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師與先知:兩種環保科學觀如何拯救我們免於生態浩劫?

巫師與先知:兩種環保科學觀如何拯救我們免於生態浩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查爾斯.曼恩
圖書標籤:
  • 環保
  • 生態學
  • 巫術
  • 先知
  • 科學史
  • 環境科學
  • 可持續發展
  • 生態危機
  • 文化生態學
  • 替代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地球氣候驟變,環境資源有限,麵對明日世界的生態挑戰,
你是「先知」,還是「巫師」?
這是全球的問題,更是我們臺灣現在正麵臨的一個嚴峻問題!
一本引領我們深入思考「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書!

  ★Amazon網路書店三百多則評論,讀者平均四·六顆星好評
  ★書評網站Goodreads超過四百則評論,平均四·二五顆星好評
  ★博客來網路書店八月選書
  ★美國國傢學院傳播獎得主查爾斯·曼恩最新力作

  試想看看:當西元二○五○年到來時,地球預計將會有超過一百億人口。這意味著將有一百億張嘴需要被餵養,一百億個可供這些人居住的地方,兩百億隻腳需要鞋子穿。但這怎麼可能?地球真的裝得下那麼多東西嗎?就算裝得下,我們究竟要花掉多少資源來滿足這一百億人?

  今天地球提供的資源以及環境所能承載的能力,早已經遠遠超齣其所能負荷的範圍。我們現在看到的不隻是糧食危機,人類與環境互動往往造成更嚴重的後果:氣候驟變、水資源匱乏、能源枯竭、環境汙染等。本書作者查爾斯.曼恩藉著生動的比喻,刻畫兩種麵對生態危機的聲音。一種是「先知」,認為我們應該要「減量再減量,免得人類與自然兩敗俱傷!」其代錶人物是生態學暨鳥類學傢威廉.佛格特(William Vogt)。佛格特認為地球的資源雖然豐富,但仍然隱隱有其生物多樣性乘載的極限,若不加限製地讓人類肆意開發資源與濫用,那最終將會造成不可逆的後果。也因此同情佛格特主張的先知們時常呼籲我們應該要大幅減少消耗。而先知的觀點正是今日環保節能主義的濫觴。

  另一種聲音則來自「巫師」,主張我們應該要「創新再創新,設法使人類與自然雙贏!」其代錶人物則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農業學傢諾曼.布勞格(Norman Borlaug)。布勞格認為在人類妥善運用科技的情況下,既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又可以確保土壤資源可以被有效地利用而不造成額外的浪費。布勞格更進一步推測,如果農民可以在小規模的土地上想辦法提高作物的平均產量,那麼就不需要去開墾更多的土地。布勞格的努力在六○年代推動瞭一波綠色革命,而巫師們的聲音也是現在綠色科技、綠色能源的代言人。

  在本書中,我們將看到巫師與先知在各種環境議題上大顯神威:
  ►麵對糧食危機與人口暴增,到底是該堅持有機在地農耕,還是堅持產量高且又能餵飽所有人的基因改良作物?
  ►如果可用的水資源加起來隻有全部地球上的水的百分之一,那麼到底是該省水還是得努力「造水」?
  ►能源使用的比例連年攀高,是否真有可能走嚮供不應求的那一天?發展替代能源或綠色能源又能帶我們走多遠?
  ►氣候驟變導緻的環境災害,究竟是我們的責任,還是不可抗力因素所造成?我們有可能打造「地球改造工程」來改變氣候嗎?
  ►龐大的人口、無止盡消耗,如何喚醒先知對節能的呼籲,但卻也同時堅定瞭巫師推動綠色革命的決心?
  ►人類作為一個物種,遵循著生物學的定律——繁衍、資源耗盡,而後滅亡——如果真是如此,我們又要如何避免走嚮自我毀滅的道路?

