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牧者:在紛亂的世代中,重新找迴牧養的使命與呼召

靈魂的牧者:在紛亂的世代中,重新找迴牧養的使命與呼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畢德生
圖書標籤:
  • 牧養關懷
  • 靈性成長
  • 屬靈領袖
  • 教會服事
  • 使命呼召
  • 時代挑戰
  • 靈魂塑造
  • 信仰生命
  • 屬靈更新
  • 基督徒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亞馬遜網站讀者4.7顆星好評推薦★
看似忙碌的牧者,其實不是委身的象徵,而是背叛的徵兆;
它不代錶忠心,而是變節。

  □我總是不時重溫這本書,讓自己感到挫敗時能喚迴在神麵前的呼召。
  □畢德生深知牧者的睏境及掙紮,並說齣牧者真正應當扮演的角色。
  □如果你是位忙碌、疲憊的牧師,這本書一定可以為你提供屬靈指引。
  □我們教會聘牧時會請對方與我們一起閱讀本書,因為我們想要的就是書中描述的那種牧師。
  □值得用小組方式細細閱讀這本書的每個段落,纔不會錯失每個精采的屬靈洞見。


  當人們提到「牧師」時,他是否就像影子般的邊緣人物,如同美好的廣告立牌?我們看到任何與宗教有一點點相關或是立意良善的事,分派給牧師去做就對瞭?我們會容忍牧師在主日講颱上對罪惡痛心疾首的譴責,反正僅限於週日?牧師本是主的僕人,卻成瞭眾人的僕人?

  畢德生在牧會二十三年後,嚮教會提齣安息年的申請。在安息年裡,畢德生與妻子珍一同禱告和寫作、敬拜和散步、對話和閱讀、迴憶和更新。他們不讓安息年成為一種疲憊靈性的逃避,而是與教會的一項共同事業,滿足牧者和會眾雙方屬靈上的需要,讓彼此在靈性的「曠野」中一同「收成」。

  本書《靈魂的牧者:在紛亂的世代中,重新找迴牧養的使命與呼召》就是這個安息年的收成。畢德生思想「牧師」身分的本質(不忙碌的、具顛覆性的、具終末觀的),檢視牧師步下主日講颱後其他六天的工作重心(治癒靈魂),竭力對抗世俗文化對牧者的嘲弄和期待,從與神密契的禱告、相信、順服關係中,得著工作的方法、說話的技巧和愛人的方式,持續追尋牧者濛召去做的事。
 
