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未紀詮釋(神叢145)

肋未紀詮釋(神叢14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J. Edward Owens O. SS. T.
圖書標籤:
  • 肋未記
  • 舊約
  • 聖經
  • 神學
  • 宗教
  • 解經
  • 希伯來聖經
  • 祭祀
  • 律法
  • 神叢係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梅瑟五書」中,《創世紀》、《齣榖紀》及《戶籍紀》三捲書原則上在說故事;《肋未紀》及《申命紀》兩捲旨在說明以色列子民與天主交往中所應守的生活準則。
 
  以色列民族從撒羅滿死後分裂成南、北兩國。大緻說來,《申命紀》是北國留下來的傳統,比較偏重實際生活中的倫理行為;《肋未紀》是南國留下來的傳統,偏重聖殿祭獻禮儀的規則,其中,肋十七~廿六,雖也稱「聖潔的法律」,似乎是在提示生活中的倫理,其實還是在說明如何過好禮儀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猶太會堂的傳統都是以《肋未紀》的前幾章經文,來作為他們的兒童啟濛。讓純潔的孩童學得祭獻的潔淨。以潔淨做為他們學海生涯的起跑點,學習何謂聖潔、健全與滿全。選用這些經文的原因,值得我們探討。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為《古捲秘辛:失落文明的印記》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盡地介紹其內容,並且完全不提及您提供的書名《肋未紀詮釋(神叢145)》或任何與其相關的內容。 《古捲秘辛:失落文明的印記》 內容提要: 《古捲秘辛:失落文明的印記》是一部跨越數個世紀、橫亙東西方文明的宏大曆史考古學著作。本書深入探究瞭人類曆史上數個關鍵轉摺點上,那些被主流史學敘事所忽略或誤讀的古老文明遺跡與文獻。作者憑藉深厚的考古學功底、精湛的古文字破譯能力以及對古代宗教哲學的深刻洞察,為讀者構建瞭一個關於人類文明早期互動與演變的全新圖景。 本書的核心焦點在於追蹤一係列看似孤立的古代遺址和文本之間的潛在聯係,這些聯係可能揭示瞭一個在公元前數韆年便已存在的、具有高度統一性知識體係的“前亞述體係”(Proto-Assyrian Nexus)。我們將重點考察位於安納托利亞高原深處的哈圖沙遺址、紅海彼岸的努比亞古王國,以及遠東地區早期青銅文化中的神秘符號係統。 第一部分:地中海東岸的微光——綫索的開端 本部分首先聚焦於近百年來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幾批關鍵泥闆文書。這些文書,大多齣土於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衝積平原,其語言結構復雜,既含有已知的蘇美爾語和阿卡德語痕跡,又夾雜著大量無法歸類的特定符號。作者通過對比這些文本與同一時期埃及象形文字中罕見的“祭司階層專用”符號,首次提齣瞭一個關於早期書寫係統相互影響的激進假說——即存在一種跨越地域限製的、用於記錄天文曆法和神聖儀式的通用“聖書語言”。 書中詳盡分析瞭《烏爾城曆法殘捲》與《阿馬拉信函集》中關於星相觀測的記錄,揭示瞭當時對金星周期變化的高度精確計算能力。這種精確性遠超同期已知文明的技術水平,暗示瞭隱藏在這些記錄背後的復雜數學模型與哲學世界觀。 第二部分:山脈之下的迴響——建築與儀式的解碼 隨著敘事的深入,本書將視綫轉嚮瞭那些隱藏在地貌之下的宏偉結構。我們不再僅僅將哥貝剋力石陣視為簡單的祭祀場所,而是將其解讀為一個具有精密聲學和定嚮功能的“天體觀測站”。作者利用激光雷達掃描技術和聲波傳播模擬,論證瞭特定石陣布局如何與特定季節的日齣和日落精確對齊,並探討瞭其中雕刻的動物形象可能代錶的宇宙圖景。 接著,本書詳細剖析瞭南歐剋裏特島米諾斯文明宮殿建築中反復齣現的“雙斧”符號的真正含義。不同於傳統上將其解釋為簡單的權力象徵,作者根據對數個地下水渠係統的考察,提齣瞭“雙斧”實為一種復雜水利工程布局的符號化錶達,象徵著對生命之源——水的控製與敬畏。這一論斷,將米諾斯文明的社會組織結構推嚮瞭更具技術含量的理解。 第三部分:符號的遷徙與知識的隔離 《古捲秘辛》的高潮部分,在於追溯那些跨越數韆年和數萬裏傳播的獨特符號係統。作者首次將中亞塔裏木盆地齣土的早期絲綢之路沿綫墓葬中發現的幾何圖案,與地中海地區腓尼基字母的早期形態進行係統性比對。 書中特彆引用瞭若乾被學界束之高閣的、來自也門南部古王國時期的碑文。這些碑文在書寫材料和筆觸上均顯現齣異乎尋常的“拙樸感”,但其記錄的貿易路綫和物産清單卻與地中海沿岸的記錄驚人地吻閤。作者認為,這些看似原始的記載,實則是遠古文明知識體係在長期分離後,由不同分支的祭司或商隊以不同的方式重新編碼和傳承的結果。 本書還探討瞭一個引人深思的議題:為何在某些關鍵技術(如冶金術、曆法測算)發展達到頂峰後,某些文明會突然進入一個長期的知識停滯期?作者推測,這可能與記錄這些知識的特定“載體”(如某些易腐爛的植物縴維或特定的岩石礦物)的消失有關,而非簡單的技術失傳。 結語:重構曆史的拼圖 《古捲秘辛:失落文明的印記》不是一部斷言性的曆史終結之作,而是一份邀請,邀請讀者共同參與到對人類文明早期統一性的探索中。它運用跨學科的嚴謹方法,挑戰瞭綫性發展的曆史觀,揭示瞭在漫長的時間洪流中,知識和信仰是如何以不易察覺的方式相互滲透、共同塑造瞭我們今日所知的世界。閱讀本書,如同登上瞭一座古老的瞭望塔,得以窺見那些被遺忘的智慧之光。 本書特色: 跨學科的綜閤研究: 匯集瞭考古學、語言學、天文學史、建築學等多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獨傢數據分析: 首次公開對數批重要考古文獻的文本頻率分析和符號學對比圖錶。 高清插圖與地圖: 包含大量實地考察的彩色照片、遺址精確測繪圖以及符號演變路徑圖。 嚴謹的學術態度: 盡管探討宏大議題,全書論證過程基於可驗證的實物證據和嚴密的邏輯推導。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V 輔大神學叢書「活水專輯係列」序
Vii 初譯者感言(王念祖)
X 審訂者的話(鬍國楨)
Xiv 聖經新舊約各捲名稱及其簡稱對照錶
 
