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食品安全比較研究

海峽兩岸食品安全比較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文慧
图书标签:
  • 食品安全
  • 两岸比较
  • 海峡两岸
  • 食品法规
  • 食品标准
  • 风险评估
  • 食品检测
  • 政策分析
  • 食品贸易
  • 公共卫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類從為維持生命而進食,發展成今日各種精緻飲食,伴隨五花八門的食品保存技術,也讓「食物」跨越了季節與地區限制。隨著科技進展、化工技術進步及食品產業鏈全球化,日益增加的食源性相關疾病與各地的食安醜聞也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及安全問題。

  消費者對於吃進口中的食物是否安全,除了自產自銷,也僅能依據各種認證機制與法規。但隨著防護傘失靈,衝擊的不僅是民眾健康,衍生醫療救護費用,也導致各國經濟貿易及國際形象的損失。以此前提,本書由探討海峽兩岸的食品安全政策規劃與具體做法,調查並比較實際成效,以期能提出諍言,為改善食品安全努力。
跨越藩篱:全球食品供应链的挑战与重塑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全球食品供应链的复杂结构、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转型路径。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已不再受地域限制,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网络。然而,这一网络在韧性、透明度和可持续性方面暴露出了诸多结构性缺陷,尤其是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气候变化加剧以及地缘政治冲突时,其脆弱性日益凸显。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视角,全面审视这些问题,并探讨构建更安全、更可靠、更公平的未来食品体系的策略。 第一部分:全球化食品供应链的结构与张力 第一章 首先描绘了现代食品供应链的全景图。从偏远农场到中心加工厂,再到国际物流枢纽,每一个环节都高度依赖于精密的协调和信息技术。本章详细分析了“准时制”(Just-In-Time, JIT)库存管理系统在全球食品分销中的应用及其内在风险。JIT模式虽然大幅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前期成本,但它极大地压缩了供应链的缓冲空间,使得任何小的中断——如港口罢工、关键路线受阻或原料短缺——都可能迅速演变成全面的供应危机。 第二章 聚焦于食品贸易的地理集中化问题。当前,少数几个全球性跨国公司控制了大部分关键的农产品贸易和加工环节。这种高度的集中化带来了规模经济的优势,但同时也造成了权力的不平衡。当少数几个关键节点出现问题时,全球供应将面临系统性风险。本章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大型农业综合企业在价格制定、标准设定以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主导作用,并探讨了这种集中化对中小农户和发展中国家食品主权的潜在侵蚀。 第三章 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全球食品生产地和物流网络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如持续的干旱、超强飓风和不可预测的降雨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传统农业带的生产力。本书不仅考察了生物学和农学上的影响,更着重分析了这些变化如何通过期货市场和保险机制,最终转化为终端消费者的价格波动和供应不稳定。此外,本章还论述了海平面上升和水资源短缺如何威胁沿海加工设施和关键的交通动脉,如巴拿马运河的通航能力。 第二部分:透明度、信任与技术干预 第四章 聚焦于供应链的“黑箱”问题——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食品来源、加工过程和化学残留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但现有的大部分追溯系统仍然滞后、分散且易于篡改。本章系统评估了新兴的追溯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技术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潜力。通过模拟真实的应用场景,本书分析了区块链如何能提供不可篡改的、点对点的可信记录,从而增强消费者信任、简化召回流程并打击食品欺诈行为。然而,实施的成本、互操作性标准以及数据治理的挑战也未被回避。 第五章 探讨了国际标准体系的碎片化及其对全球贸易的阻碍。尽管有世界卫生组织(WHO)和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等国际机构在制定基准,但各国在农药残留限量(MRLs)、卫生标准和标签要求上的差异依然巨大。本章通过对特定高风险食品类别(如肉类和水产品)的跨国法规进行比较,揭示了这些标准差异如何被用作非关税贸易壁垒,并分析了它们在供应链中造成的信息摩擦和合规成本。 第六章 转向供应链安全与反欺诈。食品掺假和误导性标签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持续且演变的威胁,涉及经济利益驱动的欺诈(如橄榄油稀释、蜂蜜掺假)到公共卫生风险(如非法添加化学物质)。本书详述了先进的分析技术,如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IRMS)和高光谱成像,如何被用于溯源和验证食品的原产地和真实性。重点讨论了如何整合这些实验室技术与前端的数字化记录,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第三部分:韧性重塑与未来构建 第七章 提出了“韧性”作为未来供应链设计的核心原则。韧性不仅仅是恢复能力,更是一种预见和适应的能力。本章借鉴了工程学和复杂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供应链“去中心化”和“多样化”的策略。这包括鼓励区域化(Regionalization)的食品生产网络,减少对单一长距离运输路线的依赖,以及在关键投入品(如化肥、特定种子)上建立战略储备。 第八章 深入探讨了劳动力结构变化对食品供应链的长期影响。从农田的自动化到仓储物流的机器人化,技术的进步正在重塑食品行业的就业结构。本章分析了自动化对效率和成本的影响,同时警示了技术鸿沟可能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此外,本章也关注了跨国劳工在采摘和加工环节中的权益保障问题,认为一个负责任的供应链必须将社会公平置于与经济效率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九章 展望了可持续性驱动下的供应链再设计。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正日益成为投资决策和消费者选择的主导因素。本书考察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周期评估(LCA)如何被应用到食品产品中,以量化其碳足迹和水足迹。成功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改进灌溉技术、减少食物损失(Food Loss and Waste, FLW)以及推行循环经济模型,在保证供应稳定的同时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结语:迈向一个更加可靠的全球食物系统 本书总结指出,面对日益动荡的外部环境,全球食品供应链的未来不应再追求极致的效率和低成本,而应转向“有目的的冗余”(Purposeful Redundancy)和“弹性设计”。这需要政府间、行业间以及科技界之间建立全新的合作范式,共同投资于基础设施的升级、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以及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生产实践。全球食品体系的健康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全球地缘政治的平衡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供应链管理者和学术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前瞻性的路线图,以应对这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梁文慧博士


