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航空母艦I:韓戰、越戰和對抗蘇聯的個人回顧

戰爭中的航空母艦I:韓戰、越戰和對抗蘇聯的個人回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姆斯.L.霍洛韋三世
图书标签:
  • 航空母艦
  • 韓戰
  • 越戰
  • 冷戰
  • 軍事歷史
  • 海軍
  • 戰爭
  • 回忆录
  • 军事科技
  • 海军航空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詹姆斯.L.霍洛韋三世(James L. Holloway III)上將以現代的視角審視冷戰中包括韓戰、越戰以及美蘇對抗中的歷史事件、歷史決策以及歷史結局。正是這些歷史鍛造了美國今日海軍的主力戰艦、大甲板艦船以及核動力航空母艦。毫無疑問,霍洛韋將軍是對這段彌足珍貴的歷史最具有發言權的人。作為韓國戰場上的飛行員、越戰中第七艦隊司令、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海軍作戰部長以及後來的各種調查團體中的總統民間特派員,霍洛韋將軍全程參與了整個冷戰事件。
 
  書中,霍洛韋將軍冷靜地觀察和思索了當時國內外的戰鬥、戰術以及戰略形勢。他以第一人稱的戰鬥行動敘述方式,表達出緊張的戰場氣氛以及千鈞一髮時刻的指揮決策。從他在白宮與總統的對話中以及在作戰室與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的會議中,我們可一覽作戰的決策過程。無論是解釋偵察行動的戰術編隊隊形,還是描述海軍首艘核動力航空母艦投入戰鬥的動因,他都能刻畫入微,從而勾勒出冷戰時期一系列對抗行動的珍貴的立體畫卷。
好的,为您撰写一本不包含《戰爭中的航空母艦I:韓戰、越戰和對抗蘇聯的個人回顧》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其他航空母艦的历史、技术发展、战略地位及其在特定冲突中的应用。 --- 《碧海雄鷹:從珍珠港到冷戰後期的航母發展與戰略演進》 作者: (此处可假设一位资深海事历史学家或前海军军官的名字) 出版社: (此处可假设一家知名的军事历史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大量历史照片、航线图及技术剖面图 定价: (视具体内容复杂度定价)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航空母舰这一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海战平台,如何从初期的试验性概念,演变为决定全球海洋霸权的基石。它避开了韩战、越战以及美苏冷战早期针对性的对抗视角,转而将焦点放在航母的技术飞跃、设计哲学的基础转变,以及其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的决定性作用,并延伸至冷战中期(不涉及越战后期的具体细节)美国海军战略重心转移的宏观图景。 第一部分:摇篮与诞生——预示风暴的年代 (1900-1941) 本部分详尽考察了航空母舰概念的萌芽期,重点研究了各国海军在水上飞机母舰(Seaplane Tenders)到第一代全通式甲板航母的过渡。我们细致对比了英国“皇家方舟”号(HMS Furious)的早期探索,日本海军在“赤城”号和“加贺”号设计上的快速迭代,以及美国海军早期“列克星敦”级和“约克城”级的理念。 技术革新: 详细阐述了封闭式机库的引入、飞机的起飞与降落机制的初步成熟,以及如何应对船舰在实战中对火力和防护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战略哲学: 分析了在没有实战检验前,各国海军如何评估航母在战列舰主导的海军战略中的定位。这一时期的论述聚焦于如何将空中力量整合进传统的舰队决战思想之中。 第二部分:太平洋的火焰——二战中的航母对决 (1941-1945) 这是全书的核心篇章,全面、深入地再现了二战太平洋战场上决定性的航母战役。不同于侧重单次冲突的叙事,本章旨在建立一个连贯的、基于技术迭代的战争史。 中途岛:理论的胜利与伤亡。详细分析了中途岛海战中,信息情报(密码破译)如何与航母的反应速度、舰载机联队的训练水平相互作用。着重探讨了日方“机动部队”的组织缺陷与美方“特混舰队”的灵活调度,分析了双方航母在战损后的恢复能力对比。 瓜岛的拉锯战与航母的“隐身”。