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亭林及其史學

顧亭林及其史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榮珂
图书标签:
  • 顾亭林
  • 史学
  • 明史
  • 地方史
  • 史学史
  • 史家
  • 学术史
  • 史论
  • 清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亭林之學博大精深,無論經學、史學、小學無不精通,其生平著述頗多,世推之為清開國儒宗。其所提倡之經世致用之學,可以撥亂反正,移風易俗,以馴致乎治平之用。其學術雖歷經時代之更迭,科學文明之洗禮,仍為今日人類追求之目標。後人但知其以經學名世,未知其史學之成,故發憤自思,不揣淺漏,欲窺亭林史學之門徑,而有茲篇之作。

  本書從亭林之生平及其思想、亭林學術之時代背景、亭林史學方法綜述、亭林史學之特色、亭林史學之影響等分述。

  雖歷經歲月遞嬗,閱書更多,而補其缺佚,正其謬誤,或仍有遺珠之憾,未臻盡善。但已略能窺亭林史學之原貌,讀其書,或能明亭林史學之成,知其史識、史觀,其成為開國一代儒宗,良有以也。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钱谦益生平及其学术思想的著作的详细介绍。 《钱谦益评传:明清之际的文坛领袖与思想巨擘》 本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梳理钱谦益(1582—1664)这位复杂而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的生平轨迹、学术成就及其在明清易代之际的复杂心路历程。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他是晚明士林中的泰斗级人物,不仅以“绛云楼”藏书之富闻名,更以其博览群书、学贯古今的才学,在文学、史学、经学、金石学等多个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试图超越传统的脸谱化叙事,力求还原一个立体、多维的钱牧斋。 第一部分:早年生涯与科举之路(1582—1616):江南士人的崛起 本书首先详述了钱谦益的早年生活环境与教育背景。钱氏出身于江南望族,自幼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展现出惊人的天赋。这一部分重点探讨了钱谦益在万历年间科举道路上的步步为营,包括他与同时代其他著名士人(如陶望龄、李日华等)的早期交游。我们将细致考察其科举经历,特别是他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最终于崇祯初年步入仕途。 特别关注的是钱谦益在南京国子监的任职经历,这为其日后构建自己的学术和政治网络奠定了基础。早年的钱谦益,是标准的东林党中坚力量,主张“尊周室,崇正学”,其政治立场和学术旨趣在此阶段已然成型。 第二部分:文坛领袖与学术构建(1616—1644):繁盛与巅峰 在明朝晚期的政治动荡中,钱谦益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他不仅是内阁首辅,更是文坛的公认领袖。本书用大量篇幅剖析了钱谦益的学术思想体系。 一、经学研究: 钱谦益对宋明理学,尤其是陆九渊的心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试图调和程朱理学与陆学,形成自己的“性学”论。书中将重点分析其《四书蒙引》等著作,探讨其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重释儒家经典,以及他晚年对禅宗思想的借鉴与批判。 二、史学视野: 钱谦益是中国史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环。他参与编纂的《明史》是其重要贡献之一,尽管最终未能完全流传,但其史观和史料搜集方法值得深入研究。此外,本书还将探讨他如何将史学与经学相结合,以史为鉴,探寻“治乱之源”。 三、文学成就与诗社活动: 钱谦益是明末诗坛的盟主,他倡导“以学问为诗”,反对空泛的拟古之风。本书将详细梳理他主持的复社、几社等文学团体,分析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格调”与“性情”的辩证统一。其诗歌创作题材广泛,尤以咏史怀古、感怀身世见长,是研究明末社会风貌的珍贵文本。 第四部分:气节的抉择与转折(1644年后):降清的复杂动机 明亡是钱谦益人生的最大转折点,也是后世评判其功过最集中之处。本书力求以同理心和历史的复杂性来审视“降清”这一行为。 详细还原了1644年南京城破、南明政权覆灭的戏剧性过程。钱谦益在清军南下前后的言行、书信往来,都体现出极度的矛盾与挣扎。本书分析了其“望夷之变”后的复杂心态:是基于对新朝廷的失望,还是为了保护江南文脉与百姓?我们考察了他在清廷的任职情况,特别是他如何运用自己的学问与威望,在新的统治者面前周旋,以求“寓救于顺”的策略。 第五部分:晚年生活与精神世界(1645—1664):绛云楼的黄昏 本书最后聚焦于钱谦益晚年在常熟虞山下的晚年生活。绛云楼被毁、藏书散失,是钱氏精神世界崩塌的象征。他退居乡里,着力于整理前人的著作,尤其是对《列朝诗集》的编纂工作,意图留下自己对明代文学的总结。 重点分析了他晚年思想的转变——从积极入世转向对佛老哲学的深入探究,以及他与子钱 কর্মসূ的父子情深与文化传承的努力。通过对其遗嘱、遗嘱性文字的解读,呈现出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最终寻求精神解脱的伟大文人的形象。 结语:历史的回响 本书总结了钱谦益对后世史学、文学的深远影响,无论是其对文献的搜集整理,还是其对诗歌理论的贡献,都超越了其个人的政治争议。他既是明代文脉的集大成者,也是明清易代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复杂心态的缩影。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精微、拒绝简单化的钱谦益形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傅榮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擔任國立嘉義大學與南臺科技大學教授兼系所主任。曾講授應用文課程十數年之經驗,對應用文教材之編纂與公文之撰寫,頗有研究。

