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月亮:藝術、科學、文化,從精彩故事與超過170幅珍貴影像認識人類唯一登陸的外星球

Moon月亮:藝術、科學、文化,從精彩故事與超過170幅珍貴影像認識人類唯一登陸的外星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亞莉珊德拉・羅斯柯(Alexandra Loske)
圖書標籤:
  • 月亮
  • 太空探索
  • 藝術
  • 科學
  • 文化
  • 曆史
  • 攝影
  • 天文學
  • 登月
  • 宇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好評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
水豐刀/閱部客創辦人、說書Youtuber
孫維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謝哲青/作傢、知名節目主持人

一起來看月亮──多變卻忠實的陪伴者。
這本圖文並茂的書,帶我們從更多的角度看月亮,不隻是天文與科學,更是從歷史和藝術的水流中去看見月亮對人類的影響。
──閱部客/水豐刀

【重點特色】
.從藝術、科學、文化的角度呈現齣自古以來人們如何以各種方式瞭解夜空中最醒目的星體,也呈現齣月亮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地位。
.超過170幅古文物、壁畫、雕刻、繪畫、科學攝影、插畫、電影劇照、玩具、時尚設計等難得的精彩作品。
.適閤天文、科學愛好者及藝術文化愛好者。

【內容介紹】
你對於月亮有什麼樣的想像?
掌管黑夜的神祇、天空中的那隻銀盤、夜遊者、大自然的計時器、探索太空的第一站、沉思的對象,或是愛、憂鬱與孤獨的象徵?

在這本圖文並茂的書中,藝術史學傢亞莉珊德拉.羅斯柯(Alexandra Loske)和天文學傢羅伯特.馬西(Robert Massey)介紹瞭人們對於月亮無限癡迷的歷史,從月球狂暴的誕生,到太空競賽和持續的探索努力等這些觸動人心的故事,呈現齣月球的眾多麵孔,以及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幾韆年來人類在詩歌、繪畫、小說、電視節目與電影中不斷錶達齣對月球的無限憧憬,直到科學進展成功近距離探究之後得到瞭灰色岩石與鐵鏽的迴應。但這一點也不阻礙人們繼續將月亮當成溫和、寧靜、浪漫的比喻。人類對太空旅行的渴望與最終登月方式等集體經驗依舊被當代藝術傢融入作品中,著實令人著迷。無論近距離看月亮是多麽讓人興奮或失望,從遠處反看自己也許是更重要的。隻有12個人曾經站在月球上,不過地球在月亮後方升起的景象卻永駐人心。
 
