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玻璃心的傢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齣堅強小孩

告別玻璃心的傢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齣堅強小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艾美・莫林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教育心理
  • 正麵教養
  • 兒童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傢庭教育
  • 教養技巧
  • 抗挫力
  • 父母成長
  • 育兒指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教養天堂路,這13個地雷別踩!
養育堅強的小孩,比療癒受創的大人容易。
打造孩子強韌心智,先從讓自己不受傷做起。
全球暢銷書《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作者艾美・莫林
陪你修補炸碎的自己,帶孩子自信茁壯。

  《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作者艾美・莫林,依據心理治療實務經驗與研究基礎,以《告別玻璃心的傢長強心針》迴應讀者殷殷探問,指引爸媽穩住自己的心,堅定自在地引導孩子一起成為心智強者。

  莫林認為:心智如肌肉,不持續鍛鍊便易萎縮;養成好習慣固然重要,但阻礙人充分施展的常是壞習慣。莫林曾運用自身專業戒除惡習、揮別負麵情緒,從喪親傷痛中再度振作。她第一本書分享的技巧,幫助無數讀者打倒十三個心魔,提升抗壓性、改善生活滿意度、增進工作與生活績效。這些策略也引起許多「望子成心智強者」的父母好奇。

  莫林深切理解這種心急,畢竟再怎麼保護兒女,還是無法保證孩子一路平順。莫林在治療室觀察過許多傢庭互動,又身兼寄養傢庭傢長,經常與逆境中的孩子相處;過程中,她看見從小培養心智強度開啟的無限可能——而能協助孩子持續鍛鍊心智肌肉的,就是朝夕相處的傢長。但麵對成長的睏境與挑戰,往往連父母都不知所措,或急著「給孩子最好的」而忙得亂瞭腳步。

  《告別玻璃心的傢長強心針》列舉瞭十三個教養惡習,提醒爸媽在育兒時先安定內心,避免壞習慣削弱自己和孩子的心智強度與核心信念,各章也針對從學齡前到青春期的不同階段,提齣親子溝通與心智訓練的建議。隻要爸媽率先掌握原則並加以實行,孩子便更有機會運用自身力量變得更加堅毅。莫林要使讀者的教養路走起來遊刃有餘,還要幫助讀者透過身教,養齣孩子堅韌的心。

  *教養路上,你踩過這些玻璃心地雷嗎?
  □萬韆不順,全是別人負我
  □子女委屈,都當自己造就
  □愛兒至上,世界為之轉動
  □處處設限,唯恐寶貝受創
  □兒女是從,小孩爬到上頭
  □夠好不好,完美纔算足夠
  □孩子還小,責任大人來扛
  □世間險惡,待兒長大再說
  □寶貝快樂,爸媽纔敢開心
  □怕兒跌跤,事事插手幫忙    
  □循循善誘,不如嚴加處罰
  □教養心纍,乾脆不要麵對
  □競爭求好,茫然忘記自我

  *莫林將在各章陪你步步拆解:
  →你有這些教養壞習慣嗎?
  →父母為什麼會有這些壞習慣?
  →這些壞習慣對你和孩子有何害處?
  →如何改變做法,調整自己、協助孩子?
  →學齡前—學齡—青春期,分齡強心祕訣
  →甩掉這些壞習慣,孩子會怎麼進化成長?
  →解惑及常見陷阱

  閃過地雷區,和孩子一起走上康莊大道!

本書特色

  作者運用大量案例與研究結果,細細拆解教養知識,協助讀者校準育兒方嚮,引導爸媽站穩自己的腳步,不再埋頭苦幹或急著與其他傢長一爭長短,而是堅守自己的原則又不苛對自己,自信穩定地盡己所能,與孩子一同成為心智強者。

堅定推薦(按筆畫排列)

  李崇建(親子作傢、教育工作者)
  Henry 羅寶鴻(濛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傢)
  林育聖(文案的美負責人)
  林靜如(律師娘)
  梁培勇(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係教授)
  許雅寧(《做個不完美的父母》 作者、前哥倫比亞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凱若媽咪(親子暢銷書作者)
  隋棠(知名演員)
  劉安婷(「Teach For Taiwan為颱灣而教」創辦人暨董事長)
  藍白拖(背包旅人)

各界好評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先站穩,纔能有堅強心智的孩子,本書讓父母持續學習,找到教養盲點,成就孩子。——許雅寧(《做個不完美的父母》 作者、前哥倫比亞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每位父母都需要內建玻璃,防彈玻璃。——藍白拖(背包旅人)

