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效用學派的興起

邊際效用學派的興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RICHARD.HOWEY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边际效用学派
  • 经济思想史
  • 奥地学派
  • 新古典经济学
  • 方法论
  • 经济史
  • 价值理论
  • 理性选择
  • 经济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890年以後,經濟學學術研究的課題與1870年以前相比是大不相同了。在這20年間,經濟學經歷了像以前各時期一樣劇烈的變動。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是邊際效用學說進入了經濟分析。1871年前,沒有哪位經濟學家對邊際效用做過任何重要和公認的應用,而在1889年以後的較長一段時間裡,大多數經濟學家則感到不得不利用邊際效用,或者不得不讚成利用它。因此,要想很好地理解1871—1889年經濟學的現代化,就必須理解邊際效用學派興起的作用不可。在說明現代經濟學演進的一個特點方面,邊際效用學派興起的歷史具有普遍的意義。

  本書限於研究這20年,以囊括邊際效用學派興起的大部分階段,甚至包括某些細微和附帶的方面。對1871—1889年邊際效用的完整研究,使早先的斷代史研究得到補充,而這段重要的歷史以往卻被忽視了。這個研究應為其他的研究,特別是為精雕細刻地研究邊際效用思想後來的歷史以及它最終局部的復歸,提供更堅實的基礎。

  除了介紹許多新資料以外,本書還想對有關著作所提出的各種不甚重要的和少數重要的解釋加以評說。主要更正在於,排除了以為邊際效用思想很快就會被人們接受這個論斷。實際的情況確非如此。邊際效用思想進入經濟學家們的頭腦中是非常緩慢的,它不得不靠逐漸地克服惰性和更緩慢地克服對立面來贏得勝利。有些經濟思想史著作常給人留下一個印象,似乎杰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的著作一問世,他們的觀點就傳遍了全世界,經濟學家們的思想和觀點就起了明顯變化。但思想上的突破並不是這樣取得的。邊際效用學派形成於我們所研究的這20年之末,但在整個這20年之內,邊際效用思想作為一種新的然而是次要的經濟思想,是與舊的學說同時並存的。

  本書第一部分(第1~5章)帶有緒論性質,主要追溯了杰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1871年以前的思想發展,他們於19世紀70年代初分別發表的著作標誌著邊際效用學派興起的開端。第二部分(第6~7章)比較了效用學說在杰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的里程碑式著作中所起的作用,以揭示邊際效用學說的起源,以及他們的劃時代著作的內容。第三部分(第8~25章)考察他們思想的緩慢擴展和偶爾的再發現。最後的第26章與附錄是結論和對有關邊際效用學派興起的經濟思想史著作的詳細研究。