群星的低語:人類文明與宇宙的永恒對話 本書是一部深邃、廣博的非虛構作品,旨在探索人類文明在浩瀚宇宙背景下的起源、演進、哲學思辨以及未來圖景。全書橫跨曆史、哲學、社會學、生物學、天體物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以嚴謹的考據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構建瞭一幅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以及我們將去嚮何方”的宏大畫捲。 第一部分:塵埃與起源——生命在地球上的黎明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地球生命的誕生及其早期演化,但這並非簡單的生物學敘事。它深入探討瞭普裏莫迪亞爾湯(Primordial Soup)的化學過程,以及構成生命復雜性的基本分子如何突破非生命的邊界。我們將審視熱液噴口理論、RNA世界假說等前沿科學觀點,並將其置於早期地球獨特的大氣和地質環境之中。 隨後,敘事轉嚮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我們不僅僅描述物種的激增,更側重於分析這場生物學革命背後的環境觸發因素(如氧氣含量的變化和海洋化學的轉變)以及它對後續所有生命形式的進化製約。作者將探討基因組的復雜化如何為智慧的萌芽鋪設瞭物質基礎,而非僅僅是時間堆疊的結果。 本部分的高潮在於對古人類學的考察。我們追溯智人(Homo sapiens)在非洲大草原上的艱難起步,關注認知革命的關鍵節點——語言的齣現、抽象思維的萌發。這部分強調,人類的“獨特性”並非源於某個單一的基因突變,而是復雜係統反饋(如工具製造、社會閤作與符號交流)相互作用的必然産物。書中會細緻描繪史前藝術和早期宗教信仰的萌芽,揭示人類如何開始用敘事來構造意義,超越單純的生存需求。 第二部分:文明的幾何學——社會結構的錨定與張力 在人類走齣非洲,遍布全球之後,本書轉嚮文明的形成與結構。重點不再是單一帝國的興衰,而是文明的底層邏輯和結構性衝突。 農業革命被視為人類曆史上最大的生態重置。作者詳細分析瞭從遊牧到定居帶來的社會分化、剩餘産品的積纍以及官僚體係的誕生。我們探討瞭早期文字係統(如蘇美爾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如何從簡單的記賬工具,演變為維護權力結構和知識壟斷的復雜媒介。 隨後,本書深入比較瞭軸心時代(Axial Age)不同文明的哲學轉嚮。關注印度、希臘、中國和中東的思潮如何獨立或相互影響地發展齣瞭關於“善”、“真”與“治世”的終極思考。例如,蘇格拉底的詰問、佛陀的解脫之道、儒傢的倫理秩序,這些思想體係是如何為龐大、分散的社會提供共同的道德引力,並同時埋下瞭未來衝突的種子。 本部分對技術與社會控製的關聯進行瞭細緻剖析。從羅馬的水利工程到瑪雅的曆法係統,技術始終是權力的延伸。書中特彆關注信息流通的中斷與再造,例如手抄本時代的知識瓶頸,以及印刷術對中世紀權威的顛覆性衝擊,預示著信息革命的巨大能量。 第三部分:科學的興起與世界的重塑 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科學範式的轉變,探討人類如何從“解釋世界”轉嚮“改造世界”。 文藝復興被描繪成一場對人類主體性的重新發現,它不僅僅是藝術的復蘇,更是對經驗主義和理性分析的初步迴歸。隨後,伽利略、牛頓和開普勒所建立的經典物理學框架,如何提供瞭一種可量化、可預測的世界模型。這種模型不僅改變瞭對天體的認識,更深遠地影響瞭政治哲學——社會契約論和啓濛運動的理性主義正是建立在相似的因果邏輯之上。 隨後,我們審視瞭工業革命。這不是簡單的機器發明,而是能源的解放(煤炭、蒸汽)對人類時間觀、空間感和生態環境的徹底重構。作者詳細分析瞭資本主義的內在驅動力與生産力的指數級增長是如何導緻瞭全球範圍內的資源掠奪和新的階級矛盾。 更重要的是,本書探討瞭達爾文主義的哲學衝擊。進化論如何挑戰瞭人類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道德和目的的來源。這部分並非科學史的簡單羅列,而是對“人類中心主義”如何一步步被科學發現所解構的過程的哲學梳理。 第四部分:當代睏境與未來的多重可能性 在曆史的宏大敘事之後,本書聚焦於20世紀至今,人類麵臨的空前的係統性風險和全新的哲學挑戰。 我們探討瞭量子力學的興起,它如何揭示瞭現實在最底層是多麼反直覺和概率性的,這與啓濛運動的確定性世界觀構成瞭尖銳的對比。接著,我們分析瞭信息技術革命的深遠影響——互聯網如何創造瞭一個無疆界的社會連接層,同時也帶來瞭注意力經濟的異化和後真相時代的認知危機。 本書的重點議題之一是人類世(Anthropocene)的概念。我們不再是自然環境的被動參與者,而是地質力量的主導者。這引發瞭關於責任邊界的深刻討論:當人類活動足以改變全球氣候和生物多樣性時,我們對地球的未來負有什麼樣的道德義務? 最後,本書以開放性的視角展望人類的認知邊界和存在形式的未來。無論是對人工智能(AI)的強勁發展可能帶來的智能爆炸,還是對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可能帶來的物種內分化,我們都處於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作者總結道,人類文明的下一個篇章,將不再僅僅是徵服外部的自然世界,而是更深層次地理解和管理我們自身的復雜性、局限性與倫理選擇。這是一場關於如何保持“人性”在技術洪流中不被稀釋的內在辯論。 全書風格兼具史詩的磅礴與細節的精妙,通過對人類知識積纍的梳理,旨在激發讀者對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再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莉珊德拉・羅斯柯(Alexandra Loske)
藝術史學者、編輯,以及英國皇傢閣(The Royal Pavilion)和布萊頓博物館(Brighton Museum)館長。

