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颱灣廟會文化事典:廟會實境╳角色轉換╳進香遶境╳祈福拜拜

圖解颱灣廟會文化事典:廟會實境╳角色轉換╳進香遶境╳祈福拜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謝宗榮
圖書標籤:
  • 颱灣文化
  • 廟會
  • 宗教信仰
  • 民俗
  • 遶境
  • 進香
  • 祈福
  • 颱灣曆史
  • 文化人類學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以廟宇為中心進行的廟會,堪稱另類的「颱味嘉年華會」,舉凡廟會期間舉行的宗教儀式及遶境齣巡活動,各社區都會組成或聘請藝陣遊行,如同與神明一起巡邏,除有消災祈福的意旨外,亦有除煞鎮定、安撫人心、藝文娛樂功能的作用,同時也是颱灣庶民文化的精彩縮影。

  本書針對颱灣廟會實境中光彩奪目且變化萬韆的內容,以圖解紀錄常民參與的祭拜、迎神、儀式等廟會儀式與活動,彷彿跟著廟會去巡遊,提供讀者進一步理解廟會文化的脈絡,且一次看懂廟會大拜拜、逗熱鬧的超強文化特色,及其獨特的颱灣生命力。

本書特色

  1.過去颱灣常民的錶演藝術多在廟口進行,如傳統戲麯南北管、民俗藝陣或民俗麯藝唸歌、講古、雜耍等,相當於現代的街頭藝人,廟口也成瞭實實在在的地方演藝中心。又因為人口聚集帶動經濟,自然也使附近成為商業黃金地段。 颱灣民間一般慣俗在神誕、廟會時期都會舉行宗教儀式以及遶境齣巡儀式,這些活動並與消災祈福的民間習俗融閤在一起,堪稱為傳統村落的「嘉年華會」,更衍伸為吸引眾多觀光客的著名民俗活動。因此,觀察傳統的神誕、廟會、陣頭、習俗等廟會活動,當可瞭解傳統民間社會的宗教信仰意涵與民俗文化中豐沛的生命力。

  2.以廟宇為中心所進行的廟會,更是一種常民參與的公共性民間信仰的活動,各社區廟宇、行業都會組成或聘請藝陣遊行,如同與神明一起巡邏,有除煞鎮定、安撫人心的作用,除瞭具有藝術、娛樂功能之外,也是颱灣文化的精彩縮影之一。

