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納爵教學法實踐指南:摺射型學習

依納爵教學法實踐指南:摺射型學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彰義
圖書標籤:
  • 伊納爵教學法
  • 摺射型學習
  • 實踐指南
  • 教育教學
  • 學習方法
  • 思維發展
  • 深度學習
  • 反思性學習
  • 教學策略
  • 課程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好評推薦
 
  1993 年,為幫助教育工作者在各種學習脈絡中,努力實踐聖依納爵‧羅耀拉神操的原則,《依納爵教學法》(IPP)問世瞭。《依納爵教學法實踐指南:摺射型學習》試圖整閤過往依納爵教學法實踐者的經驗與心得,使之適用於我們的時代。本書不隻適於閱讀,還希望依納爵教學法實踐者將它當成應用、遵循的路徑。如果以具創意、與時俱進的方法應用這本指南,將為深度學習帶來無盡的可能性。~安東尼奧‧莫雷諾神父(Fr. Antonio Moreno, SJ)耶穌會亞太地區聯會主席
 
  本書為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必讀之書,包括那些不知道依納爵教學法的老師。本書齣自專傢之手,從最新的教育研究中選列最有幫助的內容,整閤經過試用、檢驗的方法,為老師及時提供依納爵教學法的新穎觀點。此時正是身為教育工作者最有利的機會。在這個數位超連結的時代,我們需要教育工作者不僅做知識的老師,也做真理的牧者和智者。本書將幫助教育工作者,在追求真理與智慧的過程中,成為引導他人的老師。~荷西‧拉濛‧維拉林神父(Fr. Jose Ramon Villarin, SJ)菲律賓馬尼拉雅典耀大學校長
 
  本書嚮教育工作者提齣挑戰:我們對 21世紀的學生而言,有意義嗎?即使是最傑齣的教師,也一定會問,全球學習危機如何影響 Z 世代和 α 世代。《依納爵教學法實踐指南:摺射型學習》 提供實用指南給充滿熱忱的教育工作者,以因應不斷變化的學習場域。本書不僵化刻闆、墨守陳規;為想在工作上追求卓越的老師,必然會覺得耳目一新。本書邀請讀者反思現實、深入探索,然後帶著有助於改變世界的行動,踏進教學場域。在過程中,您或許會和我一樣,發現《依納爵教學法實踐指南:摺射型學習》其實是在邀請讀者,共赴一趟深刻的靈性之旅。~阿明‧路易斯楚修士(Br. Armin Luistro, FSC)菲律賓德拉薩爾大學校長,菲律賓前教育部長
 
  《依納爵教學法實踐指南:摺射型學習》以當代的方式、創新的思維,為依納爵教學法提供新穎的觀點。本書以實用、創新的方法,探索經驗、反省、行動間的交互作用,讓老師可以陪伴學生充分成長、發展。~珍妮‧希基(Jennie Hickey)澳洲耶穌會教育機構執行長
 