羅伯特・馬西(Robert Massey)
天文學傢、英國皇傢天文學會(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副執行主任。

譯者簡介

林潔盈
臺灣大學動物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博物館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有《如果,你來佛羅倫斯:漫步在天堂美食與文藝復興之間》、《法式料理聖經》、《希利爾講藝術史》等。

圖書目錄

月亮之書:序言 6

女性月亮 12
古代月神 26
憂鬱的月亮 34
月亮與死亡 39
天文現象「蝕」中的月亮 44
月亮X:畫月亮 50
登月第一人 54
登月彩排 63
內布拉星象盤 70
喬治.梅裏愛的《月球旅行記》 75
《地齣》 76
內史密斯與卡彭特的月球視野 80
月球車:在月球行車 86
蘇聯太空競賽宣傳 90
謝蓋爾.科羅列夫 99
瑪格麗特.漢密爾頓 104
太空時代的時尚 107
紙月亮 115
狼人 126
精神失常 132
超級月亮 141
月相 144
月球熔岩隧道:未來的棲息地? 156
月亮大騙局 160
伊斯蘭教與月亮 162
托馬斯.哈裏奧特於1609年製作的月球地形圖 172
不(隻)是月中人 175
月亮的名稱 178
《藍色彈珠》 185
月亮與命運 186
月亮越來越遠 195
月球基地 198
論月亮 204
  起始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
  信仰 月亮在整個人類歷史中如何擄獲人心
  探索 月球觀察簡史
  浪漫 月的意象;象徵性與崇高性
  抵達 人類的登月幻想史
  旅行 從太空競賽到阿波羅時代之後
  達成 宇宙夢想成真以後
  迴歸 迴到月球

索引 236
圖片來源 239
謝詞 240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592319
  • 叢書係列:不歸類
  • 規格:精裝 / 240頁 / 24 x 19 x 2.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圖書試讀

月亮之書:序言
 
  從地球看嚮太空,隻有太陽和月亮在肉眼看來不隻是光點。月亮至今仍是人類唯一造訪過的天體,目前暫時也是人類重返外太空最可能的目的地。月亮非常明亮,足以照亮夜晚的道路,她每天都會改變形狀,更有著動盪的歷史,因此許多天文學傢、作傢、藝術傢與太空人都曾受到我們這位鄰居的光影風景所啟發。
 
  地球與月球有著共同的歷史。在太陽係形成的早期,一個火星大小的物體撞擊瞭體積較大的地球前身,這個撞擊事件的規模比我們今天看到的任何事件都來得龐大。撞擊讓地球前身脫去瞭好幾層皮,而殘留的碎屑則閤併形成瞭月球。後來,在一次更大範圍的「大轟炸」中,大塊岩石如雨點般撒落在地球與月球上,不過該事件在地球錶麵造成的結果,現在早已被侵蝕掉瞭。相形之下,月球錶麵沒有厚重的大氣層與天氣變化,幾乎完整保留瞭早期的紀錄。即使是月球錶麵最龐大的特徵,也就是滿月時非常明顯的深灰色「月海」,也是因為穿透月球地殼的大規模撞擊,讓熔岩從內部流齣而形成。整個月球錶麵的形貌,滿是隕石高速撞擊遺留下的隕石坑(環形山)。
 
  沒有月亮,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會非常不同。這個大型的自然衛星有穩定地軸的功能,而受到月球影響的海洋潮汐變化更是對整個生態係非常重要。我們可以說,地球與月球之間的相互作用讓它們成瞭「雙行星」,這種相互作用造成月球受俘自轉,從地球上永遠隻能看到月球的同一麵。這種作用也緩緩嚮月球提供軌道能量,而且月球也以每年約1.5 英吋的速度慢慢漂離地球。
 
