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宗教學(十一版)

比較宗教學(十一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釋聖嚴
圖書標籤:
  • 宗教研究
  • 比較宗教學
  • 宗教哲學
  • 宗教史
  • 宗教學導論
  • 宗教文化
  • 世界宗教
  • 宗教信仰
  • 宗教經典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堪稱宗教學聖典。聖嚴法師以其學通古今、演繹東西,傾力將歐亞古文明國度所衍生成熟的宗教派別,與原始宗教,依源流、內涵、經典分論;同時又作一統閤論述钜細靡遺。分立:原始宗教、未開化民族的宗教、古代民族的宗教、印度的宗教、中國的宗教、少數人的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及佛教十章、四十五節、二百四十七篇,其工程之浩繁,難以盡數,是為人類文明史中之最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

  宗教一詞,未見於中國的古典文獻中,日本文獻中所言「利雷敬」是譯自英文Religion;我國接受西洋文化的輸入,初期藉助於日本為橋梁的很多,故對宗教一詞,也就接受下來。宗教的定義很難確定,中國《易經》的〈繫辭〉所說「神道設教」之意,或近似之。

  因此,宗教兩字用於佛教,殊不恰當,因為,佛教從來未將宗教兩字連起來用過。若以禪宗的立場,無言之教謂之宗,假言明宗謂之教,這與Religion的涵義,完全不同。其實,西洋的基督教,也不以利雷敬自居,因為根據宗教一詞的原義,乃是指原始人類的多神崇拜或自然崇拜,基督教卻是進化以後的人類信仰。

  但是,人類的信仰,均有一個共同的原則,也就是說,不論是原始宗教或進化的信仰,求取安慰乃是彼此一樣的。所以,從高級宗教的立場而言,雖皆不欲自命為宗教,從宗教學傢的研究態度而言,仍將一切安慰的信仰,統入於宗教的範圍之內。

  可見,宗教學的範圍,是有廣狹的,各宗教學傢的看法,也不能一緻。單就對於各高級宗教的研究而言,它便成瞭比較宗教學;其實比較宗教學即是宗教學的同一個主題。因此,本書稱為比較宗教學,實則就是宗教學。

本書特色

  1.本書堪稱「宗教聖典」。

  2. 2014年最新版本,由一代佛教界宗師、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生前親自修訂。

  3. 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資產之一。

  4. 本書論及世界五大宗教源流、內涵、經典、宗師。內容目次為:(1)原始宗教、(2)未開化民族的宗教、(3)古代民族的宗教、(4)印度的宗教、(5)中國的宗教、(6)少數人的宗教、(7)猶太教、(8)基督教、(9)伊斯蘭教及(10)佛教。

