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

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單德興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影像研究
  • 翻译研究
  • 叙事学
  • 文学
  • 电影
  • 文化传播
  • 跨文化交流
  • 媒介研究
  • 港台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全球化的劇變時代,不同文化間的流動越界,引發了東/西方理論的概念競逐及社會體制運作的建構與解構。「譯鄉」是一種翻轉與跨越的新觀點,跳脫原鄉與異鄉的二分對立思維,讓文化的中介、轉接、創造、再生、形塑有了多元的想像與多重詮釋之可能。現今各種異質文化和身分符碼的相互協商與高度互涉都提點出如何與過往歷史連結,並在當代時刻質變幻化新生這項文化翻譯工程的重要課題。本書從亞洲地域出發,以跨國觀察的眼界和解殖視角的洞察,企圖勾勒出文學、電影、戲劇、音樂、藝術策展美學的跨界表述與展演,期能深刻解讀越在地、越國際的文化發展趨勢及社會創新現象。《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是由十六位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跨界相遇所撰寫之文章結集而成,以敘事或論述來分享自身的經驗與學思所得,期待促生更多的文化想像與具體成果。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文化、书写与影像跨界叙事的图书简介,旨在深入探讨这些媒介在当代社会中的相互作用与融合。 --- 译乡声影:文化、书写、影像的跨界叙事 一册穿梭于文本迷宫与光影之河的深度探寻 本书是对当代文化景观中叙事实践的一次全面审视,聚焦于“书写”与“影像”这两种核心媒介如何超越传统疆界,在“翻译”与“移置”的过程中,共同建构出意义丰富、层次多维的“跨界叙事”。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交织的时代,文字不再孤立于纸页,影像也超越了单纯的视觉记录。本书旨在揭示,当文化符号、历史记忆或个人经验被重新编码、从一种媒介语境转换到另一种媒介语境时,其所产生的新的“声影”——那些既听得见又看得见、既可被阅读又可被观看的复杂体验。 本书并非对某种特定文学流派或电影类型的简单介绍,而是一次对叙事本体论的哲学反思与案例剖析的结合。它致力于回答一系列深刻的问题:文本在转化为影像时,其“翻译”的本质是什么?影像的“书写性”体现在何处?文化身份的“乡愁”或“离散”是如何通过不同媒介的交叠而被表述和重构的? 第一部分:书写之维——文本的流动性与边界消解 第一部分将重点考察传统文学文本在面对新媒介时的内在张力与外化趋势。我们不再将文字视为静态的符号系统,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具有高度流动性的文化“引力场”。 一、从“墨迹”到“代码”:文字的数字化变容 本章深入分析了互联网文化语境下,传统书写形态的瓦解与重建。超文本(Hypertext)的兴起,使得线性的阅读体验被打破,读者成为叙事路径的共同建构者。我们探讨了微博、博客、网络小说等新兴文学形式中,文字如何被分割、重组,并与超链接、多媒体元素进行耦合。这种“代码化”的书写,不仅影响了叙事结构,更重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基于即时反馈的互动关系。我们将考察那些刻意模糊文本与数据界限的作品,揭示其背后对传统知识权威性的挑战。 二、文学的“他者化”:文本的电影性与剧场性转译 文学作品被影视化或舞台化,是经典的跨界实践。然而,本书关注的并非简单的情节复述,而是“翻译”过程中的失落与生成。当叙事节奏被视觉运动取代,当内心独白被肢体语言和环境声效填充时,原作者的“意图”如何被导演或编剧的“再创造”所“挪用”?我们精选一系列改编案例(如经典小说对现代数字剧场的改编),分析“文本的电影性”——即文字中潜藏的、尚未被充分表达的视听潜能,是如何被外部媒介唤醒的。这种转化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批判性的书写,它揭示了文学语言在跨媒介语境下的“异化”与“重生”。 三、身体、空间与书写:非纯文本叙事的探究 本章拓展了“书写”的定义,将其延伸至空间规划、身体实践和日常符号学。例如,城市地图、建筑蓝图、甚至是身体行为序列,都可以被视为一种“书写”。我们考察了概念艺术、行为艺术中,艺术家如何用身体作为媒介,书写对社会结构的批判。