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忙碌父母的育兒百事:一本搞定,專家認證有效,對孩子最重要!

寫給忙碌父母的育兒百事:一本搞定,專家認證有效,對孩子最重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藤紀子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0-3岁
  • 儿童心理
  • 育儿指南
  • 新手父母
  • 专家推荐
  • 行为习惯
  • 情绪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養資訊氾濫的時代,最有憑有據、能按表操課的劃時代教養書!
讓忙碌的父母快速掌握重點,化解育兒的各種焦慮!

  亞馬遜書店暢銷冠軍書,持續熱銷不墜!
  火紅到上節目、所有書評網站超過★★★★好評

  教養沒有魔法,但有方程式。
  本書嚴選「立即可做」、對孩子最好的100件事,
  不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更享受愉悅充實的人生。

  由東大出身、移居美國、持續關注教養議題、家有兩個高中生的研究者加藤紀子,
  歸納200篇以上權威研究,並透過訪談,精選出育兒方法「Best 100」,以及立即可執行的「超具體策略」。
  協助你為3歲~高中生的孩子,配備最重要的未來六力:
  「溝通力」「思考力」「自我肯定力」「創造力」「學力」「體力」。

  ‧蒙特梭利博士很早就發現孩子的心流傾向,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全神投入」?(Method 55)
  ‧美國教育部倡議21世紀最重要課題,包括歐巴馬、比爾‧蓋茲、祖克伯都重視的「恆毅力」該如何培養?(Method 27)
  ‧如何實踐因《被討厭的勇氣》而聞名的阿德勒教導:不要把孩子「當成小孩看待」,並對孩子抱有「敬意」?(Method 29)

  不論你重視的是學科成績,還是運動、藝術、情緒等非認知性能力,都能在本書中得到有效、具體的指引。
  追隨專家驗證的研究成果,實踐立即可做的100件事!有你的陪伴和行動,孩子就能更出色、開心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活得更自由。

  對孩子最好的100件事,
  具體處理教養焦慮、安心陪伴小孩長大

  ◎解決教育痛點
  ‧小孩都自己玩(p. 050)
  ‧回家遲遲不寫作業(p. 265 )
  ‧手機、電動成癮(p. 066)
  ‧不會寫作文(p. 254、259)
  ‧孩子無動力、沒有幹勁(p. 308)

  ◎期待孩子出人頭地
  ‧打造「心流」的環境(p. 220)
  ‧讓孩子愛上閱讀(p. 237)
  ‧零用錢5守則(p. 116)
  ‧安排家族旅行(p. 180)

各界盛讚

  親子作家/雙寶娘(譚惋瑩)、牧村文教創辦人/何翩翩、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志恆、《自己的力學》作者‧成功大學副教授‧雙寶爸/洪瀞、臺北市和平實驗國小校長/黃志順、唯品風尚集團執行長/周品均、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投資理財專欄作家/畢德歐夫、華德福資深教師‧新竹縣照海幼兒園園長/徐明佑、職能治療師/OT莉莉  推薦

  「這是我最近所讀的教養書裡,最易吸收與推薦的一本,值得所有父母閱讀。每天按書裡建議的方法練習,可以讓您的教養生活更簡單輕鬆。」──親子作家/雙寶娘(譚惋瑩)

  孩子從零開始發展的階段,能力與認知是有侷限性的,有許多狀況必須依賴他們最喜愛、同時也是最愛他們的大人透過同理、科學且中性的溝通引導;可想而知,這個過程非常具有挑戰,在種種面向上考驗著父母。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理解不但重要而且珍貴,對小孩有著深遠的影響。你是否知道如何才能在陪伴上做得更好呢?是的,這正是一本適合期望陪伴孩子一同成長的大人、教育工作者、老少都可仔細閱讀的可愛育兒寶典!──《自己的力學》作者‧成功大學副教授‧雙寶爸/洪瀞

