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唐詩100:大考最易入題詩作精解

圖解唐詩100:大考最易入題詩作精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簡彥姈
图书标签:
  • 唐诗
  • 诗歌
  • 文学
  • 文化
  • 教育
  • 考试
  • 解读
  • 图解
  • 经典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圖解讓唐詩更簡單~~
  ●初學者必知詩歌常識
  ●應考者必備詩歌素養
  ●新文青必讀唐詩名作
  ●附文青格格教學影片QR CODE,讓文青格格帶您品讀唐詩,醉吟太白子美

  唐人詩歌雋永而有味,值得細細品賞。涵咏日久,既能澄澈我們的心靈,更使人齒頰留香,餘韻無窮;品詩、吟詩是騷人墨客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亦莘莘學子躋身大考窄門必備之敲門磚。

  本書為您統計整合海峽兩岸大考命題率最高的唐詩100首,書中除了歷久彌新的唐人詩作,還包括淺白的語譯、精闢的賞析、優美的圖解及妙趣橫生的活用小精靈,不但引經據典、深入淺出,更教您如何融會貫通,將唐詩意境與現實生活及時下流行的歷史小說、宮廷劇結合,並從中提煉出豁達的人生智慧、高妙的寫作技巧,讓您脫胎換骨成為一位飽讀詩書、縱橫考場的新文藝青年!
 
史学巨著:《中华帝国盛衰密码:从秦汉到明清的权力更迭与社会变迁》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诗词鉴赏或文学批评之作,而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通论,聚焦于中华文明长达两千余年的核心脉络——帝国体系的兴衰、制度的演变以及士庶阶层的动态关系。它深入剖析了自秦朝统一六国至明清两代,中国历代王朝如何建立、如何巩固、又如何在内外部压力下走向衰亡的复杂机制。 第一部分:帝国肇建与早期巩固(秦汉篇) 本书首先从秦朝的“书同文,车同轨”入手,探讨中央集权体制的奠基过程。我们详尽考察了秦律的严苛性、郡县制的推行及其对地方势力的根本性改造。随后,笔锋转向汉代,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深层政治含义——儒家思想如何被转化为维护皇权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而非单纯的学术流派。 我们细致描绘了汉代察举制与地方豪强间的博弈,阐述了土地兼并问题如何成为西汉由盛转衰的结构性病灶。对于王莽改制的分析,我们采用了多维视角,探讨了其改革的初衷、执行的困境及其对社会阶层造成的冲击。东汉的士族政治抬头,本书着重分析了门阀大族的形成及其对中央行政效率的侵蚀,为我们理解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分裂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分裂、融合与制度重塑(魏晋隋唐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书跳脱出简单的民族冲突叙事,着重探讨了中国政治地理、社会阶层与文化形态的深度重塑。我们系统梳理了“九品中正制”如何固化了士族的社会地位,并详细分析了这一制度在客观上如何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北方胡汉文化的复杂交融。 隋唐的再统一被视为中国帝国结构的一次“技术升级”。唐初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并非简单的恢复,而是对前代经验的精妙整合。本书深入探讨了唐代府兵制的运作逻辑及其在盛唐后的瓦解,并着重分析了均田制崩溃如何直接催生了土地私有化的进一步扩大。 中唐的藩镇割据与晚唐的宦官专权,被置于中央财政危机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们认为,藩镇的强大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央政府无法有效调配资源、控制地方军政大权的结果。同时,科举制度的成熟,为庶族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改变了传统的权力分配格局,为宋代的文官政治奠定了人才基础。 第三部分:文官政治与社会精细化(宋元篇)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本书将宋朝定义为“内向型的精致帝国”。我们详述了宋代如何通过“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成功地将军事贵族集团消解,转而建立起高效、稳定的文官官僚体系。对包拯、王安石等关键人物的政策分析,凸显了宋代对“制衡”与“法治”的探索。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本书归因为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根基,且改革措施的推行缺乏配套的行政能力和民众基础。在经济层面,宋代的商业革命与城市化发展被置于核心地位,探讨了交子、会子的出现对货币体系和商业信用的影响。 元朝的统治,本书则侧重于其“征服者”身份对原有社会结构的冲击。我们分析了色目人阶层在帝国管理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四等人制对社会流动性的压抑。元代大一统的实现,虽然短暂,却为后世大一统王朝在疆域管理和民族政策方面提供了极为复杂的参照。 第四部分:集权鼎盛与晚期危机(明清篇)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中央集权达到了新的高峰。本书详细梳理了洪武年间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强化特务监察(锦衣卫、东厂)的权力结构设计,并探讨了这些措施如何有效抑制了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僭越。对“廷杖”制度的分析,揭示了皇权对士大夫阶层的心理威慑机制。 中晚明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被放置在更广阔的社会结构失衡的背景下进行。我们认为,僵化的土地制度和高压的政治环境,使得商业利润难以转化为制度性的社会资本,阻碍了经济活力向政治权力的有效转化。 清朝的入关与“摊丁入亩”的推行,被视为对明代财政困境的最终技术性修补。乾隆盛世的描述,本书采取批判性视角,着重分析了人口爆炸、土地压力、以及“文字狱”对知识分子思想的钳制如何为清朝后期的内卷化和最终的衰败埋下了伏笔。我们详尽对比了康乾盛世下,中国在技术革新与制度适应性上与同期西方世界产生的差距,为理解近代中国的命运提供了历史纵深。 核心主题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中华帝国体系的内在张力——即中央集权对地方自主性的不断挤压,与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阶层固化——是历代王朝周期性衰亡的根本动力。我们通过跨学科的方法,结合考古发现、地方志、官修史书以及非主流的私人著述,力求还原一个充满张力、不断自我调整的古代中国社会全景。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系统性框架,而非简单的事件罗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簡彥姈