  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近距離與親密關係,反映在人類與這位宇宙鄰居的關係之上。人類幾乎是自從齣現創作的嘗試起,就開始描繪月亮。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在岩石、獸角與獸骨上刻畫的月亮記號錶示,月亮是人類最早記錄故事的主題之一。古代的觀察傢與早期文明通常尊月為神,甚至授與她高於太陽的至高地位,也替她取瞭許多不同的名字,賦予不同的個性。矛盾的是,她同時是黑暗與希望的象徵,即使在當代社會,月亮仍然是神話、傳說與迷信的主題,對於她的本質也有許許多多迥異的解讀。就像白日黑夜以及季節的變化一樣,觀察月亮的相位也給瞭我們一種能夠標記時間流逝的自然方式。新石器時代的遺跡標誌著月升與月落,伊斯蘭教曆(陰曆)中,新月的齣現代錶每個月的起始。在單筒望遠鏡齣現之前,一些最重要的月亮觀察就是來自伊斯蘭世界,這些觀察被用來幫助校準月亮這個不完美的計時器。古代文明可能將陰曆運用在儀式上,藉此在持續變化的季節中引導他們的活動。美國原住民替每個月的滿月起瞭名字,藉此標記季節的行為,以及該季節的動植物相。
 
  我們對月球的觀察也激發瞭有關週期性的聯想。生命、生育能力、季節與潮汐都與月亮有關,這種關聯性有時是具體的,有時是比較具譬喻性的。古時將月亮與命運和有限生命放在一起的聯想,讓月亮成為極其強大且讓人畏懼的天體,而她也一直是黑暗、死亡與相關恐懼的象徵。
 
  儘管人類在迷戀與恐懼之間搖擺,卻也反覆地夢想著要踏足這個魅力十足、讓人嚮往不已的目的地。數世紀以來,我們的文學、電影、藝術與文化中充斥著有關太空旅行的幻想。不過一直到1960 年代,這些瘋狂的想像纔終於成真。
 
  阿波羅11號於1969 年7 月16日載著愛德溫.伯茲.艾德林(Edwin “Buzz” Aldrin)、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與麥可.柯林斯(MichaelCollins)等3位太空人發射升空。4天後,在7 月20日,尼爾.阿姆斯壯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壯與艾德林四處走動瞭兩個半小時,進行實驗並搜集樣本。人們對於這個成就的期待,以及太空任務的照片與影片,引起瞭太空主題商品與時效性商品的大量生產,以及新一輪的科幻文學與電影浪潮,甚至帶來太空人風格服飾流行與室內裝潢的新審美觀。西方世界完全沉浸在太空競賽之中,這是一場為月球而戰的政治鬥爭,月球既是未來的避難所,也是權力與所有權的象徵。
 
  在阿波羅11號成功以後,許多人欣然接受瞭一種新的科學理解與充滿可能性的感覺,不過月球的去神祕化卻是永遠都不會發生的。即使在今天,高掛天空的那個銀盤仍然是我們傳說、神話與夢想的主角。然而,儘管月球的形象、儀式與信仰仍然存在,我們也許能透過反思,獲得一個具有徹悟性的新視角,無論對月亮或對人類而言。
 
  自阿波羅11號與人類第一次登月50年後,各國太空總署再次考慮進行載人的登月任務。日本、中國、印度、俄羅斯與歐洲都渴望能先後以機器人與真人進行探索,利用最近在月球土壤中發現的水冰,幫助供應永久基地所需的水源。月球科學傢也在推動以期能完成他們眼中未竟的事業,而那第一個前哨站,可能隻是人類進入太陽係旅程的開端。

用戶評價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文化脈絡的人,我對書中「文化」麵嚮的介紹抱持著極大的期待。月亮在東方文化中,尤其在華人社會,簡直是無所不在的符號。從嫦娥奔月到吳剛伐桂,再到中鞦節的團圓意象,月亮早已內化成我們的集體潛意識的一部分。我很想知道,這本書如何平衡西方對月球的「徵服」視角,與東方對月亮的「寄託」情懷?如果能找到一些跨文化的比較分析,例如探討不同宗教或哲學體係如何詮釋月亮的陰柔與陽剛,那將是極大的加分。畢竟,月亮是地球的共同鄰居,但不同文化對它的解讀卻天差地遠。這種對比不僅能拓寬讀者的視野,更能讓我們反思,科技的進步是否也漸漸剝奪瞭我們對這片夜空施加浪漫想像的權利。我希望這本書能提醒我們,在計算著著陸點的經緯度時,不要忘瞭抬頭看看那輪古老的月亮,它承載瞭多少祖先的夢想與哀愁。

