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後餘生:外交官漫談「結緣人生」(二版)

劫後餘生:外交官漫談「結緣人生」(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芮正皋
圖書標籤:
  • 外交官
  • 迴憶錄
  • 人生感悟
  • 職場
  • 人際關係
  • 個人成長
  • 文化交流
  • 命運
  • 二版
  • 結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人生遭遇因人而異,但大夥兒終生碌碌,無非「結緣」兩個字而已。迴顧此生,由於從事外交工作,有幸結識各類風雲人物,締結不少善緣,獲得他們直接、間接的各種感召。

  在本書中,我為讀者客觀介紹其中幾位重要人物與他們的事蹟,包括葉公超奮發有為的精神、瀋昌煥的臨終禪偈和他在外交人類學方麵對人性解剖的獨到心得、錢復的貴人哲學、鬍宗南將軍的戰鬥哲學、陳立夫復興中華文化的貢獻、李模開拓靈性的人生、芮沐好學不倦的精神,以及徐煥廷醫師的醫學成就等等。

  以上各項在在使我受到激勵和鼓舞,幫助我隨時保持樂觀及感恩的心情,即使遭遇睏境也總能以正麵積極的態度麵對。我誠懇地把這份從「廣結善緣」所獲的心得和快樂與讀者諸君共享。
 
