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實驗(4版)

營養學實驗(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明哲
图书标签:
  • 营养学
  • 实验
  • 营养学实验
  • 第四版
  • 教材
  • 大学教材
  • 食品科学
  • 生物化学
  • 健康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營養學之理論貴在實踐,亦即如何將營養學之理論應用於吾人日常生活上,以維護身體的健康。如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 營養學由理論到實踐,需經實驗的過程,由實驗可使吾人對科學之理論不至陷於空談,而得以佐證,本書之編輯目的即發乎於此。

  本書所載資料,係根據本系教師歷年之講義教材、參考國內外有關之實驗教材,引用董大成教授、黃伯超教授等著之「台灣常用食品之營養成分」及節錄衛生署編印之「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編訂,可供作營養、食品、家政等科系學生修習營養學實驗課程之教材或是參考資料,唯可視授課時間之長短而作一彈性調整。
深入理解食物、代谢与健康的基石:《应用营养学原理与实践》 这是一本全面解析人类营养需求的权威著作,旨在为学生、临床营养师以及所有关注科学营养实践的专业人士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前沿的洞察。 本书将营养科学置于一个动态的、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的框架内进行阐述。它不仅仅罗列营养素的知识点,而是深入探讨这些物质如何在人体内被吸收、转化、利用,以及最终如何影响个体的长期健康状态和慢性病风险。全书内容严谨、数据详实,并紧密结合最新的科研进展和临床指南。 --- 第一部分:营养学的基本框架与宏量营养素的代谢之谜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并对构成人体能量与结构的主体——宏量营养素进行了详尽的剖析。 第一章:营养科学概论:从分子到群体 本章首先界定了营养学的核心范畴,追溯了营养研究的历史演变,并明确了当前营养科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如全球营养不良与肥胖的流行)。重点阐述了营养评估的四个维度(膳食摄入、人体测量、生化指标和临床检查)的科学方法与局限性。我们深入探讨了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的制定原则,强调了“足够”与“过量”之间的微妙平衡,并引入了生物可利用性(Bioavailability)的概念,这是理解食物营养价值的关键。 第二章:能量平衡与能量代谢的精妙调控 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本章详细解析了能量的来源、储存形式(ATP、糖原、脂肪)以及人体如何消耗能量。我们系统地介绍了基础代谢率(BMR)的测量技术(如间接测热法)及其影响因素(年龄、性别、甲状腺功能)。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剖析了食欲、饱腹感和能量消耗的复杂神经内分泌调控网络,探讨了瘦素、胃饥饿素、胰岛素在长期能量平衡中的枢纽作用,为理解体重管理的生理学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结构、消化与血糖的动态管理 碳水化合物远不止是“能量来源”。本章细致区分了单糖、双糖、寡糖和多糖的结构差异及其对消化的影响。重点章节讨论了膳食纤维的分类(可溶性与不可溶性)、其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控作用以及对血脂和血糖控制的益处。关于血糖反应,本书详尽介绍了血糖生成指数(GI)和血糖负荷(GL)的计算方法和临床意义,并阐述了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s)在组织特异性摄取中的功能。 第四章:脂肪酸的科学:结构、生理功能与心血管健康 本章以分子结构为起点,系统梳理了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特性。我们对必需脂肪酸——亚油酸(LA)和α-亚麻酸(ALA)的代谢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详细阐述了花生四烯酸(AA)、EPA和DHA在炎症反应、膜流动性及大脑功能中的关键角色。关于反式脂肪酸的危害、胆固醇的合成与调节,以及膳食脂肪对脂蛋白代谢的具体影响,本书提供了严谨的证据链。 第五章:蛋白质与氨基酸:生命活动的构建模块 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极其广泛,本章从氨基酸的结构(必需与非必需氨基酸)入手,探讨了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体内氮平衡的维持。关键内容包括:对蛋白质质量的评估指标(如PDCAAS和DIAAS的优缺点),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脱氨基作用)与尿素循环。此外,本书还探讨了特定生理状态下(如创伤、烧伤、老年衰弱)对蛋白质需求和氨基酸补充策略的影响。 --- 第二部分:微量营养素的精准调控与氧化还原 微量营养素虽然需求量小,但其功能至关重要。本部分聚焦于维生素和矿物质,阐述其作为辅酶、抗氧化剂和信号分子的复杂作用。 第六章: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储存与体内信号 本章逐一解析了维生素A(视黄醇及其在视觉周期中的作用)、维生素D(从前体到活性激素的转化及钙磷稳态的调控)、维生素E(作为主要的脂溶性抗氧化剂)和维生素K(凝血因子和骨代谢中的作用)。特别强调了这些维生素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非经典功能。 第七章:水溶性维生素:能量代谢与甲基化循环 水溶性维生素参与了几乎所有主要的代谢通路。本章详细描述了B族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烟酸、泛酸、生物素、B6、叶酸、B12)在能量产生、一碳代谢(甲基化)中的辅酶作用。