  本書可以激發教育工作者的熱忱,促進21 世紀的教與學。依納爵教學法實踐者的經驗使本書有穩固的基礎,提供瞭堅實的教學計畫。這本指南邀請教育工作者全力以赴,投身於教導和支持韆禧世代及其後世學生。本書提供的動態方法與有益思想,對老師與學生的人生,都會產生深遠影響。~瑪麗莎‧維裏修女(Sr. Ma. Marissa R. Viri, RVM)童貞聖母修女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主席菲律賓聖母無染原罪大學校長
《探索性教學法在現代課堂中的應用與創新》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探索性教學法在當代教育環境中的理論基礎、實踐路徑及其創新應用。麵對知識爆炸和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模式已難以滿足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創新能力的要求。本書立足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係統梳理瞭探索性學習的本質特徵、心理學基礎以及其在不同學科領域中的實施策略,為一綫教育工作者提供瞭一份詳實且具有前瞻性的實踐參考手冊。 第一部分:探索性教學法的理論基石與時代背景 本部分首先追溯瞭探索性學習思想的起源,從蘇格拉底的“助産術”到杜威的“做中學”,再到皮亞傑和維果茨基的建構主義理論,勾勒齣探索性教學法的曆史脈絡。我們強調,探索性教學並非簡單的“發現”,而是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主動提齣問題、搜集信息、設計實驗、分析數據,並最終形成新認識的過程。 緊接著,本書深入剖析瞭信息時代對教育提齣的新要求。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今天,知識的記憶已退居次要地位,批判性思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信息整閤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意願成為核心競爭力。探索性教學法恰好能有效培養這些高階思維能力。我們詳細闡述瞭基於真實情境的問題驅動學習(PBL)和項目式學習(PjBL)如何作為探索性教學的核心載體,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第二部分:探索性教學法的核心要素與課堂設計 本部分著重於將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實踐。我們提煉齣探索性教學法的四大核心要素:真實情境的引入、探究過程的設計、協作與反思的機製以及教師角色的轉變。 1. 真實情境的創設與問題鏈的構建: 成功的探索始於一個引人入勝且具有挑戰性的真實問題。本書提供瞭多種創設真實情境的技巧,例如利用本地資源、跨學科案例分析或模擬社會問題。我們強調,問題的設計應遵循“腳手架”原則,從模糊、開放的宏大問題逐步細化為可操作的探究子問題,確保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兼顧。 2. 探究過程的組織與資源調配: 探索性學習的課堂管理與傳統課堂迥異。教師需要學會“放手”的藝術。我們詳細討論瞭如何組織小組閤作、分工協作,以及如何有效利用數字工具和圖書館資源。書中包含瞭針對不同學科(如科學實驗探究、人文曆史的文本解讀、數學模型的構建)的探究流程圖示與操作範例,確保教學活動的連貫性和目的性。 3. 促進反思的策略: 探索過程中的“失敗”是寶貴的學習機會。本書專門闢章討論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反思。通過結構化的反思日誌、同伴互評和教師引導式提問(例如:“你最初的假設是什麼?為什麼它被修正瞭?你的修正過程體現瞭什麼新的理解?”),幫助學生將經驗轉化為深刻的認知結構。 4. 教師角色的重塑: 在探索性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習的促進者(Facilitator)、情境的設計師(Designer)和學習過程的引導者(Guide)。本書分析瞭教師如何平衡控製與放手,如何在高風險的探究活動中提供必要的支持而不乾預最終結論的形成。 第三部分:評估與反饋:適應探索性學習的評價體係 探索性學習的成果往往是非標準化的、多維度的,傳統的紙筆測驗難以全麵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本部分聚焦於構建適應探索性教學的多元化評估體係。 我們詳細介紹瞭形成性評估在全程中的關鍵作用。這包括對學生探究過程的觀察記錄、對小組協作效率的評估、對探究報告和最終展示的分析。書中引入瞭績效評估(Performance Assessment)的概念,如要求學生基於探究結果提齣政策建議、設計原型産品或進行辯論。 此外,本書提供瞭構建清晰、透明的評估標準的工具,如詳細的量規(Rubrics)設計指南,這些量規必須能夠量化地評估批判性思維、信息應用能力和溝通錶達能力,而非僅僅是事實的掌握程度。有效的反饋機製被視為評估的延伸,我們探討瞭如何提供及時、具體且具有指導性的反饋,驅動學生進行下一輪的自我修正與深化學習。 第四部分:探索性教學法的跨學科與技術融閤 現代教育強調學科間的壁壘正在消融。本部分探討瞭如何將探索性教學法應用於跨學科項目中。我們提供瞭如何識彆知識交叉點、設計融閤數學建模與社會學分析、或結閤藝術設計與工程原理的探究案例。 同時,數字技術是當代探索的強大賦能者。本書考察瞭虛擬實驗室、數據可視化工具、在綫協作平颱(如協同文檔和討論區)在支持復雜、大規模探索活動中的應用。我們特彆關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輔助工具,在不損害學生獨立思考的前提下,提高探究的效率和數據的處理能力。 結語 《探索性教學法在現代課堂中的應用與創新》旨在激發教育者對教學方法的深刻反思,鼓勵他們勇於跳齣舒適區,構建一個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學習環境。本書不僅是理論的梳理,更是對未來教育形態的一種積極探索和實踐呼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彰義
 
  耶穌會士吳彰義神父(Johnny C. Go, SJ)是菲律賓馬尼拉雅典耀大學教學科學與藝術(SALT)學院院長,現擔任耶穌會亞太地區中小學教育祕書。2001 年至 2013 年擔任光啟學校校長,於2016 年在倫敦大學 UCL 教育學院、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取得教育博士學位。另亦在馬尼拉雅典耀大學和菲律賓大學教授教育與哲學。
 
麗塔‧安提恩劄
 
  麗塔‧安提恩劄(Rita J. Atienza)是馬尼拉 雅典耀大學教學科學與藝術學院,教師教育和專業發展課程的召集人。曾擔任菲律賓聖勞倫佐聖母升天學院的教務主任。在課程設計架構上,曾研習格蘭特‧魏金斯(Grant Wiggins)的《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且是魏金斯課程撰寫團隊的成員,在美國參與多項專案。在菲律賓是聲譽卓著的教育顧問、工作坊主持人。擁有馬尼拉雅典耀大學教育碩士學位,並在該校教授依納爵教學法。

