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疼痛醫學

基礎疼痛醫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應麟
图书标签:
  • 疼痛医学
  • 疼痛管理
  • 临床医学
  • 医学教育
  • 基础医学
  • 疼痛机制
  • 诊断
  • 治疗
  • 神经科学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的特點是以清楚並跨越融合疼痛的範圍和深度,為醫師提供疼痛醫學的全面概述。本書各章節由專精於疼痛醫學領域的頂尖人員所撰寫,以案例研究、關鍵概念、建議閱讀與參考文獻為特色。書中也以跨專科方法來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與應對疼痛的臨床治療和成本收益概念。此外,本書與美國麻醉專科醫師學會的疼痛醫學次專科考試所建議學員掌握的資訊緊密結合,例如麻醉學考試聯合委員會訂定的內容;它涵蓋了疼痛狀態的診斷、疼痛治療、急性疼痛、神經根疼痛、神經病變性疼痛、慢性內臟痛、頭痛、特殊族群的疼痛。本書推薦給正在學習疼痛醫學或準備次專科考試的人,絕對是您必備的好書。
书名:《运动生理学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框架。我们着眼于人体在不同运动强度和类型下,生理系统如何协同运作以适应和优化表现。本书内容不涉及疼痛管理或特定的疼痛医学领域,而是专注于运动本身带来的生理变化、适应机制及其应用。 第一部分:运动生理学的基石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运动生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与研究范畴。我们将探讨运动对身体各个系统的基本影响,并介绍理解这些变化所需的核心概念,例如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和生理指标的测量方法。 第一章:运动生理学的概念与历史 定义与范围: 明确运动生理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即运动对急性刺激和长期适应的反应。 历史沿革: 简述运动生理学从早期对运动的经验观察到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强调科学方法的引入。 研究方法论: 介绍实验室测试(如最大摄氧量测定)和现场测试(如乳酸阈值评估)的基本原理和局限性。 第二章:能量代谢与ATP的产生 本章是理解运动生理学的核心。我们详细剖析人体如何将食物中的能量转化为可供肌肉收缩利用的ATP。 三磷酸腺苷(ATP): 运动的直接能源。 磷酸肌酸系统(磷酸原系统): 描述无氧、非乳酸生成系统在高强度爆发力运动中的作用。 糖酵解途径: 深入探讨有氧和无氧糖酵解,特别是乳酸(或更准确地说是乳酸盐)的产生、积累与清除机制。 有氧氧化系统: 详细解析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在线粒体中产生大量ATP的过程,包括脂肪和蛋白质作为燃料的参与。 代谢的交叉点: 探讨不同运动强度下,这三种供能系统之间的动态转换与主导地位变化。 第二部分:生理系统的急性反应 本部分聚焦于人体在单次运动过程中,心血管、呼吸和内分泌系统如何迅速做出调整以满足氧气和能量的需求。 第三章:心血管系统的应激反应 运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压力是最大的挑战之一。本章详细描述心脏和血管网络的即时调整。 心输出量的代偿: 分析运动中静息心率、最大心率、心搏出量(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增加心率和每搏输出量来提高心输出量。 血流重新分配: 阐述运动时流向工作肌肉血流量的显著增加,以及流向非必需器官(如消化系统)血流量的暂时性减少。 血压动态: 区分收缩压、舒张压在不同类型运动中的变化规律,并解释外周血管阻力的调节。 心血管适应: 简要提及耐力训练带来的心脏结构(如左心室容积和壁厚)的长期变化。 第四章: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与通气 呼吸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高效地获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通气量的增加: 解释从静息到最大运动强度下,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如何共同作用以匹配代谢需求。 