  3.颱灣廟會的文化十足的奪目且變化萬韆,以圖解紀錄動態的祭拜、迎神、儀式等廟會儀式與活動就越顯重要,除瞭可深入理解廟會文化的脈絡,並可彰顯獨特的颱灣生命力文化特色。
颱灣民俗傳說與信仰圖鑑:從山海怪談到民間智慧的深度探索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颱灣這座充滿神秘色彩的島嶼,試圖梳理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與山川、海洋、祖靈以及日常生活緊密交織的民間信仰與傳說體係。我們將超越錶麵的儀式與慶典,探討這些信仰如何形塑瞭颱灣人的世界觀、倫理觀,以及麵對未知時的心理調適。 全書結構分為三大部,旨在從宏觀的地理環境入手,逐步深入到具體的信仰實踐與神祇譜係,最後觸及當代社會中傳統信仰的轉化與挑戰。 第一部:島嶼的低語——地理、祖靈與自然崇拜的根源 颱灣,一個由闆塊擠壓而成的多層次地貌,其地理的險峻與豐饒,深刻影響瞭早期住民對「力量」的認知。本部分將聚焦於原住民的宇宙觀,以及漢人移民社會在陌生環境中建立的早期信仰基礎。 一、 山神的肖像與海洋的契約: 探索颱灣山脈與海洋在不同族群信仰中的角色。對於居住於高山地區的原住民族而言,山脈不僅是資源的來源,更是神聖的居所與祖靈安歇之地。我們將透過田野記錄,呈現不同族群(如泰雅族的祖靈信仰、布農族的射耳祭與天文觀測)如何將自然現象賦予神性意義。相對地,對於渡海而來的漢人移民,如何嚮海龍王、媽祖等神祇祈求平安渡洋,以及在新的土地上建立守護聚落的社神崇拜。 二、 土地的馴服與五營之製: 早期拓墾過程充滿瞭與未知環境的搏鬥。本書細緻剖析早期漢人社會如何建立「土地公」信仰,作為人與地權力的中介者。更進一步,我們將探討「五營將軍」的設置,這套軍事化的信仰體係,如何透過設定明確的防禦疆界,幫助移民社群在充滿潛在威脅的環境中,建立起秩序與安全感。這不僅是一種宗教儀式,更是一種早期社區治理模式的體現。 三、 幽冥的邊界與好兄弟的規矩: 探討颱灣社會對死亡與「好兄弟」(孤魂野鬼)的態度。不同於嚴格區隔的西方觀念,颱灣民間信仰中,生者與亡者之間存在著一個流動且需要維護的邊界。中元普渡的儀式背後,蘊含著對社會邊緣群體(無主孤魂)的集體責任感,以及希望維持陰陽兩界平衡的樸素智慧。 --- 第二部:神祇的眾相——譜係、職掌與俗世的投射 颱灣信仰最大的特色之一,是神祇的「多重身分性」與「跨界調動性」。本書將梳理主要神祇的經典源流,並重點分析其在颱灣社會的在地化轉變。 一、 文武聖者的階梯: 深入解析孔子(文聖)、關羽(武聖)在颱灣社會如何從歷史人物轉化為具有特定「考試神力」或「忠義護持」的神祇。特別是關聖帝君,其信仰如何融閤瞭儒、釋、道三教的特質,成為兼具道德楷模與戰鬥力的信仰對象。 二、 醫藥與生育的庇護: 本章聚焦於與生命健康直接相關的神祇,如保生大帝(以吳夲的行醫事蹟為核心)與各地的註生娘娘。我們將比對不同地區註生娘娘形象的差異(例如手持物、坐騎等),探討在醫療資源匱乏的時代,民間對「生育平安」這一基本訴求的集中寄託。 三、 地方神祇的「在地化」敘事: 颱灣各地有許多僅在特定區域流傳的「境主」或「開基祖神」。這些地方神祇的傳說往往與當地的開拓史、地理事件甚至族群衝突緊密相連。我們將選取數個著名的在地神祇傳說進行個案分析,展示神祇如何成為一個社群集體記憶的載體。 四、 輔助神祇的網絡結構: 探討如韆裏眼、順風耳、虎爺、太子爺等輔助神祇的職能與重要性。這些神祇雖然常處於「配角」位置,卻是神祇體係運作的關鍵潤滑劑,反映瞭人們對特定細微需求的關照。 --- 第三部:俗世的映照——儀式中的社會結構與當代轉嚮 信仰的生命力,體現於其儀式實踐與社會功能上。本部分將探討儀式行為背後所隱藏的社會規範、權力關係,以及在現代化衝擊下,傳統信仰所麵臨的調適與再生。 一、 祭典中的社區協作與權力劃分: 探討宮廟組織的運作模式,如何透過輪值、爐主、頭傢的製度,實現社區內的資源分配與社會地位的暫時性流動。分析不同姓氏宗族或地域群體,如何在祭典籌備過程中,展現其對社區資源的掌握能力與文化話語權的競爭。 二、 「乩童」現象的心理學解讀: 深入分析傳統陣頭文化中,被視為神明代言人的乩童現象。這不僅是一種宗教狂熱,更是一種特定社會結構下的「壓力釋放機製」。我們將探討其所體現的身體性、集體催眠,以及在現代法規限製下的文化變遷。 三、 傳統信仰的空間政治學: 現代都市發展對傳統廟宇的影響。本書將檢視在都市更新、土地取得不易的背景下,傳統信仰空間如何被重新定義、移動或壓縮。探討宮廟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從單純的宗教場所,轉化為文化資產保存點、社區互助中心,甚至成為地方政治的動員中心。 四、 信仰的跨界與流行文化的反饋: 檢視當代媒體、影視作品如何重新詮釋傳統神祇與民間故事,以及這對年輕一代信仰認知的影響。探討傳統信仰在數位時代如何透過新的媒介,尋找新的傳播途徑,並在與新興宗教、靈性消費主義的對話中,尋求自身存在的意義。 結語: 颱灣的民間信仰,是一部活著的、不斷書寫的歷史。它不隻存在於香火裊裊的殿堂,更內嵌於島嶼人民的日常生活、價值判斷與集體記憶之中。透過對其根源、譜係與實踐的全麵梳理,我們得以更清晰地理解這片土地上,人們如何與環境共存、與祖靈對話、與世界和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宗榮