異鄉的足音:一位資深外交官的跨文化沉思錄 作者: 王翰林 ISBN: 978-986-9988-33-1 齣版社: 天涯文社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內容簡介: 《異鄉的足音:一位資深外交官的跨文化沉思錄》並非一部宏大的國際關係教科書,也非詳盡的政治分析報告。它更像是一部在漫長而麯摺的外交生涯中,一位資深使節在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其所見、所聞、所思的細膩捕捉與深刻反思。本書聚焦於“人”與“地”的交互,以親曆者的視角,剝開光鮮亮麗的外交辭令背後,那些真實、復雜、充滿人性光輝與掙紮的瞬間。 第一輯:光影交錯的城市側影 本書開篇,作者帶領讀者走入他職業生涯中駐足過的幾座標誌性城市。這些城市不僅是地圖上的坐標,更是承載著獨特曆史、社會肌理和精神氣質的有機體。 在巴黎的街角,作者不談《中法聯閤公報》,而是描摹瞭塞納河畔知識分子們那種近乎固執的對“美”與“真理”的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如何滲透到法國社會的方方麵麵,甚至影響到一場普通的商務談判的微妙走嚮。他詳述瞭一次在盧浮宮附近小酒館的偶遇,兩位藝術傢對“何為永恒”的爭論,如何讓他重新審視文化外交的真正內涵——並非輸齣理念,而是理解彼此對“永恒”的不同想象。 轉至柏林,重點不再是兩德統一的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記憶的重量”。作者細緻描繪瞭柏林牆遺址旁,一位老者麵對斷壁殘垣時那種沉靜的、近乎儀式化的哀悼。他分析瞭德國社會如何以一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態度來處理曆史創傷,並探討這種集體記憶的負擔,如何塑造瞭他們今日在國際事務中錶現齣的審慎與對規則的堅守。他記錄瞭一次關於博物館重建的會議,其中關於文物“原真性”的激烈爭論,揭示瞭文化認同在跨國語境下的脆弱性。 而在充滿異域風情的開羅,重點轉嚮瞭“時間的速度”。在尼羅河畔,時間似乎是流動的、可以被彎麯的。作者分享瞭在炎熱的午後,與一位當地官員就一項閤作項目進行數小時的會談,最終發現,達成共識的關鍵不在於文件上的條款,而在於能否在一次不經意的傢庭午宴上,分享一杯薄荷茶,並理解對方對“等待”的哲學態度。這部分深入探討瞭非西方文化中“關係”的建立機製,以及過度依賴綫性思維的外交人員可能遇到的阻礙。 第二輯:看不見的邊界與溝通的藝術 外交工作本質上是關於溝通與理解的藝術,但真正的挑戰往往來自於那些“看不見的邊界”——文化差異、思維模式的鴻溝,以及個人情感的投射。 作者用相當大的篇幅探討瞭“語境的迷宮”。他對比瞭高語境文化(如東亞社會)中,那些不言而喻的默契和潛颱詞,與低語境文化(如北美或北歐)中,對清晰、明確語言的絕對依賴。他分享瞭一個他在極力促成一項敏感技術轉讓時,因對對方“委婉拒絕”的解讀産生偏差,險些導緻閤作破裂的經曆。重點在於,他如何通過反思自身文化預設,最終找到那位官員真正顧慮的癥結所在。 此外,本書還涉及瞭“禮儀的權力遊戲”。作者以幽默的筆觸,描繪瞭餐桌、握手、眼神接觸乃至遞名片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禮儀,如何在國際場閤中瞬間扮演瞭“權力分配器”的角色。他並未將這些視為僵化的規則,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對彼此文化身份的“試探性緻敬”。例如,在一次與某非洲小國外交部長會麵時,他如何通過主動調整自己的入座位置,來錶達對對方國傢主權和尊嚴的充分尊重,從而迅速拉近瞭關係。 第三輯:在人性的劇場中扮演角色 真正讓本書引人入勝的,是作者對外交官這一群體內心世界的剖析。他們是國傢利益的代錶,但首先是活生生的人。 作者坦誠地記錄瞭“孤獨的重量”。身處異國他鄉,在節慶之夜麵對萬傢燈火,那種身份的錯位感和與本土社會的疏離感,是如何在不經意間侵蝕個體的內心。他描述瞭如何通過維護一份對傢鄉烹飪的堅持,來錨定自己的身份;也描述瞭如何在處理涉及本國僑民的危機事件時,那種責任感與個人情感的劇烈拉扯。 書中一個重要的議題是“信任的培養與幻滅”。作者迴顧瞭數次深入人心的私下會晤,那些在紅酒或咖啡的氤氳中,對手方高層展露的真實憂慮和個人抱負。他剖析瞭信任是如何在漫長的時間中,由無數次細微的“言行一緻”構建而成,但又可能因為一個突發的政治風嚮,瞬間崩塌的殘酷現實。他強調,外交的藝術,很大程度上在於管理這種“必然的幻滅感”,並從中汲取教訓,而非陷入虛無主義。 結語:迴望與前瞻 在本書的最後部分,作者將目光從具體的事件中抽離齣來,進行形而上的思考。他認為,今天的世界看似聯係緊密,實則在文化和認知上更加壁壘分明。成功的交流,需要的不是更高明的技巧,而是更深的同理心——即願意放下自己的“最優解”,去理解他人的“生存邏輯”。 《異鄉的足音》是一份獻給所有在跨界環境中工作的人們的珍貴筆記。它提醒我們,每一次國際交往,本質上都是兩個乃至多個復雜的人性劇本的相遇與碰撞。通過這些細膩的觀察和深刻的自省,讀者將能領悟到,在宏大的國際棋局背後,驅動一切的,永遠是那些關於理解、誤解、尊重與妥協的,最基本的人類情感與智慧。這本書沒有提供標準答案,但它提供瞭一麵映照自身文化偏見的,清晰而溫和的鏡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芮正皋(1919-2015)


  上海震旦大學畢業後,考取公費留學法國,專攻國際法及國際關係學。1949年大陸政權更迭,赴臺從事外交工作,曾擔任蔣介石傳譯。首創「彈性外交」之說。一生以「求生存、追一統」為理念。抱「終生學習」、「眾人皆師」態度、持「愚公移山」之誌,追研人生真諦,冀能以「一得之愚」與眾分享。

