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的哀怨傳統(神叢140)

聖經中的哀怨傳統(神叢14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戎利娜
圖書標籤:
  • 聖經
  • 舊約
  • 哀歌
  • 詩篇
  • 希伯來文學
  • 宗教研究
  • 神學
  • 文學分析
  • 悲傷
  • 傳統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哀怨是人在痛苦絕望中嚮上天的呼號。窮極呼天是人的本性,不論一個人有沒有信仰或處在怎樣的狀況下。這樣的呼號貫穿齣現在整部聖經中。以色列民族在生命的最低榖,依然堅守著與上主的盟約關係。這份堅守,正是聖經編輯寫作的土壤,整部聖經傳述著這樣一種磨難與苦痛無法摧毀斷開的天人關係。
      
  本書第一章通過希伯來聖經的成書背景,探討哀怨傳統的歷史意義及其對神學與靈修的啟發,尤其是天人關係的坦誠與對話。第二、三章肯定哀怨為培養成熟信仰的不可或缺性,並探討哀怨的根基——聖經中慈悲正義的天主形象。第四章分析天人中介的楷模梅瑟,他不僅麵對麵地和上主交談,也直麵以色列的罪惡,不妥協上主對以色列的願景和計畫。第五、六章分別以《約伯傳》和《哀歌》作為個人與團體哀怨的代錶,聆聽天下無辜受苦者的深層訴說,看信仰團體如何化絕望為詩歌,嚮死而生。
 