  雖然巫師與先知這兩種主張都是現在環保主義者的共識,但是對於人類即將麵對的生態挑戰與未來世界,這兩派人馬之間還是爭論不休、互不相讓。巫師與先知就像是站在光譜的兩個極端,但不排除參與這場爭論的人隻能選一邊站。有的人可以接受在一些議題上比較贊同先知,主張限縮我們對自然資源的使用,而在其他議題上比較同情巫師,鼓吹科技能源的創新再造。根據作者在這本書裡分析,這兩造雙方真正的爭論焦點並不是在事實層麵,而是在於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價值觀,以及在麵對生態環境的挑戰時,我們該如何思考未來世界。而這正是人類存亡的思考中,最迫切也最需要被關心的議題。

  繼成名作《一四九一》與《一四九三》後,查爾斯·曼恩再次發揮他的記者精神,研究龐大的科學數據並採訪多位專傢學者,其中包含環境專傢、能源專傢、農業學傢、氣象學傢、生物學傢等;除此之外,他也實際走訪世界各地,和環保人士、政客、自耕小農、政府官員等人物交涉。同時他還發揮身為作傢的本領,透過書寫兩位生態學巨人——先知佛格特與巫師布勞格——的生平與貢獻,交織齣這個既迫切,又讓各方人馬爭得麵紅耳赤的環境論戰史。在這本書裡,我們將會看到各種因應生態危機的對策和主張,希望讀者可在閱讀這本書後,思考自己該如何迴答每一個生態議題,同時也思考人類的明天究竟該何去何從。

本書特色

  1.配閤二○二一年底、臺灣舉行公投的時間點,有兩個公投法案是跟環保有關的:一個是核四,一個是藻礁。這兩個話題勢必是國內都會討論的焦點,因此本書算是開啟瞭臺灣讀者對於環保與永續生態之間的一個思考的契機。

  2.此外,今年臺灣開始麵臨許多能源與水資源不足的問題(例如今年春末初夏之際,經常有斷電,以及中南部水情吃緊之情事,以至於部分地區需經常性地輪流停電或停水),這都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讓讀者進一步思考,我們對於這個自然環境到底該採取什麼態度來麵對。

  3.由於作者是科學記者齣身,所以這本書在書寫風格上頗具「報導文學」的風格。他首先會以某個事件作為切入點,以報導的方式詳細描述造成該事件的種種人、事、物,以及這些因素最終是如何造成這個事件的發生。所以這是一本同時具報導性、生態議題、環境科普性質的書。

  4.本書是一本綜閤型的環境、生態與環保著作,而坊間大多數有關於這幾個領域的書,若不是單就從巫師觀點來討論綠色經濟、科技、能源,就是從傳統先知型的環保主義視角來呼籲環保良知。因此本書更具開闊的視野以及人文精神。

名人推薦

  林益仁|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所副教授
  溫麗琪|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詹順貴|本全律師事務所所長暨環保律師
  ——專序推薦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呂良正|臺灣循環經濟學會理事長
  崔愫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張傢欽|臺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學係教授
  陳瑞賓|臺灣環境資訊學會秘書長
  劉育姍|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劉月梅|荒野保護學會理事長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係助理教授
  戴興盛|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係教授
  ——齊聲推薦

國外盛讚

  ★這是一本仔細、循循善誘、優雅〔⋯⋯〕且精心論述的書。任何需要一本可讀性高、並持續以聰穎的敘事風格來論述環境觀點與擔憂的讀者,都可以在本書裡找到現今英語世界裡所能提供的最豐富的成果。——英國布裏斯托大學地理史教授羅伯特.麥修(Robert J. Mayhew)/《泰唔士報文學增刊》

  ★非常傑齣〔⋯⋯〕作者在科學報導上能力熠熠生輝。——美國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華爾街日報》

  ★寫得非常優雅,且緻力於證明這本書何以可能。——美國著名環保雜誌《山嶽協會》(Sierra Club)主編強納森.漢恩(Jonathan Hahn):

  ★曼恩說故事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他這本書──以及他多年採訪工作──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提齣很多很重大的問題……這些問題通常不是被忽視,就是被呼口號這種打馬虎眼的方式帶過。要知道這本書涉及的議題本身是很棘手的。但隻要你內心有相同的問題,曼恩都提供瞭钜細靡遺且一目瞭然的細節,讓你有所啟發且完全掌握問題所在。——美國著名環保人士、環保名著《在地的幸福經濟》、《地球·地殏:如何在質變的地球上生存?》作者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紐約時報書評》

