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與生活(第二版)

飲食與生活(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玉欣
图书标签:
  • 饮食文化
  • 健康生活
  • 营养学
  • 烹饪
  • 生活方式
  • 食疗
  • 养生
  • 饮食习惯
  • 第二版
  • 家庭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食物是人類持續生命的重要元素,在人的一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人們的生活中也因有飲食相關文化與習慣相伴,而顯得精采與豐富,因此,飲食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書先自營養與健康的觀點切入主題,結合食物的採購與製備、食品衛生安全、菜單設計等,討論食物提供的機能性功能;之後從社會、文化制約下進一步討論食物的社會性功能,從節慶飲食、餐桌禮儀、台灣飲食生活、以及在台灣發展的在地異國美食,擴展食物在人類社會的文化實踐。最後,則針對近年來出現的黑心食品與食安議題等,討論法制下的食品履歷與認證如何符合現代飲食社會的需要。
 
  本書文字淺顯易懂,然又不失專業,為社會大眾關心飲食與生活議題的讀者最佳之參考書籍。
探索人类生存的宏大叙事:一部关于文明、技术与哲思的深度考察 书名: 《文明的脉络:技术、伦理与未来图景》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进行一次宏大而精微的审视,聚焦于技术进步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结构、伦理观念以及对“存在”本身的理解。我们不再将历史视为线性发展的线性叙事,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复杂交织的反馈循环,探讨关键的技术转折点如何引发深刻的社会动荡与哲学反思。 第一部分:工具的黎明与心智的塑造 (The Dawn of Tools and the Shaping of Mind) 第一章:火种与符号:从自然掌控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本章深入剖析早期人类对自然力量(如火、水、风)的掌握,如何不仅仅是生存技能的提升,更是认知革命的关键驱动力。我们考察了早期工具制造技术(如石器、骨器)的演变,论证了工具的物质形态如何投射并固化了早期人类的思维模式——具象化、操作性和功利性。随后,我们将讨论语言和早期符号系统的出现,它们如何使得知识的积累和跨代际传播成为可能,从而打破了生物学进化的速度限制,奠定了“文化遗传”的基础。重点分析了人类集体记忆的构建机制,以及这些早期认知工具如何为后来的复杂社会形态埋下伏笔。 第二章:定居的悖论:农业革命的社会成本 农业革命,常被歌颂为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一步,但本书将对其进行审慎的批判性考察。我们探究了从游猎采集到定居农耕的转变中,社会复杂度的指数级增长如何伴随着新的不平等、疾病传播和对环境的不可逆影响。通过对早期城市遗址(如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的考古学与社会学分析,我们揭示了剩余物资的出现如何催生了等级制度、专业分工以及国家权力的雏形。这一章节的核心议题是:为了更高的物质安全,人类是否牺牲了某种形式的自由与平等? 第三章:文字的铁链:信息垄断与官僚主义的诞生 文字系统的发明是信息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然而,我们认为,文字的初期应用更多地服务于权力机构——记录税收、颁布法令、维护统治。本章细致考察了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等早期书写系统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控制工具。信息不再是流动的社群知识,而是被固化、编码并由特定阶层(祭司、书吏)所垄断的资源。我们分析了这种“信息壁垒”如何巩固了早期的神权政治和王权统治,并探讨了早期哲学家(如苏格拉底、孔子)对“书写知识”的反思与挑战。 第二部分:机器的时代与存在的重构 (The Age of Machines and the Reconstitution of Being) 第四章:机械的逻辑:工业革命与时间观念的异化 蒸汽机、纺织机和流水线的出现,不仅是能源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人类对“时间”和“劳动”概念的根本颠覆。本部分聚焦于工业革命如何将时间“量化”和“商品化”。精确的钟表和机器节拍取代了自然的节律,劳动者被整合进一个由效率和规律主导的巨大系统之中。我们援引马克思、韦伯等思想家的观点,探讨了技术异化现象的深化——个体如何从生产的创造者沦为机器的附属物。此外,本章还分析了大规模生产对物质消费文化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作为技术进步的“影子成本”如何首次以全球性规模显现。 