  艾美為各位傢長準備瞭一份大禮,而為人父母者如果願意聽從這些建言,這將成為轉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這些原則對養齣堅強的孩子大有助益。──亨利‧剋勞德博士(Dr. Henry Cloud),臨床心理學傢兼作傢

  心理治療師艾美.莫林要告訴各位父母如何把原來代錶噩兆的 13 變成他們的幸運數字,教他們使孩子擁有強大心智的方法,助孩子迎接成功人生。書中內容清楚易懂、舉例豐富、平易近人,對傢長來說是無價的工具。──亨利.魏辛格博士(Dr. Hendrie Weisinger),紐約時報暢銷書《壓力帶來卓越》(Performing Under Pressure)作者

  作者透過大量研究結果來佐證一般常見的知識,幫助傢長修正自己的教養方嚮。雖然本書是以否定句為重點,但內容其實是強調正麵的肯定做法。這本書將使為人父母的讀者獲益良多。──《齣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莫林的策略可助讀者達成長期目標。建議雖然多達十三個,卻極為周全縝密,適用於任何年紀的孩子,大力推薦。──《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好的,以下是為您構思的、與您提供的圖書內容完全無關的圖書簡介,字數約1500字: --- 《星辰的低語:失落文明的考古學與宇宙起源的探秘》 內容簡介 探索宇宙的邊陲,解碼失落的文明迴響,重塑我們對時間和存在的認知。 本書是一部橫跨曆史、考古學、天體物理學與哲學思辨的宏大敘事。它不僅僅是對古代遺跡的記錄,更是一次深入人類文明起源、探尋宇宙深層規律的史詩級旅程。作者,著名跨學科研究者艾麗婭·範德比爾特博士,以其在地球上最偏遠、最神秘的考古現場積纍的數十年經驗,結閤最前沿的宇宙學理論,構建瞭一個引人入勝的“過去即未來”的理論框架。 全書分為“深淵之土”、“星體迴聲”與“時間織錦”三大核心部分,層層遞進,引導讀者超越傳統的時間觀,重新審視人類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部分:深淵之土——被遺忘的文明遺跡 本部分聚焦於範德比爾特博士團隊近年來在全球發現的幾處極具爭議性的考古遺址。這些遺址的年代測定結果,不斷挑戰著現有的人類文明發展史時間綫。 1. 撒哈拉之心:金字塔群的“非埃及起源” 我們熟知的古埃及文明,其曆史可能遠比教科書所載更為古老和復雜。在撒哈拉腹地深處,一個被黃沙掩埋瞭上萬年的巨型建築群被發現。這些結構並非簡單的墓葬,而是具備瞭驚人的天文觀測功能,其建造精度遠超同期已知的任何技術水平。書中詳盡描述瞭對“亞特蘭蒂斯之鍾”的解讀——一塊刻滿瞭復雜星圖的玄武岩闆。範德比爾特博士提齣一個大膽的假設:這些遺跡可能源自一個在冰河時代末期就已經繁榮並神秘衰落的“前人類”文明。她通過地質學證據和同位素分析,試圖論證該文明掌握瞭超越我們想象的聲波共振技術來切割和搬運巨石。 2. 南極冰蓋下的幾何秩序 隨著全球變暖帶來的冰川融化,南極洲齣現瞭一片暴露的岩石高原,其上刻畫著難以置信的完美幾何圖案。這些圖案並非自然侵蝕形成,它們以一種數學上無可挑剔的方式排列,跨度達數百平方公裏。書中詳細描繪瞭使用穿透雷達(GPR)對冰下結構的初步掃描結果:一個巨大的、深埋於冰層之下的人造穹頂結構。作者推測,這可能是一個氣候避難所,或者是一個用於記錄特定宇宙事件的“時間艙”。書中特彆對比瞭這些幾何符號與現代量子物理學中某些弦理論模型的相似性,暗示瞭遠古智慧與基礎物理定律的深刻關聯。 3. 太平洋深淵的“聲波銘文” 在馬裏亞納海溝附近一次深海勘探中,聲納設備捕捉到瞭一係列非自然界産生的、有規律的低頻脈衝信號。經過復雜的傅裏葉變換和濾波處理,這些信號被還原成類似文字或符號的排列。範德比爾特博士認為,這些“聲波銘文”可能是一種依賴於深海高壓環境纔能被“保存”或“激活”的記錄係統。她對比瞭這些信號模式與古老蘇美爾楔形文字的詞頻分布,發現瞭令人不安的重疊點,暗示瞭跨越數萬年、數大洋的知識傳遞。 第二部分:星體迴聲——宇宙學與文明的生命周期 在考察完地球上的“碎片”後,本書將視角提升至宇宙尺度。範德比爾特博士將地球考古發現與現代天體物理學前沿知識相結閤,提齣一個革命性的“宇宙文明周期論”。 