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何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現況調查

民以何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現況調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勍
圖書標籤:
  • 食品安全
  • 中國
  • 調查
  • 民生
  • 公共衛生
  • 社會問題
  • 食品工業
  • 政策
  • 健康
  • 危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個真正的提問是:當代中國正給人類帶來什麼?——楊煉

  沒有痛感,就會被淘汰——周勍

  從中國三鹿毒奶粉,到果子狸引發的sars ,我們到底吃進瞭什麼?

  2006年,獲德國尤裏西斯國際報導文學獎(Lettre Ulysses Award for the Art of Reportage 2006)優勝獎
  2007年,獲日本《產經生活新聞》「期待暢銷書」銀獎
  2008年,獲澳大利亞國際學者基金會政論獎

  世界各大媒體競相報導:英國BBC、《經濟學傢》周刊、美聯社、日本NHK電視臺、法新社、丹麥《貝林時報》、美國 CNN 電視臺、《新聞周刊》,法蘭剋福彙報、《明鏡周刊》、米蘭《晚郵報》……。

  劃時代的钜著,經典重版再現,振聾發聵

  周勍的長篇文學性報導《民以何食為天》,活生生揭示瞭這個現實的噩夢。某種意義上,透過最具體的人物、事件、時間和地點,這本書堪稱一部挑戰想像力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它直逼「現實」一詞的底蘊,猶如在卡夫卡筆下,蕓蕓生存著的小人物,構成一片茫茫人海,他們灰暗得甚至不會被外界留意。但正是他們,卻不得不自己留意一件事:那就是「開門七件事」之首的那個「食」字,古往今來「民以食為天」裡那個「食」字。「食」是一個入口、一個地基,從這裡,我們步入瞭一個毒液四溢、卻無從逃避的魍魎世界。用這本書,周勍寫下的,不是我們吃什麼,而是我們想什麼?或什麼也不想,乾脆集體投入這場毀滅競賽,醜陋的錦標正是麻木!每個人嘴裡,至少咀嚼著三重毀滅。一、政治的:權力專製縱容下的官商勾結、貪贓枉法;二、道德的:物欲橫流中被徹底背棄的人格和信義;三、人性的:文明標準的急速崩潰和野蠻底線的瘋狂下滑。一個真正的提問是:當代中國正給人類帶來什麼?

  周勍用一本紀實文學,突破瞭新聞封鎖和法製殘缺,承擔起當代中國社會裡新聞記者、社會公訴人、受害者辯護律師和伸張正義的法官等多重角色,而這一切,賦予一個詞以最高榮譽:作傢。——楊煉
 
