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效用學派的興起

邊際效用學派的興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RICHARD.HOWEY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邊際效用學派
  • 經濟思想史
  • 奧地學派
  • 新古典經濟學
  • 方法論
  • 經濟史
  • 價值理論
  • 理性選擇
  • 經濟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890年以後,經濟學學術研究的課題與1870年以前相比是大不相同瞭。在這20年間,經濟學經歷瞭像以前各時期一樣劇烈的變動。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是邊際效用學說進入瞭經濟分析。1871年前,沒有哪位經濟學傢對邊際效用做過任何重要和公認的應用,而在1889年以後的較長一段時間裡,大多數經濟學傢則感到不得不利用邊際效用,或者不得不讚成利用它。因此,要想很好地理解1871—1889年經濟學的現代化,就必須理解邊際效用學派興起的作用不可。在說明現代經濟學演進的一個特點方麵,邊際效用學派興起的歷史具有普遍的意義。

  本書限於研究這20年,以囊括邊際效用學派興起的大部分階段,甚至包括某些細微和附帶的方麵。對1871—1889年邊際效用的完整研究,使早先的斷代史研究得到補充,而這段重要的歷史以往卻被忽視瞭。這個研究應為其他的研究,特別是為精雕細刻地研究邊際效用思想後來的歷史以及它最終局部的復歸,提供更堅實的基礎。

  除瞭介紹許多新資料以外,本書還想對有關著作所提齣的各種不甚重要的和少數重要的解釋加以評說。主要更正在於,排除瞭以為邊際效用思想很快就會被人們接受這個論斷。實際的情況確非如此。邊際效用思想進入經濟學傢們的頭腦中是非常緩慢的,它不得不靠逐漸地剋服惰性和更緩慢地剋服對立麵來贏得勝利。有些經濟思想史著作常給人留下一個印象,似乎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的著作一問世,他們的觀點就傳遍瞭全世界,經濟學傢們的思想和觀點就起瞭明顯變化。但思想上的突破並不是這樣取得的。邊際效用學派形成於我們所研究的這20年之末,但在整個這20年之內,邊際效用思想作為一種新的然而是次要的經濟思想,是與舊的學說同時並存的。

  本書第一部分(第1~5章)帶有緒論性質,主要追溯瞭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1871年以前的思想發展,他們於19世紀70年代初分別發錶的著作標誌著邊際效用學派興起的開端。第二部分(第6~7章)比較瞭效用學說在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的裏程碑式著作中所起的作用,以揭示邊際效用學說的起源,以及他們的劃時代著作的內容。第三部分(第8~25章)考察他們思想的緩慢擴展和偶爾的再發現。最後的第26章與附錄是結論和對有關邊際效用學派興起的經濟思想史著作的詳細研究。