1. 量子糾纏與古代神話的交匯 作者挑戰瞭傳統上將神話視為純粹虛構的觀點。她深入研究瞭全球範圍內流傳的“創世神話”中關於“天空之橋”、“雙生子降臨”或“流星雨的祝福”等主題。通過對超新星爆發的觀測數據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分析,作者發現某些關鍵的宇宙事件(例如特定伽馬射綫暴)的發生周期,與某些古老文明記錄的“大災變”時間點驚人地吻閤。她提齣:這些神話並非是想象,而是失落文明對遠古宇宙劇變現象的真實記錄,通過極低效的口頭或圖騰方式流傳至今。 2. 暗物質的“建築師”猜想 本書最大的理論突破在於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重新詮釋。範德比爾特博士大膽假設,暗物質並非僅僅是引力場中的惰性填充物,而是宇宙中高級文明進行“宏觀工程”的媒介。她引用瞭關於“戴森球”理論的延伸,推測某些極其古老的文明可能已掌握瞭控製或引導暗物質流動的技術,用以構建超星係尺度的結構,甚至“調控”局部時空麯率。地球上的巨石陣、埃及金字塔等,可能並非其本身的目的,而是作為接收或校準這些宏觀能量流的“地麵節點”。 3. 銀河係的時間悖論 通過分析銀河係中不同區域恒星的年齡分布,作者提齣瞭“銀河係不均勻演化模型”。她指齣,某些看似年輕的星係區域,卻存在著異常成熟的元素豐度,這錶明恒星和行星的形成並非一個均勻的、綫性的過程。這與地球上發現的“超前”文明遺跡形成瞭相互印證:也許文明的火花並非起源於太陽係,而是被某種宇宙機製“播撒”或“重啓”到不同的時間點。 第三部分:時間織錦——重建連續性與未來的啓示 在理論的頂峰,作者試圖將考古學、物理學與哲學融為一體,探討人類在時間長河中的意義。 1. 熵增與文明的逃逸 本書探討瞭宇宙的最終命運——熱寂(熵增)。如果所有文明都將走嚮衰亡,那麼那些失落的文明為何要留下如此復雜的遺跡?作者認為,這些遺跡是一種“信息抵抗熵增”的嘗試。它們不是為後代人準備的,而是為瞭在宇宙的某一時間點,與另一個高維度的信息結構重新對接。書中的圖錶展示瞭如何通過特定的幾何排列,理論上能夠創建一個局部負熵流動的“信息黑洞”。 2. 意識的跨時空印記 最後一部分深入到意識的本質。範德比爾特博士引入瞭量子意識理論,暗示瞭人類的集體潛意識中可能保留瞭來自這些失落文明的“殘留信息”。她通過對全球範圍內相似的夢境、直覺和“非理性恐懼”的研究,試圖描繪齣這些前人留下的精神藍圖。 《星辰的低語》 是一部極具顛覆性的作品,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所知的一切:曆史的深度、科學的局限以及我們在宇宙中孤獨感的真正來源。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對永恒的渴望,同時也警示著,我們今天的“先進”,或許隻是另一場宏大循環的短暫前奏。準備好迎接一次心智的探險,去觸摸那些被時間塵封的、卻仍在低語的宇宙真相。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美・莫林 Amy Morin


  臨床社工師、心理治療師、大學心理學課程講師,也是心理界唯一從全盤觀點談論內心力量的人。她發錶的十三個常見惡習清單,有超過五韆萬人閱覽,相關書籍《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已翻譯成三十餘種語言。她的 TEDx 演講影片「強化心智的祕訣」(The Secret of Becoming Mentally Strong)也有逾韆萬的點擊率。

  莫林也是專欄作傢,文章常見於《富比士》(Forbes)、《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與 Verywell 健康網站,每月為兩百萬以上讀者指點迷津。除瞭《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與本書外,她另著有《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

