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上學要義(二版)

形上學要義(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孟堯
图书标签:
  • 形上学
  • 哲学
  • 本体论
  • 认识论
  • 逻辑学
  • 西方哲学
  • 亚里士多德
  • 二版
  • 学术著作
  • 古典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哲學是人文的基礎,形上學是哲學的根基。本書介紹在英美哲學思潮下發展的形上學,解說形上學最根本的四大概念:等同、存在、性質、本質。在介紹的過程中同時也探討了「個物」以及「自然類」等概念。另外,基於形上學必定要探討這個世界的結構,尤其是這個世界的因果結構,本書特別對於因果關係進行一些說明。
哲思之境:古典与现代思想的交汇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领域中几部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著作的精选篇章与核心思想,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哲学图景。它并非对单一学派或哲学家的系统梳理,而是一场跨越不同哲学传统的对话,探寻人类经验、知识、实在与价值的根本问题。 第一部:现象学的转向与存在之思 本部分聚焦于现象学运动及其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性影响。首先引入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悬置”方法论,探讨意识如何指向其对象,以及“为事物本身”这一理念如何重塑了我们理解经验的路径。我们深入考察了现象学的还原过程,即如何剥离自然态度下的预设,抵达纯粹的现象。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他继承并拓展了现象学的洞见,但将关注点转向了“存在(Sein)”本身的追问。本书精选了《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此在(Dasein)”的分析,着重阐释了时间性、向死而在(Being-towards-death)以及“沉沦”与“本真性”的区分。我们试图揭示,海德格尔如何将形而上学的核心议题从“实体”转向了“存在之境”。此处,我们将探讨技术思维(Gestell)对现代人存在方式的遮蔽,及其对“本真性”的消解作用。 第二部:语言的界限与逻辑的结构 进入二十世纪中叶,语言哲学成为哲思的核心战场。本部分探讨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及其内部的自我批判。我们将回顾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逻辑哲学论》,分析其试图为语言划定边界的努力,以及“图像论”如何界定了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的领域。 随后,本书转向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思想转变,即《哲学研究》。我们细致考察了“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s)和“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的概念,理解语言意义并非基于固定的指称关系,而是根植于特定的生活形式(forms of life)之中。这种对语言社会性和情境性的强调,为理解意义的生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极大地挑战了笛卡尔以来的主体中心主义。 此外,我们还引入了蒯因(W.V.O. Quine)对传统形而上学基石——分析/综合的区分——的彻底批判。通过对《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的深入解读,读者将理解到整体论(Holism)如何重塑了我们对知识体系的认知,以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辩论如何从本体论层面转向了认识论与语义学的层面。 第三部分:主体、权力与他者性 后结构主义和法国思想对西方形而上学的中心议题——主体性——进行了深刻的解构。本部分重点考察了福柯(Michel Foucault)对知识、权力和主体形成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不再将权力视为自上而下的压迫,而是将其视为弥散于社会结构和话语实践之中的生产性力量。通过对“规训权力”和“生命权力”的考察,本书展示了现代性如何通过精密的机制塑造了符合规范的个体。 紧接着,本书转向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对“他者性”的伦理学优先性论断。在列维纳斯那里,形而上学不再是关于“同一性”(Sameness)的沉思,而是被导向了面对“绝对他者”的伦理责任。我们探讨了“面容”(the Face)的启示性意义,它如何超越了任何概念的把握,直接要求主体做出回应,从而在本体论之前确立了伦理学的地位。 第四部:科学实在论与形而上学的未来 在科学哲学领域,本书探讨了理论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持续争论。我们审视了“不应相信成功”的论点(No-Miracles Argument)如何支撑科学实在论,以及“结构实在论”作为一种中间立场试图调和认识论上的怀疑与科学实践的有效性之间的张力。 最后,本书展望了二十一世纪形而上学的可能走向。在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后人类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传统的“人”与“物”、“心”与“身”的二元对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讨论了涌现论(Emergentism)在心物问题上的进展,以及在不依赖传统实体论的前提下,如何重新构想“实在”的复杂结构。 总结 本书力图引导读者穿梭于现象学的内在体验、逻辑学的结构分析、权力理论的社会批判以及当代科学哲学的实在论困境之中。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展示了一系列富有张力的哲学工具和视角,激发读者对自身所处的时代语境和根本性问题的深度反思。阅读本书,即是进入一场关于“何以为真”、“何以为是”的持久追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彭孟堯
 
  學歷
  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陽明大學客座講座教授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專長
  心與認知哲學
  知識論
  科學哲學
 