聖經中的先知書與曆史敘事:信仰、抗爭與救贖的交織 本書聚焦於《聖經》中那些充滿深刻洞察力與激烈情感的文本,它們共同構成瞭以色列民族在曆史長河中與神互動的復雜圖景。我們將深入探討先知文學的核心主題,解析早期曆史敘事中的權力結構與信仰抉擇,並通過對這些文本的細緻解讀,展現古代近東世界中,信仰群體如何麵對苦難、審判與盼望。 第一部分:先知之聲——審判、哀慟與重塑的呼喚 先知在以色列的宗教與政治生活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是神信息的傳遞者,更是社會道德的良心,常常站在體製的對立麵,勇敢地挑戰君王、祭司與民眾的虛僞與不公。本書將先知群像分為幾個關鍵階段,剖析其文學形式與神學內涵。 一、早期先知與“耶和華的僕人”的奠基 我們將首先審視早期先知(如以利亞和以利沙)的活動,他們常常以神跡和直接的屬靈衝突來彰顯神的大能,確立耶和華作為至高神的地位,尤其是在與巴力崇拜的較量中。這一階段的敘事,為後世的批判性先知奠定瞭基礎——即信仰的純潔性是社會公義的前提。 接著,重點將轉移到那些處於以色列與猶大王國鼎盛時期,卻最早發齣嚴厲警告的先知。阿摩司(Amos)的齣現標誌著一個重要的轉摺點:信仰不再僅僅關乎獻祭的儀式正確性,而必須落實到社會公平與對待窮人的態度上。他的言辭如“洪流”,宣告瞭建立在剝削之上的王權必然走嚮衰亡。我們詳細分析阿摩司如何運用農業、自然災害等意象,將對社會不公的譴責與對神聖律法的違背緊密聯係起來。 何西阿(Hosea)則提供瞭另一種強烈的視角。他的個人生活——與不忠妻子的婚姻——被用作對以色列“淫亂”行為的強力隱喻。本書將重點剖析何西阿如何將神對百姓的愛,描繪成一種近乎痛苦的、無法割捨的父/夫之情,即便在被背叛之後,其核心仍是渴望挽迴而非單純的懲罰。 二、大先知時代的危機與安慰 本書花費大量篇幅探討瞭公元前八至六世紀的“大先知”文本,這一時期的文本深刻反映瞭國傢麵臨的存亡危機。 以賽亞(Isaiah)的預言集被視為理解猶大曆史的關鍵。我們將區分“第一以賽亞”(主要關注耶路撒冷的危機與彌賽亞的君王盼望)、“第二以賽亞”(流亡時期,提供終極安慰與世界救贖的願景)以及“第三以賽亞”(迴歸後的重建與身份重塑)。尤其對“第二以賽亞”中關於“受苦的僕人”的解讀將是核心,探討這一形象如何在曆史和神學上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它超越瞭單一民族的命運,指嚮一種普世性的受苦救贖模式。 耶利米(Jeremiah)是痛苦的化身。他的生平——被視為“哭泣的先知”——與他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連:耶路撒冷的陷落迫在眉睫。本書細緻考察耶利米對“假先知”的駁斥,以及他對“新約”(New Covenant)概念的提齣。這一“新約”不再依賴於外在的律法石闆,而是內化於人心,預示著一個內在的、不可磨滅的信仰契約的建立。我們還將探究他那充滿矛盾與掙紮的個人告白(如《耶利米書》中的“我發誓,我不再提及耶和華”),展現先知在執行神命時所承受的巨大心理重負。 以西結(Ezekiel)的預言,因其強烈的異象性、象徵性和儀式性而獨樹一幟。本書將分析他流亡巴比倫時期的信息。以西結的異象,如“四活物”(Chariot Vision)、“骸骨復蘇”(Valley of Dry Bones)等,不僅僅是末世論的描繪,更是對被摧毀的聖殿和民族身份的重建方案。我們將探討他如何在地獄般的流放環境中,維護耶和華的主權,並確立個體在群體罪咎中的責任。 第二部分:曆史的敘事結構——權力、忠誠與聖約的維度 在先知書之外,《聖經》的曆史書捲(從約書亞記到列王紀上下)提供瞭理解以色列民族曆史軌跡的框架。這些敘事並非簡單的編年史,而是帶有鮮明神學目的的“神學史”。 一、從徵服到士師時代:無君王時代的掙紮 本書審視瞭約書亞記中對迦南徵服的記載,重點在於分析“完全毀滅”(Herem)這一概念的神學意涵與曆史復雜性。隨後,進入士師時代,我們探討這一時期的“無政府”狀態(“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這不僅是政治上的混亂,更是信仰忠誠度搖擺不定的體現。士師(如基甸、參孫)的個人缺陷,與他們所肩負的拯救使命之間的張力,揭示瞭神如何使用不完美的人來成就宏大的計劃。 二、王國時代的興衰:王權的界定與悖逆 以色列王國時期是權力與信仰衝突的高峰期。我們分析瞭撒母耳記中,以色列人要求一位“有形的君王”來領導他們的深層心理動因,以及撒母耳對這種要求的警告。 大衛和所羅門的時代被視為黃金時期,但本書更側重於分析大衛之約(Divine Covenant with David)的持久影響,以及所羅門如何通過榮耀的建築和政治聯姻,最終在信仰上偏離瞭其父輩的原則,導緻瞭王國的分裂。 在列王紀的敘事中,我們追隨南北二國的曆史進程,將重點放在那些忠於耶和華律法的君王(如希西傢、約西亞)與那些引緻災難的君王(如亞哈、瑪拿西)的對比分析上。約西亞的宗教改革,作為一次試圖通過恢復古老儀式來挽救民族命運的努力,其局限性也得到瞭深入探討。 三、流亡與迴歸:身份的再定義 巴比倫之囚是理解《聖經》思想成熟的關鍵。本書探討瞭流亡時期文學(如《曆代誌》的重新構建)如何服務於在異鄉保存民族身份和宗教核心的需要。迴歸後的重建(以斯拉和尼希米為中心)則展示瞭重建社群的艱難:如何在異文化壓力下,平衡傳統律法的嚴格執行與社會融閤的現實需求。 通過對先知文本中強烈的道德批判與曆史敘事中對國傢命運的冷靜剖析,本書力求描繪齣一幅復雜而富有張力的圖景:一個民族如何在不斷的失敗、流亡、審判與重獲盼望的循環中,塑造其獨特的信仰傳統與對救贖的最終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戎利娜


  獻縣聖望會修女,美國天主教大學聖經學博士。教授舊約聖經課程,包括舊約導論、梅瑟五書、申命紀歷史、先知文學、智慧文學、聖詠和聖經靈修、聖經中的領導力。願意探索用新的方式學習聖經,如觀影讀經……等。曾齣版Forgotten and Forsaken by God (Lam 5:19-20): the Community in Pain in Lamentations and Related Old Testament Text. Eugene, OR: Pickwick Publications, 2013. 部分文章發錶在《神學論集》。

圖書目錄

自序vi
 
導論 哀怨——一個永恆卻生疏的話題1

前 言1
一、什麼是哀怨?2
二、為什麼哀怨這個話題?3
三、哀怨與真實麵對6
四、哀怨是將信仰與生活整閤不可或缺的要素8
五、哀怨——一個生疏卻永恆的話題9
 
第一章 窮極呼天的曠世之作——希伯來聖經中的哀怨傳統9
前 言9
一、希伯來聖經的成書背景與哀怨傳統11
二、哀怨在希伯來聖經神學思想中的重要性17
三、希伯來聖經中主要的哀怨形式20
四、哀怨與希伯來聖經中的天主形象25
五、哀怨與希伯來聖經中的天人關係31
結 語33
 
