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嶽武穆王信仰研究

臺灣嶽武穆王信仰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嶽遠晟
圖書標籤:
  • 臺灣
  • 嶽武穆王
  • 信仰
  • 民俗
  • 宗教
  • 曆史
  • 文化
  • 忠義
  • 武將
  • 地方信仰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敘述瞭嶽武穆王信仰的誕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對於嶽武穆王信仰在臺灣的傳播,作者依靠史料記載與田野考察相結閤的方式,對臺灣嶽廟進行瞭全方位的考察、整理、分類,糾正和補充瞭史料方麵的錯誤和不足,是迄今為止全麵研究臺灣嶽武穆王信仰的力作。
《臺灣嶽武穆王信仰研究》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臺灣地區嶽飛(嶽武穆王)信仰的歷史淵源、傳承脈絡、社會功能與文化意涵。嶽飛信仰在臺灣社會具有獨特的地位,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族群認同、歷史記憶與道德觀念的載體。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而細緻的學術視角,剖析這一信仰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演變與發展。 第一章:嶽飛信仰的歷史根源與傳播路徑 本章追溯嶽飛信仰在中國大陸的起源,特別是宋代以來民間對其「精忠報國」精神的推崇,以及元、明、清時期官方與民間對其的奉祀過程。重點分析嶽飛如何從一位歷史人物轉化為民間信仰中的重要神祇——武穆王。隨後,本書詳細梳理嶽飛信仰隨閩南、客傢移民群體渡海來臺的過程。通過對早期移民社會結構與宗教需求的分析,探討嶽飛廟宇在臺灣的初期建立情況,以及其信仰如何紮根於臺灣的社會土壤。這一章節特別關注清代不同時期官方對民間信仰的管製政策,以及這些政策如何形塑瞭嶽飛信仰的發展軌跡。 第二章:臺灣嶽王廟的空間佈局與儀式實踐 臺灣的嶽王廟宇是研究該信仰的重要物質載體。本章首先對臺灣主要的嶽王廟進行類型學劃分,分析不同地區(如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廟宇的建築風格、神像雕塑與廟宇空間配置的地域特色。重點考察這些廟宇的香火來源、信眾結構以及廟宇在地方社區中的角色定位。 在儀式實踐方麵,本書詳述瞭臺灣嶽王信仰中的核心祭典活動。這包括春季的「會香」活動、農曆四月二十四日(或不同廟宇採用的不同聖誕日)的祭祀大典、過爐儀式,以及信眾日常的祈福與求籤活動。分析這些儀式中所蘊含的道德教化意義,以及其在維繫地方社群凝聚力方麵的功能。 第三章:信仰的社會功能與道德意涵 嶽飛信仰在臺灣社會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本章深入探討其作為「忠義」象徵的社會功能。嶽飛「精忠報國」的形象,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瞭不同的解讀,尤其是在日本殖民時期與戰後臺灣社會轉型期,信眾如何透過供奉嶽王來強化民族意識與道德規範。 本書還分析瞭信眾的心理層麵,探討他們為何選擇嚮嶽王祈求庇佑,這些祈求內容反映瞭當時社會的哪些現實需求(如事業順遂、傢庭平安、剋服睏境)。此外,本章也關注嶽王信仰中「武神」與「司法神」的特質,以及信眾如何將其視為公正的審判者來解決社會紛爭。 第四章:跨界影響與文化變遷 嶽飛信仰並非孤立存在,它與臺灣其他主流民間信仰(如媽祖、關公、王爺信仰)之間存在著複雜的互動關係。本章分析嶽王信仰如何與這些信仰進行「神祇聯姻」或「功能互補」,以及這種共存現象對臺灣民間信仰體係產生的影響。 此外,本書探討瞭現代化與全球化對嶽飛信仰帶來的衝擊與轉變。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傳統的宗族力量減弱,嶽王廟的運作模式、信眾的參與方式以及信仰的詮釋邏輯也隨之調整。例如,數位科技在廟宇管理與傳播中的應用,以及年輕一代信眾對嶽王形象的新理解。 第五章:研究方法與未來展望 本書的研究方法綜閤運用瞭歷史學、人類學、宗教學與社會學的理論框架。主要依據田野調查資料(包括對廟宇耆老、神職人員與信眾的深度訪談)、歷史文獻考證、地方誌與廟宇碑記的整理。 最後,本章總結瞭臺灣嶽武穆王信仰研究的現況與不足,並提齣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嚮,例如探討其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的角色、或是在全球華人社會中的比較研究。本書旨在為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提供一份紮實的學術基礎,並豐富對華人民間文化精神世界的認識。 結語 《臺灣嶽武穆王信仰研究》試圖勾勒齣一個立體而動態的信仰圖像,揭示其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如何與在地文化深度融閤,成為理解臺灣社會歷史變遷的一個重要窗口。本書不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對臺灣豐富多元的宗教文化遺產的緻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嶽遠晟
 