  我是兩個孩子的爸,一個五歲;一個剛滿一歲。老大我從小就不把他當成小孩看待,這跟書中第二章METHOD29是雷同的。另外,關於讓孩子深入「思考」這一點,我是接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小孩,想要做什麼事情,父母都是直接回答「不可能」「沒錢」,然而現在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則是會拋出問題:「也許有點難,那你想要怎麼達成?」「好像要花很多錢,那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做,先賺多一點錢呢?」至於書中提到要注重體驗,以及留意小孩的優勢,讓他們有自信,這些其實也都是我日常生活在做的。
  對於平常工作忙碌的爸媽來說,我認為這本書可以讓你省去上網找東找西的時間耗費,接著就要看你自己怎麼執行了。──投資理財專欄作家/畢德歐夫

  二十年來心理學加速朝向心靈世界邁進,雲端時代能讓兒童身心靈完整發展的實踐之道即是「正向教養」與「用心生活」,華德福的「十二感官」理論在本書所提供的教養原則與實例中完整觸及,是華德福親子教養指導手冊的雲端時代版本。──華德福資深教師‧新竹縣照海幼兒園園長/徐明佑
育儿智慧的深度探索:如何培养一个内心强大、适应未来的孩子 本书是一部面向现代父母的深度指南,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科学且富有洞察力的育儿框架。我们深知,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代社会,父母们渴望的不再是零散的技巧,而是一套能真正触及孩子内心深处、引导其健康成长的核心理念和实用策略。 本书的核心聚焦于“内在力量的构建”与“适应性思维的培养”。我们摒弃了那些只关注表面行为矫正的短期方案,转而深入探讨儿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积极心理学的交叉领域,为父母们描绘出一条清晰的路径: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坚不可摧的自信、培养高效的情绪调节能力,并最终成长为能够主动适应多变未来的独立个体。 第一部分:理解孩子的心灵蓝图——从关注行为到洞察需求 许多父母在育儿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往往是因为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孩子做了什么”(行为),而忽略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内在需求与情绪状态)。本部分将引导父母们完成一次重要的视角转换。 1. 神经科学基础:看见孩子大脑的运作 我们将用最易懂的方式介绍儿童大脑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前额叶皮层(执行功能)的成熟过程。理解孩子“冲动”、“难以自控”并非性格缺陷,而是大脑仍在构建中的自然现象。书中会详细解析压力、安全感和爱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神经通路连接,从而为父母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如何在关键的“敏感期”为孩子打下最坚实的情绪地基。 2. 情绪的语言:解码非语言信号 儿童的情绪表达往往是模糊且强烈的。本书提供了一套细致入微的情绪“词典”,教导父母如何识别那些隐藏在哭闹、退缩或过度兴奋背后的真实需求——是需要连接?是感到挫败?还是仅仅需要一个安全的表达空间?我们将重点阐述“情绪命名”与“共情式倾听”的实操方法,这远比单纯的“不许哭”或“要坚强”更具建设性。 3. 依恋理论的实践应用 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来源。本部分将深度剖析不同依恋模式(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的形成机制,并给出具体建议,帮助父母在日常互动中,无论是忙碌的通勤路上还是睡前的温馨时刻,都能稳定地传递“我是你的安全港湾”这一核心信息,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自我价值感。 第二部分:培养适应力——超越技能的学习 21世纪的育儿挑战,已不再是如何让孩子掌握最多的知识点,而是如何让他们拥有应对不确定性的“元能力”。本书的第二部分,专门针对培养孩子的核心适应力展开论述。 1. 