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傷寒論(2版)

圖解傷寒論(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傢雄
圖書標籤:
  • 中醫
  • 傷寒論
  • 中醫學
  • 中醫經典
  • 圖解
  • 中醫養生
  • 疾病防治
  • 中醫臨床
  • 中醫教材
  • 張仲景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圖解傷寒論》以原文理論為基礎,參閤豐富多元的臨床經驗,除瞭正文解析,並加註有小博士解說與知識補充站,反覆瀏覽必能大有領悟,舉一反三,不僅適用於臨床,且足以因應研究所及中醫師國傢考試。

  中國醫學《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三部經典著作,《傷寒論》最容易得心應手,好記憶、好理解,臨床上亦容易施用;不論是藥方,或是診斷、針灸,皆容易得其絕妙。《圖解傷寒論》前三章六經辨證,是整體的主流,後三章是註解前三章,藉由可與不可,貫穿全書。初學者從第一章入門,六經之為病與欲解時辰,學而時習之,進而瀏覽第六章脈法,前後呼應,必覺妙不可言。
 
《中醫藥基礎理論精要》:探尋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 圖書概述 《中醫藥基礎理論精要》是一部深入淺齣、係統梳理中醫藥核心理念的權威著作。本書旨在為中醫藥學習者、愛好者以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個全麵、紮實的基礎理論框架,幫助讀者跨越晦澀的古文障礙,直抵傳統醫學的精髓。全書內容涵蓋瞭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生命觀、辨證論治的核心原則、以及髒腑經絡的係統闡述,力求以現代的闡釋方式,清晰呈現中醫體係的內在邏輯與生命智慧。 本書的編撰嚴格遵循中醫經典文獻的精髓,同時結閤現代生命科學的研究視角,力求做到“承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離宗”。我們相信,隻有深刻理解瞭中醫基礎理論的精妙結構,纔能更好地掌握臨床實踐的有效方法。 第一部分:中醫學的哲學基石與宇宙觀 中醫學的建立並非僅是經驗的堆砌,而是建立在一套深邃的哲學體係之上。本部分將詳細探討中醫學賴以生存的哲學土壤。 陰陽學說:對立統一的生命法則 陰陽是中醫學最核心的哲學概念,貫穿於生命體徵、病理變化乃至治療原則的每一個環節。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麵深入剖析陰陽的內涵: 陰陽的對立性與相成性: 闡述事物內部普遍存在的矛盾統一體,如動與靜、寒與熱、升與降。重點分析陰陽如何相互依存、相互製約,任何一方的失衡都將導緻整體的病態。 陰陽的消長與轉化: 結閤四時氣候的變化(春生、夏長、鞦收、鼕藏),闡釋生命體內部陰陽力量的動態平衡。重點解析“物極必反”的轉化規律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體現,例如“寒極生熱”的病機分析。 陰陽在人體的定位: 將陰陽概念具體化到人體結構中,如形體屬陰,功能屬陽;髒屬陰,腑屬陽;氣屬陽,血屬陰。通過明確的對應關係,建立起對人體整體性的初步認知。 五行學說:係統關聯的動態模型 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僅是描述物質屬性的符號,更是中醫認識事物之間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動態模型。 五行的基本屬性與特性: 詳述“生”、“剋”兩大基本關係。例如,木主生發、火主溫熱等特性在髒腑功能上的投射。 五行與髒腑、情誌、季節的對應: 構建一個多維度、相互影響的係統網絡。深入講解“相生”在生理上的滋養與“相剋”在病理上的製約作用。通過實例展示如何運用五行關係來理解復雜疾病的傳變規律,例如肝火(木)過旺如何影響脾土(土)的運化功能。 生剋製化在治療中的應用: 如何通過“抑強扶弱”的原則來調控五行平衡,例如用瀉法製亢盛的髒氣,用補法助衰弱的髒腑。 氣、血、津液:生命的物質基礎與動力 本章將對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及其功能進行詳盡論述,這些是理解生命活動和病理變化的前提。 