  5. 經典燙金版。
《宗教人類學導論:探索信仰與文化的交織》 引言:超越教義的視角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人類宗教現象的跨學科框架,側重於人類學的方法論和視角。我們拒絕將宗教僅僅視為一套僵化的教條或孤立的信仰體係,而是將其視為人類社會結構、文化認同、權力運作以及個體經驗的動態錶達。本書將引導讀者超越對主要世界宗教的錶麵描述,深入探究那些在特定社會和曆史語境中被構建、實踐和協商的信仰形式。 第一部分:人類學視角下的宗教概念重塑 第一章:什麼是宗教?人類學傢的睏境與構建 本章首先批判性地考察瞭十九世紀以來人類學對“宗教”概念的定義演變,從早期將宗教視為“原始人思維殘餘”的演化論觀點,到後來的功能主義和社會結構主義解釋。我們將著重探討經典人類學傢如愛德華·伯內特·泰勒(E.B. Tylor)的“萬物有靈論”(Animism)以及詹姆斯·喬治·弗雷澤(J.G. Frazer)的魔法、宗教、科學三階段論的局限性。隨後,重點分析愛米爾·塗爾乾(Émile Durkheim)關於“神聖”與“世俗”二分的社會學意義,以及他將宗教視為社會凝聚力基礎的核心論斷。 第二章:符號、意義與詮釋:從經典到詮釋人類學 本章轉嚮二十世紀中葉的詮釋轉嚮。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關於宗教是“文化係統”的著名論述將成為核心。我們將深入剖析“密集的描述”(Thick Description)如何應用於宗教實踐,揭示宗教文本、儀式和符號背後的多重意義層次。重點探討維剋多·特納(Victor Turner)的“閾限性”(Liminality)概念,分析過渡儀式(Rites of Passage)中社會秩序的瓦解與重塑,以及其在構建集體身份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宗教的實踐、體驗與社會功能 第三章:儀式作為行動:身體、空間與時間的重構 宗教不僅是頭腦中的信念,更是身體的實踐。本章詳細考察瞭儀式行為的社會學和心理學維度。我們不僅關注儀式的腳本和結構,更關注參與者在儀式中身體的感受、情感的激發以及集體共鳴的産生。內容涵蓋從大型公共慶典到微觀的日常祈禱,分析儀式如何編碼和傳播特定的宇宙觀和倫理規範。特彆關注儀式空間(如聖地、神廟)的構建如何影響信徒對外部世界的感知。 第四章:神話、敘事與曆史意識 神話並非單純的“虛構故事”,而是社會對自身起源、目的和結構進行反思的嚴肅敘事。本章探討神話的結構主義分析(如列維-斯特勞斯),以及敘事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被重新解釋和武器化,以適應社會變遷和政治需求。我們將考察地方性敘事(Local Narratives)如何挑戰或補充主流宗教文本的權威性。 第五章:信仰的社會學:實踐的變異與日常的虔誠 本章關注信徒的日常體驗。我們探討瞭宗教信仰如何滲透到經濟活動、婚姻製度、疾病觀念乃至死亡處理中。著重分析普通信徒在麵對復雜、矛盾的宗教要求時,如何進行“信仰的協商”(Negotiation of Faith)。這包括對“世俗化”理論的批判性反思,認為宗教經驗並未消失,而是以更隱蔽、碎片化的形式持續存在於現代社會中。 第三部分:權力、衝突與宗教的變遷 第六章:宗教與權力結構:權威的閤法性與異議的聲音 宗教機構往往是社會權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分析宗教權威(如祭司、先知、領袖)如何通過控製知識、資源和儀式通道來維持其閤法性。同時,我們將審視宗教內部的異議運動、神秘主義分支或改革思潮,探討它們如何挑戰既有的宗法製度或國傢權力。討論宗教領域中的性彆角色與社會等級製度的相互作用。 第七章:宗教的世俗化、現代化與全球化 本章轉嚮當代議題。我們細緻辨析瞭現代社會中“世俗化”過程的復雜性,指齣這不必然意味著宗教的衰退,而可能意味著宗教領域的“去製度化”和“去公共化”。通過全球化的視角,考察跨國宗教運動、宗教移民社區的形成,以及技術(如社交媒體)如何重塑宗教傳播和信徒群體的構建。 第八章:宗教與衝突:身份認同的極端化 宗教敘事在界定“我們”與“他們”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本章審慎地分析瞭宗教身份如何被政治化,以及在何種社會、經濟和政治條件下,宗教動機可能轉化為排他性的集體行動和衝突。本章強調區分宗教信仰本身與利用宗教符號的政治工具之間的關鍵區彆,避免還原論的解釋。 結論:持續的對話與未來的研究方嚮 本書總結瞭人類學對宗教研究的核心貢獻,即強調情境性、實踐性、意義生産性。我們展望未來人類學在研究新興宗教運動、數字宗教體驗以及氣候變化等全球危機中的宗教迴應等領域的研究潛力,鼓勵讀者將宗教視為人類不斷適應和創造意義的活態文化現象來持續探究。 附錄:田野調查方法簡述(人類學在宗教研究中的實踐) 本附錄簡要介紹瞭人類學傢在宗教研究中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生活史記錄等,強調田野工作中的倫理考量,尤其是在涉及敏感信仰和權力關係時的敏感性操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


  一九三○年生於江蘇南通,俗名張保康、私塾學名誌德。一九四三年在狼山廣教禪寺齣傢,法名常進。後服兵役十年,改名張採薇,以準尉退伍。一九四九年間跟隨國民政府來颱。退伍後,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齣傢,法字為「慧空」,法號為「聖嚴」。本書初版撰著完成於一九六八年,接著在一九六九年負笈東瀛,七年究學,取得日本立正大學佛教學部博士學位。聖嚴法師是颱灣佛教宗派──法鼓山創辦人,也是禪宗曹洞宗的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五十七代傳人。其佛學造詣之廣博深厚,無人能齣其右,是為當代佛教宗師與佛學教育傢。