气体交换效率: 探讨肺泡与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驱动力——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梯度的变化。 通气阈值与氧债: 分析通气阈值(VT1)和呼吸补偿点(VT2)的生理意义,以及运动后持续超量耗氧(EPOC,俗称氧债)的恢复过程。 第五章:内分泌与神经控制 激素是调节运动中能量动员、水盐平衡和应激反应的关键信使。 激素的即时释放: 考察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在加速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动员糖原方面的作用。 代谢调节激素: 分析胰岛素水平的下降与胰高血糖素、皮质醇水平的升高如何协同促进肝脏糖原的输出和脂肪的动员。 体温调节: 探讨运动产热增加时,下丘脑如何通过增加皮肤血流和排汗来维持核心体温的稳定。 第三部分:适应性与特定环境下的反应 本部分转向长期的生理适应性变化,以及身体在非理想环境(如高海拔或高温)下进行运动时的特殊反应。 第六章:神经肌肉系统的适应 肌肉系统是执行运动的执行者,其功能和结构会根据训练刺激发生改变。 肌肉纤维类型: 详细区分I型(慢氧化)和II型(快收缩)肌纤维的特性、募集顺序及其在不同运动中的优势。 神经募集: 解释力量训练如何提高运动单位的募集频率和同步性(即神经效率的提高)。 超量恢复与肥大: 探讨机械张力、代谢压力和激素信号如何驱动肌纤维的蛋白质合成,导致肌肥大,并阐述超量恢复的原理。 第七章:环境生理学:高海拔与高温 当运动脱离了中性环境,生理系统必须进行额外的、复杂的代偿。 高海拔反应(低氧环境): 分析气压降低导致的氧分压下降,以及身体如何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心率和红细胞生成(长期适应)来应对氧气输送能力的挑战。 热负荷与脱水: 探讨运动产热增加与环境温度共同作用时对心血管系统的额外负担,以及脱水如何限制血容量和核心体温的调节能力。 第四部分:运动能力评估与应用 最后一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评估与训练设计中,重点在于量化运动表现的指标。 第八章:运动能力评估指标 最大摄氧量 ($ ext{VO}_2 ext{max}$): 作为衡量心肺耐力的“黄金标准”,本书将深入探讨其测定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在不同人群中的参考值。 无氧阈值与乳酸清除: 阐述乳酸阈值(LT)和最大摄氧量下的乳酸稳态(Onset of Blood Lactate Accumulation, OBLA)作为预测耐力表现的关键指标。 储备容量: 讨论不同能量系统的容量(如磷酸肌酸储备、糖原储备)如何限制运动持续时间。 第九章: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本书的结论部分概述了如何利用生理学知识来优化训练计划。 超负荷原则: 解释训练刺激必须超过身体当前适应水平的必要性。 特异性原则: 强调训练反应的特定性——即训练什么,就会提高哪方面的能力。 可逆性原则: 阐述停止训练后生理适应性如何逐渐丧失。 总结: 《运动生理学导论》是一本为体育科学、运动康复、运动营养学以及对人体机能优化感兴趣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教材。它严谨地梳理了从分子水平到整体系统水平的运动反应机制,为理解如何通过科学训练来提升体能、优化健康状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书内容完全集中于运动的机制、表现与适应,不涉及任何关于疾病状态、病理生理学或疼痛的诊疗与干预。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疼痛狀態的診斷  1
第1章    疼痛狀態概覽3
第2章    疼痛感受與調控路徑11
第3章    生理性疼痛的機轉19
第4章    病理性疼痛的機轉33
第5章    疼痛評估41
第6章    疼痛狀態的診斷53
 