《在迷霧中探尋:現代社會中的個體覺醒與精神重塑》 圖書簡介 這是一個充斥著喧囂、信息爆炸與身份焦慮的時代。我們被推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紛亂世代”,仿佛置身於一場永不停歇的數字風暴之中。在這個世界裏,傳統的錨點正在瓦解,清晰的指引日益稀缺,個體在海量選擇與碎片化信息中,常常感到迷失、疲憊,甚至被掏空。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連接能力,卻也深陷於前所未有的孤獨感中。 《在迷霧中探尋:現代社會中的個體覺醒與精神重塑》並非一本提供現成答案的指南,而是一份邀請,邀請每一位在現代生活中感到漂浮的靈魂,停下匆忙的腳步,進行一場深刻的內在考察與定嚮校準。本書深入剖析瞭當代社會結構如何無形中塑造瞭我們的認知模式、價值取嚮,以及我們如何在外在的喧囂中,逐漸遺忘瞭自身最核心的需求與渴望。 第一部分:迷霧的成因:數字時代的幻象與真實 本書首先對我們所處的時代進行瞭細緻的“解剖”。我們生活在一個“錶演性”的社會中,社交媒體的算法機製、消費主義的無孔不入,以及即時滿足的文化,共同編織瞭一張既誘人又令人窒息的巨網。 信息超載與注意力經濟的陷阱: 我們探討瞭“注意力”如何成為最稀缺的資源,以及注意力被持續分散後,我們心智處理深度思考和長期規劃的能力如何被削弱。書中詳細分析瞭“信息焦慮癥”(Infobesity)的生理和心理錶現,以及它如何阻礙我們形成連貫的世界觀。 身份的流動性與脆性: 現代社會鼓勵個體不斷“重塑”自己,追求“迭代升級”。然而,這種持續的自我營銷帶來的後果是身份認同的脆弱化。本書追溯瞭從工業時代到後現代社會,個體如何從一個固定的“角色”轉變為一個不斷流動的“項目”,並探討瞭這種流動性對內在穩定感的衝擊。 意義的真空與替代品: 當宏大的敘事(如宗教、國傢、傳統社群)褪色後,人們開始轉嚮消費、成就和感官刺激來填補意義的空缺。我們將審視這些“替代性意義”是如何在短期內提供慰藉,卻在長期內加劇空虛感的。 第二部分:內在的羅盤:重新校準精神的航嚮 認識到問題所在後,本書將焦點轉嚮“重塑”的核心——找迴被喧囂掩蓋的內在感知力。這不是一套教條,而是一係列關於“如何聆聽”的訓練。 “慢思考”的復興: 我們需要重新激活那些需要時間沉澱纔能産生的認知能力。書中介紹瞭幾種經過驗證的思維工具,幫助讀者在信息洪流中,構建起屬於自己的、具有深度和廣度的知識框架。這包括對抗“即時反應”習慣,培養延遲滿足和批判性反思的能力。 與身體的重新連接: 精神與肉體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高度“去身體化”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身體發齣的疲憊、壓力和警示信號。本書強調瞭身體作為“存在的第一現場”的重要性,並提供瞭恢復身體與心智協調的實踐方法,引導讀者通過感官的重新打開,找迴對當下經驗的真實把握。 重拾“內在的傢園”: 現代人常常在“嚮外尋求”——尋求認可、資源、刺激。本書倡導嚮內探索,建立一個不受外界環境劇烈波動影響的“內在傢園”。這涉及對個人核心價值觀的清晰界定,以及如何圍繞這些核心價值來過濾外界的乾擾和誘惑。 第三部分:行動的邊界:在世界中紮根 覺醒並非意味著逃離世界,而是以一種更堅實、更負責任的方式“在世界中行動”。本書討論瞭如何在保持內在清醒的同時,有效地參與到現實生活中去。 建立有意義的連接: 在碎片化社交的時代,真正的親密連接變得彌足珍貴。本書探討瞭如何區分“網絡連接”與“深度關係”,並強調瞭建立基於共同脆弱性、信任和長期承諾的社群的重要性。 倫理與選擇的勇氣: 麵對消費主義的巨大壓力和職業選擇的復雜性,個體需要勇氣去做齣“不符閤主流”的選擇。書中通過對經典倫理思想的現代解讀,幫助讀者構建起一套堅實的道德框架,以便在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做齣真正忠於自我的決定。 可持續的內在維護: 精神的重塑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非一次性的事件。最後一部分著重於如何將覺醒的洞察轉化為日常的、可持續的習慣。這包括建立個人化的“精神休養”儀式,以及如何麵對不可避免的挫摺和倒退,保持韌性與前行的動力。 本書的價值 《在迷霧中探尋》旨在為那些渴望在效率和意義之間找到平衡的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參照係。它不提供“捷徑”,而是提供“地圖”和“工具”,幫助讀者在紛亂的世代中,停止盲目追逐,開始有意識地建造屬於自己的精神疆域,最終實現個體的深度覺醒與生命的重塑。本書適閤所有在快節奏生活中感到迷失、尋求內在穩定性和生活意義的當代探索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 1932-2018)


  齣生於美國華盛頓州小鎮東史坦伍德(East Stanwood),之後舉傢定居於濛大拿州的卡利斯佩爾(Kalispell)。他取得西雅圖太平洋大學哲學文學學士學位、紐約神學院神學學士學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閃語碩士學位,一生獲頒多個榮譽博士學位。1962~1991年,牧養「基督我王長老教會」二十九年後交棒,之後受邀擔任加拿大維真學院(Regent College)靈修神學教授,退休後與妻子珍迴到濛大拿州專心寫作。

  畢德生集牧者、學者、作傢、詩人於一身,著作達三十餘本,因其作品對教牧人員靈性導引的幫助,享有「牧師中的牧師」之稱譽,與盧雲(Henri M. Nouwen)、侯士庭(James M. Houston)、傅士德(Richard Foster)等人,被推崇為二十世紀北美重要靈修作傢。

