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理論入門

攝影理論入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椀爲
图书标签:
  • 摄影理论
  • 摄影入门
  • 摄影技巧
  • 摄影基础
  • 摄影知识
  • 摄影美学
  • 摄影历史
  • 摄影器材
  • 图像学
  • 视觉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攝影理論入門》
  與作者前一著作《論構圖》是同一系列的攝影讀物,
  出版理念是向普遍讀者提供攝影思考的理論基礎,
  適合喜歡研讀攝影、思考攝影的讀者,
  也適合作為設計、美術、攝影專業的參考資料。
 
  《攝影理論入門》的出版理念是為讀者提供一個入門攝影理論的途徑。雖名為「入門」,但沒有採用「簡述介紹」的寫作方式,而是以專題形式討論攝影,目的是加深讀者對特定攝影理論、攝影類型的理解,亦因此未能全面涵蓋各類攝影理論。
 
  《論構圖》則在定位上屬於構圖原理,適合具備一定創作經驗的繪畫讀者和攝影讀者。《論構圖》反對把構圖視為一種模板,引導讀者從符號學、修辭學、視覺科學等角度重新思考構圖,認為構圖思考應該基於人們的視覺本能,例如人們如何透過視覺辨識事物以及解讀圖像的含義。
 
  《攝影理論入門》是與《論構圖》相輔相成的攝影讀物;
  《論構圖》的主軸是構圖觀念,而《攝影理論入門》則是關於攝影觀念。
 
叢書特色
 
  (1)這套攝影叢書不是順應潮流而出版的攝影讀物,內容並不通俗有趣,但卻是十分有用的攝影參考資料。既不像潮流讀物內容淺顯,也不像學術專著晦澀難懂。《論構圖》和《攝影理論入門》用講人話的方式引導讀者思考攝影的觀念和創作問題。
 
  (2)選題方面不考慮大眾市場,亦不考慮攝影初學者。如果你覺得大眾市場上的攝影書籍過於淺顯,已經不能滿足你的閱讀訴求,你可以考慮這套攝影叢書。如果你看不懂攝影集和攝影專著,你亦可以藉由這套叢書而獲得入門途徑。
 
