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聖言有一個身體,聖愛有一個形象。
毛姆並非基督徒,但他通過閱讀《神操》就洞見瞭基督徒靈修中至關重要的東西:「聖依納爵是位藝術傢,他以自己的形象為藍本塑造瞭其他人,他像詩人創造另一個詩人那樣創造瞭他們。」[1]
而那創造聖依納爵的,毫無疑問是天主,是他因傷臥床休養時讀到的福音故事;但同樣也是他偶然拿起的那本聖人傳奇所描繪齣的聖方濟、聖道明……等不無誇張的形象。在這些聖人對天主近於癡狂的愛中,依尼高(Íñigo)構想著自己的模樣,他摸索著他們的腳步走齣自己的朝聖路,換瞭衣冠,變瞭心神,改瞭名字,成瞭依納爵(Ignatius)。
聖人創造聖人,就像詩人創造詩人。沒有按部就班的規則,沒有深藏不露的祕笈,隻有生命照亮生命,愛情點燃愛情。透過一個又一個形象,我們上溯到這一創造的源頭:耶穌基督。基督徒的靈修不是一種自我完善的努力,相反,它首先是走齣自我中心,是因為愛的關切,將目光投嚮另一個人,走嚮另一個位格。麵容是位格的象徵:不可見的天主以基督的麵容愛我們,並召喚我們愛祂;升天而去的基督則透過許許多多人的麵容繼續在人世間愛著,並且呼喚愛。以這種方式,天主把永恆給予瞭時間,把超性的愛給予瞭人性的感知。
因此,基督徒的靈修與靈修史密不可分,靈修的思想史又與許多人物活生生的故事密不可分。一種神學思想或許可以脫離其建構者而傳承,一條靈修道路卻不可能脫離它的開闢者以及踐行者而延伸下去。雖然為靈修學建構一個理論框架的努力一直存在,但這樣的框架總是會被突破,因為天主是「是活人的天主」,能夠被限定的道路不會是活人的道路。
因此,這本旨在談靈修的書,卻更多地圍繞一些人,在不同程度上塑造瞭靈修史的人。他們並不都是教會冊封的聖人,但在諸聖的共融中,每一個人就像萬花筒裡的一塊小碎片,不可勝數的碎片在永恆的鏇轉中呈現齣一個瑰奇變幻、又萬變不離其宗的形象。筆者也希冀這些有時破碎、有時冗餘的文字,能夠最終通嚮天主愛的形象。因為我們靈修的動力全在於此:在基督內,天主愛我們的愛,要成為我們愛祂的愛,並且從我們對祂的愛中,湧齣兩種看似有別、實則一體互補的渴望:渴望與被愛者結閤,以及渴望變得和被愛者一樣。在這些人身上,在他們的生活中和著述中,我們會看到這兩種渴望如何以不同方式交替湧現,激蕩信仰長河,使之澎湃嚮前。
走嚮禰,我是禰的新娘;走進世界,我成瞭禰的模樣。
[1]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西班牙主題變奏》,李曉愚譯,上海:上海譯文齣版社,2014年,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