  一九七六年生於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現為輔仁大學、國防醫學院、臺灣科技大學、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等校兼任助理教授。曾開設表達與經典閱讀、中國文學專題、歐蘇文賞析、小品文選、詩詞欣賞、詞曲選、古典小說選讀、旅遊文學、大一國文、應用文等課程。

  著有《圖解唐詩100:大考最易入題詩作精解》、《圖解宋詞100:大考最易入題詞作精解》、《圖解大考經史古文:精煉閱讀寫作,探解試題》、《圖解大考子集古文:精煉閱讀寫作,探解試題》、《圖解應用文──職場‧大考‧生活必勝絕招100回》、《圖解中國文學史(上)──詩歌‧倚聲‧戲曲大觀園》、《圖解中國文學史(下)──辭賦‧文章‧小說瓊林宴》、《唐詩三百首新賞》(合著)、《陸游史傳散文探論──以《南唐書》為例》、《詞苑新聲──名家詞導讀》、《陸游散文新論》、《鄉情‧背景‧前途──鄉土文學論戰》、《台南府城巡禮──荷鄭啟之,永續文化盛名》、《海‧天‧蘭嶼──達悟飛魚,雙獅龍頭喧天》等書。
 

图书目录

自 序

第1章 初唐詩歌
1-1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盧照鄰〈曲池荷〉
1-2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在獄詠蟬〉
1-3 一遣樊籠累,唯餘松桂心 駱賓王〈夏日遊山家同夏少府〉
1-4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1-5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2章 盛唐詩歌
2-1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2-2 廣樂逶迤天上下,仙舟搖衍鏡中酣 張說〈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蕭令得潭字韻〉
2-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
2-4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2-5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2-6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2-7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過故人莊〉
2-8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2-9 夜來蓮花界,夢裡金陵城 李頎〈送王昌齡〉
2-10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李頎〈送魏萬之京〉
2-11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二首之一
2-12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四
2-13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閨怨〉
2-14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2-15 清箏向明月,半夜春風來 王昌齡〈古意〉
2-16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王昌齡〈長信怨〉五首之三
2-17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18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2-19 賴多山水趣,稍解別離情 王維〈曉行巴峽〉
2-20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王維〈終南別業〉
2-21 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 王維〈登裴秀才迪小臺〉
2-22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2-23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
2-24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王維〈送別〉
2-25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李白〈長干行〉
2-26 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李白〈蜀道難〉
2-27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2-28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三
2-29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李白〈將進酒〉
2-30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2-31 今日任公子,滄浪罷釣竿 李白〈金陵望漢江〉
2-32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早發白帝城〉
2-33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獨坐敬亭山〉
2-34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2-35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 李白〈于闐採花〉
2-36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2-37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2-38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2-39 江上幾回今夜月?鏡中無復少年時 劉長卿〈謫官後臥病官舍簡賀蘭侍郎〉
2-40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嶽〉
2-41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杜甫〈麗人行〉
2-42 人生有情淚霑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杜甫〈哀江頭〉
2-43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杜甫〈春望〉
2-44 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杜甫〈贈衛八處士〉
2-45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2-46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杜甫〈石壕吏〉
2-47 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杜甫〈無家別〉
2-48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2-49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杜甫〈客至〉
2-50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杜甫〈野望〉
2-51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52 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 杜甫〈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
2-53 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2-54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旅夜書懷〉
2-55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繫故園心 杜甫〈秋興〉八首之一
2-56 彩筆昔曾干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杜甫〈秋興〉八首之八
2-57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杜甫〈登高〉
2-58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登岳陽樓〉
2-59 此行為知己,不覺蜀道難 岑參〈早上武盤嶺〉

