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正經)奇穴實用手冊第2版

董氏(正經)奇穴實用手冊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雅昌
图书标签:
  • 奇穴
  • 董氏奇穴
  • 针灸
  • 中医
  • 经络
  • 穴位
  • 养生
  • 临床
  • 第二版
  • 实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版為第1版整體升級,非少量增添及修正。
  董氏正經奇穴為山東平度董景昌先生家傳學,至董公在台灣行醫,使課徒授學,發揚光大。
 
  本書為《董氏奇穴實用手冊》(第1版)之修訂版,著者邱雅昌師系董針第三代傳承代表人物之一。本書內容忠於董景昌先生的董氏奇穴,緊密結合臨床需要,生動活潑地詮釋董針,介紹了作者本人及師長、門人應用董針扎實具體的寶貴經驗,圖文並茂,對中醫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因《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非某些偶見奇效的部位,故將書名正名為「董氏(正經)奇穴實用手冊」。
  ◎尊重董景昌原著命名,將「董氏奇穴」正名為「董針」。
  ◎以初版的「針證相對論」為基礎,進一步提出「董針五臟辨證法」,提升董針的應用。
  ◎內容詞彙正名、穴位次序調整。
  ◎增添臨床驗證與案例。
  ◎穴位附圖新增真人針刺圖、三維解剖圖。
  ◎刪除第一版「董氏奇穴治療學釋義」,以700則病名索引代之。
岐黄秘录:当代针灸临床疑难解析 作者: 张文德 教授 领衔 出版社: 岐黄医粹出版社 版次: 2023年第一版 --- 内容简介: 《岐黄秘录:当代针灸临床疑难解析》是一部深度聚焦于现代针灸临床实践中常见与疑难病症处理的学术专著。本书汇集了数十位国内资深针灸专家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旨在为广大中医师、针灸科医生以及相关医学研究者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具有高度操作性的临床指导体系。全书内容紧密结合当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同时秉承传统经络腧穴理论的精髓,力求在古今医学的交汇点上,为针灸疗法在复杂疾病中的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详实的操作规范。 全书共分十二章,超过百万字篇幅,结构严谨,内容详实,覆盖面广,尤其侧重于那些传统教材中提及不详或在现代研究中仍存在争议的临床难点。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现代视野 第一章:经络系统的动态认知与重塑 本章深入探讨了传统经络学说的现代诠释。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图谱描述,而是结合现代神经科学、生物电活动和体感诱发电位等研究成果,解析经络传导的生物学基础。重点阐述了“循经感传”的客观性验证,以及基于功能影像学对穴位刺激效应的量化分析。特别辟出一节,讨论了在不同体质患者中,经络敏感性差异的临床观察与应对策略。 第二章:腧穴的精准定位与多维效应 针对临床中常出现的“定位偏差”问题,本章详细图解了八大类常用腧穴(如特定刺激穴、阿是穴群、耳穴特定区)的精确找穴方法,辅以高精度解剖图谱与触诊技巧。此外,本章详尽剖析了单个腧穴在不同病理状态下可能激活的效应网络,如针刺百会穴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层调控作用,以及足三里在免疫应答中的枢纽地位。 第三章:补泻手法的高阶应用与时辰节律 超越基础的“得气”标准,本章聚焦于复杂病症(如慢性疼痛、自主神经紊乱)中针刺手法的进阶选择。详细介绍了“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的微调”以及“捻转手法强度与频率的量化标准”。重点阐述了如何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结合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理论,制定出最符合患者当日生理节律的针刺时间窗口和手法组合。 第二部分:常见病症的系统化诊疗路径 第四章:疼痛管理的针刺策略优化 本章系统梳理了中西医结合背景下的各类疼痛处理。