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牧者:在紛亂的世代中,重新找回牧養的使命與呼召

靈魂的牧者:在紛亂的世代中,重新找回牧養的使命與呼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畢德生
图书标签:
  • 牧养关怀
  • 灵性成长
  • 属灵领袖
  • 教会服事
  • 使命呼召
  • 时代挑战
  • 灵魂塑造
  • 信仰生命
  • 属灵更新
  • 基督徒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亞馬遜網站讀者4.7顆星好評推薦★
看似忙碌的牧者,其實不是委身的象徵,而是背叛的徵兆;
它不代表忠心,而是變節。

  □我總是不時重溫這本書,讓自己感到挫敗時能喚回在神面前的呼召。
  □畢德生深知牧者的困境及掙扎,並說出牧者真正應當扮演的角色。
  □如果你是位忙碌、疲憊的牧師,這本書一定可以為你提供屬靈指引。
  □我們教會聘牧時會請對方與我們一起閱讀本書,因為我們想要的就是書中描述的那種牧師。
  □值得用小組方式細細閱讀這本書的每個段落,才不會錯失每個精采的屬靈洞見。


  當人們提到「牧師」時,他是否就像影子般的邊緣人物,如同美好的廣告立牌?我們看到任何與宗教有一點點相關或是立意良善的事,分派給牧師去做就對了?我們會容忍牧師在主日講台上對罪惡痛心疾首的譴責,反正僅限於週日?牧師本是主的僕人,卻成了眾人的僕人?

  畢德生在牧會二十三年後,向教會提出安息年的申請。在安息年裡,畢德生與妻子珍一同禱告和寫作、敬拜和散步、對話和閱讀、回憶和更新。他們不讓安息年成為一種疲憊靈性的逃避,而是與教會的一項共同事業,滿足牧者和會眾雙方屬靈上的需要,讓彼此在靈性的「曠野」中一同「收成」。

  本書《靈魂的牧者:在紛亂的世代中,重新找回牧養的使命與呼召》就是這個安息年的收成。畢德生思想「牧師」身分的本質(不忙碌的、具顛覆性的、具終末觀的),檢視牧師步下主日講台後其他六天的工作重心(治癒靈魂),竭力對抗世俗文化對牧者的嘲弄和期待,從與神密契的禱告、相信、順服關係中,得著工作的方法、說話的技巧和愛人的方式,持續追尋牧者蒙召去做的事。
 