第二章 愈挫彌堅,永不放棄——哀怨為培養成熟信仰的不可或缺性35
前 言35
一、哀怨在希伯來聖經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38
二、哀怨與有承擔力的信徒43
三、哀怨為建立成熟團體的重要性53
四、哀怨與信仰團體的祈禱生活58
結 語60
 
第三章 哀怨的根基——聖經中正義慈悲的上主形象61
前 言61
一、聖經中上主兩個主要的名字:Elohim 和 YHWH62
二、慈悲正義的上主——以色列子民最基本的上主經驗69
三、如同上主一樣正義慈悲——信仰者的責任81
結 語89
 
第四章 梅瑟——哀怨者的典範91
前 言91
一、梅瑟在焚而不毀的荊棘叢與上主相遇96
二、金牛事件中梅瑟有力的哀怨與轉禱103
三、梅瑟與犯罪的以色列人站在一起110
四、梅瑟——上主忠實的反對者,真正的天人中介116
結 語118
 
第五章 約伯——無辜受苦者的永恆代錶119
前 言119
一、從整閤的角度解讀《約伯傳》122
二、天下會有人敬畏天主而一無所求嗎?《約伯傳》的前言125
三、天主隻是賞善罰惡的天主嗎?——約伯和朋友們的辯論133
四、愛、正義與美——上主的顯現160
結 語170
 
第六章 《哀歌》——化絕望為詩歌171
前 言171
一、《哀歌》中離閤詩的特色174
二、《哀歌》中不同發言者的轉換與離閤詩結構的對應190
三、《哀歌》釋經198
四、哀怨本身就是真正的祈禱224
結 語228
 
後記 在絕望中挖掘希望229
一、走齣自我中心和功利主義,度仁愛正義的生活229
二、信仰與天主都需要從關係的角度來理解231
三、做一個整閤、真實、甘願承載的人232
四、緻力於無條件的行動234
五、讓腐敗成為種子茁壯生長的養料235
結 語236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5469191
  • 叢書係列:輔大神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導論

哀怨——一個生疏卻永恆的話題

  前言


  在濁世中活成一股清流難,隨波逐流易。一個人如果堅持活成一股清流,或許會感到仿佛生活在夾縫裡,左右夾擊,進退兩難;或許會被命運碾壓得如同蛆蟲,沒有人形,卻無處藏身,找不到安居。這樣的人,或許會逐漸意識到生活的環境如同吸血鬼一般,隻會吸收你的正能量,慢慢地,這個人如果不變成一個吸血鬼,好像就沒法活下去。此刻,妥協仿佛是唯一的齣路。然而,如果妥協瞭,這個人就失去瞭見證與校正的力量。因此,問題的關鍵是,如何依照內在真正的價值觀持守,如何心甘情願地、痛苦並快樂地持守一個人最錶裡如一的整閤狀態。

  既要依照真正的價值觀堅持,不妥協生命的內在價值,又直視生活現狀中的無奈與睏境,人就必然與哀怨相遇。哀怨不是抱怨。抱怨常在人的層麵鑽營,宣洩不滿,企圖改變,不僅不能觸及問題的根源,還會產生新的創傷,讓個人、教會和世界陷於憂戚而不見齣路。哀怨是把真實的狀況擺放在天主麵前,請祂行動。抱怨是自我中心的,哀怨是以上主為中心的。在哀怨中,無論環境順逆,心境如何,哀怨者能否感受到上主的臨在,都不會放棄與上主的關係。馬蒂尼樞機認為,把哀怨的通道打開,是關閉抱怨那長長管道的最有效方式,當抱怨被祈禱中深度的哀怨替代時,纔有望找到解決問題的真正管道[1]。

  一、什麼是哀怨?

  哀怨就是人在痛苦與絕望中,嚮上天的呼號。窮極呼天是人的本性,不論一個人有沒有明確的信仰,不論一個人處在怎樣的生活與社會背景下。這樣的呼號貫穿、齣現在整部聖經中,從亞伯爾的血開始(創四10),受苦的個人和團體就一直在嚮上主呼號,從未間斷。在埃及為奴的以色列人由於被迫勞苦工作,都「歎息哀號」(齣二23~25,三7~8),上主聽到瞭這樣的哀號,開始瞭拯救以色列的工程。當以色列人進入許地後,他們因其他民族的壓迫欺淩發齣歎息,上主聽到他們的歎息,憐憫他們,派遣民長拯救他們(民二15~18,三9)。離開埃及或齣榖,成為以色列民族最基本的上主經驗,因為上主迴應瞭他們的哀呼。

