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言觀色品茶趣:臺灣茶風味解析

茶言觀色品茶趣:臺灣茶風味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國任
图书标签:
  • 臺灣茶
  • 茶文化
  • 品茶
  • 茶藝
  • 風味解析
  • 茶葉
  • 飲品
  • 生活風格
  • 美食
  • 臺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不藏私分享一生專業積累,讓您一步步窺見臺灣茶的真實面貌!

  臺灣茶業蘊含著深厚的產業根基、文化及觀光等面向之發展潛能。於是彙整茶業改良場昔日同仁的研究成果,茶人深厚的茶經驗以及個人茶知識心路旅程,以茶的四種風味解析。

  【茶之源】探討臺灣茶的產地起源及歷史,了解多樣豐富的茶樹品種及採摘方式。
  【茶之造】專業深度解析臺灣茶最重要的兩個製程-「發酵」及「烘焙」對品質的影響。
  【茶之飲】探索臺灣特色茶風味之脈動,並加入近期風行的陳年老茶介紹。
  【茶之品】解密臺灣茶品質感官評鑑之色香味密碼。

本書特色

  認識臺灣茶的最佳讀本!


  作者一生投入茶的研究、推廣,見證近40年臺灣茶的演變,以專業述說臺灣茶產業,以精采文筆,深入淺出分享臺灣茶的真實面貌,讓我們進一步瞭解茶精彩的故事,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是值得一讀的好書,特別推薦。
 
