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學導論(下)(神叢150)

教父學導論(下)(神叢1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韓佳博
图书标签:
  • 神学
  • 教父学
  • 基督教
  • 历史神学
  • 早期教会
  • 神学导论
  • 教会历史
  • 宗教学
  • 西方神学
  • 神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父時代雖離當代教會越來越遙遠,但其精神寶庫不僅沒有「過時」;甚且,由於他們是聖經、教會傳統、教會訓導與神學理論最優越的闡釋者,至今仍傳遞著教會的聖傳,伴隨並引導著當代教會持續成長與茁壯。

  教父秉承使徒的教導,駁斥各種異端思想,並以大公會議的形式,共同制定了基督宗教的信仰準則;他們逐步完善教會的聖統制,實現了新約時代未完成的教會管理模式;他們的神學研究方法值得後人借鑒,其著作蘊含文化、靈修和使徒的寶庫,更是該時代的文化傳播者。

  本書立基於此,分三部分闡述教父們在不同時代所給我們留下的信仰精神遺產,期望藉此,持續激發並促進今日基督徒度合乎信仰的生活,以不負天主的託付。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开《教父學導論(下)(神叢150)》的内容: --- 《煉金術的符號與秘儀:從赫耳墨斯傳統到近代化學的黎明》 作者:伊薩克·范德堡 出版社:歐羅巴哲學出版社 頁數:580頁 裝幀:精裝,附插圖與索引 內容簡介 《煉金術的符號與秘儀》是一部深入剖析西方煉金術思想演變及其對近代科學、神秘學乃至藝術哲學深遠影響的學術專著。本書不僅僅關注物質轉化——從鉛到金的俗世追求,更著重於對煉金術核心——「大業」(Magnum Opus)的深層精神與象徵意義進行系統性的梳理與解讀。作者范德堡教授,憑藉其在文藝復興哲學史與早期化學史領域的深厚積澱,為讀者繪製了一幅從古埃及、希臘化時代的赫耳墨斯(Hermetic)文本,過渡到中世紀伊斯蘭黃金時代的知識積累,最終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達到理論高峰的宏大圖景。 本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大部分,層層遞進,揭示煉金術作為一種綜合性世界觀的複雜性。 第一部:赫耳墨斯之源與原型意象(The Hermetic Genesis and Archetypal Imagery) 本部分回溯煉金術思想的源頭,重點探討了埃及的技術實踐與希臘哲學(特別是亞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論)的交融。作者詳細分析了《翠玉錄》(Tabula Smaragdina)的文本流變與多重詮釋,闡釋了「如其在上,如其在下」(As Above, So Below)這一核心原則在宇宙論中的地位。此處的關鍵討論在於,煉金術的早期階段,物質操作(Chymia)與靈性淨化(Alchemia)是如何緊密捆綁在一起的。范德堡教授首次引入了對早期煉金文本中特定符號的語義學考察,例如「龍」(Ouroboros)、「烏鴉頭」(Caput Corvi)與「白化」(Albedo)在不同時期象徵意義的細微差別。 第二部:中世紀的知識轉譯與秘儀的發展(Medieval Transl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ecrecy) 煉金術的知識在中世紀經由阿拉伯世界的橋樑,得以保存並進一步發展。本書深入探討了如賈比爾(Jabir ibn Hayyan)等思想家如何將實驗觀察系統化,並引入了硫-汞理論作為物質轉化的基礎模型。更具爭議性的是,作者詳細考察了煉金術在教會規範下的生存狀態——它如何在外在形式上迎合宗教教義,內在精神上卻發展出一套獨立的、充滿二元對立(如太陽與月亮、國王與王后)的象徵語言。這一部分的亮點在於對「Philosopher's Stone」(賢者之石)這一終極目標的層次解讀:它既是物質的催化劑,也是個體靈魂達到完滿的隱喻。 第三部:文藝復興的鼎盛與人文主義的介入(Renaissance Zenith and Humanist Intersections) 文藝復興時期,煉金術擺脫了純粹的工匠技術色彩,成為哲學、醫學和神秘學交織的前沿領域。本書著重分析了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及其追隨者如何將煉金術理論轉化為「新醫學」(Iatrochemistry)。作者認為,帕拉塞爾斯對「三原質」(Salt, Sulfur, Mercury)的強調,標誌著煉金術開始從關注黃金轉向關注人體健康。此外,本書還探討了該時期煉金術圖譜(Emblem Books)的興盛,如麥可·邁耶(Michael Maier)的作品,這些圖譜以華麗的圖像語言,將複雜的煉金步驟編織成一場視覺化的靈性朝聖,展現了煉金術與占星術、卡巴拉思想的深度融合。 第四部:從秘儀到科學:知識的轉向與遺產(From Secrecy to Science: Intellectual Shift and Legacy) 最後一部分聚焦於十七世紀的重大轉變。隨著實驗方法的確立和新哲學的興起,煉金術的神秘色彩逐漸褪去,其物質層面的技術逐漸被近代化學所吸收。范德堡教授細緻地描繪了羅伯特·波以耳(Robert Boyle)等早期化學家如何繼承了煉金術的實驗室技術,但同時堅決摒棄了其本體論基礎。作者總結了煉金術留下的持久遺產,不僅在於對元素分離和純化的技術貢獻,更在於其提供的「整體性研究方法」——即將物質世界、心靈狀態與宇宙規律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系統。本書的結論部分,還簡要探討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對煉金術的「復古」詮釋,以及其在榮格心理學中的深層原型意義。 學術價值與讀者群 本書不僅是歷史學家、哲學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對於宗教研究、早期科學史,乃至藝術理論(特別是巴洛克時期的象徵主義)的學者,也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范德堡教授的論證清晰有力,對複雜的符號體系進行了解剖,使得這本厚重的著作既能滿足專業研究的需求,也能引導對西方神秘主義傳統感興趣的嚴謹讀者,領略煉金術作為一門「秘密科學」的深邃魅力。全書配有詳盡的文獻註釋與跨語言術語對照表。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韓佳博