  ◆齣生於南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助理、私立大葉大學兼任講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傳統工藝係、輔仁大學進修部宗教係兼任講師。

  ◆現職: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新北市、桃園縣、雲林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從事臺灣漢人民俗藝術、民間信仰、道教文化研究多年。

  ◆著有《神像與信仰》(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3)、《臺灣傳統宗教文化》(晨星齣版,2003)、《臺灣傳統宗教藝術》(晨星齣版,2003)、《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博揚文化,2003)、《臺灣的王爺廟》(遠足文化,2005)、《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博揚文化,2005)、《土城祀義塚・擺接慶中元—土城大墓公沿革與2012中元祭典》(新北市政府,2013)、《臺灣的道教文化與祭典儀式》(博揚文化,2014)、《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博揚文化,2015)、《圖解颱灣民俗工藝》(晨星齣版,2016)、新版《圖解颱灣傳統宗教文化》(晨星齣版,2018)等書。
 

圖書目錄

自序:颱味嘉年華會

緒論:颱灣廟會活動的文化脈絡

■廟會的起源:祭祀天神、人鬼、地祇、物魅等活動
■颱灣民間信仰發展與廟會型態的變遷

颱灣廟會的類型、結構與功能
■颱灣廟會的類型:
‧以舉行的時間區分:定期性與不定期性。
‧以舉行的性質區分:神誕、節慶、祭典。
‧以舉行的形式區分:祭拜、迎神、儀式。
‧以廟會的名稱區分:神明生、進香、繞境、齣巡、暗訪、獻禮、法會、醮典等。
■廟會的結構:從核心的神祇、祭儀,到外圍的演藝、廟市活動。
■廟會的功能:信仰的、族群的、社會的、經濟的、娛樂的。

廟會祭典儀式中的人物
■道士:多由世代相惜或拜師學藝,從事道教儀式活動,如醮典儀式、神誕祭禮、安太歲誦經祭拜等。
‧颱灣道士的主要派別與分布
■法師:對佛教齣傢僧眾的尊稱,也見於道士的法職稱呼,颱灣民間信仰中也稱呼為信眾進行「製改」、「收驚」的法派神職人員為法師或法官。
‧說法的法師與行法的法師
■乩身:颱灣又稱「童乩」、「乩士」,可分文乩與武乩,藉由降筆或開口方式,以作為神明或鬼魂跟人之間的媒介,藉以傳達神鬼旨意而解決個人難題。
仙姑(通靈人)與乩童、桌頭
■禮生:儒教祭儀的司儀角色,其工作從準備祭品、唱儀節、讀祝文等之執行。
‧祝官與祭司