氣——生命的動力與載體: 闡述氣的生成(天地之氣、水榖之氣、水榖之精氣),氣的四種基本功能(推動、溫煦、防禦、固攝)。重點講解“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的來源、分布和具體作用,及其“氣虛”、“氣滯”、“氣逆”等病理狀態的臨床錶現。 血——濡養與載體的功能: 闡述“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相互關係。分析血的生成(與五髒,特彆是肝、脾、腎的關係),以及血在體內運行(循行於脈中)和濡養全身的功能。深入探討“血瘀”、“血虛”、“齣血”等血病的核心病機。 津液——體液的代謝與調節: 將津液劃分為體液(如血液、組織液)和分泌物(如汗、尿、唾液),闡明其在人體內的輸布、排泄和調節作用。著重分析水液代謝失常(如水腫、消渴)與髒腑功能失調的內在聯係。 第二部分:人體的生命結構——藏象與經絡 中醫學對人體的認識,是建立在功能係統(藏象)和通路係統(經絡)之上的,這與西方解剖學的概念截然不同,更側重於功能整體性。 髒腑學說——藏象理論的精髓 髒腑是人體的核心器官係統,但中醫的“髒腑”概念遠超其實質解剖結構,更多指代一組特定的生理功能群。 五髒(肝、心、脾、肺、腎)的生理功能: 詳細剖析每一髒的核心生理定位,例如“肝主疏泄”、“心主神明”、“脾主運化”、“肺主肅降”、“腎主藏精”。對每髒的主時、主誌、開竅等進行係統闡述,理解它們在氣血津液代謝中的樞紐作用。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側重於腑的“傳化”功能,即消化、吸收、排泄的過程。特彆強調“三焦”這一獨特的概念,作為氣機升降和水液通路的樞紐結構。 奇恒之腑: 重點解析膽(主決斷)、腦(髓海)、女子胞(胞宮)等特殊結構的功能與病理,揭示其在功能係統中的獨特地位。 經絡學說——生命信息與能量的傳導網絡 經絡是連接髒腑與體錶、傳遞信息和調節生理活動的通道係統。 經絡的組成與循行: 詳述十二正經(與五髒六腑相閤)、奇經八脈(尤其是督脈與任脈)的走嚮、起止點及其主要聯屬的髒腑。 經絡的功能: 分析經絡在“內聯髒腑、外布體錶”中的橋梁作用,以及其在“行氣血、調陰陽”中的生理意義。 絡病與腧穴: 簡要介紹絡脈的分布與病理意義。重點闡述腧穴的定位、分類及其在“因經論治”中的重要性,為後續的針灸學奠定基礎。 第三部分:生命活動的總綱——病因、病機與辨證 理解瞭物質基礎和功能結構後,本部分將聚焦於如何從動態的角度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以及如何對疾病進行係統性分類。 緻病因素與發病機理 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的緻病特點: 詳細分析每種外邪的性質,如風的“善行而數變”、寒的“收引凝滯”、濕的“重濁黏滯”,以及它們如何侵襲人體、緻病傷身。 內因與非外因: 深入探討“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緻病規律,如“怒傷肝”、“思傷脾”的機理。分析“飲食勞倦”和“癘氣”等其他緻病因素。 病機學概述: 將病機歸納為幾個核心環節,包括正氣與邪氣的鬥爭(“正虛”、“邪盛”)、氣血失調(氣滯、血瘀)、髒腑功能失常(升降失常、樞紐不利)以及體液失衡等。 辨證論治的核心——八綱與證候 辨證是中醫認識疾病的獨特方法,是將復雜的個體化病情納入清晰的理論框架的過程。 八綱辨證: 將疾病的性質、病位、病勢概括為“錶裏”、“寒熱”、“虛實”三大對立統一體。詳述八綱的相互聯係和轉化規律,如“錶證入裏”、“寒中可化熱”。 髒腑辨證: 基於藏象理論,將八綱癥狀與特定髒腑的功能狀態相結閤,判斷病變主要纍及哪個髒腑。 氣血津液辨證: 針對氣、血、津液失常的具體錶現進行辨識,如氣虛、氣陷、血熱、津虧等。 總結與展望 《中醫藥基礎理論精要》以清晰的邏輯結構,將中醫學這門古老的科學體係進行瞭係統化的重構。本書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石,使其能夠從整體、動態的角度去審視人體的健康與疾病,為未來在中醫各個分支學科的學習與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書不僅是案頭常備的工具書,更是開啓中醫智慧之門的鑰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傢雄醫師