  羅馬奧斯定學院教父學碩士。

黃孔如

  福建寧德人,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學士, 2014年獲宗座拉特朗大學(羅馬)神哲學學士學位,2017年獲羅馬奧斯定學院教父學碩士學位。

 

图书目录

325  第十五章 安提約基亞教會
326  一、塔爾索的迪奧多(Diodorus Tarsensis)
329  二、默蘇斯的德奧多爾(Theodorus Mopsuestiae)
332  三、金口若望(Iohannes Chrysostomus)
 
346  第十六章 盎博羅削(Aurelius Ambrosius)
347  一、生平
352  二、著作
361  三、神學思想
 
366  第十七章 熱羅尼莫(Sofronius Eusebius Hieronymus)
366  一、生平
372  二、著作
383  三、神學思想
 
386  第十八章 奧斯定(Aurelius Augustinus)
387  一、生平
396  二、著作
412  三、思想
 
435  第參部分 五世紀中葉至八世紀
438  第十九章 聶斯多略與厄弗所第一次大公會議
439  一、聶斯多略(Nestorius)
440  二、厄弗所第一次大公會議(431)
 
449  第二十章 亞歷山大的濟利祿(Cyrillus Alexandrinus)
449  一、生平
451  二、著作
458  三、神學思想
 
460  第廿一章 希洛的德奧多勒托(Theodoretus de Cyrrhus)
460  一、生平
462  二、著作
 
470  第廿二章 優提克斯(Eutyches)與加采東大公會議
470  一、優提克斯及其爭端的開始
472  二、加采東第一次大公會議(451)
480  三、加采東第一次大公會議之後的處境
 
484  第廿三章 大良教宗(Leo Magnus)
484  一、生平
486  二、著作
488  三、神學思想
 
493  第廿四章 拉丁教會的後期教父
494  一、路斯帕的富爾根(Fulgentius de Ruspe)
500  二、圖爾的額我略(Gregorius Turonensis)
505  三、大額我略(Gregorius Magnus)
513  四、塞維利亞的伊西多羅(Isidoro de Sevilla)
 
518  第廿五章 第六世紀東方教會的代表教父
518  一、阿勒約帕哥的狄約尼削(Dionysius Areopagita)
526  二、西多波利的若望(Iohannes Scythopolitanus)
527  三、拜占庭的雷翁思(Leontius Byzantinus)
 
