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本國語評量,我個人最不能接受的是它對於「生活語境」的掌握度有待加強。國語科嘛,本質上就是要讓孩子學會如何運用語言在生活中溝通和表達,結果翻開裡面那些句子和短文,很多都是脫離孩子日常經驗的「制式化」情境。例如,動詞的替換練習,明明可以設計成「小明幫媽媽提菜籃」這種常見場景,結果題目寫的是什麼「老農夫在田埂上巡視收成」,這對一個住在都市、從沒見過稻田的六年級生(抱歉,雖然是小一,但舉例說明一下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根本是故作高深。我們現在推的素養導向教學,強調的就是「做中學、學中用」,評量就應該是檢核孩子是否能將所學應用於生活。這本評量裡充斥著太多標準化的、甚至有些生硬的語句結構,讓孩子在寫作時,也好像被框在了那個「標準答案」裡,扼殺了他們本來就稀有的想像力和表達的自由度,這點讓我非常頭痛,因為我還要努力引導他們跳脫這種思維框架。
评分購買這套評量時,我主要是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不同於課本習作的、更具挑戰性的題目來激發學生的潛能,特別是在課間輔導或個別化教學時使用。然而,實際使用下來,它的「區隔度」做得並不好。所謂的「挑戰題」或「精熟題」,很多時候只是把簡單的題目換個方式包裝,或是單純地增加了計算量(像是注音符號要默寫的字數變多),而不是真正提升了思辨的層次。例如,在閱讀測驗的部分,課文才學了三個簡單的段落,評量馬上就要求孩子去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對於程度中等的孩子來說,只會讓他們感到挫折,而對於程度好的孩子,也無法給予實質的進階引導。我需要的是能讓「小超前」的孩子能看到更高層次的文本分析入門,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記憶的重複操練,這本評量在「鑑別度」這一塊,表現得實在是差強人意,讓我難以有效地進行分組教學。
评分坦白說,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本土教育資源的教學者,我對這套評量在「在地文化連結性」上的缺失感到非常失望。國語科,特別是低年級,是文化傳承的重要窗口。我們身處的這片土地,有豐富的閩南語、客家語的詞彙和俚語,這些都是豐富國語表達的活水。然而,這本評量的用詞和選材,幾乎完全是從標準的「國語教科書語境」中抽取,顯得極其單一和書面化。我們嘗試在課堂上融入一些生活化的語彙,像是「歹勢」(抱歉)、「好料」(好東西)等,試圖拉近學科與生活的距離,但這本評量完全沒有給予任何連結或補充的空間。如果評量只能檢核孩子對書本裡那個「標準、無菌」的語言環境的掌握度,那麼我們教出來的學生,未來踏入真實社會時,反而會因為缺乏對多元語言現象的敏感度,而在溝通上產生隔閡。教育資源的開發,應該要更貼近我們生活的肌理才對,這點上,這套評量顯得過於保守且缺乏前瞻性。
评分從家長的視角來看,這本評量在設計上顯得有些「過度設計」了,每一個格子都恨不得塞滿考點,深怕漏掉了什麼考試範圍。我看到我的姪女在寫這本的時候,她不是在「學習」,而是在「應付」。每一個圈圈、每一個劃線,都必須小心翼翼,生怕寫錯一個筆畫或多一個空格,就會被扣分。這種對於格式的僵硬要求,遠遠超過了對語文理解能力的檢核。而且,設計上似乎過度偏重了「字音字形」的記憶性測驗,對於語感、語意理解的深度探討非常薄弱。例如,同樣是「的、得、地」這三個字的使用,課本或許還會搭配情境圖片來解釋,但這本評量直接就是一堆填空題,完全沒有區別性的引導。這讓我不禁懷疑,出題的老師們是不是忘了國小一年級的孩子,他們的大腦還在建構抽象思維的階段,過多的格式化練習,只會讓他們對「寫字」這件事產生厭惡感,而非樂趣,實在是捨本逐末了。
评分這本評量冊的編排實在是讓我這個當導師的捏了把冷汗,說真的,翰林的教材本身就已經是我們學校的標配,但光是看這本搭配的課堂評量封面設計,那種灰撲撲的色調,就覺得少了點什麼活力。我們班上的小豆丁們,對書本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果封面看起來跟作業簿沒兩樣,那種學習的熱情大概在翻開第一頁之前就先被澆了一盆冷水。而且,我特別注意到,雖然說是配合一上,但內容的難易度似乎沒有抓得非常準。有些單元明明剛教完,馬上就出一堆需要深度思考、甚至是需要課外知識才能回答的題目,對剛接觸注音符號和基礎識字的孩子來說,壓力真的太大了,這不是評量,根本是「挫敗感製造機」。我後來都得花費額外的時間,把裡面的題目篩選、簡化、甚至重新設計,才能把它變成真正能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的工具,這大大增加了我備課的負擔,畢竟,課本和習作已經夠紮實了,評量冊理應是輔助而非加重負擔才是啊。希望未來改版時,能多聽聽基層教師的心聲,讓評量回歸到它「評量」的本質,而不是成為另一本參考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