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故事經典套書(卷一)-(卷三)

國家圖書館故事經典套書(卷一)-(卷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建成
图书标签:
  • 文学
  • 经典
  • 故事
  • 台湾文学
  • 国家图书馆
  • 选集
  • 文化
  • 历史
  • 儿童文学
  • 青少年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家圖書館,原稱國立中央圖書館,1933年創立於南京迄今,卷一敘述遷臺與聯管處、遷徙與館舍建築,因事名篇,本末原委也依時間編寫,構成完整的國家圖書館發展和遷徙史。卷二敘述了圖書館經營兩次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共5章。卷三將日美歐等國學術圖書館分別從中國海、陸兩方蒐集漢學研究資料之經過,以其作為建立漢學圖書館館藏基礎,並加以分類編目整理,完整呈現漢學家及政府應用的過程。
 
本書特色
 
  深入解析國家圖書館從中國大陸創建,遷徙到臺灣發展的過程,館藏及館舍建築的各面向細節,還有最完整的海外漢學圖書館建構史,具體呈現漢學家及其政府對於中華文物文獻應用的過程。為臺灣國家圖書館發展史的第一鉅著。
穿越时空的智慧之光:中华典籍瑰宝精选集 本书系一套精心策划的中华典籍精选集,旨在为当代读者搭建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桥梁。本套书精选了自先秦至近代的不包含《國家圖書館故事經典套書(卷一)-(卷三)》中所涵盖的、最具代表性、思想性与文学性的古代文献,分为《哲思之源:先秦诸子经典选读》、《史鉴回响:两汉魏晋南北朝史传精粹》与《文学瑰宝:唐宋诗文大家名篇赏析》三个卷册。我们力求在保持原典风貌与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以现代易读的版式和精准的注释,呈现中华文明数千年积淀的深厚底蕴。 --- 卷一:哲思之源——先秦诸子经典选读 导言:奠基文明的智慧火种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轴心时代”。诸子百家争鸣,为后世两千多年的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精神底色。本卷精选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流学派的代表性篇章,侧重于对个体修身、社会治理及宇宙观的深刻阐述。 第一部分:儒家:《论语》、《孟子》精要 《论语》节选(侧重仁、义、礼、智、信的实践): 本部分聚焦于孔子弟子记录的日常言行与核心教诲。我们选取了关于“君子之学”、“为政以德”以及“克己复礼”的片段。重点解析“仁者爱人”的实践路径,如何通过“学而时习之”达到个人完善,并延伸至对家庭伦理与社会和谐的构建。例如,对“吾日三省吾身”的深度解读,探究其在现代自我管理中的价值。 《孟子》节选(侧重性善论与民本思想): 选取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四端”的论述,阐释性善论的逻辑基础。同时,重点收录了孟子与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的辩论,深入剖析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政治哲学,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权力约束与百姓福祉的关注。 第二部分:道家:《道德经》、《庄子》灵性篇章 《道德经》选段(阐述“道”的本体论与无为之治): 本卷精选了关于“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等核心概念的章节。重点在于探讨老子对自然秩序的洞察,以及如何将“无为”的哲学应用于个人处世之道,达到顺应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存的境界。其对权力、知识的批判性反思,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启示意义。 《庄子》逍遥游与齐物论: 选取了《逍遥游》中鲲鹏展翅、胠箧印斧等寓言,展现庄子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理想。重点分析“齐物论”中“相对性”的思维方式,即打破世俗的二元对立,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事物,实现心性的解放。 第三部分:兼济与法制:《墨子》、《韩非子》节选 《墨子》(侧重兼爱与非攻): 选取了阐述“兼爱”的逻辑推演,论证不分亲疏、推己及人的社会伦理观。并结合其军事防御思想,探讨古代追求和平与秩序的积极实践。 《韩非子》(对集权体制的理性构建): 选取了关于“申韩之术”中“术、势、法”的论述。重点在于解析韩非如何以冷峻的理性视角,构建一套高效运作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运作背后的理论逻辑。 总结: 本卷旨在让读者领略先秦思想的蓬勃生命力,理解不同学派如何从不同维度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社会规范。 --- 卷二:史鉴回响——两汉魏晋南北朝史传精粹 导言:王朝兴衰中的人事与格局 本卷精选了从西汉太史公的《史记》中不涉及楚汉相争及早期封建的内容,重点选取了东汉《汉书》及魏晋南北朝重要史籍(如《三国志》、《晋书》等)中,关于制度变迁、人物品评及士人风骨的精彩篇章。 