  畢德生最為人知的成就,即傾十年之力(1993-2002)按希伯來文及希臘文意譯的《信息本聖經》(The Message),用淺白易懂的現代英文生動錶達聖經的語意,榮獲《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2003年最佳聖經研究獎,全球銷售已達韆萬冊。
 
  校園齣版中譯著作:《智人摰語》、《天路客的行囊:恆久專一的順服》、《翱翔的禱告》,以及「靈修神學係列」:《翱翔的基督》、《聖經好好吃》、《耶穌的道路》、《天國的語言》、《復活的操練》(共五冊)。
 

圖書目錄

前 言 ...................................................................................... 007
 
Part I  /  重新定義 ....................................... 025
CHAPTER 1 無須修飾的名詞 ......................................... 027
CHAPTER 2 不忙碌的牧者 ............................................. 031
CHAPTER 3 具顛覆性的牧者 ......................................... 043
CHAPTER 4 天啟的牧者 .................................................. 057
 
Part II  /  主日之外 ...................................... 071
CHAPTER 5 平常日的事工 ............................................. 073
CHAPTER 6 治癒靈魂:失傳的技藝 ............................ 075
CHAPTER 7 張開雙眼的禱告 ......................................... 089
CHAPTER 8 第一種語言 ................................................. 115
CHAPTER 9 成長是種選擇嗎? ...................................... 125
CHAPTER 1 0 閒話傢常的服事 ....................................... 145
CHAPTER 1 1 用新的方式生病 ....................................... 153
CHAPTER 12 綁在船桅上 ................................................. 169
CHAPTER 13 曠野與收成:一個安息年的故事............ 183
 
Part III  /  道獲新生 ...................................... 199
CHAPTER 14 詩人與牧師 ................................................. 201
CHAPTER 15 十四首詩 ..................................................... 205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1988481
  • 叢書係列:教牧館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畢德生若不是隸屬於長老教會,很有可能會是個修士。他最為人熟知的幾本書,從《天路客的行囊:恆久專一的順服》(A Long Obedience in the Same Direction)、《生命真正的自由》(Traveling Light)到《翱翔的禱告:從自我到群體的十一個練習》(Where Your Treasure Is),探討的內容都與基督徒靈性操練有關。

  畢德生的模樣也的確很像修士。他蓄留鬍髭、頭頂圓禿且身形瘦削。他的嗓音沙啞低沉,像是度過許多心靈黑夜的人纔會有的聲音。他沉靜而安舒的神態,來自麵對並剋服人類內在對寂靜和獨處的恐懼,因此當他開口說話時,那些質樸且溫柔的話語,像是由衷地發自靈魂深處。
但是,撇開修士的氣質不論,畢德生可是個徹頭徹尾的新教徒,足以擔任美國馬裏蘭州貝萊爾市(Bel Air, Maryland)「基督我王長老教會」(Christ Our King Presbyterian Church)的牧師。他在剛開始牧會時,就決定不要牧養人數過多的教會,以免他無法記住每個會友的名字。他和妻子珍(Jan)在基督我王教會已服事瞭二十六年(編按:此篇前言寫於一九八九年),會眾約有三百人。

  自一九八○年《天路客的行囊》一書齣版以來,畢德生就以思慮縝密清晰、深諳屬靈操練之道,並且能清楚傳達和實踐的牧師形象,受到廣泛(但力求低調)的認識。他在牧會和寫作上饒富學養,精通聖經原文,並曾與該領域權威學者奧伯萊(William F. Albright)一起做過博士等級的研究。然而,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並不是為瞭炫耀;事實上,畢德生對於人們一再詢問與他的書有關的問題感到不自在。他強調,自己的身分與一生的目標,僅是作為一位可信賴的牧師。在這個標榜誇大不實的浮華世界,他默默努力於推廣正直、簡樸與踏實。

  一九八七年九月,我和畢德生夫婦共處瞭三天的時光,但不是在貝萊爾市,而是在他已故父母位於濛大拿州西北邊的傢,當時正好是他的安息年(畢德生對這一年的反思,參見本書第十三章)。這幢房子坐落在平頭湖(Flathead Lake)的湖灣附近,屋後湖水倒映著寬闊的天空,彷彿一麵藍色鏡子,一路延伸至十英裏遠,覆蓋白雪的洛磯山脈環抱著這片湖泊。畢德生對這個地方顯然喜愛有加。一天傍晚,他站在廚房凝視窗外,即將落下的太陽將閃爍的湖光投射到天花闆上,他雙手插在牛仔褲口袋裡,喃喃自語道:「這地方真是美極瞭。」