成长型思维的播种:拥抱“尚未”的力量 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理论是本书的重要支柱。我们不仅讲解理论,更侧重于如何在家庭环境中系统性地植入这一思维模式。如何赞美努力而非天赋?如何将失败重新定义为“有价值的数据点”?书中提供了大量对话脚本和家庭练习,帮助孩子将“我做不到”转化为“我暂时还做不到,但我可以学习”。 2. 解决问题的艺术:从“被告知”到“自主探索” 过度干预是扼杀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隐形杀手。本章旨在帮助父母后退一步,成为引导者而非解决者。我们将介绍一系列“引导性提问”的技巧,训练孩子在遇到困难(无论是数学题解不开还是与朋友发生矛盾)时,能够启动自己的内部资源进行分析、评估选项并付诸行动。这种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未来职场和人际关系成功的基石。 3. 挫折韧性与延迟满足的平衡训练 现代社会对即时满足的推崇,使得孩子对挫折的耐受度普遍降低。本书提供了一套渐进式的“挫折管理训练计划”,帮助孩子在可控范围内体验不适,学会忍耐和坚持。这涉及如何设计适当的“小挑战”,以及在孩子感到沮丧时,如何进行有效的“情绪锚定”,而不是急于消除不适。 第三部分:构建健康的自我与人际关系 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必然懂得如何管理自我,并能与他人建立深刻、有意义的连接。 1. 自我效能感与内在动机的激发 本书深入探讨了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与外在奖励(Extrinsic Rewards)之间的微妙关系。过度依赖物质奖励或外部赞扬,会削弱孩子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我们将指导父母如何识别并支持孩子的“自驱力”,培养他们因热爱而学习、因兴趣而付出的内在驱动力。关键在于,帮助孩子找到“我能行”的真实体验,而非仅仅被告知“你很棒”。 2. 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 同理心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雕琢。本部分强调,培养同理心的最佳课堂就是家庭本身。通过角色扮演、阅读文学作品讨论以及父母日常的示范,教会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同时,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利他行为”融入家庭生活,让孩子理解自己是更广阔社区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出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3. 家庭沟通的革命:高效、尊重且清晰的对话 本书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所有育儿成功的润滑剂。我们将引入非暴力沟通(NVC)的核心原则,教导父母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界限,同时确保孩子感到被倾听和尊重。这包括如何进行建设性的冲突解决、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会议,以及如何在不损害亲密关系的前提下设立并执行清晰的规矩。 结语:父母的自我关怀与持续成长 育儿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培养一个能持续成长的父母。本书的最后部分,将重点关注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我们探讨了如何应对“完美父母的陷阱”,如何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以及如何将“育儿”视为一场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旅程。 这本书的目的,是为忙碌的父母提供一个稳定、深刻的参照系——一个关注孩子长期福祉、培养其核心生命力的系统。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本能陪伴您走过孩子成长每一个关键阶段的深度智囊团。它将帮助您从“如何管教”转向“如何启发”,最终,您的孩子将因内心丰盈而无惧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教養研究者  加藤紀子