第一部分:汉代的宏大叙事与制度探析 《汉书》选段(西域开发与儒家独尊的制度化): 选取了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记载,展现汉代开拓疆域的雄心与外交智慧。同时,重点关注“独尊儒术”的诏令及董仲舒的对策,解析儒家思想如何逐渐由诸子之一蜕变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过程。 人物志(如汲黯、萧何的治国方略): 侧重于对治国能臣的评价,分析他们如何将道家或法家的元素融入到儒家外衣下的实际操作中,展现了汉代政治的复杂性。 第二部分:三国鼎立与人物的悲歌 《三国志》人物传记节选(非主要战争描写,重在品评): 选取了对曹操、刘备、孙权等群雄的“评赞”部分,这些评赞往往是后世史家价值判断的集中体现。例如,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及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困境。 魏晋名士风度: 选取《世说新语》中关于竹林七贤(如嵇康、阮籍)的逸事,展现了在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以“玄学”和“名士风流”来维护个体精神独立性的复杂心态与审美取向。 第三部分: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史学笔法 《晋书》与《南史》、《北史》选段: 重点关注中原文化在南方的延续与发展,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汉化过程中的得失。选取关于孝与忠的极端事例,分析在分裂时期,传统伦理在社会结构剧变下面临的挑战。 史学批评: 简要收录了对当时史家叙事方式的探讨,理解魏晋南北朝史书在“褒贬”与“记实”之间的微妙平衡。 总结: 本卷通过一系列鲜活的人物群像和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使读者得以窥见古代政治的运作逻辑、士人阶层的精神面貌以及历史记录者的深沉思考。 --- 卷三:文学瑰宝——唐宋诗文大家名篇赏析 导言:盛世气象与文人情怀的巅峰表达 唐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黄金时代,诗歌和散文分别达到了难以逾越的高峰。本卷摒弃了教科书式的普及作品,精选了能够代表唐宋文学最高成就、且思想意蕴深远的篇目,配以细致的文学赏析。 第一部分:盛唐气象与中唐的转型 初唐至盛唐诗歌(侧重边塞与山水田园的极致): 选取了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中,那些描绘出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境界的篇章,解析其禅意与画境。重点收录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笔下,既有开阔的家国情怀,又不失个体在壮阔天地间的孤独感。 中唐的社会关怀与革新: 重点研读白居易的社会现实主义诗歌,解析其“新乐府运动”背后的文学目的与政治关怀。同时选取韩愈散文的力度与气势,展示其对古文运动的推动作用,以及其在儒学复兴中的文学表达。 第二部分:宋词的婉约与豪放 宋词的“境界”之美: 本部分着重分析宋词在格律和情感表达上的突破。选取李清照后期词作中,展现的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与哀婉之美,而非仅限于闺怨。 豪放词派的结构与气魄: 重点解析苏轼的词作,如何将哲理思考、人生旷达融入词的有限空间。例如,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历史场景与个体情感的交织,达到“以文为词”的宏大格局。 第三部分:宋代散文与古文的成熟 唐宋八大家之余论(不含韩愈): 重点赏析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等人的散文。这些篇章往往在论辩中体现了宋代士人内敛而深沉的理性光芒,尤其是在批评时弊和抒发个人抱负方面,体现出高度的文体自觉。例如,对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乐”的哲学内涵的剖析,理解其在逆境中保持旷达的修养。 总结: 本套书的第三卷旨在引导读者穿越语言的藩篱,直抵唐宋文人的精神核心,领悟他们如何在诗词与散文中,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人文坐标。 --- 全套书的整体价值定位: 本套书的核心目标是提供一套经过严格筛选、具有高度思想性与文学典范价值的古代文献导读资源。它避免了对热门故事或通俗读物的重复介绍,转而聚焦于“奠基之学”、“史鉴之思”与“文学之巅”,是献给渴望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核心脉络的严肃读者的理想选择。通过对这些经典文本的重新梳理与阐释,读者将能更清晰地把握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思维模式、价值体系与审美情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建成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育學學士
  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史學碩士
 