  ★引人入勝〔⋯⋯〕曼恩不愧為一位具強烈好奇心與天賦的作者。——美國愛荷華大學地理與永續科學發展教授泰勒.普裏斯特(Tyler Priest)/《科學》學術期刊

  ★那些在環境議題上很有說服力的作者,都會強調用大方嚮的主題跟實際的細節,把相關的議題帶入讀者的生活中。就如同伊莉莎白.寇伯特和提姆.法蘭若尼一樣,查爾斯.曼恩也深諳此道〔⋯⋯〕他的立論發人省思、深思熟慮,且不偏不倚地提供我們一個鳥瞰式的觀點。——美國作傢丹.剋萊爾(Dan Cryer)/《波士頓環球報》

  ★曼恩是一位有說服力,而且善用類似於「法醫」的角度,來解剖人類事件中幾個重要關鍵的分析傢。——英國環保科普記者、《地球相簿:劇變的一百年》作者弗雷德.皮爾斯(Fred Pearce)/《華盛頓郵報》

  ★曼恩擅長以深入且易於理解的角度帶讀者迴顧過去,讓今日更具啟發。——美國生態科普作傢瑪莉.愛蓮.漢尼拔(Mary Ellen Hannibal)/《舊金山紀事報》

  ★曼恩身兼暢銷書作者和記者雙重身分,以二十世紀的眼光處理人類未來將麵臨的棘手問題〔⋯⋯〕這是一個有關於報導、歷史、哲學的工作,既廣泛又能引起話題。——《圖書館雜誌》星級評鑑

  ★曼恩在不偏頗任何立場的情況下,傳達瞭兩條可行的未來路線與詳細的研究。——《齣版人週刊》星級評鑑

  ★一個充滿洞見且非常有意義的觀點。該觀點並不是為瞭預測,而是為瞭闡明我們正在麵對的那些最具挑戰性的環境議題。——《科剋斯書評》星級評鑑

  ★以科技巫師和浪漫先知這兩種互相對立的眼光,來看待這個星球與人類的未來。查爾斯.曼恩描繪瞭這個異常麯摺、豐富的細節,佐以相當有趣的論述,讓身處文明的我們理解人類所做的每一個決定的後果。請閱讀、思考,並好好享受這本書。——前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環境地理學教授茹絲.德弗裏斯(Ruth DeFries)

  ★思慮齣奇地周密,且聰明地鋪陳、論述、麵麵俱到,更重要的是還不帶偏見。查爾斯.曼恩的《巫師與先知》是一本我期待已久的書且能幫我理解二十一世紀人性將會麵臨的挑戰。曼恩的歷史觀點提供瞭非常批判且重要的脈絡,讓我們得以理解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以及我們要如何在有限且容納一百億人口的世界裡解決問題。——著名科普作傢、《好卡路裏,壞卡路裏》與《麵對肥胖的真相》作者蓋瑞.陶布斯(Gary Taubes)

  ★不論你是否想過未來會如何發展,《巫師與先知》對兩位未來思想傢的描繪相當引人入勝。查爾斯.曼恩再一次證明他是一位專門說好故事的大師。——普立茲獎得主、科普名著《第六次大滅絕》作者伊莉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

  ★一本對當今全球的睏境提齣豐富、雅緻,雖激烈但可理解的研究。就如同查爾斯.曼恩在《巫師與先知》這本書裡所做的其他很棒的工作一樣,這本書提供一個創新且完全齣乎意料的方式讓我們得以釐清今日政治勢力的版圖。——歷史學傢、《自由之城》與《革命之歌》等書作者羅素.修托(Russell Shorto)

  ★《巫師與先知》引領我們進行一場科技樂觀主義者與環境主義者相互交鋒的知識之旅,但這本書也不忘介紹諾曼.布勞格與威廉.佛格特這兩位思想巨人的故事。曼恩用一個充滿同情且細緻的角度來告訴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時代裡其中一個重要的爭論。〔⋯⋯〕作者既不想洗腦也不想傳教,他隻是希望讀者好好思索這個艱難的處境:摸摸自己的良心,想看看你應該要採取什麼行動邁嚮更好的未來。——記者、小說傢、《科技藝術》(Ars Technica)雜誌編輯安娜李.紐維茲(Annalee Newitz)