例如,行走路线的标记、特定场所的长期驻留,这些“场域的书写”如何与传统的文献记录形成对话,提供一种更具在场感和物质性的叙事视角。 第二部分:影像之维——光影的文学性与叙事野心 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影像媒介,探讨影像如何吸收、模仿甚至超越书写的功能,承担起复杂的文化建构任务。 一、影像的“语法”与“句法”:对蒙太奇的后结构反思 电影和视频叙事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语法结构——蒙太奇。本书将超越传统的剪辑理论,将其置于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框架下进行考察。我们分析了非线性叙事、破碎时空结构在当代影像中的应用,例如,那些故意打乱因果链条的实验电影,它们如何模仿了后现代文学中意识流和多重叙事的复杂性。影像的“句法”不再仅仅是连接场景,而是通过节奏、对比和重复,直接在观众的感知层面“书写”出意义的歧义。 二、纪录片的“文学虚构”:真实与构建的模糊地带 纪录片常常被视为最接近“真实”的书写形式,但本书将挑战这一固有认知。我们探讨了“文学性”如何在纪录片中渗透,包括对叙事弧线的精心设计、对关键访谈的文学性重组、以及背景音乐和画面调度的“情绪书写”。通过分析伪纪录片(Mockumentary)以及那些采用高度风格化视觉语言的社会纪实作品,我们将揭示影像创作者如何像小说家一样,在素材的选择与编排中,构建出一种看似客观实则高度主观的“影像文献”。这种“虚构的真实”,正是跨界叙事中对传统事实判断的有力冲击。 三、数字影像与时间折叠:从线性到回声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影像的记录和编辑变得即时且可逆。本章探讨了时间在数字影像中的“折叠”现象:快进、慢放、循环播放,甚至实时直播中的延迟与叠加。这些技术手段使影像能够模拟人类记忆的非线性特征,从而在观看体验中引入一种“回声”——即过去与现在在同一帧画面中交叠。这种“时间折叠”的影像书写,尤其在处理历史创伤和集体记忆时,展现出超越传统线性叙事的时间控制能力。 第三部分:跨界叙事——翻译、身份与场域的重塑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两种媒介的张力置于文化研究的宏大背景下,考察“跨界”如何成为一种身份政治和文化实践。 一、翻译作为文化重构:从语言到媒介的“异域化” “翻译”是本书的核心隐喻。它不仅指语言间的互译,更指文化概念在不同媒介系统中的“移植”与“再语境化”。我们将分析文化流亡者、移民经验的叙事如何通过跨界手段得以表达。一个海外作家,他的母语书写(文本)在被翻译成他乡的语言(文本的翻译),再被改编成视觉作品(影像的翻译)的过程中,其身份的“场域”是如何被不断地重新划定和协商的。这种多重翻译的路径,恰恰构成了对单一文化中心的挑战,形成一种“多语种、多感官”的复杂叙事身份。 二、声音景观的“书写性”:超越语言的声音场域 声音在书写与影像的交汇点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声音景观”(Soundscape)视为一种无形但有力的叙事形式。我们考察了环境音、配乐、以及人物对白如何共同“书写”出特定的情感基调和文化氛围。在沉默的文本中,声音是被想象出来的;在喧嚣的影像中,声音是被精确捕捉和设计的。当声音被分离出来(如播客、有声书),它又重新获得了文本的独立性。这种声音的游牧性,是跨界叙事中连接感官体验与意义建构的关键桥梁。 三、记忆的考古学:通过媒介残留物重访历史 本书的总结部分将讨论,跨界叙事如何成为我们考古学式地重访历史创伤和集体记忆的工具。档案影像、旧报纸的扫描件、被遗忘的录音片段,这些“媒介的残留物”在当代艺术实践中被重新激活。创作者通过拼贴、混剪、文本注释等方式,迫使观众直面历史的碎片化与不可通约性。这种“考古式叙事”,揭示了媒介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而跨界实践正是对这种历史“声影”的当代回响与伦理关怀。 --- 本书适合对象: 文化研究、媒介理论、文学批评、视觉艺术以及电影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所有对当代叙事形式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它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帮助读者在充斥着文字与图像的复杂世界中,精准地识别和解读那些正在发生、且意义深远的跨界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單德興


