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病之後——職場復工與配工實務手冊

傷病之後——職場復工與配工實務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臺中榮民總醫院詹毓哲等
图书标签:
  • 職場復工
  • 職涯發展
  • 身心健康
  • 傷病防治
  • 復工輔導
  • 配工制度
  • 勞工權益
  • 職場適應
  • 心理調適
  • 人力資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臺灣第一本臨場健康服務專書

勞工X雇主X醫護X人資
寫給所有關注職場安全與健康的人


人資:照顧員工的個別狀況需求,減少職災發生,把關員工健康。
雇主:認知義務、責任與法規,打造友善環境,讓員工安心工作。
醫護:用專業給予周全建議,落實風險評估,避免不當復配工對勞工身心造成傷害。
勞工:瞭解傷病對工作的影響,學會如何維護工作權益,進一步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與耐受性。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健康無礙,在工作中盡情盡力發揮所能,但人還是會生病,可能遇上意外引發的殘疾,必須在不適與病痛的壓力下工作,或是承受工作環境可能帶來的風險。當不幸的傷病事件發生,復工與配工就是勞工重返職場的重要議題。

職場復工與配工的重要性
  • 復配工是一連串的階段性服務,由醫護人員為勞工做健康指導、評估健康狀況,給予專業周全的建議。
  • 勞工在等待或嘗試復工期間可以徵詢復配工服務,雇主可以瞭解傷病之後勞工的需求;能降低勞雇雙方可能耗費的時間、金錢、醫療、社會成本。
  • 適性復配工能照顧勞工身心,避免勞資糾紛,預防因傷病帶來的遺憾。

