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片第一女主角:小艷秋回憶錄

台語片第一女主角:小艷秋回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艷秋
图书标签:
  • 台语片
  • 小艷秋
  • 回忆录
  • 台湾电影
  • 影星
  • 黄金时代
  • 本土文化
  • 演艺圈
  • 女性视角
  • 电影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燃燒的星星,何時能為自己閃耀?」
息影六十年後,小艷秋袒露自我的脆弱與悲傷。
「集愛之大成,是生之總匯」
她是戰後台灣電影發展縮影;是台灣不屈不撓的堅毅女子代表

  成為台語片第一女主角
  台語電影以親切的語言,和熟悉的題材,成為大眾休閒的新選擇。以新劇走紅全台的小艷秋獲得片商力邀在《桃花過渡》裡飾演女主角,精湛的演出立即吸引了香港的廈語片商,簽下三部片約;同時間,台灣的製片也捧著白克導演的劇本《瘋女十八年》非要小艷秋答應演出不可。瞬時,小艷秋成為炙手可熱的一線紅星,片商為了確保片約,更將片酬提高到兩萬元,是一般演員的十倍價碼。合作拍攝的導演如白克、田琛、岩澤庸德等,都是戮力提升台語電影藝術水準的傑出影人。延續了新劇時期的超高人氣,屢屢在觀眾票選為最受歡迎、最期待女星,創下多項第一的小艷秋,與台語電影共同走向第一個高峰。「台語片第一女主角」既是第一位,也是第一順位,當之無愧。

  燃燒自我的星星
  小艷秋演出台語電影的短暫四年,正值台語片逐漸步向高峰之際,拍片數量劇增,第一女主角的片約更是各家製片必爭。銀光幕上光鮮亮麗,備受影迷愛戴的小艷秋,實際上,纖細的她只剩下「疲倦」一種心境,她曾說:「人們期待著星星發光,但又是否想過,星星的光來自於燃燒自己。」接連地軋戲,屢創佳績背後,是意志的消磨和天分的耗損。為了娛樂觀眾粉墨登場,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接演一部又一部的電影。燃燒的星星,何時能為自己閃耀?

  不由自己的命運
  出生後三天就成為養女的小艷秋,十六歲時,再被養父母送進親戚經營的日月園劇團,以償還人情和虧欠的債務;看似風光的演員生涯,敵不過一句又一句的拜託!拜託!投入婚姻後,丈夫夜夜笙歌,心中企盼的理想「家庭」始終未能實踐。小艷秋的經歷,宛如台灣女性的時代縮影,在重男輕女,社會存在買賣養女陋習的年代,無法掌控自我的人生。儘管如此,小艷秋把握每個眼前的機會,無論她在行與否,要將事情做到好,證明自己的能力,活出自我的價值。

  小艷秋的記憶相簿
  成名半世紀之後,年近九十的小艷秋努力回想三十歲前的自己,像是打開一本記憶相簿。她不時切換成粉絲視角,點評「小艷秋」及那段十分之一的璀璨歲月,她的口吻時而怨歎、時而傲嬌地真情流露……且看這位永遠的台語片第一女主角如何卸下女明星光環,袒露自我的脆弱與創傷,翻開塵封六十年的影壇回憶錄,找到活下去的力量。

  戰後台灣電影發展縮影
  歷經大環境(日治時期、國共內戰、國府遷台)的歷史劇變,小艷秋的演藝歷程與戰後的台灣電影發展疊合,這本回憶錄補上了台語電影發展初期的脈絡。台語片在缺乏保存意識和條件下,能留存到今日的非常有限,除了倚賴當時報章的記載,影人的記憶與回望是最有力的還原佐證,修補了物件歷史的重大缺口,成為公眾的文化資產。

  小艷秋的重要事件
  ☆台灣影史上「第一代」同時走紅新劇與台語片的雙棲明星
  ☆台語片最高片酬女星
  ☆第一位赴香港拍攝廈語片的台灣女明星
  ☆首部武俠台語電影女主角
  ☆第一屆台語片影展「觀眾票選十大影星銀星獎」冠軍
  ☆《影劇周報》「讀者票選十位最喜愛台語影星」冠軍

本書特色

  影人的回憶錄往往提供另一種觀點,填補大眾遺忘的歷史。在台語片發展初期舉足輕重的小艷秋,在九十歲前回顧生涯發展,爬梳了台語電影初期的發展脈絡。連帶地,也讓讀者明白女明星在銀幕下的心境。這本書裡的小艷秋,是影劇周報裡未曾報導過的,是影迷們未曾認識的,是台灣女性與台灣歷史疊合的足跡。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王君琦
  台語片小組成員之一    黃秀如
  《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蘇致亨
 