好的,這裏為您呈現一個關於一本假設存在的、與中國食品安全無關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 --- 書名: 《星際航綫:銀河係邊緣的拓荒史詩》 作者: 艾莉莎·凡·德·維爾德 (Alyssa Van Der Velde) 齣版社: 寰宇之光文化傳播 齣版日期: 2345年 5月 --- 導讀:遙遠的呼喚與未知的疆域 《星際航綫:銀河係邊緣的拓荒史詩》並非一部簡單的科幻冒險小說,它是一部深刻描繪人類文明在麵對宇宙尺度挑戰時所展現的韌性、犧牲與道德睏境的宏大敘事。本書以西元24世紀末期為背景,彼時地球資源已近枯竭,人類文明迫切需要新的生存空間和資源支撐。本書的核心聚焦於“遠徵計劃”(The Exodus Initiative)的第三階段——嚮銀河係最遙遠、環境最為惡劣的區域——“塞壬之臂”邊緣地帶進行大規模的殖民和資源勘探。 這部作品的魅力在於其對“新邊疆”的細緻刻畫,以及對拓荒者群體復雜心理的精準捕捉。它不僅僅是關於星艦的航行和外星生物的遭遇,更是關於“傢園”概念在極端環境下的重塑與瓦解。 第一部分:啓動——告彆搖籃 故事始於地球軌道上的“方舟站”,人類最後的綜閤性空間樞紐。第一捲,《藍色星球的挽歌》,描繪瞭第一批殖民船隊啓航前的緊張氣氛。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刻畫瞭數以百萬計的公民在做齣離開故土的決定時所經曆的掙紮。 關鍵情節與主題: 代際衝突: 老一輩對地球的深深眷戀與年輕一代對未知未來的狂熱嚮往之間的矛盾。書中詳盡記錄瞭“歸鄉派”與“遠徵派”在公共議會中的激烈辯論,揭示瞭人類在麵對“滅絕或流亡”時的選擇睏境。 科技的悖論: 殖民船“赫爾墨斯號”是人類科技的巔峰之作,配備瞭蟲洞跳躍引擎和先進的生態維持係統。然而,書中並未將科技視為萬能藥,而是強調其固有的不確定性和潛在的災難性風險。一位核心人物,首席工程師卡萊布·雷恩,在啓動過程中發現瞭一個係統底層代碼的緻命缺陷,這一發現貫穿瞭整本書的敘事綫。 倫理的基石: 在資源極度受限的背景下,社會結構必須進行徹底重組。書中探討瞭新製定的《殖民者契約》,特彆是關於生育權、資源分配和叛亂處理的條款,這些規則的製定過程充滿瞭血腥的政治博弈。 第二部分:深空——塞壬之臂的低語 當船隊穿過已知的安全航道,進入“塞壬之臂”——一片被認為擁有豐富稀有元素但充滿未知輻射和空間異常的區域時,故事進入瞭高潮。第二捲,《寂靜的海洋》,側重於心理的考驗和環境的威脅。 主要場景與挑戰: “幽靈雲”事件: 船隊遭遇瞭一種前所未見的星際現象——一種能夠腐蝕智能通訊和導航係統的亞空間能量場。在“幽靈雲”中,船員們被迫依賴最原始的感官和人際信任進行操作。書中有數個章節專門描寫瞭長期處於孤立和恐懼狀態下,船員們幻覺和偏執的爆發,凸顯瞭人類心智的脆弱性。 外星遺跡的發現: 在勘探一顆被命名為“奧德賽-7”的冰凍行星時,拓荒者團隊發現瞭遠比人類先進的文明遺跡。這些遺跡並非宏偉的建築,而是復雜的、自我修復的納米結構網絡。書中詳細描述瞭考古學傢們試圖破譯這些“前任者”的意圖時所遭遇的哲學衝擊——他們所麵對的,是一個似乎已經自我終結的智慧體。 內部的裂痕: 資源短缺和漫長航程帶來的壓力,使得船上的社會秩序開始瓦解。書中刻畫瞭“純血地球派”與“新生代邊疆派”之間的意識形態衝突升級為暴力對抗。作者對這次內亂的描寫極為真實,展現瞭在沒有外部警察和法律約束的情況下,秩序如何依賴於個體道德的脆弱支撐。 第三部分:定居——新的泥土與古老的陰影 故事的高潮和結局發生在殖民地“新亞特蘭蒂斯”的建立過程中。第三捲,《播種與收獲的代價》,探討瞭人類是否能將過去的錯誤一同帶到新的傢園。 核心衝突與主題深化: 環境的適應性: “新亞特蘭蒂斯”的母星,編號為“蓋亞-V”,擁有重力偏高和大氣層中富含惰性氣體等不利於人類生存的特點。書中詳盡描述瞭早期定居者為瞭改造環境所付齣的巨大代價,包括基因編輯的倫理邊界、對本地微生物群落的意外激活,以及為爭奪核心生態穹頂而爆發的“水權戰爭”。 繼承者的責任: 最終,卡萊布·雷恩工程師成功修復瞭“赫爾墨斯號”的核心缺陷,但代價是必須犧牲殖民地最初生態係統的部分功能,以獲取啓動下一代星艦所需的關鍵能源。這一選擇迫使殖民地領導層在“立即的生存保障”與“長期的文明發展”之間做齣痛苦抉擇。 文明的循環: 故事的結尾,新亞特蘭蒂斯的第一個完整世代誕生瞭。他們不再將地球視為傢園,而是將蓋亞-V視為唯一真實。然而,書中留下瞭一個懸念:他們發現,那些被遺棄的“前任者”納米結構,似乎正在以一種緩慢、難以察覺的方式,重新融入蓋亞-V的生態係統。這暗示著,人類的拓荒之旅可能僅僅是一個更大、更古老循環的開端。 藝術特色與讀者評價 《星際航綫》以其嚴謹的硬科幻設定(涉及量子物理、生物工程學和高維空間理論)著稱,但其敘事焦點始終圍繞著人道主義睏境。作者艾莉莎·凡·德·維爾德以其獨特的、近乎紀錄片式的冷靜筆調,構建瞭一個既令人振奮又令人心碎的未來圖景。評論傢稱贊本書成功地避免瞭傳統太空歌劇中非黑即白的道德劃分,將人類的貪婪、智慧、恐懼和希望,映射在瞭無垠的星海之中。它是一部關於“我們是誰”而非“我們飛往何處”的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勍(1965年1月3日~)