  著作有《顧亭林及其史學》、《睡虎地秦簡刑律之研究》、《秦律研究》等學術論著,以及《最新應用公文》、《大學國文精義》、《中文閱讀與表達》等多本教學著作。並發表有〈顧亭林著述考〉、〈顧亭林與明史〉、〈顧亭林之史論〉、〈顧亭林之文論〉、〈顧亭林與金石學〉、〈顧亭林與日知錄〉、〈秦司法官吏之探索〉、〈秦律訴訟基本原則之探討〉、〈唐代茶道之研究〉、〈從法門寺出土茶具看唐人飲茶藝術〉、〈臺灣古典散文述評〉、〈簡牘之製作及其形制之研究〉、〈雲夢龍崗秦簡綜論〉等多篇學術論文。
 

图书目录

出版序
原序文

第一章   亭林之生平及其思想
     第一節   生平傳述
     第二節   交遊學侶
     第三節   著述考辨
     第四節   思想淵源

第二章   亭林學術之時代背景
     第一節   晚明之學風與政風
     第二節   清初之學風與政風

第三章   亭林史學方法綜述
     第一節   博採史料
     第二節   考證史料
     第三節   亭林之史論

第四章   亭林史學之特色
     第一節   亭林與金石學
     第二節   亭林與輿地學
     第三節   亭林與明史

第五章   亭林史學之影響
     第一節   開清代考據之學風
     第二節   啟近代治史之新法
     第三節   發清末民族精神之大義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23892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文

兼談出版緣由


  歲月如梭,光陰似箭,猶記民國六十四年,以冠於同儕之優異成績,考上第二屆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適時風華方茂,雄心壯志,想要在國學領域上,嶄露頭角。而其時,高師大國文研究所初創,在所長黃永武老師主持下,聘請國內名師大家,匯聚於高師。有以經學見長的黃永武師,詩學見長的張夢機師,校勘考據學見長的于大成〈長卿〉師,史學見長的周虎林師,敦煌學權威羅宗濤師,易學專家徐芹庭師,詞學專家李殿魁師等,師資陣容堅強,堪為當時國內學界之冠。