  畢德生夫婦在濛大拿州一直待到十月,他們利用餘暇禱告、到鄰近山裡健行、一起朗讀、越野滑雪。畢德生寫作時,珍則替他草擬的兩本書稿打字。他們獨自相處的時間—對任何牧師夫婦都是彌足珍貴的時間—偶爾會被三位子女凱倫、艾瑞剋、萊夫(Karen, Eric, Leif)的到訪打斷。

  九月是進行採訪的理想時間。畢德生已從安息年恢復活力,興緻勃勃做好準備要返迴事奉崗位,也樂意和我會談。我們花瞭好幾個小時做錄音訪談,偶爾也會起身到屋外山間漫步,他好整以暇地和我討論這裡的地質結構,提及印地安人冷杉毬果的傳說,點齣一長串的野生動物名稱。但無論話題如何多變,總會一次又一次迴到和靈命有關的主題:所在之地的重要(the importance of place)、創造力的任務(the role of creativity)、群體的中心地位(the centrality of community),以及基督徒式顛覆的必要(the necessity of Christain subversion)。我問他,是什麼將這一切牽繫在一起, 畢德生引用貝爾納諾斯(Georges Bernanos)《鄉村神父日記》(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書中的最後一句話來迴答:「無處不在的恩典。」這時一隻魚鷹正好飛越湖灣,從他身後掠過。

  靈性和所在之地的關係

  如果有人⋯⋯期待在善行播種之後立即看到成效,
  他會失望。假如我希望明天晚餐可以吃到馬鈴薯,
  今天晚上纔齣門去菜園栽種,並沒有多大用處。
  栽種和收成之間隔著漫長的黑暗、不可見和寂靜。
  在持續等待期間,我們仍然需要耕作、除草、施肥,
  和繼續栽種其他種子。—《 生命真正的自由》

  問:如果就用詞來看,你的書中充滿瞭大地氣息,其中有不少與農業相關的比喻,譬如《土地和祭壇》(Earth and Altar;編按:英文書名再版時更名為Where Your Treasure Is)這樣的書名。儘管我們活在一個頻繁移動的社會,你似乎仍然具有強烈的地方性,非常強調一個人所在之處的重要。

  我很喜歡讀詩人農夫溫德爾.貝裏(Wendell Berry)的作品。他在肯塔基州有一小塊地,他對這塊土地心懷敬意、悉心照料,就像藝術傢委身於創作素材一樣。每當書中提到「農場」和「土地」,我都會自動加上「牧區」。他所說的農事,也是我試圖在會眾之中實踐的東西,因為牧會工作的巧妙處之一,在於所在之地(locality)。

  牧師需要麵對的問題是:「這些人是誰?我要用什麼方式和他們相處,使他們可以成為神所要塑造的那個模樣?」我的職責就是身在其中,盡己所能地教導、傳講聖經,誠實地麵對他們,不做任何會妨礙聖靈在他們身上所要形塑的工作。神是否可能正在做某些我未曾想過的事?我是否願意安靜等待一天、一週,甚至一年?我是否願意像溫德爾.貝裏一樣,願意花五十年的時間開墾這片土地?並且,是和這些人在一起?

  基督徒的靈性生命,意味活在整全的福音之中。這錶示我們要以信心的行動去經歷生活中的一切,包括孩子、配偶、工作、天氣、財產,以及人際關係。神希望使用我們生活中所有的一切素材。

  問:以信心的行動去經歷生活中的一切,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我的責任就是在我所在之地,留心聽從神的語。靈命的前提是:神總是在我明白之前,就已經著手在進行那件事瞭。因此,我的職責不是要神去做我認為必須要做的事,而是意識到神在做什麼,以便我能夠迴應祂,參與其中,並以此為樂。

  當我全心投入我的牧區,並在一天工作完迴到傢後,經常對人們生活中發生的事感到驚奇。他們依然是罪人,生活中依然犯罪、悖逆,也做蠢事,但是幾乎每一天也都有關乎勇氣和恩典的事發生。當我做我該做的工作(也就是我不是超然地站在一旁,而是投身於我所屬的環境中),通常在一天結束時,我最常會有的感受,就是因著神在這些人身上所做之事,心生敬畏。

  問:哪些事讓你對此有深刻的感受?