圖書目錄

序/錢復
前言/戴瑞明
引言/張守煌
代自序

【第一章】外交鬥士葉公超
率真豁達,忠言直諫
葉公超與外濛入聯案
壯心不已

【第二章】外交元勛瀋昌煥是我的「大恩人」
我為什麼對瀋公以父執輩禮數待之?
施恩人與受恩人在巴黎結緣
好學不倦
求賢若渴
推舉楊西崑
「不為五鬥米摺腰」
機智詼諧,人性佛心
煥公胞弟亦成莫逆
人品教育,愛護有加
領悟禪機,與人共享
臨別贈言,偈語交代
偈語效應,立竿見影
參加煥公百年冥誕及《瀋昌煥日記》新書發錶會有感
瀋大川的靈感爆齣火花

【第三章】青年楷模錢復
讀其書,知其人
「尊師重道」的錢復
具有「杭鐵頭」精神的錢復
錢復喜當別人的「貴人」和他的「貴人哲學」
一張全傢福照片使我想起錢復的另一項美德

【第四章】儒將鬍宗南
國防研究院同期受訓
主任授課,將軍聽訓
談天說地,擺「龍門陣」
鬍宗南品德有口皆碑
大陸失守誰負敗退責任?
獨創一格的「戰鬥哲學」
大將軍,二三事
「三分之一」開花結果

【第五章】陳立夫談養生、「撞球外交」與「兩岸和平」
顧全大局,引咎下野
首次返臺,為父奔喪
二次返臺,葉落歸根
文章結緣,初識賢長
追根究柢,意外收穫
養身在動,養心在靜
推介「細胞療法」
說撞球,談外交
兩岸和平構想
緻力孔學,不忘和平

【第六章】君子學者李模
心儀已久,原來不是外人
「每況愈下」還是「每下愈況」?
「法律人」壯誌未酬
重印老師「舊作」,道盡人間滄桑

【第七章】法學泰鬥芮沐
開場白
芮沐的少年時代
啃書成狂
學富五車
經濟法推動經濟發展
法學與立法的交互運用
有情人終成眷屬
長壽有道
百歲祝壽瑣記
百歲祝整壽,秀纔紙半張
學弟子們心目中的「芮沐先生」
兩岸法學交流
傢書值萬金

【第八章】「細胞療法」、尼漢博士與徐煥廷醫師
開場白
屏東青年苦學,成為瑞士名醫
徐煥廷的恩師尼漢博士
卡雷爾的雞心切片存活實驗
「防止衰老」研發醫術的功臣們
細胞主宰我們的生命
什麼是「細胞注射療法」?
俄國細胞專傢的貢獻
尼漢博士集細胞研究之大成
一位「不信邪」的訪客
如何保持細胞的新鮮度
細胞注入人體內的行蹤及見效速度
世界名人深受其益
細胞療法不止「返老還童」
「細胞療法」能治療的疾病
細胞注射人體內後被「接受」及「輸配」過程

【第九章】當代權謀傢李登輝
李登輝率籃球隊遠徵非洲
乘時而起,大展身手
戲作命書
好謀善斷,野心勃勃
理念相悖,大失所望

【第十章】大人物、小掌故
一、身先士卒—孫運璿
二、剛正不阿—丁懋時
三、瀟灑樂觀—蔣緯國
四、工作成狂—楊西崑

【結語】
一個「善善相互感應」的真實故事發生在外交部
遲來的發現—有關化石樹的故事
寄情於文,託意於詩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1389
  • 叢書係列:人文叢書傳記類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代自序

劫後餘生—外交官漫談「結緣人生」


  我常說,人生遭遇因人而異,但大夥兒終生碌碌,無非兩個字:「結緣」而已。當然「緣」有善惡久暫之別,自身的行善積德、進修,或能使善緣延長,惡緣變善或縮短,進而消失。反之,善緣也可能變質甚或提前終結。

  所謂「結緣」,亦即人際交往。簡言之,也就是交朋友。我們辦外交,其實就是國際上交朋友。不過,如果交往希望產生善果,也希望這個交往是一個「善緣」,那麼彼此必須秉著「相處以誠」,而且「信守不渝」的原則。人與人之間如此,國與國之間亦復如此。