《在迷雾中探寻: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觉醒与精神重塑》 图书简介 这是一个充斥着喧嚣、信息爆炸与身份焦虑的时代。我们被推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纷乱世代”,仿佛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数字风暴之中。在这个世界里,传统的锚点正在瓦解,清晰的指引日益稀缺,个体在海量选择与碎片化信息中,常常感到迷失、疲惫,甚至被掏空。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连接能力,却也深陷于前所未有的孤独感中。 《在迷雾中探寻: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觉醒与精神重塑》并非一本提供现成答案的指南,而是一份邀请,邀请每一位在现代生活中感到漂浮的灵魂,停下匆忙的脚步,进行一场深刻的内在考察与定向校准。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结构如何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认知模式、价值取向,以及我们如何在外在的喧嚣中,逐渐遗忘了自身最核心的需求与渴望。 第一部分:迷雾的成因:数字时代的幻象与真实 本书首先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进行了细致的“解剖”。我们生活在一个“表演性”的社会中,社交媒体的算法机制、消费主义的无孔不入,以及即时满足的文化,共同编织了一张既诱人又令人窒息的巨网。 信息超载与注意力经济的陷阱: 我们探讨了“注意力”如何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以及注意力被持续分散后,我们心智处理深度思考和长期规划的能力如何被削弱。书中详细分析了“信息焦虑症”(Infobesity)的生理和心理表现,以及它如何阻碍我们形成连贯的世界观。 身份的流动性与脆性: 现代社会鼓励个体不断“重塑”自己,追求“迭代升级”。然而,这种持续的自我营销带来的后果是身份认同的脆弱化。本书追溯了从工业时代到后现代社会,个体如何从一个固定的“角色”转变为一个不断流动的“项目”,并探讨了这种流动性对内在稳定感的冲击。 意义的真空与替代品: 当宏大的叙事(如宗教、国家、传统社群)褪色后,人们开始转向消费、成就和感官刺激来填补意义的空缺。我们将审视这些“替代性意义”是如何在短期内提供慰藉,却在长期内加剧空虚感的。 第二部分:内在的罗盘:重新校准精神的航向 认识到问题所在后,本书将焦点转向“重塑”的核心——找回被喧嚣掩盖的内在感知力。这不是一套教条,而是一系列关于“如何聆听”的训练。 “慢思考”的复兴: 我们需要重新激活那些需要时间沉淀才能产生的认知能力。书中介绍了几种经过验证的思维工具,帮助读者在信息洪流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框架。这包括对抗“即时反应”习惯,培养延迟满足和批判性反思的能力。 与身体的重新连接: 精神与肉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高度“去身体化”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身体发出的疲惫、压力和警示信号。本书强调了身体作为“存在的第一现场”的重要性,并提供了恢复身体与心智协调的实践方法,引导读者通过感官的重新打开,找回对当下经验的真实把握。 重拾“内在的家园”: 现代人常常在“向外寻求”——寻求认可、资源、刺激。本书倡导向内探索,建立一个不受外界环境剧烈波动影响的“内在家园”。这涉及对个人核心价值观的清晰界定,以及如何围绕这些核心价值来过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第三部分:行动的边界:在世界中扎根 觉醒并非意味着逃离世界,而是以一种更坚实、更负责任的方式“在世界中行动”。本书讨论了如何在保持内在清醒的同时,有效地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 建立有意义的连接: 在碎片化社交的时代,真正的亲密连接变得弥足珍贵。本书探讨了如何区分“网络连接”与“深度关系”,并强调了建立基于共同脆弱性、信任和长期承诺的社群的重要性。 伦理与选择的勇气: 面对消费主义的巨大压力和职业选择的复杂性,个体需要勇气去做出“不符合主流”的选择。书中通过对经典伦理思想的现代解读,帮助读者构建起一套坚实的道德框架,以便在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带,做出真正忠于自我的决定。 可持续的内在维护: 精神的重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非一次性的事件。最后一部分着重于如何将觉醒的洞察转化为日常的、可持续的习惯。这包括建立个人化的“精神休养”仪式,以及如何面对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倒退,保持韧性与前行的动力。 本书的价值 《在迷雾中探寻》旨在为那些渴望在效率和意义之间找到平衡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参照系。它不提供“捷径”,而是提供“地图”和“工具”,帮助读者在纷乱的世代中,停止盲目追逐,开始有意识地建造属于自己的精神疆域,最终实现个体的深度觉醒与生命的重塑。本书适合所有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到迷失、寻求内在稳定性和生活意义的当代探索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 1932-2018)


  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小鎮東史坦伍德(East Stanwood),之後舉家定居於蒙大拿州的卡利斯佩爾(Kalispell)。他取得西雅圖太平洋大學哲學文學學士學位、紐約神學院神學學士學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閃語碩士學位,一生獲頒多個榮譽博士學位。1962~1991年,牧養「基督我王長老教會」二十九年後交棒,之後受邀擔任加拿大維真學院(Regent College)靈修神學教授,退休後與妻子珍回到蒙大拿州專心寫作。

  畢德生集牧者、學者、作家、詩人於一身,著作達三十餘本,因其作品對教牧人員靈性導引的幫助,享有「牧師中的牧師」之稱譽,與盧雲(Henri M. Nouwen)、侯士庭(James M. Houston)、傅士德(Richard Foster)等人,被推崇為二十世紀北美重要靈修作家。

  畢德生最為人知的成就,即傾十年之力(1993-2002)按希伯來文及希臘文意譯的《信息本聖經》(The Message),用淺白易懂的現代英文生動表達聖經的語意,榮獲《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2003年最佳聖經研究獎,全球銷售已達千萬冊。
 