  長安人,現居柏林。作傢、口述史學者和紀錄片編導,獨立中文筆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會員,作品翻譯十餘種文字。曾就讀中國作傢協會魯迅文學院與西北大學作傢班,六四事件被中國當局判刑兩年。曾任西安倉頡文化研究所所長、《歷史故事報》和《經貿報》總編輯。

  先後齣版《終南山的傳說》(1985年)、《都市的誘惑:脫離戶籍女性訪談錄》(1988年)、《走不齣的圓圈》(1995年)、《國內流亡》(2003年)、《暗流:「文革」手抄本文存——對剪掉舌頭年代紀念物「文革手抄本」的一次總結與錶達》(文化藝術齣版社)、《也是民族英雄——抗戰陣亡的國民黨將軍們》、《中國最大的人權案——現行戶籍製度》和《民以何食為天》等作品。

  長篇紀錄片《我記不清瞭》(2018年8月)。

  獲獎
  1、1986年,《韆古功過巧評說——民間口傳史中對秦始皇的定位》,獲得陝西省文聯本年度「開拓獎」一等獎
  2、《民以何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現況調查》在2006年9月底獲得德國尤裏西斯國際報導文學獎(Lettre Ulysses Award for the Art of Reportage 2006)優勝獎
  3、2007年,《民以何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現況調查》,獲日本《產經生活新聞》「期待暢銷書」銀獎
  4、2008年,獲澳大利亞國際學者基金會政論獎
  5、2008年12月,獲國際筆會中文獨立筆會自由寫作獎

  訪問
  1999年在俄羅斯從事「蘇聯國傢社會主義瓦解後金錢在政黨體係中的演化趨勢」研究一年。
  2007年9月,在日本進行《民以何食為天》日文版的簽售活動。期間接受《讀賣新聞週刊》、《朝日新聞》、《產經新聞》等多傢報紙和雜誌的採訪。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應德國綠黨波爾基金會邀請寫作訪問。
  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慕尼剋駐市作傢。
  曾應邀在美國、法國、義大利和瑞典等多國大學和文化機構演講。
 

圖書目錄

第一章:「天」被撕破瞭
一、中國老百姓的宗教—「天教」或者「吃教」
二、食物的歷史就是人類的成長史
三、係於口舌之間的民族命運
1. 傳統飲食中的「吃嬰兒胎盤大補」
2.「吃鞭補鞭」陋習下的變態個案
3. 食物引發兒童性早熟
4. 避孕藥—海鮮養殖業界的秘密武器
5. 男人將會喪失生殖能力—不安全的飲食,已使他們的 精蟲降低瞭 50% 以上
6. 中共維持統治的兩把刀子—驚察和軍隊的食品安全竟 然也齣瞭問題
7. 辛德勒的名單是一次人性的救贖,而中國食品安全事件 的名單,羅列起來似乎永遠也沒有盡頭
8.「民工糧」的最大消費者很有可能不僅僅是農民工
9. 在中國延續韆百年「小吃」的變異
四、上帝還能給饕餮且貪婪的人類多少次警示?
 
第二章:在「流奶與蜜之地」以外

一、4:3:229:300000;一組詭異的數據
1.槍斃瞭拿走牛韁繩的,放瞭偷牛的。提升瞭肇事的官員, 抓捕瞭受害兒童的傢長。
2.三鹿毒奶粉事件:是一隻解剖中國現實社會的麻雀
3.「三鹿毒奶粉事件」帶給我的詭異與感動
4.「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因緣,使我的兒子逃過瞭「毒奶粉」 之劫
二、一個頭,兩個大?
三、安徽阜陽劣質毒奶粉事件,其實隻揭開瞭冰山的一角
1.開除的責任人仍在上班,下臺的官員重獲要職
2.有錢能使黨推磨—一個女嬰的命價 12000 元,可法官仍敢伸手索要
四、利用毒奶粉作秀的中國總理溫傢寶:不僅殘忍而且蠢笨
1.前蘇聯的車諾比核洩漏 PK 中國的毒奶粉
 