例如,B6在氨基酸代谢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叶酸与B12在DNA合成和同型半胱氨酸代谢中的相互依赖性。维生素C的抗氧化及胶原合成功能也被充分讨论。 第八章:宏量矿物质与骨骼健康 钙、磷、镁、钠、钾和氯是维持细胞渗透压、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的关键电解质。本章重点阐述了钙代谢的精细调控机制,包括甲状旁腺激素(PTH)和降钙素的作用。镁在酶活性中的角色,以及钠钾泵在维持细胞电位上的基础性贡献,均有详尽的图解说明。 第九章:微量元素:催化、运输与防御 本书对铁(血红蛋白合成与转铁蛋白系统)、锌(免疫功能与味觉)、铜(细胞色素氧化酶)、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关键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吸收障碍和毒性风险进行了深入的风险评估。对碘和氟在特定生理过程中的独特需求也进行了专项分析。 第十章:水与电解质平衡:生命体的内部环境 水占据人体质量的绝大部分,本章讨论了水的吸收、分布和排泄机制,肾脏在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中的核心地位。详细分析了口渴机制、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以及酸碱平衡的缓冲系统,为理解脱水、水中毒和严重酸碱失衡的营养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持。 --- 第三部分:生命周期的营养需求与特殊人群的挑战 营养需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生命阶段和健康状况动态变化的。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人群。 第十一章:生命早期营养:从胎儿到青春期 本章关注从受孕到青少年期各个阶段的特定营养需求。详细阐述了孕期对叶酸、铁和碘的额外需求,并探讨了胎儿期营养对成人期慢性病风险(DOHaD假说)的远期影响。对婴儿配方奶粉的成分要求、母乳的营养动态变化以及儿童生长发育曲线的解读提供了实用指导。 第十二章:成人期、妊娠期与哺乳期营养管理 本章涵盖了健康成人维持最优状态所需的能量与营养素配置。重点深入探讨了妊娠期体重管理目标、妊娠期糖尿病的营养干预策略,以及哺乳期能量和水需求的增加。对素食、纯素食者及其他特殊饮食模式的营养素替代方案和潜在缺陷的预防进行了科学的风险评估。 第十三章:老年营养学:功能维持与营养不良的预防 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对营养的需求发生变化,吸收能力下降。本章讨论了老年人能量需求下降但蛋白质需求相对增加的现象。重点关注了维生素D和B12缺乏的普遍性,以及肌少症(Sarcopenia)的营养干预策略,包括特定氨基酸(如亮氨酸)的作用。 第十四章:运动营养学:能量系统与恢复 本书将运动营养置于生理负荷的背景下。详细分析了不同运动强度下,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作为燃料的贡献比例。深入探讨了运动前后的营养窗口,蛋白质合成的速率限制因素,以及水合作用对运动表现和热调节的关键影响。 --- 第四部分:营养、代谢与疾病的交汇 本部分是应用营养学实践的核心,旨在指导如何利用膳食干预来管理和预防慢性疾病。 第十五章:营养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 本章系统分析了营养因素在心血管疾病(如地中海饮食模式、DASH饮食对血压和血脂的影响)、2型糖尿病(低GI饮食的长期效果和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和某些癌症预防中的作用。强调了膳食模式而非单一营养素的重要性。 第十六章:肥胖的代谢与营养治疗 肥胖被视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本章从脂肪组织作为内分泌器官的角度解析了肥胖的病理生理学。详细评估了各种减重饮食模式(生酮、间歇性禁食、低脂饮食)的短期与长期效果的科学证据,并探讨了控制食欲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营养策略。 第十七章:胃肠道健康与微生物组的营养互动 肠道微生物群被认为是“被遗忘的器官”。本章聚焦于益生元(Prebiotics)、益生菌(Probiotics)和后生元(Postbiotics)如何塑造肠道菌群结构。讨论了膳食模式对肠道屏障功能和炎症负荷的影响,以及对炎症性肠病(IB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营养管理原则。 第十八章:营养不良与临床营养支持 本章涉及危重病患和吸收障碍患者的营养管理。详细介绍了肠内营养(Tube Feeding)和肠外营养(TPN)的适应症、配方选择和并发症预防。对于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如NRS-2002)的应用和目标热量与蛋白摄入的计算提供了规范化的流程指导。 --- 本书的特点: 强调机制: 每种营养素的作用都追溯到其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生理机制。 注重证据: 结论基于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大型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 跨学科整合: 成功地将生物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策略相结合。 《应用营养学原理与实践》是您理解人类营养与健康关系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明哲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名譽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生化營養組博士