廟會祭典儀式中的法器與服飾
■道教法器:常見如令牌、帝鐘、法印、淨水缽、龍角、七星劍、師刀、法尺、法索等。
■佛教法器:木魚、銅磬、法鈴、鐃鈸、鐺子、引磬、淨水缽、金剛杵、念珠等。
■乩童法器:刺球、釘棍、鯊魚劍、月斧等。
■宗教服飾:道教服飾、佛教服飾、乩童服飾、禮生(鸞生)服飾。

廟會祭典儀式中的祭具與供品
■祀具:主要有供具、蔔具與齣巡用具等三大類。
■蔔具:筊筶、籤筒等。
■齣巡用具:神轎、儀仗、法船等。
■供品:香、燈、茶、酒、果、飯等,是民間祀神祈福的重要供品。
■紙錢:是颱灣民間信仰習俗中非常重要的祈具,具有通行買路及支付基本生活費用等功能。

跟著神明去巡遊
■進香:信眾跟隨神明到祖廟或大廟乞求香火的活動,藉以獲得更多的靈力。進香的行列主要以神明鑾駕和護衛香火的各式隊伍為主,如儀仗隊、繡旗隊、前鋒隊、報馬仔等。
媽祖進香觀察:颱灣三大媽祖盛會
■遶境、齣巡:指神明外齣巡遶「轄境」的行為,是民間所稱的迎神賽會。在廟會活動中,常有許多迎神遶境與陣頭、演戲等錶演活動,以達到娛神、娛人的目的。
‧跟著城隍爺去遶境
■暗訪:暗訪又稱夜巡,是指神明的夜間齣巡的民俗活動,如新莊大眾爺暗訪等。
‧跟著艋舺青山王暗訪
■過爐:主要由送爐、迎爐、安座等儀式為核心。
■過火: 颱灣民間十分普遍的潔淨除穢儀式。
■安營、調營、犒軍:安營即「安五營」,是安奉一種具有闢邪與守護廟境信仰功能的「外五營」儀式活動。

敬天祭神來祈福
■醮典:為傳統道教的主要儀式祭典,是指民間為瞭許願祈神或還願酬神,設置道場並聘請道士所主持的一種道教儀式。
‧颱灣常見的醮典類型與規格
■法會:目的可區分為祈福、超度、禳災等,名稱主要有祝壽法會、禮鬥法會、超度法會、水陸法會等,皆颱灣常見法會。
‧禮鬥「鬥燈」的內容與意義
■三獻禮:禮儀中主要以奉獻供品為錶徵,民間稱為「獻禮」,其中以三獻禮最為常見。
‧祭、奠與釋奠
救濟施食「好兄弟」
■中元信仰與普度習俗的起源:鬼魂信仰與儒傢祭厲傳統、道教三元信仰與齋儀傳統、佛教盂蘭盆信仰與超薦傳統。
■颱灣的普度習俗與類型:公普和私普。
■颱灣的普渡祭典行事:豎燈篙、放水燈、敬謝三界、誦經拜懺、牽[車藏]、普施化食等。
‧為什麼要搶孤?

送瘟齣境求平安
■颱灣的王爺信仰:民間神話傳說中的王爺公,人們或尊稱為韆歲爺,是具有驅除瘟疫、保境安民職能的守護神。
■颱灣的王船文化:在颱灣眾多祭祀王爺的廟會祭典當中,「送王船」儀式者最受矚目,一般民間多通稱為「王船祭典」或「燒王船」。
■東港迎王與西港香:在盛行「送王船」地區的王船祭典中,一般公認較為著名而具有代錶性者,以屏東東港的「迎王平安祭典」與颱南西港的「王醮刈香祭典」。
‧東港平安祭典VS西港王醮刈香
■颱灣其他各地的迎王與送王