  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比較文學),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任歐美研究所所長,《歐美研究》季刊主編,國科會外文學門召集人,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曾獲國科會外文學門傑出研究獎(三次),第五十四屆教育部學術獎,政治大學一○五學年度傑出校友,科技部一○八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獎。著有評論集《銘刻與再現》、《越界與創新》、《跨界思維與在地實踐》、《訪談的技藝》等;訪談集《對話與交流》、《與智者為伍》、《卻顧所來徑》、《擺渡人語》;譯作《美國夢的挑戰》、《知識分子論》、《禪的智慧》、《格理弗遊記》等;編有《華美的饗宴》等。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文學、亞美文學、文化研究、翻譯研究。

廖咸浩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外文系特聘教授。史坦福大學文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曾任臺大外文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臺北市文化局局長,芝加哥、普林斯頓、墨爾本、柏林自由大學訪問學人,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客座教授,捷克查爾斯大學、維也納大學等校特約講座教授。2018 年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研究範圍包括:文學/文化理論、比較詩學、紅樓夢、生態評論、英美現當代文學、電影詩學、道家美學、華人離散、台灣文學、跨科技研究。著有《愛與解構》、《美麗新世紀》,《紅樓夢的補天之恨》等書。編有《八十四年度小說選》等書。目前正撰寫《台灣電影中的主體探索》、《Deleuze and Taoism》等書。

施如芳

  臺灣大學戲劇所、北藝大劇創所兼任助理教授。專職編劇,作品多次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作、出版補助,入圍臺新藝術獎、金鐘獎、傳藝金曲獎,包括京劇《快雪時晴》、《看瓜別‧後》,歌仔戲《狐公子綺譚》、《燕歌行》、《帝女‧萬歲‧劫》、《人間盜》、《大漠胭脂》、《梨園天神桂郎君》、《凍水牡丹ⅠⅡ》等,崑曲《亂紅》、《掘夢人》,豫劇《飛馬行》、《花嫁巫娘》、《巾幗‧華麗緣》,音樂劇《大國民進行曲》、《悲欣交集‧夢迴李叔同》、《戰祭1884》,越劇《紅樓—音越劇場》,多媒體劇場《路》,舞台劇《孽子》,跨界戲曲《穿紅絲緞的少女》、《轉》,出版劇本書《黃虎印》、《願結無情遊》、《快雪時晴:施如芳劇作三齣》,近作為台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

吳瑪悧

  藝術家、策展人,現任職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研究興趣主要聚焦當代藝術的理論及實踐,關注女性主義、生態環境、藝術與社群等相關議題,曾擔任遠流出版社藝術館叢書主編。作品曾於威尼斯雙年展、台北雙年展、亞太三年展等國際展中展出。重要著作包括《巴魯巴─與小朋友談現代藝術》、《寶島物語》、《人:詩意的居住─新型態公共藝術》、《後博物館時代的藝術實踐》等,並譯有《藝術的精神性》、《達達:藝術及反藝術》、《造型藝術在後資本主義社會的功能》、《波依斯傳》等書。2016年獲頒國家文藝獎。2018共同策劃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黃涵榆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台灣人文學社理事、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協會(Phedo)理事、台灣智庫《思想坦克》專欄作家。研究興趣包含附魔、後人類、生命政治、精神分析、恐怖文學等。近期出版包括《跨界思考》、《附魔、疾病、不死生命》與《閱讀生命政治》(預定2021 年8 月出版),目前正在進行暗黑生態論與黑金屬的研究與撰寫計畫。