圖書目錄

前 言、
宗教聖典《比較宗教學》/ 中華書局編輯部

序 文、
聖嚴法師自序——一九六八年初版
聖嚴法師自序——一九九四年新版

第一章、原始宗教
第一節 緒言
何謂比較宗教學/宗教學的範圍/宗教的分類
第二節 原始宗教的型態
宗教的定義/宗教的由來/自然崇拜/動物崇拜/植物崇拜/圖騰崇拜/靈物崇拜/偶像崇拜/生人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性力崇拜
第三節 原始宗教的儀式
宗教儀式及祭司/咒術的產生/誕生到死亡的儀式/宗教的犧牲

第二章、未開化民族的宗教
第一節 神的分類
誰是未開化者/多神教/二神教/一神教/泛神教/交換神教/無神教
第二節 未開化者的迷信
魔術/禁忌/占蔔/祈禱/巫覡/神話/迷信神秘的解釋

第三章、古代民族的宗教
第一節 巴比侖的宗教
巴比倫的環境和時代/宗教的歷程/主要的神/巴比侖的神話/巴比侖的宗教生活/
第二節 埃及的宗教
古埃及/古代社會/神的信仰/神殿及祭司/來世思想
第三節 以色列民族的宗教
希伯來人/巴勒斯坦的閃族/希伯來宗教與猶太教
第四節 古希臘的宗教
希臘及其人種/祖先崇拜/聖火/自然神的信仰/主要的神
第五節 古羅馬的宗教
羅馬人/羅馬人的信仰/羅馬的神/政教閤一/法律與宗教

第四章、印度的宗教
第一節 印度的環境及其民族
緒言/印度宗教的分類/印度的環境/印度的民族
第二節 吠陀時代的宗教
四吠陀/吠陀神話/天界的神/空界的神/地界的神/動物神與植物神等/魔神/低級群神/神與人的關係/吠陀的實際生活/人死之後的命運/耶摩與地獄
第三節 梵書及奧義書時代的宗教
梵書的時代/梵書的神話/輪迴說及業說的起源/奧義書/奧義書的分類及譯本/奧義書的宗教思想/輪迴與解脫
第四節 經書及學派時代的宗教
經書/四姓/婦女與婚姻/生活即是祭祀/學派的興起及其開發/學派時代之初的四大思潮/學派時代的共通思想/兩大史詩
第五節 印度教的內容
印度教的歷史/印度教的三位大神/富蘭那文學及印度教的諸神/商羯羅與印度教/濕婆派/女神崇拜/性力派/秘密法與咒印/印度教的思想傢

第五章、中國的宗教
第一節 中華民族及其宗教的起源
中華民族/上古的宗教信仰/開闢神話/巫覡與巫術的信仰/陰陽五行八卦
第二節 三代至秦漢的宗教信仰
神鬼的崇拜/天神與地神/祭祀的階級性/祖宗的崇拜/宗教思想的變遷
第三節 道教的齣現
道教的起源/太平道/天師道/老莊與道教的關係/魏伯陽與參同契/葛洪與抱樸子 寇謙之與天師道/茅山與武當山
第四節 道教的修練方法
符籙的使用/道教的神/身外的神/身內的神/金丹與藥餌/行氣與導引/房中術的內容/修練的成果
第五節 道教的經典與派別
老子的神話/道經與佛經/道藏與釋藏/道藏的編纂/道教的戒律及倫理/全真教

第六章、少數人的宗教
第一節 耆那教
耆那教的齣現/耆那教的教理/耆那教的道德觀/五誓的內容/無神的宗教觀/耆那教的分派與佛教
第二節 錫剋教
錫剋的教主/錫剋教的演變/軍事化的結果
第三節 祆教
波斯的宗教/拜火教與祆教/祆教的教主/祆教的神/分期與分派/最小的宗教
第四節 中國的理教
祕密社會的宗教/理教的教主/理教的教義及教儀/理教的教製

第七章、猶太教
第一節 摩西及士師時代的猶太教
猶太教的成長/初期的猶太教/摩西的宗教運動/西奈山的神/摩西十誡/士師時代
第二節 王國時代的猶太教
王國時代/大衛王/所羅門王/南北朝時代
第三節 先知時代的猶太教
先知時代/鬥垮太陽神/屠殺與滅亡/從流放到還鄉
第四節 希臘及羅馬時代的猶太教
希臘統治時代/三個猶太教派/耶穌以後的猶太教及其神學
第五節 猶太教的神話
猶太教的聖典/猶太教的神之演化/耶和華的性質分析/三個重要神話─創造神話、挪亞的方舟神話、變亂口音的神話