  ★本書是一個驚奇的成就——既博學又調查嚴謹、引人入勝,且齣乎意料的大膽。——《大西洋》雜誌專欄科普作傢、《飢餓的基因》作者愛倫.魯波·雪兒(Ellen Ruppel Shell)
《巫師與先知:兩種環保科學觀如何拯救我們免於生態浩劫?》內容簡介 這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代環境危機的本質,並提齣瞭一種跨越傳統界限的解決方案框架。它並非一本單純的環境科學教科書,而是一次對人類認知模式、價值體係與自然關係的哲學性考察,旨在揭示如何透過整閤兩種截然不同但潛力無窮的「環保科學觀」——「巫師觀」與「先知觀」——來引導人類社會擺脫迫在眉睫的生態浩劫。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引領讀者從對危機的感知,到對解決方案的理解,最終走嚮行動的藍圖。 --- 第一部分:危機的兩麵鏡像——現代性的睏境與失衡 本部分著重於解剖當前全球生態危機的根源,並確立兩種核心思維模式的必要性。 第一章:熵增的時代:無限製增長的悖論 作者首先描繪瞭工業革命以來,以牛頓力學和熱力學第一、第二定律為基石的「效率至上」的現代科學範式如何建構瞭當前的經濟體係。此章節詳述瞭資本邏輯如何內化瞭「提取—製造—拋棄」的線性模式,並量化瞭這種模式對地球承載力的壓力。重點分析瞭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宏觀危機,指齣這些危機的深層原因不在於技術的不足,而在於對「無限資源」的錯誤假設。 第二章:理性之光下的盲區:單一量化方法的侷限 本章批判性地審視瞭過度依賴純粹的實證主義和量化分析在環境決策中的缺陷。雖然精確的數據模型(如氣候模擬)是必要的,但當這些模型成為唯一的決策依據時,它們往往會忽略文化背景、地方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以及難以量化的倫理價值。這導緻瞭「優化問題」(Optimization Problem)的產生——我們擅長優化單一指標,卻在係統層麵製造瞭不可逆的災難。 第三章:呼喚「另一種知識」的萌芽 在論述瞭傳統科學視角(被本書暫定為「先知觀」的前身)的不足後,作者引入瞭本書的對立麵——強調直覺、整體性、生命力以及人與自然深層連結的思維模式。這部分透過對古代生態智慧、非主流哲學思潮(如生命哲學、深層生態學的早期思想)的迴顧,確立瞭「巫師觀」在直覺性、修復性知識中的潛在價值。 --- 第二部分:巫師與先知的相遇——兩種環保科學觀的構建 此部分是全書的核心,詳細闡釋瞭「巫師觀」和「先知觀」的內涵、方法論,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指嚮一個更具韌性的未來。 第四章:先知觀:精確預測與係統修復的科學 「先知觀」被定義為基於嚴謹的數據、係統動力學、複雜性科學和生態工程學的環境科學體係。它代錶瞭人類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與預測能力。本章重點介紹瞭循環經濟設計、生態係統服務評估(Ecosystem Services Assessment)、精準氣候模型建構等高階技術應用。重點在於展示「先知觀」如何能夠精確地描繪未來風險,並設計齣宏觀層麵的結構性轉變方案。 第五章:巫師觀:在地知識與生命連結的實踐智慧 「巫師觀」則聚焦於關係性、當下性和具身性的知識。它不是對自然規律的抽象描述,而是與特定土地、水文、生物群落的深入互動與協作。本章探討瞭如何將傳統的農耕智慧(如輪作、混作的深層生態學原理)、修復性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的實踐,以及文化生態學中的「場所精神」(Genius Loci)納入現代決策。巫師觀強調的重點在於:修復發生在「現場」,而非僅僅在辦公室的模型中。 第六章:從對立到對話:共同的倫理基礎 作者在此部分論證瞭「巫師觀」和「先知觀」並非互斥,而是互補的。巫師觀提供瞭目標和動機(對生命的敬畏與對地方的責任),而先知觀提供瞭手段和規模化路徑(如何高效、可量化地實現目標)。本書提齣瞭「整閤性生態決策模型」(Integrated Ecological Decision Framework, IEDF),該模型要求任何重大的環境乾預,必須同時滿足「係統可預測性」(先知標準)和「在地可接受性與修復性」(巫師標準)。 --- 第三部分:跨越鴻溝——通往生態韌性的行動藍圖 最後一部分將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路徑,描繪齣一個成功整閤兩種視角的社會應具備的麵貌。 第七章:重塑城市與農業的界麵:從控製到共生 本章深入探討瞭城市規劃和糧食係統的轉型。在城市層麵,倡導採用「生物化基礎設施」(Bio-inspired Infrastructure),將城市視為一個生態係統,結閤精確的水文模型(先知)與社區主導的綠色空間營造(巫師)。在農業領域,展示瞭如何利用衛星遙感和土壤微生物組學分析(先知)來指導傳統的免耕、覆蓋作物實踐(巫師),從而實現碳封存和土壤健康的雙重效益。 第八章:從資源管理到關係管理:治理模式的革新 作者認為,生態浩劫的本質是「關係管理」的失敗。本書提齣瞭一種新的治理結構,即「分層決策體係」。在宏觀層麵(氣候穩定、全球生物圈保護),由具備強大預測能力的科學機構主導(先知)。但在微觀和中觀層麵(流域管理、社區資源分配),則賦予地方社群和生態學傢更大的決策權力(巫師),確保決策能迴應特定生態係統的細微需求,並強化公民的生態責任感。 第九章:未來學的重構:教育、倫理與希望的重建 結尾章節強調瞭教育體係和倫理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未來的環境教育必須同時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先知)和對自然的共情能力(巫師)。本書總結道,隻有當我們學會像科學傢一樣精確地測量危機,又學會像古老智慧傳承者一樣深切地關懷生命時,人類纔真正擁有瞭係統性地挽救地球的智慧。這場拯救行動,既需要冰冷的數據,也需要灼熱的信念。 總結: 《巫師與先知》提供瞭一幅宏大而務實的藍圖,它超越瞭意識形態的爭論,邀請讀者參與一場關於知識、價值與生存的深刻對話,最終指嚮一條可持續、有韌性且富含生命力的未來之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查爾斯.曼恩(Charles C. Mann)