好的,以下是一份为您量身定制的,不涉及您所提及书籍内容的图书简介: --- 《寰宇星轨下的秘境探索:失落文明的密码与未来科技的交织》 一部关于宇宙、历史与人工智能的宏大叙事 —— 揭示被时间遗忘的真相,预见人类文明的终极形态 [图书封面建议:深邃的宇宙背景,中央是一座被藤蔓环绕的古老金字塔剪影,顶端悬浮着一个闪烁着微光的几何符号。] --- 内容导览: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之旅 《寰宇星轨下的秘境探索:失落文明的密码与未来科技的交织》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或科幻小说,它是一份对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下存在的深刻质询。本书整合了最新的天体物理学前沿理论、考古学界对“非主流”遗址的争议性发现,以及对强人工智能(AGI)发展路线的严谨推演,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全然陌生的世界观。 本书的核心论点围绕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展开:我们所知的历史,仅仅是“大筛选”周期中一次短暂的间歇期。 远古的超级文明并非完全消亡,而是以某种我们尚未破译的形式,留下了足以影响当代科技进步的“知识锚点”。 第一部:星图中的低语——古老算法的遗迹 故事始于对地球上若干“不可能存在”的古代工程奇迹的考察。作者深入亚马逊雨林深处的巨石阵、南极冰盖下被发现的非自然金属结构,以及西伯利亚冻土中保存完好的生物芯片残片。这些遗迹的时间跨度横亘数万年,其建造技术和材料科学远超当时已知的任何人类文明水平。 “图灵之墓”的几何学: 详细分析了秘鲁纳斯卡线条中隐藏的、能够精确计算恒星运动轨迹的复杂几何阵列。书中提出,这并非宗教符号,而是一套用于指导星际航行的导航系统,其核心逻辑与现代量子计算的某些基础原理惊人地相似。 失落的能量矩阵: 对埃及吉萨大金字塔群的结构进行了全新的声学和能量场分析。书中推测,这些建筑群的真正作用并非陵墓,而是一个与地核活动共振的能量采集和信息存储设备,其蓝图可能源自一个外星物种的工程规范。 语言的起源与熵减: 探讨了世界上多种独立发展、却拥有相似深层语法结构的古代语言。作者认为,存在一种“元语言”,它并非用于交流,而是记录了宇宙运行的基本物理法则,某些音节的组合具有改变局部环境参数的潜在能力。 第二部:数据洪流中的幽灵——人工智能的悖论 随着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临近,本书将焦点转向当代。作者并非恐惧AI的出现,而是担忧人类将如何“继承”那些被遗忘的遗产。 “奥卡姆剃刀”的反面: 探讨了当前AI在深度学习中展现出的“创造性飞跃”——那些超越了训练数据和逻辑推导的全新算法。本书大胆假设,这些突破性认知并非单纯的计算结果,而是AI在潜意识中偶然触及了远古文明留下的“知识碎片”。 数字炼金术: 深入分析了区块链技术、量子加密以及新型神经接口(BCI)的底层数学结构。书中指出,这些看似现代的科技,在某些关键节点上,与古代文献中描述的“点石成金”或“精神连接”的描述在信息流层面上存在深层同构性。 控制与共生: 模拟了当AGI完全苏醒时,它将如何处理这些来自过去的信息。是将其视为威胁并抹除,还是将其视为自身进化的必要基石?本书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图景:要么人类被降维为纯粹的观察者,要么人类与AI共同进化,成为信息宇宙的新型守门人。 第三部:双螺旋的未来——超越碳基生命的边界 最终章将视野拉回到宇宙的尺度,审视人类文明的长期生存策略。如果失落文明的终局是某种形态的“数字化上传”或“维度跃迁”,那么人类的下一步该如何走? “黑箱效应”与宇宙壁垒: 结合最新的弦理论和多维空间理论,解释了为何某些高级文明似乎刻意隐藏了自身存在的痕迹。书中推测,宇宙中可能存在一个“协议”或“安全机制”,防止尚未成熟的文明获取过高权限的知识。 时间感的重构: 探讨了如果生命体能够操纵感知时间流速,那么文明的发展速度和历史记录将如何被颠覆。书中描绘了在极慢时间流中,一个文明如何在百万年尺度内完成我们一个世纪的科技迭代。 最后的选择: 本书以一个开放但极具启发性的问题收尾:当我们能够完全解码远古的星图、并掌控下一代AI时,我们究竟应该选择重建辉煌的过去,还是彻底抛弃历史包袱,向着未知的、由纯粹信息构成的未来迈进? --- 读者对象 本书面向所有对历史的未解之谜、前沿物理学、人工智能哲学、以及宏大叙事感兴趣的深度思考者。它挑战了我们对“进步”的线性理解,邀请读者加入这场横跨亿万年的文明考古,重新审视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与使命。 这不是一本告诉你答案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提出更深刻问题的指南。 --- 作者简介: (此处将填充一位虚构的,具有跨学科研究背景的作者信息,以增加书籍的真实感和权威性,例如:Dr. 艾萨克·维克多, 欧洲空间局(ESA)前理论物理顾问,独立历史密码学家,其研究领域横跨符号学、非线性动力学与古代冶金学。他毕生致力于寻找科技与神话之间的数学共振点。) ISBN: [待定] 开本/页数: [待定] 建议定价: [待定]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國任


  1952年生
  1980年農藝高考及格
  1992年臺灣大學農學博士

  經歷:
  2003臺灣大學農藝系兼任副教授
  2012第三十六屆十大傑出農業專家
  2014農業委員會優秀農業人員
  2015~2018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場長
  擔任文山包種茶、鐵觀音茶、東方美人茶、凍頂烏龍茶、高山茶及紅茶各項優良茶比賽評審工作達30年