第三章:肉食者……

一、肉在中國古代既是維繫貴族階層的紐帶,又是當權者的標誌符號;而《見瞭肉,我就不要性命瞭》的民間故事,則 是對其重要性的民間解讀
二、活體注水的豬,待宰前難以想見的肆虐、虐殺,使得一直嗜食豬肉的我,在寫完這本書有四、五年再沒有吃過一口 豬肉瞭。
三、瘦肉在中國是這樣變成精怪的?
1.在當知青時,邊吃生豬肉邊喊香的習近平,是中國省部級官員中第一個在公開場閤提齣「瘦肉精」的,可是……
2.打開天堂之門的鑰匙,往往同時也能撞開地獄之門
3.香港人的嘴,保住瞭大陸人的命
4.愈是農民工和流動人口聚集的區域,就愈是瘦肉精事件高發之地
5.而在被視為「中國臉麵」的北京,早就發生過瘦肉精中毒事件;而發生在重慶等地的瘦肉精販賣案,情節就像電視劇;而可怕的是在雞和魚的肉中,均發現瞭瘦肉精。
6.運動員因食肉而遭禁賽
7.生物高科技領域,是中國幾乎所有重大食品安全原罪和腐敗的「高危地帶」,而那些有著海外留學光環的所謂專傢、教授們,既是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始作俑者,又是由之掠獲巨額利益和聲名的既得利益者
8.中國高科技領域裡的現狀:跑步前進=跑部錢進
9.一個數百萬人的省會城市裡,科研單位竟找不到一份沒有餵過瘦肉精豬的陰性尿樣!而「瘦肉精」隻有成規模的施用纔能獲得暴利,大超市的豬肉更可怕,就連那些世界著名的跨國大超市也不例外
10.直接負責官員在養豬廠所持的「乾股」,是卡在消費者咽喉的魚骨
11.我採訪「瘦肉精」中時的細節,就像是稽毒大片
四、被集體領導著的豬們
 
第四章:甕裡中國

一、在甕裡發酵著的中國
二、轟動世界的北京紙餡包子
1.偌大的北京,盛不下一個包子
2.紙餡包子砸到瞭誰的利益?
3.除瞭飯館賣飯的農傢妹,就是這些臨時記者最沒有任何保障瞭
4.手大捂不住天:對食品安全領域裡開放傳媒,是扭轉食品安全現狀的唯一有效方式
5.訾北佳不構成犯罪—法律人聯名質疑「紙包子」案一審判決
 
第五章:地球大村莊 人胃化工廠
一、被雞蛋碰破瞭的地球
二、從動物腸胃轉化到人胃裡的化工廠
1.雞肚子變成染色車間的秘密
2.雞蛋裡麵竟然挑齣瞭骨頭 ?!
3.1500 隻貉子死於受三聚氰胺汙染的飼料
4.一條從英國「遊」到中國就變瞭種的魚
5.勇敢的定義: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到敢吃螃蟹的人
三、人類的胃裡能盛多少添加劑?
1.我們的生化胃囊
四、地球越來越像個大村莊瞭,東傢犯感冒,西傢註定就要跟著打噴嚏
1.被餃子打傷瞭的鬍錦濤的日本「暖春之旅」與因細菌超標的速食麵而淪為俄國「光頭黨」頻頻襲擊和警察勒索對象的旅俄中國商人們
2.一個從北京打到斯德哥爾摩的噴嚏
3.為瞭美國寵物貓狗而被槍斃瞭的中國最高食品安全官員
4.安全心理公式:10000-1=0
 
後記:沒有痛感,就會被淘汰
關於這本書
我為什麼寫這本書—不願作共犯
其實人類就像一棵樹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31869
  • 叢書係列:當代叢書
  • 規格:平裝 / 330頁 / 15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後記

沒有痛感,就會被淘汰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舊約.申命記》


  1.關於這本書

  一部作品和一個孩子一樣,齣生前父母可以在有限的範圍裡決定其是否麵世的幾率,可一旦齣生其命運和發展就要各安天命瞭,先天的遺傳基因對其發展故然有作用,可造物主後天匪夷所思的造化手段,往往則令人錯愕。

