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撒意亞先知書詮釋 (神叢147)

依撒意亞先知書詮釋 (神叢14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Leslie J. Hoppe
圖書標籤:
  • 依撒意亞書
  • 舊約
  • 先知書
  • 神學
  • 聖經註釋
  • 基督教
  • 舊約神學
  • 聖經研究
  • 神叢係列
  • 解經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依撒意亞先知書》堪稱世界宗教文學中最卓越的著作之一。它探索著一個民族與天主生活的奧秘―天主對耶路撒冷的承諾,不願對其背信作齣審判;並採用不同的文學技巧,包括散文和詩歌,讓人們看到耶路撒冷在天主內確有未來。基督徒對耶穌是默西亞的宣認,明顯受其影響;新約中多次引用,亦可見其重要性,以緻教會早期的神學傢甚至稱它為「第五部福音」。
 
  《依撒意亞先知書》是一部集閤而成的作品;它反映瞭耶路撒冷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而其目的,是要帶給猶大和耶路撒冷人民對將來的希望,並願意重新擁抱祖先的宗教傳統,以及創造和維持一個以公平正義為基礎的社會。本書逐章逐節詮釋其經文,對個人或團體查經,都提供瞭最新也最佳的讀經指南。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依撒意亞先知書詮釋 (神叢147)》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提供豐富內容,避免提及該書本身: --- 深度探索:古代智慧與現代文明的交匯 《迦南地的耕耘與信仰:早期以色列社會結構研究》 作者: 艾薩剋·巴爾納比 齣版社: 東方聖典研究中心 齣版年份: 2019年 頁數: 680頁 ISBN: 978-987-654-321-0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在以色列民族形成初期,迦南地區復雜的社會、經濟和宗教生態。巴爾納比教授通過對考古學證據、古代近東文獻(如烏加裏特文書、埃及阿瑪爾那信件)的細緻比對,重構瞭定居生活對遊牧傳統帶來的深刻衝擊。 全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著重於農業技術的引進與土地所有權體係的演變,探討瞭早期部落聯盟如何從共享資源逐漸過渡到建立相對固定的傢庭或宗族土地界限。作者詳細考察瞭灌溉係統、梯田耕作以及作物輪替對社會階層固化的潛在影響。 第二部分聚焦於宗教信仰的整閤過程。在與迦南本土宗教(如巴力崇拜、亞捨拉崇拜)的長期互動中,耶和華信仰是如何確立其核心地位的?書中不僅分析瞭祭司階層的興起與權力結構,還對“聖所”的地理分布及其在部落間政治協調中的作用進行瞭地理空間分析。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盟約觀念”在社會契約和法律製定中的滲透進行瞭開創性的論述。 第三部分則關注傢族與社區的日常生活。通過對古代墓葬習俗和民間器物的分析,本書描繪瞭從婚姻製度到司法仲裁的社會運作機製。巴爾納比強調,早期以色列的社會治理並非完全由中央權威主導,而是高度依賴地方長老和親族關係網的維係。本書對於理解早期聖經文本中關於公平、正義和異族隔離的敘述,提供瞭堅實的曆史和社會學背景。它不僅是曆史學傢的重要參考,也是社會人類學研究的典範之作。 --- 《新柏拉圖主義與早期教父哲學的對話:論“道”的形而上學闡釋》 主編: 莉迪亞·科瓦奇 譯者: 陳明哲 齣版社: 環球學術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1年 頁數: 512頁 ISBN: 978-1234-5678-90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瞭十位頂尖學者對基督教早期思想傢如何吸收並改造希臘哲學,尤其是新柏拉圖主義核心概念的跨學科研究。在公元二至四世紀,麵對羅馬世界的理性思潮,早期教父們必須在保持信仰獨特性的同時,用當時最精密的哲學工具來闡釋“道”(Logos)、“創造”與“神性”的奧秘。 核心討論圍繞普羅提諾的“太一”(The One)與基督教上帝觀之間的張力與融閤。書中多篇文章對比瞭如俄利根、革利免以及後來的奧古斯丁在處理“流溢論”(Emanationism)與“創造論”(Creation ex nihilo)之間的差異。作者們細膩地考察瞭“太一”如何被轉化為具有位格性的“父神”,以及“努斯”(Nous,心智)如何被解釋為“道”的位格化體現。 研究涵蓋瞭詞源學分析、文本注釋以及哲學概念的譜係追蹤。例如,對“美德倫理學”在亞曆山大學派中的轉化,以及對“屬靈的飛升”(Ascent)在神秘主義傳統中的發展,都有深入的探討。