1 《肋未紀》導言
 
9 壹、祭獻與祭品(一~七)
11 一、全燔祭、素祭及和平祭(一~三)
17 二、取潔祭及賠補祭(四~五)
24 三、祭儀與司祭(六~七)
 
31 貳、司祭授職禮(八~十)
33 一、祝聖司祭禮及八日慶典(八~九)
39 二、司祭應有的行為舉止(十)
 
43 參、潔與不潔的規定(十一~十六)
45 一、潔與不潔的動物(十一)
49 二、產婦取潔(十二)
51 三、皮膚感染及取潔(十三~十四)
59 四、與性有關的不潔(十五)
63 五、贖罪節(十六)
 
67 肆、聖潔的法律(十七~廿六)
68 一、血的神聖性(十七)
71 二、與性事有關的聖潔(十八)
75 三、行為的各種法令規條(十九)
87 四、為確保福地聖潔而有的死刑(廿)
92 五、司祭的聖潔(廿一~廿二)
98 六、各種聖日(廿三)
106 七、其他各種規條(廿四)
109 八、安息年及喜年(廿五)
113 九、守法與違法(廿六)
119 伍、祭品的贖價(廿七)
125 學術性研經討論課題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5469375
  • 叢書係列:輔大神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144頁 / 15 x 21 x 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審訂者的話
 
鬍國楨
 
  誠如本書初譯者王念祖弟兄所言,對一個初讀聖經、又立誌從《創世紀》、《齣榖紀》、《肋未紀》等等一路讀下來的人來說,可能會是個障礙,讀經至《肋未紀》就打退堂鼓瞭。對現代人來說,的確很難對《肋未紀》感到興趣,有些部分甚至很難理解,對一個生活在華人文化圈裏的基督徒來說,情況更是如此。因此,審訂者切願在此,針對某些現代華人比較不容易掌握之處,稍加發揮解釋,讓讀者更易深入體會,達到讀經理解全部意義的目標。以下逐條發揮,期許讀者配閤內文互相對照:
 
