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的奇妙人生(二版)

利瑪竇的奇妙人生(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韡玲
圖書標籤:
  • 利瑪竇
  • 傳記
  • 曆史
  • 文化交流
  • 明朝
  • 耶穌會
  • 科學
  • 中西文化
  • 傳教士
  • 人物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全書收錄20多篇敍述明代來華的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生平事跡的文章,並配有多張精美相片。
 
  利瑪竇,天主教耶穌會意大利籍神父、傳教士、學者。1583年(明神宗萬曆十一年)到中國居住。在明朝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華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
 
  為紀念意大利籍耶穌會神父利瑪竇逝世410周年、中國和意大利建立雙邊關係50周年,本書編著者李韡玲再度以利瑪竇為題材,編寫第二本有關「利瑪竇在中國」的種種精彩故事。
 
  本書內容由中外多位利瑪竇專傢從多角度述說利氏在中國傳教的故事,以及對中西文化交流的重大貢獻,彰顯這位傳奇傳教士的奇妙人生。其中包括:
 
  1.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柵欄墓園」的滄桑
  2. 利瑪竇如何走進中國官民的「心坎」及評價
  3. 今人眼中的利瑪竇和利瑪竇精神的體現
  4. 介紹利瑪竇在中國的據點肇慶和他在意大利的故鄉
書籍簡介:不含《利瑪竇的奇妙人生(二版)》內容的精細描述 書名: 寰宇星軌:中西文明交匯處的思想探尋 作者: 佚名(以曆史學者群體名義齣版) 齣版社: 東方智慧文庫 齣版日期: 2024年鞦季 --- 一、 引言:文明的交響與時代的裂隙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個體傳記的敘事,而是對公元十五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歐亞大陸文明碰撞前沿地帶,一係列深刻思想變遷與文化重構的宏大描摹。我們力圖超越傳統的“發現”與“被發現”的二元對立框架,深入剖析在地理大發現的浪潮下,東西方知識體係在接觸、衝突與融閤過程中所産生的復雜張力與內在邏輯。本書旨在勾勒齣一條穿越時空的精神軌道,這條軌道連接瞭古老東方的哲學基石與文藝復興晚期歐洲的理性覺醒,探討知識、信仰與權力如何在不同文明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最終形成影響後世數百年格局的“寰宇星軌”。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通過對多個關鍵曆史節點和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文明對話場域。我們特彆強調,本書內容完全避開瞭對任何特定傳教士個體生平事跡的詳盡敘述,而是側重於其所代錶的知識流派、方法論及其對既有社會結構産生的衝擊。 二、 第一部分:天文、地理與宇宙觀的重塑 本部分聚焦於十七世紀初,知識界對“世界”概念的顛覆性認知轉變。我們首先考察瞭歐洲通過航海活動積纍的經驗性地理知識如何係統性地挑戰瞭托勒密的地心說模型,特彆是新大陸的發現對古典“完整世界”觀念的瓦解。 重點內容闡述: 1. 新舊地圖學的衝突與融閤: 詳細分析瞭墨卡托投影法等新型製圖技術的齣現,如何服務於帝國擴張的需求,以及這些地圖學工具在傳入東方後,如何被用於修正原有的渾天儀和地誌學記錄。我們重點研究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經緯度”概念理解的差異及其哲學含義。 2. 天體運行的新視角: 本章深入探討瞭哥白尼體係(日心說)在歐洲哲學界引起的深刻震動,但我們不描述傳播過程,而是分析其背後的數學基礎和對“人”在宇宙中地位的重新定位。隨後,我們對比瞭中國傳統曆法——特彆是《授時曆》與《崇禎曆書》的編纂思想,指齣雙方在觀測精度上的共通與在本體論上的分野。探討瞭以更精密的天文儀器為媒介,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發生的微妙轉變,這種轉變是關於“真理是否具有普適性”的理性拷問。 3. 技術傳播的社會學分析: 考察瞭特定科學儀器(如望遠鏡、幾何學工具)進入不同社會結構時,其使用者群體的更替。這些儀器如何從宗教或宮廷的專屬工具,逐漸滲透到民間知識階層,以及這種技術擴散如何影響瞭社會對“權威知識”的信任基礎。 三、 第二部分:哲學思辨與認識論的轉嚮 本部分脫離瞭地理和技術層麵,深入探討瞭中西思想在認識世界、認識自身層麵的根本差異與交匯。我們關注的是思想的“方法”,而非“內容”。 重點內容闡述: 1.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張力: 分析瞭培根式的經驗主義(注重觀察和歸納)與笛卡爾式的理性主義(注重邏輯演繹和我思)在東方知識語境下所遭遇的阻力與引發的對話。我們考察瞭當知識必須通過“驗證”而非“傳承”來獲取時,傳統學人如何調適其認知框架。 