譯者簡介

史碩怡


  譯界打滾近十載,一路從流浪係單身女子,變成憔悴係全職媽媽,身分不斷轉換,惟翻譯是生命中的常數。齣版譯著:《啟動自癒力,和腰痠背痛說拜拜:德國人手一本的背部保健聖經》、《16/8間歇性斷食聖經》。
 

圖書目錄

前言

1.    不縱容受害者心態
將自己視為受害者的孩子較為消極被動,不會想辦法保護自己或改善處境,這樣態度是孩子最大的絆腳石。

2.    不被內疚綁架
多餘的罪惡感會讓你不禁想做點什麼來緩解內疚,即便你知道那樣對孩子無益,甚至長遠來說有害。

3.    不把孩子當宇宙中心
過度讚美和關注不會使孩子更強大,反而會讓孩子變成優越感過剩的人,陷入追求外界肯定和注意力、永遠不滿足的惡性循環。

4.    不隨恐懼起舞
育兒時順應自己的恐慌,就無法為兒女做齣最好的決定。父母想控製自身不安的意圖,反而導緻孩子過度依賴。

5.    不讓孩子騎到頭上
教養觀念改變下,有些爸媽搞混瞭尊重與放縱,讓孩子權力漸漸大過父母,甚至還能給傢長的決策帶來負麵影響。

6.    不企求完美無缺
期望小孩與自己完美無瑕,不僅會揠苗助長、有礙孩子發展,還易因害怕缺陷而忽略真正的嚴重問題。

7.    不許孩子規避責任
如果父母包辦一切,小孩會欠缺麵對真實世界的經驗與自信。孩子未來的老闆或伴侶肯定不想要一個各方麵都還依賴爸媽的人。

8.    不過度保護孩子
你無法護著孩子一生,如果他沒機會練習麵對適量的痛苦和磨難,日後欠缺必要的調適技巧,就隻能坐以待斃。

9.    不將孩子情緒視為己任
若隻想確保小孩快樂,不讓他們練習管理情緒,孩子可能難以麵對不同意見,一旦情緒不佳,就隻顧發洩、指責別人、要求他人改變。

10.    不怕孩子犯錯
堅持確保兒女一路順遂,反而是在害他們。未曾遭受挫敗的孩子會害怕失敗,較易有身心健康問題,執行力也可能較低。

11.    不混淆管教與處罰
處罰是讓犯錯的人恐懼、痛苦、內疚,雖速效卻會造成長期後遺癥。管教是引導孩子反思過錯、下次錶現更好。

12.    不為逃避抄捷徑
教養路上走近路或許可帶來短暫解脫,卻會因逃避該處理的難題引發嚴重後果。孩子也可能有樣學樣,養成投機取巧的習慣。

13.    不忘記自己的原則
若隻看到眼前的事物和目標,就容易忘瞭要教孩子的重要課題。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價值觀,就可能害孩子搞不清楚什麼事纔是真正重要。

結語
參考書目
謝辭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99000
  • 叢書係列:FOR2
  • 規格:平裝 / 440頁 / 14.8 x 20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我從小就立誌,長大後要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小朋友。在我童年記憶中,爸媽一直盡力幫助他人,他們好像具備瞭某種特殊的本領,能夠察覺到誰正處於弱勢、需要援手。不論是匿名捐助有需求的人,或是協助時運不濟的人,他們總是傾盡己力、慷慨解囊。

  也難怪我們兩姐妹會成為社工,畢竟我們的父母都長年做著近似社工的事。不過,早在我取得社工師執照前,最初的目標其實是成為寄養傢長。

  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許多小朋友沒有傢人,有些甚至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他們從未有被愛的機會。因此,我立定誌嚮,等我有瞭自己的房子後,一定要收留無傢可歸的孩子。

  我在大學的時候遇見瞭我的丈夫林墾,他熱愛旅行、認識新朋友、嘗試新鮮事物。剛開始交往沒多久,我就跟他說我想成為寄養傢長;他也很支持我的想法,真是萬幸。結婚沒多久──當時我還在攻讀碩士──我們就買瞭一棟四房的住所,並開始申請寄養傢庭證照。我們選擇成為治療式寄養傢長,專門領養有重大行為或情緒問題的孩童。除瞭要上課、完成傢庭訪視程序,還要改裝傢中環境,好符閤寄養證照的申請規定。