530  第廿六章 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大公會議(553)
530  一、大公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
532  二、大公會議的召開與進程
537  三、大公會議之後的處境
 
538  第廿七章 馬克西莫(Maximus Confessor)
538  一、生平
541  二、著作
550  三、神學思想
 
553  第廿八章 君士坦丁堡第三次大公會議(680~681)
553  一、大公會議的歷史背景
555  二、大公會議的進程
563  三、拜占庭皇帝與教宗審核大公會議的相關決定
564  四、大公會議後的處境
 
566  第廿九章 若望達瑪森(Iohannes Damascenus)
566  一、生平
568  二、著作
574  三、神學思想
578  縮略表
580  附錄
580  一、〈尼西亞信經〉(325年6月19日)
582  二、〈君士坦丁堡信經〉(381)
585  三、〈加采東信經〉(451年10月22日)
587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469542
  • 叢書系列:輔大神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我最近讀完的書,讓我對生活中的權力結構有了全新的認識,尤其是在探討人際關係中,那種微妙的平衡與潛在的衝突。書中呈現的場景,雖然背景設定可能與我們熟悉的日常有所不同,但其中關於人性的刻畫,卻是如此的真實而深刻。作者對於角色內心世界的描寫,那種掙扎、選擇與最終的承擔,都讓我看得非常投入。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社會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卻未曾深思的現象。讀完後,我常常會停下來想,如果是我處在那個位置,我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這種反思的過程,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穫。它巧妙地將複雜的道德困境包裝在引人入勝的情節裡,讓讀者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不斷地自我審視。

评分

我很少見到一本書能如此大膽地觸及「體制」與「個體」之間的永恆拉扯。書裡的主角們,他們看似掌握了巨大的力量,但實際上,他們也同樣被自己所處的結構所形塑和限制。這種無力感,那種身不由己的宿命感,被描繪得淋漓盡致。每次看到主角們在關鍵時刻做出的犧牲或妥協,我都會感到一陣唏噓。這不是那種簡單的英雄主義故事,沒有絕對的黑白分明,每個人都有其灰色地帶,這才讓故事顯得如此真實可信。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到,所謂的「秩序」背後,往往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代價與權衡。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敢於直視這些複雜的面向,並邀請讀者一起去面對。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一開始有點讓我抓不住,那種綿密而層層推進的筆觸,需要讀者有一定的耐心去細細品味。不過,一旦進入了作者構築的世界觀,那種沉浸感便無可取代。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快餐式的娛樂小說,而是更像一部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每個章節的轉折都經過深思熟慮,絕不拖泥帶水,卻又處處埋下伏筆。特別是關於「忠誠」與「背叛」這兩個主題,作者用了極為細膩的筆法來探討,讓我不得不佩服其高超的敘事技巧。有些情節的發展,看似偶然,細想之下卻是必然,這體現了作者對人性幽微之處的精準掌握。整體來說,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才能體會其精髓的作品,絕對是值得推薦給喜歡深度閱讀的同好。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有一種老派的文學韻味,讀起來讓人感覺像是在翻閱一本泛黃的舊信件,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描寫場景時所用的詞彙,那種充滿畫面感的語言,彷彿能聞到空氣中瀰漫的氣味,感受到周遭環境的溫度。書中對話的處理也相當精彩,簡潔有力,卻能爆發出巨大的戲劇張力,寥寥數語便能勾勒出人物複雜的心理狀態和彼此間潛在的角力。雖然內容探討的議題相當嚴肅,但作者並沒有讓文字顯得過於沉悶,反而透過精準的敘事控制,讓讀者始終保持著探究下去的慾望。對於追求文學質感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難得的饗宴。

评分

整體閱讀體驗下來,我認為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展現了極高的功力。它沒有採取線性敘事,而是透過不同時間點和不同視角的穿插,讓整個故事像一個巨大的拼圖,需要讀者自己去拼湊出完整的圖像。這種敘事手法雖然對讀者要求稍高,但一旦理解了其中的脈絡,那種豁然開朗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尤其是書中後期,當那些看似零散的線索逐漸收攏、相互印證時,那種震撼力簡直要讓人拍案叫絕。它成功地營造出一種懸念和宿命感交織的氛圍,讓人無法輕易放下。對於喜歡燒腦、享受深度解構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每次都會有新發現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