  著作
  《人心難測》
  《知識論》
  《心與認知哲學》
  《基礎邏輯》
  《哲學入門》
  《教育哲學》

图书目录

作者序
第一章形上學研究什麼? 1
第一節形上學的基本用語 1
第二節從「愛智」開始 5
第三節形上學在研究什麼? 7
第四節形上學議題簡述(一) 13
第五節形上學議題簡述(二) 20
第六節「模態」與「可能世界」 23
第七節其它的形上學議題 31

第二章共性實在論 33
第一節類型與個例 33
第二節可多重例現原則 37
第三節共性與語意分析 41
第四節關係與關係性質 45
第五節共性及其個例 53
第六節共性實在論的困難 57

第三章共性反實在論 67
第一節述詞唯名論 67
第二節述詞唯名論的困難 72
第三節類集唯名論 79
第四節部分學唯名論 85
第五節概念唯名論 90
第六節相似唯名論 93
第七節殊性存有論 96

第四章傾性 103
第一節「傾性」的哲學問題 103
第二節從卡那普開始 105
第三節如若條件句 108
第四節「傾性」的如若條件句分析 114
第五節關於「傾性」的化約論爭議 119
第六節傾性與因果力 127
第七節傾性的功能論 129

第五章個物 137
第一節關於「個物」的哲學問題 137
第二節性質束與基體 139
第三節個物本質 149
第四節麥農式個物 152
第五節加增悖論、組合悖論、無尾貓 155
第六節組合論 159
第七節四維論與持續論 164
第八節部分學 168

第六章自然類 177
第一節「類」的哲學問題 177
第二節「類」的分類(一) 180
第三節「類」的分類(二) 186
第四節自然類實在論 189
第五節俗成論與混雜實在論 197
第六節相似性與類 202
第七節「自然類」的先在預設 206

第七章等同 211
第一節「等同」的哲學困惑 211
第二節數一等同 213
第三節萊布尼茲等同律與「等同」 220
第四節萊布尼茲第二律與雙球宇宙 224
第五節萊布尼茲第一律與跨時間等同 226
第六節萊布尼茲第一律與跨世界等同 229
第七節等同語句的哲學困惑(一)增知性 234
第八節等同語句的哲學困惑(二)必然性 238
第九節理論等同 240

第八章存在 245
第一節「存在」有什麼好困惑的? 245
第二節「存在」是一個性質嗎? 249
第三節存在與本質 245
第四節空詞及相關的難題 256
第五節佛列格與羅素對空詞難題的解決方案 261
第六節麥農學派對空詞難題的解決方案 270
第七節「存在」的規準 274

第九章因致性 277
第一節因致性的哲學問題 277
第二節休姆的規律論 279
第三節當代休姆學派(一):因果概念的「依那斯條件」分析 285
第四節當代休姆學派(二):因果關係的如若條件句分析 292
第五節因致性實在論 297
第六節機率因致性 301
第七節因致性的三條原則 306
參考書目
英中名詞對照表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2591
  • 叢書系列:外國哲學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2 x 23.2 x 1.7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我做哲學研究和教學十餘年了,有一點我一直很感慨:很多人之所以接觸哲學是為了想追求人生的意義,很多人讀哲學是為了想找到自我人生的方向,想要得到一些感動。我不懂!這些想法很自私地踐踏了哲學。哲學是一門嚴謹的學問,是一門研究,不是用來激勵人心的勵志小品,不是用來動情的文學藝術。哲學不會告訴你人生的方向,但哲學會告訴你如何思考問題,包括人生方向的問題;哲學不會告訴你如何才能安身立命,但哲學會要求你縝密思考你所選擇的路。哲學跟數學和物理學是一樣的,一樣的嚴謹,一樣的艱深,一樣的出自純粹知性好奇心來探索這個世界的種種。
 
  這麼多年研究哲學,我的體會是:哲學問題不是形上學的就是知識論的;不論哪個特定的哲學領域(如心與認知哲學、價值哲學等),探討的問題儘管繁雜,大致不出形上學或者知識論的範圍。這本書就是專門解說形上學議題的。我的目的不只是在於介紹形上學的議題,更希望讀者能藉此養出形上學的「眼睛」,從形上學的角度來思考一些問題。我知道這很難。形上學討論的問題,表面來看,往往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可是我深信,透過一番磨練,就有能力細細思索種種問題的。
 