  (3)本系列叢書不寫潮流話題,可以作為參考資料長期收藏,不會因潮流變化而過時。
探索光影的艺术:现代摄影实践指南 一本关于如何驾驭光线、构图与情感表达的实用手册,专为渴望超越“按快门”的摄影爱好者和专业人士设计。 第一部分:视觉的语言——理解摄影的本质 摄影,绝非简单的机械记录,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视觉叙事。本书深入剖析了图像如何与人类的认知系统互动,教会你如何像艺术家一样“看”世界,而非仅仅是观察。 1.1 光线的雕塑:超越曝光值的理解 光线是摄影的生命线。本书摒弃了教科书式的曝光三角(快门、光圈、ISO)的初级讲解,转而聚焦于光的质感、方向性与色温对情绪的影响。我们将细致探讨: 硬光与软光的哲学应用: 如何利用正午的顶光制造戏剧性的对比,以及如何通过柔光箱或自然漫射光塑造细腻的人像肤质。 侧光与逆光的叙事张力: 侧光如何凸显纹理和三维感;逆光如何创造剪影、光晕(Lens Flare)和神圣感。 时间与光线的交响: 探讨清晨的“蓝色时刻”与“黄金时刻”的光谱特性,以及如何利用长时间曝光捕捉光轨,揭示时间在静止画面中的流动。 1.2 构图的深层逻辑:引导观众的视线 优秀的构图并非死板地遵循三分法或黄金分割,而是对画面元素的有意识的组织与平衡。本书将指导你如何构建一个具有视觉导向性的框架: 负空间的战略价值: 探讨“空”如何比“实”更具冲击力,以及如何利用大面积的留白来烘托主体,营造简约主义的美感。 引导线的高级运用: 不仅限于道路和河流,更包括视线、光影的渐变,如何设计一条无形的路径,将观者的目光从入口引向焦点。 形状、图案与节奏: 如何在重复的元素中寻找打破常规的异数(Anomaly),以及如何利用几何形状的交错与重叠,增加画面的复杂性和耐看度。 多层次深度构建: 学习在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间建立清晰的层级关系,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沉浸感。 第二部分:技术与工具的精炼掌握 本书强调工具是思想的延伸,而非束缚。我们聚焦于如何将技术参数内化为直觉反应,从而在关键瞬间专注于表达。 2.1 镜头的选择与视角的情感倾向 不同的焦距不仅仅是放大或缩小,它们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 广角镜头(Wide Angle): 如何利用其夸张的透视感来增强环境的宏大叙事,以及如何控制边缘畸变,避免人物变形的陷阱。 长焦镜头(Telephoto): 探讨其压缩空间的效果,如何使远处的元素紧密相连,常用于肖像和自然界的“隔离感”表达。 定焦镜头(Prime Lens)的“纯粹性”: 为什么许多大师偏爱定焦?它迫使摄影师移动,用脚步丈量世界,训练眼睛对焦点的精确把握。 2.2 对焦的精度与景深的心理暗示 焦点是观众首先会“阅读”的地方。本书细致解析了自动对焦(AF)模式的选择策略,以及手动对焦在特定场景(如微距或弱光)中的不可替代性。 景深(Depth of Field)的情感编码: 浅景深如何将主体从背景中剥离,营造私密或梦幻感;大景深如何确保信息传递的完整性,适用于风光或纪实。 超焦距的实战运用: 在街头摄影中,预设焦点以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技巧。 第三部分:主题实践与风格塑造 理论必须落地于实践。本部分针对几种核心摄影类型,提供深入的实战策略和思维模式转换。 3.1 人像摄影:捕捉“在场”的瞬间 人像的核心是人与镜头之间的信任与交流。 眼神的捕捉: 探讨不同瞳孔对光线的反应,以及如何通过微小的引导语调动被摄者的真实情绪,避免僵硬的“摆拍感”。 环境人像的叙事: 当背景成为角色的一部分时,如何平衡主体的曝光与环境信息的保留。 自然光下的修饰: 学习利用反射板(Reflector)和散光物(Diffuser)的廉价高效,模拟专业影棚的布光效果。 3.2 风光摄影:从记录到敬畏 风光摄影是关于规模感和永恒性的艺术。 天气与情绪的共谋: 雾、雪、雨,这些“坏天气”往往是创造史诗般画面的关键。如何预判并利用大气现象。 前景的必要性: 风光照往往因缺乏参照物而显得平淡。强有力的前景元素是赋予画面尺度感的关键锚点。 中灰渐变滤镜(GND)的哲学: 平衡天空与地面的曝光鸿沟,如何通过滤镜实现相机动态范围无法企及的平衡。 3.3 街头摄影与纪实:道德边界与即时判断 街头摄影是关于在不可控的环境中寻找秩序与真相。 “决定性瞬间”的准备: 训练预判能力——预测人物的行动轨迹、光线的变化,使快门反应快于思考。 隐蔽与坦诚的界限: 讨论在公共空间进行摄影的伦理考量,以及如何通过友善的态度获得拍摄许可。 高反差的黑白处理: 探讨如何通过后期的影调调整,强化街头瞬间的冲突感和时间感,让画面脱离色彩的干扰,直击本质。 第四部分:后期处理:数字暗房的艺术重塑 后期不再是“修图”,而是数字暗房中对原始素材的第二次创作,是完成视觉表达的最后一步。 4.1 影调的控制与情感注入 本书侧重于非破坏性编辑流程,确保原始素材的完整性。 直方图的精细解读: 超越基础的曝光判断,如何利用直方图的形态来诊断画面信息(如高光溢出、死黑的细节丢失)。 局部调整的精准性: 掌握蒙版(Masking)与径向/线性渐变工具,实现对画面特定区域的精确曝光、对比度和色彩微调,实现“哪里需要光,就给哪里光”的原则。 4.2 色彩管理的哲学:从写实到风格化 色彩是潜意识的驱动力。 白平衡的“错误”运用: 讨论何时故意偏离中性白平衡,以强化温暖或冷峻的氛围。 色彩分级(Color Grading)的统一性: 学习如何通过统一的色调(例如统一的阴影色调和高光色调),建立个人作品集独特的视觉签名。 总结: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套全面的、面向实战的摄影思维框架。它要求读者放下对“完美器材”的迷信,转而投入对光线、时间、以及人类情感的深度观察。最终目标是让你不仅能拍出清晰、曝光准确的照片,更能创作出具有强烈个人风格和深刻感染力的视觉作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椀爲
 