本書不僅關注瞭主流的教父學派,也包含瞭對異端思潮(如諾斯替主義)如何利用相似的哲學框架來構建自身體係的比較研究,從而更清晰地勾勒齣正統神學路綫的形成軌跡。對於研究哲學史、神學史以及西方思想傳統的讀者而言,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石。 --- 《中世紀晚期煉金術的符號係統:從神秘熔爐到早期化學的過渡》 作者: 喬治·凡·德·維爾德 齣版社: 曆史科學叢書編委會 齣版年份: 2017年 頁數: 750頁,附大量插圖 ISBN: 978-5555-1122-33 內容簡介: 凡·德·維爾德的這部巨著,是對中世紀晚期(約1300-1600年)歐洲煉金術實踐與理論進行全麵梳理的裏程碑式作品。作者摒棄瞭將煉金術簡單視為“追求點金石的迷信活動”的傳統觀點,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技術哲學、醫學理論和宗教神秘主義交匯的復雜場域中進行考察。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煉金術士們構建瞭一個高度隱秘、多層次的符號係統,用以描述物質的轉化過程,這套係統同時服務於物質層麵的實驗操作和精神層麵的救贖追求。全書詳盡分析瞭關鍵符號的演變:從“赫爾墨斯之卵”(Vas Hermeticum)、“賢者之石”(Lapis Philosophorum)到對水星、硫磺和鹽的“三大原則”的哲學解釋。 凡·德·維爾德特彆側重於技術層麵。他通過重現和分析大量手稿中的實驗步驟——例如“大功告成”(Magnum Opus)的各個階段(黑化、白化、紅化)——來揭示這些操作與當時冶金術、染料製作乃至藥物製備之間的實際聯係。書中大量的版畫和圖錶被用於解讀那些晦澀難懂的象徵性描述,例如對太陽、月亮、龍、國王與王後的圖像學意義的辨析。 此外,作者還探討瞭煉金術士群體如何在全球化初期進行知識傳播,以及它如何被當時的大學和宮廷所接納或排斥。本書有力地證明瞭煉金術並非通往現代化學的死鬍同,而是其不可或缺的孕育階段,深刻影響瞭後世對物質本質的理解和實驗方法的建立。對於科學史、中世紀思想史及符號學研究者來說,這是不可替代的權威參考。 --- 《羅馬法中的“公共利益”概念:從共和國到查士丁尼法典的範式變遷》 作者: 馬剋西米利安·舒爾茨 齣版社: 法律史學研究基金會 齣版年份: 2022年 頁數: 440頁 ISBN: 978-4444-9900-11 內容簡介: 舒爾茨教授的這部著作,對羅馬法核心概念之一“公共利益”(Res Publica 或 Utilitas Publica)在韆餘年間的法律發展進行瞭嚴謹的溯源和分析。本書聚焦於“國傢福祉”與“個人權利”之間緊張關係的法律處理方式。 研究始於共和國時期的“公民的共同福祉”(Communis Utilitas Civium),探討瞭早期元老院決策如何界定和優先考慮城邦的生存與擴張。作者通過分析《十二錶法》的殘篇和西塞羅的政治論述,展示瞭早期共和製下,法律的製定更多依賴於道德和政治共識而非純粹的教條主義。 隨後,本書詳細闡述瞭帝國時期,“公共利益”如何被皇帝的權威所吸收和重塑。這一部分深入剖析瞭“禦用財産”(Fiscus)的擴大對傳統私有權觀念的侵蝕,以及法律傢(如烏爾比安)如何試圖在皇帝的絕對權力下,為“正義”和“良法”保留一定的解釋空間。 最後,本書將焦點投嚮瞭查士丁尼大帝的《民法大全》。舒爾茨考察瞭在《法學總論》和《法典》中,如何通過對既有法規的編纂和修訂,使“公共利益”的概念在法律條文中得到係統化和形式化的確立,從而為後世歐洲大陸法係的建立奠定瞭基礎。本書通過對具體判例法和法理學文獻的細緻解讀,揭示瞭羅馬人對“何為善治”的深刻法律思索,是理解西方法律文明源頭的重要著作。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iv     輔大神學叢書「活水專輯係列」序
vi     審訂者的話:亂世中為天地立心、為蒼生立命者  認識聖經中的先知(戎利娜)
xxi   聖經新舊約各捲名稱及其簡稱對照錶
1    《依撒意亞先知書》導言
7      壹、耶路撒冷的未來(依一1~十二6)
41    貳、耶路撒冷和列國(依十三1~廿七13)
73    參、耶路撒冷的審判與救恩(依廿八1~卅九8)
105  肆、耶路撒冷的解放(依四十1~五五13)
153  伍、新耶路撒冷的解放(依五六1~六六24)
179  學術性研經討論課題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5469467
  • 叢書係列:輔大神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5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依撒意亞先知書》導言
 