  湖北武漢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係博士班畢業,曾赴臺灣元智大學人文學院社會政策與發展學係研習,現為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東北亞研究所執行主任。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嶽武穆王信仰的形成與發展/29

第一節 嶽武穆王生平事蹟與歷代封贈/29
第二節 嶽武穆王信仰在民間的演進脈絡/57
第三節 明末漢人移民臺灣與嶽武穆王信仰的傳入/64

第三章 嶽武穆王信仰在臺灣的發展與嶽廟的分類/67
第一節 臺灣民間信仰概述/67
第二節 嶽武穆王信仰在臺灣的發展與變遷/87
第三節 臺灣嶽廟的現狀與分類/102

第四章 清代臺灣嶽廟的發展與特點/121
第一節 嘉義大潭精忠廟/121
第二節 臺南下茄苳旌忠廟/136
第三節 颱南仁德嶽王廟/157

第五章 日據時期臺灣嶽廟的發展/165
第一節 碧霞宮的建立與日據時期的嶽廟/165
第二節 碧霞宮鸞書「治世金針」與「敦倫經」/192
第三節 碧霞宮嶽武穆王誕辰祭典/206

第六章 現代臺灣嶽廟的發展/213
第一節 以「關嶽閤祀」為代錶的嶽廟/213
第二節 新竹武聖廟/218
第三節 南投日月潭文武廟/ 236

第七章 臺灣嶽廟的分靈廟與其它類型/251
第一節 臺南下茄苳旌忠廟的分靈廟/251
第二節 臺灣嶽廟的其它類型/290

結語/306
附錄一 臺灣嶽廟楹聯/313
附錄二 嶽武穆王正一玅法敦倫經/379
附錄三 碧霞宮嶽武穆王籤詩/385
附錄四 旌忠廟嶽武穆王籤詩/417
後記/447
參考文獻/451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7127402
  • 叢書係列:中國民間信仰係列
  • 規格:平裝 / 482頁 / 17 x 23.5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嶽武穆王信仰是在明亡清興之際隨著東南沿海抗清勢力傳入臺灣,成為臺灣民間信仰體係中的神明。不過,嶽武穆王信仰不是閩粵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在臺灣其信徒與宮廟數量也較少,而他在臺灣享有盛譽卻是另外一種我將要論述的原因。正因為如此,我以嶽武穆王信仰傳入臺灣的背景以及在各個時段的發展,又以實地考察的方式對臺灣嶽廟進行全方位的研究,以此來探究嶽武穆王信仰與臺灣地域社會之間的互動過程,以點帶麵展現臺灣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歷史變遷的關係。

用戶評價

评分

在閱讀這本書的章節結構安排上,我發現作者采取瞭一種非常清晰的“螺鏇上升”式的遞進邏輯。它不是簡單地按時間綫索鋪陳,而是先從宏觀的社會背景入手,勾勒齣清代中後期閩南地區與中原文化交流的地理和人脈基礎,然後纔逐漸聚焦到嶽王信仰如何在颱灣這片特殊的土地上落地生根、枝葉繁茂。特彆是關於“分靈”和“建廟”的地理空間分析部分,作者巧妙地結閤瞭風水觀念和聚落發展史,闡述瞭信眾如何通過物質化的神祇空間來鞏固社區認同。這種由大到小、由環境到個體的分析路徑,使得論證過程環環相扣,極具說服力。此外,作者在引用地方文獻和碑刻拓片時,總是能精準地指齣其在整個信仰演變脈絡中的定位,避免瞭文獻堆砌的弊端,讓每一份史料都成為瞭論證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閱讀體驗上來說,非常流暢且富有啓發性。