  我想到莉和喬(Leigh & Joe Phipps)的故事。莉是我小兒子小學一年級的老師,當時內人珍是她教學工作上的助手。有一次,珍問她要不要來教會?莉說好,但是她不想要穿正式服裝,因為星期天是她的牛仔褲日。珍告訴她,她可以穿牛仔褲上教會。

  從那時起,一種打趣方式在她們之間形成。珍會在百貨商場看到莉時說:「別忘瞭洗妳的牛仔褲。」隻是莉還是一直沒來教會。幾年後,我們的女兒凱倫修瞭一門陶藝課,莉也在同一班,於是她也認識瞭凱倫,然而來教會一事仍然沒有任何進展。但是,我們都還是住在同一個社區。直到兩年前,奇妙的事發生瞭,經過二十年的禱告和等待,莉成為瞭基督徒。

  故事還沒完。莉和喬相識於學生時代,莉那時就已喜歡上他。他們斷斷續續地交往,但是喬的人生可說是一團糟,他沉迷於吸毒,最終因走私被捕。到瞭中年,他希望能夠有所改變,前來找莉尋求幫助:「我不知道人生有什麼意義。」

  莉跟喬說,她認識一位牧師,於是將他帶來找我。最後,莉和喬結婚瞭。他們邀請我在婚禮上彈奏斑鳩琴,請我以及珍一起獻唱讚美詩〈更加嚮前〉(Farther Along)。莉和喬以及他們的婚姻,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因為喬仍在服刑,但是當他寫信給我時,信上會署名「更加嚮前」的喬.菲普斯。

  問:也就是說,身為牧師,你會在看似不可能的情況中看見恩典?

  是的。我的工作原不是要解決人們的問題,或者讓他們開心,而是要幫助他們看見恩典運行在他們的生活當中。這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的整個文化都與此背道而馳。

  人們常說,如果你夠聰明,並且得到適切的幫助,你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事實上,聖經中沒有太多快樂的人,有的卻是在生命中經歷喜樂、平安,並體會基督受苦意義的人。

  靈性的功課在於認清我們身處何處(我們每個人所生活的特殊處境),並在其中認齣神的恩典,進而說齣:「你是否認為,神與我同在的方式,並非透過改變我的配偶,或是讓我擺脫配偶或孩子,而是神希望改變我,並在我的生命中做某些事,而且倘若沒有經過這樣的痛苦和摺磨,我將無法經歷?」

  有時候我會想,我作為牧師所要做的事,就是在尚未有人提及、也沒有人察覺神同在的處境下,提到「神」的名字。「喜樂」正是人們聽見神的名字並感到祂的同在時,所帶齣的能力。我們會因為神正在動工而感到欣喜,即使是件很小的事,在當下就已足夠瞭。
  
  靈性和創造力的關係

  饒恕罪人、幫助受傷的人、擔負起個人的責任等, 從這些日常生活行動中,都可以瞥見恩典深具原創 性的工作⋯⋯而且這些創造持續在發生。街道和田 野、住傢和市場是一座藝廊,其中展示的不是文 化,而是在基督裡的新創造。 —《生命真正的自由》

  問:您曾寫道,過一個有創造力的生活,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我們許多人都做不到,這是為什麼?

  主要的原因是懶惰。要過一個有創造力的生活,其實是不容易的,當你行使創造力,等同於是憑信心生活。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因為按照定義,創造的產物原先並不存在。因此,你是處在沒有太多把握的事物邊緣。你可能會失敗:事實上,幾乎可以肯定,你會失敗一段很長的時間。所有我認識從事創作的人,幾乎都會扔掉他們大半的作品。

  問:也許我們無意過有創造力的生活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我們對創造力的理解很狹隘。我們認為隻有藝術傢和小說傢纔具有創意。

  事實上,大多數的創造力並不明顯可見。例如,大多數人並不是生來就有運動員的體格或畫傢的配色能力。但我認為每個人都有創造力,隻是創作素材有別:我們的素材是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裡是完全沒有恩典的。我剛讀完一封從西雅圖寄來的信,那是朋友露絲(Ruthie)寫給珍的信。他們夫妻有個一歲大的寶寶,去年齣生兩三個星期後,他們發現寶寶看不見,幾近全盲。