  我的多年老友王文方教授幾年前也寫了本形上學的書,內容紮實,解說精闢,我獲益良多,趁機多學了一些。我在想,既然有他那本形上學的書了,我再寫一本,豈不是多餘了。幾年的努力,我終於知道,再多一本形上學的書也不為過。因為一方面,中文界介紹西方形上學的書實在太少了,多一本形上學的書或許多了一個引起社會大眾與學術界注意的機會;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中文界能夠清楚正確解說西方哲學的書實在太少了,尤其對於西方形上學的引進實在非常匱乏,我總想盡點心力,在這地方作些貢獻。
 
  這本書介紹的是英美哲學思潮下的形上學,所以不會討論黑格爾、海德格、沙特、或者胡賽爾等歐陸哲學的形上學學說。我曾聽到國內不少學者說:英美哲學否認形上學。這讓我非常訝異!英美哲學從來沒有否認過形上學,為何會有這種誤解呢?百餘年來,英美哲學界不斷探討各種形上學問題,從未間斷。我一直百思不解,為何國內學界會有這樣離譜的誤解?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這或許是來自於國內學者對於邏輯實證論的誤解。一般認為邏輯實證論基於其所謂的經驗可檢證原則,而反對形上學。這是似是而非的。我簡單說明三點:(一)邏輯實證論的哲學家反對的是當時的黑格爾學派(所謂黑格爾式的觀念論)。但是這群哲學家本身還是有形上學主張的,他們都接受所謂的現象論的形上學主張。(二)同樣這群哲學家在1950年代時,基於種種緣故,放棄了現象論,改而接受「個物存有論」的形上學立場,並因而將其學派改名為「邏輯經驗論」。(三)邏輯經驗論基於源自英國經驗論的傳統主張:凡是不可觀察的都是不存在的(例如夸克)。這還是一種形上學的立場。從以上三點來看,即使是邏輯實證論(邏輯經驗論)的哲學家也從來不曾將形上學排除過。或許,趁著撰寫這本書,可以矯正對於英美哲學的誤解。英美哲學界對於形上學的討論豐富繁雜,這本書介紹的是個例證。
 
  在寫作這本形上學書的時候,我心中是以大學生為對象的。但我也知道,我的學術壞習慣往往使得我的寫作不太讓一般人覺得親近。然而這畢竟是一本專業的教科書,不是哲學普及的讀物,正如同微積分的教科書預設相當的預備知識一樣,這本形上學的教科書也預設讀者必須要有相當的預備知識,尤其初階邏輯的背景是不可少的。這是由於英美哲學的探究與邏輯一直密不可分:或者英美哲學的探討影響乃至於帶動對於舊邏輯系統的修改或促成新邏輯系統的興起,或者各種邏輯的研究促使哲學家重新思考面臨的種種哲學問題。所以,我也刻意在本書一些地方加上了邏輯式子。無論如何,本書不敢預設讀者要有很多的邏輯背景,畢竟邏輯教育在國內尚未生根。本書僅希望有興趣的讀者至少具有初階邏輯的程度,以免遇到某些解說時,有所窒礙。
 
  西方形上學的探討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討論的問題繁多,沒有任何一本導論性質的書可以全面涵蓋的。因此,對於題材的選擇成了一大困難。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同樣深深體會這選材的困難。思考再三,我決定依循恩師Panayot Butchvarov(當代形上學大師),解說形上學最根本的四大概念:等同、存在、本質、共性。另外,由於我在科學哲學領域裡鑽研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對於因果關係的議題有一些了解,所以也決定增加對於因果關係的解說,畢竟形上學的一項重要議題是涉及這個世界的結構的。
 
  本書在一些地方列出了所謂的「想一想」,主要是依據書裡的解說提問了一些問題,以供讀者思索。這些問題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端視讀者採取哪個形上學立場。我希望讀者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原有的立場需要修改,甚至重新來過。我一直深信:「勤讀」、「勤思」、「勤問」是做學問的不二法門。就像偵探一樣,只有不放過任何疑點,才有可能找出真象。在本書撰寫過程當中,很多題材都已經在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的課堂上講解討論過,很謝謝這些課的研究生,再次證明「教學相長」是至理名言。最後,我要謝謝三民書局蔡編輯、排版的工作人員,在這本書的出版上費了許多時間和心力。
 