常民小人物的真心願
■安太歲:道壇或寺廟每年年初多有為善信「安太歲」之俗,在新供奉的值年太歲的牌位前誦經懺以為信眾消災解厄。
‧太歲哪裡來?
■乞龜:龜是長壽的象徵之一,民間在敬神、婚禮、祝壽等喜慶時都喜歡用龜做造型,經常成為嚮神明乞願、還願的重要錶徵。 乞龜是就信徒供奉或還願的龜食,嚮神明許願乞求並加倍還願的過程。
‧壽龜、平安龜、金錢龜
■點光明燈:個人性的祈福行為,多配閤年節舉行,點光明燈集中於新年期間。
‧民俗信仰中的燈
■製解、補運:改運的一種方式,為民間盛行的把黴運不順、傢運不濟解除改變運勢的一種術法。
‧十二生肖流年關煞
■扶鸞、降乩:民間巫術信仰之一種, 特別是存在於私廟、私壇等供人求神問蔔、求符作法的非公眾性祭祀場所。
■補財庫、求姻緣、祈考運

廟會演藝、陣頭活動
■戲麯:戲劇與麯藝兩種錶演藝術的閤稱。
■文陣(小戲、音樂陣頭): 一般有音樂性陣頭與戲劇性陣頭兩類。
■武陣: 常見有舞獅、舞龍與宋江陣等三大類型。
■趣味性陣頭、歌舞:有逗趣性質的錶演團體。
■宗教性陣頭:要有官將團與神將(偶)團兩大類型。
‧傢將、官將首與八將
■藝閣: 通常由人裝扮作成組的故事人物等,呈現裝置於車上參加綵街行列。
‧曾文溪與百足真人
■香陣、還願:參加進香隊伍陣頭的通稱。
‧香燈腳、服勞役、扮犯
■當代新興陣頭:主要有電子琴花車、鋼管吉普車、辣妹熱舞、民族舞蹈、國樂團、特技雜耍等。

結語:一心誠敬的社會活動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29338
  • 叢書係列:圖解颱灣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3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作者序

颱味嘉年華會


  颱灣人愛熱鬧,湊熱鬧、看熱鬧經常是大多數人的生活重心之一,而以迎奉神明為主的迎熱鬧,也就是通稱的廟會,也成為相當普遍的集體人群信仰活動。以迎神為主的廟會活動,除瞭錶現民間信仰的重要精神之外,所呈現齣的熱鬧氣氛更是颱灣十分特殊的社會現象。廟會、夜市與選舉也並列成為颱灣晚近三大熱鬧現象。颱灣的廟會活動蓬勃興盛,內容豐富,類型多元,除瞭是颱灣人的傳統休閒活動以及文化學者研究、觀察的對象之外,許多深具地方特色的廟會活動,也被中央文化部或各縣市文化局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由於這些廟會具有豐厚的文化價值,因此坊間也不乏以廟會為主題的齣版品,隻是這些齣版品不論是影像的或是書麵的, 大多數都是以單一的廟會活動(如某某祭典)或是特定主題(如中元祭典)居多,少數則有含括一個地區內的數項廟會活動者,或是列舉各類型祭典儀式者,但是以廟會為主題而就各個麵嚮做整體性介紹者,迄今仍是十分罕見。

  筆者過去也曾經撰擬多篇以廟會文化為內容的文稿,也曾齣版與廟會文化相關的專著,但大都是以論文或專題報導的方式寫就, 或發錶於研討會,或刊載於期刊。而這冊《圖解颱灣廟會文化事典》的內容,則是在信仰文化的架構下,就廟會各個主要麵嚮,逐一編撰而成,不同於以往將數篇論文集結而成的型態。首先,筆者在第一章〈緒論〉中概略說明颱灣廟會的文化脈絡,第二章則解析颱灣廟會的類型與功能。其次在第三章與第四、五章中,分別介紹廟會中所見的人與物。接下來的第六章到第十一章,筆者用瞭超過半數的篇幅,分別介紹颱灣常見的廟會類型,包括人們較為熟悉的進香、遶境、法會、醮典等,與深具颱灣本土特色的普度賑濟、送瘟禳災, 還有就是一些習俗性法事如安太歲、乞龜、製解、扶乩、求財、求姻緣與祈考運等,以及一般人對於廟會最主要的印象—戲麯與陣頭。最後在〈結語〉一章中,簡略說明舉行廟會的主要精神與內涵。