 
經濟思想的流變:從古典到新古典的蛻變 一、導言:時代的召喚與思想的陣痛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十九世紀中葉歐洲大陸和不列顛思想界所經曆的一場深刻的知識革命——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衰微與新古典經濟學思潮的勃興。我們聚焦的並非僅僅是理論概念的更迭,而是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如何迴應工業革命後期日益復雜的社會現實、技術進步以及新興階層對財富、分配和價值的全新認知需求。 在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巨匠奠定宏偉藍圖之後,古典經濟學體係在解釋資本積纍、地租差異和國際貿易等方麵取得瞭顯著成就。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的深化,其內部的邏輯矛盾日益暴露。古典學派對“勞動價值論”的執著,在解釋機器生産、技術創新帶來的價格波動,以及特彆是關於“稀缺性”與“效用”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時,顯得力不從心。社會階層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民眾對於“不平等”的道德審視,也迫使經濟學傢們跳齣宏觀的分配模型,轉而關注個體行為與資源利用的微觀基礎。 本書將剖析這場變革的時代背景,梳理那些在被主流敘事淹沒的角落中醞釀齣的新穎思想,它們共同構築瞭通往現代經濟學範式的橋梁。 二、古典體係的局限與批判的序麯 古典經濟學的核心在於生産要素(土地、勞動、資本)及其報酬的決定機製。李嘉圖的分配模型盡管精妙,卻未能有效解釋資本的流動性和技術變革對勞動力的替代效應。更為關鍵的是,古典學派對“價值”的界定——主要依賴於生産過程中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麵對消費品的多樣性和主觀偏好時,顯露齣明顯的解釋僵局。 我們首先迴顧瞭早期針對古典理論的有力挑戰。其中,法國重農學派的殘餘影響,以及德國曆史學派對抽象演繹方法的警惕,為後來的革命提供瞭思想上的準備。然而,真正撕開缺口的是來自不同方嚮的、看似孤立的理論突破。 三、邊際革命的先聲:尋找價值的基石 本書的核心章節將詳細梳理“邊際革命”的醞釀過程。不同於傳統價值論試圖從生産的“供給側”尋找不變的客觀標準,新的思想傢們開始將目光投嚮瞭資源的“需求側”——即消費者對物品的主觀評價。 1. 赫爾曼·海因裏希·戈森(Hermann Heinrich Gossen)的奠基工作: 戈森的著作雖然在當時未獲廣泛關注,但其提齣的“邊際效用遞減法則”(Gossen's First Law)是革命性的。他係統地闡述瞭個人如何通過最大化其滿足感(效用)來進行資源的配置選擇。這種對個體偏好和主觀感受的量化嘗試,標誌著經濟分析從宏大敘事轉嚮瞭對理性選擇的微觀建模。 2. 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與價值的主觀化: 傑文斯在英國語境下重新發現瞭戈森的洞見,並將其提升為核心理論。他明確指齣,商品的價值並非由其生産成本決定,而是由其“最終效用”或“邊際效用”決定。這種價值觀念的轉變,為後來的經濟模型提供瞭堅實的邏輯起點,將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從“財富的生産與分配”拓展到瞭“稀缺資源的配置”。 3. 門格爾(Carl Menger)與奧地利學派的獨立建構: 在維也納,門格爾幾乎與傑文斯同時,獨立發展瞭基於“需求”和“主觀評價”的價值理論。門格爾的貢獻不僅在於提齣瞭效用理論,更在於他對經濟現象進行“方法論個人主義”的分析,堅持從人的行為動機齣發解釋經濟現象,為奧地利學派的獨特發展路徑奠定瞭基礎。 四、跨越學科的融閤: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綜閤 邊際革命的真正意義在於它能夠被整閤入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分析框架中。本書的另一重點是考察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如何成功地調和瞭古典經濟學的供給分析與新興的邊際分析。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是這次綜閤的集大成之作。他巧妙地引入瞭著名的“剪刀論”——價值同時由供給(生産成本、供給彈性)和需求(邊際效用)共同決定。他將古典學派對長期均衡的關注與邊際學派對短期決策的精細刻畫結閤起來,並通過引入“均衡價格”、“消費者剩餘”和“彈性”等核心工具,極大地增強瞭經濟分析的實用性和數學嚴謹性。本書將分析馬歇爾如何通過對時間的細緻劃分(短期與長期),在理論上實現瞭對古典學派的“繼承與超越”。 五、新古典範式的確立與影響 這場思想的轉變,最終催生瞭“新古典經濟學”範式。它的核心特徵在於: 1. 方法論的轉變: 從描述性、曆史性的分析轉嚮瞭高度抽象化、數學化的演繹推理,強調模型的構建與求解。 2. 核心假設: 建立在個體理性人假設(Homo Economicus)之上,追求效用最大化或利潤最大化。 3. 研究焦點的轉移: 經濟學的核心問題被重新定義為“在稀缺性約束下,如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這種新範式不僅重塑瞭微觀經濟學的麵貌,也間接影響瞭宏觀經濟學的發展方嚮,為二十世紀的經濟思想奠定瞭基礎。本書將對這種範式轉變的深遠影響進行梳理,探討它如何使經濟學在自然科學的隊列中尋求更高的地位。 六、結論:持續的演進 《經濟思想的流變》並非旨在頌揚某一學派的絕對正確,而是試圖展現經濟學作為一門充滿生命力的學科,是如何通過不斷的自我批判、吸收新的視角和工具,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形態。古典經濟學的偉大在於其對宏觀結構和分配的洞察,而邊際革命的貢獻則在於它為分析個體決策和資源稀缺性提供瞭精確的工具。這兩大思想流派的交匯與整閤,最終成就瞭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現代經濟學圖景。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早期著作版緒論:邊際主義的起源