  公職
  曾任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立中央圖書館閱覽組主任、總務組主任;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閱覽組主任、參考諮詢組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編目組主任
  
  教職
  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所、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兼任副教授
 
  著作
  期刊論文
  〈王振鵠教授與臺灣圖書館事業〉、〈國家圖書館歷史沿革之探析〉、〈臺灣公共圖書館史〉、〈國立中央圖書館的讀者服務〉、〈近代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軔〉、〈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沿革史〉、〈岫廬先生與東方圖書館〉
 
  研討會論文
  〈知識經濟與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國家圖書館文化資源數位化計畫〉、〈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及其文獻傳遞服務〉、〈NII與國家圖書館館藏數位化〉
 
  專書論著
  《清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中華圖書館協會》
 
  專書論著單篇(章)
  〈《麟臺故事》中所見北宋館閣的功能〉、〈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我國圖書館事業輔導沿革〉 

图书目录

卷一
叢書序
前   言
第 一 章 沿革 
一、籌備創館時期(1933 年至 1937 年)
二、抗戰西遷及復員時期(1938 年至1945 年)
三、勝利還都時期(1946 年至1948 年)
四、遷臺復館時期(1954 年至1976 年)
五、文化建設時期(1977 年至1995 年)
六、網路及自動化應用時期(1996 年迄今)
 
第二章 遷臺與聯管處
前 言 
一、遷運
二、國立聯管處
三、浴火鳳凰
四、百廢待興
五、圖書館事業重建

第三章 遷徙與館舍建築
前 言
一、教育部南海學園
二、南海學園國圖館舍
三、南京和重慶館舍
四、臺北中山南路館舍
五、第二館舍的爭取
徵引及參考文獻書目
 
卷二
叢書序
前 言
 
第一章善本特藏的蒐藏(一)史料整理和書厄    
前 言                                                
一、「整理國故」運動                                 
(一)胡適和整理國故                                        
(二)傅斯年和中央研究院                                    
(三)顧頡剛與中山大學                                      
(四)胡適〈中國書的收集法)                                
(五)古物保存法                                            
二、甲骨文的發掘                                    
(一)私人挖售時期 
(二)公家發掘時期 
(三)各種著錄書出版            
三、內閣大庫明清檔案                                
(一)緣 起                                                 
(二)移出部分的整理                                        
(三)故宮與留庫部分                                        
四、書 厄                                           
 (一)官府藏書書厄                                          
 (二)江南藏書書厄                                          
      
第二章  善本特藏的蒐藏(二)搶購              
前 言                                               
一、強敵環伺                                        
(一)平賈綑載而北                                          
(二)北圖大同書店代理                                      
二、搶購淪陷區善本                                  
(一)緣 起: 搶救江南藏書                                   
(二)文獻保存同志會
(三)收購藏書家書藏
(四)善本書裝運
(五)追回國寶
(六)文獻保存會蒐購私家舊籍總數
(七)善本分三地
(八)玄覽堂叢書合璧展

第三章  善本特藏的蒐藏(三)接收和代管
前 言
一、接收澤存書庫
(一)接收敵偽文教機構
(二)接收陳羣古籍書藏
二、國圖運臺善本
三、公私移贈
(一)政府機關古籍移贈
(二)私家古籍移贈
(三)代管古籍
四、代管自美運回善本
(一)北圖沿革
(二)善本南運
(三)運回臺北
(四)貯藏故宮
五、代管運臺輿圖
六、古籍整理與維護
(一)善本書目
(二)善本書志
(三)金石拓片
(四)藝文總志
(五)古籍整編計畫
(六)輯印古籍叢書
(七)「認識中國古書」多媒體光碟系統
附 錄 中國大陸古籍整理
(一)高校古委會
(二)中華古籍保護計畫
(三)海外中文古籍總目
(四)促進海外中華古籍回歸
(五)全球漢籍合璧與漢學聯盟
(六)國家典籍博物館