  但一年後,就在我們快要完成證照申請程序的時候,我的母親因腦動脈瘤驟逝。在她的葬禮上,我聽到大傢說瞭無數個媽媽曾經如何幫助他們的故事——其中有許多人我從未見過。知道這些人的生活因她而有所改變,讓我明白,人離世後留下的記憶,纔是真正重要的大事。母親的慷慨大方,讓我更加堅定要幫助兒童的決心。

  過沒幾個月,我們終於取得治療式寄養證照,也正式展開我們的寄養傢長之旅。當時我在社區心理健康中心擔任心理治療師,專門負責照顧兒童,大都是有行為問題的孩子,同時也會與他們的父母閤作。成為寄養父母讓我有機會將自己在治療室教導父母的原則,應用在來到我們傢的孩子身上。

  林墾和我真的很喜歡擔任寄養父母的經驗,因此也開始考慮領養小孩。隻是來到我們傢的孩子都不接受領養,他們打算迴到原生傢庭或由其他親屬領養,所以我們也開始查閱領養等候清單,希望找到適閤我們傢的孩子。

  但就在我母親逝世三週年的那天,我們的領養計畫一夕變色。那天是星期六,當晚林墾說他身體不適,過沒幾分鐘就突然倒地不起瞭。我馬上叫瞭救護車,救護人員火速載他去醫院。我打給林墾傢人,請他們到急診室跟我會閤,我不知道該怎麼和他們解釋,一切發生得太突然瞭。

  我們坐在等候區守著,之後醫生纔齣來把我們召進急診室。隻是他沒帶我們去看林墾,而是到一間安靜的小診療室,請我們坐下。醫生口中吐齣的話語,從此改變瞭我的人生:「很抱歉,林墾去世瞭。」

  就這麼一句話,我從計畫領養小孩變成瞭規畫先生的葬禮,渾渾噩噩地度過瞭接下來的幾個月。

  我們之後纔知道,他的死因是心臟病發,可他纔二十六歲,從來沒有任何心臟方麵的問題。然而,他的死因並不重要,我隻知道他真的離我而去瞭。

  好險當時沒有小朋友寄養在我們傢,不然對小孩來說肯定是難以想像的打擊。有個小男生本來要在幾天後入住我們傢,他的監護人得知林墾過世的消息後,就為他找瞭另一個寄養傢庭。

  在那之後的一段時間,我遲遲難以確定是否要獨自繼續當寄養傢長,畢竟我有全職工作,而寄養兒童通常有許多麵談要參與,還要拜訪原生傢庭、與監護人和律師會麵,不論從實際還是情緒層麵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因此,我大約有一年的時間沒有收留寄養兒童。憑著對上帝的信仰、親朋好友給予的關愛,以及身為心理治療師對於悲慟的認識,我勉強找到走下去的力量。

  我花瞭大概一年的時間,纔慢慢走齣傷痛的陰霾。當我覺得自己站穩腳步、足以勝任寄養傢長一職後,就馬上通知瞭寄養機構,跟他們說我準備好繼續協助寄養兒童瞭。

  成為單親寄養傢長是趟全新的冒險旅程,我大都是接週末的臨時寄養工作,也就是擔任全天候寄養傢長的後援,在他們需要休息幾天或處理寄養兒童不便在場的傢族事務時,暫時照顧他們的寄養兒童。

  重新擔任寄養傢長的過程十分順利,讓我期待每個週末的到來。我發現年紀輕輕就成為寡婦,要過著充實的生活並不容易;而照顧這些孩子賦予瞭我生活的目標與意義。

  我花瞭好幾年的時間,纔習慣沒有林墾的生活,漸漸找到「正常」的生活模式。曾經和林墾一起從事的許多活動,在失去他以後,也失去瞭樂趣。雖然有些人鼓勵我去聯誼約會,但我完全提不起勁。

  不過遇到史蒂夫後,一切都變瞭。和我認識的所有人相比,他那麼與眾不同,我很快墜入愛河。最棒的是,他沒有因為我是個寡婦且打算繼續擔任寄養傢長而打退堂鼓。

  我們在一起約莫一年後,就決定直奔拉斯維加斯完婚,從此展開新的人生篇章。史蒂夫也必須完成寄養證照的申請程序,包括背景調查、上課以及傢庭訪視,不過這次的過程順利瞭許多,因為我傢本來就符閤寄養標準。幾個月後,史蒂夫也正式成為瞭寄養傢長。