  哀怨的普遍性繼續在聖經中延展。《聖詠集》,這樣一部最為真實地反映生命經歷和信仰情愫的詩集,就有六十餘首哀怨聖詠,超過《聖詠集》三分之一的篇幅。《約伯傳》不僅是聖經中,也是世界文學作品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約伯,本書中稱他為天下無辜受苦者的永恆代錶,濃縮瞭古往今來、不同地域中許多人的凝思。《哀歌》,聖經中最有代錶性的團體哀怨,是以色列民族經歷國破傢亡的厄運後,將絕望化作詩歌的典範。

  以色列民族在主前六世紀的巴比倫流亡期,嚮上主的哀呼越發頻繁。這樣的哀呼,既反應齣以色列人無法接受當前被剝削奴役的現狀,又錶達齣他們拒絕放棄與上主關係的執著。他們在生命的低榖中,堅守著與上主的盟約關係。這份堅守,也正是聖經編輯與寫作的土壤,整部聖經傳述著這樣一種磨難與苦痛無法摧毀斷開的天人關係。哀怨,就是人在無論如何不放棄與天主關係的前提下,嚮上主傾訴衷麯。

  二、為什麼哀怨這個話題?

  這個時代充斥著兩種現象,一種是無孔不入的「受害者心理」,最常見的錶達是「我能怎麼辦呢」?這個社會如此自私冷漠,我能怎麼辦?生活在這樣問題百齣的傢庭、團體與社會中,我能怎麼辦?有相當一部分人感到自己是被綁縛在社會網路中的渺小一點,根本無力改變或轉化自己的命運。另一種是避開擔當與責任的個人成功論,錶現在隻顧個人的安逸幸福,甚至到可以妥協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或更確切地說,道德已經不足以作為約束行為的標準;這讓人可以閉眼不看社會現實,隻管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兩種現象有一個共性,就是人失去瞭自主性,被社會洪流裹挾著,無法進行深入的思考,也無法做齣完全負責任的決定。然而,人類或一個社會的命運在這樣一個網路資訊時代,比任何時代都更加休戚相關。人類團體也需要更多悲憫、同情、公平、正義、承載與擔當。

  德國新教牧師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öller)在美國波士頓猶太屠殺紀念碑上,留下一首發人深省的短詩: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瞭。」

   人人都在哀歎社會的冷漠,總要有人開始用溫情來承載。紀伯倫也曾經說過,惡人和弱者不會沉淪得比我們每一個人內在都具有的最劣本性更低。一片葉不會枯黃,如果沒有整株樹的默許[2]。如果人開始願意承載,有勇氣從內心深處堅持讓惡與不閤理在我這裡停止,就能逐漸走齣「受害者心理」,去除自我中心的功利性思維。這也正是讓信仰與生活真正整閤的過程。毋庸置疑,這會對人提齣更高的要求,人要打開眼睛看世界,真實地麵對自己的內心,不自欺欺人,不人雲亦雲,不隨波逐流。人選擇溫良而篤定地生活,即便身處黑暗,也不自行熄滅自己的微光。人要有能力同時置身於陽光和黑暗之間,哀怨就是一個必然的話題。

  哀怨不僅是睏境中人嚮上天的呼號,它還與一個更大的話題---真實---密切相關。哀怨是以真實為基礎的。沒有真,就沒有好。當陷入苦痛中的人真實地麵對當前的狀況與自己的心路歷程時,或許沒辦法在痛苦的當下就獲緻讚美的力量。但是,劃嚮生命低榖的過程也是一個獲緻能量的過程,如果當事人不被阻擋,生命的最低點也是能量的最高點,會讓人擁有內在的復原力,最終從生命的低榖邁嚮一個嶄新的生命境界。

  三、哀怨與真實麵對

  一個人能夠真實地麵對自己和天主,纔有可能真實地麵對他人。信仰允許一個人觸及永恆,並麵對人生的終極問題。人在天主麵前可以問任何問題,也可以將最真實的自己一覽無餘地展露在天主麵前。天主本就洞察人心最深處的思念,祂比我們自己還要瞭解我們,我們又何必隱藏或粉飾呢?成熟的天人關係允許人做真實的自己,這包括在天主的光照下探索自己心靈深處的角角落落,麵對內心各種複雜的情感,包括陰暗的部分,不去說服,也不譴責,隻是真實地與自己同處。能夠真實地麵對,本來就是一種力量。處在痛苦中的哀怨者可以把自己最真實的狀況擺在天主麵前,可以嚮天主講齣心中最真實的話語。如果天主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我們在睏苦中不嚮祂訴說,又嚮誰訴說呢?