第四章  館藏整理自動化
前 言
一、編訂中文資訊交換碼
(一)緣起
(二)制定中文資訊交換碼
(三)各方的回應
(四)韋傑士拚音系統
二、研訂自動化作業計畫
(一)第一階段計畫
二)第二階段計畫
(三)第三階段計畫
三、訂定作業標準和規範
(一)中文機讀編目格式
(二)中國編目規則
(三)中文圖書標題總目
(四)中文主題詞表
(五)中文圖書分類法
四、發展自動化作業和建立書目資料庫
(一)國圖自動化作業
(二)開發系統
五、進行國際使用的推廣
(一)中文圖書資料自動化國際研討會
(二)中文書目自動化國際合作會議
(三)ASIS中文資訊專題討論會
(四)亞太地區第一屆圖書館學研討會
六、推動全國圖書資訊網路
(一)整體規劃全國書目資訊中心
(二)編目園地
(三)中文名稱權威資料庫
(四)擴充書目資料庫
(五)華文書目國際化
(六)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合作會議
七、啓用圖書館資訊網路系統
(一)圖書館作業自動化網路化
(二)架設「國圖區域網路系統」
(三)啓用「國圖資訊網路」
八、開發書目索引光碟系統
(一)書目索引光碟系統
(二)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光碟系統
(三)中華民國出版圖書目錄光碟系統
(四)中華民國政府公報索引光碟系統
(五)中華民國政府資訊目錄光碟系統

第五章  館藏整理數位化
前 言
一、遠距圖書服務
(一)遠距圖書服務先導系統
(二)遠距圖書服務系統
(三)建置各種系統
(四)「遠距圖書服務系統」正式營運
(五)成立「全國期刊文獻中心」
二、政府推動圖書館館藏數位化
(一)國圖資訊系統中長期發展計畫
(二)NII中程計畫─電子圖書館計畫
(三)圖書館事業發展三年計畫
(四)國家型科技計畫
三、國圖推動典藏數位化
(一)部署國圖網路
(二)研擬圖書資訊相關技術規範
(三)特藏臺灣資料的整理
(四)臺灣地區家譜聯合目錄
(五)臺灣記憶系統
(六)臺灣概覽系統
(七)善本古籍典藏數位化
(八)期刊報紙典藏數位化
(九)博碩士論文數位化
(十)兒童知識銀行系統
(十一)新聞影音資料數位化
徵引及參考文獻書目
 
卷三
叢書序
前言
 
第一章 日本漢學研究資料的蒐藏 
前言
一、明治維新以前漢籍輸入日本 
二、漢籍目錄編製 
三、明治以來的國家藏書機構
 
第二章 日本中國學研究資料的蒐藏
前 言
一、從漢學到中國學
二、日本對華的調查與研究
三、學界在華訪書
四、日本財閥蒐購文物
五、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調查
六、外務省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推波助瀾 
七、偽滿洲國的圖書館事業
八、敵偽政權蒐藏古籍 
 
第三章 美國漢學資料的蒐藏
一、西方漢學的發展
二、美國傳教士漢學時期(18 世紀末―19 世紀下半葉)
三、美國專業漢學時期與中文書籍的蒐藏(1867-1949)
四、漢學學術團體成立(1842-1949) 
五、重要學術圖書館蒐藏(1869-1949)
 