针对顽固性偏头痛、颈源性眩晕、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下肢放射痛,本书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解剖局部辨证”与“运动链失衡评估”相结合的针刺方案。详细对比了电针、温针与毫针在急性期与慢性期疼痛控制中的优劣与适应症。 第五章: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经络干预 聚焦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IBS)等常见但治疗棘手的病症。本章强调了“肝脾不和”与“脾胃虚弱”的针灸辨识要点,提出了以调和肝脾、健运中焦为核心的穴位处方,并引入了腹部针刺和耳迷走神经刺激技术在改善肠道运动和情绪相关症状中的应用经验。 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与功能重建 本章是本书的重点之一,详细解析了中风(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失语)的康复流程。不仅包括传统针刺、头针的应用,更强调了与现代物理治疗(如运动疗法)的无缝衔接。针对面瘫的后期痉挛、三叉神经痛等,提出了个性化的针刺、穴位注射(限于特定医生)和艾灸联合方案。 第三部分:疑难杂病与特殊人群的应对 第七章: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自主神经失调 针对现代社会高发、诊断困难的慢性疲劳和失眠多梦等亚健康状态,本书将病机归纳为“心肾不交”与“阴液亏耗”。提供了以调神安眠为主的督脉、四神聪和特定心包经穴位组合,并结合了温和的手法以避免对虚弱患者造成过度刺激。 第八章:妇科疾病的周期性调控 侧重于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的针灸治疗。重点论述了“辨经、辨气、辨血”在妇科针灸中的具体操作,特别是如何利用针刺技术调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针对围绝经期症状,详细阐述了清虚热与滋肾阴的穴位配伍策略。 第九章:儿科针刺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拓展 本章是为儿科医生量身定制的章节。强调了捏脊法、皮肤针、埋针等非侵入性或微创疗法在小儿常见病(如哮喘、腺样体肥大、遗尿)中的应用。详细讲解了在不同月龄患儿中如何准确控制刺激强度,确保患儿依从性。 第四部分:综合疗法与研究前沿 第十章:针灸与其他疗法的优化联合 本书强调现代临床的综合性。详细探讨了针刺与中药内服(如汤剂配伍、中成药选择)、物理因子治疗(如激光、射频)以及现代康复器械的联合应用方案,尤其是在改善针刺效果的持久性方面。 第十一章:临床质量控制与并发症预防 本章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系统总结了如何规避常见的针刺并发症(如气胸、血管损伤),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建立质量控制点。内容包括无菌操作的规范化流程、特殊体位患者的风险评估以及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指南。 第十二章:循证针灸学的未来展望 本章面向科研人员和高级临床工作者,探讨了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针灸临床试验,如何利用生物标志物来量化针刺效应,以及如何将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结果有效转化为临床指南。强调了大数据分析在发掘新穴位功效和优化现有治疗方案中的潜力。 --- 本书特色: 1. 注重临床转化: 理论脱胎于临床,所有方案均配有详实的病例分析和图片说明。 2. 体系完整: 从基础理论到疑难病症,再到科研方法,形成闭环学习路径。 3. 图文并茂: 大量手绘解剖图、操作步骤图和临床思维导图,便于理解和记忆。 4. 兼容并包: 既尊重传统,又积极吸收现代医学研究成果,适用于中西医结合环境下的医疗实践。 《岐黄秘录》是当代针灸专业人员案头必备的“临床实战手册”,它不仅指导如何“下针”,更重要的是教会读者如何“思考”——如何依据复杂的临床情境,制定出最精准、最有效、最安全的个体化针灸干预方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雅昌醫師
 
