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知味:香港百年飲食場所

香江知味:香港百年飲食場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寶鴻
图书标签:
  • 香港美食
  • 饮食文化
  • 历史
  • 香江
  • 百年老店
  • 地方风味
  • 美食地图
  • 怀旧
  • 港式茶餐厅
  • 街头小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由香港開埠至今,隨着時代轉變和市民的飲食習慣,林林總總、各具特色的飲食場所,包括茶樓、地踎茶居、小館、粥麵館、外江菜館、大牌檔、西餐館、冰室與茶餐廳等,在百多年來歷經了或大或小的變化。當中包括已消失的著名茶樓茶居如得雲、馬玉山、武彝仙館,酒樓酒家如宴瓊林、金陵,大三元,小館如愛皮西、神燈、奕樂園,西餐館如威士文、美利權、安樂園,仍能勾起很多人的無窮的回味。

  本書透過逾300幅圖片以及報刊文獻,記錄香港百多年來飲食業的變遷,以及不同食肆的始末及演變,讓讀者了解香港各時代獨特的飲食文化,流行美食、市民的生活狀況,以及香港各區的發展。

本書賣點

  (1) 本書以主題形式介紹香港歷史,配上300多幅香港舊照片及報刊文獻,加上細緻的描述,以不同角度了解香港的飲食文化。
 
《光影流转:百年上海的市井风情与时代变迁》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上海滩百年间的社会变迁、文化风貌与市井生活的鲜活图景。它以一个世纪为跨度,聚焦于上海这座魔都如何在历史洪流中,从一个传统滨江城市逐步演变为国际都会的复杂历程。 第一部:开埠初期的烟云(1840s-1900s) 本部分着重描绘了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初期,传统江南水乡如何被卷入全球贸易的漩涡。从黄浦江畔第一声汽笛的轰鸣,到租界与华界的交织共存,上海城市形态的初步构建在此阶段完成。我们细致考察了早期商行的建立、买办阶层的崛起,以及不同文化在狭小空间内的碰撞与融合。特别关注了早期印刷业、纺织业的发展如何奠定了上海的工业基础,以及传统手工业者在面对新式生产方式冲击下的挣扎与适应。 城市肌理的形成: 这一时期,虹口、外滩等地的建筑风格开始展现出中西合璧的早期特征。本书通过对历史地图、早期建筑图纸的梳理,还原了彼时弄堂、里弄作为城市基本生活单元的结构和功能。我们不仅关注宏大的政治经济叙事,更侧重于描绘普通市民在空间中的日常活动——从柴米油盐到婚丧嫁娶,构建出那个年代真实可触的生活场景。 文化思潮的萌芽: 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上海成为了新思想、新文学传播的前沿阵地。本章探讨了早期报刊杂志的创办,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租界提供的相对自由空间中,讨论救亡图存的紧迫议题。 第二部:摩登时代的狂飙(1910s-1930s) 这是上海最为绚烂、也最为矛盾的“黄金十年”。本书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这一时期上海作为“东方巴黎”的极致魅力与深层危机。 娱乐至上与社会阶层: 本部分详述了百乐门、大世界等娱乐场所如何成为社会各阶层交汇的舞台。爵士乐的引入、时装潮流的更迭,展现了上海的“摩登”表象。然而,这种繁华背后是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我们通过对里弄底层生活的深入调查,展现了工厂女工、棚户区居民的艰辛,揭示了繁华都市的另一面。 商业建筑的崛起与城市规划: 大批现代商业大楼、银行总部、剧院的拔地而起,标志着上海在城市建设上的飞速发展。本书分析了亨利·耶达等西方规划师对上海城市格局的影响,以及民族资本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从南京路到霞飞路(淮海路),不同商业街区的定位和特色得以清晰勾勒。 革命与暗流: 繁华之下,政治运动与帮派斗争从未停歇。本章不再停留在对黑帮传奇的猎奇叙事,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政治生态中考察,分析了它们在维护或破坏特定利益集团稳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城市治理带来的冲击。 第三部:战火洗礼与重建(1937-1949) 淞沪会战的惨烈,以及日据时期的孤岛岁月,是上海历史中一段痛苦而关键的时期。 沦陷时期的生存哲学: 本部分着力于描绘在特殊政治环境下,上海市民如何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租界区的“孤岛”特性如何被利用,文化界和商业精英如何周旋于日方势力和汪伪政权之间,成为本书关注的重点。对物资短缺、通货膨胀背景下,市井生活如何被重塑的细节描写,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质感。 光复与动荡的尾声: 抗战胜利后的短暂狂欢,迅速被随之而来的经济崩溃和内战阴影所笼罩。本章聚焦于1945年至1949年间,市民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在连年动荡中承受的压力。 第四部:新秩序的建立(1949年及以后初期) 解放初期,上海面临着彻底的社会改造。本书探讨了城市管理权力的转移、旧有商业体系的解体与重组,以及工业化改造对城市面貌的初步影响。 治理与改造: 从“打扫卫生”运动到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新政权如何快速介入并重塑市民的生活秩序。对旧有士绅阶层的处理,以及城市公共空间意义的转变,都是本部分着重分析的议题。 历史的沉淀: 最终,本书在总结部分将上海百年来的演变视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探讨了其独特的文化基因——精明、务实、海纳百川——是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得到体现和延续的。它不仅是一部城市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核心城市如何挣扎、蜕变与自我定位的深度研究。全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辅以生动、富有画面感的叙事风格,让读者得以穿越百年烟云,触摸上海的脉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寶鴻