第五章:电磁的幽灵:连接、速度与公共空间的消亡 电力与电磁波的发明,开启了即时通信的时代,极大地压缩了空间与时间。从电报到电话,再到无线电广播,信息传输的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本章侧重于分析这种“速度革命”对社会互动的影响。我们考察了公共领域的重塑——从物理的广场到电波中的“想象的共同体”。然而,我们也警惕地指出,高速的信息流往往伴随着碎片化、表面化和情感的简化。大众媒体的兴起如何使得“共识”的达成变得更加依赖于情绪动员而非理性辩论,为后来的媒体生态埋下了伏笔。 第六章:算法的凝视:信息时代的权力转移 进入数字时代,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网络的崛起,标志着一种新型权力结构的形成——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控制。本章将深入探讨互联网和大数据如何渗透到个体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而是成为被持续追踪、分析和预测的“数据点”。本节将探讨“信息茧房”、“过滤气泡”的形成机制,分析算法决策的伦理困境——当自动化系统做出影响人类福祉的判断时,责任主体应当如何界定?我们还讨论了数字鸿沟的加剧,以及信息霸权如何取代了传统物质资源的霸权。 第三部分:边界的消解与哲学的转向 (The Dissolution of Boundaries and the Philosophical Turn) 第七章:人造物的边界:生命工程与身份的流动性 生物技术、基因编辑和仿生学的突破,正在模糊“自然人”与“人造物”之间的传统界限。本章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审视“后人类”的讨论。如果我们可以修改我们的基因、增强我们的认知能力、甚至将意识上传至数字载体,那么“人性”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探讨了技术对身体观念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人类尊严”、“自然权利”的深刻伦理辩论。从器官移植到人工智能,本书力求辨析我们是在“解放”人类的潜力,还是在“技术性地异化”我们的生物学根基。 第八章:复杂系统的脆弱性:全球化危机与生态伦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对当代人类文明整体稳定性的反思。全球化在经济上和信息上传达了前所未有的互联性,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单个节点的故障可能引发系统性的崩溃(如金融危机、全球疫情、气候突变)。我们不再将环境问题视为地方性的污染,而是将其视为技术系统反馈失控的终极体现。本章倡导一种“深层生态学”的视角,强调技术进步的衡量标准不应仅仅是效率和增长,更应是其对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长期可持续性。我们必须重新学习与不确定性共存,并建立一套超越短期功利主义的技术治理框架。 结语:在必然性与可能性之间 全书的结论不是对未来做任何宿命论的预言,而是强调人类的能动性。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其发展方向和应用逻辑是历史、经济和权力结构共同塑造的结果。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次技术的采纳都是一次伦理的选择。本书的终极目标是激发读者对自身所处技术环境的批判性意识,促使我们积极参与到塑造未来技术伦理规范的讨论中,确保人类的进步能够真正服务于人类的福祉与长远的生存智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玉欣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學士
  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
  澳洲Griffith University飲食人類學博士
 
  現任
  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顧問(2016~迄今)
  《料理‧台灣》專欄作家(2016~迄今)
  《國語日報》〈一起看世界:環遊美味文化〉專欄作家(2020)
 
  曾任
  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執行長(2011~2016)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EMBA兼任助理教授(2013.2~2013.7)
  景文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兼任助理教授(2015.2~2015.7)
  《料理‧台灣》總編輯(2012~2016)
 
  著作
  《飲食文化概論》、《飲食與生活》(合著)、《菜單規劃與設計》(合著)、《團圓食光:世界珍奶與臺中茶飲》(合著)
 