楊乃女

  目前任教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擔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烏托邦文學、反烏托邦文學、科幻小說、後人類理論以及台灣電影。相關論文曾經發表於Concentric、Fiction and Drama、《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高雄師大學報》、《藝術觀點ACT》等刊物,並與林建光老師共同編輯《後人文轉向》學術論文集。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科幻小說及科幻電影中的後人類身體,同時涉獵中國科幻小說,主要研究的作家為劉慈欣、韓松與陳楸帆。

王怡茹

  現任職於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研究專長為歷史地理學、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文化資產與觀光、臺灣民俗與物質文化等。曾獲國史館「國史研究獎勵」,並出版《淡水地方社會之信仰重構與發展—以清水祖師為論述中心(1945年以前)》一書。近年來關注的研究主題,以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現代觀光遊憩活動發展、觀光地景形構為核心。相關議題有:淡水線鐵道沿線觀光地景之空間建構、新式學校在臺北的校外教學活動與空間特色、臺灣傳統寺廟作為觀光遊憩地景之社會空間意義、臺南海濱空間觀光遊憩地景的形構與變遷,以及殖民地博覽會的歷史文化論述等等。

吳珮慈

  吳珮慈教授為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電影博士(Université Paris I Panthon-Sorbonne, France),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專任教授。曾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學術副校長、臺藝大電影學系主任。曾策展擔任「國際學生金獅獎」主席(2009-2011),長期參與多項國際影視評審工作,曾擔任金馬獎評審、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評審、韓國首爾國際電視節評審、台北電影節評審、女性影展評審、國家文藝獎電影類評審、國藝會視聽媒體藝術專案評審等。

孫松榮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主任兼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合聘)。現任《中外文學》編輯委員、《台灣美術學刊》副召集人等。曾任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董事、《藝術觀點ACT》雜誌主編與召集人、台新藝術獎觀察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不只是歷史文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啓視錄:台灣錄像藝術創世紀」、第八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紀錄之蝕:影像跨界的交會」策展人等。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丨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編著《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等。

王萬睿

  高雄人,英國艾克斯特大學電影學博士,現為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兼任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曾任職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台灣研究中心,並曾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短期訪問研究。學術興趣包括台灣電影史、音像美學、影視文學與影星研究。相關著作發表於《中外文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中國現代文學》和《台灣美術學刊》等學術刊物。

林子晴

  現任職於國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民族誌影像學會理事。研究興趣音樂理論、音樂美學、世界音樂與流行文化。近年來學術研究包含蘭嶼達悟族及臺灣客家音樂,並有多篇期刊發表於《藝術學研究》、《全球客家研究》、《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慈濟通識學刊》、《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學刊》等刊物。曾獲教育部顧問室現代公民核心能力績優課群獎、臺北大學優良通識教育教師等獎項。

王震宇

  現任職於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研究興趣包括國際經貿法、國際法暨外交史、國際法經典譯注。近年來研究及學術興趣為跨域思辨、人文社會科學、X-Lab(人文社會科學異質跨域實驗室)等議題。著有《區域貿易協定:理論、發展與實踐》,編著有《金融科技、人工智慧與法律》、《外交與國際談判的藝術與智慧》等書,並有多篇期刊發表於《臺北大學法學論叢》、《歐美研究》、《東吳法律學報》、《中華國際法與超國界法評論》等刊物。