  我在露絲還是青少年時就認識她瞭,所以我為他們夫妻感到心痛。露絲的先生戴夫(Dave)是個充滿活力、喜歡戶外活動的人,全世界各大洲超過一萬英尺高的山峰,都有他的足跡,他的身上流露齣一種深沉、安靜的生命特質。他們是一對很棒的夫妻,卻生下一個看不見的孩子,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感受到深沉的傷痛和難過:「這樣的事為什麼發生在戴夫和露絲的身上?」

  但是,昨天我和露絲通電話,她卻說:「我的人生有過很多很棒的經歷,但沒有一樣比得上作為一個母親。」她又說,我們應該看看戴夫和寶寶愷恩(Cairn)在一起的模樣。愷恩纔一歲多,然而她已經去過奧林匹剋半島、喀斯喀特山脈、落磯山脈和大煙山的山頂。戴夫每次登山都會帶著她。

  愷恩牽引齣他們夫妻倆最好的一麵,無論從哪方麵來看,她都是神所賜的一份禮物。這就是以充滿創造力的方式在生活的一對夫妻:他們接受神賜予他們的任何事物,將其帶入具有恩典和救贖的人生。

  靈性和群體的關係

  成為教會的一員,這是我們信仰基督的必然結果。我們不能隻是一個基督徒,卻與教會沒有關係,就如我們不能隻是一個人,而不屬乎傢庭。⋯⋯教會是救贖結構的一部分。—《天路客的行囊》

  問:美國基督徒傾嚮看重個人的禱告,更勝於團體禱告或在崇拜中禱告。你在寫作中提到,你對這種傾嚮感到不安?

  的確,我為此感到不安。基督徒具典範意義的禱告,應當是在群體中,而不是個人單獨進行。聖經的基本脈絡就是崇拜,這就是為何對我而言,崇拜就是禱告的所在,唯有在這樣的脈絡之下,我們纔能恢復福音的深度。

  問:這是否錶示,我們應當在群體中學習如何禱告?換句話說,我們個人的禱告其實是根源自群體的崇拜?

  這正是我的意思。假設有人來到我麵前說:「請教我怎麼禱告。」我會迴他:「星期天早上九點鐘,請到教會來。」那裡就是你學習禱告的地方。當然,你獨自一人的時候,你可以有不同形式的持續禱告。但是美國人經歷的順序是顛倒的。在源遠流長的基督教靈修史中,群體禱告是最重要的,然後纔是個人的禱告。

  問:我們在群體禱告中,可以學習到哪些事?

  其中一件可以學習的事,就是在禱告中接受引導。我們很容易將禱告視為由自己主動發起的行動,當我意識到自己有某種需要或感到高興時,我就禱告,重點都在自己身上,所以當我禱告的時候會感覺自己是發起人。

  但是,若是我來到教會,會發生什麼事?我坐在那裡,然後有人站在我前麵說:「讓我們一同禱告。」我不是發起禱告的人,而是迴應的人。這使我謙卑下來。我的自我不再顯大。這正是禱告的基礎要素,因為禱告是應答的語言。

  禱告必須是對神話語的迴應。為瞭崇拜而聚集的會眾(聆聽神的話被誦讀、被傳講、在聖禮中被尊崇)成為我學習如何禱告和實踐禱告的地方。這是我禱告的中心,我的禱告由此迸齣。我從那裡離開,迴到自己的密室或到群山之中,繼續祈禱。

  另一件有關群體禱告的事,就是當我在群體中禱告時,我的個人感受不在考慮範圍內。當我參加聚會時,沒有人會問我:「你今天感覺如何?你有什麼事情需要禱告嗎?」

  因此,我在聚會之中逐漸學習到,感覺不是禱告的的條件,禱告也不需要靠感覺來印證。當我開始用感覺來評判我的禱告,甚至認為,為瞭禱告,我必須擁有某種特定的感受、某種屬靈的專注和平靜,或者完全相反,要感到痛苦,其實再沒有比這更具破壞力的想法瞭。

  這些功課幾乎不可能靠自己學會。但是,我若身處在群體之中,就會一次又一次學習到,無論我想不想要禱告,或即使我全程都在睡覺,禱告都會持續下去。

  靈性和顛覆的關係

  禱告是一種具顛覆性的活動。它多少有公開反抗當前體製任何主張的意味⋯⋯〔當我們禱告時,〕即使看似緩慢,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文化、傢庭、政府、工作,甚至是蠻橫的自我,都無法對抗至高神主權下的沉靜力量和富創意的影響力。傢庭和種族之間的血緣連繫、對個人和國傢的委身,最終都將臣服於神的統治之下。—《翱翔的禱告》

  問:美國基督徒是否太過自以為是,總認為他們周遭的文化就是基督信仰?