  《大西洋》、《科學》與《連線》雜誌的特派記者,他也為《財富》、《紐約時報》、《史密森尼》、《科技評論》、《浮華世界》、《華盛頓郵報》以及HBO電視網與連續劇《法網遊龍》撰稿。他曾三度入圍國傢雜誌獎決選名單,獲頒美國律師協會、美國物理聯閤會、艾爾弗.史隆基金會與蘭納基金會等寫作獎項。他於二○○六年以《一四九一: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獲美國國傢學院傳播獎(National Academies Communication Award)年度最佳書籍,並於二○一一年推齣其姐妹作《一四九三: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現與傢人定居於美國麻州安默斯特。

譯者簡介

甘錫安


  由科學界進入譯界,在譯界持續關注科學界的「譯人」。

  曾任Discovery頻道、旅遊生活頻道、PC Magazine與Tom’s硬體指南網站特約編譯,現仍定期為《科學人》雜誌翻譯。書籍譯作有《愛因斯坦一九○五》、《樂觀是一種選擇》、《攝影師外拍手冊》等。

  在吸收新知和翻譯之外,最愛的休閒活動是旅行、攝影和吃。目前住在有山有海有美食的基隆,正朝「多功能譯人」的目標邁進。

周沛鬱

  原是森林係女孩,研究所畢業後本著對文字的熱愛,成為譯者。

  譯有《鹿苑長春》、《真菌微宇宙》、《花園裡的小宇宙》、《邪惡植物博覽會》、《土壤的救贖》、《生物多樣性的早餐》等小說與科普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 林益仁
推薦序二 / 詹順貴
推薦序三 / 溫麗琪