彭 孟 堯
臺灣大學哲學系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本書更適合當作案頭參考書,而不是睡前讀物。它不適合快速瀏覽,因為形上學的論證是層層遞進的,你跳過任何一個環節,後面的推論都會變得像無源之水。我個人的習慣是,每讀完一個小節,都會停下來,試著用紙筆把它們的關係畫成一張概念圖。這對於理解作者如何從A點推導到Z點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答案,而在於它嚴格地展示了「如何進行最徹底的追問」。它逼迫你直面那些你平時習慣性忽略的基本問題:何謂真理?何謂實在?如果你能耐心地跟著作者的步伐,你會發現,在某些晦澀難懂的段落之後,隱藏著極度清晰、甚至是令人震撼的洞見。這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松,而不是短跑,跑完之後的成就感,絕對是無可替代的。

评分

這本書探討的核心問題,說穿了,就是我們對世界最基本的假設是什麼。但它處理的角度非常高遠,幾乎是從宇宙的邊緣往回看我們人類的思維結構。它很少與當代社會議題或實證科學做直接對話,這讓它顯得有些「孤傲」。當你讀到關於「潛能」與「實現」的章節時,你會感覺到一種強烈的時間感被壓縮和拉伸的體驗。作者的視野是永恆的,他試圖建立一套能夠跨越時代的知識體系。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內在的一致性,它的哲學體系如同一個精密的鐘錶,零件(概念)彼此咬合,運轉無礙。缺點則可能在於,對於習慣了實用主義或經驗論的讀者來說,會覺得它過於抽離現實,缺乏「接地氣」的討論。你必須說服自己,這種純粹的邏輯建構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價值,而不是去追問「這對我生活有什麼幫助」。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挺有老派學術著作的味道,那種米白色的紙張配上深色的字體,擺在書架上就是一種沉穩感。不過,我得說,第一次翻開的時候,內文的編排確實讓人有點吃力。排版上或許是為了忠於原典,所以留白不多,字距也比較緊湊,對於習慣了現代閱讀習慣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點時間適應。我特別注意到幾個章節的過渡,銜接得有些生硬,感覺像是在不同作者的筆記間跳躍,雖然這也許是原著的特色,但對於初學者而言,中間的斷點感會比較強烈。至於書皮上的那句標語,嗯,見仁見智吧,感覺有點過於宏大,但的確能勾起人對深層思考的慾望。整體來說,這本書的「物質性」給人一種可靠的學術氛圍,但閱讀體驗上,確實需要讀者拿出更多耐心去「啃」。我還在摸索它如何能更有效地引導讀者進入那複雜的思維迷宮,目前的設計似乎更偏向於資料的完整呈現,而非閱讀的流暢性。

评分

我特別留意了一下這版(二版)相較於初版的更動,雖然我手上沒有初版可以對照,但從編輯的說明來看,這次的校訂工作相當紮實,特別是在引文和註解的部分,修正了不少早期印刷時的小錯誤。對於我們這種習慣對照原文和註釋的讀者來說,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在處理這些古老的形上學概念時,一個標點符號或一個譯名的小差異,都可能導致對整個論證的誤解。不過,話說回來,雖然註釋詳盡,但有些地方的翻譯,我還是覺得略顯「文言」,讀起來頗有「翻譯腔」。這或許是原著的風格難以避免,但有時候,當你沉浸在複雜的論證中時,突然冒出一個拗口的長句,很容易就打斷了思考的連貫性。我建議,如果是第一次接觸這個領域的朋友,最好搭配一些輔助的導讀文章來看,可以幫助你建立一個初步的脈絡,否則很容易在細節的泥沼中迷失方向。

评分

老實說,讀完這本以後,我感覺自己的腦袋像被高溫烘烤過一樣,需要時間冷卻和重新組織。它不是那種讓你輕鬆入門的「哲學入門書」,更像是一份精密的學術地圖,上面標註了許多你可能從未聽過的術語和複雜的邏輯鏈條。我最佩服的是作者對於概念的界定,那種滴水不漏的嚴謹性,簡直讓人拍案叫絕。舉例來說,當他處理「存在」與「實體」的區分時,他並沒有採取折衷的態度,而是堅定地站在某個立場上,並用一系列看似無懈可擊的論證去支持它。這種「非黑即白」的論述風格,讓讀者很難左右搖擺,一旦接受了某個前提,後面的推導就必須全盤接受。這本書的挑戰性就在於此,它要求你跟著作者走完整個邏輯的長廊,中途不能分心,也不能用日常生活的直覺去評判它。如果你想找一本能讓你「頓悟」的書,或許這本會讓你失望,但如果你想找一本能讓你「頭痛」卻又「心服口服」的嚴謹著作,那它絕對是箇中翹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