圖書目錄

錶目錄 x
圖目錄 xi
前言 xiii
簡介 1

第一部:定義學習 3
第一章:摺射型學習的六項特質(6E) 7

學生與老師的關係:同理心與培力 8
老師與世界的關係:專業與熱情 9
學生與世界的關係:投入與卓越 10

第二章:從教到學 13
新世代學習者 14
以學生為中心、反省主導、行動導嚮 17
經驗、反省、行動 19
學生是探究者、意義建構者、創造者 25
傳統的老師與學生角色 26
重新定位老師的角色 30

第三章:透過反省與行動學習 33
透過反省學習 35
從行動中學習 43
從「稍後應用」到「目前應用」 45
從「脫離背景」到「連結背景」應用所學 46
從簡單能力到優秀能力的錶現 49
為反省與行動而教 52

第二部:設計學習55
第四章:透過先備條件建立同理心 59

學生的先備條件 60
已有的知識 61
當前的情緒 65
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情況 67
老師的先備條件 71
 
第五章:透過反省加強投入 75
學生投入 77
以反省練習投入 81
策畫反省與理解 81
闡述洞見 82
闡述反省問題 89
促進反省 93
關於反省的三大理念 95
 
第六章:藉由行動追求卓越 97

21世紀的卓越 97
為什麼行動? 98
把行動融入單元中 99
定義學習的證據 104
以評量達緻理解和應用 105
設計真實的評量 107
真實評量的四種元素(4C) 108
設計更有效的評量 113
 
第七章:藉由經驗而培力 117
什麼是激發力量的學習經驗? 119
設計培力體驗 120
培力的環境 121
五種培力實作 126
經驗、反省、行動的交互作用 134
 
第三部:改進學習137
第八章:藉由評鑑提高專業和熱情 139
成為反省實踐者 140
評鑑教與學 140
評鑑檢核錶 142
促進學習的評量 144
學生的自我評量和同儕評量 146
 
後記 150
引用文獻 151
其他教材 154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5469474
  • 規格:平裝 / 176頁 / 21 x 28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第一批耶穌會士不認為自己是學校的老師,而是為教會和人類服務的朝聖者。然而很快地,為瞭迴應他們身處的大環境、尤其是迴應捐助者的要求,依納爵和他的首批同伴發現學校能發揮強大的、使徒般的潛能。耶穌會士成為許多年輕人的老師,並在世界各地設立瞭學校。
 
  第一批耶穌會士的動機是與他人分享改變他們生活的靈修體悟,使他們成為更好的基督徒、更好的人。當他們發現學校教育在分享經驗上特別有效時,他們就必須學習教育、教學法,瞭解如何經營學校。耶穌會教育部的前主任祕書佳播‧科迪納神父(Fr. Gabriel Codina, SJ)認為,當時的耶穌會士意識到必須學習如何施教。科迪納神父打瞭一個十分生動的比喻:因此,第一批耶穌會士去瞭「教育超市」,尋找最好的食材和食譜,以端齣與他們的靈修體悟相符的教育大餐。甚至,他們意識到真正良好的教育必須不斷更新、創新、再詮釋、再創造。而且,如果他們真的想提供優質的教育,就必須留意日新月異的大環境,對新發展抱持開放的態度。1599 年的《教學大全》(The Ratio Studiorum)經常呼籲要彈性、靈活地適應大環境,就是注重與時俱進的明證。《耶穌會教育的特徵》(Characteristics of Jesuit Education, 1986)和《依納爵教學法:實務之道》(Ignatian Pedagogy: A Practical Approach, 1993)等著作也持續貫徹這項重視靈活的傳統。
 
  耶穌會士吳彰義神父和麗塔‧安提恩劄藉由《依納爵教學法實踐指南:摺射型學習》,繼續維持這個傳統。他們再次去教育超市尋找食材和食譜,端齣嶄新的菜色,讓我們重新認識依納爵教學法。教學法本身就是對本書主張的驗證:真正的學習必須從做中學,省思自己作為依納爵教學法實踐者的經驗,歸納齣自己的理解,並適度調整傳統以迴應當前大環境中的學習者、老師和教學法。
 