重点描绘了二战中期航母战术的演变——航母开始从舰队前沿退居二线,依靠侦察机和巡洋舰提供保护。分析了“企业”号、“萨拉托加”号等舰艇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局部冲突中,如何依靠持续的维修和经验积累维持战斗力。 菲律宾海的“猎火鸡”与终结。详尽解读了菲律宾海海战,特别是美军引入的“有界防空圈”战术(Barrier Air Patrol)如何彻底摧毁了日本海军的舰载航空力量。本章分析了舰载机(如F6F“地狱猫”)在性能上对早期型号的绝对优势,以及如何通过规模和效率实现战略压倒。 登岛支援与“神风”的挑战。探讨了在战争后期,航母群(如第三舰队)如何从纯粹的舰队决战平台转变为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的空中火力支援中枢。本节还严肃评估了“神风”特攻战术对航母防御体系的冲击,以及因此促成的对舰载电子设备和近程火力(如20毫米和40毫米高炮)的快速升级。 第三部分:巨舰的重新定义——从舰队核心到战略威慑 (1946-1965) 在二战结束后,随着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和核武器的阴影笼罩,航母的设计理念经历了最剧烈的变革。本部分将聚焦于这一转型期,而非特定热战的参与。 喷气时代与核驱动的革命。深入研究了美国海军如何将二战的船体放大,发展出“福莱斯特”级(CV-59)等第一代全喷气式航母。重点分析了倾斜式甲板、蒸汽弹射器(CATOBAR系统)和拦阻索技术的成熟对舰载机起降效率的几何级提升。 核动力时代的曙光。《企业》号(CVN-65)的建造背景被单独作为一个章节探讨,分析了核动力如何彻底解放航母的续航力限制,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无限续航”的战略投射平台。 “CVA”到“CVS”的战略分化。研究冷战初期,美国海军如何根据反潜战(ASW)和舰队防空(Fleet AAW)的需求,短暂地试验了专用反潜航母(CVS,如“中途岛”级改装后)与舰队航母(CVA)的并存战略。分析了这种功能专业化的得失,并最终论证了“多用途”超级航母的必然性。 第四部分:技术与哲学的交汇——超级航母的诞生 最后一部分,本书聚焦于“福莱斯特”级之后的“小鹰”级,以及奠定现代航母基调的“尼米兹”级的设计哲学。我们将探讨超越单一战役的视角,理解航母如何从“海面上的堡垒”演变为“移动的空中国土”。 规模的必然性:分析了载机数量与任务弹性的关系,论证了为何只有达到特定吨位,航母才能有效支持长周期、高强度的全球部署。 工业基础与后勤保障:探讨了航母群的后勤补给体系(AOE/AOR)如何与其作战半径紧密相关,以及支撑这些巨型平台所需的庞大工业和人才基础。 本书特色: 本书的叙事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侧重于技术路线图与战略决策逻辑的梳理。它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细致挖掘,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脉络:航空母舰是如何通过不断的战争洗礼和技术革新,一步步成为现代海权代名词的。全书避免了对特定地区冲突(如韩战、越战)的深入战术剖析,而是聚焦于技术原理和宏观战略演进,为理解全球海军力量的部署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与工程学基础。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姆斯.L.霍洛韋三世
 
  退役美國海軍上將詹姆斯.L.霍洛韋三世,一九四二年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二戰時曾在驅逐艦上服役。一九四五年成為海軍飛行員參加了韓戰,期間擔任噴射戰鬥機中隊中隊長。隨後隨海曼.里科弗(Hyman Rickover)中將學習核反應爐技術,後成為海軍首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USS Enterprise)號艦長,並隨艦兩次部署到越南戰場。一九六八年返回五角大廈建立核動力航空母艦專案。四年後擔任第七艦隊司令。一九七四年被選為海軍作戰部長及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
 