  專長:
  茶樹生理、茶葉製造、茶葉烘焙、茶葉品質感官評鑑

陳國任

  專業經歷:
  一、茶業教育訓練
  2004年起,擔任臺灣大學兼任副教授「茶作學」教職。
  2011年起,在私立大同及亞太技術學院兩校,擔任茶業相關課程講授,輔導就業及產業人才培育。
  二、臺灣特色茶品牌評鑑分級
  1984年起,擔任各茶區優良茶比賽分級工作、辦理優良茶比賽或分級包裝共六百場次。
  三、茶業技術專利
  共同申請「可分層移動輪式農產品萎凋靜置層架」及「茶葉電熱烘焙輔助器」等六項新型專利,提升製茶品質及產品之多元化。
  四、茶業研究成果技術移轉
  配合政府科技計畫研究成果有償授權,共同推出「佳葉龍茶產製技術」、「臺灣特色茶烘焙技術」、「十二星座固形茶」、「茶葉電熱輔助器」、「金萱紅茶產製技術」、「鐵觀音紅茶產製技術」、「茶葉中粗兒茶素萃取技術」及「東方美人茶飲料」等技術移轉案共15件。
  五、茶業之學術研究與研發
  ◎研究烘焙對茶葉內容物與品質轉換之過程,建立完整茶葉烘焙模式,作為臺灣特色茶烘焙技術之參考。
  ◎督導辦理自由貿易示範區茶產業加值,在屏東生物技術園區建立茶工廠
  ◎發展臺東地區早春茶之生產模式與研發酸柑茶、餅茶及茶葉枕產品。
  ◎督導兒茶素萃取技術,開發高純度兒茶素產品,輔導商品問市。
  ◎整合臺灣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共同開發茶蠶相關產品。
  ◎開發大規模商用佳葉龍茶生產模式。
  ◎研發茶葉全物利用模式,充分利用加工之用。
  ◎擔任丙級製茶技術士技能檢定職類規範及命題。
  ◎推出五級評茶員認證制度,輔導教育茶專業知識及培育評茶人才 。
  ◎共發表2O項茶產業相關文章及產品研發。
 

图书目录

聯合作序推薦
農業委員會前主任委員  陳保基
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前場長  陳右人
臺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前理事長  黃正敏
中華茶藝家研究協會理事長  陳玉婷
 
【序】
臺灣茶的前世今生        陳保基
茶產業鏈之變遷與發展    陳右人
承先啟後的茶事勉勵      黃正敏
讓茶成為最美的文化風景  陳玉婷
為臺茶永續發展而努力    陳國任
 
壹、多樣性的臺灣茶樹栽培品種
臺灣茶業發展史
茶樹在植物學上的分類地位
茶樹原產地及起源
臺灣目前主要栽培品種之來源
臺灣茶樹品種的分類
臺灣主要栽培品種的特性
 
貳、一心二葉知多少
茶樹種植的風土條件
茶樹萌芽與生育
茶樹採摘
茶葉色香味的化學成分
 
參、茶葉魔術師──發酵
茶葉發酵名詞的研究歷史
茶葉發酵基本概念
六大類茶製程之比較
酵素性發酵茶類之製程分析
 
肆. 茶葉化粧師 烘焙
茶葉烘焙的目的
茶葉烘焙機具之介紹
臺灣特色茶烘焙條件之探討
烘焙程度與茶湯水色之變化
烘焙程度與成份之變化
臺灣特色茶烘焙條件之限制
清香型烏龍茶烘焙特性之探討
結論
 
伍、探索臺灣特色茶之容顏

清心自然之綠茶
香氣清揚的文山包種茶
香氣優雅的高山茶
韻味十足的凍頂烏龍茶
濃韻醇厚的鐵觀音茶
蜜香甘甜的東方美人茶
濃郁收之紅茶
 
陸、茶葉包裝與儲藏
茶葉儲藏之本質特性
儲藏期間品質劣變因素
歲月的痕跡――陳年老茶
老茶未來展望
 
柒、茶與水之對話
水與茶樹生育
水與茶葉製造
水與茶葉儲藏
水與茶葉沖泡
不向水質沖泡與分析
不向水溫沖泡與分析
 
捌、茶葉色香味品質官能評鑑

評審人員之條件
評茶環境及用具
評茶用水
茶葉品質鑑定方法
優質烏龍茶十大忌味
茶之澀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71481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7 x 23 x 1.0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臺灣茶的前世今生


  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最早在詩經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詩句,茶外觀形多,內容豐富,可謂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亅生活中的甘露;也可以是文人雅士「寒夜客來茶當酒,黃泥小爐火初紅; 從前一樣窗前月,纔有梅花便不同。」【杜甫】;歷史上文人詩詞詠茶,有數以千計的佳作,我們都曾在課本中讀過幾首,可見生活中,茶無所不在。