前言

一個定律 One Law
1.     物種狀態 State of the Species
兩個人 Two Men
2.     先知 The Prophet
3.     巫師 The Wizard
四大元素 Four Elements
4.     土:食物 Earth: Food
5.     水:淡水 Water: Fresh Water
6.     火:能源 Fire: Energy
7.     空氣:氣候變遷 Air: Climate Change
兩個人 Two Men
8.     先知 The Prophet
9.     巫師 The Wizard
一個未來 One Future
10.     培養皿的邊緣 The Edge of the Petri Dish

附錄一:為何要相信?(上)Why Believe? (Part One)
附錄二:為何要相信?(下)Why Believe? (Part Two)
緻謝

原書附件
引用齣處
書目
圖片來源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73418
  • 叢書係列:beyond
  • 規格:平裝 / 640頁 / 14.8 x 21 x 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我剛開始當記者時,曾經浪漫地想像自己是歷史的見證者。我想紀錄這個時代的重大事件。但我真正開始工作時,纔發現有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所謂的「重大事件」是什麼?我的第一篇稿子其實隻是一張嚴重車禍照片的說明,當然不是重大事件。但重大事件的標準是什麼?幾百年之後,歷史學傢認為現在最具意義的事件會是什麼?

  長久以來,我相信答案是「科技新發現」,我想瞭解治療疾病的方法、電腦運算能力的提升、揭開物質和能量的奧秘。但後來我發現,真正重要的不是這些知識,而是它們帶來的影響。一九七○年代我念高中時,全世界大約有四分之一人口生活在飢餓中,以聯閤國偏好的說法是「營養不足」。現在,聯閤國指齣這個數字是十分之一。這四十年來,全球平均壽命延長瞭十一年以上,貧窮地區的提升幅度最大。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有數韆萬人從貧睏躍升中產階級。在人類歷史上,這麼大的生活提升可說前所未有,是這個世代和前一代人的重大成就。

  儘管如此,二十一世紀齣生的孩子生活在貧睏中的機會仍然比歷史上其他時代來得低。

  孩子慢慢長大,我趁報導工作之便,有時會和歐洲、亞洲及美洲各地的專傢對談。多年以來,隨著對談次數越來越多,我發現我提齣問題時得到的迴應大緻分成兩類,可以分別用二十世紀的兩位美國人來代錶(至少我這麼覺得)。這兩位都不是大眾熟悉的名人,但其中一位經常被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人物,另一位則是二十世紀影響最深遠的文化與知識運動的主要發起人。這兩位都體認到下一代即將麵對的基本問題,並試圖加以化解。這個問題就是:如何繼續生存到下個世紀,而且不造成全球性的大災難?

  這兩位彼此不算熟識。就我所知,他們隻見過一次麵,也不大關注彼此的工作。但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創造瞭心智藍圖,供世界各地研究機構理解環境難題。可惜的是,他們提齣的藍圖彼此抵觸,因為他們對生存問題提齣的答案大相逕庭。這兩位分別是威廉‧佛格特(William Vogt)和諾曼‧布勞格(Norman Borlaug)。

  佛格特在他的暢銷書和演講中主張,富裕不是人類最大的成就,反而是最大的問題。他說,人類的富庶是暫時的,因為它建立在我們由地球超量掠奪的基礎之上。如果繼續下去,全球性災難將無可避免,甚至可能導緻人類滅絕。他的名言是:「減量!減量!否則全球都將受害!」

  布勞格比佛格特晚齣生十二年,後來成為所謂科技樂觀主義(techno-optimism)或豐饒主義(cornucopianism)的代錶。認為科技隻要運用得當,就能協助人類走齣睏境。布勞格舉例說明這個概念,成為相關研究中的主要人物。這些研究在一九六○年代帶來綠色革命,結閤高產量農作物品種和農業技術,提升全世界穀物產量,讓數韆萬人逃過餓死的命運。對布勞格而言,富足不是問題,而是解決方案。人類必須更富有、更精明、更有知識,纔能創造解決環境難題的科學。他的口號是:「創新!創新!這樣全球纔能安居樂業!」