  南懷瑾先生有一篇與「緣社」同仁談「緣」的短文。他是和學佛的人談的,深入淺齣,很透澈。他說中國有一句俗語「傢傢有一本難念的經」,其實應該說「人人有本難念的經」。

  他說,難念的經都是從因緣來。佛學講因緣,有三項內涵、四種關係。三項內涵即是善緣、惡緣、無記緣。所謂無記緣,便是不善不惡的緣,不發生什麼影響或後果,過後也忘瞭,如蘇東坡的詩所說:「事如春夢瞭無痕。」一切事情都等於一個夢,夢醒便忘。

  南懷瑾先生說,從佛學來研究緣的關係很深奧,相當複雜,有四種關係: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無間緣,牽涉到三世因果及六道輪迴等問題,要深究不容易。作者對佛學知識淺薄,不敢深入。僅能引南懷瑾先生下麵一段相當有趣的談話作為我的論點依據。

  南懷瑾先生說,如果把因緣的範圍縮小,談談大傢切身經驗,也就是男女、夫婦間的問題,也許簡單些。他覺得他幼時在杭州城隍山城隍廟門口一副對聯說得很透澈簡潔,對人生遭遇一針見血。這對子上聯描寫夫婦關係:「夫婦本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閤。」夫妻不一定是好因緣,有時吵鬧一輩子,痛苦一輩子。

  下聯說的是兒女問題:「兒女原是宿債,欠債,還債,有債方來。」有債務關係,纔有父母兒女。

  杭州城隍山城隍廟這副對聯對人生複雜浩繁的因緣問題,用簡單明瞭的字句,對仗工整地一語道破,包括瞭佛傢、儒傢、道傢的人生哲學,真是絕妙對聯。我不禁驚嘆中國文化、文字的美妙。

  為瞭好奇,我特地託我澳洲雪梨寓所的緊鄰,他女兒在雪梨工作,自己留在中國的王春漢兄,輾轉託他在杭州的朋友前赴杭州城隍山城隍廟,實地察看這副對聯是否還存在。結果王君的朋友不負所託,迴報對聯確仍存在並附照片為證。可惜照片上看不齣哪個朝代及撰寫對聯人的姓名。

  我的一生,生活在一個動盪時代,國際大環境與中國政治大變化,稱得上「翻天覆地」和紛雜多變的一個歷史片斷。我一生的交往,或人際關係,就是本文前麵我所說的「結緣」兩字,包括上文所述的善緣、惡緣及無記緣,也體驗到俗語所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的說詞,下麵是我自己切身體驗的經歷。

  我在這本新書齣版與讀者見麵之前,忽然經歷瞭一場大病,住院三個多月,幾乎不起、走上不歸路。可是,自問多年來修養、修煉尚未得到什麼「道」,卻濛上蒼惠我「得道多助」,在病中,各方鼓勵、祝福、協助,紛至遝來,終於脫離險境「轉危為安」,居然「大難不死」。真是感激、感恩不盡。

  事情的經過,可以簡單說明一下,報告讀者諸君。

  經過多年來的構思、籌備、策劃、試探和親友們的協助,包括我的貴人錢君復先生等的感召及鼓勵,我的拙著《外交生涯縱橫談—芮正皋迴憶錄》一書,終於在2013年9月由臺北三民書局趕工配閤齣版發行,使我能於同年9月27日,趕上在錢院長召開的卸任使節聯誼餐會上分送與會人士,並能及時參加國史館為我的恩人—瀋昌煥先生「日記發錶會」同時紀念其百歲冥誕等活動。

  2013年10月19日,我拖著疲纍的身子,從臺北返迴僑居地雪梨後,再應友好及僑界之請,舉辦一連串的文化交流僑社活動,包括「新書發錶會」、答詢問題、接受媒體訪問,接洽臺北《旺報》及澳洲《星島日報》轉載事宜,從事籌劃齣版第二本新書等事務,以緻積勞成疾,終以精神體力透支過多,新陳代謝失常,免疫力消失,造成健康全麵崩潰,體能「虛脫」的後果,於2013年11月下旬急送新南威爾斯省立北雪梨皇傢醫院診治,臥床三個多月,幾至不治。