  《依納爵教學法實踐指南:摺射型學習》指明如何使用依納爵教學法的風格,幫助學生省思有意義、深入的經驗,成為煥然一新的學習者,並由此獲得人性的成長。從這個角度而言,學習者在與世界的關係、與人類同胞的關係上,都將有所提升。
 
  今天,不論是誰對依納爵教學法有興趣,《依納爵教學法實踐指南:摺射型學習》都是有力的工具、資源。本書將當代發展導入教學法中,協助發揮依納爵教學法的潛力,改變學習者、實踐者的人生。我們由衷感謝作者在今天的大環境中,忠於延續耶穌會教育的傳統所提供的當代實踐。
 
荷西‧梅薩(José A. Mesa , SJ)耶穌會教育部國際祕書
 
簡介
 
  《依納爵教學法:實務之道》 齣版至今已 25 年瞭。這份 1993 年齣版的文件提供瞭方法,讓耶穌會學校遵循聖依納爵 • 羅耀拉《神操》的原則進行教育及學習。當時許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尋求協助,想要以更具依納爵精神的方式嚮學生傳道授業,使他們明白在更早的《耶穌會教育的特徵》這一精髓之作中,所討論的依納爵式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因此《依納爵教學法:實務之道》的問世,不啻如即時雨一般。此後,全球耶穌會學校的教育者,都努力在自己的教室中使用「依納爵教學法」(Ignatian Pedagogical Paradigm, IPP),簡稱為 IPP。
 
  然而,《依納爵教學法》並非是一件完成的作品。事實上,國際耶穌會教育中心在這份文件接近結尾的段落中,明白地請求應用者對文件所建議的教學法給予迴饋,請他們分享隻有在實際施行教學法後纔能湧現的洞見,以幫助我們改善對依納爵教學法的理解與運用。本教學實踐者指南中的想法,就是精挑細選實踐老師的經驗來集結成冊。因此,本書是緻力提倡依納爵教學法的實踐者,歷經無數次的工作坊和對話後的心血結晶,隻求改善依納爵教學法的執行。
 
  我們以「摺射學習法」(Learning by Refraction)作為本書對依納爵教學法的詮釋,是因為摺射學習法強調依納爵教學法中的兩大核心要素:「反省」與「行動」。
 
  本書不僅奠基於對依納爵教學法的最新研究,此教學法的形塑,也深切仰賴各地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室中所發展、掌握的教學奧義。換言之,摺射型學習或摺射學習法,是一個切入 21 世紀教學的好方法,能有效地推廣我們亟欲與學生分享的依納爵世界觀和價值觀。
 
  本書秉持實踐者指南的設計初衷,不隻是為瞭閱讀,還希望讀者把它當成一堂「自己動手實踐」依納爵教學的虛擬課程。本書容易操作且長度適中,是便於老師在課堂上使用的教學資源。
 
  我們知道教師極為忙碌。教師是世界上工作最勞纍(但又最不受重視)的一群人。因此,我們匯集依納爵教學法實踐者最重要的見解,在本書中以容易理解、記憶和使用的方式提供給讀者。
 
  本書的重要概念之一,就是「邊做邊學」的學習效果最好。因此我們設計瞭各種任務,讓教師藉著執行任務,省思、琢磨這些觀念與理論。各位可以自己使用這些練習,或是與同事一起使用。
 
  為瞭確定各位從本書中能學有所得,這些練習設計的型態都是摺射型學習的經驗,讓各位有機會消化這些想法、開始採取行動。
 
  我們希望各位將從書中學習到的成果應用在自己的教室裡,根據各位所處的脈絡加以修改,在課堂上試驗,從過程中汲取更多授課的專業能力。畢竟,要提供學生怎樣的教學環境、學生從您的教室中會有什麼收穫,都由身為教師的您來定義。您,以您的專業能力、風格,尤其是人格特質,將深深影響學生的人生。
 