  香港公開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碩士,從事教育行業。
 
  2010年開始經營部落格,以專題文章探討視覺文化與社會現象。後來關閉部落格,專注圖書寫作,題材包括視覺藝術、攝影理論、攝影評論等等。喜好紀實攝影,用相片進行社會調查,然後把觀點寫在筆記簿裡。
 
  ◎已出版書籍
  2020年《論構圖》(城邦印書館)
  2021年《攝影理論入門》(城邦印書館)
 
  ◎內容更新與直接交流
  patreon.com/yeungww
  instagram.com/yeungww
 
  ◎合作查詢
  ywwbook@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本書結構
目錄 (一)
目錄 (二)

第一章 攝影思考的基本觀念
1.0三種攝影思考類型
1.1攝影都思考什麼?
1.2攝影師與攝影理論家
1.3攝影批評家
1.4攝影家
1.5拍攝者、攝影者、相片作者
2.0攝影與社會
2.1通俗文化與大眾攝影
2.2攝影社會的真實面貌
2.3攝影語言中的階級意識
2.4不允許質疑的話語
2.5占據主導地位的話語
2.6詞彙、話語與攝影思考
3.0攝影社會與攝影迷宮
3.1攝影迷宮的運作
3.2在迷宮中傳播理念、批評現象的假公知
3.3偽裝成攝影哲學的網絡攝影文學
3.4逃離攝影迷宮再回來談攝影
3.4.1逃離(一):意淫心理
3.4.2逃離(二):攝影初衷
3.4.3逃離(三):被攝影簡化的城市概念
3.4.3.1城市的相片
3.4.3.2思想
3.4.4逃離(四):攝影信條、攝影教義
3.4.5逃離(五):以攝影意識替代攝影思考
3.5重新調整光影意識
3.6迷宮的意識形態結構
3.7攝影社會的意識形態
4.0攝影讀物
4.1網絡攝影教學的觀念
4.2攝影書籍的觀念
4.3攝影集的觀念
4.4攝影手記的觀念
4.5書店與圖書館的觀念

第二章 攝影的基本概念
1.0重新思考攝影的誕生
1.1作為概念的攝影(一):被發現的攝影本質
1.2作為概念的攝影(二):Bazin的攝影本體論
1.2.1寫實性
2.0攝影意義上的構圖
2.1攝影的本質 = 攝影概念 + 某種概念
2.1.1個人化與私人化
2.1.2私人化的相片
3.0攝影意義上的相片
3.1第一層 範式:狹義和廣義上的攝影理論
3.2第二層 慣例:創作、審美和協作上的攝影慣例
3.3第三層 語境:決定相片如何顯現和被解讀的語境
3.4攝影語境(一):內語境、原語境、外語境
3.5攝影語境(二):話語 - 語境
3.6攝影語境(三):作為組織內容的方法
3.7示例:語境與裝裱
3.8示例:語境與攝影集
4.0內容、形式、風格
4.1電影理論的視角
4.2美術史的視角
4.3電影理論與美術史的觀點比較
4.4攝影的內容、形式、風格
4.5內容、含義、意義
4.5.1大眾攝影與日系風格
4.6美感、內容、構圖
4.7攝影風格
4.8重新認識攝影書籍