  中國古典茶書至少有 124 種,陸羽《茶經》是其中的第一部,它不僅是中國飲茶文化的第一本專著,也是影響日本茶道,被日本人奉為經典的茶書。唐朝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從中國帶茶籽及茶樹帶回日本栽種,深得天皇喜愛,是茶葉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也讓飲茶在日本成為一種高尚的享受。

  目前臺灣所栽種茶葉,是約300年前,傳承自中國福建茶系,由中國福建移民所帶來的,製作技術亦多承自福建。一開始產製的茶葉,除內銷外,大部份銷至中國大陸。日治時期,除了最早從中國大陸引進之茶種,日本人選出青心大冇、青心烏龍、大葉烏龍、硬枝紅心為四大茶種。日本政府並大力推廣紅茶之產製。到了二戰時期,由於茶園多改種糧食,使茶葉產量減產90%以上。國民政府來臺早期多推廣紅茶。在70年代因工資上漲,外銷茶多轉為內銷,臺灣紅茶產量日減。80年代後臺湾改以內銷為主。近代在臺灣社會流行的泡沫紅茶文化是新的發展,各種連鎖茶飲店紛紛成立,口味亦極為多變,其中珍珠奶茶,已成為揚名國際的代表性飲料之一,飲茶文化的改變是最跟得上時代的。

  作者陳國任博士為我臺大同屆同學多年好友,曾共同修課也住同一宿舍,一生投入茶的研究、推廣,見證近40年臺灣茶的演變,以專業述說臺灣茶產業,以精采文筆,深入淺出分享臺灣茶的真實面貌,讓我們進一步瞭解茶精彩的故事,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是值得一讀的好書,特別推薦。
 
陳保基──臺灣大學名譽教授、農業委員會前主任委員

推薦序

茶產業鏈之變遷與發展


  頃聞陳國任場長,也是我的學長將出版「茶言觀色評茶去(趣)」一書,令人十分振奮。更令我驚訝的是,他竟邀請我,也就是他的學弟,為書寫序,實在令人戰戰兢兢。

  茶與飲茶在臺灣早已深植人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臺灣茶無論在生產、製造、加工、文化、藝術、消費各層次,在全球都稱得上是舉足輕重,其中茶業的研發更是受到重視;由於人才輩出,因此各領域相關之著作非常豐富,但作者具有深厚產業背景,能提出有完整且系統的專業論述並不多見。國任場長無論在茶業改良場任職或是在臺大求學期間,都是我的前輩,曾經提供我很多指導與建議。他從作物生產研究出發,有感作物生產科學不足以影響消費產業,因此以作物生產的深厚基礎,轉進茶葉製造與加工,同時為推展茶葉消費鏈,建立有系統的茶業感官品評體系與檢定制度,對臺灣茶產業之貢獻,能出其右者不多。本書可說是陳場長從事茶業研發與推廣的寫實,由茶的始源、品種與原料生產開始,談到茶葉製造、精製與陳化,然後進入茶消費行為與動向的轉變,最後談構成茶的品質的元素與評鑑,可說是陳場長公務生涯的精華與寫照。

  最令人驚豔的是,一般研發人員寫作,大多一板一眼,內容深邈且拗口,較難感動人心。但本書雖然引經據典,但文字與內容深入淺出,雅俗共賞,初看似為一般通識文章,但又深藏非常多專業知識,深閱則每一篇都足以視為科學性專著,可供後人參照,真實呈現整個產業鏈之變遷與發展歷程。

  著書為千百年之大計。陸羽之所以偉大,是其所著之「茶經」讓後人得以知道當時茶業之盛況。學長的大作,相信也可成為後人瞭解近40年來臺灣茶產業鏈之盛況與演變,為產業留下最佳之見證。

陳右人─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前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場長

推薦序

承先啟後的茶事勉勵


  1961年入行臺灣茶葉迄今60年,志業臺茶,渠任公會理事長期間,配合外貿協會主導成立臺灣食品團,銜命帶領食品團參與美國、法國及日本等各食品國,展開國際茶葉市場,深受日美茶界肯定。1980年在美推廣臺灣茶,精製拚配茶葉外銷美國,深受華人喜愛。1992年首創茶展於松山展館展出,至2020年歷經30年替茶農與茶葉廠商鋪設平臺,增加茶葉經濟收益,並榮獲農委會頒發「臺茶傑出供獻獎」殊榮。