  校園出版中譯著作:《智人摰語》、《天路客的行囊:恆久專一的順服》、《翱翔的禱告》,以及「靈修神學系列」:《翱翔的基督》、《聖經好好吃》、《耶穌的道路》、《天國的語言》、《復活的操練》(共五冊)。
 

图书目录

前 言 ...................................................................................... 007
 
Part I  /  重新定義 ....................................... 025
CHAPTER 1 無須修飾的名詞 ......................................... 027
CHAPTER 2 不忙碌的牧者 ............................................. 031
CHAPTER 3 具顛覆性的牧者 ......................................... 043
CHAPTER 4 天啟的牧者 .................................................. 057
 
Part II  /  主日之外 ...................................... 071
CHAPTER 5 平常日的事工 ............................................. 073
CHAPTER 6 治癒靈魂:失傳的技藝 ............................ 075
CHAPTER 7 張開雙眼的禱告 ......................................... 089
CHAPTER 8 第一種語言 ................................................. 115
CHAPTER 9 成長是種選擇嗎? ...................................... 125
CHAPTER 1 0 閒話家常的服事 ....................................... 145
CHAPTER 1 1 用新的方式生病 ....................................... 153
CHAPTER 12 綁在船桅上 ................................................. 169
CHAPTER 13 曠野與收成:一個安息年的故事............ 183
 
Part III  /  道獲新生 ...................................... 199
CHAPTER 14 詩人與牧師 ................................................. 201
CHAPTER 15 十四首詩 ..................................................... 205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88481
  • 叢書系列:教牧館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畢德生若不是隸屬於長老教會,很有可能會是個修士。他最為人熟知的幾本書,從《天路客的行囊:恆久專一的順服》(A Long Obedience in the Same Direction)、《生命真正的自由》(Traveling Light)到《翱翔的禱告:從自我到群體的十一個練習》(Where Your Treasure Is),探討的內容都與基督徒靈性操練有關。

  畢德生的模樣也的確很像修士。他蓄留鬍髭、頭頂圓禿且身形瘦削。他的嗓音沙啞低沉,像是度過許多心靈黑夜的人才會有的聲音。他沉靜而安舒的神態,來自面對並克服人類內在對寂靜和獨處的恐懼,因此當他開口說話時,那些質樸且溫柔的話語,像是由衷地發自靈魂深處。
但是,撇開修士的氣質不論,畢德生可是個徹頭徹尾的新教徒,足以擔任美國馬里蘭州貝萊爾市(Bel Air, Maryland)「基督我王長老教會」(Christ Our King Presbyterian Church)的牧師。他在剛開始牧會時,就決定不要牧養人數過多的教會,以免他無法記住每個會友的名字。他和妻子珍(Jan)在基督我王教會已服事了二十六年(編按:此篇前言寫於一九八九年),會眾約有三百人。

  自一九八○年《天路客的行囊》一書出版以來,畢德生就以思慮縝密清晰、深諳屬靈操練之道,並且能清楚傳達和實踐的牧師形象,受到廣泛(但力求低調)的認識。他在牧會和寫作上饒富學養,精通聖經原文,並曾與該領域權威學者奧伯萊(William F. Albright)一起做過博士等級的研究。然而,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並不是為了炫耀;事實上,畢德生對於人們一再詢問與他的書有關的問題感到不自在。他強調,自己的身分與一生的目標,僅是作為一位可信賴的牧師。在這個標榜誇大不實的浮華世界,他默默努力於推廣正直、簡樸與踏實。

  一九八七年九月,我和畢德生夫婦共處了三天的時光,但不是在貝萊爾市,而是在他已故父母位於蒙大拿州西北邊的家,當時正好是他的安息年(畢德生對這一年的反思,參見本書第十三章)。這幢房子坐落在平頭湖(Flathead Lake)的湖灣附近,屋後湖水倒映著寬闊的天空,彷彿一面藍色鏡子,一路延伸至十英里遠,覆蓋白雪的洛磯山脈環抱著這片湖泊。畢德生對這個地方顯然喜愛有加。一天傍晚,他站在廚房凝視窗外,即將落下的太陽將閃爍的湖光投射到天花板上,他雙手插在牛仔褲口袋裡,喃喃自語道:「這地方真是美極了。」