  哀怨允許人真實地麵對天主。雖然我們相信天主無處不在,處處都在,但卻不容易在苦痛中肯定祂的臨在。如果一個受苦者能深深感受到天主的支撐,多苦都可以承受。在我們的日常生命經驗中,天主的缺席與臨在總是處在張力中。哀怨就是在感受不到天主臨在的痛苦中,依然堅持與上主對話。哀怨者的話語無論多麼直白,有時聽起來甚至好像是對天主的褻瀆,卻貴在真實。

  值得讀者反思的是,天主心心念念的,就是與人建立朋友般的關係,推心置腹,無所不談,人反而總要退迴到僕人的位置(若十五12~15)。哀怨是在苦痛中視天主為最親密的朋友與至親,同時肯定即便人感受不到天主的臨在,天主依然是天主。哀怨者在不義、苦痛與撕扯中,依然能堅信唯有天主擁有最終的主權。

  因此,哀怨者不會妥協自己的價值體係,不會因睏境而放棄對真善美聖的追求。這樣的人即便被碾壓,深陷苦痛,也不失人作為天主肖像的尊嚴與骨氣。有瞭這樣的信念、底氣與持守,人纔能活得真實,並能坦誠待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多是彼此映照扶持,如同鏡子反映彼此的真實麵貌,而不是要求或譴責。這樣的人組成的團體纔能赤誠相見,做「地上的鹽、世界的光」。

  四、哀怨是將信仰與生活整閤不可或缺的要素

  如何將信仰本土化是一個被廣泛討論的話題,但這些討論的大部分內容依然停留在信仰本土化的錶達,如禮儀或靈修方式,或追溯歷史,挖掘其中一些本土化的元素。其實,信仰本土化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以信仰與生活的真正整閤為根基。換句話說,先要有足夠多的基督徒把信仰與生活真正糅閤在一起,纔有望齣現紮實的本土化的理論。當民族身分與信仰價值同時在血脈中流淌,帶著生命溫度的時候,就可以真正談本土化瞭。
  
  哀怨是將信仰與生活整閤不可或缺的要素。信仰與生活整閤的過程,就是從信仰的角度麵對生活中的各種經歷,自然包括挫摺與痛苦。但這不僅僅意味著人可以在天主麵前宣洩情感,也不是單純地把生活中的一切痛苦都歸因於天主的旨意,而更錶現在即便身處痛苦之中,也依然從內心深處持守與上主的關係與信仰價值,不為躲避痛苦而妥協。哀怨者更關注的是感悟到上主的臨在,因此有力量麵對痛苦。

  許多信仰者其實與沒有信仰的人無異,依然受自我中心和功利性的束縛,隻想求福免禍或獲緻平安、幸福、喜樂。然而,真正的信仰不是獲取,而是給予和投身。給予和投身的果實裡,自然包括平安、幸福和喜樂,但也有不可避免的挫摺與磨難。這裡的好消息是我們無需單獨麵對,天下沒有天主和我一起無法麵對的睏難。在痛苦中和天主一起麵對,正是哀怨。投身的過程正是自我給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會和真正的自我相遇。當人和內在最真實的自我相遇時,人在自己存在的深處也會與天主相遇。人走嚮自己和走嚮天主其實是一條路,人的內在自我整閤同加深與天主的關係也相輔相成。

  五、哀怨---一個生疏卻永恆的話題

  聖經中的哀怨曾給我帶來極大的心靈震撼和啟發;我在研究與教授聖經的過程中,也一直在關注哀怨的話題和哀怨能對人產生的影響。哀怨是聖經這無盡的寶庫中一塊被隱藏的瑰寶,把它介紹給更廣大的讀者是我已久的夙願。筆者為此,計畫齣版《聖經中的哀怨傳統》一書,收錄於輔大神學叢書中,預於近期問世,敬請期待。

  信仰讓人自由,不是為我欲為的自由,而是不斷追求卓越的自由。任何的生命境遇都可以成為加深與天主關係的契機。同時,我們無需單獨麵對睏境,上主願意和我們一起麵對。睏苦中,我可能感受不到祂的臨在,但祂一定在。在祂麵前,我們可以做最真實的自己,展露心底深處的情感。哀怨是人在睏苦中對天主的堅守,但這堅守的力量來自天主。

  信仰的價值觀與社會主流的價值體係常背道而馳。信仰者不僅不被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所左右,反而能在黑暗中散發光明,冷漠中展示溫情,哀怨就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1] 馬蒂尼,《與主同在考驗中:關於約伯的省思》(颱北:上智,1996),47頁。

  [2] 參:紀伯倫,《先知》,王季慶譯(臺北:方智,2000),111頁。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