第三章 攝影的關鍵概念
1.0觀察的技術
1.1形式元素(一):光的層次
1.2形式元素(二):知覺力與知覺平衡
1.2.1示例
1.3形式元素(三):線的概念
1.4抽象元素(一):意境
1.4.1意象與意境
1.4.2本書的意境概念
1.4.2.1示例:我們經歷過的經驗
1.4.2.2示例:無法命名的曾經與情感
2.0文獻攝影
2.1文獻攝影與新聞攝影
2.1.1現實生活中的新聞攝影
2.2文獻攝影與社會調查
3.0直接攝影
4.0畫意攝影
4.1實踐畫意攝影的關鍵概念
4.2區分攝影構圖與西洋畫構圖
4.3畫意攝影:靜物畫的問題
4.3.1示例:靜物畫
4.4是畫還是相片?
4.5畫意攝影的普遍問題
5.0現實主義和直接攝影
6.0表現主義和畫意攝影
6.1如實的客觀與虛構的客觀
6.2攝影者的情感與被攝物的情感
6.3情感感覺與感官刺激
7.0 Place的含義
7.1 Place與攝影概念
7.1.1示例
7.2地貌攝影
7.3新地形攝影
7.3.1 Place的選擇
7.3.2中性與客觀性的觀念
7.3.3新地形攝影的風格和視覺元素
7.3.4文獻攝影的理念問題
7.4 Landscape造成的混亂
7.4.1 Landscape的用法
7.4.2 Landscape的含義(一)
7.4.3 Landscape的解讀方式
7.4.4 Landscape的含義(二)
7.4.5風景攝影與景觀攝影
7.4.6學科概念與landscape photography
7.4.6.1示例
7.4.7 Landscape photography與人道主義攝影
7.5拆遷攝影
7.5.1拆遷攝影的方法
7.5.2其它可能

第四章 攝影的瑣碎概念
1.0攝影
1.1作為目擊者的攝影者
1.2攝影與時間感知
1.3攝影與時間概念
2.0相機
3.0拍攝者與攝影者
3.1拍攝、攝影、文獻攝影
3.2文獻攝影與社會運動
3.3拍攝事實與製造事實
4.0攝影批評與現象學話語
4.1相片中的意識(一)
4.2相片中的意識(二)
4.2.1示例
5.0攝影批評與精神分析學話語
6.0如何簡單判斷攝影抄襲
6.1大眾攝影者是通俗文化的參與者
6.2大眾攝影不存在抄襲問題
6.3攝影構思轉化為攝影慣例
6.4大眾攝影與網紅攝影師
7.0攝影關於什麼
7.1家庭相片與文獻攝影
7.2即將消逝的珍重之物
7.3「我」的相片
8.0 後記:《論構圖》之後

參考資料
中文文獻
英文文獻
插畫與插畫版權
附錄:攝影與西洋畫作品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14860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普遍攝影理論書籍也非常艱澀,這些書籍可以簡單地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個別作者撰寫的專著,譬如Camera Lucida(《明室》)、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y(《攝影小史》)。第二種則是編者/作者疏理專著觀點整理而成的攝影書籍:攝影理論史,譬如Photography Theor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攝影理論:歷史脈絡與案例分析》);攝影批評理論,譬如Criticizing Photographs(《攝影批評》)。無論哪一種都不容易閱讀。
 
  狹義上,攝影理論是關於攝影或影像的理論,通常討論媒介特性,這類書籍包括La photographie: entre document et art contemporain(《攝影:從文獻到當代藝術》)、Towards a Philosophy of Photography(《攝影的哲學思考》)。廣義上,攝影理論是用於思考和批評攝影的理論,即是說,任何與攝影有關的論述、觀點、批評等等也可以稱為攝影理論,因此攝影的理論可以源自其它學科的理論。
 
  本書屬於廣義上的攝影理論書籍,構成這本書的學科觀點主要源自攝影理論(狹義上)、藝術理論,其次包括話語(discourse)、語境(context)、意識形態和批評理論等等。《攝影理論入門》便是從這些方面引導讀者思考攝影。
 
  中文圖書市場並不缺乏攝影理論方面的書籍,攝影理論翻譯家毛衛東先生的攝影理論叢書已經能夠滿足絕大多數攝影初學者的攝影研讀訴求。不過,中文攝影理論圖書市場似乎缺乏入門級別的書籍,攝影讀者幾乎一開始就接觸攝影理論專著,而攝影理論往往也十分艱澀,這是我書寫《攝影理論入門》的原因。
 
