與“反思”: 探討了自八十年代初,戲曲界對傳統美學的重新發掘,包括對“雅化”和“還原”的爭論。分析了以吳祖強、張庚等人為代表的理論家如何試圖在繼承的基礎上,為戲曲尋找現代性的出路。 4. 當代戲曲理論的多元化趨勢: 考察了九十年代以來,戲曲研究開始吸收西方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視角,對傳統戲曲的性別角色、權力結構進行重新詮釋的學術動態。 學術價值與特色 《中國近現代戲曲論稿》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宏大的時間跨度與深厚的文獻積累。作者陳景和教授扎根戲曲理論數十年,不僅廣泛參閱了清末民初的報刊雜誌、劇本初刊,更結合了對當代戲曲表演的田野考察。本書避免了將戲曲簡化為政治工具的傾向,而是著重分析了藝術家在社會變遷中,如何運用戲曲這一古老媒介,來實踐、抵抗或重塑現代中國的文化身份。它不僅是研究戲曲史的重要參考書,也是理解近現代中國思想史、大眾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力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嚴吳嬋霞(筆名:嚴愛蓮)


  香港兒童文學作家,曾任職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及山邊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1995-2004年)。在香港土生土長,羅富國教育學院畢業後,當了五年中學語文教師。上世紀七十年代遊學英美,修讀兒童文學與圖書館學,1981年與何紫等共同創立了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并擔任第三及第四屆會長(1985-1989年),任內開展了首屆滬港兒童文學交流會,該活動延續至今。她把國際視野帶進香港兒童文學,在《讀者良友》撰寫外國兒童文學的推介文章;並透過兒童文藝協會的活動,推動講故事藝術及親子閱讀。曾被香港貿易發展局邀請擔任香港書展「兒童天地」籌委會主席(1997-2008年),致力推動香港兒童出版事業及青少年兒童閱讀,成績斐然。

  嚴吳嬋霞多年不斷為香港的小讀者創作及翻譯兒童文學作品,累計逾百種,多次獲得香港和內地重要的文學獎項。《姓鄧的樹》1987年獲得兒童文學巨匠陳伯吹先生創設的「兒童文學園丁獎」之「優秀作品獎」,這是香港人第一次獲得此獎項。之後作品多次榮獲「冰心兒童圖書獎」及「上海好童書獎」。兒童文學論著有《兒童文學採英》及《兒童文學與教育》,為香港兒童文學理論建設奠下基礎。

 

图书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魯迅以前的中國兒童文學觀

第三章魯迅的童年與兒童文學

(一)童年的讀書生活
(二)聽故事
(三)小結

第四章魯迅的兒童文學理論
(一)小引
(二)理論要點述評
兒童本位
兒童心理
語言
題材
插畫
(三)影響

第五章魯迅與科學小說
(一)科學小說與兒童文學
(二)中國的科學小說
(三)魯迅所譯的科學小說
(四)魯迅翻譯《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的經過
(五)魯迅翻譯科學小說對中國兒童文學的影響

第六章魯迅與現代中國童話
(一)童話的定義與分類
定義
分類
(二)魯迅時代的重要童話作家
孫毓修
茅盾
葉聖陶
張天翼
(三)魯迅對現代中國童話的影響

第七章結論

附錄《魯迅兒童文學翻譯目錄》
附錄嚴吳嬋霞女士作品目錄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573882
  • 規格:精裝 / 304頁 / 13.5 x 19.3 x 4.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自序

唯有感謝,再感謝


  本書得以出版,首先感謝中華書局總編輯侯明女士。論文手稿束之高閣三十年,本來就不期望有出版機會,尤其在香港,能讀懂魯迅和兒童文學理論的有幾人! 但侯總憑藉她的學養識見及出版人獨有的文化慧眼,認定本書有出版價值,而且她認為2019年正值「五四」一百週年紀念, 正好賦予此書特別的紀念價值。

  感謝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張錦江教授為此書作序。我們相識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召開的首屆滬港兒童文學交流會,因為熱愛兒童文學,我們建立了三十載寶貴的純真友誼。我請他作序,因為我知道他寫序與眾不同,他能夠把作者未說清楚的心底話說個明白,這功力非比尋常!

  錦江兄在上海的暑熱天時,花了整整十天,費盡心思,撰寫了五千八百多字的序文,使我驚歎不已。 他是一位對魯迅有研究的學者,因此才有本領把十萬字的論文作扼要的概括。他的序言表述精闢透徹,對章節要點進行了精彩的解讀,是本書讀者不容錯過的最佳導讀。

  梁科慶博士是一位謙謙君子,是我很珍惜的晚輩。我們也是相識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作為一名文藝青年的他,參加青年文學及兒童文學創作比賽,屢屢獲獎。多年不見之後,他已是香港公共圖書館的館長。他在加拿大修讀圖書館學時,選修了兒童文學課程,這和我年輕時在英國修讀圖書館學,因此接觸到兒童文學的經驗相似。我請科慶為此書作序,因為他是兒童文學的有心人,在論文未有機會出版前,他已把複印手稿收藏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我在此特別感謝這位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小友。

  1970-1978年,我跟隨先夫嚴瑞源遊學於大西洋兩岸,其間我修讀了圖書館學及兒童文學。本書資料主要搜集自英國和美國的著名大學圖書館,抄錄卡片逾千張,當時是懷着野心想編纂一本中國兒童文學目錄,方便研究者參考。