第四章 外國對中國古文獻的蒐藏 
前 言 
一、吐魯番文獻 
二、敦煌文獻 
三、黑水城文獻  
徵引及參考文獻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755640013
  • 規格:平裝 / 982頁 / 17 x 23 x 4.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國家圖書館(「國圖」)前身為國立中央圖書館,1933 年籌創於南京。未及5 年抗戰軍興,輾轉播遷至重慶,1940 年結束籌備正式成立。抗戰勝利復員遷回南京,正待恢弘舊制,1949 年渡海遷臺。國家貧弱,典籍顛離。迨政局初告安定,1954 年在臺北市南海學園復館。1986 年在文化建設政策下,國圖新館遷建工程完工並啓用。1996 年改稱現名。國圖歷史悠久,始終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建設現代國家圖書館為職志,奮勵精進。
 
  國家圖書館也是圖書館類型之一。依《圖書館法》規定,「圖書館依設立機關(構)、服務對象及設立宗旨」分為國家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大專校院圖書館、中小學圖書館及專門圖書館等5 大類型。「國家圖書館:指由中央主管機關設立,以政府機關(構)、法人、團體及研究人是為主要服務對象,徵集、整理及典藏全國圖書資訊,保存文化、弘揚學術,研究、推動及輔導全國各類圖書館發展之圖書館。」
 
  業師王振鵠教授曾在圖書館學理上提出國家圖書館的重要(獨特)功能,為1.典藏國家圖書文獻; 2.廣徵世界名著; 3.提供目錄服務; 4.推展國際交換; 5.輔導全國圖書館事業; 6.研究改善圖書館技術; 7.訓練專業人員。他主持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務,將國圖定位為「本身是國家級的領導圖書館,也是一個學術性研究圖書館,同時又是全國圖書館事業的中心圖書館。」
 
  中央圖書館既作為一個國家圖書館,應具備哪些功能?王館長認為應具備1.文化典藏的責任; 2.國家書目的編製; 3.資訊服務與協助研究; 4.出版品國際交換業務; 5.圖書館事業的研究與輔導。根據這些功能,王館長於1977年2 月定出中央圖書館未來應該做的事,包括1.加強館藏的發展與管理; 2.改進國家書目與聯合目錄的編印; 3.提升圖書借閱及參考服務的品質; 4.注意海外漢學研究資料的蒐集; 5.行政支援與配合。中央圖書館的業務,自是確定朝向學術性國家圖書館發展,凝成共識,形成組織文化的一部分。王館長在任內,中央圖書館新館落成啓用,開發中文圖書作業自動化,成立漢學研究中心,推動實施國際標準書號,籌組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館館際合作組織等新猷陸續推出,為我國圖書館事業奠定基礎。逢1996 年1月31 日總統明令公布《國立中央圖書館組織條例》,修正為《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國立中央圖書館改稱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同人也認為中央圖書館原就在履行國家圖書館的職能,更名後更是信心滿滿,全力以赴。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國家圖書館故事經典套書」光是看到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彷彿能聞到那種老派書香的氣味。雖然我手邊沒有《卷一》到《卷三》這套書的實際內容,但我對國家圖書館這種「掛保證」的出版品,通常抱持著高度的期待。你們想想,國家級的圖書館去選編的經典,那絕對是經過時間淘洗、文學性毋庸置疑的選本。我猜測,這套書裡收錄的,大概不會是什麼網路小說或是譁眾取寵的短篇,而是紮紮實實、足以反映時代精神或展現高超敘事技巧的文學作品。台灣的讀者,特別是我們這輩,對於「經典」這兩個字,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它代表著某種文化傳承的重量。如果這套書真的能涵蓋從日治時期到戰後,乃至於當代一些重要作家的小說、散文或詩歌選粹,那它對提升全民的閱讀素質,絕對是功德一件。我個人希望他們在選篇時,能夠稍微平衡一下不同流派和性別作家的比例,不要只顧著那些男性大師,畢竟台灣文學的多元面貌,才是最迷人的地方。光是想像在一個悠閒的午後,沏一壺茶,翻開這套書隨機讀上一篇,那種沉澱心靈的感覺,就比看一百部爆米花電影來得實在。這套書,無疑是書櫃裡鎮得住場面的「硬貨」。