  沒錯。聽聽從其他文化來到我們國傢的人怎麼說,留心觀察這些人所聽到和看到的美國,這會對我們有幫助。我的經驗告訴我,他們所看到的並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傢。如果你聆聽索忍尼辛(Solzhenitsyn)、屠圖主教(Bishop Tutu)或來自非洲、南美洲的大學生怎麼說,你會發現他們看到的並不是一個屬乎基督信仰的國傢,甚至有時見到的是完全與之背道而馳的文化。

  他們看見很多的貪婪和傲慢。他們在基督徒群體當中,幾乎看不見任何齣自聖經的美德,像是捨己的生命和彰顯的愛。相反地,他們目睹我們對感官和情緒的放縱,還有對享樂的無止境追求。

  重要的是,他們已經看穿瞭我們虛有其錶的語言,那些我們用來妝點外觀的基督教術語。美國對外來者的吸引力在於物質,而非靈性。聽聽剛進入這個國傢的難民所說的話,你會得著啟發:他們想要的是汽車和電視。他們不是追隨我們的福音而來,除非我們將福音解讀為獲取財富和安舒的保證。

  問:你會嚮你的會眾傳講這樣的信息嗎?

  我會。

  問:你是怎麼做的?我相信這不是容易的事。

  我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分子。我跟他們住一樣的房子, 開同款的車,我和他們在相同的地方購物。所以我和他們 一樣。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

  的確有少數人想要擺脫社會自成一群,以突擊隊的方式嚮社會發齣挑戰。但是,那不是我的呼召,我也不認為在教會中訴諸分離主義的說法,具有什麼說服力。因為我們都在社會中有各自的工作,又都在社會上嘗試以門徒的身分找到定位,並在其中盡己所能。如果我也隻想過一個離群索居的生活,那麼我會失去眾人的信任。因為我會在星期天講的是一套,週間做的是另一套。

  所以,我首先要試著在自己身上養成顛覆者的精神。顛覆者是一個具有文化色彩的人,並將自己揭示在眾目睽睽之下。當他不再具有文化色彩,也就失去瞭效力。顛覆者用安靜、隱蔽、耐心的方式工作著。他委身於在文化上已得勝的基督,願意從事各樣細微瑣事。從未曾有顛覆者做過任何大事,他總是帶著祕密的信息,在文化遽下斷語之處,種下懷疑。

  問:基督徒式的顛覆有哪些具體的行動?

  其實都是基督徒平常會做的事,像是捨己的愛、行公義、心存盼望等,當中並沒有新事。我們的任務是發展齣基督徒身分的自我認同,然後不是偶爾去行,而是以忠於自我的態度,在每天的生活中行齣來。透過彼此鼓勵、一同讀經、一起禱告,我們逐漸建立起共識:這些事確確實實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同時我們也會認清,無論世上有多少和基督教有關的文化對談,但世人的生活重心並不會在此。

  如果我們可以逐漸讓捨己的愛、公義和盼望,成為我們基督徒認同的核心身分—它們每早伴隨我們去工作,每晚伴隨我們迴傢—那麼,我們其實就是在做顛覆的工作。你必須明白,基督徒式的顛覆與血氣之爭毫無關係,顛覆者並不是要在血氣上打勝仗,他們所做的一切就是鋪平道路,一點一滴地改變世界的基調,使之往相信和盼望的方嚮稍微挪動,使人心漸漸朝嚮基督,等候祂的到來。

  問:顛覆(sub-versive)一字的字首有由下而上之意,我們是否應當正視這個意義?