  我們很快就習慣瞭住在一起的生活,就在生活平靜無波之際,史蒂夫的父親羅伯卻被診斷齣罹患癌癥。起初,醫生對羅伯的狀況還很樂觀,但試瞭幾種不同的療法,沒有一項奏效,健康每況愈下。幾個月後,醫生宣布他已進入癌癥末期。

  這消息對我簡直是晴天霹靂。我已經失去瞭母親和林墾,現在和羅伯這麼親近要好,實在無法想像會再次失去如此重要的人。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接二連三地失去至親,讓我不禁思考這一切有多麼不公平。

  但在陷入怨天尤人的深淵前,我提醒自己,心智堅強的人不會自怨自艾。我在擔任心理治療師和痛失至親的過程中明白,如果我放任自己自怨自艾,這個壞習慣會削弱我的心智能量。就是在那個時候,我開始提筆列齣心智強者不做的事。

  我將這份十三件事的清單發錶在部落格中,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結果沒幾天就廣為流傳,韆百萬人都讀過我的文章,但很少人知道,這是我在人生榖底時寫給自己的信。

  在文章爆紅的二週後,羅伯就過世瞭,我不斷提醒還在傷慟中的自己,不做那些心智強者不會做的事。

  因為那篇文章,讓我有機會將「心智堅強者不做的十三件事」寫成一本書,《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能夠和大傢分享我學會堅強的親身經歷,讓我倍感榮幸。我收到不計其數的讀者來信詢問各種問題,其中一個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地齣現:該如何教導孩子成為心智強者?

  更有許多讀者錶示:「真希望小時候有人教過我這些事。」因此,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告訴大傢如何教導孩子提升心智強度。從小培養孩子堅強的心智,有助於他們邁嚮更加美好光明的未來。

  我在擔任心理治療師和寄養傢長時學到,任何年紀或背景的兒童都有機會成為心智強者,隻要他們生命中的成人願意花費心力,協助孩子反覆練習、淬鍊齣堅強心智。

  從小養成心智強者的效益

  弗雷德裏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曾說過:「養育堅強的孩子比療癒受創的成人來得容易。」身為心理治療師,我深錶贊同。從小培養心智強度絕對比較容易,而且兒童有無數的成長機會。

  你無法避免孩子遭逢逆境,他們總有一天會麵對失敗、受到拒絕,也會失去所愛、感到心痛,還會遭遇人生種種低潮。

  但隻要你教會他們善用提升心智強度所需的工具,他們就能夠將睏境逆轉成機會,藉此變得更強、更好。不論孩子處在生命中的何種情境或際遇,他們皆有足夠的力量剋服萬難。

  當然,這並不錶示孩子不需要處理各種情緒,或是不會有壓力過大的問題,但堅強的心智可以幫助他們以更有效的方式來應對各種難題,讓他們有正麵解決問題的勇氣,對自己的技巧更有信心,並從失敗中習得教訓。

  心智強度三要素    

  孩子在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中,會漸漸對自己、他人以及這個世界發展齣自己的核心信念。如果你沒有積極協助孩子奠定健全的觀念,他們可能會養成使潛力受限的想法。

  孩子的核心信念會影響他們詮釋事情以及應對難題的方式。更要緊的是,信念還可能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會失敗,就不會努力改變命運;認為自己因他人阻撓而不會成功的孩子,通常也無法發揮潛力。

  孩子的核心信念主宰著他的思維、情緒與行為模式。以下列舉兩個擁有不同核心信念的小朋友,在沒有獲選進入籃球隊時的反應:

  小朋友一號
  核心信念:我不夠好。
  思維:我籃球永遠不可能打得好,我就是沒有運動細胞。
  情緒:感到悲傷,覺得受挫。
  行為:不再打籃球。

  小朋友二號
  核心信念:我有能力。
  思維:隻要勤加練習,一定能有所精進,說不定明年就能加入瞭。
  情緒:下定決心,充滿希望。
  行為:每天放學後勤練籃球。

  雖然你可以修正自己的核心信念,但對成人來說這並非易事,畢竟是堅信瞭數十年的觀念,要「忘記」談何容易。而那些不斷強化負麵信念的思維、行為與情緒,更是難以扭轉。

  除瞭幫孩子培養健全的信念,你也要教他們如何以有效的方式調整思維、管理情緒與採取行動。以下心智強度的三大要素:

  1. 思維:過度負麵的想法、太過嚴苛的自我批評以及極度悲觀的預測,都會使孩子無法發揮潛力。切記,解決之道不是教小孩子樂觀,因為過度的自信、無視實際的危險,會使他們對真實的人生毫無準備、無所適從。我們要教孩子建立務實的觀念,纔能讓他們發揮最佳錶現。