  推薦人──
  國立中正大學台文創應所助理教授    王萬睿
  台語片千面女郎、諜報片經典《天字第一號》女主角    白虹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國影中心第一代台語片小組成員    石婉舜
  中興大學台文所講座教授    邱貴芬
  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作家    柯裕棻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國族音影】作者    洪國鈞
  作家    張亦絢
  作家    許菁芳
  演員、作家    連俞涵
  浮光書店店長    陳正菁
  香港嶺南大學林黃耀華視覺研究講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葉月瑜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紀錄片導演    蕭菊貞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    羅珮嘉

  各界好評──
  我以為我早就知道小艷秋的人生了,可是等我讀完這本「集愛之大成,是恨之總匯」的小艷秋回憶錄,我才理解:以前看到的只是小艷秋的電影人生,這次看到的卻是一個害羞內向的女孩如何在時代轉變的過程中成為一名家喻戶曉的女優。——黃秀如(台語片小組成員之一)

  小艷秋回憶錄,是許多那個時代台灣女性身不由己的共同生命故事:從本間志江子、簡秀綢到小艷秋,她其實不特別喜歡她的名字,但你的名字不是你的名字,都是別人替她做的安排。——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在小艷秋對自己生平的描述裡,原本不被疼愛、生性害羞內向,成了風情萬種人人追捧的對象,看似飛上枝頭當鳳凰所交換的,是在台語片訴諸短波快打的高轉速生產模式下,無止盡的壓榨和耗損。——王君琦(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她對於自己的演藝生涯成就,完全視為過眼雲煙。她十來歲踏上戲劇舞台,乃至於後來轉入電影成為全台片酬最高的大明星,對她而言,都是「工作」,盛名越高,工作越勞累。這個面對自己明星身分的態度,是我們規劃這本回憶錄時始料未及的。——林文淇(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含《台語片第一女主角:小艷秋回憶錄》内容的图书简介: --- 《東方螢幕上的星火:戰後台灣電影的崛起與變遷》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 1970 年代末期,台灣電影產業從戰後重建的艱難時期,如何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具有本土特色與文化影響力的重要媒介。它不聚焦於任何單一的明星傳記,而是從宏觀的產業結構、社會背景、美學風格的演變,以及觀眾群體的變遷等多元視角,重構了台灣電影史的關鍵章節。 第一部:灰燼中的萌芽(1945-1955) 戰後初期,台灣社會在接收與重建的過程中,電影製作幾乎停擺。本部分詳細考察了日治時期電影產業基礎的瓦解,以及國民政府遷台後,電影事業如何依賴新聞紀錄片和配音片(多為國語片)勉強維持。重點探討了首批試圖重振本土敘事的電影人所面臨的資金短缺、技術落後與政治審查的嚴峻挑戰。此階段的電影多以反映社會現實、反映勞動階層生活或帶有濃厚愛國主義色彩的敘事為主。我們將分析《迎城隍》等早期重要作品,它們在技術粗糙中流露出的原始生命力,如何預示著未來本土電影的可能性。此處的敘述著重於製片體系的重組,而非單一演員的生涯軌跡。 第二部:健康的戲劇與類型化浪潮(1956-1965) 隨著社會相對穩定,電影製作開始邁向工業化。本章節詳細闡述了 1950 年代末至 1960 年代初,台灣電影產業的兩大主流——以「健康寫實」為旗幟的文藝片,以及以民間傳說、武俠故事為基礎的古裝片(劍俠片)。 在「健康寫實」方面,本書探討了李行、白景瑞等導演如何試圖建立一種既符合時代精神又不失藝術水準的台灣式家庭倫理劇。我們分析了他們如何處理如婚姻、婆媳關係、青年價值觀衝突等主題,並將重點放在場景調度、鏡頭語言對情緒的烘托,而非對某位「第一女主角」的刻畫。 同時,本書也細緻分析了以《龍門客棧》為代表的劍俠片的爆發性影響。這股浪潮不僅在技術上引進了更複雜的武打設計和場景調度,更在文化層面滿足了戰後世代對浪漫英雄主義的渴望。本章節將對比分析不同製片廠在類型片上的策略差異,例如邵氏在香港的製作模式對台灣的啟發與競爭。 第三部:國語片的黃金時代與外省電影的文化主導(1965-1972) 隨著國語片的市場佔有率逐漸提高,電影工業的中心開始向台北和香港兩地輻射。本部分著重分析了在國語片體系下,電影美學如何向著更精緻、更商業化的方向發展。我們探討了在大型製片公司(如中央電影公司前身機構)的主導下,電影主題如何日益貼近都市中產階級的消費文化與情感需求。 本章節將深入研究李翰祥、白景瑞等導演在國語片領域的藝術探索,特別是他們如何運用攝影技術和配樂,營造出特定的時代氛圍。這裡的敘事聚焦於導演的風格演變、編劇的結構創新,以及攝影指導的技術貢獻,探討如何在主流敘事中尋找藝術的突破口。 第四部:類型片的分化與鄉土意識的覺醒(1972-1979) 1970 年代是台灣電影面臨內外巨大衝擊的時期。國際局勢的變化(如退出聯合國)導致台灣社會的集體焦慮感加劇,這直接反映在電影創作上。本書將分析在「國聯」式精緻製作逐漸式微後,電影產業如何進行調整。 一方面,西片與日本片的衝擊使得本土電影製作必須尋求更強的市場區隔,從而催生了「校園民歌電影」和更具地域色彩的家庭倫理劇的復興。另一方面,隨著知識分子對台灣主體性書寫的重視,一股「鄉土文學」轉化為「鄉土電影」的運動開始醞釀。本書將探討早期嘗試將農村生活、底層人民的掙扎搬上銀幕的嘗試,分析這些電影如何運用更寫實的鏡頭語言和更具批判性的視角,來描繪台灣社會的深層結構,而不是單純的美化或悲情化處理。 結論:星火未盡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了戰後初期至七零年代末期,台灣電影在資金、技術、審查制度等多重制約下所展現出的堅韌生命力。它強調了電影作為時代見證者的角色,以及藝術創作者在商業與意識形態夾縫中尋求表達空間的努力。全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面的產業史畫卷,讓讀者理解構成台灣電影多元面貌的社會、技術與藝術基礎。 --- 本書特色: 宏觀視角: 著重於產業結構、美學思潮與觀眾心理的研究,而非單一影人的傳記梳理。 技術分析: 詳細探討了攝影、剪輯、配樂等技術層面在各階段的革新與應用。 社會脈絡: 將電影的發展緊密結合戰後台灣的政治氣候與社會變遷,提供豐富的歷史參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口述/小艷秋