邱琬淳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
  學歷: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研究所(食品化學組)博士

葉松鈴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名譽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學研究所博士

張仙平

  現職:
  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學歷: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健康教育博士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營養科學碩士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食物之製備
第二章 食物之選購
第三章 洗菜的方法
第四章 烹調
第五章 中國飲食之類型
第六章 火候
第七章 刀工與刀法
第八章 常用烹調方法圖解
第九章 如何使菜餚的味道更好
第十章 一般常用計量單位之換算
第十一章 什麼是飲食代換表
第十二章 主食類代換表
實驗一、乾飯、稀飯
實驗二、麵條、米粉類
實驗三、饅頭、包子、銀絲捲類
實驗四、餃子、餛飩
實驗五、澱粉類蔬菜及乾豆類
第十三章 肉類代換表
實驗六、雞、鴨肉及內臟類
實驗七、豬肉類
實驗八、魚類及介殼類
第十四章 豆製品代換表
實驗九、豆製品實驗
第十五章 奶類代換表
實驗十、奶類實驗
第十六章 蛋類實驗
實驗十一、蛋類實驗
第十七章 油脂類代換表
實驗十二、油脂類實驗
第十八章 蔬菜類代換表
實驗十三、蔬菜類實驗
第十九章 水果類代換表
實驗十四、水果類實驗
第二十章 動物營養實驗
附錄一、台灣產常用食品之營養成分
附錄二、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分析表(2015新版)
附錄三、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
附錄四、每日飲食指南
附錄五、脂溶性維生素之轉換
附錄六、評估蛋白質營養價值的方法
附錄七、健康盒餐之餐盒份量標示
附錄八、《營養師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1614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7 x 23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4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人由外界攝取適當的物質以繼續其生活現象,謂之營養(Nutrition),營養之繼續即為吾人之生命,為維持吾人之健康必賴之以食物--均衡飲食的攝取,此即營養健康之道,由此亦可推知營養之平衡與否乃一國國力之指標,同時也是一國文化之準繩。而營養學之理論貴在實踐,亦即如何將營養學之理論應用於吾人日常生活上,以維護身體的健康。如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營養學由理論到實踐,需經實驗的過程,由實驗可使吾人對科學之理論不至陷於空談,而得以佐證,本書之編輯目的即發乎於此。

  本書可供作營養、食品、家政等科系學生修習營養學實驗課程之教材或是參考資料,唯可視授課時間之長短而作一彈性調整。

  本書所載資料,係根據本系教師歷年之講義教材、參考國內外有關之實驗教材,引用董大成教授、黃伯超教授等著之「台灣常用食品之營養成分」及節錄衛福部編印之「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編訂,由於營養師法、建議攝取量之修訂及營養狀況變遷等,故今再版請本系邱琬淳老師編修、製圖與增加部分內容,並請陳惠敏、廖佳慧、趙婉真、羅雅玲及張國芬小姐協助重新打字及校稿,謹表謝忱,惟遺漏之處在所難免,尚祈專家學者惠予賜正。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作為一本「實驗」教材,我認為《營養學實驗(4版)》在「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這一塊的著墨顯得有些單薄。我們都知道,實驗的成功與否,除了操作標準外,更關鍵的是如何正確地從得到的原始數據中提煉出有意義的結論,並對結果進行科學的統計驗證。這本書的後續章節,雖然提供了如何計算平均值和標準差的基礎公式,但在涉及變異數分析(ANOVA)或非參數檢定等更進階的統計方法時,就顯得虎頭蛇尾了。它僅僅告訴你「要進行統計分析」,卻沒有提供具體的軟體操作步驟或範例來指導學生如何應用這些工具。在現代的學術研究中,缺乏穩健的統計支持,實驗結果很難被有力地論證。我更期待看到的是,針對書中每一個核心實驗,都能附帶一個簡潔的統計分析流程圖,明確指出在這個實驗情境下,最適合使用的統計檢定方法是什麼,以及如何解讀P值。如果能補強這塊內容,將這本實驗書從單純的「操作指南」提升到「研究方法論」的層次,那它在學術上的份量和實用性都會大幅提升,而不只是停留在基礎的技術演練階段。