陳俊強

  現任職於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研究興趣包括六朝隋唐史、中國法制史,專注於中國帝王恩赦、漢唐刑罰變遷、唐律研究、中古中國的環境資源保護等議題。著有《皇恩浩蕩─皇帝統治的另一面》(簡體版更名為《皇權的另一面─北朝隋唐恩赦制度研究》)、《魏晉南朝恩赦制度的探討》、《中國文化史》(合著)、《中國近現代史》(合著),另外編著《文化.聚落.共有財:環境變遷下的永續發展》、《中國歷史文化新論》等書,並發表〈北朝流刑的研究〉、〈唐代的流刑─法律虛與實的一個考察〉、〈漢唐正史〈刑法志〉的形成與變遷〉、〈唐代前期的死刑覆奏〉、〈關於唐代法律中的時間問題〉、〈唐代死刑發展的幾個轉折〉等論文數十篇。

翁素涵

  現任職於國立臺北大學應用外語學系。研究興趣包括表演文化研究、台灣民俗藝陣表演、文學與文化理論、東西方劇場、戲劇與文學、戲劇與外語教學。表演評論、電影作品評論見於新加坡聯合早報及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會訊。擔任英國Routledge出版社「當代中國文化百科全書」(2005)「歌仔戲」及「客家大戲」項作者,2010台灣ESP國際會議論文集副編輯。獲頒時報文化基金會1997年度「時報青年學者獎」,1993年度美國西南區大學戲劇節傑出舞台監督獎。

陳彥豪

  現任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應用外語學系兼任教授、國際談判及同步翻譯中心資深顧問及特聘講座、國際事務處國際大使、台灣傅爾布萊特(Fulbright)校友學會理事會常務理事,以及中華民國英語教師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專長領域為:文學表演劇場、英語教學、國際談判、衝突管理、跨文化溝通、中英文口筆譯、英語演說、英語辯論、國際會議英文、口語傳播、非語言傳播、人際溝通、中英語文比較分析、中英文修辭學,以及對外漢語教學等領域。

蔡慶樺

  外交人員,現任職駐奧地利代表處。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研究及書寫方向為德語區之語言、哲學、政治,著有《德語是一座原始森林》、《爭論中的德國》、《邪惡的見證者》、《萊茵河哲學咖啡館》、《美茵河畔思索德國》,曾入圍台灣文學金典獎、兩度獲人權新聞獎文字及印刷組評論優異獎,及獲2020 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图书目录

序言 譯異與傳思──
     《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中的逾越與愉悅 單德興
序言 破泡而出之必要──
      傷口、偏執、負人類世 廖咸浩
第一篇 跋涉中的最遠與最近
         試剖《快雪時晴》、《當迷霧漸散》的內在穿越 施如芳
第二篇 藝術作為轉動的力量 吳瑪悧
第三篇 病毒、感染與不死生命
         當前生命政治情境的一些反思 黃涵榆
第四篇 中國科幻與現代性的轉譯
         以劉慈欣的《地球往事》三部曲為例 楊乃女
第五篇 臺南府城地景的「雙重編碼」
         以《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收錄之臺南驛相片為例 王怡茹
第六篇 光影夢土建築師
         「法國國家電影動畫中心」影視音產業策進的奇妙工法 吳珮慈
第七篇 檔案之眼
         當代台灣錄像藝術如何對日本殖民史事發動影像起義 孫松榮
第八篇 回收港星
         鍾孟宏電影的亞際互文性 王萬睿
第九篇 文人桃花源的聲景
         談古琴音樂的美感所在 林子晴
第十篇 金庸《天龍八部》中的譯鄉情懷與後遺民想像 王震宇
第十一篇 六朝隋唐的嶺南意象 陳俊強
第十二篇 台灣廟會民俗藝陣表演文化的「共時性」與「隨適性」 翁素涵
第十三篇 以西方文學表演學教授英詩之研究 陳彥豪
第十四篇 中國餐館與歐洲咖啡館──歐洲如何看待中國與歐洲 蔡慶樺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28415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7 x 23 x 2.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譯異與傳思──《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中的逾越與愉悅
單德興


  釋名譯題:「譯鄉聲影」

  「譯」與「異」息息相關。因「異」而「譯」,非「異」不「譯」,藉「譯」雖未必能「化異為同」,但至少可「化異為易」,使得原本無法溝通與了解的異/己,彼/此之間達到一定程度的溝通、傳達、了解,甚且達到互補互助、共生共榮的理想。