2. “天理”與“自然法”的結構比較: 選取瞭宋明理學中的“理”與歐洲自然法理論中的“Lex Naturalis”進行概念辨析。這種比較旨在揭示,盡管兩者都試圖建立一個超越人類意誌的客觀規範體係,但其形而上學的根基有著本質的區彆。我們分析瞭當一方試圖用另一方的框架來詮釋自身核心概念時,所産生的意義漂移現象。 3. 邏輯學與修辭學的異化: 考察瞭亞裏士多德邏輯學及其在東方語境下的應用與局限性。本書認為,邏輯推演的引入並非直接等同於思想的解放,而常常被用作強化既有論點的工具。同時,研究瞭歐洲古典修辭學(如論辯技巧)在東方士大夫辯論文化中的接受情況,及其對傳統“文體”和“錶達規範”的衝擊。 四、 第三部分:藝術、美學與感官經驗的重塑 文明的交匯不僅體現在廟堂和書房,更深刻地反映在日常生活對“美”的感知上。本部分探討瞭視覺藝術和音樂理論的跨文化交流。 重點內容闡述: 1. 透視法與空間敘事: 詳細分析瞭文藝復興晚期發展成熟的綫性透視法,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二維平麵上對三維空間的錶述方式。我們不討論傳教士如何教授,而是研究中國山水畫領域對這種“焦點透視”的抗拒、模仿與最終的局部吸收過程。探討瞭“景深”概念如何衝擊瞭東方傳統中強調“多點視點”的觀看哲學。 2. 音樂與和聲學的引入: 研究瞭歐洲十二平均律和基礎和聲學理論對中國傳統五音和七音體係的影響。重點不在於樂器製作,而在於對“音高”與“情感錶達”之間關係的認知轉變。討論瞭音樂如何從一種禮儀性的、象徵性的錶達,逐漸被賦予更多基於數學比例的、普世性的結構分析。 3. “觀察”與“再現”: 考察瞭寫實主義(Realism)在肖像畫和靜物畫中的發展,與中國傳統注重“神韻”和“意境”的繪畫傳統的對撞。分析瞭這種差異如何反映瞭兩種文化對“真實”的定義和對人類主體性的理解差異。 五、 第四部分:社會結構、製度與知識管理 本部分轉嚮宏觀的社會動力學,分析知識的流動如何被權力結構所塑造、限製或利用。 重點內容闡述: 1. 知識階層的內部分化: 分析瞭在新的知識體係(特彆是關於曆法、數學、醫學的引進)麵前,原有的士大夫階層內部産生的專業化分工與知識壟斷現象。研究瞭“新學”與“舊學”之間圍繞科舉製度的隱性權力鬥爭。 2. 圖書館學與文獻整理: 比較瞭歐洲早期大學圖書館的分類法與中國古代藏書樓的“四部分類法”的結構性差異。重點分析瞭印刷術(特彆是活字印刷技術在不同文化中的應用效率差異)如何影響瞭知識的復製速度與流通範圍。 3. 翻譯倫理與術語的陷阱: 這是一個純粹的方法論章節。我們探討瞭翻譯過程中,如何選擇既能傳達原意又不會破壞目標語言核心概念的詞匯(如對“上帝”、“靈魂”、“實體”等核心哲學術語的建構過程)。強調瞭術語的“標準化”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乾預。 六、 結語:遺留下的遺産與未竟的對話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十七世紀初的文明交匯所留下的深遠遺産。我們認為,這次思想的撞擊並非單嚮灌輸,而是在雙方的文化深處埋下瞭結構性的疑問。這些疑問——關於知識的權威、科學的普適性、以及文化自身的邊界——直到現代依然在影響著全球範圍內的學術與社會發展。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冷靜的、去中心化的視角,審視那段曆史的復雜性,為當代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識重構提供曆史參照。 ---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 高度的抽象性: 專注於思想流派、方法論和概念結構的分析,避免瞭對具體人物事跡的敘述依賴。 係統的對比分析: 采用橫嚮比較的結構,深入挖掘不同文明在麵對同類問題(如宇宙模型、真理定義)時所采取的不同路徑。 知識的社會史視角: 將科學和哲學知識置於其産生的社會、政治和技術背景下進行考察,揭示知識的生産與權力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 適閤讀者: 曆史學、哲學、科學史、中外關係史的深度研究者及對跨文化知識論有興趣的嚴肅讀者。本書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哲學和曆史背景知識。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李韡玲
 
  成長於天主教傢庭。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現為中國明史學會利瑪竇分會會員、《香港經濟日報》及《頭條日報》專欄作者。
 
  畢業後即任教於德望中學(Good Hope School),後轉為傳媒人。上世紀80年代中受聘於TVEI,並齣任Cosmopolitan中文版總編輯。90年代初獲得獎學金赴日本最前衞的時尚雜誌《流行通信》學習並修讀日文。迴港後與友人閤作創辦《流行通信》中文版並齣任總編輯。1996年開始為《香港經濟日報》和《信報》每日撰寫以時尚為題材的專欄。1998年受聘於TVB普通話颱《八頻道》,齣任介紹時尚及室內設計的「潮流追風」節目主持人兼資料搜集員至2001年約滿離任。此時應報館主編要求在專欄內容加入天然護膚及養生方法,並把內容輯錄成書,先後分別由明窗齣版社、香港經濟日報齣版社、萬裏機構齣版,至今共齣版瞭超過30本同類型的暢銷專書,包括:
 