  畢德生夫婦在蒙大拿州一直待到十月,他們利用餘暇禱告、到鄰近山裡健行、一起朗讀、越野滑雪。畢德生寫作時,珍則替他草擬的兩本書稿打字。他們獨自相處的時間—對任何牧師夫婦都是彌足珍貴的時間—偶爾會被三位子女凱倫、艾瑞克、萊夫(Karen, Eric, Leif)的到訪打斷。

  九月是進行採訪的理想時間。畢德生已從安息年恢復活力,興致勃勃做好準備要返回事奉崗位,也樂意和我會談。我們花了好幾個小時做錄音訪談,偶爾也會起身到屋外山間漫步,他好整以暇地和我討論這裡的地質結構,提及印地安人冷杉毬果的傳說,點出一長串的野生動物名稱。但無論話題如何多變,總會一次又一次回到和靈命有關的主題:所在之地的重要(the importance of place)、創造力的任務(the role of creativity)、群體的中心地位(the centrality of community),以及基督徒式顛覆的必要(the necessity of Christain subversion)。我問他,是什麼將這一切牽繫在一起, 畢德生引用貝爾納諾斯(Georges Bernanos)《鄉村神父日記》(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書中的最後一句話來回答:「無處不在的恩典。」這時一隻魚鷹正好飛越湖灣,從他身後掠過。

  靈性和所在之地的關係

  如果有人⋯⋯期待在善行播種之後立即看到成效,
  他會失望。假如我希望明天晚餐可以吃到馬鈴薯,
  今天晚上才出門去菜園栽種,並沒有多大用處。
  栽種和收成之間隔著漫長的黑暗、不可見和寂靜。
  在持續等待期間,我們仍然需要耕作、除草、施肥,
  和繼續栽種其他種子。—《 生命真正的自由》

  問:如果就用詞來看,你的書中充滿了大地氣息,其中有不少與農業相關的比喻,譬如《土地和祭壇》(Earth and Altar;編按:英文書名再版時更名為Where Your Treasure Is)這樣的書名。儘管我們活在一個頻繁移動的社會,你似乎仍然具有強烈的地方性,非常強調一個人所在之處的重要。

  我很喜歡讀詩人農夫溫德爾.貝里(Wendell Berry)的作品。他在肯塔基州有一小塊地,他對這塊土地心懷敬意、悉心照料,就像藝術家委身於創作素材一樣。每當書中提到「農場」和「土地」,我都會自動加上「牧區」。他所說的農事,也是我試圖在會眾之中實踐的東西,因為牧會工作的巧妙處之一,在於所在之地(locality)。

  牧師需要面對的問題是:「這些人是誰?我要用什麼方式和他們相處,使他們可以成為神所要塑造的那個模樣?」我的職責就是身在其中,盡己所能地教導、傳講聖經,誠實地面對他們,不做任何會妨礙聖靈在他們身上所要形塑的工作。神是否可能正在做某些我未曾想過的事?我是否願意安靜等待一天、一週,甚至一年?我是否願意像溫德爾.貝里一樣,願意花五十年的時間開墾這片土地?並且,是和這些人在一起?

  基督徒的靈性生命,意味活在整全的福音之中。這表示我們要以信心的行動去經歷生活中的一切,包括孩子、配偶、工作、天氣、財產,以及人際關係。神希望使用我們生活中所有的一切素材。

  問:以信心的行動去經歷生活中的一切,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我的責任就是在我所在之地,留心聽從神的語。靈命的前提是:神總是在我明白之前,就已經著手在進行那件事了。因此,我的職責不是要神去做我認為必須要做的事,而是意識到神在做什麼,以便我能夠回應祂,參與其中,並以此為樂。

  當我全心投入我的牧區,並在一天工作完回到家後,經常對人們生活中發生的事感到驚奇。他們依然是罪人,生活中依然犯罪、悖逆,也做蠢事,但是幾乎每一天也都有關乎勇氣和恩典的事發生。當我做我該做的工作(也就是我不是超然地站在一旁,而是投身於我所屬的環境中),通常在一天結束時,我最常會有的感受,就是因著神在這些人身上所做之事,心生敬畏。

  問:哪些事讓你對此有深刻的感受?