吳彰義神父與麗塔‧安提恩劄於 2018 年聖依納爵‧羅耀拉慶節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習慣於「教學相長」的教育者來說,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可複製的行動,一直是個挑戰。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像一些經典理論著作那樣高深莫測,而是非常務實地提供瞭一套可以操作的「循環模式」。它強調的「持續迭代」觀念,讓我意識到教學不是一次性的產品,而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我特別欣賞它在章節末尾提供的那些「自省清單」和「行動步驟建議」,這些工具真的幫我把抽象的概念拉迴到瞭每天的備課和授課現場。例如,它建議在每次課程結束後,花五分鐘記錄三個「成功引發學生思考的瞬間」和三個「未能達成預期目標的環節」,這個簡單的儀式感,讓我對自己的教學錶現有瞭更客觀的數據。這本書沒有給我什麼驚天動地的教育革命理論,但它給瞭我一種穩定且有力的心法,讓我能夠更有信心地去麵對課堂上的各種不確定性,知道自己隨時都可以透過反思來優化教學,這份紮實感,是其他書無法給予的。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結構設計,真的很能看齣齣版社的用心,閱讀起來相當順暢,不像有些學術書籍硬梆梆的,讓人光看目錄就卻步三分。它的章節邏輯推進得非常自然,從基礎概念的釐清,慢慢過渡到實際策略的應用,再到最後的整閤與持續精進,每一步都銜接得天衣無縫。我特別想稱讚的是它在闡述教學情境時的豐富性,它涵蓋瞭不同學科、不同年齡層的案例,這讓身為高中老師的我,也能在其中找到與自己專業領域相關的啟發點。它不像某些引進的翻譯書,內容多半聚焦在歐美體係,這本在本土化處理上做得非常好,很多情境模擬的氛圍,讓我覺得「對,這就是在我們的教室裡會發生的事」。讀完後,我對「學習共同體」的理解不再是個口號,而是真正明白瞭如何在課堂上創造那種成員間互相支持、共同成長的氛圍。這本書不僅是教師手冊,更像是一位資深前輩在旁邊耳提麵命,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對教學有熱忱的教育工作者。

评分

老實講,我這幾年買瞭不少關於「創新教學」的書,很多內容都浮於錶麵,講的都是些口號式的東西,真正想在課堂上落地生根卻很睏難。但是這本不一樣,它的核心精神,我覺得非常貼近我們現階段教育改革的趨勢,就是強調學生是主體,老師的角色是引導者和促進者。書中對於如何設計「有效的提問」有非常深入的探討,這對我這個習慣性用「是非題」帶過學生的老師來說,簡直是當頭棒喝。它不是光教你怎麼問「Why」,而是拆解瞭問「Why」背後的認知歷程,告訴你什麼時候該用開放式問題,什麼時候該用引導式追問,纔能真正觸及學生的深層思考。我特別花時間研究瞭它關於「形成性評量」的那幾頁,作者用生動的比喻把評量從「檢驗成績單」的概念,轉化成瞭「調整航線的雷達」,這個比喻我印象非常深刻。整體閱讀下來,感覺像是上瞭一堂為期數週的高階工作坊,收穫滿滿,完全沒有浪費時間。

评分

老實講,我一開始對這類「方法論」的書有點抱持懷疑態度,總覺得很多都是紙上談兵,寫得漂漂亮亮,真正帶到教室裡就水土不服。但這本倒很不一樣,它不隻是理論的堆砌,反而像是一個實戰地圖。作者的文筆很細膩,把複雜的教育心理學概念用很生活化的語言帶齣來,像是把那些抽象的「鷹架搭建」具體化成幾種不同的提問技巧,這對我們國中小的老師來說,操作性強很多。我尤其欣賞它對「錯誤」的解讀,不再視為負麵標籤,而是寶貴的學習契機。書中舉的那些課堂對話範例,我迴傢馬上就套用瞭一次,效果齣乎意料地好,學生明顯變得更願意錶達自己的想法,連帶地,我的提問策略也必須跟著調整。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是給你標準答案,而是教你一套「找答案」的工具箱,讓你在麵對各種不同的班級和學生時,都能找到最適閤的切入點。整體而言,是一本可以放在手邊隨時翻閱的實用手冊,而不是束之高閣的參考書。

评分

這本書的光碟內容真的有夠豐富的,光是從目錄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教學方法上的用心良苦。特別是關於「反思性實踐」那幾個章節,我覺得對我們這些在一線打滾的老師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很多時候,我們隻是被行政和日常瑣事推著走,很少有機會停下來好好審視自己到底教得好不好、學生的學習狀況是不是真的有進步。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紮實的框架,讓我們不隻是「做」,而是學會「做中學、學中思」。例如,它詳細拆解瞭觀課、自我評估的步驟,那些實例看起來就很貼近我們學校的情況,而不是什麼空泛的理論。我特別喜歡它強調的「行動研究」概念,這不是叫我們去寫一大篇複雜的報告,而是將反思變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透過不斷的小調整來優化教學,這種務實的做法真的很加分。讀完後,感覺自己對教學的視野開闊瞭許多,不再隻盯著課本進度,而是更關注學生的「內在轉化」,這對提升教學品質很有幫助,我會推薦給所有想精進自己教學功力的夥伴們參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