  1973年京都市出生。1996年東京大學經濟學系畢業,進入國際電信電話(現KDDI)公司。後移居美國,返日後,以教育為中心,針對中學考試、幼兒心理、幼兒英語教育、出國留學、國際文憑組織等主題,進行採訪和書寫,活躍於各種媒體。家有一男一女的高中生。

  作者自謙不是個教養專家,也不是媽媽界的權威,但她精準觀察到在教養資訊氾濫的今日,父母其實更為茫然,因此決定「以一般父母的觀點整理出淺顯易懂、客觀有用的資訊」而撰寫了這本書。在日本出版後榮登亞馬遜書店暢銷冠軍,出版一年即熱銷15萬冊,書中實用且立刻可執行的具體方法,廣獲各大媒體、節目、書評網站熱烈討論。

譯者簡介

蕭嘉惠(翻譯本:METHOD10~100、結語)


  靜宜大學日文系畢業,2007年1月正式踏入譯界,現為專職譯者。個人熱愛手作、兒童文學繪本與禪學,將翻譯視為終生職業,希望能接觸各種不同領域。

黃瓊仙(翻譯本書:序、METHOD 1~9)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熱愛文字工作的專職譯者,希望讓讀者感受輕鬆、愉悅的閱讀經驗。
 

图书目录

序    嚴選「對孩子最好的事」

SECTION1  如何培養溝通力?盡早讓孩子享受「語言浴」
01    跟孩子「對話」:透過提問、反駁,培養思考力
02    培養「傾聽力」:與學力有關的重要能力
03    聽孩子說話:不要否定孩子,引出他心裡的話
04    跟孩子玩「扮家家酒」:透過遊戲,培養多樣能力
05    重視「肌膚相親」:有益大腦和心靈的「溫柔刺激」
06    責備:指責的話語要具體簡潔
07    培養孩子「毫無緣由的自信心」:讓孩子變強大的重要能力
08    「唸書」給孩子聽:就算孩子不專心,也要耐心唸完
09    度過「愉悅的週末」:透過週末交流,讓孩子接觸多樣化價值觀
10    解讀孩子的「肢體動作」:接收身體所傳遞的訊息
11    把話「清楚明確」講出來:哪種表達方式才是最恰當的?
12    當孩子吵架、打架時的「調解人」:吵架、打架也能成為學習的機會
13    控制「情緒」:溝通的核心之力
14    制定「使用手機的規矩」:保護孩子遠離成癮的風險
15    舉行「家庭會議」:創造與孩子對話的機會
16    懂得「打招呼」:不要當成義務,而是要樂在其中
17    鍛鍊孩子的「簡報力」:獲得讓口才變好的「範本」
18    成為孩子的「典範」: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SECTION2  如何養成思考力?盡可能增加小孩「思考的機會」
19    找到「喜好」:沒有尋找的機會就找不到
20    磨鍊「觀察眼」:提升與生俱來的能力
21    使用「開放式問題」:靈活運用「WHY」「HOW」「IF」
22    創造「思考契機」:怎樣的說話方式才能促使孩子進行思考?
23    將「失敗」化為成長的食糧:懷抱信心,讓孩子自己重新振作
24    提升孩子「深入探索」的欲望:關注過程甚於成績
25    玩「不插電」的遊戲:讓孩子專注地沉浸在遊戲裡,一邊動腦筋
26    建立「金錢觀」:讓孩子體驗自我管理
27    養成孩子的「恆毅力」:讓努力與熱情發揮功效
28    順應「男女差異」:明白特徵,提升能力
29    不要把孩子「當成小孩看待」:什麼是對小孩抱有「敬意」?
30    深入「思考」:體驗「設計思考」

SECTION3  3如何產生自我肯定感?打造一顆善於適應變化的「堅定之心」
31    擁有「優質睡眠」:小孩睡眠不足怎麼辦?
32    獲得「各種不同的視角」:不要只著眼於1個正確答案
33    讓孩子擁有「自制力」:知道克制自己的方法
34    鍛鍊孩子的「心理韌性」:能夠堅強活下去的「心靈肌肉」
35    培育「感謝之心」:使心靈富裕的感謝技能
36    營造出「什麼都能說出口的環境」:鼓起勇氣寵孩子
37    讓孩子成為家庭的「1份戰力」:交給我吧,感謝你
38    上「才藝班」①:選擇才藝班
39    上「才藝班」②:從容安排行事曆
40    上「才藝班」③:金錢上的調配與安排
41    接納:給予無條件的認同
42    不做主觀的判斷:不因「評價」而限縮孩子的可能性
43    不強迫孩子:相處時保持「適當的距離感」
44    安排「家族旅行」:這是對孩子成長很重要的非日常體驗
45    品嘗「小小的喜悅」:儲備戰勝痛苦的「樂趣資本」
46    關注孩子的「優勢」:關注他們就能使其成長
47    飼養「生物」:透過「照顧」來培養溫柔之心

SECTION4  如何擁有創造力?大量「刺激」靈活的大腦
48    學習「樂器」:愉快地發揮創造力
49    「體驗」實物:活動身體,刺激五感
50    不被定「型」:大人努力忍住不脫口而出
51    和「電玩遊戲」打交道:讓電動產生溝通交流
52    發揮「好奇心」:父母本身要追求「興奮期待感」
53    用「肯定句型」說話:轉換負面消極的思考
54    接觸「藝術」:用輕鬆的心情,講述各種感想
55    讓孩子「全神投入」:不要干擾孩子進入心流狀態
56    製作和試驗:一邊動手,一邊找答案
57    豐富孩子的「想像力」:現在的「沒有意義」會成爲將來的力量
58    進行「冥想」:親子一起來,就能做得很開心
59    讓孩子「發發呆」:孩子其實意外地累
60    用「書」包圍孩子:閱讀是使地頭力變好的萬能習慣
61    讓孩子「塗鴉」:用大腦的分心模式,提高創造力