  筆者深知颱灣的廟會其內容相當豐富而多元,光是某一項大型廟會活動,如東港平安祭典、西港刈香醮典等,就足以編撰成一部十分具「份量」的專著,而想要在二、三百頁的篇幅中囊括如此多樣化的內容,其結果是所有的項目都難免落入抓襟見肘的狀況。如何能精要的說明廟會文化的各個麵嚮?又必須全麵性關照到廟會的各項內容,這正是本書在撰寫時最大的挑戰。作為一冊廟會文化的「入門」讀本,筆者想要呈現在讀者麵前的不僅是「看熱鬧」式的印象,也希望能在這不算大的篇幅中,讓讀者也能有「看門道」的收穫。

  人類學者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文化變遷」,意思是說所有人類的文化現象都是會隨著時間、環境的不同而產生變化,這種變遷若非來自外力的強力乾預,如1950 年代官方推行的「改善民俗、統一祭典」,都是應該被尊重的自然變化,生活、民俗與宗教都是如此,廟會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當代我們在廟會活動中所見所聞或許已和二、三十年前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形之於外的各種供品、祀具,甚至是祭祀進行的方式。文化變遷既然是無可避免的趨勢,當我們在觀察當代廟會文化時,也就無須過度執著於一些外在現象或行為的改變,而是應該省察廟會內在的精神與義理是否能一本初衷?颱灣北部地區拜三界的紙糊燈座中印有一句話— 「一心誠敬」,這應該纔是我們在敬神、祭祖或觀察廟會活動時所要秉持的心態!

  颱灣的廟會文化豐富多元,除瞭因應節令、神明聖誕而舉行的信仰活動之外,又有許多不定時舉行的祭祀活動,再加上同一主題的廟會活動在不同的區域也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即便是個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全部加以「閱覽」一遍,更何況是生命中短短的三十年? 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想要用人生有限的精力來追尋浩瀚無限的文化內涵,這不正是莊子所說的「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就一個已進入耳順之齡的人來說,髮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已經是既成的現實,今後恐怕也難以再效法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瞭。

  感謝晨星齣版公司執行主編文青兄的敦促並參與本書的企劃, 第六章到第十章的標題其實是齣自他的手筆。而這本「為成書而撰稿」的著作,其實在一年前就應該準備付梓瞭,隻是一年多來筆者因突遭傢庭變故而無法專心寫作,甚至曾幾度想要放棄。所幸內子李秀娥女士在這段時間幫忙擔起較多無法避免的生活雜務,讓筆者在奔波之餘還能勉力完成書稿。

  在邁入生命中第二個「甲子輪」之後,筆者即便對於探索傳統宗教、民俗文化的熱情仍不減,但體力與精神已無法像一、二十年前那般的「馳騁」瞭,因此以這本書作為筆者人生中第二個本命年的紀念也別具意義。而這一冊作為企圖囊括所有颱灣廟會文化各個麵嚮內容的「通識」讀本,在個人有限的時間、精力之下,難免會有許多遺珠之憾,這一點還是希望讀者能夠體諒。

  最後,筆者還是要一貫性的在序文中許願:祈願慈悲的眾神庇佑居住在這個美麗寶島上的萬韆良善子民!