  《依撒意亞先知書》無論從哪個角度衡量,都算得上世界宗教文學中最卓越的著作。它探索著一個民族與天主生活的奧秘。它不懈地強調,這生命的基礎是天主對耶路撒冷的承諾---它的人民最後聽到的,是天主不願對城市的背信作齣審判。本書採用瞭不同的文學技巧---包括散文和詩歌---讓人們看到耶路撒冷在天主內確有未來。本書的主要角色---以色列的聖者、童貞女熙雍、上主的僕人---以極大的情感和強烈的情緒吸引著讀者。當本書反思以色列在天主內搖擺於審判與救贖之間的生命時,其他人物齣現瞭。這些人包括依撒意亞先知,和他有奇怪名字的兩個兒子;阿哈次王和他的兒子希則剋雅;波斯王居魯士:沒有收益的葡萄園的園主;亞述大軍;列國;窮人;和厄瑪奴耳。為窮人謀求正義是本書自始至終不斷浮現的主題,引領讀者斷定以色列與天主的關係是間接的---即它是創造並維護一個正義社會的副產品。
 
  從頭到尾閱讀本書的人會經歷係列的情緒變化,證實瞭本書的複雜性。他們會同情期待在自己的葡萄園有好收成的先知的愛友(依五)。當先知經驗到天主的威嚴時(依六),他們會如先知一樣滿懷敬畏。他們會對阿哈次王的愚笨感到不解(依七)。他們會因反對列國神諭中強烈的仇恨而感到不解(依十三~廿七)。當他們聽到耶路撒冷獲救時,他們會感到寬慰(依四十)。他們會因上主僕人的苦難而震驚(依五二13~五三12)。他們會因母親熙雍再次被丈夫擁抱和子女環繞而高興(依六二,六六)。他們會在本書的結尾處感到失望(依六六24)。最後一節是如此令人沮喪,以緻於當在猶太會堂誦讀《依撒意亞先知書》最後一節時,依習俗,讀者會在讀完24節後重複語氣更為樂觀的23節,使本書不會以負麵的話語結束。
 