  小艷秋在短暫的從影時光裡,主演《瘋女十八年》、《阿蘭》等十五部膾炙人口的電影,成為家喻戶曉的巨星,以台語片第一女主角之姿,與台語電影一同邁向歷史的第一個高峰。

  出生於一九三三年的小艷秋,本名簡秀綢,以紮實的舞臺功力和姣好討喜的外貌,成為日月園新劇團的當家女主角,巡演全台吸引龐大戲迷爭睹風采。勇於接受新挑戰的小艷秋,加入了剛興起的台語片熱潮,精湛的演出不僅讓小艷秋片約不斷,更是觀眾票選最喜愛的女影星。高人氣的小艷秋獲香港片商力邀,首開台語影壇先例,赴港拍攝廈語片。

  一九五九年,小艷秋急流勇退結束演藝生涯,投入婚姻生活之中,嘗試建立理想家庭。五個小孩成為她婚後的生活重心,中年投入醫美事業開立診所,退休後於宗教信仰中獲得平靜,以健全的身心迎接美好的一天。

作者/何思瑩

  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畢業。做過影展、拍過紀錄片、當過漫畫編輯。喜歡聆聽與記錄人的生命經驗、地方的故事。不斷探索自我可能的學習者。

編者簡介

策劃主編/林文淇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曾任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著有《華語電影中的國家認同與國族寓言》(2010)、《我和電影一國:林文淇影評集》。參與編著的專書有《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中的城市、歷史、美學》、《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台上風光,台下茫茫」戰後台灣電影發展縮影──序小艷秋回憶錄  ◎王君琦
推薦序二  桃花生美啊咿嘟愛風流  ◎黃秀如
推薦序三  重新回望「雙面小艷秋」 ◎蘇致亨
主編序   一段台灣電影歷史的再生──認識台語片第一女主角小艷秋 ◎林文淇