  1984年的春天,我們的第二個孩子出生了,全職上班的媽媽同時兼顧兩個幼兒,由不得我有進修的遐想。 就在這時,澳門新成立的東亞大學研究院招收中文碩士生,指導老師是學術泰斗饒宗頤和羅慷烈兩位教授,外子鼓勵我把握機會,親炙名師教誨。第一次到澳大上課,我發現多了一位年青學者雲惟利博士當我們的導師。雲教授在英國研究語言學,專攻古文字學,同時擅長寫新詩。 另一驚喜是十位同窗皆非等閒之輩,早已學有專精,其中黃嫣梨和鄭煒鳴二位畢業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學術上更上層樓,成就有目共睹,使我與有榮焉。

  我在1987年完成了論文《魯迅與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直接指導老師是雲惟利教授,校外評審老師是我敬愛的黃慶雲大姐,著名兒童文學家,香港兒童文學的奠基人。

  回想我在不惑之年重返校園,追隨良師求學問道,與同窗好友砥礪切磋,是難得的人生樂事。為了紀念這段珍貴的師生和同窗情誼,我懷着感恩的心,把束之高閣三十載的論文出版,同時希望本書能對研究兒童文學的後學有些微的幫助,也算是一種傳承吧。

  最後,我以此書獻給逝世十週年的先夫嚴瑞源,前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及北京首都博物館創館顧問。沒有他的支持和鼓勵,成就不了今天投身兒童文學的我。這是一份「長毋相忘」的信物,他會喜歡的!

2019年9月30日
嚴吳嬋霞

用户评价

评分

光看书名,我就觉得这本著作的学术抱负相当远大,它试图构建一个关于“现代性转型”与“青少年精神塑造”的复杂理论框架。我猜想,作者在处理鲁迅的文本时,一定大量运用了比较文学的视野,或许会参照同期西方或日本的儿童文学思潮,来反观鲁迅的本土化努力。在台湾的文化圈里,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往往带有西方中心论的影子,因此,一本能够深入挖掘鲁迅如何在他自己的文化语境下,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启蒙式儿童文学的作品,无疑具有极高的纠偏意义。这本书的结构,恐怕不会是简单的编年史,而更可能是一种主题式的深入剖析,比如“鲁迅论述中的‘游戏’与‘反抗’”、“如何用白话文构建儿童的想象力疆域”等。这种深层的主题挖掘,能让读者,即使是对文学史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被其中蕴含的文化力量所震撼。

评分

坦白说,鲁迅与儿童文学的连接,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的印象中,鲁迅是那位写《阿Q正传》的冷峻斗士,他的文字是给成年人看的警世恒言。所以,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这两者调和,那么它必然在论述方式上采用了非常细腻的纤维切割法。我设想,作者可能从鲁迅对“改造国民性”的执念出发,推导出他为何必须关注儿童的启蒙。这种关注,想必不是温柔的哄劝,而是一种带着批判性的、要求儿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强悍的爱”。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填补了研究鲁迅文学思想版图中一个常被忽略的角落。它能让我们重新审视,在那个社会结构剧烈震荡的年代,知识分子们是如何艰难地为下一代描绘出一个可供呼吸的文化空间。如果书中能穿插引用一些当时的儿童刊物或教科书的实例,那就更好了,那样的细节描写,会让冰冷的理论瞬间鲜活起来,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文学实践的艰难与伟大。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剂及时的清醒剂。鲁迅是绕不开的文化符号,但我们常常只记住了他的批判,却忽略了他对新生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期盼。这本书若能精准地捕捉到鲁迅在面对中国儿童时那种矛盾而又坚定的心境——既希望他们能摆脱旧世界的桎梏,又深知启蒙的漫长与艰辛——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研究。它成为了一种情感上的共振。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鲁迅笔下那些略带残酷的真实与儿童纯真之间的张力。这不只是“写给谁看”的问题,更是“为谁而写”、“写什么目的”的终极拷问。如果此书能启发我们思考,在今天的数字时代,我们又该如何为我们的下一代构建真正有营养、能抵抗信息洪流的文学基石,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就达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再是关于过去的记录,而是对未来的呼唤。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光是“鲁迅”这两个字,就足以让人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及他那支笔下洞察人性的犀利之光。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必定是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有着深刻理解的专家,才能将鲁迅这位巨匠与“儿童文学”这个看似相对边缘却又至关重要的领域联系起来。台湾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批判旧社会、启蒙国民性的层面,但儿童文学——这块领域,似乎鲜少被如此深入地探讨。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出鲁迅的思想脉络与儿童教育、文学创作之间的关联的。特别是考虑到鲁迅本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如此深刻,他会如何处理面向“未来希望”——也就是儿童——的文本创作呢?这本书想必不会只是简单地罗列鲁迅的几篇童话或杂文,而是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哲学意涵和社会责任感。它可能触及了早期白话文运动如何影响到儿童读物的普及,以及在那个“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为孩子们构建一个既贴近现实又充满理想的文学世界。这对于我们今天反思本土儿童文学的根基,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读完介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大概率是一部结构严谨、考据扎实的学术专著,但愿它不仅仅是学院派的“象牙塔”之作。我期待的,是它能展现出一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观察相结合的笔法。鲁迅的文学遗产,对我们这一代读者来说,有时显得有些高不可攀,充满了政治色彩的标签,反而遮蔽了其作为“人”的复杂性。这本书如果能将鲁迅放在那个时代的文化土壤中,细细剖析他对于“童心”的理解,那才真正是深刻的。例如,他对于“游戏”和“想象力”的价值,是如何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被珍视和提倡的?我希望作者能跳出传统对鲁迅的刻板印象,展现出他作为一位教育家、一位文化守望者,是如何试图通过儿童文学这一媒介,播撒下抵抗麻木和愚昧的种子。台湾的儿童文学发展历程,其实也经历了本土化和现代化的大挣扎,如果能借由这本书,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大陆在这一领域的先驱探索,那种跨越海峡的文学对话感,将会非常迷人。这不仅仅是文学史的回溯,更像是对我们自身文化基因的一次深度扫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