第二部分  疼痛治療  65
第7章    疼痛的心理治療67
第8章    疼痛的藥物治療87
第9章    介入性疼痛治療103
第10章   慢性疼痛的手術治療131
第11章   針灸與補充性整合療法在疼痛治療的應用149
第12章   安寧療護163
 
第三部分  疼痛病症:急性疼痛  179
第13章   手術疼痛181
第14章   創傷性疼痛197
第15章   分娩止痛的機轉221
第16章   缺血性疼痛249
 
第四部分  疼痛病症:慢性肌肉骨骼疼痛  269
第17章   脊椎疼痛271
第18章   關節痛291
第19章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311
 
第五部分  神經根疼痛  325
第20章   頸神經根疼痛327
第21章   胸神經根疼痛343
第22章   腰薦神經根疼痛359
 
第六部分  疼痛病症:神經病變性疼痛  371
第23章   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373
第24章   帶狀疱疹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393
第25章   周邊神經病變403
第26章   周邊神經痛與擠壓性神經病變419
第27章   三叉神經痛435
第28章   中樞疼痛症候群449
 
第七部分  疼痛病症:慢性內臟痛  461
第29章   腹痛463
第30章   泌尿生殖系統與骨盆腔痛479
 
第八部分  疼痛病症:頭痛  493
第31章   原發性疼痛495
第32章   繼發性頭痛515
第33章   口面部疼痛症候群(三叉神經痛除外)535
 
第九部分  特殊族群的疼痛病症  567
第34章   兒科疼痛569
第35章   老年疼痛587
第36章   重症病人的疼痛607
Index     623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929748
  • 規格:精裝 / 628頁 / 12 x 19 x 8.7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本書的特點是以清楚並跨越融合疼痛的範圍和深度,為醫師提供疼痛醫學的全面概述。本書各章節由專精於疼痛醫學領域的頂尖人員所撰寫,以案例研究、關鍵概念、建議閱讀與參考文獻為特色。書中也以跨專科方法來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與應對疼痛的臨床治療和成本收益概念。此外,本書與美國麻醉專科醫師學會的疼痛醫學次專科考試所建議學員掌握的資訊緊密結合,例如麻醉學考試聯合委員會訂定的內容;它涵蓋了疼痛狀態的診斷、疼痛治療、急性疼痛、神經根疼痛、神經病變性疼痛、慢性內臟痛、頭痛、特殊族群的疼痛。本書推薦給正在學習疼痛醫學或準備次專科考試的人,絕對是您必備的好書。
 
  本人從這本書的讀者進階為譯者,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者群對於呈現實事求是的堅持,以及致力於更新的執著,力求語意更清晰明確。
 
  除了本人與老夥伴鄭仁坤教授及林嘉祥主任之外,也邀請了幾位年輕的麻醉人一起加入編譯的工作,希望藉由這幾位生力軍的參與,能以使用者的角度進行文字修飾,讓語意更易懂,力求譯文至「信、雅、達」的程度。期待和原著一樣,盡力符合主要讀者群的需求。
 
  在內容上,譯者群雖然已反覆校閱修訂以期能忠實呈現原書之內容,倘若有遺漏或錯誤之處,仍請讀者不吝指正。特別感謝波士頓大學研究生陳皓彤小姐,在繁忙的課業及公務之餘,協助完成此書編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記得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是在我們科裡資深主治醫師的推薦下。那時候我對疼痛治療的認知還停留在「開藥止痛」的層面,這本書簡直像是一盆冰水把我潑醒了。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非常強調「疼痛不是單一維度的問題」。書中對於生物、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 Model)的探討,不是像其他書那樣只是點到為止,而是用大量的篇幅去解釋,這三個維度是如何在神經傳導層面上相互影響的。例如,它花了相當大的篇幅去講解焦慮和憂鬱情緒如何改變我們的痛覺閾值,這種從心理狀態倒推回生理機制的論述,對我這種習慣從解剖學角度思考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啟發。閱讀起來的節奏感比較慢,因為你必須停下來,消化那些複雜的交互作用圖表。它不像一本可以快速瀏覽的期刊文獻,它要求的是一種「慢讀」的態度,必須把每一個圖表和數據都看清楚,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想傳達的深度。對於想從單純的「症狀處理」跨越到「病因管理」的同業們,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革命性的。

评分

老實說,這《基礎疼痛醫學》的封面設計其實蠻低調的,沒有花俏的插圖或誇張的宣傳語,簡潔到有點像是政府出版的標準作業程序手冊。但內容的精確度,卻讓我對它肅然起敬。這本書的編者群顯然對疼痛領域的現況有著極高的掌握度,特別是在藥理學的介紹部分,對各種止痛藥的作用機轉、副作用預期,以及各種藥物在不同疼痛類型中的應用限制,描述得非常細膩到位。我特別喜歡它在介紹治療介入措施時,所採用的「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論述方式。它不會直接告訴你「你應該用A方法」,而是會詳細說明支持A方法的臨床試驗數據、研究設計的優點與限制,讓讀者自己去權衡該方法的適用性。這種訓練讀者獨立思考、不盲從權威的寫作風格,是這本書價值極高的地方。雖然有些部分對於完全沒有醫學背景的人來說,可能晦澀難懂,但對於需要一份嚴謹、可靠、隨時可以查閱的標準指南的專業人士而言,它無疑是一本值得放在手邊、時常翻閱的案頭書。