第一章 傑文斯的邊際效用觀點的形成
第二章 傑文斯關於效用的最初著述
第三章 門格爾為《原理》所做的準備
第四章 瓦爾拉斯受惠於其父
第五章 瓦爾拉斯(1858—1873)
第六章 傑文斯《理論》、門格爾《原理》、瓦爾拉斯《綱要》所闡述的邊際效用理論(一)
第七章 傑文斯《理論》、門格爾《原理》、瓦爾拉斯《綱要》所闡述的邊際效用理論(二)
第八章 對傑文斯《理論》的評論
第九章 傑文斯論效用(1871—1882)
第十章 馬歇爾
第十一章 埃傑沃思
第十二章 剋拉剋
第十三章 威斯蒂德
第十四章 威斯蒂德的《經濟科學入門》
第十五章 德國的雜誌文獻及門格爾的著述(1871—1889)
第十六章 維塞爾
第十七章 龐巴維剋
第十八章 奧地利學派的其他成員
第十九章 維也納大學的經濟學
第二十章 瓦爾拉斯後來的貢獻
第二十一章 季德和法國人對價值的爭論
第二十二章 拉韋利
第二十三章 勒瓦瑟和奧托:法國人對邊際效用的批判
第二十四章 法國經濟文獻中的邊際效用(1871—1889)
第二十五章 邊際效用學說在荷蘭和義大利
第二十六章 經濟思想史著作對邊際效用學派興起的描述

附錄:1890年後經濟思想史著作對邊際效用的描述
期刊譯名對照錶
人名譯名對照錶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6804090
  • 叢書係列:M(西南財經-新)
  • 規格:平裝 / 282頁 / 17 x 23 x 1.4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譯序

  本書問世已半個世紀,其學術價值仍未消減,至今仍是該領域的經典和權威之作,未來恐怕也難有可取代者。凡研究和關注經濟邊際主義尤其是其起源問題者,莫不從此專著中獲益良多。誠如斯蒂格勒所說:「對於1871—1890年這段邊際效用理論的形成時期來說,豪伊的這部著作仍然是標準的來源。」

  本書作者豪伊教授是一位資深學者,其學術功力之深,態度之認真,全書可鑒;他在為中譯本撰寫的序言中,著重地對批評意見作齣善意的迴應,這有些齣人意料,但尤顯其做人與做學問之謙虛謹慎和仁慈寬厚。

  本書此次齣版,得益於齣版社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編輯同仁的認真細緻工作,還有幸得到黃鞦錦和張俊輝等先生的友情襄助,謹在此一併緻謝!
 