第一章  不被迎接的生命
期待男孩誕生的原生家庭 桃園大廟旁的閣樓上 變動的時代混亂的教育

第二章 簡秀綢再見,小艷秋登台
人中之鳳的日月園堂主──林桂阿姨 大家都愛看搬大戲 阿娘的祕密武器──日月園劇團當家女主角接班人 天天練功夫,文要唱,武要打

第三章 飛上枝頭變鳳凰
日月園劇團的黃金時代 新劇本,新服裝,新妝髮,新歌曲 「舞台情侶」日月園雙台柱──素梅枝與小艷秋  

第四章 巡迴全台的日月園新劇團
是明星,也是平凡人 巡演全台的大船哪天才能靠港上岸 鬼才鄭政雄教日月園演活戲 熱情的戲迷帶來溫暖與歡笑

第五章  追隨電影夢
郭柏霖拍的連鎖劇 新劇觀眾為之瘋狂的全新體驗 《桃花過渡》三個第一的台語歌唱片 電影拍攝的新體悟,演藝生涯的再開發

第六章  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瘋女十八年》
眼光精準捷足先登的閩聲影業 決心拍出高品質的台語電影──瘋女十八年 留存在腦海中的精采片段 一次一次地重拍激發之下的完美演出 自信沉穩親切幹練的白克導演

第七章 香港行/廈語片的新視野
國際市場紅極一時的廈語片 第一位赴港拍片的台灣女星 大開眼界的拍攝環境 在陌生的香港街道上找回久違的平靜

第八章  片約不斷的台語片第一女主角
接踵而來的拍片邀約 岩澤庸德操刀的長河影業創業作 超強陣容,製作嚴謹,以躋身第八藝術為目標開拍的《海邊風》 台語電影颳起「奇案風」 走紅之後的最大體悟是「疲累」

第九章 《合歡山上》的第一次
第一部主演的國語電影 佳陽部落──接近原住民族 「真的只有這一次喔」

第十章 縱馬奔馳的女俠玉嬌龍/愛情浮現步入婚姻
第一部台語武俠電影 憧憬的愛情浮現,步入婚姻

第十一章 豐美的息影人生
未如人意的婚後生活 全部的愛給全部的孩子 重新學習再次踏入職場做好每個工作 羽毛球、卡啦OK,充實歡快的日子 基督信仰開啟的第二人生

後記    小艷秋的相簿  ◎何思瑩
附錄一 小艷秋明星形象塑造:以台語片與廈語片電影廣告為分析文本  ◎梁碧茹
附錄二 小艷秋電影作品台灣上映年表    ◎林姵菁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35560
  • 叢書系列:雙囍藝術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桃花生美啊咿嘟愛風流
黃秀如(台語片小組成員之一)


  雙囍的主編祿存跟我說,他要出版小艷秋的口述歷史,希望我幫忙寫序。我趕緊傳訊息給以前一起研究台語片的隊友:「妳有印象當時為什麼把小艷秋分配給我嗎?」我的隊友當中有兩個電影科班出身、兩個演小劇場、一個搞視覺藝術、還有一個專門蒐集影劇新聞的資料狂。當時的做法是先把想要採訪的前輩列出清單,再按照每個人的志願進行分配。「妳應該是慕名就選了她啊。」「不是因為我比較晚加入,又沒有影劇常識嗎?」我一面打訊息,一面想起三十年前在電影資料館囫圇吞棗地看了一個月《影劇周報》的畫面,那時恨不得把所有片名和人名給吃下去,只希望勉強可以跟得上隊友的程度。

  當年的歷史早就不復可考,但我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小艷秋的印象。採訪前,我假定會目睹一位不可一世的巨星,也很擔心自己的台語不輪轉無法好好地問問題。結果完全出乎意料。小艷秋的穿著打扮簡直就像日本老牌時尚雜誌《装苑》走出來的模特兒,與其說她像李麗華或白光那樣豔光四射,不如說她像寶塚的娘役那樣明媚動人。訪談夾雜著國語、台語和日語進行。她的國語帶點微微的台語腔,發現我們有聽不懂的台語或日語,隨即為我們解釋那是什麼意思,完全沒有為難我們這些連母語都聽不懂也講不好的年輕人。她以明快開朗的態度描述自己的演藝人生,彷彿是在講一齣即將由她上場的劇目。我覺得,任何人,即使沒有看過一齣她主演的電影,只要見到她本人、聽到她說戲,都會跟我一樣,自動成為小艷秋迷。