  我的這本小書,眼下看來似乎像已經成人瞭的孩子般較為光鮮、成功:小書齣版後在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地連連獲獎,各種不同的文本也在陸續齣版,且其它文種齣版後的銷售也算不錯,僅日文版已經賣過瞭七萬多冊,經濟上也有瞭些收入。

  隨著近年來中國毒食品波濤洶湧般的發案, 英國的BBC、《經濟學傢》周刊、美聯社、日本NHK電視臺、法新社、丹麥的《貝林時報》、美國的CNN 電視臺、《新聞周刊》,法蘭剋福彙報、《明鏡周刊》、米蘭的《晚郵報》和日本、義大利等世界幾乎所有主要媒體都頻繁地訪問,再加上近來歐盟主席巴羅左等政要對這本書的義大利版的關注,一時間似乎應驗瞭中國清朝的著名詩人趙翼《論詩絕句》中「國傢不幸詩傢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的詞句。可伴隨這浮華背後咒語般的林林總總,卻難為外人所知曉。就如同外人看著一個已經長大成人且頗能給你帶來自豪感的孩子 ,而忽視瞭他成長過程中帶給傢長的種種不快,甚或災難。

  2004 年7、8 月間,這本書稿完結,正趕上1980 年代在中國最有影響的紀實性刊物《報告文學》雜誌試探市場化的發展路子,我的稿子和他們一拍即閤,主編吳雙先生破天荒地在他們刊物當年第九期上發錶瞭八萬多字,一時間引起轟動。在當年的9 月初,我接到中國中部一個省會城市工商局的電話,電話裡誇讚說他們看到瞭我的文章,非常及時雲雲,力邀我去他們那裡參加以我的書名命名的食品安全研討會,並說他們工商局買瞭幾百本刊登載我的文章的雜誌要給與會的食品加工業者分發學習,機票也給我報銷,我自然欣喜答應下來。可就在我要動身前往的前一天,突然又接到他們的電話,讓我不用來瞭,機票仍給我報銷。

  事後我纔知道,原來私下齣錢資助當地工商局召開這次會議的金主,正是我書中揭露過的一傢大型食品加工企業,他們非但要脅當地工商局若在會上分發刊登我的文章的刊物就不再提供贊助,而且說我若去瞭這個城市,他們不能保證我的人身安全!所以這次行程就無疾而終。而這傢企業之所以齣錢贊助這次會議,其實是藉政府的相關主管部門的權威與影響,為他們不久前發生的食品中毒事件洗白,僅此足見中國食品領域官商之間的貓膩。

  特別是2004 年9 月,大陸專給最高當局成員看的《書報文摘》摘錄部份我的文章之後,幾乎所有的現任中國最高層的高官都看瞭並且批字嚴查改善食品安全,可結果是食品安全現狀愈來愈壞,足見這個官僚機製已經是何等地鏽死瞭,而中國社會和中共所麵臨的最大問題—行政失效也凸顯無餘。這同時也證明瞭中國整個社會糟糕的程度,原本一個不計成本的專製政府的效率本來應該是相對高的,無論幹壞事還是好事,所以我真的是悲從中來—1900 年代美國的一本《屠場》改變瞭美國的食品安全現狀,作者也成為美國著名的揭醜作傢。而我從2002 年下半年開始至今,持續三、四年多的時間跟蹤採訪,在這期間我僅看過的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書籍和資料就有兩韆多萬個漢字、堆起來足有一兩米高寫成的《民以何食為天》,帶給我的卻是秘密警察藉此就可以判我三年牢的威脅。

  2007 年10 月初的一天晚上,我陪好友在奧運主會場鳥巢附近的一傢小飯館吃飯上廁所時,衝進三個操東北口音的男子,掄起酒瓶不由分說就往我頭上狠揍。當我醒來已被救護車送往附近的醫院,其結果是左臉被碎酒瓶豁開。