  我想到莉和喬(Leigh & Joe Phipps)的故事。莉是我小兒子小學一年級的老師,當時內人珍是她教學工作上的助手。有一次,珍問她要不要來教會?莉說好,但是她不想要穿正式服裝,因為星期天是她的牛仔褲日。珍告訴她,她可以穿牛仔褲上教會。

  從那時起,一種打趣方式在她們之間形成。珍會在百貨商場看到莉時說:「別忘了洗妳的牛仔褲。」只是莉還是一直沒來教會。幾年後,我們的女兒凱倫修了一門陶藝課,莉也在同一班,於是她也認識了凱倫,然而來教會一事仍然沒有任何進展。但是,我們都還是住在同一個社區。直到兩年前,奇妙的事發生了,經過二十年的禱告和等待,莉成為了基督徒。

  故事還沒完。莉和喬相識於學生時代,莉那時就已喜歡上他。他們斷斷續續地交往,但是喬的人生可說是一團糟,他沉迷於吸毒,最終因走私被捕。到了中年,他希望能夠有所改變,前來找莉尋求幫助:「我不知道人生有什麼意義。」

  莉跟喬說,她認識一位牧師,於是將他帶來找我。最後,莉和喬結婚了。他們邀請我在婚禮上彈奏斑鳩琴,請我以及珍一起獻唱讚美詩〈更加向前〉(Farther Along)。莉和喬以及他們的婚姻,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因為喬仍在服刑,但是當他寫信給我時,信上會署名「更加向前」的喬.菲普斯。

  問:也就是說,身為牧師,你會在看似不可能的情況中看見恩典?

  是的。我的工作原不是要解決人們的問題,或者讓他們開心,而是要幫助他們看見恩典運行在他們的生活當中。這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的整個文化都與此背道而馳。

  人們常說,如果你夠聰明,並且得到適切的幫助,你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事實上,聖經中沒有太多快樂的人,有的卻是在生命中經歷喜樂、平安,並體會基督受苦意義的人。

  靈性的功課在於認清我們身處何處(我們每個人所生活的特殊處境),並在其中認出神的恩典,進而說出:「你是否認為,神與我同在的方式,並非透過改變我的配偶,或是讓我擺脫配偶或孩子,而是神希望改變我,並在我的生命中做某些事,而且倘若沒有經過這樣的痛苦和折磨,我將無法經歷?」

  有時候我會想,我作為牧師所要做的事,就是在尚未有人提及、也沒有人察覺神同在的處境下,提到「神」的名字。「喜樂」正是人們聽見神的名字並感到祂的同在時,所帶出的能力。我們會因為神正在動工而感到欣喜,即使是件很小的事,在當下就已足夠了。
  
  靈性和創造力的關係

  饒恕罪人、幫助受傷的人、擔負起個人的責任等, 從這些日常生活行動中,都可以瞥見恩典深具原創 性的工作⋯⋯而且這些創造持續在發生。街道和田 野、住家和市場是一座藝廊,其中展示的不是文 化,而是在基督裡的新創造。 —《生命真正的自由》

  問:您曾寫道,過一個有創造力的生活,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我們許多人都做不到,這是為什麼?