评分

老實講,我最近在忙著準備一個關於慢性疼痛機制的研討會,本來想找本快速入門的文獻來梳理一下思緒,結果翻到這本《基礎疼痛醫學》的時候,感覺就像是走進一個巨大的圖書館,每本書都擺得整整齊齊,但要找到你想找的那一本特定資訊,還真得花點時間。它不像坊間那些強調「懶人包」或「五分鐘搞懂」的科普書,它更像是一本為研究生或住院醫師量身打造的詳盡手冊。書裡面對於疼痛路徑的描述,那種深入到細胞層級的講解,簡直是讓人頭皮發麻。特別是關於周邊神經與中樞神經敏感化的章節,寫得非常深入,光是去理解那些受體和離子的互動,就得反覆閱讀好幾次才能抓到重點。我個人覺得,它在整合理論與臨床應用這個部分做得還算平衡,畢竟是「基礎」,所以它會先帶你認識病理生理學的全貌,然後才偶爾提及實際的治療方向。但重點是,它給你的「方向」是建立在非常紮實的科學證據上的,而不是隨便說說。對於我們這些已經有臨床經驗的人來說,偶爾需要回頭釐清一些比較少見的罕見疼痛機轉時,這本書就能派上用場,它就像是一個強大的資料庫,雖然有點沈重,但資料完整度無可挑剔。

评分

說到這本《基礎疼痛醫學》,我身邊幾個在國外受訓的朋友倒是對它讚譽有加,他們說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接近他們在歐美醫學院接觸到的教材結構。它的結構性太強了,強到你幾乎可以把它當作一份課程大綱來使用。每一個章節的開頭都會明確列出學習目標,這點對教學者來說非常方便,學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讀完這部分應該掌握哪些關鍵知識點。不過,也正因為這種高度的系統化,讓我在閱讀某些章節時,會覺得內容略顯學術化,情感色彩幾乎為零。例如,談到急性疼痛與慢性疼痛的區別,它會用非常精確的生物學模型去定義,而不是著墨太多在病患的主觀感受或心理層面。這或許是「基礎」的必要取捨吧,畢竟在建立骨架之前,你不能急著去裝潢內飾。我個人期望在某個進階的章節,能看到更多關於跨文化疼痛表達差異的探討,但顯然這本書的重點是放在普遍適用的生理學和病理學的基礎建構上。總體來說,如果你正在準備專業考試,或者想建立一個不會被時間淘汰的疼痛醫學知識體系,這本書的紮實度絕對能讓你安心。

评分

這本《基礎疼痛醫學》的確是本硬底子的教科書,不過說真的,光是看它的書名,我就知道這本書鎖定的對象絕對不是想在沙發上輕鬆閱讀的讀者。我身邊認識幾個想轉行或是想加強基礎訓練的醫療夥伴,他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第一個反應都是「厚!這本看起來真扎實」。老實說,它在內容組織上,的確是下了不少功夫。從最基礎的神經生理學如何影響疼痛的傳遞,到後續的各種分類和評估工具,條理分明得有點嚇人。翻開目錄,你會發現它幾乎涵蓋了所有基礎的知識點,像是世界衛生組織對疼痛的定義、各種疼痛量表的應用細節等等,每一個章節都像是經過精準計算的螺絲釘,牢牢地扣在疼痛醫學的框架裡。對於臨床新手來說,這本書像是提供了一張非常詳盡的地圖,讓你清楚知道疼痛這個複雜領域的邊界在哪裡、主要幹道在哪裡。雖然閱讀過程需要全神貫注,因為它不會為了迎合讀者而把艱澀的醫學名詞簡化,但正是這種堅持原汁原味的態度,讓它在眾多參考書中顯得格外可靠。如果你的目標是想系統性地打下堅實的學術基礎,這本絕對是值得投資的工具書,只是準備好你的咖啡因,因為這趟旅程不會輕鬆到哪裡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