本書特色
  • 臺中榮總職業醫學科團隊等28位醫師,針對臺灣最常見的19種職業復配工需求,寫給醫護、勞工、雇主、人資的完整臨場健康服務指南。
  • 結合理論與實務,介紹疾病症狀、能力評估標準、所需資料、工作建議與注意事項、管理辦法,以及相關法源規定簡介。
  • 提供正確、專業、適性的評估與輔導建議,把合適的人安排在適當的工作場所;讓妊娠中工作者安心工作,中高齡勞工全心貢獻。
  • 每章皆有案例說明和簡要表格,搭配視覺化的復配工流程圖,幫助讀者快速上手。
  • 人資和雇主將知道如何管理傷病勞工,創造友善工作環境;勞工朋友更能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意識地注意職場工作安全。
《高效能团队协作与冲突管理:现代企业组织行为学实践指南》 内容简介: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一个高效、和谐的团队是企业持续成功的基石。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情境下的操作手册,而是一本深刻剖析组织行为学核心原理,并将其转化为可落地实践的工具集,旨在帮助管理者和团队成员构建更具韧性、更富创造力的工作体系。全书结构清晰,从个体心理到团队动力,再到跨部门协作的复杂性,层层递进,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现代企业组织运作的宏大图景。 第一部分:理解个体——驱动力的挖掘与潜能的释放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驱动员工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我们首先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经典激励理论切入,但重点在于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当代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实践中。 动机的复杂性解析: 探讨了内在动机(如成就感、自主性)与外在动机(薪酬、晋升)之间的微妙平衡。分析了“心流体验”在日常工作中的培养路径,强调通过工作设计(Job Crafting)赋予员工更多掌控权,从而激发其内在驱动力。 认知偏差与决策质量: 详细阐述了常见的认知偏差,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沉没成本谬误等,如何影响管理者和员工的判断。书中提供了经过实证检验的“去偏差化”决策框架,例如利用“事前验尸”(Pre-mortem)技术,系统性地预判潜在风险,提升决策的稳健性。 情绪智能(EQ)的实战应用: 不仅定义了情绪智能,更提供了情景化的训练方法。内容涵盖了如何识别、理解和有效管理自身及他人的情绪,特别是在高压或不确定性情境下,如何利用同理心建立信任桥梁,而非仅仅进行情绪的压制或转移。 第二部分:构建与优化——团队动态的精细化管理 团队是组织的基本细胞,本部分专注于解析团队形成、发展、冲突处理及绩效优化的全过程。 团队生命周期与角色匹配: 基于塔克曼(Tuckman)模型,细致分析了组建期(Forming)、震荡期(Storming)、规范期(Norming)和执行期(Performing)的典型特征及管理者应采取的干预策略。强调“角色清晰度”是避免震荡期的关键,并提供了角色责任矩阵(RACI/DACI)的深度应用指南。 高绩效团队的“心理安全感”构建: 这是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我们借鉴谷歌“亚里士多德计划”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的构成要素——可靠性、结构与清晰度、意义、影响力。书中提供了十项可立即实施的领导力行为清单,用以系统性地培育开放、坦诚的团队文化,鼓励建设性的失败和及时的反馈。 跨职能协作的壁垒突破: 随着组织扁平化和项目制盛行,跨职能合作愈发重要。本部分分析了“筒仓效应”(Silo Effect)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共同目标语言”的建立方法,以及如何利用“临时任务小组”(Task Forces)的激励机制,打破部门间的利益固化,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第三部分:冲突的艺术——化解对立,促进创新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成功的管理者并非消除冲突,而是引导建设性冲突的发生。 冲突的类型学与诊断工具: 将冲突分为功能性(建设性)冲突与功能失调性(破坏性)冲突。提供了一套冲突诊断工具,帮助管理者快速识别冲突的深层原因——是资源分配问题、目标不一致,还是人际风格的差异。 谈判与调解技巧的精进: 重点阐述了“基于利益的谈判”(Interest-Based Negotiation)而非“基于立场的谈判”。书中详细解析了如何深入挖掘对方的潜在需求(“为什么”),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要求(“想要什么”)。并提供了处理僵局和情绪爆发时的三步调解法。 反馈的科学: 强调反馈是维持团队动态平衡的关键机制。书中摒弃了模糊的“三明治反馈法”,转而推崇“SBI”(情境-行为-影响)模型,确保反馈的客观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特别关注了如何处理“负面反馈的接受”这一难题。 第四部分:组织文化与变革驱动力 组织文化是看不见的操作系统。本部分探讨了如何诊断、塑造和维护适应未来挑战的组织文化。 文化诊断的实用框架: 介绍了Schein的文化层次模型,并将其简化为可供日常评估的指标,如沟通习惯、仪式与象征物、英雄故事等。帮助读者识别当前文化中哪些是“加速器”,哪些是“刹车片”。 变革的阻力与管理: 变革必然引发不确定性和安全感的丧失。本书系统梳理了科特(Kotter)的八步变革模型,并结合组织行为学的视角,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建立“变革的紧迫感联盟”、清晰的愿景沟通,以及“短期胜利”的庆祝机制,来降低员工对变革的抵触情绪。 构建学习型组织: 强调知识的积累与共享是组织适应性的关键。介绍了“双环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的概念,鼓励组织质疑和修正根本性的假设和规范,而非仅仅修正执行层面上的错误。 本书旨在为那些肩负管理重任、追求卓越运营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高度实用的指导框架,超越表面的管理技巧,直击组织行为学的内在逻辑,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更智能、更具凝聚力的工作环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臺中榮民總醫院詹毓哲等
臺中榮民總醫院

1982年奉行政院核准成立,於1988年改制升格為「臺中榮民總醫院」,為中部唯一公立醫學中心,秉持「愛心」、「當責」、「品質」、「創新」的核心價值,肩負國民健康守護者的社會責任。
於2022年1月成立「職業傷病預防及重建中心」,從職業傷病評估、工作能力重建,到協助勞工平安返回職場,為職災勞工提供更完善、高品質的服務。

主編、總校閱/詹毓哲
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深造畢業於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博士班,具有內科醫學、急診醫學、職業醫學、重症醫學、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等專長。現任臺中榮總職業安全衛生室主任、臺中榮總急診部職業醫學科主任、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理事。臨床第一線看多了職場急性傷病所造成的遺憾,更致力於預防勝於治療的職場預防醫學、友善職場導入,期盼讓每位工作者及其家人安心幸福。