 
经济思想的流变:从古典到新古典的蜕变 一、导言:时代的召唤与思想的阵痛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大陆和不列颠思想界所经历的一场深刻的知识革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衰微与新古典经济学思潮的勃兴。我们聚焦的并非仅仅是理论概念的更迭,而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如何回应工业革命后期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技术进步以及新兴阶层对财富、分配和价值的全新认知需求。 在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巨匠奠定宏伟蓝图之后,古典经济学体系在解释资本积累、地租差异和国际贸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化,其内部的逻辑矛盾日益暴露。古典学派对“劳动价值论”的执着,在解释机器生产、技术创新带来的价格波动,以及特别是关于“稀缺性”与“效用”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时,显得力不从心。社会阶层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民众对于“不平等”的道德审视,也迫使经济学家们跳出宏观的分配模型,转而关注个体行为与资源利用的微观基础。 本书将剖析这场变革的时代背景,梳理那些在被主流叙事淹没的角落中酝酿出的新颖思想,它们共同构筑了通往现代经济学范式的桥梁。 二、古典体系的局限与批判的序曲 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在于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及其报酬的决定机制。李嘉图的分配模型尽管精妙,却未能有效解释资本的流动性和技术变革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更为关键的是,古典学派对“价值”的界定——主要依赖于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面对消费品的多样性和主观偏好时,显露出明显的解释僵局。 我们首先回顾了早期针对古典理论的有力挑战。其中,法国重农学派的残余影响,以及德国历史学派对抽象演绎方法的警惕,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然而,真正撕开缺口的是来自不同方向的、看似孤立的理论突破。 三、边际革命的先声:寻找价值的基石 本书的核心章节将详细梳理“边际革命”的酝酿过程。不同于传统价值论试图从生产的“供给侧”寻找不变的客观标准,新的思想家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资源的“需求侧”——即消费者对物品的主观评价。 1. 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Hermann Heinrich Gossen)的奠基工作: 戈森的著作虽然在当时未获广泛关注,但其提出的“边际效用递减法则”(Gossen's First Law)是革命性的。他系统地阐述了个人如何通过最大化其满足感(效用)来进行资源的配置选择。这种对个体偏好和主观感受的量化尝试,标志着经济分析从宏大叙事转向了对理性选择的微观建模。 2. 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与价值的主观化: 杰文斯在英国语境下重新发现了戈森的洞见,并将其提升为核心理论。他明确指出,商品的价值并非由其生产成本决定,而是由其“最终效用”或“边际效用”决定。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变,为后来的经济模型提供了坚实的逻辑起点,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拓展到了“稀缺资源的配置”。 3. 门格尔(Carl Menger)与奥地利学派的独立建构: 在维也纳,门格尔几乎与杰文斯同时,独立发展了基于“需求”和“主观评价”的价值理论。门格尔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效用理论,更在于他对经济现象进行“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分析,坚持从人的行为动机出发解释经济现象,为奥地利学派的独特发展路径奠定了基础。 四、跨越学科的融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综合 边际革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它能够被整合入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分析框架中。本书的另一重点是考察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如何成功地调和了古典经济学的供给分析与新兴的边际分析。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这次综合的集大成之作。他巧妙地引入了著名的“剪刀论”——价值同时由供给(生产成本、供给弹性)和需求(边际效用)共同决定。他将古典学派对长期均衡的关注与边际学派对短期决策的精细刻画结合起来,并通过引入“均衡价格”、“消费者剩余”和“弹性”等核心工具,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分析的实用性和数学严谨性。本书将分析马歇尔如何通过对时间的细致划分(短期与长期),在理论上实现了对古典学派的“继承与超越”。 五、新古典范式的确立与影响 这场思想的转变,最终催生了“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它的核心特征在于: 1. 方法论的转变: 从描述性、历史性的分析转向了高度抽象化、数学化的演绎推理,强调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2. 核心假设: 建立在个体理性人假设(Homo Economicus)之上,追求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 3. 研究焦点的转移: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被重新定义为“在稀缺性约束下,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种新范式不仅重塑了微观经济学的面貌,也间接影响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为二十世纪的经济思想奠定了基础。本书将对这种范式转变的深远影响进行梳理,探讨它如何使经济学在自然科学的队列中寻求更高的地位。 六、结论:持续的演进 《经济思想的流变》并非旨在颂扬某一学派的绝对正确,而是试图展现经济学作为一门充满生命力的学科,是如何通过不断的自我批判、吸收新的视角和工具,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形态。古典经济学的伟大在于其对宏观结构和分配的洞察,而边际革命的贡献则在于它为分析个体决策和资源稀缺性提供了精确的工具。这两大思想流派的交汇与整合,最终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经济学图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早期著作版緒論:邊際主義的起源

第一章 杰文斯的邊際效用觀點的形成
第二章 杰文斯關於效用的最初著述
第三章 門格爾為《原理》所做的準備
第四章 瓦爾拉斯受惠於其父
第五章 瓦爾拉斯(1858—1873)
第六章 杰文斯《理論》、門格爾《原理》、瓦爾拉斯《綱要》所闡述的邊際效用理論(一)
第七章 杰文斯《理論》、門格爾《原理》、瓦爾拉斯《綱要》所闡述的邊際效用理論(二)
第八章 對杰文斯《理論》的評論
第九章 杰文斯論效用(1871—1882)
第十章 馬歇爾
第十一章 埃杰沃思
第十二章 克拉克
第十三章 威斯蒂德
第十四章 威斯蒂德的《經濟科學入門》
第十五章 德國的雜誌文獻及門格爾的著述(1871—1889)
第十六章 維塞爾
第十七章 龐巴維克
第十八章 奥地利學派的其他成員
第十九章 維也納大學的經濟學
第二十章 瓦爾拉斯後來的貢獻
第二十一章 季德和法國人對價值的爭論
第二十二章 拉韋利
第二十三章 勒瓦瑟和奥托:法國人對邊際效用的批判
第二十四章 法國經濟文獻中的邊際效用(1871—1889)
第二十五章 邊際效用學說在荷蘭和義大利
第二十六章 經濟思想史著作對邊際效用學派興起的描述

附錄:1890年後經濟思想史著作對邊際效用的描述
期刊譯名對照表
人名譯名對照表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6804090
  • 叢書系列:M(西南財經-新)
  • 規格:平裝 / 282頁 / 17 x 23 x 1.4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譯序

  本書問世已半個世紀,其學術價值仍未消減,至今仍是該領域的經典和權威之作,未來恐怕也難有可取代者。凡研究和關注經濟邊際主義尤其是其起源問題者,莫不從此專著中獲益良多。誠如斯蒂格勒所說:「對於1871—1890年這段邊際效用理論的形成時期來說,豪伊的這部著作仍然是標準的來源。」

  本書作者豪伊教授是一位資深學者,其學術功力之深,態度之認真,全書可鑒;他在為中譯本撰寫的序言中,著重地對批評意見作出善意的回應,這有些出人意料,但尤顯其做人與做學問之謙虛謹慎和仁慈寬厚。

  本書此次出版,得益於出版社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編輯同仁的認真細緻工作,還有幸得到黃秋錦和張俊輝等先生的友情襄助,謹在此一併致謝!
 