  男,1947年出生於台灣台南市,1971年自台灣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畢業,赴美攻讀碩士、博士,曾獲得有關核子熱融合設備的美國專利,於核物理學的成就斐然。中年巧逢機緣,轉習中醫,在劉燕池教授指導下獲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醫學博士學位。董氏正經奇穴(簡稱董針)師從台灣董景昌先生嫡傳弟子楊維杰博士,中醫藥則拜在中國首屆國醫大師顏德馨教授門下,為其得意入門弟子。20世紀90年代初即在天津市河西醫院以董針開診,日診患者每逾百人,為純以董針在中國大量診治病患的先行者。

图书目录

第一章一一部位
1.大間穴
2.小間穴
3.浮間穴
4.外間穴
5.中間穴
6.婦科穴
7.還巢穴
8.眼黃穴
9.制污穴
10.止涎穴
11.指五金穴、指千金穴
12.指駟馬穴
13.心膝穴
14.木火穴
15.肺心穴
16.二角明穴
17.膽穴
18.指三重穴
19.指腎穴
20.火膝穴
21.木穴(又名感冒穴)
22.脾腫穴
23.三眼穴
24.心常穴
25.木炎穴
26.復原穴
27.五虎穴
 
第二章二二部位
1.反後絕穴
2.小節穴
3.重子穴
4.重仙穴
5.上白穴
6.大白穴
7.靈骨穴
8.次白穴
9.中白穴(又名鬼門穴)
10.下白穴
11.三叉一穴
12.三叉二穴
13.三叉三穴
14.腕順一穴
15.腕順二穴
16.手解穴
17.土水穴
18.骨關穴
19.木關穴
 
第三章三三部位
1.其門穴
2.其角穴
3.其正穴
4.火串穴
5.火陵穴
6.火山穴
7.火腑海穴
8.手五金穴
9.手千金穴
10.腸門穴
11.肝門穴
12.心門穴
13.人士穴
14.地士穴
15.天士穴
16.曲陵穴
 
第四章四四部位
1.正脊一穴
2.正脊二穴
3.正脊三穴
4.分金穴
5.後椎穴
6.首英穴
7.富頂穴
8.後枝穴
9.肩中穴
10.背面穴
11.人宗穴
12.地宗穴
13.天宗穴
14.雲白穴
15.李白穴
16.上曲穴
17.下曲穴
18.支通穴
19.落通穴
20.水愈穴
 
第五章五五部位
1.火包穴
2.海豹穴
3.木婦穴
 
第六章六六部位
1.上瘤穴
2.火硬穴
3.火主穴
4.門金穴
5.木斗穴
6.木留穴
7.六完穴
8.水曲穴
9.火連穴
10.火菊穴
11.火散穴
12.水相穴
13.水仙穴
14.水晶穴
15.花骨一穴
16.花骨二穴
17.花骨三穴
18.花骨四穴
 
第七章七七部位
1.正筋穴
2.正宗穴
3.正士穴
4.搏球穴
5.一重穴
6.二重穴
7.三重穴
8.四花上穴
9.四花中穴
10.四花副穴
11.四花下穴
12.腑腸穴
13.四花裡穴
14.四花外穴
15.側三里穴
16.側下三里穴
17.足千金穴
18.足五金穴
19.七虎穴
20.外三關穴
21.消骨穴
22.上唇穴
23.下唇穴
24.天皇穴
25.腎關穴(即天皇副穴)
26.地皇穴
27.人皇穴
28.四肢穴
29.上反穴
30.光明穴
 
第八章八八部位
1.通關穴
2.通山穴
3.通天穴
4.內通關穴
5.內通山穴
6.內通天穴
7.姐妹一穴
8.姐妹二穴
9.姐妹三穴
10.感冒一穴
11.感冒二穴
12.通腎穴
13.通胃穴
14.通背穴
15.明黃穴
16.天黃穴
17.其黃穴
18.火枝穴
19.火全穴
20.駟馬上穴
21.駟馬中穴
22.駟馬下穴
23.下泉穴
24.中泉穴
25.上泉穴
26.金前下穴
27.金前上穴
28.中九里穴
29.上九里穴
30.下九里穴
31.解穴
32.失音穴
 
第九章九九部位
1.耳環穴
2.木耳穴
3.火耳穴
4.土耳穴
5.金耳穴
6.水耳穴
7.耳背穴
8.耳三穴(耳上穴、耳中穴、耳下穴)
 
第十章十十部位
1.正會穴
2.州圓穴
3.州昆穴
4.州崙穴
5.前會穴
6.後會穴
7.總樞穴
8.鎮靜穴
9.上里穴
10.四腑二穴
11.四腑一穴
12.正本穴
13.馬金水穴
14.馬快水穴
15.腑快穴
16.六快穴
17.七快穴
18.木枝穴
19.水通穴
20.水金穴
21.玉火穴
22.鼻翼穴
23.州火穴
24.州金穴
25.州水穴
 
第十一章 後背部位
1.分枝上穴
2.分枝下穴
3.七星穴
4.五嶺穴
5.雙鳳穴
6.九猴穴
7.三金穴
8.精枝穴
9.金林穴
10.頂柱穴
11.後心穴
12.感冒三穴
13.水中穴
14.水腑穴
15.三江穴
16.雙河穴
17.沖霄穴
 