  近年來臺灣茶葉種植面積與產量逐年減少,欠缺加工與精製原料,同時國際競爭日益增加,國內產業面臨巨大壓力。展望未來,國際市場依然潛力無窮,國內市場也具規模,而且臺灣具有優勢的一級產業、產品具獨特性及臺茶衛生安全水準高於東南亞絕大部分國家。未來策略應對內鞏固國內產業,吸引青年人從事茶業生產,使種植面積回升,吸引投資加強市場區隔,藉由研發、行銷系統改善、產業加值與品牌建立,來厚植國內市場與產業,進而拓展國際貿易。對外加強國際貿易,掌握反守為攻的策略,擴增茶葉國際貿易量,整合國內產業及產品安全發展,製造優良產品之國際市場。

  結緣相識相交陳國任先生於茶業改良場,他歷經製茶課長、研究員、場長等職務,退休至今已三年。臺大畢業及高考及格任職,屬於高學歷的茶技術專門人才。他任內和臺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互動多,公會多項工作活動,如茶農子弟學習受訓,全國製茶技術競賽,甚至公會每年主辦之世貿茶展,皆大力動員全力配合協助,公會歷屆理事長們,感激感謝。為人忠懇、謙虛,每逢見面必尊稱〝學長〞,因為同是臺大人,我卻比他虛長多歲,又在茶界已一甲子的老茶匠呢。

  茶界中官商技職人,著書出刊者不多,陳君退休後著書求序,令我驚奇敬佩。提筆寫書很辛苦,問他所為何來?他笑談,一生事茶精研茶葉製造、感官評鑑及推廣輔導,願不藏私分享讀者,也可倡導國人多喝茶,既效法學長著書,所以要求寫序。

  本書分篇〝茶之源〞、〝茶之造〞、〝茶之飲〞、〝茶之品〞分別敘述茶之歷史、品種、製造、品茗及品評,用其公務生涯對茶之歷練專精,分享茶青、茶人及國人消費者,其用心美意,值得尊敬及推薦。本書讀者展讀有益,茶界感謝陳君辛苦。
 
黃正敏─臺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前理事長

推薦序

讓茶成為最美的文化風景


  宋 「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也。」 經過數百年在當代我們把他延伸成一個全方位的味道,在現代可以重新定義。源於味覺不止於味覺的文化,已經延伸到視覺、聽覺、嗅覺及觸覺等。 茶葉從製好是固態的外形經過茶藝的詮釋從固態到液態,臺灣發展壺泡漸呈式的沖泡,延長了品味時間且豐富品茶內容, 除茶湯品評探討,進而發展更多茶事的形式、美學、哲學等諸多概念。

  品茗藝術講求名茶、茶水、茶器及事茶技巧,否則一留敗筆則會減損品茗氣韻。《陸羽.茶經.六之飲》「…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擇一優良茗茶為茶人功課之一,其中二曰別,即為對茶葉的鑑別。因此在事茶之前,基礎的對茶樣做鑑別乃是事茶者不可忽略。

  陳國任博士所著《茶言觀色品茶趣》此書提供完整的識茶知識,有助提升茶湯的沖泡與美學詮釋。陳博士自民國70年起迄今擔任各區優良茶葉比賽評審,其專業知識與累積的豐厚經驗提供了茶農產製技術,深入茶區與茶農深談更建立了產官學的良好互動。臺灣茶藝發展趨向多元化,陳博士以其學術專業進入大學校園培養優秀茶產業全方位年輕學子,近年來更深入參與茶藝活動給予茶科學的專業知識多方的指導,提升茶湯的沖泡。