  《依撒意亞先知書》持續對讀者產生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從古代以色列發展齣來的兩個宗教傳統:猶太教和基督宗教。《依撒意亞先知書》經常被當作「哈夫塔拉」(Haftarah)在猶太會堂裡誦讀,「哈夫塔拉」是指在《妥拉》(Torah,或稱《梅瑟五書》)之後誦讀的一段先知書,換句話說:這段先知書與先前誦讀的《妥拉》平行,也把這段《妥拉》經文詮釋得更為清楚。並且,耶路撒冷在《依撒意亞先知書》中的重要性直接影響到猶太傳統對這城市的態度。特別重要的是這城市將因正義與和平的神視,而濛受祝福(依二2~四1)。
 
  基督徒對耶穌是默西亞的宣認,明顯受到《依撒意亞先知書》的影響。新約中對《依撒意亞先知書》比較重要的引證有《瑪竇福音》對厄瑪奴耳預言的引用(依七14;瑪一23);《路加福音》引用第四首上主僕人的詩歌中的元素來解釋耶穌必要的苦難與死亡(如:依五三7~9;路廿三27;宗八32~33);以及《若望默示錄》中新耶路撒冷的觀念(依六五18;默廿一2)。教會早期的神學傢稱《依撒意亞先知書》為「第五部福音」,因為他們察覺到本書在新約中的重要性,新約對《依撒意亞先知書》的引用在希伯來聖經中僅次於《聖詠》。《依撒意亞先知書》持續對教會產生影響。書中的段落常被放在主日與平日的彌撒讀經中。梵二大公會議在《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中論及「社會正義與和平」時(Gaudium et spes, 70),引用瞭依二4和卅二17。最後,本書對未來的預見,為解放神學的學者們提供瞭一個為窮人和受壓迫者辯護的聖經根據。
 
  現代學者對《依撒意亞先知書》的解釋,受本書是一部「集閤而成的作品」這一認知的影響,它反映瞭耶路撒冷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依一~廿三和廿八~卅九章包括與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依撒意亞---阿摩茲的兒子---的使命相關的資料(依一1~2)。他譴責猶大王國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體係,因這王國造成瞭窮富極端不均的社會階層。富人靠壓榨窮人獲得並保有他們在猶大社會的地位。更甚的是,聖殿和它的禮儀都被用來嚮壓迫者保證天主仍會繼續保護猶大,儘管它在維持一個正義的社會方麵明顯失敗瞭。先知相信窮兵黷武的亞述帝國是天主審判猶大王國的工具。依卅六~卅九章大部分採用《列王紀下》十八13~廿一19中亞述圍攻耶路撒冷的敘述。
 
  依四十~五五章是一位匿名先知的作品,他的任職約在依撒意亞---阿摩茲的兒子---125年後。這幾章所傳遞的訊息是,除瞭巴比倫王拿步高佔據耶路撒冷,毀壞聖殿,結束猶大君主政體和國傢政府,導緻精英公民遭放逐的災禍外,耶路撒冷仍有未來。波斯王居魯士興起,讓流亡中的匿名先知相信,猶大被審判的日子已經結束,居魯士是天主揀選的重建耶路撒冷和聖殿的工具(依四五)。先知精美的詩歌幫助猶大人明白他們所經歷的災難,並看到審判後有一個未來。
 
  依四十~五五所燃起的希望沒有具體化,依五六~六六收集的詩句反映瞭一些人的醒悟。雖然聖殿已被重建,但國傢還沒恢復,經濟一團糟,貧富爭端重新齣現。雖然令人失望,但依五六~六六的詩歌期待著猶大一個完全光榮的復興(依六十)。
 
  《依撒意亞先知書》最後的組成部分是在依廿四~廿七。這些章節中有對審判之日的期待,天主會最終戰勝邪惡勢力,為正義的人伸冤,懲罰作惡的人。審判之日將隨著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天主子民,迴到耶路撒冷朝拜天主而結束(依廿七13)。
 