  本書的定位是攝影理論入門的入門。在認識攝影理論之前,讀者首先需要知道攝影理論關於哪些方面,攝影的拍攝思考和攝影的理論思考又會有什麼不同,兩者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其次,攝影者需要知道他們賴以進行攝影互動的攝影社會是如何干擾攝影思考。最後,攝影者需要區分清楚那些關鍵的攝影觀念究竟是關於什麼。讀者有了這本書的知識基礎之後,便能輕鬆地閱讀攝影理論和攝影批評理論的入門書籍,譬如Photograph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攝影批評導論》)。
 
  坦白說,學習任何一種攝影理論也不會增強拍照技術,但攝影理論提供的觀點卻能夠協助攝影者從新的角度觀看現實世界和理解攝影。攝影與「觀看方式」有關,也與攝影者「如何理解攝影」有關,攝影者的觀看方式和攝影理解決定相片將會呈現的畫像,從這一角度看來,攝影理論非常重要。
 
  隨着社交媒體蓬勃發展起來,今天有各式各樣的攝影媒體,非常熱鬧。可是,普遍攝影者也因此而迷失在攝影媒體搭建的攝影世界之中。絕大多數攝影媒體會以十分精簡、取巧的方式告訴讀者攝影是什麼,藉由文本的易讀性吸納攝影讀者。一方面,這些媒體有普及攝影的作用,另一方面卻簡化了攝影;這不是攝影媒體引起的問題,而是絕大多數攝影讀者都更願意接受那個更簡單、更容易理解的攝影世界。簡化的攝影世界充滿不準確的、模稜兩可的攝影信息。攝影媒體簡化攝影,配合通俗文化宣揚大眾攝影,並把大眾攝影與其它專門的攝影類型混在一起,「攝影」似乎在逐漸消失。
 
  普遍攝影者也有觀看攝影媒體論述攝影的習慣。絕大多數攝影者也會把從攝影媒體那裡聽回來的觀點當作是自己的觀點,他們的攝影思考其實只是內化攝影媒體觀點的過程。雖然攝影媒體普及了攝影,但同時也使人們離攝影更遠。
 
  攝影就是攝影理論嗎?不是。攝影理論只是協助我們尋找攝影的思考工具。攝影關於人們的生活,關於人們如何觀看自己,以及自己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聯繫。高品質的相片也能看見這些特質。可是,如果沒有那些與攝影相關的理論的幫助,那麼我們可能只是在由攝影媒體、攝影社會構建的攝影世界中拍攝由他人構建的生活,由攝影媒體、攝影社會告訴我們應該透過攝影注視什麼、思考什麼。
 
  如果說每個人也有自己的愛好,有喜歡研讀攝影的人,有喜歡攝影實踐的人,有喜歡攝影娛樂的人,那麼這本書便是寫給喜歡研讀攝影、思考攝影的人。
 
楊椀爲
2021年10月1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對這種「入門」級的書籍是抱持懷疑態度的,總覺得太淺的話對我有幫助不大,但《攝影理論入門》的深度其實遠超出了我的預期。它最大的亮點,在於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橋樑,連接了那些高高在上的藝術史大師和我們這些每天都在用手機拍照的普通人。書裡對幾個關鍵流派的介紹,比如包浩斯(Bauhaus)如何看待攝影的現代性,以及後現代主義對「真實」的解構,都處理得相當到位。它不是那種只會講光圈快門的技術書,而是紮紮實實地在討論影像的「本質」。例如,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了「決定性瞬間」在數位化後是否還成立,這個議題非常尖銳,也相當切合現況。作者的文筆很犀利,論述邏輯嚴密,但同時又保持著一種非常親切的敘事口吻,讓人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累。我特別欣賞它對「後設」(Meta)概念的解釋,讓我覺得,原來我過去隨手拍的照片,背後其實隱藏了這麼多可以被分析和解構的層次。這本書讓我開始用一種更批判的眼光看待我手機相簿裡的一切。