  主編
  《世界飲食文化》、《臺北米其林》、《海味、山味、台灣味》、《苗栗地區客家飲食文化導覽》、《台中學研討會論文集─飲食文化篇》
 
  研究領域
  食物遺產、美食觀光、臺灣飲食歷史
 
柯文華
 
  學歷
  輔仁大學食品營養學系博士
 
  現任
  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勞委會中餐技能檢定乙丙級衛生監評
  衛福部衛生(HACCP)評鑑評核委員
 
  曾任
  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學系助理教授
  大華技術學院觀光管理系助理教授
  太頂咖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品保研發室經理

图书目录

張 序 i
柯 序 iii

Chapter 1 緒 論 1
第一節 食物與生活 4
第二節 健康與生活 6
第三節 飲食文化與生活 8

Chapter 2 營養與飲食 13
第一節 營養素的定義 14
第二節 六大類食物介紹 18
第三節 均衡飲食 20
第四節 國民的飲食指標 27
第五節 飲食建議 29

Chapter 3 生命期營養與膳食療養 49
第一節 生命期營養 50
第二節 疾病飲食 61

Chapter 4 食物採購 71
第一節 採購的觀念與原則 72
第二節 採購程序與方法 72
第三節 食材之採購原則 74
第四節 食品標示 88

Chapter 5 食物前處理 93
第一節 食材的處理 94
第二節 各類食材前處理注意事項 96
第三節 基本刀工 99
第四節 常用設備及其管理方式 101

Chapter 6 食物烹調 105
第一節 烹調對飲食的重要性 106
第二節 調味 109
第三節 烹調技巧 114
第四節 裝盤 115
第五節 食物烹調時的注意事項 116

Chapter 7 飲食衛生與安全 121
第一節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122
第二節 化學物質的污染 123
第三節 物理性的危害 125
第四節 食物中毒 126
第五節 HACCP介紹 128
第六節 外食衛生 130

Chapter 8 菜單設計與應用 135
第一節 菜單的基本認識 136
第二節 菜單的功能 140
第三節 菜單的種類 142
第四節 點菜的要領 151

Chapter 9 餐桌禮儀 157
第一節 中餐禮儀 158
第二節 西餐禮儀 165
第三節 日式禮儀 169
第四節 其他餐飲禮儀 172

Chapter 10 節慶與飲食生活 177
第一節 年節食俗 178
第二節 生命食俗 185
第三節 宗教祭祀與飲食 190
第四節 國外節慶飲食 193

Chapter 11 台灣的飲食內涵 199
第一節 台菜海鮮 200
第二節 台灣小吃 204
第三節 客家菜 209
第四節 外省菜 216
第五節 原住民飲食 219

Chapter 12 在台灣的異國美食 227
第一節 日本料理 228
第二節 韓國料理 234
第三節 泰國菜 237
第四節 越南菜 240
第五節 法國菜 243
第六節 義大利菜 246
第七節 英國下午茶 249

Chapter 13 現代飲食生活趨勢 253
第一節 有機飲食 254
第二節 環保飲食 260
第三節 素食與原始人飲食 266
第四節 慢食 272
第五節 黑心食品、食品標示與生產履歷 274
第六節 飲食新趨勢 287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983683
  • 叢書系列:餐飲旅館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3 x 1.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張序
 
  睽違十五年,《飲食與生活》進行了第一次的改版。台灣在過去十五年來,不僅餐飲產業產生極大變化,如米其林認證於2018年開始將台灣納入評鑑系統;餐廳廚師的養成從過去的學徒制轉而成為大多數的學院派,改變餐廳人力結構的生態,其扮演的角色也逐漸從廚房內場走到外場與消費者接觸;民眾的飲食習慣也因為高科技的應用而產生許多的變化,包括近年來最流行的外送平台、生鮮食物的線上採購等。如何將以上這些變化在第二版完整呈現,是思考下筆的重點。
 