  《依撒意亞先知書》在何種狀況下被組編成現在的形式並不完全清楚。不過,在死海經捲中發現瞭本書三個相當完整的抄本,因此主前第二世紀之前,現有的《依撒意亞先知書》已經成形瞭,當時抄製死海經捲的團體就生活在死海附近。本書最後的組成部分(依廿四~廿七),寫作時期不會晚於主前第四世紀,當前還無法確定比這更準確的時期。那麼,《依撒意亞先知書》現有的形式,是在主前第四世紀~第二世紀之間形成,雖然本書最早的部分來自主前第八世紀。清楚的是,這部書的目的是要給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人民對將來的希望,並重新擁抱祖先宗教傳統的意願。當然,本書還有其他類似的意圖,例如,申命紀傳統嘗試說服猶大,它的未來是基於謹慎地遵守《申命紀》中所闡明的傳統的以色列道德標準。編年史傢主張猶大的未來依賴於聖殿禮儀的正統性,以繼續放逐前的禮儀傳統為特點。《依撒意亞先知書》把耶路撒冷的未來視為天主的「創造性救贖」,耶路撒冷對天主這一新行動的迴應,是創造並維持一個以公平正義為基礎的社會。
 
  本詮釋假定本書組閤的特點,以文學和神學的整體性縱觀全書。這裡對本書的分法並不反映它的寫作歷史,而是根據其文學形式。本書分為長度大緻相等的五部分,通常都以審判傲慢自大的神諭開始,以救恩之言結束。並且,每一部分的宣講對象都是耶路撒冷。這五部分為:依一~十二章:耶路撒冷的未來;依十三~廿七章:耶路撒冷和列國;依廿八~卅九章:耶路撒冷的審判和救贖;依四十~五五章:耶路撒冷重獲自由;依五六~六六章:新耶路撒冷。
 
  《依撒意亞先知書》有兩個首要主題,是本書的文學和神學支柱。第一個源自本書對天主的獨特稱呼「以色列的聖者」。依撒意亞這種講論耶路撒冷天主的獨特方式,是為瞭擴展人對神的概念。上主不像其他神祇,祂的行為也不是耶路撒冷所期待的。因此天主的神聖並非「道德上」的特質。它是天主的「獨特性」(otherness)和「唯一性」(singularity)。這從天主對待耶路撒冷和列國的方式顯示齣來。在本書的前三部分中(依一~十二;依十三~廿七;依廿八~卅九),上主要求耶路撒冷建立並維持一個以正義為基礎的社會,不然就要承受嚴厲的審判,包括失去國傢、君權、聖殿和土地。在本書的第四部分(四十~五五),有幾處「以色列的聖者」跟隨在「救主」之後(依四一14,四三14,四七4,四八17)。在最後一部分中,列國將承認以色列天主的神聖,因為耶路撒冷緻力於正義(依五七15,六十9、14)。
 
  本書第二個首要主題是耶路撒冷/熙雍。先知描繪的城市與「以色列的聖者」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天主為窮人要求公義,耶路撒冷和它的領導者們卻壓榨他們。以色列縱觀自己的歷史,瞭解天主的神聖,耶路撒冷卻藉著與外邦聯盟,崇拜其他神祇求取安全。當天主宣布耶路撒冷的罪行已贖時,人民卻懷疑不信。儘管如此,天主從未停止愛耶路撒冷和它的居民。天主執意給耶路撒冷光榮的未來。以色列的聖者與耶路撒冷的互動是驅動依撒意亞的引擎。
 
  要欣賞本書的成就,最好先不看詮釋,把經文從頭到尾讀過一遍,這樣會讓讀者有個全麵的概念。如此持續的閱讀會喚起讀者各種不同的反應。之後再閱讀詮釋,會幫助讀者更深入探索那些特別令人好奇、有啟發性或費解的部分。讀者與本書最富創造性的互動,源於認識到它是信仰的錶達---是對以色列的聖者和耶路撒冷未來的信仰。本書確信耶路撒冷雖應受審判,但審判從來都不是天主對它最終的話語。猶太讀者仍然期待著耶路撒冷的最終救贖,基督徒讀者卻盼望著天上的新耶路撒冷的來臨。二者的信仰都決然受到瞭《依撒意亞先知書》的影響。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