  一九七八年退役後,霍洛韋將軍致力於民間公共事業,從事包括指導美國總統的反恐特遣部隊以及擔任中東特使。現擔任海軍歷史研究基金會主席。他和妻子現居住在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卓市。
 
譯者簡介
 
吳志丹
 
  軍事愛好者,業餘時間活躍在多個軍事論壇,在知名軍事類雜誌上發表過多篇相關文章,兼職軍事類圖書翻譯,其譯文用詞嚴謹,行文流暢。翻譯作品有《反介入/區域拒止戰:即將到來的中美之戰和其他戰爭》等。
 
顧康敏
 
  軍事愛好者,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專業軍事翻譯,有在海軍工作的經歷。
 
陳和彬
 
  在知名軍事類雜誌上發表過多篇相關文章,兼職軍事類圖書翻譯,譯文嚴謹,行文流暢。等。

图书目录

序 /I
譯 序 /III
中文版序 /V
原著序 /VI
前 言 /VII
第1章 一個時代的終結 /001
第2章 冷戰:一位宿將的深思 /019
第3章 朝鮮戰爭:被遺忘的戰爭 /035
第4章 朝鮮戰爭:海軍作戰 /051
第5章 朝鮮戰爭:空戰戰術 /081
第6章 朝鮮戰爭:大結局 /105
第7章 戰術核武器 /123
第8章 五角大樓、水上飛機母艦和颱風 /137
第9章 核推進:海曼·喬治·裡科弗中將 /153
第10章 「企業」號:全速趕赴 /169
第11章 「企業」號:越南 /177
第12章 「企業」號:快速轉變 /197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8697485
  • 叢書系列:全球防務
  • 規格:平裝 / 210頁 / 17 x 22.5 x 1.0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在拜讀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參議員約翰·麥凱思的回憶錄《父輩的信念》時,已深感一位富有遠見的父輩總是能正確影響子女的一生。同樣,作為父親的「依阿華」戰列艦艦長對兒子的一句「太平洋戰場是航空母艦(簡稱航母)的天下,美國海軍的未來在於海軍航空兵」,從而造就了「本尼恩」號驅逐艦上一名槍炮長未來的航母之路,乃至成為第20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他就是前海軍上將詹姆斯·霍洛韋三世。
霍洛韋將軍的回憶錄《戰爭中的航空母艦(簡稱航母)》中文版的出版,生動地再現了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全球反恐戰爭期間美國海軍航母作戰運用的歷程,以及鮮為人知的航母戰鬥故事。作為航母堅定的支持者,霍洛韋將軍認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開始至今,航母一直是美國海軍實現全球海上控制不可估量的主要作戰平台。
 
  冷戰結束後,由於在廣闊的海洋上失去了可以匹敵的艦隊,美國海上力量的基本目標已從「實現對海洋的控制」轉向「利用對海洋的控制」,進而轉變為「以新的海上部署模式和力量構成來維持支援人道主義援助/災難救援、國家建設、安全援助、維和、反毒品、反恐、反暴亂以及危機反應所需的前沿存在」的瀕海作戰新思維、新框架。這得到了正在重新尋找敵人而進行戰略調整的美國海軍的高度關注,加之造船及維護費用的飆升、遠程精確打擊武器的興起,航母霸主地位受到了為此,霍洛韋將軍在他的《戰爭中的航空母艦》一書中客觀地評論道:「其實,航母就如同機場一樣,只有戰術飛機在戰爭中變得過時而不再使用的情況下,航母才會顯得過時。這種情況會發生嗎?……那種認為航母在未來戰爭中脆弱易損的觀點是錯誤的。航母並不比海軍其他裝備脆弱。事實上,航母是遂行所有海軍作戰行動的保證。」事實上,航母不應該僅僅被視為冷戰的象徵,而應該被視為一種「大型多用途」平台。正如霍洛韋將軍指出的,隨著美軍全球戰略的調整,以航母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已過渡到如今的航母打擊群,已融入美國海軍目前正在倡導的「海基能力」(Seabasing)聯合集成概念之中。即,成為海上基地(Seabase)組成部分,為持續的海上力量投送、戰鬥生存提供一種全範圍作戰能力,同時還包含了最強大的單一海上打擊單元。
 