评分

台灣文學的發展,其實是一個不斷在「尋找自我認同」的過程。所以,這套「故事經典」如果能成功地串聯起不同時代的敘事主軸,那它的價值就不僅僅是文學欣賞,更是一種文化療癒。我猜測,裡頭一定有描述早期農業社會的辛勞、戰後都市化的衝擊,甚至是近代對於性別議題、族群融合的探索。如果編者能在一卷書中,以「主題」而非單純的「時間序」來劃分,例如將所有描寫「鄉愁」的作品放在一起,將探討「生命困境」的放在另一卷,那讀者在閱讀時就能更容易地捕捉到文學與生活之間的對話。這種系統性的整理和編排,才是「經典套書」的真正意義所在,它提供了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們得以俯瞰整個台灣文學的星空。我希望這套書能成為所有關心台灣文化發展的人,書架上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書,不僅是讀故事,更是讀懂台灣的歷史脈絡。

评分

說真的,現在出版品這麼多,常常讓人眼花撩亂,很多時候買書就像在賭博,你永遠不知道打開後會不會失望。但「國家圖書館故事經典套書」這種帶有官方色彩的選集,至少在「選材」這塊,通常不會讓人摔破眼鏡。不過,我必須說,光是「經典」兩個字,有時候也帶點沉悶的意味。我希望這套書在編排上能有些新意,而不是把課本上那些老掉牙的作品又搬出來炒冷飯。例如,他們有沒有嘗試加入一些戰後初期,那些在邊緣默默耕耘,但後來才被重新發現的聲音?或者,在翻譯文學的選入上,有沒有更廣泛的視野,而不僅限於那幾位「必讀」的歐美巨匠?畢竟,故事的魅力在於它的「新鮮感」和「共鳴」,如果選的都是我們從小讀到大、已經被嚼爛的文本,那對資深讀者來說,吸引力就會大打折扣。一套真正優秀的經典選集,應該是既能鞏固既有的文學根基,又能適時地「翻轉」我們對某些作品的既有認知。期待這套書能有那種「原來如此」的驚喜感,而不僅僅是「嗯,果然是這些」。

评分

老實說,現在的年輕讀者對「經典」的接受度越來越低,他們習慣快速、碎片化的資訊輸入。因此,這套書能否成功跨越世代,將歷史的厚重感轉化為吸引年輕人的魔力,是我非常好奇的一點。如果國家圖書館在推廣時,沒有搭配一些創新的行銷或導讀方式,它很可能會變成一本「高掛在架子上,少有人觸碰」的藝術品。例如,能不能在每一篇經典故事的開頭,加一段簡潔有力的「時代背景速讀」或「現代對照點」?讓讀者在進入故事前,就能快速理解這篇作品的顛覆性或重要性在哪裡。如果只是單純地收錄文字,而缺乏與當代讀者對話的橋樑,那麼再好的故事,也可能被時代的喧囂所淹沒。這套書的成功與否,不在於它收錄了多偉大的名字,而在於它能不能讓現代的台灣人在閱讀這些「經典」時,仍然能發出「啊,這說的不就是我嗎?」的由衷感嘆。

评分

我對「套書」的設計向來比較挑剔,特別是這種冠以「國家」之名的系列作品。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如何,其實是影響閱讀體驗的關鍵。如果封面設計得過於保守、顏色暗淡,讀者可能連翻開的慾望都沒有,更別說細讀裡面的文字了。想像一下,如果書脊排起來,是一幅完整的、具有台灣意象的圖案,那該多好?但如果只是單調的黑白或制式模板,那就太可惜了。更重要的是內文的排版,字體大小、行距、頁邊距,這些細節決定了閱讀的舒適度。如果字印得太小,我們這些年紀稍長的人看久了眼睛會非常吃力。我期望,既然是國家級的出版品,它在物理層面(裝幀、紙質、印刷品質)必須要達到一定的「典藏」標準,而不是像一般雜誌一樣,翻幾次邊角就開始捲曲脫膠。畢竟,「經典」是要傳下去的,它必須具備足夠的物理耐受力,才能撐得過幾十年的光陰考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