评分

拿到這本《營養學實驗(4版)》時,我主要是衝著它在「生物化學檢測」這一塊的更新程度來的。畢竟現在的營養學研究越來越精細,很多傳統的定性分析方法已經慢慢被更靈敏的儀器分析取代。這本書在章節的安排上,試圖將這些新舊技術整合,但老實說,整合得有些生硬。像是講到酵素動力學的實驗設計時,它並沒有花足夠的篇幅去區分傳統的比色法和現代的即時監測法在數據解讀上的本質差異。對於我們這些已經接觸過一些儀器分析的學生來說,內容的深度略嫌不足,感覺停留在比較古典的實驗室設置上。我個人比較希望看到的是,針對現代儀器(例如高效液相層析HPLC在營養成分分析中的應用)能有更具體、更貼近業界標準的操作流程和數據處理範例。書中雖然提到了儀器,但大部分的篇幅還是放在了滴定、沉澱這些基礎無機分析上,這在學術界看來或許是基礎穩固的表現,但在實務導向的教學中,稍嫌保守了些。整體來說,它更像是一本為初級大一、大二學生設計的入門指導書,對於高年級或準備進入研究領域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搭配更多進階的文獻或實驗指南來輔助學習。

评分

這本號稱是第四版的《營養學實驗》,拿到手的時候,第一個感覺是內容的編排還是挺紮實的,畢竟是實驗指導類的書籍,它對於基礎的實驗操作流程描述得相當到位。不過,老實說,對於我們這些在校園裡摸爬滾打的學生來說,書裡頭很多理論基礎的鋪陳,總覺得可以再更貼近實際操作的情境一點。舉例來說,在進行一些常見的營養素分析實驗時,步驟雖然詳盡,但對於可能發生的干擾因素或是結果判讀的細微差異,書中著墨不多,這就讓初學者在實際操作時,少了點「除錯」的指引。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實驗室做某種維生素的測定,按照書上的標準流程走,結果數據怎麼都不漂亮,結果還是我們實驗指導老師在旁邊一句點撥,才知道是試劑的儲存方式出了問題。如果書裡能針對這些「臨場狀況」多加一些案例分析或注意事項的提醒,那對於我們這些想把課本知識真正應用出來的人來說,幫助會大上許多。總之,作為一本實驗室的參考手冊,它具備了基礎的框架,但在實戰層面,總覺得還能再優化,讓它更像是個經驗豐富的學長在旁邊指導,而不是一本單純的標準作業程序彙編。期待未來修訂版能在這些細節上多下功夫,讓讀者不僅學到「怎麼做」,更能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

评分

對於台灣的營養學教育體系而言,這本《營養學實驗(4版)》在涵蓋的實驗類型上,展現了相當大的企圖心,幾乎把基礎營養學中會涉及到的三大板塊——生理功能指標測定、食物成分分析、以及基礎代謝途徑探討——都納了進去。然而,當我試圖將書中的實驗設計與我們本地的法規標準(例如衛福部的食品營養標示規範或檢驗方法)進行對照時,發現連結性略嫌薄弱。許多實驗的「參考值」或是「判定標準」似乎是基於其他地區的通用數據,而非直接採用台灣現行的官方標準。這是一個在實務操作上必須注意的鴻溝。比如在進行膳食調查和熱量計算的單元中,書中採用的食物組成數據庫,與台灣本地常用的版本存在差異,這會直接影響到最終的結論準確性。我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夠針對台灣的法規與在地化的食物資料庫進行更深度的在地化調整。如果能清楚標註哪些實驗步驟是為了學術探討,哪些是為了符合國內監測要求,那對於培養出能直接接軌產業的畢業生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才能真正最大化。

评分

說實話,這本《營養學實驗》的排版設計,真的讓我有點頭痛。或許是為了塞入大量的實驗步驟和圖表,書本的留白處理得非常節儉,使得閱讀起來的視覺疲勞感相當重。特別是在進行比較複雜的流程圖比對時,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縮小的圖示,很容易讓人漏看關鍵步驟的標示或注意事項。我們在實驗室裡,時間就是金錢(而且是寶貴的試劑),不能容許因為閱讀上的困難而導致實驗失敗。我比較欣賞的是,它在「安全須知」這一塊的強調,每一項主要實驗的前言都會清楚列出需要的個人防護裝備(PPE)以及緊急處理措施,這點確實做得相當到位,看得出編者對實驗室安全的重視。但是,如果能重新檢視一下版面配置,用更現代、更清晰的圖文分離方式來呈現複雜的實驗脈絡,例如採用流程圖區塊和詳細文字說明分開,或許能大幅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實驗準確率。目前的版本,給我的感覺是,內容豐富度夠了,但「可讀性」的設計需要大幅加強,畢竟實驗手冊的實用性,往往體現在你能不能「快速、準確」地找到你需要的那一行指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