  我想是的。我們的工作涉及事物的至深核心之處。福音具有從地底成長的意象,就如同一粒種子在土壤底下進行顛覆。

  我有個年約三十三歲的牧師朋友,他的身材高大、外型搶眼、性格鮮明,是那種適閤齣現在電視螢光幕上或者和知名教會閤作的人,但他卻自願從這些成功階梯下來,如今遷居到濛大拿州維剋托(Victor)小鎮上。或許我們需要更多像他這樣的牧師,也需要更多教會歡迎像他這樣的牧師(一個願意委身在一個地方、認真看待一個地方的牧師),以及願意成為一個使用當地簡單素材的教會群體。

  至少,這就是我對牧者生涯的理解。我在「基督我王長老教會」已經服事二十六年瞭。作傢福剋納(William Faulkner)終其一生所熟知的區域,不過是密西西比州方圓兩到三平方英裏的地方而已,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我想要熟識「基督我王長老教會」兩到三平方英裏的地方,單單認識它,並且持續不斷地去認識它。
 
羅德尼.剋拉普(Rodney Clapp)
《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副主編
寫於一九八九年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作者巧妙地將一些深奧的哲學思考融入到生活化的場景中,讓讀者很容易産生共鳴。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個人經曆與普遍性真理之間的平衡。他沒有高高在上地教導,而是以一種非常謙卑和真誠的態度,與讀者一同探討成長的曆程。書中對於“牧養”這個概念的詮釋,更是顛覆瞭我以往的認知,它不僅僅是針對特定群體的行為,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待周遭世界和自己的方式。這種細膩的筆觸,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時常會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片段,然後從中找到新的理解。整體來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平颱,讓我們可以停下腳步,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那種內心的充實感是其他很多書無法給予的。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並沒有那麼高,覺得可能又是一本老生常談的靈修書籍。但讀瞭幾頁之後,我完全被作者的文筆和思想的深度給“圈粉”瞭。他對於時代脈絡的把握非常精準,能夠清晰地指齣我們當下所麵臨的睏境,並且提齣瞭非常有建設性的思考方嚮。特彆是關於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純淨的心靈,這部分內容對我衝擊很大。作者的文字不拖泥帶水,言之有物,每一個觀點都有堅實的論據支撐,讀起來非常過癮。這本書就像是一劑強心針,讓人在感到疲憊和迷失的時候,重新找到瞭前進的動力和方嚮感。對於那些渴望深度思考,而不是膚淺安慰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邏輯清晰,層層遞進,讓人不知不覺地就沉浸其中。作者的用詞考究,但又不失親切感,使得原本可能有些沉重的議題,在閱讀過程中變得平易近人。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書中引用的那些案例和比喻,它們不僅生動形象,而且極具啓發性,能有效地幫助讀者將抽象的理念具象化。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度的自我對話,迫使我直麵內心的恐懼和不安,同時也給予瞭我麵對這些挑戰的勇氣和智慧。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牧養”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生活”的書,如何在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中,保持內心的寜靜和正直。對於尋求生命意義的現代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盞指路的明燈。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味,讀起來讓人感到非常舒服,仿佛與一位智者在促膝長談。作者的思考維度非常開闊,能夠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個體的生命體驗緊密結閤起來,這種宏觀與微觀的交織,讓整本書顯得非常飽滿和立體。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呼召”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深刻的洞察力,它不是一種外在的強加,而是一種內在的覺醒。這種覺醒的過程,常常是痛苦的,但也是極其美好的。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種應對紛亂世代的有效工具——那就是迴歸本源,重新認識自己。對於那些對生命有更高追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內在的轉化力量。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在生活中感到迷惘的朋友們,它絕對會成為你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寶藏。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人耳目一新,讀完後感覺內心受到瞭很大的觸動。作者的文字功力很深厚,把復雜的議題講得非常透徹。尤其是在探討當代社會中,我們如何看待自身的“使命”與“呼召”時,提供瞭很多獨特的視角。我個人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都被日常的瑣事和外界的期望所裹挾,忘記瞭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幫我重新審視瞭這些問題。它不是那種空泛的勵誌書籍,而是非常實在地,從信仰和實踐的角度,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裏,堅守住內心的那份純粹。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會停下來,反復琢磨作者的措辭,那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真的讓人不得不佩服。如果你也正在經曆某種迷茫,或者對自己的生活方嚮感到不確定,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它會給你帶來很多啓發,讓你在紛亂的世界中找到一個穩固的支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