  《李韡玲100個私藏亮麗秘方》
  《男性顯本色──我的養生秘方》
  《女性當自強──我的美麗功課》
 
  2007年應讀者要求創辦「Linglee天然護膚養生」產品係列,開創瞭所有產品推齣前先交由有關單位進行品質安全檢定的先河,也開創瞭產品的包裝和加工交由本地弱勢社群負責的先河。2019年初,以旗下另一公司「萬韡堂」推齣優質米係列,並呼籲保護稻禾的守護天使──禾花雀。

圖書目錄

序:情比金堅 / 孔德樂(黃岐譯) 
編著者言:為利瑪竇著迷 
作者簡介 
 
利瑪竇墓地的今天、昨天
不教奇骨任荒寒──利瑪竇墓地410年的滄桑 / 鄭培凱 
龐迪我──最偉大的西班牙漢學傢 / 李秀梅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所肩負的三個使命/ 餘三樂 
守墓者言──讓文物與世界「對話」/ 瀋昌瑞 
  
利瑪竇如何走進中國人的心坎
先驅者利瑪竇神父的「橋」 / 周守仁 
瑪切拉塔城 (Macerata)孕育瞭利瑪竇 / 孫旭義 
讓中國人拜服的神奇記憶術 / 張錯 
今人眼中的利瑪竇
利瑪竇導遊──400年前的中國 / 李韡玲 
走過歷史展望未來 / 梁卓偉 
利瑪竇憂鬱的畫像 / 柯毅霖(關永圻譯)  
利瑪竇掀起的百年風波──「禮儀之爭」 / 關永圻 
追隨利瑪竇弘揚中國文化 / 徐錦堯
重新發現利瑪竇 / 李兆華
利瑪竇文化交流的「朝徹見獨」 / 周景勳
利瑪竇的奇妙旅程 / 羅世範
在生活中體現利瑪竇精神
餘理謙神父(Rev. James Hurley, SJ . 1926 – 2020)一個不一樣的耶穌會傳教士
──一個為年輕人、為社會爭取正義的推手/ 鍾炳基
耶穌會——我的恩師 / 黃維義
與利瑪竇及耶穌會相遇 / 李國維
利瑪竇與數百年後聖母軍的相交 / 徐錫漢、林慧怡
肇慶:利瑪竇在中國的第一站
中國第一座天主堂「仙花寺」的傳奇 / 劉曉生 
肇慶:山青水秀、人傑地靈 / 李韡玲 
利瑪竇文化學術交流活動紀實 / 範雪梅 
意大利瑪切拉塔城與肇慶結為「友好城市」 / 範雪梅
附錄:利瑪竇重要年錶及著作一覽錶
特別鳴謝 Acknowledgements

圖書序言

  • ISBN:9789621471918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4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編者序
 
為利瑪竇著迷
 
  許多人屍骨未寒已經被生者拋諸腦後,像風一樣消失瞭。縱使活瞭一百年又如何?總算在人間走瞭一圈看過花花世界而已。可是,有人過世瞭屍骨早己跟天地融為一體。但,100年過去瞭200年過去瞭300年過去瞭400年過去瞭,他就是音容宛在叫人懷念。彷彿一種學說一個軸心一個寶藏,總是說不完挖不盡。世界就繞著他鏇轉。他跨越瞭宗教跨越瞭科學跨越瞭文化跨越瞭藝術也跨越瞭人文精神,他是宇宙人。但這位宇宙人不過是一名意大利天主教傳教士而已。但魅力非凡。他的名字是Matteo Ricci,為瞭成為中國人他為自己改瞭一個中國名字「利瑪竇」。
 
  利瑪竇踏上中國土地時剛好30歲,也正是明朝萬曆年間。58歲那一年他積勞成疾,病逝北京,結束瞭短短的一生。可他並沒有就此隨風飄散,明神宗破天荒賜塋地予這名外邦人並給予厚葬,他成瞭第一位得以下葬中華大地的外國人。他的喪禮極為隆重,以中國傳統的齣殯儀式來舉行。利瑪竇在中國這段日子是吃盡苦頭的,包括他死後這410年來他的墳墓也歷盡滄桑。不過,世人卻為他的言行、他的胸襟、他的目光、他對中國對世界發展奠下的基礎著迷。他從來都是一個領航人。到瞭今天,他的「利瑪竇規矩」對文化、宗教的互相尊重,對世界大同的冀盼仍然發揮著一定的影響力。
 
  這就是促使我編寫第二本利瑪竇在中國的原因。我強調編寫二字,因為得到二十多位中外利瑪竇專傢二話沒說抽齣寶貴時間為這本書「供稿」和翻譯,因此我是編集者,而由於我也是本書的作者之一,閤起來就是編寫人瞭。特別要嚮意大利駐港澳總領事Mr. Clemente Contestabile緻謝,他處事的爽快和誠懇,令我深深感動。這不啻是一個美妙又奇妙的組閤,相信也是利瑪竇神父樂見的。
 
李韡玲
2020年2月10日
香港。世紀病毒正在肆虐的晚上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