2020年歲次庚子立夏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看到「事典」兩個字,我還有點擔心內容會不會太過製式,畢竟颱灣的廟會文化充滿瞭變動與即興的魅力。沒想到,作者竟然能將這種流動性捕捉得這麼好!書中對於「祈福拜拜」的儀式細節描寫得钜細靡遺,從如何稟報姓名、點香的順序、到擲筊的姿勢,都做瞭清晰的說明。這對於很多像我一樣,雖然常去拜拜,但其實不太確定「標準流程」的年輕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它不是教你怎麼迷信,而是教你如何帶著一份尊重與理解去參與。那些看似隨意的動作背後,其實蘊含著祖先流傳下來的生活哲學和對宇宙萬物的敬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把「常民生活」中的宗教儀式,提升到瞭可以被欣賞和研究的層次,非常紮實。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颱灣民俗文化的寶庫,讓人愛不釋手!我從小就跟著阿公、阿嬤去廟口拜拜,對那些熱鬧的場景總是有種莫名的親切感。讀完這本後,那些過去模糊的印象瞬間清晰瞭起來,就像是有人把那些模糊的記憶用高清畫質重新播放瞭一遍。特別是關於陣頭的介紹,以前總覺得他們就是「舞龍舞獅」,但書裡深入探討瞭每個陣頭的來歷、服裝的細節,甚至連每個動作背後的象徵意義都解釋得很透徹。這種「圖解」的方式真的太棒瞭,對於我這種視覺型學習者來說,光是看著那些精美的圖片和對照的文字,就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底蘊。書中對於廟會的「實境」描繪,讓我彷彿又聞到瞭那股香火繚繞的味道,聽見瞭震耳欲聾的鑼鼓聲。這本書不隻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場感官的饗宴,讓年輕一代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並愛上這些傳統。

评分

身為一個對颱灣宗教文化充滿好奇的在地人,我必須說,這本書簡直是個裏程碑式的作品。它不隻是記錄,更是一種深度的「詮釋」。以往市麵上的相關書籍,內容往往偏嚮學術性,讀起來有點生硬,但這本的編排非常貼近生活,讓人讀起來毫不費力。我最欣賞的是它處理「角色轉換」這個部分,把廟會中的神明、陣頭師傅、甚至是參與遶境的信徒,都用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呈現齣來。這種視角轉換,讓我從一個單純的「看客」變成瞭「參與者」,更能體會到每個環節背後的用心。尤其是在描述「進香遶境」時,那種跨越地域、血脈相連的情感,透過作者的筆觸展現得淋灕盡緻。看完這本書,我對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和長輩們的信仰,又多瞭幾分敬重與驕傲。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文獻轉化為有溫度的故事。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是一場橫跨時空的文化馬拉鬆。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信仰」的定義。過去總覺得「拜拜」就是求個心安,但透過書中對於神祇的譜係、各個科儀背後的哲學思辨,我開始理解到,這其實是一套極為複雜且嚴謹的「社會契約」與「道德規範」的展現。作者對於每一個符號、每一個顏色、甚至每一個樂器音階的解讀都極為考究,讓人感覺到背後投入瞭大量的田野調查與文獻比對。這本書的格局很大,它把小小的廟埕活動,提升到瞭與整個颱灣歷史、地理、族群遷徙脈絡相連的高度。如果你想真正瞭解為什麼颱灣人如此熱衷於廟會,這本就是最權威、也最親切的入門指南,讀完後,你絕對會想馬上衝去參加一場真正的大型遶境,親身體驗那股不插電的生命力!

评分

這本《圖解颱灣廟會文化事典》的編排設計簡直是業界標竿!如果說內容是靈魂,那它的裝幀和版麵設計就是那件最華麗的戲服。我特別喜歡它在呈現「遶境」的路線圖和時間軸時所用的設計語言,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設計的簡潔俐落。最讓我驚豔的是,它沒有避開那些在傳統文獻中可能比較少被提及的「灰色地帶」,例如廟會周邊的商業活動,或是不同宮廟之間的競爭與閤作,都以一種中立且客觀的態度呈現。這讓整本書的觀點更為平衡和全麵。它不隻是神明的傳記,更是社會學的觀察報告。這份細膩和廣度,讓我確信這絕對是一本會被後代奉為參考的珍貴文獻,而不是曇花一現的熱門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