  而影響飲食生活最劇烈的事件是2014年爆發的劣質黑心豬油事件,讓台灣的食品安全蒙上一層陰影。政府相關部門即自2015年陸續修訂食安法規,企圖彌補食安漏洞。產品標示、食材生產履歷等確保食材的來源安全成為食安重要的防線,也是之後消費者在飲食生活需特別重視的一環。因此這些知識與資訊的來源顯得格外重要。2019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造成全球餐飲業重創,改變所有人的飲食與用餐習慣,而未來面對類似的情境該如何自處與因應,都成為這本書的琢磨之處。
 
  此次與共同作者輔仁大學餐旅管理系系主任柯文華教授一同進行內文修正,柯教授不僅是食品安全的專家,也關注餐飲工作場所的食品衛生,並積極推廣環保減碳等飲食新生活。這次透過改版的機會將過去數年的研究推廣成果置於內文一同分享,不僅是我的榮幸,也是讀者的福氣。
 
  未來希望讀者,包括可能是餐飲業未來的菁英,能夠藉由這本書籍的內容獲得正確的飲食知識。不僅檢視自己的飲食生活習慣,也可進行導正,並協助帶領消費者從中獲得食物與營養之相關知識、從事健康的飲食生活。
 
  不論修改內容的比例多寡,必然仍有不足之處,希望使用此書的老師們能夠持續予以指正,一同打造台灣正確的飲食生活。
 
張玉欣 謹識
2021年5月6日
 
柯序
 
  飲食與生活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如何將飲食融入生活更是現代人重要的課題。人們飲食時考慮的因素相當多,包含營養健康、衛生安全、烹調美味等,如何吃得健康、吃得愉快,讓正確的飲食觀融入快樂的生活中,正是大家所追求。本書希望能讓讀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瞭解其內涵,將正確的飲食概念,實際運用在生活。
 
  業界工作後再進入學界教書,這些年來,發現理論與實務結合在一起,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本書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飲食問題為出發點,並配合政府所提出的飲食與營養的新概念結合,目的希望使消費者將理論能實際應用於生活,不僅是吃,也能多關心飲食在生活中的意義與價值,以期能吃得健康,生活愉快,提高飲食的品質。希望藉由本書,讓更多的消費者可以獲得正確的觀念,以便進行觀念的推廣,讓正確飲食能在生活中傳遞著。
 
  然而由於教學與研究的工作繁忙,撰寫過程尚有許多不勝完美之處,尚請讀者及前輩指正與見諒,您的支持將是晚輩持續努力的動力。
 
柯文華 謹識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飲食與生活(第二版)》啊,光是看到書名就覺得很有親切感,畢竟在我們台灣的生活裡,「呷飽沒?」這句話比「你好嗎?」還重要。不過,我要說的是,我手邊這本,雖然書名聽起來像是要教你怎麼吃得健康、怎麼享受美食的那種書,但實際上它談的層面廣得讓我有點驚訝。它不是那種食譜書,也不是單純的營養學教科書,它更像是一本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觀察報告,只是用「吃」這個最貼近生活的行為作為切入點。書裡花了好大篇幅在探討飲食習慣的歷史變遷,特別是台灣在不同時期,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再到現在全球化的衝擊下,我們的餐桌上發生了哪些革命性的變化。我記得有一章節特別深入地分析了「辦桌文化」的消亡與轉型,那種細膩的筆觸,讓我仿佛聞到了流水席上的香菜味和煙火氣,作者對傳統儀式感的堅持與現代效率之間的拉扯描寫得入木三分,看得出來作者對這片土地的情感,絕對不是紙上談兵的學者能寫出來的。它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今天下午茶點的那塊蛋糕,背後承載了多少跨國貿易的歷史和家庭記憶,而不是單純的熱量計算。