  2. 行為:抱怨、不願跨齣舒適圈等無所助益的行為,都會成為孩子學業、人際關係與未來職涯的障礙。我們要教孩子勇於挑戰自己,讓他們即便在缺乏動力的情況下,也能做齣正確選擇。

  3. 情緒:心情持續低落、發脾氣、拒絕麵對恐懼等錶現,代錶孩子無法妥善控製自己的情緒,這可能使他們無法成就充實圓滿的人生。教導孩子如何控管情緒,像是提高自製力和增進溝通技巧,能讓他們一輩子受益。

  為什麼重點放在「心智堅強的父母不做的事」

  美國每十三名孩童中,就有一名必須依靠精神藥物來解決情緒與行為問題,且有百分之三十一的青少年錶示壓力過大,無法承受;現在的小孩顯然並未學到如何培養強大的心智,但父母也不知道該如何協助孩子提升心智強度。

  不論是情緒控管或身體意象問題,每週帶孩子來我辦公室求助的父母總是說:「可以請你幫幫我的孩子嗎?」雖然我很樂意提供協助,但要在每週僅一小時的療程中,改變孩子的思維、情緒和行為,進展不可能太快。可是,如果我能傳授父母教育小孩的方法,那成果就指日可待瞭。

  隻有父母纔能每天督促小孩練習,協助他們提高心智強度。當孩子一整天都不太順遂或是遇到棘手問題時,你可以把握這些人生中最重要的教學機會,陪在他們身邊,為他們指引方嚮。

  如同我在第一本書說的,心智強度跟體力一樣需要鍛鍊。如果你想要擁有良好的體力,就要培養上健身房運動之類的好習慣,但想要看見運動的成效,你也必須放棄吃太多垃圾食物等的壞習慣。

  提升心智強度也是如此,你不僅需要良好的習慣,也必須戒除那些阻止你前進的錯誤思維、行為及情緒。父母常常在無意間妨礙瞭孩子的發展,區區幾個不當的教養習慣,就可能限縮瞭兒童提升心智強度的能力。

  心智強度訓練活動能夠鍛鍊我們的大腦,就像增強體力的體能訓練一樣。帶著孩子練習各章節的訓練活動,將可協助他們增強內心的堅韌度。

  心智堅強的父母隻要不做這十三件事,孩子就有機會運用自己的心智力量,成為更加堅毅的人。除此之外,戒除不當的教養習慣還能讓你做起事來更遊刃有餘,不必再一股腦地拚命努力,孩子也會學到如何事半功倍地做事。

  光是交給孩子一份應戒除的壞習慣清單,不會讓他們成為心智強者。當孩子度過倒楣的一天時,告訴他們「不要自憐自艾」,更不會把他們從自怨自艾的泥淖中拉齣來。在孩子第一次麵對失敗的時候,跟他們說不要放棄,當然也不會使他們奇蹟似地信心大增。

  不過,你可以採取特定做法,告訴孩子如何避開十三個削弱心智強度的壞習慣。本書所列的教養策略,將告訴你如何以適閤孩子的方式,教導他們那些心智強者不做的事。

  本書的每一章都提齣瞭協助孩子建立良好核心信念的策略,讓他們能以更有效的方式提升心智強度。另外,也有專為你和孩子設計的練習活動,使他們能夠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

用戶評價

评分

我這位閨蜜,她傢孩子就是標準的「玻璃心」代錶,一點點小事就能讓她上演一場世紀大哭,而且她媽媽(也就是我朋友)每次都跟著一起崩潰。有一次,他們去親子館玩,她兒子想玩的溜滑梯被別的小朋友先佔瞭,他當場就坐在地上不起來,我朋友氣得臉色發白,想去講道理,但又怕太兇會傷害孩子自尊,最後隻能抱著他一起哭,場麵實在有點尷尬。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如果不從小建立孩子的「情緒防火牆」,等他們長大後麵對職場競爭、人際關係的摩擦時,真的會非常吃力。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齣瞭核心問題——傢長的心態纔是關鍵。我們自己如果不先堅強起來,怎麼可能教齣堅強的孩子?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是在保護他們,其實可能是在無形中剝奪瞭他們麵對睏難的機會。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心理建設指南」,讓我這個容易心軟的媽媽,可以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焦慮,進而引導我的寶貝建立起麵對「不行」的勇氣和能力。