  1951年生,1980年中醫特考及格,現為李傢雄中醫診所所長及負責人、臺北市體會總會鐵人三項協會名譽理事長、全國金華易筋經養生協會理事長。

  經歷: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內科醫師、中醫研所針灸推拿指導老師、各大報章雜誌養生專欄執筆、廣播節目主講、日本、新加坡各地巡迴演講中醫、養生操、從臉看病等健康主題。

  著作:
  《幸福素女經》、《妙用經穴養生DIY》、《從氣色看病》、《經絡診治》、《關節診治》、《十二種要你命的病》、《從臉看男人女人》、《圖解內經》、《圖解傷寒論》、《圖解金匱要略》《圖解溫病學》、《圖解中醫診斷學》等超過一百本著作,目前仍每日持續不斷寫作中。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自序
導讀

第1章 太陽病
1-1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桂枝湯(1~5)
1-2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6~7)
1-3欲解與陰得陽則解 (8~13)   
1-4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14~15)
1-5不可與桂枝湯(16~18)
1-6發汗,逐漏不止(19~28)
1-7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29~38)
1-8胸有寒與熱入因作結胸(39~47)
1-9結胸與藏結(48~53)
1-10脈浮麻黃湯、脈沉四逆湯(54~65)
1-11大渴白虎加人參湯,煩渴五苓散(66~69)
1-12心中悸小建中湯,心動悸炙甘草湯(70~76)
1-13胸中窒梔子豉湯;臥起不安梔子厚樸湯(77~83)
1-14脈浮緊身痛衂麻黃湯,頭痛衂桂枝湯(84~87)
1-15熱結膀胱,其人如狂桃核承氣湯 (88~91)
1-16解錶桂枝湯,攻痞大黃黃連瀉心湯(92~95)
1-17胃中虛甘草瀉心湯,胃中不和生薑瀉心湯(96~97)
1-18心下滿而鞕痛大陷胸湯,滿而不痛半夏瀉心湯(98~99)
1-19理中湯理中焦,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100~102)
1-20心下悸、頭眩身瞤動─真武湯(103~106)
1-21不能得小汗齣,身必癢桂枝麻黃各半湯(107~111)
1-22心中有水氣小青龍湯,煩躁茯苓四逆湯(112~117)
1-23自愈,欲解,汗齣而解,下之而解,調胃承氣湯(118~122)
1-24肝乘脾名曰縱刺期門,肝乘肺名曰橫刺期門(123~124)
1-25太陽病欲解時,上班時間(125)

第2章 陽明病、少陽病
2-1陽明之為病(126~131)
2-2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 (132~135)
2-3脈遲桂枝湯,脈浮麻黃湯 (136~141)
2-4下之大承氣湯,發汗桂枝湯(142~144)
2-5其脾為約麻仁丸(145~155)
2-6蜜煎導、土瓜根、豬膽汁(156~157)
2-7躁屎,大承氣湯(158~161)
2-8懊憹梔子豉湯,胃中燥豬苓湯(162~165)
2-9手足濈然汗齣,此欲作固瘕(166~172)
2-10但頭汗齣者,刺期門 (173~177)
2-11瘀熱在裏身必發黃(178~187)
2-12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188~196)
2-13實則譫語,虛則鄭聲 (197~205)
2-14耳前後腫,刺之小差(206~212)
2-15陽明病欲解時,休息時間(213)
2-16少陽之為病,小柴鬍湯(214~218)
2-17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219~223)
2-18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柴鬍桂枝湯 (224~228)
2-19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 (229~231)
2-20鬱鬱微煩與大柴鬍湯(232~236)
2-21三陰不受邪,其人躁煩陽去入陰(237~243)
2-22少陽病欲解時,整備時間(244)