  「鄉」有「故鄉」與「他鄉」之別。「故鄉」為「同」、為熟悉、為安定,「他鄉」為「異」、為陌生、為挑戰。古人安土重遷,可能世代定居一地;今人流動頻繁,為了種種原因易地而居成為常態。昔日「家鄉」等同於「故鄉」,然而今日「家園」與「故鄉」的關係如何,值得重新思量。

  「聲影」則與五官的耳朵與眼睛有關。眼、耳為佛家「六根」中的前二根,是人類用以感知外在世界最明顯且重要的生理器官,相應於物理世界「六塵」中的「色塵」與「聲塵」,產生心理作用「六識」中的「眼識」與「耳識」。眾多事物應運而生,包括文化、書寫、影像。

  《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一書為臺北大學智庫中心近年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結集而成。特別拈出「譯鄉」二字,藉由「異鄉」的諧音,引發對於「譯」與「異」之間的聯想,以及跨界的思維(可進一步引申到「易鄉」──「改變」或「容易」居住之地)。「譯而為鄉」,「譯能為鄉」,在在刺激我們的思維,挑戰我們的想像。「聲影」則用以串連文化、書寫與影像。主事者據此發想,邀集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跨界相遇,以敘事或論述(或兼而有之)來分享自身的經驗與學思所得,期待促生更多的文化想像與具體成果。

  異/譯/易:因異而譯,因譯而易/異

  翻譯源遠流長,始於不同語言群體接觸時,彼此意欲溝通與了解。有關翻譯的不同體認,可藉由東西方三個不同語文的定義窺見一斑,而居間的譯者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筆者曾以拉丁文、梵文與中文為例,說明各自的意涵,以及著重的不同面向:「拉丁文的“translatus”,意指『轉移』、『遷移』、『搬動』、『傳遞』,強調的是空間的面向和越界的行動」;「梵文的“anuvad”……著重的是時間的面向(尤其是『延遲』、『後到』〔belatedness〕)和解釋、重複之意」。而根據中國《禮記‧王制》,「言語不通」的「五方之民」,為了「達其志,通其欲」,必須有中介者,而「譯」原指專司北方的通譯。許慎的《說文解字》把「譯」擴大解釋為「傳譯四夷之言者」,「除了明指『語言的傳達』之外,更暗示了我們/他們,中心/邊緣(中土與四方),文明/野蠻(華夏與蠻夷)之辨」。由拉丁文的“translatus”、梵文的“anuvad”與中文的「譯」,可看出各自著重的面向(「空間性、時間性、分野、階序與高下」),也透露出面對他者時的思維模式。

  至於居於翻譯行為樞紐的譯者,又扮演何種角色?筆者特意將原先具有貶意的義大利諺語 “Traduttore, traditore”(「譯者,逆者也」)加以「翻譯」、「轉化」,並置於中文脈絡,指出「逆」字「至少具有三重意義:違逆、追溯、預測。其中,『違逆』、『不肖』(後者取其『不像』與『惡劣』二意),最貼近義大利文原意和當今的中文用法。『追溯』則取『以意逆志』之意……『預測』則取『「逆」睹』、『「逆」料』之意,把目標投射於未來。」經過如此翻譯、轉化之後,譯者的角色由原先充滿負面的意涵,變成具有多元的色彩:「譯者有意無意之間集三重意義於一身,綜合了逆與順、反與正、不肖與肖似、前瞻與回顧、開創與溯源。」其中的「一」與「異」在於,回顧與溯源時,希望能重索(retrieve)原先的意涵,了解必要的意思,以利於彼此協商與應對、甚或抗衡與敵對。

  然而不同語言之間有其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因而形成不可譯性(untranslatability),使得原文與譯文之間勢必有落差。這種落差既有「失」(loss),如經常遭人詬病的未能正確(accurate)、充分(adequate)傳達,但也有「得」(gain),如在新語境中產生原先未有的意涵與聯想。這種現象用眾所周知的比喻來說就是「橘逾淮而為枳」,也就是為了適應不同時空與生態環境的變動,固然多少失去了原質原味,但也反而激發了原物的潛能,在異地他鄉促生了新質新味。雖然衍異,卻未必較差,也有可能更好。而這種異於原質原味的多樣性,來自物種的越界與異/易地生根。生物界如此,文化界又何嘗不然?