评分

其實,許多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盲點,就是把孩子的「快樂」等同於「成功」,認為隻要孩子每天都笑嘻嘻、沒煩惱,就是我們當傢長的功勞。但事實上,真正的生命力往往是在剋服睏難後淬煉齣來的。我記得有位長輩跟我說過一句話:「孩子的人生不會總有保姆在身邊幫他擋子彈,我們現在不讓他練習跌倒,將來他連爬起來的力氣都沒有。」這句話讓我警醒。看著現在社會上許多高學歷卻抗壓性低的孩子,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們這些做傢長的,太過害怕讓孩子「吃苦」瞭?這本書既然是以「強心針」為名,想必內容一定非常中肯且務實,它應該會告訴我們,有些「玻璃心」其實是我們自己先碎裂瞭,然後投射到孩子身上。我希望藉由閱讀它,能讓我從一個「保護傘」的角色,轉變為一個「助跑器」的角色,給予孩子推力,而不是總在他們快要落地時張開雙臂。這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本育兒書,更像是一本自我成長的工具書。

评分

老實講,現代父母的壓力真的太大瞭,從社群媒體上那些看起來完美無瑕的親子互動,到各種育兒專傢把「完美教養」的標準設得越來越高,搞得我們這些凡人媽媽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把孩子教得一塌糊塗。我特別有感觸的是那種「過度保護」的氛圍,總覺得孩子隻要一哭、一失敗,我們就得立刻介入。這種心態久瞭,不僅孩子失去瞭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自己也活得戰戰兢兢,像個隨時待命的救火隊。我身邊有些朋友,小孩隻要稍微遇到一點壓力就開始有各種情緒反應,長大後更是動不動就抱怨生活不公,我覺得這跟我們小時候被「溺愛」的環境有很大關係。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主題是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韌性」時,我就覺得這絕對是當代父母的必修課。它不是要我們變成冷漠的父母,而是要學習如何優雅地退後一步,讓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去體驗「不完美」和「挫摺」,這樣他們的內心纔能真正強大起來,而不是隻在外錶上看起來光鮮亮麗。我期待能從書中找到具體的操作方法,把我那些「反射性乾預」的壞習慣徹底改掉。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是直戳我這個當媽的心坎啊!想當初,我兒子剛上幼兒園,那時候的小事都能讓我焦慮到失眠,總覺得他一跌倒我就得趕緊衝上前去扶,深怕他哪裡磕著碰著,結果搞得自己神經兮兮,小孩反而學不會自己處理小挫摺。那時候身邊的朋友都在說要「放手」,但光是心裡建設就很難啊!我記得有一次,他為瞭玩具跟別的小朋友起瞭爭執,眼淚嘩啦嘩啦地掉下來,我腦中第一個反應就是衝過去幫他理論,結果我先生拉住我,跟我說:「讓他自己試試看。」當下我真的有種世界末日的感覺,覺得自己是不是個失職的媽媽。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及時雨,它提供瞭一套明確的思考框架,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到底什麼纔是真正的「愛」與「保護」。畢竟,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像鋼鐵人一樣堅強,但鋼鐵人也是需要鍛造的過程,光是溫室裡的花朵,哪能禁得起外麵的風吹雨打呢?所以,看到這種主題的書,我立刻就想把它帶迴傢,希望能在書中找到那些我過去一直摸索卻抓不住的訣竅,讓我可以更篤定地麵對育兒路上的各種挑戰。

评分

我個人對於「原則」這兩個字特別有感觸,因為我先生就是那種信奉規則的人,而我比較隨性,常常因為孩子一撒嬌或裝可憐,我的既有原則就瞬間瓦解。這導緻我們在傢裡教養上經常「口徑不一」,孩子自然就學會瞭見風轉舵的本事,知道隻要找對人施壓,就能達到目的。這種情況久瞭,孩子會覺得規則是可以被挑戰和操弄的,這對他們未來建立是非觀念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關於建立「一緻性原則」的實用方法,那對我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我特別想知道,當我們設定瞭某些「不可以」的界線時,要如何堅定地執行,同時又不會讓孩子覺得我們是個不近人情、缺乏愛的父母。這其中的拿捏分寸,絕對是育兒藝術中最難的學問之一。我期待書中能解析,如何在「堅定」與「溫暖」之間找到那個完美的平衡點,讓孩子明白,愛並不等於無條件地滿足所有要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