第八章、基督教
第一節 基督教的開始
耶穌的時代背景/耶穌的復活/耶穌的人格及其教訓
第二節 基督教的聖典及其教會
舊約與新約/初期的基督教/使徒保羅的傳教/初期的教會/教會發展的因素/教會的成長/教會的分裂
第三節 基督教的神學
哲學與神學之間/神學的源頭/教父哲學的異說紛紜/教義神學的三大論爭/奧古斯丁/修道主義者
第四節 中古以下的基督教
中古時代/教會教育/煩瑣哲學/近世的基督教

第九章、伊斯蘭教
第一節 伊斯蘭教的起源
伊斯蘭教的名稱/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阿拉伯人
第二節 伊斯蘭教的教主
穆罕默德的齣生地/婚前的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的婚姻生活/穆罕默德的宗教生活/穆罕默德的傳教生活/穆罕默德的成功
第三節 伊斯蘭教的教理
一神主義/未來思想/伊斯蘭教的天堂/鼓勵戰鬥的宗教/古蘭經
第四節 伊斯蘭教的教義及傳布
伊斯蘭教徒的生活實踐/伊斯蘭教徒的信德/伊斯蘭教的禁戒/伊斯蘭教的傳布
第五節 中國的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初傳中國/伊斯蘭教在中國的流傳/伊斯蘭教的宗派/中國伊斯蘭教的流派

第十章、佛 教
第一節 佛陀的時代背景
佛陀以前的印度/六派哲學與六師外道/恆河流域的文明/佛陀的齣現
第二節 佛陀及其教團
齣傢以前的菩薩/由苦行至成道/佛陀的一生/佛陀的教團
第三節 佛陀的教義
原始佛教/四聖諦/十二因緣/三法印/八正道
第四節 從小乘到大乘的印度佛教
佛教的分裂/小乘佛教/由小乘到大乘/思想的演進/大乘佛教的主流/佛教在印度的滅亡/菩薩及其他/佛教的文獻
第五節 隋唐以前的中國佛教
佛教的傳入/三國時代的佛教/道安與慧遠/法顯與鳩摩羅什/南北朝時代/宗派的興起
第六節 隋唐八大宗
天颱與三論/華嚴宗/唯識宗/律與淨土/禪宗與密宗
第七節 發展的趨勢
各宗的盛衰/佛教與儒道的交涉/佛教國際大勢
■ 主要名詞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12613
  • 叢書係列:中華宗教叢書
  • 規格:精裝 / 464頁 / 14.8 x 21 x 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十一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宗教聖典《比較宗教學》
臺灣中華書局編輯部


  「宗教聖典」《比較宗教學》一書為當代佛教界宗師——聖嚴法師钜著。師父以其學貫古今、演繹東西,傾力將歐亞古文明國度發衍熟成之宗教派別與原始宗教︐各依其源流、內涵、經典、宗師分論;同時又作一統閤論述,钜細靡遺︒全書分立原始宗教、未開化民族的宗教、古代民族的宗教、印度的宗教、中國的宗教、少數人的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及佛教,共十大捲章(四十五節、二百四十七篇),其工程之浩繁,難以盡數,堪為人類文明史中重要文化資產。

  本書謹收錄聖嚴法師於一九六八年成書時初版自序,以及二十六年後(一九九四年),師父為再版之《比較宗教學》所申新序。序中,師父娓娓談到編纂本書之心路歷程,與對後進學子的諄諄法語,彌足珍貴。

  特別感謝「法鼓山/法鼓文化」,提供聖嚴法師於生前修訂本書之珍貴資料,如梵文原文考訂、專有名詞校正︐本局據以編訂︐重新齣版,以為莘莘學子身心修業之案牘金經。

一九六八年初版自序

  比較宗教學(Comparative Study of Religion)這門學問,不但在我國感到年輕,即在西洋也不古老。

  因於十七世紀的時代,西歐方麵的思想傢們,得到瞭自由批評宗教問題的機會,故英國學者海伯特(Herbert,西元一五八一︱一六四八年),在他所寫《縉紳的宗教》(Ancient Religion of the Gentiles)一書中,對於西方傳統的一神教,開始做瞭比較的研究和批判。但卻直到十九世紀,纔有人將這門學問大大地發揚起來。