  2007年,在霍洛韋將軍英文版《戰爭中的航空母艦》出版之時,正值美軍爭論長達近20年之久的「海基能力」概念逐漸形成並完善之時。例如,2007年6月,第2版《海軍陸戰隊作戰概念》中稱,「海基能力將使我們具備從海上的國際水域發起行動的能力,從而可以確保作戰機動和進入權利」。2007年,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聯合發佈了文件《21世紀海上力量的合作戰略》。這一文件充分吸收了兩版《海軍陸戰隊作戰概念》和2006年版《海軍作戰概念》的觀點,反映了近20年來的「海基能力」概念發展過程。2009年版《海軍作戰概念》中認為,海基能力不僅僅可以用來支持多種類型軍事行動,而且可以為美國提供一種適用於新安全環境的非對稱優勢。
 
  隨著「空海一體戰」概念的興起,與之緊密相關的「海基能力」概念必將走向前台。而事實上,聯合作戰早已成為美軍的基本作戰形態,以有效應對新興大國崛起帶來的「反進入/區域拒止」挑戰,這也必然要求各軍種廣泛參與,形成聯合作戰能力。「海基能力」概念的提出,不僅直接影響到海軍、海軍陸戰隊的轉型思路、作戰概念發展、裝備項目建設,甚至直接影響美國未來幾十年的國家大戰略。對於霍洛韋將軍所鍾愛的航母而言,在褪去海上霸主光環之後,作為海上基地的組成部分正迅速融入更加廣泛的聯合作戰體系之中,並依然起著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 李健 
 
譯序
 
  本書作者——原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霍洛韋將軍從軍經歷異常豐富,足跡遍布水面艦艇、海軍航空兵、航母以及五角大樓海軍作戰部。作者在作為「本尼恩」號驅逐艦的槍炮長時就參加了蘇裡高海峽之戰以及薩馬島之戰等多次海戰;二戰後作為海軍航空兵駕駛過F9F「黑豹」戰鬥機,後擔任「福吉谷」號航母第52艦載戰鬥機中隊中隊長參加了朝鮮戰爭;朝鮮戰爭結束後,1958年擔任「埃塞克斯」號航母第83攻擊機中隊中隊長,駕駛A-4「天鷹」攻擊機,隨第六艦隊部署到地中海掩護陸戰隊登陸黎巴嫩並執行空中巡邏的任務;1965~1967年,擔任美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航母艦長,並隨艦部署於東京灣,參加了對越戰爭,其間兩次榮獲美國「功績勳章」,所在航母榮獲「成績卓越獎」;1966年晉陞為少將;1967年調回海軍作戰部任處長,致力於推進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計劃;1970年任地中海第六艦隊航母打擊群司令,隨艦部署地中海,援救約旦免遭敘利亞的攻擊,由於其出色表現,旗艦「獨立」號榮獲美海軍「單位嘉獎」;1971年晉陞為中將,任大西洋艦隊副司令兼參謀長;1972年任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在「後衛Ⅱ號」作戰中指揮巡洋艦封鎖越南海防港,直接導致1973年的停火協議,其間第三次榮獲「海軍優異服役獎章」;1973年晉陞為海軍上將,擔任海軍作戰部副部長;1974~1978年任海軍作戰部部長,同時也是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霍洛韋將軍從戎期間4次榮獲「海軍優異服役獎章」,兩次榮獲「國防部優異服役獎章」,可謂功勳卓著,其軍旅生涯極具傳奇色彩。
 