SECTION5  如何培養學力?透過有效的回饋,引導出孩子的「幹勁」
62    知道小孩的「類型」:配合類型,選擇學習方法
63    建立「數學能力」:快樂地親近數字
64    親子一同擬定「計畫」:透過制定計畫來提高執行功能
65    書寫 ①:讓孩子「喜歡」上寫東寫西
66    書寫 ②:寫「日記」
67    書寫 ③:明白「文章的格式」
68    把認真學習變成「習慣」:不勉強小孩、愉快持續下去的方法
69    學習「程式設計」:不斷從錯誤中摸索,鍛鍊頭腦
70    反覆:靈活增加變化和負荷
71    增加「詞彙」:輕鬆理解各種資訊的基本功力
72    削減「浪費」:使學習合理化,創造「餘裕」
73    學習「英語」:把英語當成「遊戲道具」
74    跟小孩學習:指導別人後,自己會記住「知識」
75    空出時間「複習」:適合背誦科目的最佳讀書方法
76    讚美孩子:給出讚美會帶來大幅轉變
77    進行「回饋」:用正向積極的方式,告知課題
78    決定「優先順序」:用代辦事項清單來整理行動
79    進行「朗讀」:弄錯發音也無妨,讓孩子「快樂」朗讀
80    給孩子「獎勵」:提升動力的報酬
81    創造「幹勁」:激發孩子「主動去做」的欲望
82    「支持」孩子:不會過度干涉的支持方式
83    一起決定「學校」:不要只依實績做選擇
84    擁有「自己的空間」:何謂能發展潛力的環境?
85    早睡早起:為了大腦,要保持充足睡眠
86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人類最多只能專注15分鐘

SECTION6  如何培養體力?透過「營養與運動」,強化大腦與身體
87    均衡攝取「營養」:良好飲食的單純本質
88    給孩子吃「點心」:比起糖分,更要注意脂質
89    吃「早餐」:創造簡單的類型
90    享受「外食」的樂趣:親子可以共同放鬆的寶貴機會
91    消除「好惡」:有討厭的東西很自然
92    與孩子一起「下廚」:孕育五感的刺激體驗
93    做「便當」:一邊傾注愛情,一邊簡化製作過程
94    活用「當季盛產」的食物:將大自然的循環納入飲食
95    善用「熟食」:留意鹽分與油脂並靈活運用
96    獲得「免疫力」:打造不易生病的強健身體
97    活動「身體」:塑造不易受傷的身體
98    做「運動」:悠閒享受形形色色的競賽
99    培養孩子的「咬合力」:常常咀嚼可以增強大腦和身體
100  保護「眼睛」:在手機時代更應該好好保養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343846
  • 叢書系列:關懷教養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0.8 x 1.9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們這種蠟燭兩頭燒的現代父母量身打造的救星啊!說真的,自從有了小孩,感覺時間就是用來追趕的,每天下班累得跟狗一樣,回家還要面對一屋子的「戰場」和兩顆需要無盡關注的小腦袋,真的有時候會覺得快要招架不住了。我以前也試過看一些育兒文章或論壇上的心得,但那種零散的資訊,有時候看了一堆,反而更抓不到重點,而且每個家庭狀況不同,網路上那些「成功案例」看了心裡壓力更大,深怕自己哪裡做錯,孩子就會跟別人家差個十萬八千里。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很有條理地把那些讓人焦慮的「疑難雜症」都攤開來,而且用一種非常務實、不會製造恐慌的語氣在跟你溝通。它不是那種空泛地說「多陪陪孩子」的雞湯,而是具體告訴你,在有限的時間裡,怎麼樣才是最高效率、最有品質的陪伴。我個人特別欣賞它處理「常規建立」那塊,畢竟「規矩」這東西,大人都難遵守,何況是小孩。書裡給的建議,不是死板的教條,而是更強調背後的邏輯和父母的態度一致性,這點對我這種常常「今天這樣、明天那樣」的偽裝型父母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光是為了讓晚餐後的洗澡時間不再上演全武行,我就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過它的售價了。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說實話我有點懷疑,畢竟市面上「專家認證」的書太多了,很多都把育兒搞得像在做複雜的學術研究一樣,一堆我根本搞不懂的心理學名詞砸過來,看完後還是不知道怎麼哄我那個堅持要穿雨鞋出門的小寶貝。但這本很不一樣,它的文字非常「接地氣」,讀起來就像是跟一位經驗老到、又很幽默的鄰家阿姨在聊天,而且重點是,她講的那些方法,我回家馬上試了幾招,那個效果立竿見影,讓我這個本來對育兒有點心灰意冷的老木頭都重拾信心了。我尤其喜歡它在處理情緒方面的章節,以往我總以為「安撫」就是趕快給個糖果或轉移注意力,結果那只是治標不治本。這本書深入淺出地解釋了孩子為什麼會那樣反應,讓我們父母先「冷靜下來」,從「理解」的角度出發,而不是急著「糾正」行為。當我開始用書裡教的方式,先承認他的感受(例如:「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球掉了」),然後再帶他去處理後續問題時,那個摩擦力真的小了很多。這種從根源上去處理問題的思維,讓我覺得自己不再只是在「應付」育兒的突發狀況,而是真正開始「引導」孩子的人格發展,這感覺真是太棒了,讓我對未來充滿了踏實感。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真的設計得很巧妙,對於我們這種沒時間從頭到尾啃大部頭的父母來說,簡直是福音。它不是那種「從懷孕講到上大學」的巨著,而是很精準地針對現代家庭最常遇到的核心問題進行拆解。我個人特別喜歡它用「情境分析」的方式來呈現,譬如「在公共場合失控」、「吃飯時間的拉鋸戰」、「電子產品的界線」等等,每一個都是我生活中的真實戰場。它不會只是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像一個工具箱一樣,給你三到四種不同的應對策略,讓你可以根據當時的場景和孩子的年紀去靈活挑選。這種「彈性」和「實用性」,讓我感覺自己手上多了一套專屬的育兒SOP,而不是被死板的理論綁住。更棒的是,書裡引用了一些臨床觀察和真實案例,讓那些「專家認證」的內容,變得有血有肉,很容易產生共鳴。我身邊有幾個朋友也在帶孩子,我推薦給她們時,我們共同的感想是,這本書不是要你成為完美的父母,而是要你成為一個「足夠好的」父母,把焦點從「完美」移開,回歸到「愛與連結」的核心價值,這對我們這些在育兒迷霧中摸索的家長來說,是最大的撫慰和指引。