  而這次在北京亞運村著名的鳥巢附近被不明身分人暴打,在醫院昏死幾個小時醒來之後,第一感覺真正的是頭大如豆—僅臉上兩處傷就縫瞭三十多針,而兩眼也腫脹得看不見東西。無意間偶爾用舌頭一舔口腔內壁,當舌尖觸到因大夫縫閤我那從嘴角到臉頰被對方用破碎酒瓶徹底豁開成兩半的傷口所留下的線頭時,我的絕望和孤寂如同口腔裡的線頭一樣的如絲如縷,其感受遠遠超過瞭自己這大半生幾乎所有的時段,甚至在死囚牢房關押或者坐暗無天日的禁閉室!但激勵我繼續做下去的動力,確實來源於在採訪中結識的那些用自己的自由和性命為代價,前僕後繼的披露食品安全事件的普通得有點卑微的平民英雄,而為瞭他們的安全,我又不能將他們的事蹟寫齣來,其睏苦與無奈就可想而知瞭!

  更可怕的是報警後,警察頗有深意的說:你不是我們的作傢……至今沒有破案。而當時我為瞭繼續採訪,不讓受訪對象擔心而拒絕採訪,一直都說是意外齣瞭車禍。

  在這裡之所以要說齣真相,就是受最近發生在北京非常相似的一樁惡性事件的引發—北京最敢直言的《新京報》年輕維權記者之一徐來,也是在飯館的廁所裡,被兩個陌生人用刀子猛捅腹部住院,情形唯一和我不同的就是來人在下手前多說瞭句:我們是替人報仇的。

  假若說中國也形成瞭如現在的俄羅斯一樣,隻要媒體人敢觸動瞭官僚機製的利益鏈條並和這個利益鏈條上任何有關聯的部份發生衝突,你就會死無葬身之地的話,那麼當局的統治成本將會大大地降低,而整個社會的潰瘍也會急速加劇。因為在目前中國那樣一個社會裡,你反對共黨或者任何隻要不是專指某一個利益團體的抽象的集團反倒沒什麼事,而惹禍的是你膽敢觸動且已經觸動瞭某個具體的既得利益集團。

  2008 年6 月1 日我應德國政府農業部之邀考察德國的食品安全,行李都上瞭飛機人卻被北京的相關人員攔瞭下來,其結果就是海關人員輕描淡寫的一句:接上級命令,限製你齣境。至於上級是誰?屬於哪個部門?就不得而知,看著當時北京為舉辦奧運而新擴建的T3 航站樓上如歐洲電影鏡頭中奢華的景象,你真不知身在何年?隻可惜白白地浪費瞭德國納稅人的機票錢。

  2008 年9 月,中國三鹿奶粉事件爆發,三十萬兒童腎結石!我高調會見各國駐北京媒體,特別是就「三鹿奶粉事件」公開批評北京政府,使我真切地感到瞭俄國女作傢安娜死亡的氣息和遇害的緣由。而在隨後的10 月份來德國前,我在北京幾次晚上為毒奶粉事件去見記者結束後,獨自一人迴傢時真切地感到瞭害怕與膽怯,儘管沒有發生任何事。

  真正的恐懼和危險,就是那種你隨時都能感知到卻還一直沒有發生過的事兒,而發生過,反倒就不算是危險瞭。除瞭道義,我很脆弱,人有時很強,韌性十足,有時候又像風中的蘆葦,很容易摺斷。當你一個人去走近黑幕時,有時就是這種徹骨的孤獨和無望的抵抗。

  中國有句老話叫:鞦後算帳!我自己也做好瞭一切準備—因為這是我1989 年「六四事件」後在中國大陸齣的第一本書,而下如此大工夫寫這本書,是為瞭所有人的飲食安全和生活品質相對的有所保障,這當中自然包括那些秘密警察和他們的傢人。我真不是有勇氣的人,這就像我看見前麵有一個坑,有人掉下去把腿摔斷瞭,或者把命喪瞭,我屬於那種眼睛閉不下來、也不會硬狠心說自己沒看見陷坑的那種人,而我又沒有能力去填掉這個坑。那麼就得跟後麵人說「這兒真的是有個坑,你得繞著走」,僅此而已。
 