  高師研究所教室設有一碩大橢圓形之長桌,每次上課時,老師獨坐其中,諸弟子環坐其邊。值日同學皆會為老師、同學們準備一杯高山清茗或濃郁咖啡,在飲茗或喝咖啡香氣氤氳中,聆聽大師們的授課,實為人生一大樂趣。眾師授課方法雖異,或述,或問,或答,然皆學識淵博,談吐風雅,擘肌分理,指瑕抉隙,鉅細靡遺。而片言妙語,如江河瀉水,機趣橫生。讓我們這些初窺國學之門的研究生,受益匪淺。

  由於自幼受家父影響,喜歡遨遊於浩瀚之文史世界。讀司馬遷《史記》,慕其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開創以紀傳體為主之正史體例,又讀章學誠《文史通義》知「六經皆史也,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明「天地間無非史而已」〈王世貞語〉,而迷戀於史之鑽研。遂請周師虎林為指導教授,周師為國外知名大學歷史學博士,滿腹經綸,於史學鑽研甚深。曾撰有《司馬遷及其史學》等學術著作。平日上課幽默風趣,由於身兼本班導師,對同學甚為照顧,經常與我們聚餐,在餐飲杯觥中,周老師會不經意的告訴我們治學方法,人生哲理,為我們解惑。

  感念老師最深的是,周老師認為南部圖書資源較少,在我們研一下學期暑假,主動幫我們接洽台灣師大分部宿舍,讓我們六位研究生能在暑假期間,暫時借住台灣師大分部學生宿舍。並親自帶我們到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及台大、師大、政大等大學圖書館參觀。告訴我們如何蒐集影印論文之相關資料,如何寫資料卡。每日奔波於各大圖書館其間,雖僅月餘,卻蒐集了有關碩論顧亭林及明末清初政風學風等相關資料,將近百萬字之多。在台北其間,曾以初生之犢,冒昧書函給台大歷史系清史專家杜維運教授,向其請益顧亭林及明末清初之學風、政風。本來不存指望他能回函,沒想到杜教授不僅回函,還邀請我到他府上作客,幫我解惑,臨別時還贈送我一本他親筆署名的著作《清代史學與史家》。讓我體會成名學者謙沖之胸懷。

  返回高師大時,我邊閱讀資料,擬好綱要,開始撰寫論文,周老師平日對學生雖親切和藹,照顧有加。但對論文要求甚嚴。我每寫好一節論文,必須謄寫後交給周老師審閱,提出修改意見,我再依照老師指示修改完後,再度謄寫完稿,交給周老師審閱定稿,如此反覆粹練三年,成二十餘萬字以終稿。論文口試時,獲得與會口試委員一致之讚賞,甚而數年後考博士班時,口試教授還稱讚我的碩士論文,資料宏富,對史識之評論,頗有見地,遂而有助我當年同時考入臺灣南、北兩所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班。

  值的一提的是,當年讀研究所時,電腦並不普及,撰寫論文書稿大皆請人謄寫、打字,我也不例外,請了一位大學部學妹,幫我謄寫。其硬筆書法如銀鉤鐵畫,秀麗工整,常常幫老師謄寫講義。自從請她幫忙,省去繕寫之功,讓我能如期畢業,由於相處日久情生,這位幫忙謄寫之學妹,最終成為我一生相濡以沫的最佳伴侶。

  從研究所畢業後我即到大專院校任職,並將論文分節修改,投寄國內各大學學報及學術刊物,大皆獲得刊出。長久以來,一直想將這本論文重加修正出版,但因繼續到台灣師大進修博士,課業繁重,博士畢業後,又兼大學行政職,繼而在大學又面臨升等副教授、教授等職。歲月倥傯,出版論文之事,遂一再延宕,至今始專注心情,重新審視當年之碩士論文,加以修訂補充,交予五南出版社黃惠娟副總編刊印出版。