评分

坦白說,當媽久了,最怕的就是資訊過載,各種育兒觀念互相打架,什麼「正面管教」、「蒙特梭利」、「親密育兒法」,每個都好像很有道理,搞得我每天在腦袋裡上演辯論賽,最後就是乾脆什麼都不做,以免做錯。這本《寫給忙碌父母的育兒百事》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並沒有試圖推銷任何單一的學派,而是像一個精明的採購員,從這麼多育兒理論中,篩選出那些「普世有效」、「適用性高」的黃金準則。它不會強迫你必須變成某一種「完美媽媽」的形象,而是教你如何根據自己家庭的節奏和孩子的氣質,去「組合」出最適合你們的育兒工具箱。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界線設定」的部分,很多書都說要堅定,但當孩子哭鬧起來,你的意志力大概只剩五分鐘。這本書提供了一些非常實用的「微調策略」,教你在堅定立場的同時,如何用最不傷和氣的方式來執行。這不是軟弱,而是一種高明的溝通技巧。而且,它對「忙碌父母」這個群體的體貼程度,真的讓人很感動,它承認我們沒辦法二十四小時都保持最佳狀態,這份理解,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支持力量。

评分

我必須承認,我一開始是衝著「搞定」這兩個字才買的,想說有沒有什麼快速見效的秘訣,畢竟我們都在跟時間賽跑嘛。結果讀完之後發現,這本書的「搞定」並不是指「讓孩子從此乖乖聽話」,而是指「讓父母的心情先搞定」。這是我對它最深刻的體悟。過去,孩子一個小小的反抗行為,就能讓我的血壓瞬間飆高,然後我所有的理性就都跑到九霄雲外去了。這本書裡對於「父母自我照顧」這塊著墨不少,雖然篇幅不算最長,但句句珠璣。它提醒我們,一個疲憊、焦慮的父母,根本不可能教出一個平靜、有安全感的孩子。它不是叫你去度假放鬆(畢竟哪有時間?),而是教你如何在日常瑣碎的縫隙中,找到可以快速「充電」的小方法,例如,深呼吸三次、設定五分鐘的「不被打擾時間」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技巧,卻是穩定親子關係的定海神針。我開始有意識地在自己快要爆炸前,先用書裡的方法讓自己降溫,結果驚訝地發現,當我情緒穩定後,孩子自然也就比較願意聽我說話了,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比任何外在的技巧都來得有效且持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