用戶評價

评分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食品安全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傢治理能力最直接的指標之一。一個政府如果連人民的餐桌都管不好,那麼其他宏大的政策願景,聽起來都會顯得空泛無力。這本書的標題,用瞭一個極具傳統意味的說法,卻去探討一個極其現代化的問題,這種張力本身就很有意思。我猜想,它或許會觸及到體製內的改革力度、法律的執行效率,以及最關鍵的——資訊的透明度。在資訊流通相對受限的環境下,民眾要如何獲取真實的食品資訊?他們是隻能相信官方發布的數據,還是已經發展齣屬於自己的「草根偵查」網絡?颱灣過去在食安危機中,公民團體的介入和媒體的監督扮演瞭重要角色,我很想知道在對岸,類似的力量是如何形成和發揮作用的。這關乎社會權力的製衡,是比單純的檢測報告更深層次的議題。

评分

閱讀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場對自身生活哲學的檢視。我們這一代人,被教育要追求效率、追求快速,但這種追求在麵對食物時,卻產生瞭巨大的反噬作用。現在的年輕人,熱衷於有機小農、強調溯源,這背後其實是對工業化生產體係所產生的不信任感總爆發。我希望這本聚焦在中國大陸的調查,能讓我們看到,當一個社會在經歷極速的城市化和經濟發展後,對於「吃飽」到「吃得好」這個轉變過程中,付齣瞭什麼樣的代價。特別是那些地方差異、城鄉差距,我想那會比我們想像中更為複雜。我們颱灣雖然不大,但南北的食材使用和飲食習慣差異也很大,更何況是幅員遼闊、文化多元的中國大陸。如果書中能細膩描繪齣不同省份在應對食安問題時,是採取瞭自上而下的管製,還是民間自發性的抵製與監督,那將會非常具有參考價值。這不隻是看熱鬧,而是學習如何建立更堅韌的食物供應鏈。

评分

撰寫一本關於食品安全的調查報告,其背後的田野精神令人敬佩。要在龐大且快速變動的社會中,捕捉到那些真實的、尚未被包裝過的現場,需要極大的毅力和良知。我預期這本書讀起來不會是輕鬆愉快的,它可能充滿瞭數據的沉重和現實的殘酷。但正因為如此,它纔顯得珍貴。它不僅是對一個社會現象的記錄,更是一種對人類基本生存權利的呼喚。當我們在討論經濟成長率、科技發展時,常常忽略瞭最底層的生存焦慮。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那些被「看不見」的生產者、加工者、以及受害者的人生片段串聯起來,那麼它的價值就不隻是一份調查報告,而是一部深刻的社會實錄。它迫使我們停下腳步,重新思考,什麼纔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發展」——或許,是讓每個人都能安心吃下一口飯的自由。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那種對生活最基本需求的探討,直指人心。坦白說,現在颱灣社會對「吃」這件事的焦慮感,簡直是日常對話裡的隱形BGM。從新聞裡那些層齣不窮的食安黑心油、農藥殘留,到市場裡那光鮮亮麗卻讓人心生疑慮的蔬果,每次去超市結帳,心裡都在盤算著,到底哪些標章是真金,哪些又是鍍金的。這本書若能深入剖析對岸的現況,或許能提供一個對照組,讓我們更清楚地看見,在我們這個小島上,我們所爭取和捍衛的食品安全標準,究竟走到瞭哪一步,還有哪些盲點是我們自己沒意識到的。畢竟,民以食為天,這話在華人社會裡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它是生存的底線,是傢庭和諧的基石。當這塊基石開始動搖時,社會的信任結構也會跟著崩塌。我很期待它能提供的不僅僅是數據,而是那種深入肌理、影響每個傢庭餐桌選擇的社會脈動,那種無聲的恐懼與掙紮。

评分

說實話,每次看到關於食物的報導,總會引發一種莫名的優越感,覺得我們在食安法規上已經走瞭很遠。但這種心態其實很危險,因為食物的「陷阱」是無孔不入的,它會不斷演化。這本書,或許能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們自己體製裡的那些微小裂縫。也許在某些我們認為已經解決的問題上,對岸的經驗能提醒我們,警報器不能關掉。比如,原料供應鏈的全球化,誰又能保證那些看似「颱灣製造」的產品,沒有用到來自特定地區、難以追溯的原料?這種跨越邊界的複雜性,纔是現代食品工業的真正挑戰。如果書中能揭露一些貿易和代工環節中的潛規則,那對於所有關心健康、熱衷於「吃得好」的颱灣讀者來說,會是醍醐灌頂的一擊。它讓我們意識到,食安問題從來都不是「他們那裡」的事,而是「我們自己」的潛在風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