編輯統籌/楊翰選
長庚大學中醫系學士、臺灣大學事業經營碩士。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中醫師。現職於臺中榮總急診部職業醫學科。開始從事勞工健康服務後,體認到若想改善職場環境,不能不用心傾聽勞資雙方的心聲。希望未來臺灣職場可以變得更快樂、更有溫度。


图书目录

院長序                    陳適安
推薦序 創造雙贏健康職場,陪伴勞工適性復工  陳保中
推薦序 上手職業健康服務的實用工具書     鄭雅文
推薦序 臨場健康服務的專業解決方案      陳俊傑
推薦序 勞工實務者必備案頭書         蔡瑞麟
推薦序 共創安全、健康、友善的職場      王紫庭

前言  初衷與願景
    架構與參考書籍、法律意義
    系統流程圖說明

1. 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及四肢外傷
2. 脊椎疾病
3. 心血管系統疾病
4. 呼吸系統疾病
5. 神經系統疾病
6. 癲癇
7. 聽力及前庭系統疾病
8. 視力及眼睛疾病
9. 皮膚疾病
10. 心理健康及精神疾病
11. 惡性腫瘤
12. 風濕性疾病
13. 腸胃系統及肝臟疾病
14. 內分泌系統疾病
15. 血液系統疾病
16. 腎臟及泌尿系統疾病
17. 性別差異與孕期工作者
18. 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
19.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作者簡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3100
  • 叢書系列:Live & Learn
  • 規格:平裝 / 328頁 / 23 x 17 x 1.9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臺灣第一本復工實用專書,目的即是希望能推廣復工以及配工的概念和實際應用。適性復工不僅需要臨場醫師、護理師等人的努力,亦偕同社會大眾不論是資方抑或是勞方,共創友善工作職場。
——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

本書是臺灣職業醫學發展的一大里程碑……分享常見復工案例的完整評估歷程,其中不乏原本可能成為勞資協商困境的複雜個案,臺中榮總團隊都能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句,說給讀者們聽,擴大這些知識的實用價值。
——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陳保中

主題包括國人常見的疾病類型……作者群具備豐富的臨場健康服務經驗,更難能可貴的是書寫方式深入淺出。對於職業健康服務人員而言,本書是相當實用的上手工具書,對於想多了解復配工服務制度的讀者而言,也是頗具參考價值的科普書。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鄭雅文

臺中榮總職業醫學團隊成員具有職業醫學、急診醫學、毒物學、家庭醫學、法律、安寧緩和等跨領域專長,本書集眾人之智慧,實乃適性配工之最佳參考著作。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陳俊傑

本書誠如勞雇雙方遇有職災時必讀之書,更是勞工實務者(勞工行政、律師、法官等)必備之案頭書。
——勞工律師/天主教輔仁大學學士後法律系勞動法兼任講師蔡瑞麟

包含疾病簡介與流行病學、疾病個案之工作能力評估、復配工所需資料、工作建議及注意事項、個案配工及管理方法、給勞工與醫護人員提醒事項及有關法源規定等,是一本結合理論與實務之手冊,衷心推薦給大家參考及運用。
——臺灣職業健康護理學會第五屆理事長王紫庭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傷病之後——職場復工與配工實務手冊》,從書名來看,就知道它直指許多人在職涯中可能面臨的痛點:職災、重大傷病後的重返職場,以及後續的職務調適與資源分配。坦白說,在台灣,這塊領域的資訊往往是零散的,不是在勞動部的網站上找到模糊的法規條文,不然就是在醫院的社工室拿到厚厚一疊講義,但這些資料對於真正需要「實務操作」的雇主或勞工來說,根本就是空中樓閣。我特別期待這本書能在「配工」的部分提供更具體的指引,例如,當一位員工因為手部受傷無法再從事原本的文書工作,雇主該如何在符合勞基法的同時,找到最適合他現有能力的職位?書中是否有提供不同產業別、不同職能層級的案例分析?尤其在小企業,HR部門可能只有一個人,他們真的有時間去研究複雜的職能再設計嗎?如果書裡能有SOP式的流程圖,說明從傷病發生、醫療期結束、到職務評估、最終配工的每一步驟,那會是業界的福音。否則,現行的制度往往讓勞資雙方在摸索中消耗了信任與資源,實在讓人頭痛。