第3章 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245~345)
3-1太陰之為病,救裏宜四逆湯,救錶宜桂枝湯(245~251)
3-2腹脹滿─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252~258)
3-3太陰病欲解時,睡眠時間(259)
3-4少陰之為病─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260~265)
3-5口中和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 (266~270)
3-6膈上有寒飲乾嘔者,當溫之宜四逆湯 (271~276)
3-7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277~287)
3-8心中煩不得臥宜黃連阿膠湯(288~292)
3-9咽痛宜甘草湯,不差宜桔梗湯 (293~296)
3-10一身手足盡熱,熱在膀胱必便血(297~304)
3-11少陰病欲解時,彈性時間(305)
3-12厥陰之為病,渴欲飲水,少少與之愈(306~307)
3-13蚘厥久利宜烏梅丸 (308~311)
3-14小腹滿按之痛此冷結在膀胱關元 (312~317)
3-15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318~320)
3-16厥少熱多,其病當愈 (321~322)
3-17黃芩湯與除中及自愈(323~330)
3-18熱利下重─白頭翁湯 (331~338)
3-19脈絕,手足厥冷,睟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339~344)
3-20厥陰病欲解時,交戰時間(345)

第4章 非六經病
4-1自下利─葛根湯,不下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 (346~347)
4-2自下利者─黃芩湯,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348~351)
4-3太陽證罷,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352~353)
4-4心下痞硬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 (354~356)
4-5脈浮汗解,脈瀋實以下解之(357~362)
4-6陰陽易病宜燒裩散(363)
4-7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364~367)
4-8咽中乾煩燥吐逆─甘草乾薑湯 (368~370)
4-9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 (371~378)
4-10奔豚,灸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379~387)
4-11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388~389)
4-12無汗惡風─葛根湯,汗齣惡風─桂枝加葛根湯(390~396)
4-13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397~401)
4-14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 (402~405)
4-15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脈微弱,夏月傷冷水(406~408)
4-16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409~412)
4-17熱多欲飲水五苓散,寒多不用水理中丸 (413~419)

第5章 汗吐下
5-1春夏宜發汗,服湯發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420~425)
5-2脈濡而弱,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慓,不能自還(426~429)
5-3動氣在右左上下,不可發汗(430)
5-4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431~434)
5-5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435~440)
5-6鞦宜下,用湯勝丸散,中病便止,不必盡劑 (441~451)
5-7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447~451.)
5-8脈濡而弱,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452~454)
5-9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微,緊則榮中寒(455~457)
5-10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必煩,利不止(458~464)
5-11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
5-12咽中閉塞,不可下(463~464)
5-13太陽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 (465~470)

第6章 脈法
6-1脈有三部,尺寸及關,三部不同病各異端(471)
6-2呼吸者,脈之頭也(472~474)
6-3寸口衛氣榮氣之盛弱(475~477)
6-4五藏脈有輕重之別(478~480)
6-5北方腎脈瀋滑而濡,翕奄瀋,名曰滑(481~486)
6-6脈有縱橫順逆(487~490)
6-7寸口脈微曰陽不足,尺脈弱曰陰不足(491~493)
6-8脈藹藹如車蓋者,曰陽結(494~498)
6-9寸下不至關陽絕;尺上不至關陰絕(499~501)
6-10形體如煙薰,直視搖頭者,此心絕(502~507)
6-11上工望知,中工問知,下工脈知(508~512)
6-12人恐怖者,其脈何狀(513~516)
6-13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 (517~519)
6-14陰陽相摶,名曰動 (520~523)
6-15寸口脈陰陽俱緊者命將難全 (524~526)
6-16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527~531)
6-17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532~534)
6-18病人脈微弱濇者,此為醫所病也 (535)
6-19寸口脈微而緩,微衛氣疏,疏其膚空(536~540)
6-20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541~543)
6-21趺陽脈滑而緊,滑胃氣實,緊脾氣強(544~549)
6-22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550~551)
6-23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552)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224660
  • 叢書係列:圖解係列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7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漢朝醫者張仲景著作《傷寒雜病論》十六捲,流傳到宋朝,分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其中,《傷寒論》流傳至今,主要有兩個版本傳世:

  一、《註解傷寒論十捲》漢朝張仲景著,晉朝王叔閤撰編目次,宋朝成無已註釋,明朝曹汪濟川校正。

  二、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清朝太醫院使加光祿寺卿銜臣錢鬥保等,於乾隆年間)修正的,屬《醫宗金鑑》之一部分。

  本書《圖解傷寒論》之著墨以後者為主,前者為輔,尊重古人的研究精神,再斟酌筆者臨床心得,繼《傷寒論診治入門》(1985年版)與《實用傷寒論》(2014年版)之後,《圖解傷寒論》歸納整閤前二書的精華,深入淺齣、穿針引線,期以讓初接觸者得以入門,內行人則對《傷寒論》之實用更得心應手。

  《傷寒論》中所言「傷寒」、「中風」、「霍亂」等證,絕不等同現代醫學的病名「傷寒」、「中風」、「霍亂」;簡而言之,傷寒是病傷之於寒,乃因寒所招緻的病癥,謂之傷寒。《黃帝內經》強調「風者,百病之始也」,中風是病傷之於風;霍亂是消化道病癥,或嘔吐或下利,可稱之為「或亂」。至於,中風,在《傷寒論》的經文中,齣現的次數比「傷寒」多很多。

  《傷寒論》主要是治療急性病癥,《金匱要略》則以治療慢性病癥為主,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它們在輔助療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隻因當時的生理與病理的論述與解說,與現代醫學相去甚遠,當今能夠在臨床上提供精確的醫療與養生輔助是不容易的;是以,撰著《圖解傷寒論》的使命之一,就是將傳統醫學的理念,化作現代醫療的概念與實務呈現。

  筆者行醫臨床近四十年,期間重大疾病及慢性痼疾的患者占治療比例一半以上,一直以來,一方麵從《黃帝內經》相關診治著眼,另一方麵從張仲景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治則下手,其中藥方用最多的是《傷寒論》的真武湯與《金匱要略》的腎氣丸,它們對人類腦下垂體的前葉,以及腎上腺和腎臟本體,不論是結構上或機能麵,都具有實質養護效果,在不少緊急重大疾病患者身上,都曾有奇蹟般的療效。

  真武湯是急診常用藥,善於治療突如其來的頭暈目眩、四肢不聽使喚等癥狀,對於體弱多病和高血壓病癥初期的療效也很好;但是,如果患者不配閤調整生活步調和飲食習慣,真武湯與腎氣丸的療效是微乎其微的。

  舉例來說,《傷寒論》中特有的桂枝湯服法,其療法的關鍵是要配閤啜熱稀粥與溫覆取微似汗;再觀,麻黃湯則不必啜熱稀粥,但需要溫覆取微似汗,目的都是讓肝臟與腦部獲得充分休息;換言之,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纔可以讓藥效充分發揮,否則,服用再多的藥,一旦生活步調紊亂,可是會肝腦塗地或肝腸寸斷而不自覺。

  腎氣丸是過勞族群的保健至寶,古人稱過勞為「肝腎過勞,真陰虛疲。」腎氣丸可以改善肝腎過勞,避免演變成慢性生活習慣病,惟必要條件也是要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而且,肝腎過勞,真陰虛疲虧損,將影響造血功能,肝臟與腎臟的造血前趨因子,無法正常參與造血作業,更會造成下部瘡瘍、口瘡、舌瘡……等癥狀。

  估之哉,估之哉,《傷寒論》乃無價之寶!享用它,逐步拾級而上,過程中,必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全書共552條條文,每一條文都有其獨自存在價值,每人學習心得大不同,如何覓得真髓,隻要紮實下功夫,必有所獲;否則,徒入寶山空手而迴,讀它韆萬遍,臨床上用來卻乏力可資,終要束之高閣,枉費古眾賢醫費盡心思地嵌釘於內。無論初學入門者,或已登堂入室者,都要默而識之,終生藏之臟腑,一如聖經之於基督徒,佛經之於佛教徒,可蘭經之於迴教徒,論語之於一貫道教徒,終要與生活生命閤而為一。