第3章 中唐詩歌
3-1 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韋應物〈長安過馮著〉
3-2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
3-3 高山未盡海未平,願我身死子還生 王建〈精衛詞〉
3-4 到此詩情應更遠,醉中高詠有誰聽? 張籍〈寄和州劉使君〉
3-5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3-6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薛濤〈送友人〉
3-7 但聞怨響音,不辨俚語詞 劉禹錫〈插秧歌〉
3-8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劉禹錫〈竹枝詞〉二首之一
3-9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劉禹錫〈臺城〉
3-10 莫言堆案無餘地,認得詩人在此間 劉禹錫〈秋日題竇員外崇德里新居〉
3-11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白居易〈自河南經亂〉
3-12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白居易〈長恨歌〉
3-13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白居易〈觀刈麥〉
3-14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白居易〈買花〉
3-15 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飢腸 白居易〈采地黃者〉
3-16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白居易〈問劉十九〉
3-17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白居易〈琵琶行〉
3-18 人隻履猶雙,何曾得相似? 白居易〈感情〉
3-19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3-20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3-21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元稹〈離思〉五首之四
3-22 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賈島〈憶江上吳處士〉
3-23 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 李賀〈野歌〉
3-24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

第4章 晚唐詩歌
4-1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江南春〉
4-2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赤壁〉
4-3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山行〉
4-4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杜牧〈秋夕〉
4-5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登樂遊原〉
4-6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
4-7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李商隱〈無題〉
4-8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錦瑟〉
4-9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羅隱〈鸚鵡〉
4-10 兩梁免被塵埃汙,拂拭朝簪待眼明 韓偓〈殘春旅舍〉
4-11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閒恩 杜荀鶴〈投長沙裴侍郎〉
4-12 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猶疑恨楚王 汪遵〈屈祠〉

附 錄
附錄一:重要詩人小傳
附錄二:精選唐詩100 題
附錄三:作文金句100 例
附錄四:近年唐詩100 首出題概況
附錄五:詩歌創作若干首

主要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1398
  • 叢書系列:圖解書系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3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小時候讀唐詩,雖未必完全體會詩中意境,但就愛那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的旋律,一知半解也好,囫圇吞棗也罷,從此與古典詩歌結下不解之緣。長大後,進入中國文學系、所就讀,受教於 李師德超、 張師仁青二先生,讀詩、作詩、品詩、吟詩,深究鑑賞,低回涵咏,使我益加沉醉於傳統詩學之中。後又追隨 邱師燮友做研究,老師本身是一位詩人,課餘閒暇,經常與我們品茗談詩,有時心血來潮,也會邀大家一起限韻賦詩,效法古人以詩會友,酬唱應和,無限風雅。近年講授五專國文課程,得以接觸 顏師瑞芳吟唱詩、詞、文、賦,啟發了我對河洛語吟誦的興趣,在老師音韻鏗鏘的琅琅讀書聲中,彷彿引領我穿越時空,與古人展開深情對話,更覺樂趣無窮。

  唐代是古典詩歌發展的鼎盛期,唐詩標誌著唐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因此,唐詩如四季繽紛的花朵:初唐詩,似春花之高華;盛唐詩,如夏花之璀璨;中唐詩,若秋花之孤絕;晚唐詩,像冬花之冷豔。

  「初唐」指高祖武德元年(618)至睿宗先天二年(713),九十餘年之間。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繼唐初宮廷詩人之後,承襲六朝唯美詩風,一躍成為初唐詩歌的主流。他們的詩作已擺脫宮體詩的限制,從宮廷閨閣走向街陌邊塞,為有唐一代詩歌開闢了新境界。