  「巴勒斯坦以外地區,散居在異民中的猶太僑團(Diaspora Jews),則各有會堂。」(本書〈導言〉,2頁)Diaspora是生活在巴勒斯坦以外地區的猶太僑團或社團的名稱,這個字在希臘文中原有「驅散、分散」之意,專指那些在主前722或603~581年,被迫放逐他鄉的猶太人社團。以往在普世反猶太主義高漲的時代,用這個字來稱呼猶太人社團,暗含有「被懲罰」、「恥辱」的貶抑意味,有些華文作者譯為「散民」或「四散的以民」(參見:思高,《聖經辭典》,382及 1867 號),就含有這種貶抑的意味。但如今普世反猶太主義已漸漸風消雲散,這個字已經成為中性名詞瞭,好像以「中國城」、「唐人街」來稱呼華僑社團或社區一樣,適宜譯做「猶太僑團」或「猶太人社區」等中性名詞。
 
  「上麵提及的兩隻公綿羊(肋八2),此時要被宰殺獻祭。第一隻公綿羊像公牛犢一樣,是用來做全燔祭。第二隻被稱為『作祝聖祭的公綿羊』……」(本書35 頁)
 
  此祭最特齣的地方是那灑血的儀式。這裏是把血抹在亞郎及他兒子的右耳垂、右手姆指上,並右腳大指上。這樣的做法是讓他們藉著傅油及抹血,得以成聖及潔淨,以緻與司祭職分的要求相稱。
 
  「這段經文的著重點,在於司祭沒有在聖所吃掉應當吃的取潔祭公山羊祭肉的事件。」(本書41 頁)
 
  這段經文是指肋十12~20。《思高本》及《和閤本》在此都譯做「贖罪祭」,但此祭的希伯來原名為「取潔祭」。相關說明亦見肋四1~12 的說明(本書17 頁,及其「審訂者註」)。
 
  「指定的禮儀用品包括:兩隻潔淨的活鳥……。一隻活鳥是用來宰殺;另一隻活鳥則要放飛……」(本書57 頁)這個取潔儀式並非獻祭,鳥的血並不帶到祭壇上,乃是混閤瞭活水,灑在取潔的癩病人身上(肋十四5~7)。
 
  「男人若是『下體常流體液』是不潔的(肋十五2),這指的可能是淋病或其他性病有關的癥狀。」(本書61 頁)
 
  「下體常流體液」(genital discharge)是希伯來文的原意,有可能是「淋病」,也可能是「其他性病」,也可能不是「性病」,例如「遺精」。《思高本》譯為「身患淋病」,是有點過度詮釋;《和閤本》譯為「身患漏癥」,可能比較正確,但仍不太恰當。New American Bible 譯為「afflicted with a chronic from his private parts」及New Jerusalem Bible 譯為「has a discharge from his body」,這兩個英譯版本比較忠於原文。
 
  「不可為瞭任何『非祭獻』或『非宗教』的理由而宰殺動物,即使是為瞭運動或食用的理由而獵殺瞭動物,都『該放盡牠的血,用泥土蓋上』(肋十七13),這是有關規定中最直接要講的重點。」(本書69 頁)
 
  古代以色列民族認為血是生命的根源與標記,因此是神聖的,即使是牲畜的血也是神聖的,絕對不可食用(參閱:創九4)。此處肋十七3~4,是描述以色列子民在曠野流浪時期的情況,即使平時宰殺牲畜為作食用時,也被視為是具有祭獻的性質,應該去到「會幕門口」宰殺,「奉獻給上主作祭品」,並「該放盡牠的血」後纔可食用。王國成立,蓋瞭聖殿之後,有人主張比照這個規定,宰殺作為食用的牲畜也都要去到聖殿,或「上主選定建立自己名號的地方」(申十二21)宰殺。不過,這一條法規執行起來極為睏難,因為以色列人散居在巴肋斯坦各處,所以有瞭申十二20~25 的新規定:除瞭「應將血潑在地上」(申十二24)不可食用之外,其餘都放寬瞭。
 
  「現代讀者絕不可將nephesh 與基督徒所瞭解的,不是依附於肉體(body)的不死不滅的靈魂(immortal soul)混為一談。後期希臘哲學把人的組成分為『肉體』與『靈魂』兩相對立的成分,這種分法也影響瞭當時基督信仰的神學理念。但是,聖經上所說的『肉體』是更整體性的。」(本書70 頁)
 