  一九四零年代末出生,香港歷史愛好者,錢幣、郵票、歷史照片、明信片等的收藏者,對香港殖民統治時期、日據時期的歷史及文化、地方誌等有專家級的認識,常獲邀就香港歷史掌故題材演講。現為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名譽顧問、香港新聞博覽館顧問、香港郵票錢幣商會副會長及香港收藏家協會名譽顧問。

  著有︰
  ‧《圖片香港貨幣》
  ‧《港島街道百年》
  ‧《九龍街道百年》
  ‧《新界街道百年》
  ‧《消失中的城市建築 — 香港歷史圖像精選1880s-1990s》
  ‧《百年香港華人娛樂》
  ‧《百年香港慶典盛事》
  ‧《百年香港分區圖賞》
  ‧《此時彼刻︰中西區百年繁華》
  ‧《此時彼刻︰港島東百年變遷》
  ‧《默默向上游 — 香港五十年代社會影像》
  ‧《幾許風雨 — 香港早期社會影像1911-1950》
  ‧《順流逆流 — 香港近代社會影像1960-1985》
  ‧《香港華洋行業百年 — 貿易與金融篇》
  ‧《香港華洋行業百年 — 飲食與娛樂篇》
  ‧《香港華洋行業百年 — 工業與服務業篇》
  ‧《觸景生情 — 幾代香港人的生活記憶》
  ‧《香港城區發展百年》
  ‧《錢路漫漫 — 香港近代財經市場見聞錄》
  ‧《香港歷史考察之旅︰港島區》
  ‧《香港歷史考察之旅︰九龍區》
  ‧《香港歷史考察之旅︰新界區及離島》
  ‧《香江冷月 — 日據及前後的香港》等。
 

图书目录

前言 / 002
第一章 / 017
茶樓
第二章 / 062
地踎茶居
第三章 / 069
茶樓女侍應(茶花)
第四章 / 073
茶樓歌伶(梨花)
第五章 / 080
茶樓娛樂場
第六章 / 084
酒樓與酒家
第七章 / 149
酒樓酒家氣派與女招待
第八章 / 160
包辦筵席館
第九章 / 166
小館與粥麵店
第十章 / 186
外江菜館
第十一章 / 194
東江(客家)菜館
第十二章 / 199
齋菜館
第十三章 / 202
海鮮舫
第十四章 / 214
避風塘飲食艇
第十五章 / 218
大牌檔
第十六章 / 240
西餐館、冰室與茶餐廳
參考資料 / 270
鳴謝 / 270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0758836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0.2 x 26.8 x 1.3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1840 年代初,部分港人聚居於閣麟街與士丹利街一帶之「上市場」地段,以及城隍街一帶的寮屋區。

  1841 年,「廣州市場」在上市場區設立。稍後,遷往現金鐘道高等法院一帶地段。1842 年,中環街市落成,曾經歷 1858 年、1895 年及1939 年的三度重建。