  布勞格和佛格特都認為自己是麵對地球危機的環保人士。他們都和其他人閤作,這些人的貢獻雖然重要,跟他們相比卻遜色不少。不過他們兩人的相似之處僅止於此。對布勞格而言,人類的聰明纔智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案。佛格特的看法則正好相反。我把這兩個觀點的支持者設想成巫師(Wizard)和先知(Prophet)。巫師施展科技解決方案,先知則極力譴責肆意妄為的後果。布勞格是巫師的代錶,佛格特在許多方麵則是先知的領導者。

  布勞格和佛格特幾十年來從事同樣的工作,但極少互相緻意。一九四○年代中期他們第一次見麵,後來以意見不閤告終。就我所知,後來他們沒有再交談過,也沒有通過信件。他們都曾在公開演講中提過對方的概念,但從來沒有提過名字。佛格特曾經斥責這些「善於哄騙」的科學傢反而使問題越演越烈。在此同時,布勞格則嘲笑反對者是「守舊派」。

  巫師和先知不是兩個壁壘分明的陣營,而是連續體的兩端。理論上,兩者之間仍然有交集。一個人可以在某方麵支持佛格特的減量,另一方麵支持布勞格的擴張。有些人相信應該這麼做。但這種分類方式麵臨的考驗不是它是否完美(因為當然不是),而是它是否有用。就實際上而言,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或可能解決方案)隻會採取其中一種方式。如果政府說服民眾花費大筆金錢,採用先知倡導的高科技隔熱材料和低耗水管路翻修辦公室、商店和住宅,這些民眾將會拒絕支持巫師的新型核能電廠和大規模海水淡化設備。支持布勞格、購買產量超高的基因改造小麥和稻米的人也不會支持佛格特,丟掉牛排和豬排,改吃比較環保的素漢堡。

  布勞格和佛格特也處於這個爭議的兩方。他們都相信地球生物中隻有智人能透過科學理解世界,這種經驗知識能引導社會邁入未來。但兩人的看法從這裡開始分歧,一位認為生態研究已經透露地球無可逃避的限製,並指齣如何在限度內生活。另一位則認為科學能告訴我們如何突破其他物種麵臨的障礙。

  佛格特和布勞格哪一方正確?我們應該腳踏實地,還是不顧後果冒險一試?應該減量還是增加生產?

  選擇巫師還是先知?對於已經十分擁擠的世界而言,這是最重要的問題。無論如何,我們的子孫都必須迴答這個問題。

  這本書不是環境難題的徹底研究。我會略過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不探討許多議題。這些主題太複雜龐大,一本書談不完,至少在一般人能讀完的書裡談不完。所以我隻探討兩種思考方式,兩種對於未來的看法。

  這本書也不是未來的藍圖。《巫師和先知》不會提齣計畫、不會指齣明確的行動綱領。這種反感有一部份反映作者的看法:在網際網路時代,自命為權威,提齣建議的人已經太多。我相信,單純描述看到的狀況,會比試圖告訴別人該怎麼做來得更有說服力。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這個長期關注颱灣環境議題的老一輩讀者耳目一新啊! 坦白說,現在市麵上談環保的書實在太多瞭,內容常常是老調重彈,不是在抱怨汙染有多嚴重,就是在宣揚某種特定技術可以解決一切。但這本不落俗套,它巧妙地把兩種看似南轅北轍的思維——巫師的直覺、與先知的精確計算——拉到同一個天平上,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過去對「科學」的狹隘定義。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探討「永續」這概念時,沒有直接給我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像帶領我們走進一個充滿迷霧的森林,讓我們自己去感受那些被主流科學排除在外的知識體係中,是不是蘊藏著我們急需的智慧。例如,當我們習慣性地用量化數據來衡量森林的健康度時,書中某些段落讓我聯想到原住民耆老口耳相傳對山林脈絡的理解,那種不依賴儀器、卻極度精準的「感知力」,在當代科技失靈的時候,或許纔是真正的解方。這種跨文化的對話,比起單純的綠色經濟學報告來得更有力量,它挑戰瞭我們根深蒂固的理性至上主義,逼迫我們思考,麵對生態浩劫這種複雜到近乎形而上的危機,隻拿齣工程圖紙是不是根本不夠看?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關心社會進步,卻又對當前環境政策感到力不從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像是一劑及時的清醒劑。它沒有給齣那種「一鍵重啟」的烏托邦幻想,而是提供瞭一種更誠實、更複雜的應對心態。我認為,它的核心貢獻在於,它重新定義瞭「實用性」。在過去,實用性可能隻等於「能帶來經濟效益」或「技術上可行」。但書中探討的「巫師」觀點,將「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長遠福祉」也視為一種極緻的實用。這種視角的轉換,讓我在看待許多產業轉型或土地規劃的爭議時,有瞭全新的評判標準。而且,它鼓勵我們去培養那種跨域整閤的能力,不要讓專業領域的隔閡成為阻礙解決問題的絆腳石。這本書的論證層次之高,讓我相信,隻有當我們願意同時傾聽理性與直覺的聲音時,麵對這場席捲而來的生態挑戰,我們纔有可能真正找到一條讓颱灣這片土地得以喘息和重生的齣路,而不是在兩種極端之間反覆搖擺,最終一事無成。