  主要的原因是懶惰。要過一個有創造力的生活,其實是不容易的,當你行使創造力,等同於是憑信心生活。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因為按照定義,創造的產物原先並不存在。因此,你是處在沒有太多把握的事物邊緣。你可能會失敗:事實上,幾乎可以肯定,你會失敗一段很長的時間。所有我認識從事創作的人,幾乎都會扔掉他們大半的作品。

  問:也許我們無意過有創造力的生活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我們對創造力的理解很狹隘。我們認為只有藝術家和小說家才具有創意。

  事實上,大多數的創造力並不明顯可見。例如,大多數人並不是生來就有運動員的體格或畫家的配色能力。但我認為每個人都有創造力,只是創作素材有別:我們的素材是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裡是完全沒有恩典的。我剛讀完一封從西雅圖寄來的信,那是朋友露絲(Ruthie)寫給珍的信。他們夫妻有個一歲大的寶寶,去年出生兩三個星期後,他們發現寶寶看不見,幾近全盲。

  我在露絲還是青少年時就認識她了,所以我為他們夫妻感到心痛。露絲的先生戴夫(Dave)是個充滿活力、喜歡戶外活動的人,全世界各大洲超過一萬英尺高的山峰,都有他的足跡,他的身上流露出一種深沉、安靜的生命特質。他們是一對很棒的夫妻,卻生下一個看不見的孩子,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感受到深沉的傷痛和難過:「這樣的事為什麼發生在戴夫和露絲的身上?」

  但是,昨天我和露絲通電話,她卻說:「我的人生有過很多很棒的經歷,但沒有一樣比得上作為一個母親。」她又說,我們應該看看戴夫和寶寶愷恩(Cairn)在一起的模樣。愷恩才一歲多,然而她已經去過奧林匹克半島、喀斯喀特山脈、落磯山脈和大煙山的山頂。戴夫每次登山都會帶著她。

  愷恩牽引出他們夫妻倆最好的一面,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她都是神所賜的一份禮物。這就是以充滿創造力的方式在生活的一對夫妻:他們接受神賜予他們的任何事物,將其帶入具有恩典和救贖的人生。

  靈性和群體的關係

  成為教會的一員,這是我們信仰基督的必然結果。我們不能只是一個基督徒,卻與教會沒有關係,就如我們不能只是一個人,而不屬乎家庭。⋯⋯教會是救贖結構的一部分。—《天路客的行囊》

  問:美國基督徒傾向看重個人的禱告,更勝於團體禱告或在崇拜中禱告。你在寫作中提到,你對這種傾向感到不安?

  的確,我為此感到不安。基督徒具典範意義的禱告,應當是在群體中,而不是個人單獨進行。聖經的基本脈絡就是崇拜,這就是為何對我而言,崇拜就是禱告的所在,唯有在這樣的脈絡之下,我們才能恢復福音的深度。

  問:這是否表示,我們應當在群體中學習如何禱告?換句話說,我們個人的禱告其實是根源自群體的崇拜?

  這正是我的意思。假設有人來到我面前說:「請教我怎麼禱告。」我會回他:「星期天早上九點鐘,請到教會來。」那裡就是你學習禱告的地方。當然,你獨自一人的時候,你可以有不同形式的持續禱告。但是美國人經歷的順序是顛倒的。在源遠流長的基督教靈修史中,群體禱告是最重要的,然後才是個人的禱告。

  問:我們在群體禱告中,可以學習到哪些事?

  其中一件可以學習的事,就是在禱告中接受引導。我們很容易將禱告視為由自己主動發起的行動,當我意識到自己有某種需要或感到高興時,我就禱告,重點都在自己身上,所以當我禱告的時候會感覺自己是發起人。

  但是,若是我來到教會,會發生什麼事?我坐在那裡,然後有人站在我前面說:「讓我們一同禱告。」我不是發起禱告的人,而是回應的人。這使我謙卑下來。我的自我不再顯大。這正是禱告的基礎要素,因為禱告是應答的語言。

  禱告必須是對神話語的回應。為了崇拜而聚集的會眾(聆聽神的話被誦讀、被傳講、在聖禮中被尊崇)成為我學習如何禱告和實踐禱告的地方。這是我禱告的中心,我的禱告由此迸出。我從那裡離開,回到自己的密室或到群山之中,繼續祈禱。