  初唐詩風高雅華美,如春花之初綻,恰得其時,為中國古典詩壇開啟了嶄新的視野。

  「盛唐」指玄宗開元元年(713)至肅宗寶應二年(763),約五十年左右。

  盛唐是唐代詩歌的黃金期。詩壇彷彿群芳爭奇競麗般,美不勝收:從「吳中四士」(賀知章、包融、張旭、張若虛)到李白,發展出狂放不羈的浪漫詩;王維、孟浩然輩謳歌山水美景的自然詩;岑參、高適、王昌齡、王之渙等描寫立功沙塞、豪情萬丈的邊塞詩;以及杜甫等社會詩人創作出反映現實、關心民瘼的寫實詩。可謂多姿多采,盛況空前。

  盛唐詩風包羅萬象,如夏花之璀璨,各展芳姿,風華絕代,故妝點出中國古典詩歌最絢麗耀眼的一頁。

  「中唐」指代宗廣德元年(763)至敬宗寶曆二年(826),共六十餘年間。

  詩歌至中唐,發展出其獨特風貌:韋應物、柳宗元等自然詩,繼軌王孟,歌詠山水,詩中帶有些許感傷情調;元稹、白居易提倡新樂府運動,學步杜甫,描寫社會現實,進而開展出平易近人的詩風;韓愈、孟郊、賈島等奇險詩,獨樹一幟,以散文入詩,開拓了中唐詩歌怪奇險僻的新風格。

  中唐詩歌異軍突起,或謳歌自然,或反映現實,一方面力求淺白易懂,一方面又好奇尚怪,堪稱是在講情韻的唐詩中另闢蹊徑,對重理趣的宋詩具有一定啟發作用,故宛若秋花之孤傲絕俗。

  「晚唐」指文宗太和元年(827)至唐亡(907),約八十年間。

  晚唐綺靡詩風又盛極一時,以李商隱、杜牧為代表。藻飾華美、音韻和諧、對偶工整、典故精妙,極力追求形式之美成為晚唐詩歌的共同特色。至宋初楊億、劉筠諸人標榜雕鏤華麗的「西崑體」詩歌,正是受到晚唐「小李杜」的影響所致。此外,晚唐尚有皮日休、杜荀鶴、羅隱等繼承元白新樂府的精神,儘管辭句淺俗,卻也別具意義,可視為唐詩的尾聲。

  晚唐詩歌又恢復六朝時的雕章琢句,華麗綺靡,就像冬花之冷豔無雙。彷彿時代愈動盪、詩風愈綺麗,文士試圖在現實苦難中,透過字斟句酌消磨對人生的熱情與無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發現現在的年輕一代在學習上,越來越傾向於「碎片化」和「快速吸收」。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在幾分鐘內抓住重點的工具,而不是一本厚重的、需要花費數週時間才能啃完的專著。所以,一本「圖解」的唐詩書籍,必須要非常講究版面設計和資訊的層級安排。我猜測這本書在編排上,一定很注重「掃描性」,也就是讀者一眼掃過去,重點馬上能浮現出來。例如,每首詩可能會有一個核心關鍵詞,用醒目的顏色標出來;旁邊配上簡潔的「知識點連結」,可能是和某個歷史事件的對照,或者是和另一首風格相近的詩歌的對比。這種設計,讓學習過程變成一種「點擊式」的探索,而不是線性的閱讀。這對於那些平時課業繁重,只能利用零碎時間複習的學生來說,是極大的福音。重點是,這種「圖解」不能流於花俏,而是必須要真的有助於理解詩歌的結構和情感脈絡,否則只是華而不實的「美工作品」,那就失去了它作為學習工具的價值。