晏智傑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關於邊際效用學派興起的書,對我這個長期關注經濟思想史的颱灣讀者來說,簡直是挖到寶瞭。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現代經濟學的基礎,光是知道供需法則還不夠,背後那種從古典經濟學的「客觀價值論」轉嚮「主觀效用論」的典範轉移,纔是最精妙的地方。書裡對於傑文斯、孟格爾、魏雪勒這「邊際效用三傑」的論述,寫得非常細膩,尤其點齣瞭他們在幾乎同一時間、各自獨立地提齣類似觀點的歷史偶然性。這種跨越國界、在不同文化脈絡下同時萌芽的學術現象,本身就值得深入探討。作者並沒有將他們塑造成神話般的人物,而是很務實地描繪瞭他們在學術睏境中如何掙紮、如何突破,那種帶著濃厚的時代烙印和個人哲思的學術對話,讀起來讓人深感那不是純粹的數學推演,而是充滿瞭對人類行為深刻洞察的產齣。特別是關於「邊際革命」如何挑戰瞭李嘉圖和馬剋思的勞動價值論,那種思想上的撼動,簡直是知識分子之間最精彩的火花。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對經濟學的理解又更深瞭一層次,尤其對於「消費者剩餘」這個概念,有瞭耳目一新的認識。以往總覺得這是一個教科書上的標準定義,但書中深入剖析瞭這個概念在邊際效用學派建立初期的爭議性與重要性。它不僅僅是一個計算工具,更是一種視角的轉換,將焦點從生產端轉移到消費端,強調瞭稀缺性下的個人選擇如何決定價值。作者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展現瞭極高的史學功力,他並沒有直接跳到後來的馬歇爾嚴格化模型,而是細膩地描繪瞭早期學者們在試圖量化「快樂」或「滿足感」時所麵臨的哲學睏境。這種對早期理論建構過程的忠實呈現,讓我這個習慣於看最終定論的讀者,非常享受那種「正在建構中」的動態感。對於任何想擺脫死記硬背、真正想瞭解「為什麼」的颱灣學生來說,這本書提供瞭絕佳的深度視角,遠超一般通識課本的膚淺論述。

评分

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跳脫瞭傳統經濟史那種平鋪直敘、羅列事實的沉悶感,反而帶有一種文學性的流暢感。特別是描述維也納學派的氛圍時,那種夾雜著哲學思辨和理性樂觀主義的時代氣息,彷彿能透過書頁聞到當時咖啡館裡煙霧繚繞的氣味。我對他們如何將邊際效用理論應用到貨幣價值、利率甚至社會倫理的探討非常感興趣,這顯示瞭早期的邊際主義者們何等渴望建立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理性模型。書中對於「心理學化」的探討,也是一大亮點,經濟學如何從自然科學的軌道上,逐漸吸納瞭心理學的元素,這在當時是極具爭議性的舉動。這種跨學科的拉扯與融閤,正是學術發展的活力所在。這種寫法,讓原本枯燥的學術史,讀起來像是一部充滿個人色彩和時代張力的傳記群像。

评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在處理邊際效用學派與古典經濟學之間「非你死我活」的繼承關係上,展現瞭極高的平衡感。很多論述都傾嚮於將這場革命描繪成一場徹底的顛覆,但本書卻強調瞭許多聯繫性。例如,古典學派對生產成本的關注並未完全消失,而是被邊際效用概念重新定位和整閤進瞭需求麯線的分析中。這種細微的修正與銜接,避免瞭將歷史簡化為黑白對立的陷阱。對於我們這些在華語世界學習經濟學的人來說,理解這種學術思想的漸進演化,比單純接受「某日某人發明瞭某理論」要重要得多。它告訴我們,學問的進步往往是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上,隻是換瞭更精準的度量衡和更細膩的觀察角度。這本書的論證層次之豐富,令人拍案叫絕。

评分

總體來說,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閱讀體驗都屬上乘,尤其適閤那些對經濟思想的「源頭活水」有好奇心的讀者。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學派的歷史,更是在探討一套新的價值衡量體係的誕生過程。它讓讀者意識到,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理性人」假設和「供需決定價格」的背後,曾經是多麼激烈的思想論戰和多麼精密的邏輯建構。對於颱灣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從一個非英美中心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場影響深遠的「邊際革命」。書中對於不同學者間的私人信件和早期手稿的引用,更增添瞭歷史的真實感和溫度,讓人彷彿親臨那個知識分子們熱烈辯論的時代現場,體會到學術突破的艱辛與光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