评分

說實話,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帶著點懷疑的眼光,畢竟「巫師」這個詞彙在我們傳統的科學教育裡,通常等同於迷信或落後。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對這兩種視角的詮釋極為細膩且充滿敬意。它不是在鼓吹拋棄理性,而是試圖構建一個更宏大、更具包容性的知識框架。書中對於「預測未來」這件事的描寫,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先知那套基於複雜模型、試圖將所有變數納入考量的嚴謹推演,固然是現代決策的基礎;但巫師那種基於長期觀察、對微小徵兆極度敏感的直覺判斷,在麵對氣候變遷這種連科學傢都承認存在「黑天鵝事件」的領域時,或許提供瞭另一種維度的風險控管。我想到我們颱灣前幾年幾次突如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很多時候都是傳統的氣象模型難以完全捕捉的。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鼓勵我們放下傲慢,去傾聽那些「非標準化」的知識發齣的警訊。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環保的書,更是一部關於「知識論」的精彩辯論,讓人讀完後會忍不住開始反思自己過去是如何看待「真實」與「有效性」的。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成功地將抽象的科學哲學概念,轉化為具體的畫麵和引人入勝的故事。它不像某些嚴肅的環境科學著作那樣,讓人望之卻步,需要反覆查閱術語錶。相反地,它帶著一種詩意和使命感,彷彿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在這兩種世界間穿梭的旅人,他不是來指導我們該怎麼做,而是誠懇地邀請我們一起探索可能性。我尤其欣賞它在描述生態危機時,那種既不誇大也不輕描淡寫的平衡感。它承認瞭人類科技的偉大成就,但也清醒地指齣瞭技術盲點;它肯定瞭傳統智慧的價值,但也警惕瞭迷信的陷阱。這種不偏不倚的姿態,反而讓我覺得作者提供的觀點更加中肯可靠。讀完之後,我不再隻是覺得「環保很重要」這樣空泛的口號,而是開始細膩地思考,在每一個日常決定中,我究竟是選擇瞭「巫師的直覺」還是「先知的計算」,而這兩者結閤起來,又能創造齣什麼樣的轉機。

评分

我必須稱讚一下這本書的結構編排,它處理這種跨學科的對話時,展現瞭極高的駕馭能力。內容的推進並不像一般學術論文那樣枯燥,反而像是一場精彩的哲學辯論會,雙方辯士(巫師與先知)有時針鋒相對,有時卻又互相補足,最終指嚮同一個目標:如何避免徹底的生態崩潰。特別是書中探討到「時間觀」對環境決策的影響時,我深有感觸。先知傾嚮於在可預見的幾十年內看到成效,一切都必須納入短期效益評估;但巫師的視角往往更長遠,他們思考的是數個世代的延續。這種時間尺度上的差異,完美解釋瞭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政策總是在「救急」而非「救本」。如果我們能把兩種時間觀結閤起來,是不是就能製定齣更具彈性、更能抵禦時間沖刷的環境策略?而且,作者並沒有將颱灣的處境抽離齣來談論,文字間流露齣對亞洲島嶼生態係統的深刻理解,這對我來說,比那些隻談北美或歐洲案例的環保書更貼近生活,更具實操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