第十二章 前胸部位
1.喉蛾九穴
2.十二猴穴
3.金五穴
4.胃毛七穴
5.腑巢二十三穴
 
病名(症狀)索引
穴名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53347
  • 叢書系列:針灸學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7 x 23 x 2.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2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本手冊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實用性」上所下的苦心。很多中醫書籍雖然理論紮實,但在實際操作層面上會顯得有些空泛,但這本手冊顯然突破了這個限制。它在每一個重點穴位組的講解後,都會附帶一些模擬的病例分析或者說是最常見的應用場景描述,這就讓讀者可以馬上將書本知識與日常的看診情境連結起來。那種「當病人出現A症狀時,可以考慮選用B穴位組合」的直接指引,對於提升臨床決策的速度非常有幫助。而且,書中對於一些特殊體位的穴位,都有非常清晰的定位圖示輔助說明,這點對於初學者來說簡直是救星,避免了因為定位不準而影響療效的窘境。我認為,一本好的工具書,就應該是這樣,它不光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你「怎麼做」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而這本手冊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评分

這本《董氏(正經)奇穴實用手冊第2版》的封面設計實在是很有味道,簡潔中帶著一種沉穩的古典氣息,配色上選用了那種讓人感到安心的深色調,搭配上燙金的字體,非常有質感。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這本手冊的分量感,它給我的感覺不只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份傳承了幾代人智慧的寶典。從排版來看,設計得相當用心,看起來頁面編排井然有序,各種圖示和文字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處,讓人覺得即使是這麼專業的內容,也能被清晰地呈現出來,閱讀起來的負擔感會低很多。我特別留意了一下紙質,這種厚實且帶有一點點紋理的紙張,在翻閱時手感非常好,不容易折損,這對於經常需要翻閱的實用手冊來說,簡直是加分再加分。總體來說,光是外觀和觸感,就已經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紮實」、「專業」和「值得信賴」。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還能有這麼用心製作的實體書,真的非常難得,這讓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更專注於內容本身,不會被花俏的設計分散注意力。

评分

從學術風格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編纂展現了一種既尊重傳統又勇於創新的態度。它在傳承董氏奇穴的精髓的同時,似乎也融入了一些當代臨床研究的視角,使得內容顯得既有厚度又不失新意。我注意到在一些關鍵的論述中,作者引用了非常精煉的短句來總結複雜的道理,這些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旦記住了,就像是掌握了一條重要的臨床心法,在實踐中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這種將複雜概念「口訣化」的處理方式,極大地提升了學習的效率和記憶的持久性。此外,我感覺到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對董氏醫學的敬畏與熱愛,這種情感的滲透,讓原本冰冷的技術指南變得有溫度,它激勵著讀者不僅僅是學會操作,更是要理解這套醫學體系的精妙之處,從心態上就與這套手法產生共鳴。

评分

關於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我認為它遠遠超出了單純的教科書範疇,更像是一部隨身攜帶的「針灸急救箱」。它編排的檢索系統非常高效,無論是按病症查找,還是按部位查找,都能迅速定位到相關的穴組,這種友善的檢索設計,對於高壓力的臨床環境下,是極為關鍵的效率保障。而且,書中對於穴位禁忌和注意事項的提醒也毫不含糊,該強調的地方都有加粗或者特別標示,這體現了一種高度的責任感,確保使用者在追求療效的同時,也能將風險降到最低。可以說,這本手冊是將理論的深度、操作的細度、以及臨床的廣度,成功地融為一爐的一部力作,對於任何想精進自身針灸技術的從業人員來說,它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頭常備書,具有很高的工具書價值。

评分

這本手冊的結構安排,看得出來編者在邏輯性上下了非常多的功夫。我初步翻閱了一下目錄,發現它並不是單純按照穴位順序來編排,而是似乎更側重於臨床應用的邏輯鏈條,這對於我們這些在第一線操作的人來說,簡直是太重要了。理論的闡述部分,我感受到了那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教學方式,它並沒有一開始就拋出太過艱澀的術語,而是用一種比較貼近臨床經驗的語言去引導讀者進入狀況。我特別欣賞它在描述手法細節時的精準度,那種對於進針角度、深度、以及特殊手法操作的描述,簡直是鉅細靡遺,就像是身邊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在手把手地指導一樣。這種細膩的文字功底,讓原本可能比較抽象的針灸概念,變得非常具體化和可操作化。對於我們在面對複雜病症時,需要快速找到對應的特效穴位時,這種系統性的歸納整理,無疑是省下了大量的摸索時間,直接指向了問題的核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