  隨着人口不斷增加,當時已有包括飲食攤檔等,在中上環的華人居住區一帶,以及上市場、廣源市集等地段開設。廣源市集的地段後來開闢了廣源東街及廣源西街。

  有一段長時期,閣麟街及威靈頓街被視為「食街」。附近的一段士丹利街,則被稱為「為食街」。

  1858 年,灣仔街市落成,在附近的灣仔道及交加街,亦開設了若干家食肆和攤檔。交加街亦有「為食街」之別名。

  中環擺花街及附近的街道,於十九世紀中後期為西洋娼妓區,故有若干西式食館在這一帶開設。

  同時,在華人聚集、以太平山街為中心的「太平山娼院區」,除「秦樓楚館」的妓院外,亦有「配套」的酒樓、酒館,被稱為「花筵館」。1874 年的甲戌風災,大量民房、妓院及酒樓傾塌,死傷枕藉。

  1880 年代,太平山娼院區「移師」荷李活道,以及原名「下荷李活道」的水坑口街一帶,被稱為「水坑口風月區」。這一帶的新舊酒樓、酒家有杏花樓、宴瓊林等,因接近富裕華人的南北行商業區,新茶樓酒肆陸續開張,一片夜夜笙歌、城開不夜的景象。

  1903 年,當局為發展石塘咀,限令「水坑口風月區」的妓院及酒樓,最後於 1906 年遷往該處,石塘咀隨即成為風光綺旎的「塘西風月區。全盛時期的石塘咀區內,有大小妓院五十多家,「配套」的酒樓酒家二十多家。

  1935 年,港府實施禁娼後,風流雲散,大部分石塘咀酒樓、酒家亦隨之結束。可是,多家大小型酒樓食肆以及茶樓茶室,則紛紛在港九各區創設。

  粵海風味的茶樓,最早的是於 1846 年開設的杏花樓及三元樓,前者於同年變身為酒樓。

  稍後有包括雲來、得雲、得名及三多等陸續開張。踏入二十世紀初,更多茶樓、茶室開張,包括多男、平香、馬玉山及第一樓等,多家一直經營至 1990 年代。當時,不少茶樓以星期美點作號召。

  此外,亦有大量只有一至兩個舖位的「地踎茶居」,在平民區開設,以適應中、下層人士的消費水平。

  1861 年,英國併佔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後,茶樓、酒館亦紛紛在油麻地、旺角等地區開設。

  1910 年代,婦女界開始不忌憚「拋頭露面」,在茶樓酒家進食。之後的十年八年,不少女性已在食肆擔當女侍應等工作。

  1920 年代,酒樓、茶樓亦有粵劇及歌壇等的表演場地。相反,包括高陞及太平戲院等,卻曾暫充宴飲場地,款待內地官員及英國皇室成員。

  除茶樓、酒家外,還有小館、晏店及粥麵店分佈於大街小巷。亦有不少內地各省市的菜館在港開設。

  而街頭食檔亦隨人口增長不斷增加。當局曾於 1927 年及 1935年作出規管,於戰後再演變為大牌檔。

  長久以來,為方便市民在住宅或庭園宴客,酒家、酒樓皆有「送上門」(即名為「到會」)的包辦筵席服務。亦有專經營此種服務的「包辦筵席館」,由 1960 年代起,才逐漸被酒家酒樓所取代。

  早於戰前,香港仔已有設於船上的食堂,以便漁民和艇戶宴聚。和平後,演變為款接遊客的畫舫,多套歐美電影亦曾在此取景。六十年代,於沙田海及青山灣增設了兩艘畫舫。

  可與畫舫相輝映,亦能吸引中外人士者,為避風塘的遊河艇及飲食艇。此種具香港特色的避風塘風情,一直維持至 1990 年代中。

  開埠初期,主要服務外籍人士的西餐廳、西菜館及餐室,多開設於中上環及尖沙咀的酒店內,亦有部分服務華人者,其後逐漸在繁盛的街道上開設。此外,還有咖啡室、飲冰室及牛奶和雪糕食店等。