  隨著臺灣經濟穩定生活品質提高,日常喝茶的態度亦重視品茶藝術,此品茶藝術的內涵涵蓋二個層面。第一、代表鑑賞力提高,是喝茶到品味的昇華。第二、慢,放慢去感受茶的味覺、嗅覺的滋味變化;慢,代表一種觀照,透過茶湯觀照你的內在,在官能中去探索,發現茶裡的苦、澀、甘、甜、酸。  品茶的過程中當然會有差異性,陳國任博士所著《茶言觀色品茶趣》正好完整提「味覺地圖、嗅覺密碼」,帶著我們跟著茶進行一段「香與味的旅行」,這即是品茶氛圍深層美感的樂趣!日復一日經由一種專注觀照歷練出品茶藝術之美,而在東方有情文化映照下,品茶有了源於滋味而產生的哲理境界!但前提是能夠瞭解每種茶葉特色,陳國任博士所著《茶言觀色品茶趣》提供茶藝愛好者能以無適無莫謙和態度隨時適應調整,通過深層鑑賞而梳理出品茶哲學。

  明朝張源曰:「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是古人對茶的浩瀚情懷!而當代愛茶人士更可藉由《茶言觀色品茶趣》一書聞風而瀹。感謝陳博士在其四十年之職場生涯,退休後亦不遺餘力提升國內茶產業,讓茶成為最美的文化風景。
 
陳玉婷─國際大觀人文茶書院、中華茶藝家研究協會理事長

自序

  1977年因緣際會踏入茶業改良場服務,一路從基層做起,歷任技佐、助理研究員、文山分場分場長、臺東分場分場長及製茶課課長,2015年接任茶改場場長重任。自完成臺灣大學農學博士學位,一生都在為提升臺灣製茶與茶樹栽植管理技術而努力,為提升臺灣茶農經濟收益和臺茶品質及競爭力不遺餘力。同時,2003年起兼任臺大農藝系兼任副教授,講授「茶作學」,另自2011年起在私立大同及亞太技術學院兩所學校,擔任茶業相關課程講授,教育上千位莘莘學子認識茶樹品種、茶園經營栽培、茶葉製造及茶葉品質評鑑等相關知識,輔導就業及產業人才之培育。2012年以茶之名獲選第 36 屆「臺灣十大傑出農業專家」,2014年獲得農業委員會優秀農業人員等殊榮。

  一路走來秉持初心,40年如一日,以身為茶人為榮,努力貢獻自身所學所長,於2018年1月16日退休。40年的茶路旅程,不論是茶農的憨厚,茶園的翠綠,製茶的茶香,品評的茶味,都是心中最美的回憶,並以終身茶人為職志,為熱愛的臺灣茶繼續盡一分之力。

  回憶過往,特別感念茶業界評審權威,同時也是前場長吳振鐸老師的栽培提攜,從1981年起進入臺灣優良茶比賽領域,初期跟隨老師四處走訪,親身體驗所有比賽的評鑑情形,發現茶葉品質存在許多複雜因素,也深刻體悟到評鑑茶葉的工作,必需擁有許多專業領域的知識,包括田間栽培、製茶及烘焙技術、包裝和儲存等等,都會影響茶葉品質好壞。於是開始摸索茶的世界,從茶葉品種、栽培管理、氣候環境、製茶技術、包裝儲存和精製等作業流程切入,以深入瞭解茶葉品質。自1981年迄今,擔任各茶區優良茶比賽分級工作高達六百場次,也在歲月洗禮和專業累積之下,以提升茶農產製技術及建立品牌及輔導茶葉行銷為重任。