评分

其實,很多公司在面對員工傷病後的復工問題時,最大的困境不在於「不想」幫忙,而在於「不知道該怎麼辦才不會違法,同時又確保營運不受影響」。這就像在走鋼索,一邊是人道關懷與法規遵循,另一邊是生產效率與團隊士氣。我希望這本手冊能像一本「危機處理錦囊」,對於那些突發狀況,能提供即時的應對腳本。例如,當傷病狀況屬於「模糊地帶」,醫囑和雇主要求出現分歧時,中間的協商機制如何啟動?特別是對於中小型企業,他們沒有專業的職安衛生人員或法律顧問隨時待命。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標準化的溝通範本,像是跟醫師、勞保局、員工三方會談的議程設計,那將會大大減輕基層管理者的負擔。畢竟,在台灣的勞動環境中,很多時候,溝通技巧的重要性不亞於專業知識本身。

评分

翻開市面上討論勞資關係的書籍,多半著重於聘僱關係的建立或解僱的程序,對於「重建關係」的著墨甚少。而傷病後的復工,本質上就是一場「關係重建」。員工需要重新建立對工作環境的信任感,雇主則需要重新評估其工作價值與崗位匹配度。我認為,這本手冊的價值,或許能體現在它如何處理「非結構化」的部分。例如,在職務再設計的過程中,如何平衡「現職工作調整」與「轉調至其他部門」這兩種路徑的評估標準?台灣的「升遷文化」有時會讓員工排斥被調到看似「非核心」的職位,即便這個職位更適合他現在的身體狀況。如果書裡能深入分析這種文化慣性,並提供數據或案例佐證「調適性職位」對企業長期人才保留的益處,那就非常到位了。總之,這不只是一本技術指南,更應該是一本關於「人」的管理的哲學書,探討如何在變動中維持穩定與尊重。

评分

從勞工的角度來看,經歷一場傷病後重返職場,那種忐忑不安是難以言喻的。你怕自己跟不上進度,怕同事的眼光,更怕因為身體的限制而讓自己陷入職涯停滯的窘境。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賦權」的視角,而不僅僅是雇主的指引手冊。它是否探討了員工自我倡議(Self-Advocacy)的技巧?如何清楚、有條理地向雇主陳述自己需要的合理調整(Reasonable Accommodation)?尤其是在台灣,許多職場文化還是傾向於「忍耐」或「隱瞞」自身狀況。如果書中能有實際的訪談案例,展示那些成功復工、甚至職涯更上一層樓的例子,那將會給予正在低谷的人極大的鼓舞。一本好的手冊,不該只是冷冰冰的規範,更應該是一劑強心針,讓人知道,傷病不等於職涯的終點,而是可以透過合理的規劃,迎來一個新的開始。

评分

身為一個在人資領域打滾多年的老手,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一向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市面上的工具書很多,但真正能貼近台灣職場文化的實戰經驗卻少之又少。尤其「復工」這環節,不只是硬性的醫療評估,更牽涉到人際關係的微妙平衡。你想想,當一個員工養病歸來,他的同事們難免會帶著好奇或甚至隱隱的壓力去看待他。這本書如果只是談法律條文,那跟上網搜尋勞動基準法範本沒兩樣。我更想知道的是,在實際操作上,如何設計一個「無縫接軌」的復工計畫?譬如說,針對那些需要漸進式負荷(Graded Return to Work)的案例,書中是否有提供不同階段的工作量分配表?更進一步,對於那些心理創傷而非純粹生理創傷的員工,復工的心理建設和團隊支持系統該如何建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軟技能」的培訓模組,讓主管在銜接期能更圓融、更有效率地處理團隊情緒,而不是讓復工變成了另一個潛在的衝突引爆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