  因此,這裡出現了「因異而譯」與「因譯而異」的現象。析言之,不同團體因為語言的歧異,為了溝通與傳達,必須要有翻譯。然而翻譯固然可為不同語言團體之間達到一定程度的溝通與了解,其中卻也總存在著難以完全歸化(naturalize)、馴化(domesticate)的成分。這些成分因為翻譯而滲透、進入異語言與異文化的脈絡中,隨著主客觀條件而發展,可則化之,不可則容之,久而久之也就見怪不怪、司空見慣,甚至日用而不知。例如:平常說話中夾雜的外來語(作秀、歐吉桑),一些源自異域的食物(胡蘿蔔、番茄)與日用品(西裝、西藥),都因為習以為常而不察原為「外來種」。

  又如,唐朝玄奘大師以漢語翻譯梵文佛經時有「五種不翻」之說,然而千百年下來,當時因為一些原因而未意譯的語彙,不少已成為今日佛教徒熟知的術語和觀念,甚至於日常生活中琅琅上口。當今漢傳佛教寺院早晚課誦念的〈心經〉,標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及結尾的咒語便是明顯的例子。這些來自異語文、異文化的元素,因為翻譯,進入異鄉,豐富了原先的語文與文化,帶來了源頭活水,有利其延續、發展與創新。

  上述為一般人認知的翻譯,著眼於不同語文之間的轉換。其實翻譯的範疇遠較此寬廣。雅克遜(Roman Jakobson)在〈論翻譯的語言學面向〉(“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一文將翻譯分為三類:同一語文之內的語內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不同語文之間的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不同符號之間的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這種分類方式在習以為常的語際翻譯之外,提供了一個方便有效、更具包容性的觀念架構,來處理類似將文言翻譯成白話的語內翻譯,以及將文學作品改編為歌曲、電影、舞台劇等的符際翻譯──其實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轉換現象。

  至於埃文─佐哈爾(Itamar Even-Zohar)倡議的多元系統論(Polysystem Theory),進一步把翻譯置於文學與文化的脈絡,帶入了詩學(poetics)與政治(politics)等多元面向。正如該理論最有力的闡釋者張南峰所言,「埃文─佐哈爾的文化理論,有助於進一步拓寬翻譯學的研究範圍,令翻譯學能給較重要的跨學科課題提供較全面的解釋,從而提高學科地位。」

  凡此種種都擴展了原先的觀念與想像,引領眾人以更寬廣的視野來看待翻譯。而本書所收錄的文章,都與廣義的文化與歷史現象之觀察、詮釋、理解、迻譯、越界相關。前文提到不同的「翻譯」觀念,或有助於我們認知翻譯的不同面向與錯綜複雜,並且體會到其實翻譯早已涉入我們生活與生命的方方面面,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2021年5月2日
臺北南港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吸引人了,「譯鄉聲影」這幾個字,就讓我聯想到很多過往在異地生活的經驗,那種既熟悉又疏離的感覺,總是在耳邊縈繞。我總覺得,我們的文化認同,很多時候都是在跨越界線的過程中被重新定義的。這本書的選題,似乎就瞄準了這個核心,探討文化如何透過不同的載體,像是文字、聲音、影像,進行層層的轉譯和流動。尤其「跨界敘事」這個概念,在我看來,是當代創作者最常面臨的課題,如何在一片破碎的資訊洪流中,找到一條能夠承載複雜情感和歷史重量的敘事線索。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這些看似不相干的元素——書寫的嚴謹性、影像的直觀性,以及聲音的溫度——它們之間如何相互激盪,碰撞出新的意義火花。光是想像那種不同媒介交織出的層次感,就已經讓我迫不及待想翻開書頁,看看作者在其中埋藏了多少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密碼。