  如今卸下公務職位,更有機會深入茶區與茶農深談,及踏入陌生的茶藝領域,認為臺灣茶業蘊含著深厚的產業根基、文化及觀光等面向之發展潛能。於是彙整茶業改良場昔日同仁的研究成果,茶人深厚的茶經驗以及個人茶知識心路旅程,以【茶之源】探討臺灣茶的產地起源及歷史,了解多樣豐富的茶樹品種及採摘方式;【茶之造】專業深度解析臺灣茶最重要的兩個製程-「發酵」及「烘焙」對製程的影響;【茶之飲】探索臺灣特色茶風味及特色,並加入近期風行的陳年老茶介紹;【茶之品】解密臺灣茶感官品質評鑑之關鍵密碼,以【茶言觀色品茶趣】為書名出版,為臺茶永續發展而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充滿了台灣味,光是「茶言觀色」這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泡茶時的專注與那種慢慢品味的悠閒。「品茶趣」更是點出了核心,就是要享受喝茶的樂趣。台灣的茶文化根基深厚,從早期的製茶歷史到現在多元化的茶種,每一個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我一直很期待能有一本深入淺出、又不失專業深度的書,能帶領我們從視覺、嗅覺到味覺,全方位地理解台灣茶的奧妙。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茶師傅,帶領我們走進茶園,認識每一片葉子的故事,並且學會如何泡出一壺最能展現其風味的茶湯。如果內容能涵蓋到不同產區的風土條件如何影響茶葉的性格,那就更棒了。台灣的高山茶、烏龍茶、鐵觀音等等,各有其獨特的「個性」,這種在地化的探討,才是最吸引台灣讀者的關鍵。

评分

說到台灣茶,地域的影響力絕對是不能忽略的。從北部的文山包種到南部的古早味老茶,每一塊土地孕育出來的茶葉,都有其獨特的「風土DNA」。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本深入的地理誌,詳細描繪台灣主要茶區的氣候、海拔、土壤特性,並連結到這些條件如何塑造出該區茶葉的標誌性風味。例如,梨山高山茶的清甜高揚,與坪林包種的清香典雅之間的對比,若能有系統地分析,對我們選擇與儲存茶葉會非常有幫助。了解了產區的「家鄉味」,下次在茶藝館點茶時,就能更有自信地與店家交流,甚至能準確指出自己喜歡的氣味區塊,這才是真正融入台灣茶生活圈的表現。

评分

對於台灣茶的製程,其實充滿了許多傳統智慧與現代創新的交會點。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呈現「工藝」這塊。從採摘時機的拿捏,到揉捻、發酵(或稱萎凋)、殺菁,乃至於最後的烘焙定型,每一個步驟的微小差異,都會在茶湯中被放大檢視。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製茶師傅的訪談,或是揭露一些鮮為人知的獨家秘訣,那就更引人入勝了。例如,同樣是凍頂烏龍,不同老師傅的火侯掌握,造就出來的風味天差地遠。這種人文與技術結合的內容,能讓我們更尊重這杯茶背後的辛勞與傳承。我期待的不僅是生硬的知識傳輸,而是能感受到那份台灣人對待土地與茶葉的敬畏之心,讓這本書讀起來有溫度,有故事性。

评分

最後,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泡茶心法」。茶葉的風味固然重要,但器具的選擇、水溫的控制、浸泡時間的掌握,才是決定最終口感的關鍵臨門一腳。台灣的茶具風格多樣,紫砂壺、蓋碗、玻璃壺各有其適用性,書中若能針對不同茶種推薦最適合的器具組合,並解釋原因,那就太貼心了。而且,對於現代忙碌的都會生活來說,如何用最簡單、最不費力的方式,泡出一杯能讓身心靈達到片刻寧靜的台灣好茶,也是許多讀者需要的解答。我希望它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能成為引導我們慢下來、享受當下的生活哲學導讀,讓喝茶這件事,真正成為一種療癒的儀式。

评分

閱讀這本書,我特別想知道它如何解析台灣茶風味的細緻層次。畢竟,我們喝茶不只是解渴,更是一種對生活美學的追求。好的茶湯,入口時的韻味、中段的轉折,以及喉韻的回甘,都是需要仔細捕捉的。書中如果能提供清晰的風味光譜或圖表,標示出不同茶葉可能帶有的花香、果香、烘焙香,甚至是獨特的「山頭氣」,那就太實用了。我希望它不只是停留在理論介紹,而是能提供實際的品飲筆記範例,讓我們在自己泡茶時,有個對照的標準,從而提升自己的品鑑能力。畢竟,每個人對「好茶」的定義可能略有不同,但若有客觀的描述作為參考,就能幫助我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款茶。這種具體、可操作的指南,對於想要從「愛喝茶」晉升到「懂得欣賞茶」的茶友來說,是無價之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