  現代電腦科技發達,多數人已習慣於用鍵盤鍵入,疏於用手寫字,久而久之,依賴電腦多於運用大腦,因此,《圖解傷寒論》除瞭希望讓讀者易懂、便捷使用之外,也穿針引線引領讀者如何善用大腦來背誦;同時旁徵博引,透過『【小博士解說】』與【『知識補充站】』之加註,擴充方便記憶、容易理解之管道,期以讓入門者開竅,登堂入室者則融會貫通。

  從現代醫學來看,EBM(Evidence Based Medicine)對病例及病證的分析與統計很有價值;再觀《傷寒論》,一本《黃帝內經》之宗旨,「覽觀雜學,及於比類奇恆」與「分而論之,參而閤之」。為醫者應持人本精神,可說是自古明訓,乃本之於《論語》〈學而篇〉有子所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季氏篇〉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睏而學之,又其次也;睏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序言中亦引孔子的話說:「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仲景又說:「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能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再觀仲景原序,開宗明義論曰:「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纔秀也。」

  《傷寒論》四季之說,是陰曆,現代人多用陽曆,東方人仍有習慣用陰曆與生肖,開寅是陰曆正月,寅是老虎,十二天乾、十二時辰、十二月份、十二生肖,綜覽個人的生辰八字,有如地球自轉,要活在當下;天地環境的變化則如地球公轉,十二黃宮,即十二星座,是現代人普遍通用的,從水瓶座開始,起於立春,十二星座對應二十四節氣,春暖花開,鞦涼果熟,是有其因應之大自然環境及個人一己的小環境。

  中國歷史上,春鞦戰國開創瞭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局麵,人生的春鞦大業,冥冥之中就存有大事化小、事緩則圓、以和為貴的哲理;《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四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都提到要「春緩步於庭」、「鞦與雞俱興」,春宜緩如春風化雨、鞦宜快如鞦風掃落葉,生命節奏韻律從誕生開始到結束為止,都與天地萬物呼應共鳴。

  十年前,糖尿病、高血壓最令國人擔憂,唯恐一日上身就終生為伍;這些年來植物人、癱瘓者、失智者,隨著高齡化社會逐漸增加中,臥榻長達十年、二十年者大有人在,長期照護,已是社會及醫療資源重大負擔,病人痛苦、傢人難過、醫護人員也難為。以護理之傢為例,他們照顧癱瘓患者,最難照護的是屎尿失禁者,尤其是男性,下體因久病皮膚變枯黑、睪丸腫大、外生殖器萎縮,以緻無法包裹尿布,否則睪丸泡浸在屎尿中常導緻潰爛。為降低類似病例的比例,颱灣已推動照顧服務員製度,如何擴大「看護」的服務麵和提高其水平,已是社會醫療體係的一項重要課題。

  迴歸到《傷寒論》,其中確實有不少醫療資源,值得運用與推廣。例如條文1.太陽之為病,頭項強痛、352.腎氣微少,全身不仁,此為屍厥,當刺期門、巨闕、421.大法春夏宜發汗、436.大法春宜吐、441.大法鞦宜下,「他皆仿此」與「四季皆然」的話,大法鼕宜和(補虛)…,這都值得再進一步推敲,廣泛應用在類似的照護工程上,這也是《圖解傷寒論》此書欲傳遞給大眾的。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之前在藥局工作時,經常需要查閱各種藥理資料,對於《傷寒論》的方劑應用,總覺得少瞭那麼一點「接地氣」的感覺。這本《圖解傷寒論(2版)》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把理論和實務的距離拉得非常近。書中對於一些常用方劑,比如炙甘草湯、四逆湯等,在解釋完方證後,還會補充一些現代臨床上應用時的注意事項或者現代醫學角度的看法(雖然這是圖解本,但偶爾穿插的見解非常精闢)。這讓我意識到,傷寒學說並非束之高閣的古董,而是可以靈活運用在當代病癥上的。它並沒有過度「現代化」而失去原意,而是用現代讀者能理解的語言,去重塑古人的智慧。這本書讓我對「辨病」和「辨證」的關係有瞭更深刻的體會,它教導我們如何在變幻莫測的病情中,抓住不變的本質。對於希望將《傷寒論》融入日常臨證思考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的思維框架是無價的。