晏智杰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跳脫了傳統經濟史那種平鋪直敘、羅列事實的沉悶感,反而帶有一種文學性的流暢感。特別是描述維也納學派的氛圍時,那種夾雜著哲學思辨和理性樂觀主義的時代氣息,彷彿能透過書頁聞到當時咖啡館裡煙霧繚繞的氣味。我對他們如何將邊際效用理論應用到貨幣價值、利率甚至社會倫理的探討非常感興趣,這顯示了早期的邊際主義者們何等渴望建立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理性模型。書中對於「心理學化」的探討,也是一大亮點,經濟學如何從自然科學的軌道上,逐漸吸納了心理學的元素,這在當時是極具爭議性的舉動。這種跨學科的拉扯與融合,正是學術發展的活力所在。這種寫法,讓原本枯燥的學術史,讀起來像是一部充滿個人色彩和時代張力的傳記群像。

评分

這本關於邊際效用學派興起的書,對我這個長期關注經濟思想史的台灣讀者來說,簡直是挖到寶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現代經濟學的基礎,光是知道供需法則還不夠,背後那種從古典經濟學的「客觀價值論」轉向「主觀效用論」的典範轉移,才是最精妙的地方。書裡對於傑文斯、孟格爾、魏雪勒這「邊際效用三傑」的論述,寫得非常細膩,尤其點出了他們在幾乎同一時間、各自獨立地提出類似觀點的歷史偶然性。這種跨越國界、在不同文化脈絡下同時萌芽的學術現象,本身就值得深入探討。作者並沒有將他們塑造成神話般的人物,而是很務實地描繪了他們在學術困境中如何掙扎、如何突破,那種帶著濃厚的時代烙印和個人哲思的學術對話,讀起來讓人深感那不是純粹的數學推演,而是充滿了對人類行為深刻洞察的產出。特別是關於「邊際革命」如何挑戰了李嘉圖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那種思想上的撼動,簡直是知識分子之間最精彩的火花。

评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在處理邊際效用學派與古典經濟學之間「非你死我活」的繼承關係上,展現了極高的平衡感。很多論述都傾向於將這場革命描繪成一場徹底的顛覆,但本書卻強調了許多聯繫性。例如,古典學派對生產成本的關注並未完全消失,而是被邊際效用概念重新定位和整合進了需求曲線的分析中。這種細微的修正與銜接,避免了將歷史簡化為黑白對立的陷阱。對於我們這些在華語世界學習經濟學的人來說,理解這種學術思想的漸進演化,比單純接受「某日某人發明了某理論」要重要得多。它告訴我們,學問的進步往往是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上,只是換了更精準的度量衡和更細膩的觀察角度。這本書的論證層次之豐富,令人拍案叫絕。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對經濟學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層次,尤其對於「消費者剩餘」這個概念,有了耳目一新的認識。以往總覺得這是一個教科書上的標準定義,但書中深入剖析了這個概念在邊際效用學派建立初期的爭議性與重要性。它不僅僅是一個計算工具,更是一種視角的轉換,將焦點從生產端轉移到消費端,強調了稀缺性下的個人選擇如何決定價值。作者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展現了極高的史學功力,他並沒有直接跳到後來的馬歇爾嚴格化模型,而是細膩地描繪了早期學者們在試圖量化「快樂」或「滿足感」時所面臨的哲學困境。這種對早期理論建構過程的忠實呈現,讓我這個習慣於看最終定論的讀者,非常享受那種「正在建構中」的動態感。對於任何想擺脫死記硬背、真正想了解「為什麼」的台灣學生來說,這本書提供了絕佳的深度視角,遠超一般通識課本的膚淺論述。

评分

總體來說,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閱讀體驗都屬上乘,尤其適合那些對經濟思想的「源頭活水」有好奇心的讀者。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學派的歷史,更是在探討一套新的價值衡量體系的誕生過程。它讓讀者意識到,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理性人」假設和「供需決定價格」的背後,曾經是多麼激烈的思想論戰和多麼精密的邏輯建構。對於台灣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從一個非英美中心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場影響深遠的「邊際革命」。書中對於不同學者間的私人信件和早期手稿的引用,更增添了歷史的真實感和溫度,讓人彷彿親臨那個知識分子們熱烈辯論的時代現場,體會到學術突破的艱辛與光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