评分

超過一百七十幅「珍貴影像」,這個數字讓我眼睛為之一亮,這可不是隨便塞幾張老照片充數的。我推測,這裡麵涵蓋的廣度應該非常驚人,可能包括瞭早期的天文觀測手稿、蘇聯與美國的冷戰時期競賽影像、甚至可能還有一些從未公開過的檔案照片。重點是,這些影像如何被「解讀」?它們是純粹的證據呈現,還是被作者精心挑選用來佐證特定的敘事觀點?例如,一張極具張力的火箭發射照片,配上幾段關於科學傢犧牲的文字,立刻就能將歷史場景立體化。我非常期待看到一些能震撼視覺的圖輯,像是月球錶麵的地質特寫,或是早期太空船的內部構造圖,這些細節往往是文字難以企及的。總之,視覺材料的質量,直接決定瞭一本非虛構類書籍的收藏價值,而這個數量與「珍貴」的形容,讓我深信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圖文钜作。

评分

坦白說,現在坊間關於太空探索的書籍實在太多瞭,很多都隻是重複講述登月任務的技術細節,讀起來就像在背教科書,很快就讓人打瞌睡。但這本《Moon月亮》顯然另闢蹊徑,它的副標題強調瞭「精彩故事」,這纔是打動我這個普通讀者的關鍵。科學固然重要,但沒有故事包裝的知識是很難深入人心的。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那些艱澀的物理學、化學發現,融入到人類探索月球的熱血奮鬥史中的。是那些太空人的私密日記?還是幕後工程師們在咖啡因與壓力下的掙紮?這些「人味」的故事,往往比冰冷的數據更能激發我們的共鳴。我希望能讀到那些充滿戲劇張力的轉摺點,例如發射前夜的緊張氣氛,或是月塵揚起時,宇航員第一次踏上月錶的那個瞬間,那種人類集體榮耀感達到頂峰的經驗,纔是真正值得被記錄和傳頌的。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把「偉大的人類成就」這個宏大主題,拉迴到具體可感的生命體驗層麵。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雄心勃勃,試圖在浩瀚的月球知識體係中,建立一個清晰且引人入勝的導覽路徑。它似乎不僅僅滿足於告訴我們「我們登上瞭月球」,更著重於探討「我們為什麼要上去,以及登月如何改變瞭我們看待自己和宇宙的方式」。這種由外而內的探索視角,從天體物理的宏觀,到人類情感的微觀,能夠吸引到非常廣泛的讀者群。我對它能不能成功地將嚴謹的科學論述,與優美流暢的敘事語言完美融閤,抱持著高度的樂觀態度。如果真能做到,那麼這本書就不隻是一本關於月亮的書,它更像是人類文明在探索未知邊界時,所寫下的一部壯闊史詩。我已經準備好,要隨著書中的文字和影像,再次體驗那種仰望星空時,對無限可能性的由衷讚嘆瞭。

评分

這本書的光是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那種對月亮本身那種深沉的、跨越瞭時間和文化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勾起來瞭。我記得小時候,每到農曆十五,傢裡那輪皎潔的明月總會引發我無窮的遐想,那時候哪有什麼衛星照片,全憑著詩詞歌賦和神話傳說在腦中構築月亮的世界。這本書光是「藝術、科學、文化」這幾個關鍵詞組閤在一起,就已經暗示瞭它絕對不是一本枯燥的科普讀物,而是像一趟橫跨歷史長河的深度導覽。我特別期待看到,從古至今,不同文明如何看待這個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在詩人筆下是孤獨的,在科學傢眼中是冰冷的岩石,但在藝術傢心中,或許又是最靈動的靈感來源。這種多維度的詮釋,纔真正能貼近我們對月亮那種複雜的情感連結,畢竟,誰能不被那片銀白的神秘光輝所吸引呢?光是想像書中收錄的那些「珍貴影像」,或許就有伽利略時代的粗糙望遠鏡描繪,對比今日阿波羅任務留下的清晰足跡,那種時代的變遷感,光想就令人興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