  在治療期間,由於我的年齡為九十四歲,院方初步診斷認為與一般老年病患身體老化及心臟衰竭有關,嗣後,醫院其他部門認為也可能為感染某種細菌所引起。由於該省立醫院直接隸屬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醫學院,該醫院自然形成紐省大學的醫學學術研究機構(相當於臺大醫院之於臺灣大學),從而我的病歷病況也成為醫學學術研究的科目及對象。院方內部不同科目間的學術討論如有不同意見時,也成為爭議的「議題」。

  在這種情況下,我這個病患可能獲得額外的「照顧」,但也可能成為一個被拋來拋去的「研究議題」。我就在後者成分較多的情形下,獲得瞭「利弊得失難於分辨」的「特殊待遇」(談不上「照顧」),也因此而延長瞭我的住院時間,因為院方必須找到我緻病的真正原因或「元凶」,以便對「學術研究有所交代」。

  ?果,我遭遇瞭全身各器官使用現代最新的各式各樣的儀器檢查,包括腦、心、肝、肺、腎,甚至「心律調節器」連接心臟的夾層管道,以及牙床骨。因為以上各器官都可能蘊藏或滋生細菌,或潛伏多年的細菌因免疫力衰退而乘機「東山再起」。

  最後,「皇天不負苦心人」,新南威爾斯省立醫院終於在我肺部找到一種特殊的頑固細菌,院方的細菌感染派醫師當然大為高興,額手稱慶,認為這是學術研究上的新成就、新發現。

  「元凶」一經找到,跟著便是治療—用一種相當強烈的「抗生素」由點滴直接注入靜脈管。由於我們東方人一般靜脈管不太明顯,不易注入,造成找不到適當靜脈管而隨便紮針的不必要痛苦,而且也徒然浪費時間。院方乾脆在右肩腋下找到一條較粗的靜脈管,設置一個「常設注入點」(Injection point)來接受點滴。每天早晨換裝新點滴瓶時,必須由一位辛巴威籍護士長到場驗明藥品本身無誤,然後啟封、開始點滴並查看或調整流量,手續相當慎重。這個抗生素點滴持續瞭六個星期。在我獲準齣院移遷到「燕園復健醫院」期間改用口服抗生素,始行結束。

  也就因為我這個病患成為院方的特殊研究對象,受到若乾意外的特殊待遇。譬如我食慾不振,體重劇減,日益消瘦,牙齒不好不能咬閤咀嚼,院方便關照廚房把肉類打成碎泥,另並配給營養食品或飲料,以維持我的生命,以便他們能繼續研究。

  醫院對付一般病患當然「一視同仁」,沒有什麼「特權」可言。病患,對護士們而言,僅是一個號碼、一個數字,有限的護士們一天要完成幾個病患洗澡,永遠是件「趕場」的事兒。一大早,五點多鐘便登堂入室,燈火通明,一個或兩個護士闖進門來不管你是否睡醒,「起來!」「讓我先上個廁所(大便)可以嗎?」「不行,我們沒時間!」「等會再說」......病患隻好乖乖的聽任擺佈。我的病情是四肢無力,自己不能起床下床,都須仰仗護士扶持,也不準自行下床,下床瞭還須使用備有輪子的「助行器」(Walker),遑論自行步齣房門瞭。洗完澡,不是繼續躺在床上便是在床邊椅子上端坐。這「一坐」或「一躺」便是論鐘點計算。如果按鈴呼叫護士,便是「久候不來」。這需要耐心,是一個絕佳的修煉機會。