  現職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國際事務)、博雅學院創院院長、教授、博士導師以及大學諮詢委員會成員。曾任澳門城市大學校董會副主席、創校副校長、博士導師、講座教授,創辦並分管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澳門發展研究所和旅遊博彩研究所等職務。

  聯繫:alianaleongmw@gmail.com
 

图书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和意義
第三節 名詞定義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 食品安全及食品安全認知
第二節 主要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的政策規劃
第三節 海峽兩岸食品安全的政策方向與成效
第四節 食品安全之認知、態度、行為之相關研究
第五節 認知、態度、消費行為之關係分析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假設
第三節 研究樣本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第五節 研究方法
第六節 研究程序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海峽兩岸民眾在食品安全認知、態度、行為之現況
第二節不同背景變項之中國大陸民眾在認知、態度、行為上之差異情形
第三節不同背景變項之台灣民眾在認知、態度、行為上之差異情形
第四節不同背景變項之香港民眾在認知、態度、行為上之差異情形
第五節不同背景變項之澳門民眾在認知、態度、行為上之差異情形
第六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海峽兩岸民眾在認知、態度、行為上之差異情形
第七節 海峽兩岸民眾食品安全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相關關係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結論
第三節 建議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326614
  • 叢書系列:醫療/公共衛生
  • 規格:平裝 / 374頁 / 17 x 23.5 x 1.8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壹、研究背景

  過去二十年來,廣泛的食品安全醜聞以及爆發食品和食源性引發的疾病,已帶來全球性隱憂,但也引起消費者和食品管理當局對食品安全的關切與注意。因此,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目前社會中有關人們健康的全球性議題。現代人對食物的要求,不只是美味、好吃,更希望健康、養生、天然。最近爆發的黑心食品事件已使得社會大眾更加關注食品安全議題。近年來海峽兩岸的食品安全風暴越演越烈,消費者除了憂慮自己吃進嘴巴裡的食物是否安全,理應扮演把關防護傘角色的認證機制屢屢失靈,甚至傳統食品大廠也跟著淪陷,疑慮與不信任的惡性循環因此越來越嚴重。

  人類為維持生命及追求健康生活,須從衛生及安全食品中攝取適當營養,才能讓人食得安心。反之,攝取不安全食品,可能因為食品受到環境或加工製造汙染,亦或受非法不當添加物影響,如此不僅危害人體健康,而且造成身體不適或中毒,甚至嚴重造成死亡,故食品安全是人們更應關注和重視之問題。台灣在2011年和2013年遭受兩次嚴重的食品安全醜聞後,台灣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已顯現出擔憂和疑慮之態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公布,在工業化國家中,罹患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illness)者,占總人口30%,例如美國2007年統計,每年約7,600萬325,000人次住院,5,000人死亡情況發生(尤子彥,2012)。黃顗倫、吳國龍、侯正裕與黃錦川(2013)認為食品安全問題至今不僅是區域性、國內性,而是跨越國界擴展至全球性問題,其影響範圍涵蓋整個食物供應鏈。另高蓓蓓(2010)亦指出食品流通性是跨越國界,可導致一個國家或地區所生產食品,一旦遭受到汙染同時波及、威脅其他消費國家,甚至影響全世界消費者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食品安全是一個全球性公共衛生及安全問題,受到食品全球化衝擊,不僅是食品汙染源擴散,民眾健康需要醫療救護,而致使醫療費用龐大支出及產業生產力下降,亦使各國經濟貿易損失,且破壞國際形象。