评分

我得說,對於已經有些年資的攝影人來說,《攝影理論入門》或許不能提供革命性的新知,但它提供了一次絕佳的「回顧與沉澱」的機會。過去十年,我累積了不少作品,但總覺得少了點深度,像是知道怎麼做,卻不清楚為什麼。這本書就像是給我提供了一個重新梳理知識體系的機會。它對「紀實攝影」的倫理探討,特別是介入與不介入的拉扯,讓我回想起了自己過去拍攝一些敏感題材時的內心掙扎。書中引用的案例,很多都是教科書級別的爭議事件,但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中立且深入,探討了曝光權與被攝者的尊嚴之間的平衡點。這種對攝影實踐倫理的關注,在許多市面上偏重器材或技巧的書籍中是很少見到的。它不只是教你如何拍出好照片,更重要的是提醒你,身為一個影像製作者,你對這個世界應負的責任是什麼。讀完後,我對自己下一次拍攝的考量會更加謹慎和周全。

评分

這本書在台灣的書籍市場中,確實填補了一個蠻重要的空缺,那就是「理論的在地化詮釋」。雖然它引用的理論多半源自歐美經典,但在舉例和論證的過程中,加入了許多亞洲,特別是台灣社會在面對全球化影像衝擊時的獨特脈絡。例如,書中提到在威權轉型後,民間影像如何作為一種抵抗的手段,這種將理論與在地歷史連結的寫法,讓我感覺格外親切,彷彿作者就在身邊與我一同討論。它沒有一味地推崇西方標準,而是鼓勵讀者建立屬於自己的影像話語權。此外,書中關於「數位後製」的理論探討也十分及時,它沒有簡單地將後製污名化,而是深入剖析了「修改」作為一種創作手段的合理性與邊界。對於許多在修圖軟體前掙扎的創作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讓我們知道,觀念的辯證遠比單純的技術操作來得重要。總體而言,這是一本讓人讀完後,會忍不住想馬上拿起相機,重新思考每一個決策的實用理論指南。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很有巧思,處處可見用心,這點在台灣出版的同類型書籍中算是少見的。它不像有些理論書,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起來,讓人望而生畏。《攝影理論入門》大量穿插了大量的圖例輔助說明,而且這些圖例的選擇非常精準,往往一眼就能幫助讀者掌握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講解超現實主義攝影時,配上的圖片不僅是經典作品,還有一些當代藝術家的實驗性嘗試,讓理論與實踐的連結更緊密。更棒的是,書中對於理論家的介紹,都不是單純的生平履歷,而是直接切入他們對攝影的「核心觀點」,並且用比較易懂的語言去重述,避免了翻譯腔的生硬感。我覺得這對於想踏入攝影評論領域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福音。它讓我意識到,理論不是束之高閣的學問,而是可以拿來「玩」的工具,用來解構、重組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這本書在知識的密度和閱讀的流暢度之間,找到了極佳的平衡點。

评分

這本《攝影理論入門》乍看之下,書名很學術,但實際上內容編排得很活潑,完全顛覆了我對「理論」這種詞彙的刻板印象。記得我當初會買這本,主要是因為身邊的朋友都在討論數位時代下,影像的意義到底該怎麼解讀,傳統的構圖法則是不是還適用。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沒有直接給你一堆艱澀難懂的學術名詞,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像是從街拍、廣告照片到藝術攝影作品,去剖析背後的哲學思維。特別是它深入探討了「觀看」這件事,到底誰是主宰?我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其實是在進行一場權力的宣言,這點讓我讀來很有感觸。以前總覺得攝影就是記錄當下,但讀完後才發現,每一次的取景、用光,都是一種選擇,背後都隱藏著作者的價值判斷。書中對於「凝視」(The Gaze)的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只是理論層面,更引導我去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媒體和廣告的視覺語言所形塑的。對我這種半路出家的攝影愛好者來說,它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石,讓我從單純的「按快門」進階到思考「為什麼要這樣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