  另一件有關群體禱告的事,就是當我在群體中禱告時,我的個人感受不在考慮範圍內。當我參加聚會時,沒有人會問我:「你今天感覺如何?你有什麼事情需要禱告嗎?」

  因此,我在聚會之中逐漸學習到,感覺不是禱告的的條件,禱告也不需要靠感覺來印證。當我開始用感覺來評判我的禱告,甚至認為,為了禱告,我必須擁有某種特定的感受、某種屬靈的專注和平靜,或者完全相反,要感到痛苦,其實再沒有比這更具破壞力的想法了。

  這些功課幾乎不可能靠自己學會。但是,我若身處在群體之中,就會一次又一次學習到,無論我想不想要禱告,或即使我全程都在睡覺,禱告都會持續下去。

  靈性和顛覆的關係

  禱告是一種具顛覆性的活動。它多少有公開反抗當前體制任何主張的意味⋯⋯〔當我們禱告時,〕即使看似緩慢,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文化、家庭、政府、工作,甚至是蠻橫的自我,都無法對抗至高神主權下的沉靜力量和富創意的影響力。家庭和種族之間的血緣連繫、對個人和國家的委身,最終都將臣服於神的統治之下。—《翱翔的禱告》

  問:美國基督徒是否太過自以為是,總認為他們周遭的文化就是基督信仰?

  沒錯。聽聽從其他文化來到我們國家的人怎麼說,留心觀察這些人所聽到和看到的美國,這會對我們有幫助。我的經驗告訴我,他們所看到的並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如果你聆聽索忍尼辛(Solzhenitsyn)、屠圖主教(Bishop Tutu)或來自非洲、南美洲的大學生怎麼說,你會發現他們看到的並不是一個屬乎基督信仰的國家,甚至有時見到的是完全與之背道而馳的文化。

  他們看見很多的貪婪和傲慢。他們在基督徒群體當中,幾乎看不見任何出自聖經的美德,像是捨己的生命和彰顯的愛。相反地,他們目睹我們對感官和情緒的放縱,還有對享樂的無止境追求。

  重要的是,他們已經看穿了我們虛有其表的語言,那些我們用來妝點外觀的基督教術語。美國對外來者的吸引力在於物質,而非靈性。聽聽剛進入這個國家的難民所說的話,你會得著啟發:他們想要的是汽車和電視。他們不是追隨我們的福音而來,除非我們將福音解讀為獲取財富和安舒的保證。

  問:你會向你的會眾傳講這樣的信息嗎?

  我會。

  問:你是怎麼做的?我相信這不是容易的事。

  我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分子。我跟他們住一樣的房子, 開同款的車,我和他們在相同的地方購物。所以我和他們 一樣。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

  的確有少數人想要擺脫社會自成一群,以突擊隊的方式向社會發出挑戰。但是,那不是我的呼召,我也不認為在教會中訴諸分離主義的說法,具有什麼說服力。因為我們都在社會中有各自的工作,又都在社會上嘗試以門徒的身分找到定位,並在其中盡己所能。如果我也只想過一個離群索居的生活,那麼我會失去眾人的信任。因為我會在星期天講的是一套,週間做的是另一套。

  所以,我首先要試著在自己身上養成顛覆者的精神。顛覆者是一個具有文化色彩的人,並將自己揭示在眾目睽睽之下。當他不再具有文化色彩,也就失去了效力。顛覆者用安靜、隱蔽、耐心的方式工作著。他委身於在文化上已得勝的基督,願意從事各樣細微瑣事。從未曾有顛覆者做過任何大事,他總是帶著祕密的信息,在文化遽下斷語之處,種下懷疑。

  問:基督徒式的顛覆有哪些具體的行動?

  其實都是基督徒平常會做的事,像是捨己的愛、行公義、心存盼望等,當中並沒有新事。我們的任務是發展出基督徒身分的自我認同,然後不是偶爾去行,而是以忠於自我的態度,在每天的生活中行出來。透過彼此鼓勵、一同讀經、一起禱告,我們逐漸建立起共識:這些事確確實實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同時我們也會認清,無論世上有多少和基督教有關的文化對談,但世人的生活重心並不會在此。

  如果我們可以逐漸讓捨己的愛、公義和盼望,成為我們基督徒認同的核心身分—它們每早伴隨我們去工作,每晚伴隨我們回家—那麼,我們其實就是在做顛覆的工作。你必須明白,基督徒式的顛覆與血氣之爭毫無關係,顛覆者並不是要在血氣上打勝仗,他們所做的一切就是鋪平道路,一點一滴地改變世界的基調,使之往相信和盼望的方向稍微挪動,使人心漸漸朝向基督,等候祂的到來。

  問:顛覆(sub-versive)一字的字首有由下而上之意,我們是否應當正視這個意義?