评分

說到準備考試這回事,台灣的升學壓力實在是沒在開玩笑的,尤其文科考試,常常考的不是你懂不懂詩的意境,而是你記不記得某個特定的文學常識或是典故出處。我認識一個學長,他對古典文學很有興趣,但考試時卻常常因為一個不小心記錯的朝代背景或是地名,而失分。這讓我意識到,市面上很多詩詞鑑賞的書籍,雖然文筆優美,但對於應試者來說,可能「知識的密度」不夠高,或者說,不夠「實戰化」。這本《圖解唐詩100》如果它的定位是「大考最易入題」,那麼它就必須要非常務實地去處理這些容易失分點。它不能只是空泛地讚美詩歌的美好,而應該要像一個高明的導師,精準地標出「陷阱題」在哪裡,並提供「標準答案」的思路脈絡。譬如,當一首詩涉及到「送別」主題時,它應該要清楚區分出不同時期的送別詩在情緒基調上的細微轉變,因為這往往是學測申論題愛考的比較分析題型。如果它能把這些複雜的比較點,濃縮成視覺化的表格或流程圖,那對考生來說,簡直就是省下大量整理筆記的時間了。

评分

最近在整理書櫃時,翻到一本類似主題的書,雖然不是這一本,但多少能理解為什麼大家對這種「精解」類的工具書有需求。過去我們學古詩,老師總會說要體會「詩眼」,揣摩字裡行間的微妙變化,但事實上,對於非文學本科的學生來說,那真的是一種折磨。光是解釋「杜甫」的憂國憂民、「李白」的浪漫灑脫,這些宏觀的標籤很容易記,但真正考到細節時,腦袋就一片空白了。我記得有一次我同學為了背一首詩的註解,搞到快凌晨兩點,最後還是搞混了幾個人物的典故。所以,如果《圖解唐詩100》真的能做到「精解」,那它的價值就在於精準地告訴你:這個詩人在這個特定情境下,用了這個字,到底有什麼深意?它必須要能解構那些看似高深的文學術語,用白話且有邏輯的方式呈現出來。比如,同樣是寫月亮,李白的月亮是孤高的、是酒伴;而張繼的月亮可能是帶有霜寒的、是催人愁緒的。這種細膩的差異,如果能透過「圖解」的方式清晰呈現,那就不是單純的「翻譯」,而是更高層次的「解構與重組」,對於提升答題準確度絕對有幫助,免去了太多無謂的猜測和耗費時間的記憶負擔。

评分

這本《圖解唐詩100》聽說在高中生的圈子裡挺火的,尤其針對那種「會考」和「學測」的準備,感覺像是把一堆經典的唐詩重新包裝,用比較生活化、好懂的方式去呈現。我身邊幾個在準備升學的朋友就提到,他們以前讀唐詩總覺得很遙遠,像是文言文的障礙跨不過去,但這本書的「圖解」部分似乎打破了這個僵局。他們說,光是看到那些意象被畫出來,或者某些意境被轉換成現代的畫面,一下子就能抓到詩人想表達的情緒了。像是某幾首大家耳熟能詳的邊塞詩,配上一些戰場的意象圖,馬上就能體會到那種孤寂感和雄壯感,而不是死背硬記那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文字組合。這種視覺化的學習方式,對於習慣了圖像吸收的現代學生來說,確實是比較有親和力的。而且,聽說書中對於「最易入題」的詩作做了特別的分析,這點對應試生來說,簡直是打中了痛點,畢竟考試就是希望你掌握最常出現的考點,而不是所有枝微末節。總之,它好像成功地把「文學賞析」和「應試技巧」做了一個不錯的橋接,讓學習唐詩不再是啃冷硬的課本,而是變成了一種有趣的探索過程。

评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唐詩之所以難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的「文化載體」太過遙遠。我們現在的生活和唐朝的士大夫生活完全是兩個世界,很難產生共鳴。比如說「閨怨詩」,如果只是解釋「妾身何日遣夫還」,對現代女生來說,感受可能不如想像中強烈。因此,一本好的圖解書籍,應該要嘗試「現代轉譯」的過程,當然不是把古詩改成白話文,而是找到那些「永恆的人類情感」在現代社會的投射。或許書中會用一些現代化的比喻,來解釋古詩中某些意象的象徵意義。例如,將詩中描寫的「長亭送別」比擬成機場的送機,或者將「懷才不遇」比擬成職場上的不被賞識。這種「情境貼合」,能讓讀者在腦海中建立起一個情感的錨點,從而更容易記住詩歌的精髓。如果這本書能夠巧妙地運用這種跨時代的對話,讓唐詩不再是歷史課本上的死知識,而是能與當下生活產生連結的情感流露,那麼它就成功地超越了一般的參考書,變成一本真正能啟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熱愛的橋樑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