  近世以來,關於宗教問題的書籍,已經愈來愈多。但在我們國內,要想求得一冊比較可取的入門書,也不容易。所以我在研究佛學之餘,特別留心「比較宗教學」的問題,並且計畫編寫一部這樣的書。到瞭一九六六年鞦天,我的書還沒有著手編寫,高雄的壽山佛學院竟為我開瞭「比較宗教學」的課。此後經過半年多的時間,便使我完成瞭本書初稿。

  正由於這門學問在我們這裡非常年輕,所以本書的問世,隻希望擔負啟濛的任務。我是站在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和哲學的觀點上,由人類的原始信仰,至世界性的各大宗教,予以客觀的討論和通俗的介紹。為便利讀者檢查本書的各項重要資料起見,特為編成「主要名詞索引」,附於書後。其編列原則以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者為主。
 
一九六八年四月聖嚴寫於臺北市

一九九四年新版自序

  本書寫成於民國五十六年初,第一版發行於民國五十七年,迄今已歷二十六、七個年頭。雖不是最暢銷,卻是很受歡迎的常銷書,當年國內沒有這樣水準的書,到目前漢文齣版物中,亦尚未見到另一冊能夠取代的書,所以依舊受到國內外人士的歡迎。

  本書的目的,不是為瞭宣揚任何一派宗教,也不是為瞭批評任何一種信仰,乃是依據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介紹世界性及歷史性宗教內涵與宗教現象。俾使未有宗教信仰的人士,獲取宗教學的通識,也讓已有宗教信仰的人士,開展宗教領域的宏觀。

  不論是那一種宗教信仰和宗教行為,均有其歷史的淵源、社會的背景、實用的功能,若是缺少宗教學的常識,而將宗教指為迷信可笑,那是不科學的。

  不論是那一種宗教思想和宗教事實,彼此之間都有其關聯性、共通性、獨特性,若是欠缺比較宗教學的知識,往往會一方麵肯定自己所信所屬的宗教,另一方麵則否定批評他人所信所屬的宗教,這是很不公平的態度。有些人士盡然不信任何宗教,也不排斥任何宗教,認為一切宗教都在勸人為善,隻要心存善良,就等於信瞭一切宗教,殊不知,世界各種宗教之間,各有其文化背景、社會環境、時代思潮的相異性,也有其人類起源、人心嚮往、人生現象的共同性。所以各宗教間,既有其差別處,也有其相似處。不信宗教,也不等於信瞭一切宗教。

  過瞭四分之一世紀,本書仍有被改版新齣的需要,足見這門學問,正在受到許多人的關切。

  本書的深度與廣度,都嫌不足,可惜我已不可能再寫一冊類似的書瞭,所幸本書尚不失是一冊同類書中的好書,故在颱灣中華書局,為之重新齣版之際,略申敘語,用以為序。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九月九日聖嚴序於颱北農禪寺

用戶評價

评分

說真的,如果要找一本能幫助我「脫鉤」於自身文化預設的書,這本《比較宗教學(十一版)》絕對榜上有名。颱灣社會的宗教環境非常複雜,本土信仰、外來傳入的基督教、佛教的在地化,形成瞭一張密不透風的網。我們很容易被自己熟悉的脈絡所限製,很難去真正理解那些在思維模式上與我們相去甚遠的信仰體係。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建立瞭一套「中立的語言」來描述這些差異。作者在描述極端主義宗教行為時,語氣剋製到近乎冷靜,但他並沒有因此模糊焦點,反而更能凸顯齣在特定社會結構壓力下,人類心靈可能採取的極端錶達形式。我特別喜歡它在探討「禁忌」與「聖潔」這一對概念時的論述,非常深刻地揭示瞭人類社會如何劃分「我者」與「他者」的邊界。這對於我們在當前這個充滿身份政治的時代,理解不同群體間的衝突根源,提供瞭必要的智識工具。這本書不是用來「信」的,而是用來「思」的。它要求讀者不斷地質疑、不斷地對照,這份智識上的挑戰性,正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真的看得齣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絕非隨意堆砌資料的「百科全書」。它採取瞭一種螺鏇上升的結構,從最基礎的「宗教現象學」概念切入,然後逐漸深化到特定宗教群體的核心文本解讀,最後迴歸到全球化與後現代語境下宗教的未來走嚮。最讓我覺得受用的,是它對「神話」與「歷史」之間張力的處理。很多宗教書籍容易將神話當作歷史來闡述,或者反過來,將複雜的神學體係過度簡化為道德訓誡。但這本不同,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討論「敘事」在宗教傳承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當這些敘事進入學術分析視野後,它如何被解構與重構。對於我們這些在華人文化圈成長的讀者來說,如何區分「民間信仰」與「製度性宗教」之間的界線,本書提供瞭非常清晰的工具箱。比如,當我們在探討媽祖信仰的變遷時,書中的理論模型能幫助我們辨識齣哪些是固定不變的「原型」,哪些又是隨時代變動的「詮釋」。整體來說,這本書的風格是嚴謹中帶有思辨的開放性,它不會給你標準答案,但它會給你最好的問題。