  我想是的。我們的工作涉及事物的至深核心之處。福音具有從地底成長的意象,就如同一粒種子在土壤底下進行顛覆。

  我有個年約三十三歲的牧師朋友,他的身材高大、外型搶眼、性格鮮明,是那種適合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或者和知名教會合作的人,但他卻自願從這些成功階梯下來,如今遷居到蒙大拿州維克托(Victor)小鎮上。或許我們需要更多像他這樣的牧師,也需要更多教會歡迎像他這樣的牧師(一個願意委身在一個地方、認真看待一個地方的牧師),以及願意成為一個使用當地簡單素材的教會群體。

  至少,這就是我對牧者生涯的理解。我在「基督我王長老教會」已經服事二十六年了。作家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終其一生所熟知的區域,不過是密西西比州方圓兩到三平方英里的地方而已,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我想要熟識「基督我王長老教會」兩到三平方英里的地方,單單認識它,並且持續不斷地去認識它。
 
羅德尼.克拉普(Rodney Clapp)
《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副主編
寫於一九八九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读完后感觉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作者的文字功力很深厚,把复杂的议题讲得非常透彻。尤其是在探讨当代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的“使命”与“呼召”时,提供了很多独特的视角。我个人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日常的琐事和外界的期望所裹挟,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帮我重新审视了这些问题。它不是那种空泛的励志书籍,而是非常实在地,从信仰和实践的角度,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坚守住内心的那份纯粹。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的措辞,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如果你也正在经历某种迷茫,或者对自己的生活方向感到不确定,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会给你带来很多启发,让你在纷乱的世界中找到一个稳固的支点。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舒服,仿佛与一位智者在促膝长谈。作者的思考维度非常开阔,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的生命体验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宏观与微观的交织,让整本书显得非常饱满和立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呼召”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的洞察力,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而是一种内在的觉醒。这种觉醒的过程,常常是痛苦的,但也是极其美好的。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应对纷乱世代的有效工具——那就是回归本源,重新认识自己。对于那些对生命有更高追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内在的转化力量。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在生活中感到迷惘的朋友们,它绝对会成为你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不知不觉地就沉浸其中。作者的用词考究,但又不失亲切感,使得原本可能有些沉重的议题,在阅读过程中变得平易近人。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引用的那些案例和比喻,它们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极具启发性,能有效地帮助读者将抽象的理念具象化。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迫使我直面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同时也给予了我面对这些挑战的勇气和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牧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书,如何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正直。对于寻求生命意义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路的明灯。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觉得可能又是一本老生常谈的灵修书籍。但读了几页之后,我完全被作者的文笔和思想的深度给“圈粉”了。他对于时代脉络的把握非常精准,能够清晰地指出我们当下所面临的困境,并且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思考方向。特别是关于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纯净的心灵,这部分内容对我冲击很大。作者的文字不拖泥带水,言之有物,每一个观点都有坚实的论据支撑,读起来非常过瘾。这本书就像是一剂强心针,让人在感到疲惫和迷失的时候,重新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感。对于那些渴望深度思考,而不是肤浅安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巧妙地将一些深奥的哲学思考融入到生活化的场景中,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个人经历与普遍性真理之间的平衡。他没有高高在上地教导,而是以一种非常谦卑和真诚的态度,与读者一同探讨成长的历程。书中对于“牧养”这个概念的诠释,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它不仅仅是针对特定群体的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待周遭世界和自己的方式。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片段,然后从中找到新的理解。整体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那种内心的充实感是其他很多书无法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