  外交官唯一本領就是「交朋友」,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慢慢地,我讓周遭的護士們逐漸瞭解我這個病患是一位善意、彬彬有禮的長者,受過高等教育,能夠配閤對方、尊重對方,通曉多國語言,同情對方的辛勞、瞭解他們的菲薄待遇,能記得對方姓名,是一位極好相處的忠厚君子......就這樣逐漸「化敵為友」,改善環境,彼此成為朋友。這對我復原過程中是一個極為有利及重要的因素。對我能提前齣院並獲準轉往「燕園復健醫院」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私立「燕園復健醫院」原為一座私人豪宅別墅擴建而成。環境幽雅,有庭院之勝,園內燕子築巢,群雛學飛,頗有詩意,使我心情為之一振。復健醫院內舉凡應因各種不同原因之行動不便病患的儀器設備,一應俱全。依病患病情狀況或個別、或團體、或三三兩兩,由多位導師,同時或分別帶領病患實施各項體能活動。高齡九十四歲之病患僅我一人,但不輕易透露,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或好奇。我默默地、很低調地、隨著大夥兒操練各種動作,倒也能用功專注,應付裕如。每天活動約一小時,如有時間,則在自己房內,在護士監護下,再複習上課所學各種動作,因此進步較一般病患為快。在復健醫院約三星期後,風聞院方當局在會議上錶示,我在「符閤條件情形下」,可以考慮簽發「齣院書」讓我齣院迴傢。

  所謂「符閤條件」,即病患傢內設備及病患自身病情狀況許可的各種條件。經過一連串的訪問(包括到府視察設備及審核病患住院時的經過等複雜的填錶手續),終於與一傢經政府核定並補助津貼的「上門照顧服務公司」簽訂瞭為期十二週(三個月)的閤約,作為齣院後的「過渡時期醫護照顧」。由「服務公司」安排每天不同的「上門」服務(包括洗澡、醫療、看護、健身活動、換洗尿袋及導管、處理傢務、陪看醫生等)。

  我自己則盡量保持樂觀、積極、進取、感激、感恩的心情,放下一切(當然包括瀋昌煥先生的「八放論點」)。

  同時,我經常縈懷我此生由於我的職業性質,而能與各類典型風雲人物「結緣」,獲得他們直接、間接的各種感召:

  包括葉公超的奮發有為精神、陳立夫的復興中華文化貢獻、鬍宗南將軍的戰鬥哲學、瀋昌煥的臨終禪偈和他在「外交人類學」方麵對「人性解剖」的獨到心得(19世紀的人類學傢以實地「解剖人體」所獲經驗自炫)、開拓靈性人生的李模、芮沐的好學不倦精神、錢復的貴人哲學、戴瑞明的「一以貫之」作風,以及徐煥廷醫師的醫學成就等等。

  以上各項在在使我雖在病中仍能源源不絕,受到上述各種善緣的鼓舞、互動,始終採取正麵積極的心態,不令我的血液變成酸性(不煩惱不憂慮),各類細胞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運作功能。

  另外,我在休養期間,訂定瞭一個工作計畫與目標,在體力精神許可情況下,開始構思我齣版第二本新書的計畫,也就是如何把原著《迴憶錄》內第六章「人物雜憶」十餘萬字改寫,另行齣版「新書」。在網上陸續作業,各篇人物的描述或予修正、或重寫、或添加新資料、或削減多餘篇幅,使這個「理想」逐漸成型,真有若「浴火重生」,改頭換麵,點點滴滴地,也整理瞭二十來萬字,以嶄新姿態齣現。由於三民書局編輯部門的全力協助配閤,這本「新書」纔能和各位讀者相見。

  「醫護照顧閤約」十二週服務已於上月底期滿,也達成它的使命。就我個人而言,從自己不能行動、一切須依賴他人扶持協助,逐漸轉變進步到一切自行操作,放棄「助行器」、恢復使用手杖,獲得「重生」或「再生」的感受,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蹟」,至少也可解釋為各種「善緣」大結閤的成果。或許也可符閤《易經》所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旨瞭吧。我誠懇地把這份從「廣結善緣」所獲的心得和快樂與讀者諸君共享。
 
芮正皋
時年九十五歲於澳洲雪梨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