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宗教學導論
第二節 宗教學導論
宗教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極大,特別是對人類的精神文明的影響更是直接而全麵性的,毛澤東認為,「如果不批判神學(宗教),就寫不好世界史、文學史和哲學史」,由此可見宗教的重要性。中國大陸文革時代,由於對宗教的錯誤看法,導緻企圖用行政手段消滅宗教的運動,為大陸的宗教界帶來一大災難。近年來中國積極展開宗教學的研究,雖然其宗教研究始終無法擺脫共產唯物無神政治思想的領導,但是其纍積的宗教研究之成果,仍具參考價值。
臺灣近五十年來,延續五四運動以來的思潮,獨尊科學,貶抑宗教,以實用價值主導一切,導緻功利主義盛行。由於對宗教教育的壓製與忽視,社會中瀰漫著各種光怪陸離的宗教現象,蠱惑人心。政府為淨化人心之考量,開放大學的宗教研究,但對中小學的宗教教育卻仍嚴格管控,無意解禁,足見執政者因對宗教的不瞭解以緻政策顯得無所適從,再再突顯宗教學研究在臺灣的重要性。
宗教學研究是科學地揭示宗教的特性、本質和規律,說明它在歷史上對社會、人生和文化的作用和影響,是積極的探索,藉鑑歷史,著眼於未來,因此宗教學的研究對於各種具體宗教的研究具有方法論上的意義。
一、從近代西方比較宗教學的發展看宗教學的性質和內容構成
宗教學作為一門獨立的人文科學,與個別的宗教理論或學說是有區別的,主要區別有二,一為在學科上的獨立性,二為在研究內容的係統性。究竟宗教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性質為何?研究對象為何?內容與範疇為何?以何原則建構成一閤乎邏輯的體係?這是宗教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首先必須麵對的挑戰。關於這方麵,十九世紀以來西方世界興起的比較宗教學值得藉鑑。
十九世紀下半,西歐宗教研究的特質是跨齣基督信仰的視野,以理智的態度對宗教現象做學術性研究,使宗教研究從哲學體係中分化齣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事實上,西方近代宗教學興起有其歷史原因,首先是啟濛思想之影響,將宗教視為理性思考的對象;繼之是新大陸的發現,有助於宗教視野的擴大和各種宗教資料的纍積;最終則是進化論的影響,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於1859年齣版《物種起源》,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將之引入宗教學之研究中,帶動以進化論觀點研究宗教學的時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