评分

我得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並不是全程輕鬆愉快的,它有時會帶點學術的重量,但正是這種「有點挑戰性」的特質,讓它脫穎而出。它絕對不是那種翻幾頁就想丟開的「爽文」。書中對於全球糧食體系、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以及基因改造食物帶來的倫理辯論,都有相當深入的探討。特別是關於「永續性」的章節,作者展現了一種罕見的平衡感,他並沒有訴諸極端的環保口號,而是用紮實的數據和國際案例,來呈現未來幾十年我們可能面臨的糧食危機。這讓我聯想到,台灣的地理環境多變,颱風頻繁,如何確保穩定的食物來源,本來就是一個嚴肅的國安議題,而這本書將這個議題巧妙地連結到了我們每個人每天的餐盤上。總結來說,它不是一本讓你變瘦的書,也不是一本讓你學會做菜的書,它是一本讓你學會「如何更清醒地活著,並在餐桌上做出更有意識的選擇」的指南,強烈推薦給所有對生活本質感到好奇的人。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驚」的地方,是它對「食物安全」議題的處理方式。現今社會,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大家最怕的就是吃到黑心油、農藥超標,這類書籍通常會把焦點放在檢驗報告和政府法規上,給人一種標準答案的錯覺。然而,《飲食與生活(第二版)》的處理手法高明太多了。它沒有直接扮演法官的角色去審判誰對誰錯,而是深入挖掘了整個食物供應鏈中,從農民的生計壓力、加工業的成本考量,到消費者對「便宜又大碗」的隱性期待,這三者之間形成了一個難以打破的三角困境。它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你我餐桌上的每一份「便利」,其實都是建立在某些人必須妥協他們的道德標準之上。這種對結構性問題的剖析,遠比指責單一個案來得深刻有力。我讀完之後,對於下次在便利商店拿著一盒打著「健康」標籤的即食餐時,心中的那種複雜的愧疚感,是這本書帶給我最深刻的體驗,它迫使你誠實面對自己作為消費者,在體制中的位置與責任。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裡其實有點嘀咕。你想啊,現在坊間教人怎麼「養生」的書多到氾濫,很多都只會講些老生常談的排毒、斷食那一套,看了就讓人覺得很膩。我原本以為這本《飲食與生活》也會是走這個老路子,頂多就是把一些最新的醫學研究結果包裝一下,給你幾張精美的蔬果圖片罷了。結果,它完全不是那回事!它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把「食」這個行為,拉高到哲學思辨的層次。書中有一段討論到「吃素」的動機,它並沒有直接下定論說吃素好或不好,而是剖析了不同時代的信徒、環保人士,甚至只是為了追求某種生活風格的人,他們在選擇食物時背後隱藏的價值觀衝突。那種論述的深度,讓我很佩服作者的廣博學識,他不只是知道「吃什麼」,他更關心的是「為什麼要吃這個」。更妙的是,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雖然內容涉及許多學術概念,但透過生活化的舉例,比方說作者描述他去市場買菜時觀察到的攤販與顧客間的微妙互動,那些場景轉換得非常自然,完全沒有那種硬梆梆的學術味,讓人讀起來非常舒服,會讓人不自覺地想要一口氣讀完。

评分

作為一個在北部都會區生活習慣了的台灣人,我發現這本書對「地方性」的著墨非常細膩,這點非常難得。很多介紹飲食的書,很容易被西方的飲食文化標準帶偏,或者只是停留在對台灣小吃的表面讚美。但這本不一樣,它用一種近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式,去田裏地頭、去傳統糕餅店裡,記錄那些即將失傳的技藝和口述歷史。例如,作者花了相當大的篇幅去描寫「米食文化」在台灣不同族群中的差異,不只是單純的白米飯,還包括了米粉、粿條、年糕這些複雜的衍生物,以及這些食物在生命禮儀,例如滿月酒、作醮場合中扮演的儀式功能。那種對「在地知識」的尊重與保存,讓我讀起來感到非常溫暖,也帶有一種使命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每天都在吃的東西,其實是活著的歷史,是祖先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而不是可以隨意替換的商品。它成功地喚醒了我對周遭生活紋理的敏感度,讓我走路經過那些老店時,會多看一眼,多想一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