评分

坦白說,現在市面上談論文化轉譯的書不少,但真正能觸及到「在地性」與「全球化」拉扯核心的,卻是鳳毛麟角。這本《譯鄉聲影》的書名給了我一種很強烈的預感,它可能不會只停留在學術的象牙塔內進行空泛的理論論述,而是會深入到生活紋理之中,去挖掘那些在日常不斷發生的「翻譯」行為。我想像作者可能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可能是從早期的文學翻譯,到當代新媒體下的文化符號挪用,甚至是我們在聆聽一首異國歌曲時,內心無可避免產生的文化對照過程。這種具體的、可感知的文化碰撞,才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如果書中能夠成功描繪出這種「聲影交錯」的複雜性,讓讀者意識到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資訊,其實都是經過千百次篩選和轉譯的結果,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般理論探討了。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平衡學術的深度與敘事的流暢性,才能讓這麼宏大的主題變得親切可讀。

评分

這本書的取向,讓我聯想到許多前輩藝術家在戰後如何努力建立屬於自己的發聲體系。他們不再能完全依賴傳統的古典語言,而是必須從新湧現的媒介中,尋找承載故土情懷和時代巨變的方式。「譯鄉聲影」這個標籤,彷彿就是對那個動盪時代的一種文學性註解。它暗示著,真正的文化傳承,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複製,而是在不斷的「翻譯」與「錯位」中,才能保有其鮮活的生命力。我好奇作者在探討這個議題時,會不會觸及到一些比較少被討論的面向,比如非主流的口述歷史如何被影像記錄並在數位時代被重新詮釋,或者某些被邊緣化的方言書寫,如何透過新的聲音技術獲得更廣泛的傳播。如果能從這些具體的小切口,去見證大時代文化流變的軌跡,那這本關於跨界敘事的論述,就會顯得格外厚重而有溫度。

评分

最近幾年,台灣社會對於「身份認同」的焦慮感似乎越來越高,這也反映在我們對文學和藝術的接受度上,越來越傾向於尋找那些能反映自身處境的作品。這本書的選題,恰恰切中了這個脈動。所謂的「譯鄉」,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遷徙,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漂泊,在兩種(或多種)文化語境間尋找一個安穩的著落點。而「聲影」的結合,更是點出了現代敘事的多維性,不再是單純文字的線性推進,而是混雜著聽覺和視覺的碎片化體驗。我特別關注作者在處理「跨界」時,如何避免讓這些媒介各自為政,變成各自獨立的章節。真正的跨界,應當是它們相互滲透,彼此強化,構成一個更為立體的觀察世界的方式。如果這本書能為我們理解當代台灣的創作者,如何在這樣一個複雜的文化場域中,找到他們獨特的表達策略,那將是一大收穫。

评分

從書名結構來看,這似乎是一本對媒介本質有深刻反思的作品。我們生活在一個影像主導的時代,文字的權威性正在被不斷稀釋和挑戰。那麼,當文字試圖去「翻譯」影像的意涵,或者影像試圖去「捕捉」書寫的精髓時,中間產生的張力與失真,往往就是最精彩的地方。我期待看到作者對於「失落」與「獲得」的權衡分析。每一次的轉譯,必然意味著某種東西的犧牲,但同時也可能孕育出新的生命力。特別是在台灣,我們不斷面對來自不同語言和文化影響的衝擊,如何將這些外來的「聲影」內化、消化,並轉化成具有自身血肉的敘事,是我們藝術工作者必須面對的課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讓我們能更理性地審視當前各種藝術形式之間的對話與張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好不好看」的表面讚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