评分

從整體的學術貢獻來看,這本書在颱灣宗教史的研究領域無疑是填補瞭一塊重要的空白。以往關於颱灣民間信仰的研究,焦點往往集中在媽祖、王爺信仰或是地方性較強的神祇上,而對這種來自大陸的、具有強烈“國族”色彩的英雄崇拜的深入剖析相對較少。這本書的齣現,不僅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關於嶽王信仰在颱灣發展脈絡的完整圖景,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案例,讓我們思考:當一個外來的、帶有強烈政治文化意涵的信仰體係,進入到殖民地或移民社會後,它如何進行自我調整以確保其在本土的持續性。作者的研究方法論,特彆是對口述曆史與物質遺存的交叉比對,為後續研究類似題材提供瞭極高的標杆。它讓我們看到,一個曆史人物的信仰,絕非靜止的紀念碑,而是一個活在民眾日常生活和集體記憶中的動態實體。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挺有意思的,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到一種沉甸甸的年代感。封麵選用的那種略帶泛黃的米色調,配上古樸的字體,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傢裏老書櫃裏翻找的那些老舊的綫裝書。書脊上的燙金字雖然不算特彆華麗,但那種低調的質感卻非常符閤嶽王爺那種“精忠報國”的形象,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務實又莊重。內頁的紙張選材也值得稱贊,摸起來有種粗糲的、接近手抄本的感覺,這對於研究曆史題材的書籍來說,簡直是加分項。翻閱過程中,能明顯感覺到作者在細節上的用心,裝幀的工藝處理得非常到位,既尊重瞭傳統文化的厚重感,又兼顧瞭現代閱讀的舒適度,這在當今的齣版物中已經不多見瞭。尤其是內頁的排版,字體的選擇和行間距的拿捏,都讓人閱讀起來非常順暢,不會有那種擁擠感。整體來看,這本書的“外在”就已經成功地營造瞭一種肅穆而又親切的氛圍,讓人在尚未深入內容之前,就已經對作者的誠意和對主題的尊重産生瞭初步的好感。這種對物料和工藝的重視,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緻敬。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老實說,頗有一種“老派學者”的風範,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暢銷的曆史普及讀物那樣,動輒用戲劇性的語言去吸引眼球。作者的筆觸是極其剋製的,用詞考究,邏輯鏈條嚴謹得像是精密的手術刀,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推敲的細節。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放慢速度,反復咀嚼那些看似平鋪直敘的句子,因為字裏行間都蘊含著大量的史料支撐和深刻的見解。它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口氣讀完的“爽文”,更像是一壇需要時間慢慢品味的陳年老酒,每一次小酌都會有新的迴甘。這種嚴謹,也意味著它可能不太適閤對宗教史或地方信仰研究缺乏基礎的讀者,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纔能跟上作者的思維節奏。但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紮實的學風,它體現瞭一種對學術尊重的態度,不媚俗,不迎閤快餐文化,隻是默默地梳理和還原一個信仰體係的構建過程,讓人感到安心和信服。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強烈衝擊,來自於它對於“本土化”現象的細緻考察。我們總習慣於將嶽飛視為一個純粹的民族英雄符號,但在颱灣的信仰實踐中,這個符號是如何被“在地化”和“神格化”的,纔是真正的研究寶藏。作者通過對不同宮廟祭祀儀軌的對比,揭示瞭嶽王信仰如何巧妙地吸收瞭部分民間道教和地方神祇的元素,從而更好地融入瞭颱灣社會原有的信仰矩陣。例如,書中提到的一些特定科儀中,嶽王爺的某些“職能”似乎比在大陸更加偏嚮於“境主”和“保境安民”的世俗功能,而非僅僅是抵抗外侮的軍事象徵。這種微妙的職能遷移和語義重構,精妙地反映瞭移民社會在麵對陌生環境時,對精神寄托的實際需求。這種從“宏大敘事”中抽離齣來,審視“微觀實踐”的視角,令人耳目一新,也更深刻地理解瞭信仰的生命力在於其適應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