评分

這本《比較宗教學(十一版)》真的是把宗教的精髓剖析得淋灕盡緻,讀起來完全不像在啃學術教科書,反而像是在聽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輩,娓娓道來他遊歷世界各地的見聞。作者在處理東西方主要宗教的脈絡時,那種尊重與細膩,讓人印象深刻。特別是關於「神聖空間」與「儀式實踐」的章節,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以往總覺得宗教就是教義的堆疊,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宗教的生命力其實存在於人們日常的行為和對特定場域的賦予意義之中。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紮實,不隻是空泛地描述,而是深入到特定社群的歷史背景去探討。舉例來說,它對佛教禪修在現代社會中如何被「轉譯」與「商品化」的討論,就非常精闢,點齣瞭當代信仰麵臨的睏境與轉型。這對於我們理解颱灣社會中多元信仰的共存現象,提供瞭極佳的理論框架。坦白說,初看這麼厚的書,心裡其實有點打退堂鼓,但一旦翻開瞭,那種知識的引力就讓人很難停下來。對於想對宗教議題有全麵、深入瞭解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書櫃上不可或缺的一本經典之作,準備好你的螢光筆吧,因為你會想把每一頁都標註起來。

评分

說實在話,這「十一版」的厚度,初捧在手上時,我的直覺反應是:「哇,這下子要讀到民國幾年去?」但實際閱讀後,我纔意識到,這種「厚」其實是「實」的體現,是經過幾十年學術積澱後,資料庫的龐大與論述的周延所造成的必然結果。書中對各宗教起源的追溯,那種考古學般的嚴謹,讓我不得不佩服。尤其是在比較「一神教」與「多神教」在宇宙觀上的根本差異時,作者並沒有採取任何價值判斷,而是將其視為人類應對「存在焦慮」的不同策略。這在颱灣這種宗教光譜極廣的地方尤其重要,它教導我們如何以一種超然的、去魅的視角來看待那些我們可能從小耳濡目染的信仰體係。我特別欣賞它對「信仰的社會功能」這部分的著墨。它不隻停留在哲學思辨,而是拉迴社會學的層麵,分析宗教如何建構社群認同、如何作為政治權力的工具,或是如何作為底層人民抵抗的文化載體。讀完後,你會發現自己看新聞或觀察社會運動時,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宗教動力,突然變得清晰可見。如果你是社會學或歷史學的學生,這本書絕對是必修的輔助讀物,它能極大地提升你對人類文明深層結構的理解。

评分

這本大部頭,我個人是採取「分段攻剋」的策略來閱讀的。它不是那種讓你從頭看到尾,然後啪地一聲闔上書本就覺得自己得道瞭的「心靈雞湯」。它更像是一部頂級的工具室,你需要知道自己當下想研究什麼議題,然後精準地切入相應的章節。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宗教經驗」的探討,它跳脫瞭傳統的心理學或神秘學框架,而是從現象學的角度去分析信徒在宗教儀式中體驗到的「非日常性」。這種「在日常中瞥見超越性」的瞬間,是如何被宗教社群所規範、記憶和傳遞的?書中引用的案例,橫跨瞭薩滿、印度教的奉愛(Bhakti)運動,甚至是現代的某些新興運動,展現瞭極大的包容度和研究廣度。對於習慣瞭單一宗教視角的颱灣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必要的「去中心化」過程,讓我們意識到「宗教」這個詞彙本身,已經包含瞭多少種可能。它不是要你改變信仰,而是要你更深刻地理解「信仰」這迴事本身。總體而言,這本書的學術價值無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把鑰匙,能讓你用更複雜、更立體的視角,去解讀我們身處的這個紛亂世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