  沒想到那也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在這段漫長的期間內,由於電影資料館(後來轉型為國影中心)的努力,沉寂許久的台語片逐漸為世人所注意,很多被棄置的台語片陸續出土,很多資深影人陸續做了口述訪談,很多劇本、本事、報導、研究文獻陸續得到收藏,台語片以及台語片時期的重要性因此在台灣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遺憾的是,在小艷秋輝煌而短暫的從影生涯中,她所主演的台語片一部也沒有保存下來,目前能夠看到的只有她唯一的一部國語片《合歡山上》(1958)。正因為這樣,在她八十八歲這一年所出版的口述歷史,就成了一本讓讀者知道什麼叫做小艷秋魅力的寶貴紀錄。

  我以為我早就知道小艷秋的人生了,可是等我讀完手中短短的六萬字之後,我才理解:以前看到的只是小艷秋的電影人生,這次看到的卻是一個害羞內向的女孩如何在時代轉變的過程中成為一名家喻戶曉的女優。其中的關鍵字是「時代轉變」。小艷秋出生於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五九年息影的二十六年期間,先是經歷了日本殖民的最後十二年,再來是大戰結束國共內戰的四年,然後是國民政府撤退來台開始面對本土文化挑戰的十年。其實本書並沒有講到一般人在提到戰後台灣史時必定會提到的「時刻」與「事件」,但是經過三十年來不斷回顧過去的訓練,我自然就把這些個人的故事放進台灣史的框架中一起閱讀了。

  不好意思,只能寫到這裡。因為推薦別人看電影不能破梗,推薦別人買書也不能劇透,既然如此,就不再多說,請讀者務必翻開這本「集愛之大成,是恨之總匯」的小艷秋回憶錄。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回憶錄,光是書名就已經勾起了不少關於台灣電影黃金時代的記憶,特別是那個充滿生命力的「台語片」時代。我記得小時候,家裡的電視機常常是家家戶戶的焦點,雖然那時候看的都是國語片,但那些台語片的傳奇,總是在大人們的談笑間流傳下來。這本書,不只是記錄了一個演員的生涯,更是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縮影。讀著這些文字,彷彿能聞到當年戲院裡爆米花的香味,聽到觀眾們隨著劇情起伏的驚呼聲。小艷秋這個名字,對我這輩子來說,或許只是一個遙遠的符號,但透過她的視角,我們得以一窺那個風華絕代的年代,是如何在艱困中綻放出絢爛的光芒。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回憶錄的敘事手法相當引人入勝。它並不是那種流水帳式的自傳,而是充滿了對時代氛圍的捕捉。文字時而輕快如歌,時而沉重如嘆息,將一位女性在娛樂圈浮沉的經歷描繪得細膩而立體。特別是她對人情冷暖的體察,那種身為公眾人物的孤獨感,以及在光環褪去後如何與自我和解的過程,讀來令人心有戚戚焉。這使得這本書超越了單純的懷舊,而成了一部探討人生際遇的深刻文本,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最深的感受是那股屬於台灣土地的韌性。那個年代的電影製作,資源有限,但人心的熱情無限。不像現在,什麼都是數位化、特效滿天飛,過去的台語片,是靠著演員的真情流露和劇組人員的胼手胝足拼出來的。這種「拚」的精神,在小艷秋的文字中展露無疑。她描述的那些幕後故事,那些為了完成一個鏡頭所付出的汗水與淚水,都讓人深深動容。這不單單是娛樂產業的發展史,更是戰後台灣社會變遷的一個側寫,從傳統到現代的交替,每一步都走得艱辛又堅定。

评分

對於年輕一輩的讀者而言,或許會覺得那個年代的娛樂生態有些遙遠且陌生。然而,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理解「表演」在那個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小艷秋的經歷,展現了藝術家在面對社會價值觀轉變時的掙扎與調適。這提醒了我們,今日我們所享有的影視自由與多元,背後有多少前輩們用青春和血淚鋪就而成。閱讀這本書,是一種對歷史的致敬,也是對藝術堅持的再確認。

评分

整體而言,這是一部充滿情感重量的口述歷史。它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社會某個重要階段的面貌。雖然書中難免會有個人記憶的局限性,但正是這些不完美,才讓故事顯得更加真實可信。它不煽情,卻處處充滿了情感的張力。閱讀的過程中,我不禁思考,在資訊爆炸的今日,我們是否還能像當年那樣,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一部作品之中?小艷秋的故事,無疑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答案和無盡的想像空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