  至日據時期,不少食肆停業,仍在經營者,於後期多變身為賭場或娛樂場。

  和平後,大量被迫歸鄉者回港。同時,亦有眾多內地人士南來,很多不同省份的「外江菜館」在各繁盛區域開設,尤其以被稱為「小上海」的北角為最。北角亦有遊樂場及多家新舞廳和夜總會,以迎合「海派」豪客。

  當時,多家附設夜總會的酒樓、酒家在港九設立,多位紅歌星及影星亦在此等夜總會登台獻藝。較著名的有雲華及美麗華酒店等。

  由 1960 年起,大量酒樓開設,筵席價格亦漸趨平民化,導致包辦筵席行業式微,若干家包辦館亦轉營酒樓。

  相反,港島中上環區有多家行業商會的會館、社團及銀行的私人飯堂,烹調的私房菜素享盛譽,亦接受外界預定,尤以高級翅席及蛇宴,更受食客稱道。

  當時,新界的著名食肆,計有以乳鴿馳名的龍華酒店、元朗大馬路的榮華及龍城酒家、新田的泰園漁村、流浮山蠔塘的裕和塘,以及屯門的容龍別墅等,吸引大批來自市區的郊遊客,一嚐郊外的風味食品。

  1950 年代,筆者父親常帶齊一家大細,前往各大小茶樓、地踎茶居,以至大牌檔等飲茶及開飯,由盅頭飯、糯米雞,以至十元八塊的四和菜等,不一而足。對於各茶樓食肆的裝飾、陳設,以及諸色人等,至今仍印象深刻。

  踏入社會後,因職業所需和老闆的「帶挈」,得以叨陪末席於不少商業上的酬酢。在筵前酒後,得以品嚐到不少現時已幾成絕唱的美食,如花錦大鱔頭、網油原隻禾麻鮑脯、生炒本地孖指龍蝦球、響螺盞及椰汁燉官燕等,直至今日仍覺回味無窮。至於個人能力可消費的美食,如九記的牛腩、鏞記的燒鵝、奀記的雲吞麵等,更是「無此不歡」了。

  在下亦有幸躬逢 1972-73 年間的股市狂潮,當時幾為「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與工作機構有關連的豪客,因在股市上大有斬獲,設盛宴「慶功」,一擲千金,毫不吝嗇,以致當時的高級食肆及銀行食堂等,均要提早三、四個月預訂。一時間、老鼠斑、二十四両排翅、大羣翅、果子貍、二十四頭溏心禾麻鮑等,皆為菜單所必備者,連蟹王翅亦被視為「唔入流」。該段時期應為香港飲食業最漪歟盛哉的黃金歲月。

  回說平民化的飲食場所。於四、五十年代,多家茶樓、茶居在港九各區開設,約 1960 年為最全盛時期。

  可是,好景不常,佔據兩三幢舊唐樓的茶樓,陸續被拆卸改建成高樓大廈,導致茶樓、茶居急促消失。2009年,由茶樓變身的龍門酒樓亦終告結業,傳統老式茶樓風情亦只成追憶。

  另一方面,為迎合市民口味的轉變,大量餐室、咖啡室及冰室於和平後在各區開張。「鋸扒」、俄國菜、飲冰及西茶為市民的另一嗜好,因而衍生了兼顧上述多種品味的「茶餐廳」。

  平民化的大牌檔,於 1955 年有超過2,000 檔,連同被名為「走鬼檔」的流動或設於街頭的熟食檔,於當時為全盛期。俟後,因當局整頓路面交通而逐漸消失。

  1980 年代初,內地改革開放,商機處處,宴飲機會亦復不少,但整體來說,總不及六、七十年代的風光。山珍海味價格飛漲為原因之一,主要由於社會發展步伐加速,多數大師傅缺少了「慢工出細貨」的傳統閒情逸致。

  此拙著為根據 2003 年出版之舊作《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飲食場所》,以及於 2013 年出版之舊作《百年香港中式飲食》之內容以及圖像,增刪改寫而成。

  承蒙多位好友提供多張圖片及多份文獻,使此書生色不少。特別感激許日彤先生,惠賜日據時期 1943 年出版之《九龍地區料理業組合同人錄》副本,使到由 1920年代迄至 1943 年間有關九龍中西食肆資料的缺失,得以填補,在此表示由衷的謝意。