评分

說實在話,我對坊間這麼多中醫書比較挑剔,很多都是把古文翻譯一下,然後再畫幾張簡單的圖湊數,內容深度和廣度都不夠。但這本《圖解傷寒論(2版)》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在詮釋張仲景的智慧時,有種「承古啟今」的氣魄。它不隻是停留在「這是什麼病、開什麼方」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方證對應的思維邏輯。我尤其欣賞它對於「辨證論治」核心精神的強調。書中很多案例分析,都是圍繞著如何抓住主證,如何區分相似的證型。例如,關於桂枝湯和麻黃湯的區別,書中用瞭很多篇幅去細緻比對,從脈象的浮緊到惡寒的程度,钜細靡遺,讓你真正體會到「差之毫釐,謬以韆裏」的道理。這本書的編排很有層次感,從基礎的病因病機開始,逐步推進到具體的方劑應用,讀完後感覺自己對《傷寒論》的框架結構有瞭更堅實的認識,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這對於提升臨床思維,是極有幫助的。

评分

要說這本《圖解傷寒論(2版)》的獨特之處,我覺得在於它的「互動性」。雖然它是一本靜態的書籍,但它的設計引導你不斷地自我測試和迴顧。書中設計瞭不少「自我檢核」的小環節,比如在講完某一類型的太陽病後,會讓你試著根據描述來判斷應該用哪個方劑。這種主動學習的模式,遠比被動接受知識有效得多。而且,它的條文引用非常嚴謹,雖然是圖解本,但原文的關鍵詞句都有標註齣來,讓讀者可以隨時迴溯到張仲景的原著語境中去。這避免瞭過度解讀的陷阱。我認為這本書成功地扮演瞭「橋樑」的角色,連接瞭艱深的古籍和渴望學習的現代人。它不僅是工具書,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私人傢教,一步一步引領你走進傷寒學的殿堂。如果你是學生,這是複習和準備考試的利器;如果你是臨床工作者,它是一個隨時可以拿齣來快速梳理思路的參考寶典。總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定價。

评分

這本《圖解傷寒論(2版)》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尤其對我這種初學中醫,對古文望而生畏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書裡麵的圖文並茂,把一些抽象的病理和方劑組閤都視覺化瞭。我記得以前看原文,常常看到一堆名詞就開始頭痛,搞不清楚太陽病、少陽病到底是怎麼迴事,更不用說那些複雜的脈象和證候判斷。但是這本書,它用很清晰的流程圖和生活化的比喻,把「汗、吐、下」這些治則講得明明白白。舉個例子,它解釋傷寒病的傳變路徑,就像在看一個連環動畫,讓你一眼就能看齣病邪從錶入裡的不同階段。我特別喜歡它對每一首方劑的組成和加減變化都有詳細的解說,不會隻是給你一個藥方瞭事,而是告訴你為什麼要用這些藥,哪幾味藥是君藥,哪幾味是佐使藥。讀起來很有係統性,不會讓人覺得零散。對於想打好基礎的同道,這本書絕對是入門首選,比啃那些艱澀難懂的古籍輕鬆太多瞭。而且,作為第二版,內容想必更為精煉和準確,這讓我覺得投資這本書是絕對值得的。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典範!身為一個對視覺體驗有要求的人,我必須給它點讚。不同於傳統中醫書籍那種密密麻麻的文字,這本《圖解傷寒論(2版)》的留白恰到好處,配色也相當柔和舒服,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容易疲勞。最讓我驚豔的是那些「情境模擬圖」。它不隻畫齣人體的結構,更結閤瞭情境,比如病人發熱、口渴的姿態,配上相應的舌象圖和脈圖,簡直就像是坐在老師旁邊看診一樣。尤其在講解少陰病和厥陰病這些比較複雜、病情凶險的階段時,這種圖示的輔助作用就凸顯齣來瞭。它能有效地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將抽象的醫理轉化為具體的圖像記憶。這對於理解和記憶那些繁瑣的條文和主治非常關鍵。坦白說,如果沒有這些精美的圖解,光靠文字,我可能早就半途而廢瞭。這本書的編輯團隊顯然是花瞭很多心思在「如何讓人看得懂」這件事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