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數十年前,若提及心理學家,大部分人總是會聯想到精神問題或心理變態。追本溯源,心理學其實有三大使命:治療人的心理問題、使人的生命更豐盛,以及鑑別和培養人的才華(Snyder et al., 2010)。可是在過去百年間,大部分的研究焦點都放在發掘和治療心理問題,忽略了即使沒有精神或心理病的普羅大眾,也可運用心理知識去鑑別與及培養人的才華,和實踐使人的生命更豐盛的使命。
心理輔導與心理治療是一門助人的專業,人在被問題困擾之際,也許感到彷徨無助,未有辦法憑藉自身的力量去擺脫困擾和找到解難的方法。透過輔導與心理治療,心理學家協助求助者探索一些被忽略的、被遺忘的和被抑制的內在資源,使其得到啟發、勇氣和希望,從而開展新的想法、行為或感覺,積極地改變。作為輔導心理學家,我們以優勢為本、着重人生不同階段發展中的整全健康、補救與及提倡心理防禦,除了恆常的心理治療工作外,我們亦關注到近年讀者對認識情緒和溝通技巧的殷切需求。情緒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而溝通則是訊息傳遞和與人相互了解的過程。在人際溝通過程中,一個人表達和理解的方式往往受個人性格、情緒、說話習慣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良好的理解與回應可積極表達同理心與關懷,反之則會破壞與對方溝通的橋樑,讓對方感到不被了解和體諒。
由2019 年開始,香港社會以至全球經濟網絡都經歷了大大小小的變化與衝擊,外來的壓力或許無可避免,但在人際相處中善用一些具實證為本,經臨床經驗提煉的疏導技巧,則可充當人際相處的潤滑劑,協助我們在別人表達情緒時正面和適切地回應。我們一眾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的心理學家,希望透過出版這本著作讓大家了解一下我們在心理輔導與治療中常用的技巧,也期望讀者可從中學習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透過適切的回應,而達致更理想的溝通和表達同理。看罷此書與及執行書內的練習,雖然不會讓你立即搖身一變成為專業輔導員,但絕對可以成為更好的溝通者。
方婷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 執行委員(公共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