  主要發達國家,以歐盟為例,歐盟每個會員國有自己的一套食品安全法規,到1997年開始制定出全體會員國都要共同遵守的《歐盟食品法規一般原則綠皮書》(Green Paper on the Principle of Food Law in the European Union),2000年發布的《食品安全白皮書》(European Commission White Paper on Food Safety),不論會員國或非會員國,只要你有食品要在歐盟境內流通都必須依照它的規範,2002年實施新的食品及飼料快速預警系統(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and Feed, RASFF),對於歐盟會員國與第三方國家的食品與飼料安全有效地監測預警,2005年成立歐洲食品安全管理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負責歐盟境內外所有食品相關事務和監督食品鏈的安全,2006年起實施《歐盟食品及飼料安全管理法》(Regulation〔EC〕No 183/2005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2 January 2005 laying down requirements for feed hygiene)將整個食物鏈納入食品安全之內,以及提高動物的福利。

  因此,澳門特區政府為了達成上述之目的必須詳細規劃完整的食品安全政策規劃,以實現並提高澳門民眾食品安全的認知及意識之目標。

  貳 目的和意義

  澳門近年發展迅速,國際貿易日趨頻繁,幾乎所有的食品皆是從外地進品,而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食品的安全與否不僅涉及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響了國家及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食品工業的進步,國際上的食品貿易迅速發展,同時為人類帶來了更多食品安全的風險,因此,與食品貿易及食品安全相關的風險管理措施,逐漸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近年來食品安全相關問題層出不窮,如狂牛病,食品安全管理已受到各國政府及社會大眾的高度重視。是故,建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確實執行食品的安全管理已成為世界各國所須面對之重大議題。

  在此之際,進行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及澳門四地食品安全(以下簡稱海峽兩岸)比較研究自有其時代性意義。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敘述如下:

  一、目的

  (1)了解主要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的政策規劃;(2)比較當前海峽兩岸食品安全的政策方向與實際成效;(3)調查影響澳門民眾食品安全認知的重要因素;(4)探究提升澳門民眾食品安全意識的務實做法;(5)建構出澳門特區政府對於食品安全的具體建議。

  二、意義

  本研究及實務意義乃在於:(1)增加對主要發達國家及比較海峽兩岸在食品安全法規及政策之取向及成效分析以強化相關澳門對於食品安全文獻的補強;(2)具體提出引導澳門特區政府規劃高標準的食品安全衛生的政策方向及務實作法;(3)有效提升澳門民眾對於食品安全的認知及意識。

  該專著的出版,感謝澳門基金會的部分研究資助。作者自2006年起針對海峽兩岸議題曾有多項研究成果出版發行,如〈海峽兩岸成人學習者境外學習偏好〉、〈境外學習態度與體驗學習之比較研究〉(2013);〈澳門持續教育創新發展策略與保障體系〉(2011);〈中港澳台大學成人網路自我調控學習素養之分析比較〉(2010)以及〈中港澳台大學發展持續教育合作之評估研究〉(2006)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作者所做的研究目前還只是冰山之一角,這一宏大的課題還需要澳門教育界和文化界的有識之士在漫長的探索中完成,「路漫漫其修遠兮,覓仁人志士共探索」。本書僅是作者在比較研究領域的一次嘗試,由於時間和水準有限,書中錯誤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以使我們不斷進步,您們的建議就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這是對李嵩義博士的緬懷。

梁文慧謹識
於澳門科技大學
2022年5月

導讀

  摘要


  近年來國內外食品安全事件風波不斷,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大眾最關心的議題,本研究主要是在瞭解海峽兩岸及主要發達國家食品安全政策方向及認知之影響,由此分析澳門食品安全現狀,探究提升澳門民眾食品安全意識的務實做法。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1)了解主要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的政策規劃;(2)比較當前海峽兩岸食品安全的政策方向與實際成效;(3)調查影響澳門民眾食品安全認知的重要因素;(4)探究提升澳門民眾食品安全意識的務實做法;(5)建構出澳門特區政府對於食品安全的具體建議。

  研究方法主要採問卷調查法,以海峽兩岸民眾為問卷調查對象,以分區分層叢集抽樣,四個地區分別抽取中國大陸1,800人、香港300人,澳門300人,台灣600人,約共計3,000人,作為問卷調查的對象做為研究樣本。問卷所得資料輸入電腦,以電腦統計套裝軟體SPSS 20.0 for Windows 進行統計分析,包括項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

  在主要國家可借鑑之處:歐盟採取風險分析作為食品安全的管理方法,並援引嚴謹的「預防原則」作為指導方針,會員國的食品安全法規,主要有《歐盟食品法規一般原則綠皮書》、《食品安全白皮書》、《歐盟食品及飼料安全管理法》將整個食物鏈納入食品安全之內,以及提高動物的福利。日本對於食品安全監管的組織運作架構、分級監管、品質安全認證與實施要點等皆有嚴格規定。台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相對中國大陸而言比較完善,在監管體制、具體制度、社會監督及責任追究等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鑑。香港食品安全監管的體制和監管制度,如建立職能相對集中的監管體系、建立風險分析體系建立統一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建立社會共同參與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等。本研究亦採實證問卷調查,調查海峽兩岸民眾對於食品安全認知、態度與行為的差異性。最後,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提出有關對澳門政府、高校、民眾之食品安全具體建議,以及作為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海峽兩岸、食品安全、食品安全認知、食品安全態度、食品安全行為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