  亭林之學博大精深,無論經學、史學、小學無不精通,其生平著述頗多,世推之為清開國儒宗。其所提倡之經世致用之學,可以撥亂反正,移風易俗,以馴致乎治平之用。其學術雖歷經時代之更迭,科學文明之洗禮,仍為今日人類追求之目標。今述「顧亭林及其史學」,雖歷經歲月遞嬗,閱書更多,而補其缺佚,正其謬誤,或仍有遺珠之憾,未臻盡善。但已略能窺亭林史學之原貌,讀其書,或能明亭林史學之成,知其史識、史觀,其成為開國一代儒宗,良有以也。
 
傅榮珂 謹誌
中華民國2020年7月31日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整理书架时,无意间翻到一本久违的著作,虽然书名不提也罢,但它的整体阅读体验倒是挺引人深思的。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颇为精巧,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在看似松散的线索中,编织出一种微妙的张力。它不是那种直白地告诉你“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的作品,而是更倾向于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周遭环境的细腻描摹,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出事件的全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斟酌,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白话的流畅。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某几段文字,那种感觉就像是品尝一壶陈年的老茶,初入口平淡无奇,但回甘的层次感却异常丰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时间”这个母题的处理,过去、现在与未来似乎不是线性的流动,而是相互交织、彼此映照的,这种处理方式让整部作品的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不落俗套,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坦白讲,我对于这种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总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生怕它过于偏执而失了公允。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保持了作者鲜明立场的基调下,却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相对开放的讨论空间。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最终的定论,而是更倾向于提出问题,引导读者进入一个自我探索的场域。书中的一些论述,初看之下可能会觉得有些激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那些“激进”的背后,其实是对既有框架更深层次的质疑和反思。这种“质疑”并非破坏性的,而是建设性的,它鼓励读者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长期视为理所当然的前提假设。这种阅读体验是稀缺的,它迫使你跳出舒适区,用全新的角度去打量周围的世界。这本书更像是一剂清醒剂,而非安慰剂,它带来的思考的余韵,远比合上书本时带来的即时满足感要持久得多,非常推荐给那些不满足于“标准答案”的求知者。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望值并不高,坦白讲,这类探讨宏大主题的作品,十之八九都会沦为故作高深的学院派说教。然而,这本书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地“接地气”,它的切入点非常巧妙,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模型,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具象的、甚至是有些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作为故事的起点。这种处理手法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门槛,让我可以非常自然地沉浸进去。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与主旨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最后都导向一个豁然开朗的哲学思辨。尤其欣赏它在情绪渲染上的处理,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用力过猛,而是用一种近乎旁观者的冷静视角来审视人性的幽微之处,这种疏离感反而更具穿透力,让人在不自觉中,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局限性产生更深层次的反思。读完后,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平静,仿佛进行了一场精神上的深度清洁。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起伏跌宕,却又保持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内在和谐。它的开场或许略显平缓,但绝对不是拖沓,而是像高手过招前的酝酿,暗流涌动,为后续情节的爆发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对“冲突”的处理,它并非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更多的是个体意志与时代洪流之间的拉扯,是内在价值体系与外部环境压力之间的微妙博弈。这种深层次的矛盾,让故事的张力始终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线上。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那些边缘人物时的笔触,他们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但作者却不赋予他们过多的道德标签,而是让他们以最真实、最复杂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对人性的包容和深入刻画,使得整本书的格局超越了单纯的故事叙述,更像是一部关于复杂人性的社会观察报告,读来令人深思,难以释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触感,是我首先注意到并给予好评的地方。在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能用心打磨实体书质感的出版物已经不多见了。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隐约透露出一种东方美学的沉静。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考究,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调整,都充分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纸质阅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内容上,虽然我没有深入研究其专业性,但从行文的逻辑来看,作者对所涉及的领域展现出了极强的掌控力,论证过程层层递进,脉络清晰可见。它不只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将复杂的知识体系,通过优美的笔触,重新塑造成了一件可以触摸和感受的艺术品。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次对匠人精神的致敬,每一个环节都透露着制作者的专业与热爱,这一点,对于我这样一个略带“老派”阅读情结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