  該回憶錄以航母及其艦載機發展及其在戰爭中的運用為主線,按歷史發展的順序回顧了作者的海軍生涯。該回憶錄注重對戰爭細節進行描述,文字極具畫面感,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事件。閱讀本書能對美國海軍航母的作戰計劃、戰術運用、後勤裝備保障以及戰略走向背後的政治因素等都有一個直觀生動的瞭解。這是市面上一般介紹美國海軍航母及相關航母作戰的科普性書籍無法比擬的,因此本書不僅可作為軍事愛好者的生動讀物,也可作為軍事研究者的第一手航母研究資料。譯者通過本書的翻譯工作也受益匪淺。
 
  本書由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組織翻譯,其中第1章至第9章、第11章、第12章由吳志丹負責翻譯,第10章、第13章至第15章由陳和彬負責翻譯,第16章至23章由顧康敏負責翻譯,最後由吳志丹負責統稿,由王志波、吳志丹負責校稿。
 
  本書翻譯需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包括兵種知識、地理知識以及當時政治背景知識,尤其是一些裝備名稱、戰術細節、人員崗位和作戰地名知識。譯者雖在海軍工作,然而海軍內兵種眾多,各兵種之間技術裝備迥異,譯者知識面不可能面面俱到,雖查閱諸多材料,但不足之處在所難免,亦期讀者賜教。
 
譯者
2012年9月
 
中文版序
 
  2012年11月25日,如果說沒有數百萬的話,至少也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在互聯網上熱議一個轟動一時的、具有歷史意義的畫面:一段有關中國海軍的J-15戰鬥機在「遼寧」號航空母艦上起降的清晰視頻。J-15戰鬥機是一種在俄羅斯蘇霍伊(蘇-33)基礎之上為海戰而開發的新戰機,是全球技術最先進的軍用飛機之一。J-15戰鬥機在中國的第一艘航空母艦上重複攔阻著陸和甲板起飛,飛行動作完成得完美無瑕。一般而言,美國公眾都知道中國正在實施中國海軍的航母計劃,但沒有廣泛地認識到中國的航空母艦與中國海軍的艦艇和飛機取得了這麼大的進展。為了在更短的時間內成為一個海洋大國,中國軍隊做出了初步的努力。誠然,中國人承認,他們必須要走很長的路才能夠建立一流的海基戰術空中作戰能力,但他們正在取得進步。
 
  航母作戰對於在外海發揮空中力量優勢是必不可少的,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它也很複雜。現在,我的著作《戰爭中的航空母艦》中文版出版,將為軍事愛好者和軍事迷們提供一個有關現代海上作戰的概念和先進技術的詳細而全面的分析。隨著中、美兩個大國的海軍擁有的航空母艦的數量及其作戰能力的不斷增長,對於每一個想要瞭解任何一次新進步的真實影響的美國人和中國人,這本書都是值得一讀的。
 
美國海軍上將 詹姆斯.L.霍洛韋三世
 
原著序
 
  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相對歷史不長的國家來說,冷戰這段時期尤其引人注目。但很少有人有資格像霍洛韋將軍一樣撰寫專著,對其品頭論足。霍洛韋將軍為讀者提供了我們的政治和軍事領導家牽制蘇聯,最終導致1991年蘇聯解體的第一手資料。從海軍少尉成長為一名將軍,霍洛韋將軍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冷戰中與蘇聯的惱人小衝突,一直處於作戰和決策的第一線。據說吉姆·霍洛韋的驅逐艦二戰中被日本人命中過,飛機在朝鮮戰爭中被中國人擊落過,旗艦也在越南戰爭中被越南民主共和國擊中過。
 
  我一直是吉姆的仰慕者,但鮮有機會與之共事,直到1985年,他當總統反恐特遣隊執行理事時才如願以償。1986年,我委任他為中東特使,解決巴林和卡塔爾的地區衝突。在鮮有人聽說基地組織前,吉姆就未雨綢繆地分析了恐怖主義的威脅,為國家安全進言獻策。
 