鄭寶鴻謹識
2021 年3 月20 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部作品,心中油然而生一種複雜的情感,既有對逝去時光的緬懷,也有對當代香港飲食景觀的沉思。作者對於不同時期、不同階層飲食場所的考察,展現了極高的田野功力。特別是對於那些早已消失的「風味線索」,能夠如此精準地捕捉其神韻,實屬難得。它不是那種走馬看花的觀光介紹,而是帶有歷史縱深和文化解讀的深度文本。例如,書中對於某種傳統糕點的製作工藝如何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良或失傳的討論,就讓我深思。在台灣,我們同樣面臨著傳統技藝斷層的危機,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對照組,讓我們思考如何保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味覺遺產」。整體而言,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很好,從宏觀的歷史背景到微觀的餐桌細節,層層遞進,讓人讀來毫不費力卻又獲益良多。它成功地將「吃」提升到文化研究的高度,而非僅僅是感官的享受。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如同在舊式戲院裡看一齣大戲,層次分明,高潮迭起。作者的文字功力了得,能夠在平實的敘述中,巧妙地植入具備時代標誌性的細節。讀到某些描述,彷彿能聞到空氣中瀰漫的鑊氣,聽到鄰桌的粵語喧嘩,那種沉浸感非常強烈。我尤其讚賞它對「時間感」的處理,不是線性的介紹,而是透過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場所相互交織,共同建構出一個立體的香港飲食圖景。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了解謎的樂趣。它提醒我們,食物的意義是流動的,會隨著時代的更迭而改變其內涵。對於關心城市發展、文化保存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為堅實的參照系。它讓我對「地方感」的維護,有了更具體、更值得付諸行動的啟發。

评分

坦白說,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向懷舊和美食推薦的書,但它的內容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書中對於香港作為一個移民社會,其飲食文化如何融合中西元素、不斷創新的過程,有著極為透徹的剖析。那種「拿來主義」的靈活變通,是香港精神的一大特色,而這本書巧妙地將這種精神在飲食場所的變遷中展現出來。我對其中關於「身份認同」如何透過食物來建構的章節印象深刻。對於身處異地的人來說,味道往往是連結故鄉最直接的橋樑,這本書清晰地勾勒出香港人在「此處」與「彼處」之間,如何用味蕾來定位自己。文字的選用非常考究,帶有濃郁的書卷氣,卻不顯得枯燥,反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娓娓道來那些屬於這座城市的故事。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並在閱讀後反覆回味的佳作。

评分

這本探討香港飲食百年的著作,成功地避開了許多美食書籍常見的浮光掠影。它更像是一部社會學田野調查的成果,只是它的研究對象是那些承載著集體記憶的飯桌和櫥窗。我特別留意到作者在處理不同社會階層飲食文化時所展現的平衡感,無論是高檔的西式餐廳,還是底層民眾賴以為生的街邊檔口,都獲得了同等的尊重和細膩的觀察。這種客觀而充滿同理心的視角,是台灣許多文化評論作品可以學習的地方。書中對比了殖民時期與戰後重建時期,飲食空間如何從滿足基本生存需求轉變為展現階級差異和文化品味的場域,這種轉折點的描寫極為精彩。它讓我對「餐飲業」這個行業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知道每一道菜背後,都藏著複雜的經濟考量和社會結構的縮影。

评分

這本關於香港飲食文化的好書,讓身為台灣人的我,彷彿搭上時光機,親身走進了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江歲月。書中細膩描繪的那些老字號、那些藏在巷弄裡的風味,光是文字就足以勾起食慾。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歷史變遷時,那種不動聲色的筆觸,沒有過多的煽情,卻能讓人感受到時代的重量。像是描述早期茶餐廳如何成為庶民生活的重要據點,從裝潢到菜單的演變,都反映了社會的脈動。那種樸實無華卻又充滿人情味的場景,讓我想起在台北街角那些逐漸消失的老店。讀著讀著,我不禁開始對照台灣的飲食發展,思考我們自己的「在地味」是如何在都市化浪潮中被形塑或遺忘的。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飲食指南,更是一部社會縮影,透過食物的線索,串起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它讓我更深一層地理解,為何香港人對「味道」有著如此深厚的執著,那份執著背後,其實承載的是對家鄉和根源的認同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