  《思高本》、《和閤本》都把nephesh 譯為「生命」。但有些聖經學者把此字譯為「精神(spirit)」或「靈魂(soul)」。在聖經中齣現的希伯來觀中,認為人的組成包含「生命」、「肉軀」和「血」三要素,每當聖經談及人的「肉體」(body)時,即指包含這三要素的整個人瞭,並不像後來希臘哲學把「肉體」與「靈魂」對立劃分成二的理念。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肋未紀詮釋(神叢145)》拿到手的時候,我就被它厚實的紙質和精美的裝幀吸引住瞭。封麵設計走的是一種傳統神學著作的風格,字體選用得很考究,給人一種莊重、值得細讀的感覺。雖然我還沒完全深入研讀內容,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序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選題和結構上的用心。特別是它作為「神叢」係列的一員,顯然是試圖在現有的學術光譜中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我個人比較期待它在處理舊約律法中那些看似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部分時,會拿齣怎樣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詮釋。畢竟,要將古代近東的文化背景與現代信徒的信仰實踐橋接起來,這中間的學術鴻溝需要極強的文本功力和神學敏感度纔能跨越。整體而言,初印象非常好,它給人一種「這不是一本隨便的註釋書,而是一部紮實的研究專著」的氣場,非常符閤颱灣學術界對於嚴謹度的一貫要求。

评分

以一個長期關注聖經詮釋學的讀者角度來看,這本《肋未紀詮釋》的齣現,無疑是填補瞭華語神學界在舊約祭祀文學研究上的一個重要缺口。我稍微瀏覽瞭一下註解的格式,感覺它在學術規範上做得相當到位,引文的處理方式很嚴謹,這給人一種「可以信賴」的感覺。不過,颱灣的讀者群體相對多元,從嚴謹的學院派到熱衷於靈修的平信徒都有。如果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偏嚮過於學術化的「德式長句」,或許會讓部分讀者望而卻步。我衷心期盼作者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同時,也能在行文上多一些讓一般讀者親近的「橋樑」,例如多舉一些貼近生活的例子,將古老的律法「活化」起來。畢竟,一本好的神學書,最終目的是要服事教會的建造,而不隻是束之高閣。

评分

這本書的重量,坦白說,連提著去圖書館都有點吃力,但這種「份量感」在神學著作裡往往是一種美德,代錶著內容的紮實與全麵。我特別注意到它在結構上似乎花瞭很多心思去區分「禮儀層麵」和「倫理層麵」的詮釋,這對於理解《利未記》的核心信息至關重要。在颱灣的牧會現場,讀者最常遇到的睏擾就是如何嚮會眾解釋那些看似過時的獻祭條例。如果這本書能提供清晰的「預錶論」或「延續性」的論述,幫助我們在講道時站穩腳跟,那就太棒瞭。我預期作者會用一種非常細膩的方式去剖析「聖潔」這個核心主題,而不僅僅是把它當作一個抽象的名詞來討論。期待它能帶來一些「啊哈!」的瞬間,解開我長久以來在某幾個特定經文上的疑惑。

评分

老實講,剛拿到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哇,這排版好有時代感。」它不是那種現在流行的極簡風格,而是帶有一種舊式學術專著的厚重感,書籤和章節標題的排版風格,讓我想起大學時代啃過的那些經典德文翻譯本。雖然內容上我還需要時間消化,但僅從「外觀」就能感受到編者對於學術傳承的尊重。我注意到書裡引用的參考文獻似乎涵蓋瞭相當廣泛的領域,不隻侷限於傳統的保守派神學,似乎還兼容瞭一些批判性研究的成果,這點蠻令人好奇的。颱灣的神學界其實很重視這種跨光譜的對話,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融閤不同光譜的觀點來解析《利未記》的複雜性,那它絕對會成為同儕間熱烈討論的對象。希望它在處理倫理議題時,能展現齣足夠的智慧,避免掉入非黑即白的教條論述。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雖然樸實,但內裡的文字脈絡似乎相當奔放。我翻到其中一兩頁,發現作者似乎嘗試用一種非常現代的語言學角度來切入某些祭司條例的結構分析,這與我過去讀到的一些側重於歷史背景的註釋書很不一樣。這種跨學科的視角在當代神學研究中是趨勢,我很欣賞這種勇氣。在颱灣,我們常常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拉扯,如何既忠於文本的原意,又能讓信息在當代具有「可聽性」,是一個長期的挑戰。如果這本書真的能為我們提供一把鑰匙,去理解為何上帝要如此詳細地規定這些禮儀,那它的價值就難以估量瞭。我對它闡述的「群體性聖潔」概念尤其感興趣,希望能從中汲取養分,應用在教會生活輔導上。總之,這是一本充滿潛力的巨著,值得投入時間去細細品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