  由於具備戰術和戰鬥層面的直觀認識,他對於重要事件的描述總是鮮活具體。他經歷之廣,智慧之深,從海軍飛行員到艦長的視角讓讀者在海戰中「暢遊」,很少有學者和研究員能夠為讀者開啟這段神奇的閱讀之旅。霍洛韋將軍的這本書將首次為我們揭秘冷戰勝利之謎。
 
喬治.布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还集中在它如何处理与苏联的“对抗”这一维度。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军事竞赛几乎是围绕着核武器和制海权展开的,而航母无疑是美国制衡苏联海上力量的核心资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描述这种长期、高强度的战略对峙的,它不像热战那样有明确的开火时刻,而更像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博弈和技术竞赛。书中是否细致地描绘了情报搜集、反潜作战,以及如何预判对方的下一步行动?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最引人入胜的,因为它展现了顶尖军事智慧的交锋。如果能有一些关于“影子战争”的描写,比如侦察机和电子战的攻防,那会让人大呼过瘾,因为它揭示了宏大叙事背后的精妙布局,让人深思海权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微妙角色。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够让人心头一震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军事的冷硬感扑面而来。我猜想,作者在整理这些资料和回忆的时候,一定付出了极大的心力,毕竟要从那些硝烟弥漫的年代里,把航空母舰这个庞然大物从纸面上拉到读者的眼前,让大家能感受到那种钢铁巨兽在海洋上驰骋的威武。光是想象指挥官们在甲板上指挥舰载机起飞降落的画面,就已经足够引人入胜了。这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技术、战略和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展现。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宏大的战略叙事和那些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具体事件的,毕竟,每一次历史的转折点,都离不开无数个体的选择与坚持。这本书无疑是为我们这些对冷战历史和海权战略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切入点,让我们能透过航空母舰这个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评分

读到这类主题的书籍时,我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那个时代背景下。那些关于韩战和越战的片段,虽然是遥远的记忆,但透过文字的力量,那种紧张的氛围和决策的艰难性似乎又变得清晰可见。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技术迭代和战术革新的描写,毕竟,航空母舰本身就是科技的结晶,它在不同冲突中的应用和适应性,直接反映了当时军事思想的演变。如果作者能深入探讨一下不同时期美国海军在设计和操作理念上的微小变化,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毕竟,航母不是一成不变的工具,它会随着对手的变化而进化。这本书如果能呈现出这种动态的视角,而不是仅仅罗列事实,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军事历史书籍,成为了一部关于军事科技哲学的探讨,对于我们这些在和平年代的读者来说,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前瞻性思考的养分。

评分

老实说,这种带有强烈个人回顾色彩的军事题材,最考验作者的笔触是否能够拿捏好客观与主观的平衡。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单纯地列出舰船型号和交战记录,而是能更深入地挖掘出那些在决策桌前或炮火下的真实心声。一个“个人回顾”的副标题,暗示了这里面一定藏着不为外人道的细节和感受。比如,面对那些关乎生死的任务,一名舰载机飞行员在起飞前的心态是怎样的?指挥官们在权衡伤亡与战略目标时,内心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如果作者能将这些内在的挣扎和反思融入叙事中,那么这本书的感染力将是无可比拟的。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报告,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侧影,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重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战术层面。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热衷于军事史的台湾读者来说,阅读这类聚焦于太平洋和远东战场的书籍,总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警醒作用。韩战和越战的教训,与我们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息息相关,航母在这些冲突中的表现,无疑为我们理解现代海战的潜力与局限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见解,比如这些历史经验如何影响了后来海军的现代化方向,或者在面对非对称威胁时,超级航母体系的脆弱性在哪里。这本书如果能超越单纯的“美国视角”,而是能提炼出更具普适性的军事规律或战略警示,那它对区域安全的讨论价值就会大大提升。总之,这是一部光看书名就让人觉得沉甸甸,充满探索欲望的佳作,希望能从中获得深刻的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